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9-05-13 17:2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第一篇: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模式与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了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策。

山东省现有耕地771.24万公顷,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大都采用一年两作或二年三作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无水浇条件的旱地约占267万公顷。山东省农机部门为了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从1991年开始就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相结合,发挥机械化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和地表水,形成了深耕蓄水、带水播种、暗管输水(微机管理)、喷灌、微灌等一整套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到1999年底,机械化旱作开发面积达240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258.33万公顷。

针对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开发现状和技术特点,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利用自然降水和地表水为目的,以科技为先导,以整地改土、培肥地力节水灌溉为重点,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开发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综合治理,逐步实现旱作区农业稳产高产,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到2005年对我省267万公顷旱地全面开发。围绕上述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机投入多元化、农机服务社会化、农机经营产业化;在发展布局上,要坚持突出重点,主攻薄弱环节,重点解决旱作系列机具的配套问题,提高机具的配套比,促进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协调发展;在工作措施上,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既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引导力度,为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又要加强农机服务组织的自身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开发组织,实行产业化经营,全面促进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1.山东省旱作节水农业现状

1.1自然特点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自然资源条件比较优越、农业特产富饶的农业大省。山东省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1-14℃,年平均降雨量在550-950mm之间,无霜期180-220天,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10℃以上的积温一般在3800-4600℃。全省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全省土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其中平原占55%,山丘战35%,河流、湖泊、洼地占10%。全省现有耕地771.24万公顷,人均0.076公顷。全省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66.6万公顷左右,复种指数162%。

全省总灌溉面积达到51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70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50万公顷,机排灌面积431万公顷。全省规范化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58万公顷,其中渠道防渗69万公顷,管灌160万公顷,喷灌23万公顷,微灌7万公顷。灌溉水利用率达40%以上。

全省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096.57万千瓦。拥有各种拖拉机137万台,农用汽车达到10万辆,联合收割机和机动收割机4.24万台,农用三轮车达到48.97万辆。农业生产中由农业机械承担的劳动已占到60% 以上。全省机耕、机播面积分别达89%和36%以上,机械植保面积200万公顷。

山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6,全省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其它季节雨水稀少,极易发生干旱。近几年随着工副业用水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每年大约缺水100亿立方,超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增加,大量机井报废,滨海地区海水内浸,水资源的短缺成为我省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全省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267多万公顷,亩产量一般不到400公斤,由于缺水全省每年造成减产粮食40亿公斤。

2发展历程

1.2.1布点试验示范

1989年山东省农机部门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机械化旱作农业试验示范的总体方案,安排在淄博市进行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探讨机械化旱作农业农艺规程,形成了以秋后机械深耕沟播小麦,夏季玉米行间深松、秸秆覆盖为主要技术措施的农艺流程。

1.2.2统一规划,全面开发

1991年,山东省农机局组织力量对全省旱田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制定了《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规划》,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规划》,提出了旱作开发的目标和实施步骤,同年10月在邹城市召开了全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全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任务,会上成立了“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技术咨询小组”,通过了“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实施方案”和“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技术要求”。自此,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在齐鲁大地全面展开。1999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开发面积240万公顷,取得了重大开发成果。在狠抓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工作的同时,我省农机部门与水利部门一起,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新技术,在水库区大力推广渠道防渗技术,在渠灌区、井灌区应用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灌溉区广泛推广窄畦浅沟灌溉、水稻湿润灌溉、膜上灌溉、抗旱补水灌溉等节水工程技术。在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中发展微喷、滴灌工程。

1.3开发成效

1.3.1在开发区实现了粮棉油的增产增收

1991年至1999年,全省逐年累计完成旱作开发面积分别是23万公顷、53万公顷、87万公顷、113万公顷、153万公顷、186万公顷、200万公倾、226万公顷和240万公顷。全省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平均亩增产分别是54公斤、61公斤、45公斤、和21公斤。九年来累计增加粮食产出100亿公斤,花生10亿公斤,棉花1亿公斤,仅粮棉油三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1.3.2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涉及到深耕整平、修筑梯田、深松覆盖等作业环节,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机械化作业充分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九年来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主要作业环节节省劳动力6亿个工日。由于劳动力的节省,使更多的农民或者说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创造更大的价值。旱作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开发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了开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3.3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规范

在全省各级农机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规范,可概括为“整平深耕多蓄水,培肥覆盖保好水,沟播镇压巧用水,耐旱品种抗缺水,科学管理节约水”。根据耕作制度的不同,分别形成了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小麦、玉米、花生(地瓜)两年三作制,小麦、棉花一年两作制等机械化旱作农艺流程。配套应用了整平深耕、深松镇压、小麦沟播、小麦旋耕沟播、小麦穴播、小麦收获高流茬覆盖、地膜覆盖、机械深施肥等技术。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抗旱良种也被旱作区广泛应用。

1.3.4促进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农机工作的社会地位

按照“提高县一级,完善乡一级,加强村一级”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县农机开发服务中心、乡镇农机开发服务站,村级也成立了开发服务队开展机械作业、节水设备及机械配件供应、维修等系列化服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增产增收,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充分提高了农机工作的社会地位。2.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技术模式与特点

2.1技术模式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开发模式有三种,分别适用于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小麦、玉米、花生(地瓜)两年三作制,小麦、棉花一年两作制等三种形式。

2.1.1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的生产过程循环周期为一年。其循环过程为:①从小麦播种整地开始,在收获玉米后,一种方式是常规的做法,即用深耕梨深翻整平土地,用小麦沟播机(或穴播机)播种小麦;一种方式是用小麦旋耕沟播机一次进地完成整地和播种作业。②第二年,一种做法是在小麦收获前15天左右套种玉米,用小麦联合收获机高留茬收获小麦;另一种做法是先用小麦联合收获机高留茬收获小麦,再用玉米贴茬播种机直播玉米。③在玉米长到5-7个叶时,用行间施肥深松机进行深松施肥镇压,或先播施化肥,后深松镇压。随后要将收获后的麦草均匀覆盖在行间。④玉米成熟后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或人工收获玉米。循环下一过程。

2.1.2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制

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制耕作法两年为一个循环周期。①第一年冬季深耕整平。②第二年春天用花生播种铺膜机铺膜播种花生或栽地瓜。③秋季机械收获花生或收刨地瓜。④旋耕沟播或穴播小麦……收获玉米(重复上2.1.1②-④),第三年又重复这一循环。

2.1.3小麦、棉花一年两作制

小麦、棉花一年两作制的循环周期为一年。①第一年棉花收获后,机械深耕整平土地。②留棉花套种行沟播小麦。③第二年用棉花播种机套种棉花。④高留茬收获小麦。⑤机械中耕灭茬,追施化肥,机械植保。⑥收获棉花,重复下一循环。

近几年的节水灌溉技术也形成了五种基本模式。一是渠道衬砌,就是根据工程条件的不同,将渠道建成U形、弧形底梯形、弧形坡角梯形等断面形式,减少渠道渗漏损失;二是低压管道输水,就是用塑料或混凝土管道输水代替土渠输水,减少渗漏,水利用率可达95%以上;三是喷灌,就是通过水泵加压、管道输水、喷头均匀喷水;四是微灌,就是采用微喷灌、滴灌、渗灌等低压灌溉的方式,该技术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上。五是除上述灌溉方式之外的节水灌溉技术,如短窄畦灌、沟灌、膜上灌等。另外,我省还进行了行走式条带灌水播种的小面积试验,由于实用性差,推广效果不好。

2.2技术特点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就是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综合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利用机械工程措施对山丘旱地整平深耕、沟播(穴播)镇压、培肥覆盖、并结合运用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和选育优良作物品种等先进农业技术,从而达到蓄水保墒,有效利用自然降水,促进增产增收的目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2.2.1整平深耕、作物行间深松,是整地改土、储蓄水分的技术核心

针对山东省丘岭坡地多、耕层浅、蓄水能力差、水土流失多的特点,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核心就是利用机械措施对山丘旱地进行凿岩放炮、开山铲运、推土整平、建成等高梯田或反坡梯田;通过机械深耕措施,改变土壤结构,增强其蓄水保墒能力。从而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

机械深松是“伏雨秋用”的关键措施。山东省的气象特点是春、秋、冬季干旱少雨,夏季多雨,机械深松技术就是在雨季到来之前,在作物行间进行深松,通过深松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径流,达到“伏水秋用”的目的。

2.2.2、机械沟播(穴播),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是农机化技术的关键

小麦机械沟播是我省旱田小麦播种的传统技术,能形成沟垄相间的地表,将有限的自然降水(雨雪),储存在沟内,被小麦生长发育所利用。小麦穴播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就是在第一年秋季播种小麦的同时覆盖地膜,降水流到沟内,渗入土壤中,地膜限制水分蒸发,从而有效地利用了自然降水。

2.2.3培肥覆盖,保持土壤水分,是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

旱田缺水瘠薄,通过利用作物残茬、秸秆和地膜覆盖在土壤表面,减少水分的蒸发,秸秆腐烂后,变成宝贵的有机资源,培肥地力,增强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从而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增产。

地膜覆盖播种花生和棉花、春膜秋覆播种小麦,都是保持土壤水分的优良措施,是旱田增产的重要手段。

2.2.4节水灌溉技术与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结合是提高水的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前提是有一定的水源,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含义是没有水浇条件的机械化农业,后者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有水源的时候,必须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机械化旱作农业在工程建设和田间作业时必须为节水灌溉创造条件,如在山区旱作开发的同时要建设输水管道,春膜秋覆技术为膜上灌溉创造了条件等。节水灌溉技术与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地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水的最高生产率。

2.2.5选用良种、配方施肥、科学管理是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配套措施

旱地必须选用适应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好、抗旱耐瘠的作物品种。合理施肥可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要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症下药。要适时中耕划锄,及时防治病虫害。这些技术是保证旱田增产的重要配套措施。

3.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我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关键技术环节的部分机械还不成熟,机具质量不过关。如深松机、旋耕沟播机等有待于继续改进完善。二是开发服务组织尚不健全,闲散机械未投入开发,部分地区大型开发机械少,没有专门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服务组织,机械设备利用率低,开发效益低。三是财力投入不足,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四是大部分地块只是应用技术措施单一,未进行综合技术开发,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未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提出以下对策:

3.1明确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结合我省农业生产情况和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现状,我们确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利用自然降水和地表水为目的,以科技为先导,以整地改土、培肥地力为重点,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开发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开发一片成功一片,逐步实现旱作区农业稳产高产,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全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措施,到2005年对我省267万公顷旱地全面开发。围绕上述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机投入多元化、农机服务社会化、农机经营产业化;在发展布局上,要坚持突出重点,主攻薄弱环节,重点解决旱作系列机具的配套问题,提高机具的配套比,促进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协调发展;在工作措施上,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既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引导力度,为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又要加强农机服务组织的自身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开发组织,实行产业化经营,全面促进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3.2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规划

我国加入“WTO”,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必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给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必须把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去,把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规划纳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计划,在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都要把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作为重要内容和措施。在旱作区要以种植耐旱、需水少,消耗水分少的作物为主,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要制订鼓励和扶持政策,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和开发组织自觉投入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开发。要组织大型旱作开发机械开展跨区作业,这既可避免重复购置机械,减少投资,又可提高机械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有机户的效益。

3.3不断研究农艺和配套机械化技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机具

要结合农艺要求,积极研究旱作节水农业所需机械化技术和机械设备,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所需机具的研制,列入科技计划,组织多方面专家协作攻关。特别是对现阶段急需的旋耕沟播机、深松机、春膜秋覆播种机等联合作业机械要加快研究,对已有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要加大推广力度,尽快普及应用。

3.4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加大投入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涉到农机、水利、农艺、土肥、种子、财政等多个部门,必须统筹安排,搞好协调配合。特别是各级财政必须对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给予资金支持,各级要解决好开发工作中涉及到的政策、经费等问题,促进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据中澳两国农业部的技术交流合作协议,由农业部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亚进行了旱作节水及保护性耕作农业专题考察。考察期间,在澳农林渔业部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后深入到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可持续农业灌溉研究院、农业大学、农机生产企业、农场等部门参观访问,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并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使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考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澳大利亚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为旱作农业区。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份和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的农业科技工作人员探索出了农机固定道作业、免耕等技术体系。

(一)旱地农业固定道机械作业模式(controlled

traffic)

在澳大利亚由于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各农场普遍采用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由于大型机械反复在耕地上作业,损失了部分机械动力,会造成土壤压实、不利于降水入渗等,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研究,昆士兰大学总结了一套固定道机械作业模式。该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农田中根据机械作业幅宽,所种植作物的行距等,建立一套定宽度的机组作业固定道,每次在田间作业的机组动力驱动轮和机具承载轮都在固定道上行走。

固定道自从1992年开始研究以来,到目前在澳大利亚推广应用的种植面积大约有50万公顷,固定道宽度普遍为3m。实践证明,采用固定道作业可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从而减少大型农业机械使用中的功率损失(相当于减少油料消耗),增加田间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昆士兰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寿阳县进行了这方面的技术合作,并在山西省寿阳县建立了示范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土壤盐碱化的治理与水资源管理

总体上说,澳大利亚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大部分农业区常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历史上由于在重点农业种植区,采用各种灌溉措施,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尽合理,导致在一些灌溉农业区出现了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严重盐碱化的趋势。为了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减少盐碱化对种植区生产的影响,目前在这些重点农业区采取了控制灌溉用水量,引灌水与地下水混合施灌及配套的排水措施。主要有:

1.严格管理控制灌溉用水。目前澳大利亚东南部水资源的管理采取了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我们访问了其中维多利亚州的goulburn---murray

water机构。该机构围绕政府对当地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关政策要求,在当地主要用水大户农场主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协调监督下,通过向管辖区内的用户(主要是农场主)收取一定费用来进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该机构经过多年建设,在灌溉区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输水和蓄水系统,实现水的统一调配供应和管理。每年该机构根据水资源总量为各用户测算一个合理的灌溉用水量,为每一个用户(农场)设立一个用水计量仪,限量供水。由于水资源属于国家,灌溉农场打井取水也受到严格限制,需要经过水资源管理机构初审并进行钻探和样品检验之后,方可决定能否打井取水,这一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的开采。该机构在控制用水总量的前提下,鼓励不同水用户之间相互转让用水额度,根据各自的生产需求调剂用水余缺。

2.注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和技术发展。在澳大利亚部分实行漫灌方式的农场中,一般每一片灌溉地的低洼位置都建立一个蓄水坑,让灌溉水自然渗排,这样既减少了灌溉水的下渗量,又可以将灌溉渗排的水集中起来重复利用;在部分有条件的农场,大量采用大型移动式喷灌机械进行喷灌作业,主要是中心支轴式喷灌机械,作业效率高、效果好,也节约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另外一种灌溉方式是将灌溉水和地下盐碱水适度混合灌溉,即节约了引流灌溉水,又可以通过抽出地下水来降低地下水位;第四种灌溉方式是将城市污水经过部分专用耕地进行生物过滤处理,用于大田农业灌溉,该项技术目前正在我国天津市武清县进行合作试验。

(三)免耕、少耕及保护性作业的研究及应用

为了减少对耕地表土层的反复碾压而带来的物理性状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墒,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大量采用免耕、少耕及秸秆覆盖、倒茬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澳大利亚大部分旱作农业区的田间耕作基本上用翼形铲取代了铧式犁,进行不翻动土壤的浅松作业,疏松地表层10~15cm的土壤(播种时同步进行施肥作业),这样既能切断上茬作物和杂草的根系消灭杂草,又疏松了土壤,利于下茬作物根系的发育,另外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秸杆还田覆盖的作用,已经受到澳大利亚农业生产者的广泛重视。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主要是利于促进土壤含水能力的提高,尽量吸纳降水,防止径流和蒸发损失,从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够用于作物生长。对作物的生长和土壤有机质的改善作业一般在5~10年后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秸秆还田覆盖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种农作物的倒茬轮作,是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实现免、少耕技术有效应用的辅助性措施。澳大利亚许多农场通过在牧草、水稻或小麦、三叶草等作物之间进行倒茬轮作,既实现耕地养分的供求平衡,又可减少同种作物连作而带来病虫大量繁殖的机会。在经过3~5年时间的连年免、少耕轮作后,进行一次耕翻作业,可进一步降低杂草和病虫的危害。

二、收获及体会

澳大利亚是一个国土资源丰富,有其独特地理环境条件的国家。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自然条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资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全部为旱作农业区,灌溉农业区也面临和存在着土地盐碱化问题。但是通过考察粗略体会到,澳大利亚农业研究、农牧产品生产技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以为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

(一)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注重适用性

澳大利亚农业科研、管理等部门都十分注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实用农业科技,做到了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澳大利亚的科研技术人员结合本国农牧业环境条件,针对农牧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研究开发对土地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意义的适用技术,包括基础理论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

2.研究开发适应干旱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澳大利亚旱作农业生产中普遍推广采用免、少耕作业、秸秆还田覆盖、多种作物倒茬轮作等,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耕种制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又能保持和改善旱作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状。近几年,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进行的旱作农业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降低了能耗,减少径流,培肥了地力,也促进了粮食产量增加。

3.精密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目前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条件,新南维尔士州初级工业产品研究中心(dpi)运用摄像系统、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等技术和设备,研制开发了用于精密农业生产的无人操作农业机械控制系统。现主要用于拖拉机田间喷洒农药的植保作业、开沟作业以及棉花的机械化收获作业。计算机控制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田间作业,提高了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投入,为大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奠定基础,同时他们也正积极开展gp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实验研究。

(二)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在澳大利亚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应用的目的,并不是追求更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而更注重在保持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如在固定道作业模式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试验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在保持原有单产水平前提下,减少传统机械化作业中的动力能耗,避免耕地土壤物理性状的破坏,保持土壤的蓄水纳墒能力。总体看,该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已经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就免、少耕和秸秆还田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来说,专家认为,该项技术不会直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对土壤生态的保护则是直接的目的。因此,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应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生产过程中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新南维尔士州,当地的初级产品研究中心(dpi)与农场合作,围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的降水量进行预测之后,再协助农场确定该的种植品种及数量,以求实现在雨水较好的年份农业产出量大,在较旱的年份生产损失降到最小,其目的也是为了生产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三)政府对农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扶持

澳大利亚是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政府对于农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十分重视。其国家农渔林业部(agriculture、fisheries

and

forestry---austrilia)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制定农业政策,提供项目资金。政府提供的项目资金包括投资和贷款。近几年,为了鼓励人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资源,政府制定了自然资源继承信托项目,这是一个贷款项目,总金额15亿澳元(相当于人民币75亿元),执行期为6年。用于信贷的子项目包括,蔬菜、园艺、土壤改良、灌溉等方面。考察团走访的维多利亚州可持续灌溉农业研究所,新南威尔士州初级工业产品研究中心,根据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所需经费和人员开支全部由政府承担。为了推广新的先进农业技术成果,除科研机构外,每个州还有大量的技术推广人员,其中新南威尔士州现有技术推广人员300余名,推广所需费用和人员开支也全部由政府资助。

在农用柴油方面,澳大利亚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对农用柴油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据了解,农场主用于农业生产的柴油,政府给予每升补贴0.32澳元,约占市场价格的30%,这种扶持农业的优惠政策极大的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

(四)完善的机械化是保持农场稳定生产经营的主要手段

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积均有几百公顷。考察团接触到的有从事奶牛养殖、畜产品采集加工、马铃薯、柑橘、葡萄、粮食及蔬菜等作物种植的生产农场。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农场规模很大,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完善。

---一个拥有250公顷草场、300头奶牛的奶牛场,工作人员仅3人。奶牛场配置有一次能同时容纳60头奶牛的环形脉冲管道挤奶设施,在挤奶的同时喂给奶牛精饲料。每头奶牛腿部都置有电子识别号牌,当每一头奶牛进入挤奶设施后即被电子识别系统记录下产奶量,计算机根据产奶量指令送料装置供给相应的含有不同营养成份的精饲料添加,以补充奶牛的营养所需。这样300多头奶牛的挤奶和精饲料补充饲喂一个多小时即可完成。产出的牛奶全部密闭罐装储存,快捷卫生。

---在耕地面积667公顷具有灌溉条件的农场中,三年种植粮食作物,三年种草放牧,农牧轮作。农场的耕地全部经过激光平地机整修,主要种植小麦、油菜籽和水稻。该农场的机械设备投资不大,仅有幅宽8米的条播机1台,190马力拖拉机2台,农用运输车2辆,10吨浸种(稻种催芽)罐2台。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主要靠农机服务公司提供作业服务。如种植水稻,由农用飞机公司提供稻种飞播作业服务,农机公司提供水稻收获作业服务,并由专门的谷物烘干服务公司进行稻谷的烘干和贮存,直至稻谷上市被收购。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农场主提供了技术支持,减轻了生产压力和管理的负担。

澳大利亚的农场能够得到稳定发展,与拥有的大型机械化装备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分不开的。

三、建议

(一)我国在旱作农业区应加大力度推广普及免少耕及秸秆还田覆盖耕作技术,具备条件的地区应积极采用固定道作业方法

目前,我国旱作农业区基本上沿袭铧式犁翻耕土壤的耕种方式。铧式犁翻耕土壤后需要耙地,才能达到播种作业要求。虽翻耙整地效果好并利于消灭病虫草害,但这种耕种方式使土壤失墒严重,并易产生径流导致养分损失。结合我国以小型农机具作业为主的特点,大部分旱作农业区应采用翼形铲不翻动土壤的浅松作业,疏松地表层10~15cm的土壤,同步进行播种和施肥。免少耕、秸秆覆盖等生产技术,将有助于我国旱作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旱作农业区,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研究成果,实行固定道作业,降低能耗,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径流,提高农作物产量。据澳大利亚研究,农业机械动力一般在50~70马力比较适宜,在我国可以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推广应用幅宽在2m左右的固定道作业方法,适当增加大型农机具的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逐步探索精准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

近年来,以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dds(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精准农业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稳步发展。目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农业研究机构已在部分地区试验开发为田间作业机组配套的水肥施用动态控制系统及执行机构,在田间水肥施用、果实采摘收获等作业时,可适时监测土壤墒情养分及产量等状况,为进一步的精准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及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发展精准农业的首要目标。在我国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应积极开展田间机械化精准作业技术的试验探索工作,我们认为应借鉴目前澳大利亚的做法,积极进行精准农业的技术基础准备,针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国营农场等较大规模的种植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搞好田间作业机器系统的控制执行技术的试验开发工作,以追踪国际精准农业的技术发展,多方位地带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

(三)灌溉技术的研究,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治理

合理利用灌溉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对于农业国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据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州初级产品研究中心测定,如果灌溉水在田间地表流动不畅不仅渗漏损失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低,而且也使田间部分低洼耕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碱化。目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田灌溉仍将以漫灌为主,由于土地平整度不够,地表水流不畅导致灌溉不匀和积水渗漏,影响灌溉效果并使产量不稳。土地平整度不够是漫灌水利用率低、用水量大的主要原因。考察澳大利亚的农田灌溉(漫灌),有四点可供我们借鉴。一是运用激光平地技术平整土地,使地表在灌溉时不积水;二是及时灌溉,掌握好灌溉的用水量;三是灌溉水的回收再利用;四是灌溉输水系统防渗和减少输水距离等。

(四)巩固和发展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农场主,从事粮食生产,依赖服务组织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的经营方式,在我们目前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农业是社会化的生产,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只有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农业生产在宏观上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社会化技术服务的需求显得日益突出。国家应进一步采取倾斜政策,结合运营机制创新,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经营机制和运营方式,更好地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和办不好的季节性生产问题。

(五)对农用柴油进行价格补贴

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对农用柴油实行约30%的价格补贴。目前我国农用柴油也多次涨价,给农民增加了很大负担。在我国加入wto后,对农用柴油实行补贴,既符合世贸规则,又可以减轻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对先进农机具、农机化技术的应用。

(六)有待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1、澳大利亚牛奶的高蛋白含量的基因工程技术。澳大利亚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得本国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0%,而我国牛奶蛋白含量平均为4%,达到5%即为高蛋白牛奶,因此该方面的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2澳大利亚在果树栽培中采用了一种v形树冠种植、实行灌溉部分根系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果树产出量。值得我们借鉴和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3、果园生产机械技术和机具。在澳大利亚柑橘的葡萄种植园,已经实现了果实收获的机械化,效率很高,该项技术可以逐步在我国的大面积果树和葡萄种植园区进行试点试验。

4、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澳大利亚从牧草种植、收获到畜产品采集(牛奶、羊毛)等环节已实现全过程机械化。在我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应借鉴澳大利亚的草原、草场畜牧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牧草生产、草原和改良机械化技术和机具,在我国重点牧区进行引进试验。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

团长:杨

团员:赵嘉琨

马耀辉

第三篇: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据中澳两国农业部的技术交流合作协议,由农业部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亚进行了旱作节水及保护性耕作农业专题考察。考察期间,在澳农林渔业部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后深入到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可持续农业灌溉研究院、农业大学、农机生产企业、农场等部门参观访问,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并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使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考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澳大利亚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为旱作农业区。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份和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的农业科技工作人员探索出了农机固定道作业、免耕等技术体系。

(一)旱地农业固定道机械作业模式(ControlledTraffic)

在澳大利亚由于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各农场普遍采用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由于大型机械反复在耕地上作业,损失了部分机械动力,会造成土壤压实、不利于降水入渗等,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研究,昆士兰大学总结了一套固定道机械作业模式。该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农田中根据机械作业幅宽,所种植作物的行距等,建立一套定宽度的机组作业固定道,每次在田间作业的机组动力驱动轮和机具承载轮都在固定道上行走。

该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按照传统的拖拉机作业模式,一台大型农业机械在农田中作业的时候,首先会造成作功能量损失(EnergyEffects),表现在:一是由于拖拉机在疏松的土壤上作业,机车及作业机具的轮胎会压实耕地面积20%,这样使机车的牵引作功(TractiveEfficiency)损失15%~20%。二是由于轮胎对土壤的压实影响,导致作业机械在进行作业时,必须对这部分被压实的土壤进行再疏松,这就会造成25%~40%的耕作作功(TrafficEfficiency)损失,这两项合计会造成拖拉机在完成所需作业的同时,必须额外付出40%~60%的功率消耗。就是说,拖拉机的全部动力能量只有一半左右是生产所需的有用功。第二方面是影响土壤团粒结构(AggregeteSite):由于土壤被机械反复碾压,土壤的团粒结构会增大。据该机构研究,采用固定道作业模式,固定道以外的土壤水份在15%~35%时,小于12mm的团粒结构数量均大于45%,非常适宜做种床。而采用传统作业模式的土壤,团粒结构小于12mm的明显减少,只有土壤水份在20%~25%以上时才适宜播种。第三方面是影响降水入渗(InfiltrationEffects):采用固定道作业由于减少了大面积对土壤的碾压,因此可以明显地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一般压实土壤的地表径流是未压实土壤径流的3倍以上。第四方面是对产量的影响(CropYield)。综合以上因素,采用固定道作业模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0%~20%。

固定道自从1992年开始研究以来,到目前在澳大利亚推广应用的种植面积大约有50万公顷,固定道宽度普遍为3m。实践证明,采用固定道作业可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从而减少大型农业机械使用中的功率损失(相当于减少油料消耗),增加田间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昆士兰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寿阳县进行了这方面的技术合作,并在山西省寿阳县建立了示范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土壤盐碱化的治理与水资源管理

总体上说,澳大利亚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大部分农业区常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历史上由于在重点农业种植区,采用各种灌溉措施,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尽合理,导致在一些灌溉农业区出现了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严重盐碱化的趋势。为了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减少盐碱化对种植区生产的影响,目前在这些重点农业区采取了控制灌溉用水量,引灌水与地下水混合施灌及配套的排水措施。主要有:

1.严格管理控制灌溉用水。目前澳大利亚东南部水资源的管理采取了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我们访问了其中维多利亚州的GOULBURN---MURRAYWATER机构。该机构围绕政府对当地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关政策要求,在当地主要用水大户农场主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协调监督下,通过向管辖区内的用户(主要是农场主)收取一定费用来进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该机构经过多年建设,在灌溉区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输水和蓄水系统,实现水的统一调配供应和管理。每年该机构根据水资源总量为各用户测算一个合理的灌溉用水量,为每一个用户(农场)设立一个用水计量仪,限量供水。由于水资源属于国家,灌溉农场打井取水也受到严格限制,需要经过水资源管理机构初审并进行钻探和样品检验之后,方可决定能否打井取水,这一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的开采。该机构在控制用水总量的前提下,鼓励不同水用户之间相互转让用水额度,根据各自的生产需求调剂用水余缺。

2.注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和技术发展。在澳大利亚部分实行漫灌方式的农场中,一般每一片灌溉地的低洼位置都建立一个蓄水坑,让灌溉水自然渗排,这样既减少了灌溉水的下渗量,又可以将灌溉渗排的水集中起来重复利用;在部分有条件的农场,大量采用大型移动式喷灌机械进行喷灌作业,主要是中心支轴式喷灌机械,作业效率高、效果好,也节约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另外一种灌溉方式是将灌溉水和地下盐碱水适度混合灌溉,即节约了引流灌溉水,又可以通过抽出地下水来降低地下水位;第四种灌溉方式是将城市污水经过部分专用耕地进行生物过滤处理,用于大田农业灌溉,该项技术目前正在我国天津市武清县进行合作试验。

3.激光平地,节约灌溉用水。采用漫灌方式时,如果土地平整度不够,灌溉水流动不畅,水会大量渗漏到地下,也影响灌溉效果。在澳大利亚农场,大量运用激光平地技术平整土地,这种平整田块中一般的漫灌作业,就可以使作物出苗长势整齐一致。我们在新南威尔士州一个农场看到有10多公顷到20多公顷没有任何田埂的水稻田块,单位面积产量比没有经过激光平整的小田块高出5%左右。我们感到澳大利亚农场的农业生产已经从激光平整土地技术的应用中间接地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从大田农作物的生产来说,这种经过激光技术平整过的土地,既利于自流灌溉和机械化作业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也显著地降低了单位耕地面积农作物收种作业的成本投入。

(三)免耕、少耕及保护性作业的研究及应用

为了减少对耕地表土层的反复碾压而带来的物理性状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墒,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大量采用免耕、少耕及秸秆覆盖、倒茬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澳大利亚大部分旱作农业区的田间耕作基本上用翼形铲取代了铧式犁,进行不翻动土壤的浅松作业,疏松地表层10~15cm的土壤(播种时同步进行施肥作业),这样既能切断上茬作物和杂草的根系消灭杂草,又疏松了土壤,利于下茬作物根系的发育,另外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秸杆还田覆盖的作用,已经受到澳大利亚农业生产者的广泛重视。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主要是利于促进土壤含水能力的提高,尽量吸纳降水,防止径流和蒸发损失,从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够用于作物生长。对作物的生长和土壤有机质的改善作业一般在5~10年后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秸秆还田覆盖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种农作物的倒茬轮作,是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实现免、少耕技术有效应用的辅助性措施。澳大利亚许多农场通过在牧草、水稻或小麦、三叶草等作物之间进行倒茬轮作,既实现耕地养分的供求平衡,又可减少同种作物连作而带来病虫大量繁殖的机会。在经过3~5年时间的连年免、少耕轮作后,进行一次耕翻作业,可进一步降低杂草和病虫的危害。

二、收获及体会

澳大利亚是一个国土资源丰富,有其独特地理环境条件的国家。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自然条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资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全部为旱作农业区,灌溉农业区也面临和存在着土地盐碱化问题。但是通过考察粗略体会到,澳大利亚农业研究、农牧产品生产技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以为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

(一)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注重适用性

澳大利亚农业科研、管理等部门都十分注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实用农业科技,做到了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澳大利亚的科研技术人员结合本国农牧业环境条件,针对农牧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研究开发对土地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意义的适用技术,包括基础理论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

1.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运用,建立可持续灌溉农业。由于澳大利亚水资源的缺乏,加之历史上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部门等机构经过多年研究和试验,总结出了引流灌溉与排水结合、灌溉水循环利用等综合措施,提高灌溉水的使用效率,控制和减少土壤盐碱化,同时总结了水资源在不同农作物之间生产效率的差别。其中每千吨水在园艺场的产出值为500~2000澳元;在奶牛场的产出值是200~300澳元;在农作物种植上的产出值是50~100澳元;在牧草种植上的产出值是20~40澳元。因此在水资源管理部门,在政策上鼓励农场之间可以相互转卖用水定额,尽可能促进水资源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澳大利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了水文数据设计计算机模型,用于水资源合理开发、土地盐碱化的监测等。

2.研究开发适应干旱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澳大利亚旱作农业生产中普遍推广采用免、少耕作业、秸秆还田覆盖、多种作物倒茬轮作等,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耕种制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又能保持和改善旱作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状。近几年,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进行的旱作农业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降低了能耗,减少径流,培肥了地力,也促进了粮食产量增加。

3.精密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目前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条件,新南维尔士州初级工业产品研究中心(DpI)运用摄像系统、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等技术和设备,研制开发了用于精密农业生产的无人操作农业机械控制系统。现主要用于拖拉机田间喷洒农药的植保作业、开沟作业以及棉花的机械化收获作业。计算机控制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田间作业,提高了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投入,为大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奠定基础,同时他们也正积极开展Gp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实验研究。

(二)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在澳大利亚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应用的目的,并不是追求更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而更注重在保持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如在固定道作业模式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试验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在保持原有单产水平前提下,减少传统机械化作业中的动力能耗,避免耕地土壤物理性状的破坏,保持土壤的蓄水纳墒能力。总体看,该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已经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就免、少耕和秸秆还田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来说,专家认为,该项技术不会直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对土壤生态的保护则是直接的目的。因此,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应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生产过程中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新南维尔士州,当地的初级产品研究中心(DpI)与农场合作,围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的降水量进行预测之后,再协助农场确定该的种植品种及数量,以求实现在雨水较好的年份农业产出量大,在较旱的年份生产损失降到最小,其目的也是为了生产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三)政府对农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扶持

澳大利亚是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政府对于农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十分重视。其国家农渔林业部(Agriculture、FisheriesandForestry---Austrilia)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制定农业政策,提供项目资金。政府提供的项目资金包括投资和贷款。近几年,为了鼓励人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资源,政府制定了自然资源继承信托项目,这是一个贷款项目,总金额15亿澳元(相当于人民币75亿元),执行期为6年。用于信贷的子项目包括,蔬菜、园艺、土壤改良、灌溉等方面。考察团走访的维多利亚州可持续灌溉农业研究所,新南威尔士州初级工业产品研究中心,根据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所需经费和人员开支全部由政府承担。为了推广新的先进农业技术成果,除科研机构外,每个州还有大量的技术推广人员,其中新南威尔士州现有技术推广人员300余名,推广所需费用和人员开支也全部由政府资助。

在农用柴油方面,澳大利亚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对农用柴油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据了解,农场主用于农业生产的柴油,政府给予每升补贴0.32澳元,约占市场价格的30%,这种扶持农业的优惠政策极大的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

(四)完善的机械化是保持农场稳定生产经营的主要手段

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积均有几百公顷。考察团接触到的有从事奶牛养殖、畜产品采集加工、马铃薯、柑橘、葡萄、粮食及蔬菜等作物种植的生产农场。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农场规模很大,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完善。

---一个拥有250公顷草场、300头奶牛的奶牛场,工作人员仅3人。奶牛场配置有一次能同时容纳60头奶牛的环形脉冲管道挤奶设施,在挤奶的同时喂给奶牛精饲料。每头奶牛腿部都置有电子识别号牌,当每一头奶牛进入挤奶设施后即被电子识别系统记录下产奶量,计算机根据产奶量指令送料装置供给相应的含有不同营养成份的精饲料添加,以补充奶牛的营养所需。这样300多头奶牛的挤奶和精饲料补充饲喂一个多小时即可完成。产出的牛奶全部密闭罐装储存,快捷卫生。

---一个生产马铃薯的农场种植规模800公顷,一年种两茬,生育期100天,每公顷产量75至90吨。马铃薯从播种到收获,以及清洗、分选、包装等商品化加工处理,为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据农场主介绍,整个农场日常生产作业只有5个人,只在收获季节的20天左右才临时雇用10个临时工进行产后的加工处理作业。整个农场的大型拖拉机、喷灌机、薯种处理机、移栽机、薯类挖掘机、清洗分级包装机等设备共20多台套,投资约220万澳元(相当于人民币1100万元)。全农场马铃薯的种植、加工完全机械化作业,生产手段先进,生产效率高。

---在耕地面积667公顷具有灌溉条件的农场中,三年种植粮食作物,三年种草放牧,农牧轮作。农场的耕地全部经过激光平地机整修,主要种植小麦、油菜籽和水稻。该农场的机械设备投资不大,仅有幅宽8米的条播机1台,190马力拖拉机2台,农用运输车2辆,10吨浸种(稻种催芽)罐2台。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主要靠农机服务公司提供作业服务。如种植水稻,由农用飞机公司提供稻种飞播作业服务,农机公司提供水稻收获作业服务,并由专门的谷物烘干服务公司进行稻谷的烘干和贮存,直至稻谷上市被收购。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农场主提供了技术支持,减轻了生产压力和管理的负担。

澳大利亚的农场能够得到稳定发展,与拥有的大型机械化装备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分不开的。

三、建议

(一)我国在旱作农业区应加大力度推广普及免少耕及秸秆还田覆盖耕作技术,具备条件的地区应积极采用固定道作业方法

目前,我国旱作农业区基本上沿袭铧式犁翻耕土壤的耕种方式。铧式犁翻耕土壤后需要耙地,才能达到播种作业要求。虽翻耙整地效果好并利于消灭病虫草害,但这种耕种方式使土壤失墒严重,并易产生径流导致养分损失。结合我国以小型农机具作业为主的特点,大部分旱作农业区应采用翼形铲不翻动土壤的浅松作业,疏松地表层10~15cm的土壤,同步进行播种和施肥。免少耕、秸秆覆盖等生产技术,将有助于我国旱作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旱作农业区,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研究成果,实行固定道作业,降低能耗,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径流,提高农作物产量。据澳大利亚研究,农业机械动力一般在50~70马力比较适宜,在我国可以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推广应用幅宽在2m左右的固定道作业方法,适当增加大型农机具的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逐步探索精准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

近年来,以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DDS(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精准农业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稳步发展。目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农业研究机构已在部分地区试验开发为田间作业机组配套的水肥施用动态控制系统及执行机构,在田间水肥施用、果实采摘收获等作业时,可适时监测土壤墒情养分及产量等状况,为进一步的精准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及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发展精准农业的首要目标。在我国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应积极开展田间机械化精准作业技术的试验探索工作,我们认为应借鉴目前澳大利亚的做法,积极进行精准农业的技术基础准备,针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国营农场等较大规模的种植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搞好田间作业机器系统的控制执行技术的试验开发工作,以追踪国际精准农业的技术发展,多方位地带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

(三)灌溉技术的研究,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治理

合理利用灌溉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对于农业国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据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州初级产品研究中心测定,如果灌溉水在田间地表流动不畅不仅渗漏损失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低,而且也使田间部分低洼耕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碱化。目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田灌溉仍将以漫灌为主,由于土地平整度不够,地表水流不畅导致灌溉不匀和积水渗漏,影响灌溉效果并使产量不稳。土地平整度不够是漫灌水利用率低、用水量大的主要原因。考察澳大利亚的农田灌溉(漫灌),有四点可供我们借鉴。一是运用激光平地技术平整土地,使地表在灌溉时不积水;二是及时灌溉,掌握好灌溉的用水量;三是灌溉水的回收再利用;四是灌溉输水系统防渗和减少输水距离等。

(四)巩固和发展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农场主,从事粮食生产,依赖服务组织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的经营方式,在我们目前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农业是社会化的生产,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只有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农业生产在宏观上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社会化技术服务的需求显得日益突出。国家应进一步采取倾斜政策,结合运营机制创新,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经营机制和运营方式,更好地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和办不好的季节性生产问题。

(五)对农用柴油进行价格补贴

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对农用柴油实行约30%的价格补贴。目前我国农用柴油也多次涨价,给农民增加了很大负担。在我国加入WTO后,对农用柴油实行补贴,既符合世贸规则,又可以减轻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对先进农机具、农机化技术的应用。

(六)有待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1、澳大利亚牛奶的高蛋白含量的基因工程技术。澳大利亚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得本国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0%,而我国牛奶蛋白含量平均为4%,达到5%即为高蛋白牛奶,因此该方面的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2澳大利亚在果树栽培中采用了一种V形树冠种植、实行灌溉部分根系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果树产出量。值得我们借鉴和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3、果园生产机械技术和机具。在澳大利亚柑橘的葡萄种植园,已经实现了果实收获的机械化,效率很高,该项技术可以逐步在我国的大面积果树和葡萄种植园区进行试点试验。

4、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澳大利亚从牧草种植、收获到畜产品采集(牛奶、羊毛)等环节已实现全过程机械化。在我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应借鉴澳大利亚的草原、草场畜牧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牧草生产、草原和改良机械化技术和机具,在我国重点牧区进行引进试验。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

团长:杨林

团员:赵嘉琨王衍马耀辉吴兰

第四篇: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作者:信息中心

据中澳两国农业部的技术交流合作协议,由农业部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亚进行了旱作节水及保护性耕作农业专题考察。考察期间,在澳农林渔业部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后深入到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可持续农业灌溉研究院、农业大学、农机生产企业、农场等部门参观访问,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并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使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考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澳大利亚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为旱作农业区。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份和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的农业科技工作人员探索出了农机固定道作业、免耕等技术体系。

(一)旱地农业固定道机械作业模式(Controlled Traffic)

在澳大利亚由于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各农场普遍采用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由于大型机械反复在耕地上作业,损失了部分机械动力,会造成土壤压实、不利于降水入渗等,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研究,昆士兰大学总结了一套固定道机械作业模式。该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农田中根据机械作业幅宽,所种植作物的行距等,建立一套定宽度的机组作业固定道,每次在田间作业的机组动力驱动轮和机具承载轮都在固定道上行走。

该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按照传统的拖拉机作业模式,一台大型农业机械在农田中作业的时候,首先会造成作功能量损失(Energy Effects),表现在:一是由于拖拉机在疏松的土壤上作业,机车及作业机具的轮胎会压实耕地面积20%,这样使机车的牵引作功(Tractive Efficiency)损失15%~20%。二是由于轮胎对土壤的压实影响,导致作业机械在进行作业时,必须对这部分被压实的土壤进行再疏松,这就会造成25%~40%的耕作作功(Traffic Efficiency)损失,这两项合计会造成拖拉机在完成所需作业的同时,必须额外付出40%~60%的功率消耗。就是说,拖拉机的全部动力能量只有一半左右是生产所需的有用功。第二方面是影响土壤团粒结构(Aggregete Site):由于土壤被机械反复碾压,土壤的团粒结构会增大。据该机构研究,采用固定道作业模式,固定道以外的土壤水份在15%~35%时,小于12mm的团粒结构数量均大于45%,非常适宜做种床。而采用传统作业模式的土壤,团粒结构小于12mm的明显减少,只有土壤水份在20%~25%以上时才适宜播种。第三方面是影响降水入渗(Infiltration Effects):采用固定道作业由于减少了大面积对土壤的碾压,因此可以明显地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一般压实土壤的地表径流是未压实土壤径流的3倍以上。第四方面是对产量的影响(Crop Yield)。综合以上因素,采用固定道作业模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0%~20%。

固定道自从1992年开始研究以来,到目前在澳大利亚推广应用的种植面积大约有50万公顷,固定道宽度普遍为3m。实践证明,采用固定道作业可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从而减少大型农业机械使用中的功率损失(相当于减少油料消耗),增加田间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昆士兰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寿阳县进行了这方面的技术合作,并在山西省寿阳县建立了示范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土壤盐碱化的治理与水资源管理

总体上说,澳大利亚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大部分农业区常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历史上由于在重点农业种植区,采用各种灌溉措施,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尽合理,导致在一些灌溉农业区出现了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严重盐碱化的趋势。为了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减少盐碱化对种植区生产的影响,目前在这些重点农业区采取了控制灌溉用水量,引灌水与地下水混合施灌及配套的排水措施。主要有:

1.严格管理控制灌溉用水。目前澳大利亚东南部水资源的管理采取了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我们访问了其中维多利亚州的GOULBURN---MURRAY WATER机构。该机构围绕政府对当地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关政策要求,在当地主要用水大户农场主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协调监督下,通过向管辖区内的用户(主要是农场主)收取一定费用来进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该机构经过多年建设,在灌溉区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输水和蓄水系统,实现水的统一调配供应和管理。每年该机构根据水资源总量为各用户测算一个合理的灌溉用水量,为每一个用户(农场)设立一个用水计量仪,限量供水。由于水资源属于国家,灌溉农场打井取水也受到严格限制,需要经过水资源管理机构初审并进行钻探和样品检验之后,方可决定能否打井取水,这一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的开采。该机构在控制用水总量的前提下,鼓励不同水用户之间相互转让用水额度,根据各自的生产需求调剂用水余缺。

2.注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和技术发展。在澳大利亚部分实行漫灌方式的农场中,一般每一片灌溉地的低洼位置都建立一个蓄水坑,让灌溉水自然渗排,这样既减少了灌溉水的下渗量,又可以将灌溉渗排的水集中起来重复利用;在部分有条件的农场,大量采用大型移动式喷灌机械进行喷灌作业,主要是中心支轴式喷灌机械,作业效率高、效果好,也节约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另外一种灌溉方式是将灌溉水和地下盐碱水适度混合灌溉,即节约了引流灌溉水,又可以通过抽出地下水来降低地下水位;第四种灌溉方式是将城市污水经过部分专用耕地进行生物过滤处理,用于大田农业灌溉,该项技术目前正在我国天津市武清县进行合作试验。

3.激光平地,节约灌溉用水。采用漫灌方式时,如果土地平整度不够,灌溉水流动不畅,水会大量渗漏到地下,也影响灌溉效果。在澳大利亚农场,大量运用激光平地技术平整土地,这种平整田块中一般的漫灌作业,就可以使作物出苗长势整齐一致。我们在新南威尔士州一个农场看到有10多公顷到20多公顷没有任何田埂的水稻田块,单位面积产量比没有经过激光平整的小田块高出5%左右。我们感到澳大利亚农场的农业生产已经从激光平整土地技术的应用中间接地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从大田农作物的生产来说,这种经过激光技术平整过的土地,既利于自流灌溉和机械化作业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也显著地降低了单位耕地面积农作物收种作业的成本投入。

(三)免耕、少耕及保护性作业的研究及应用

为了减少对耕地表土层的反复碾压而带来的物理性状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墒,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大量采用免耕、少耕及秸秆覆盖、倒茬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

澳大利亚大部分旱作农业区的田间耕作基本上用翼形铲取代了铧式犁,进行不翻动土壤的浅松作业,疏松地表层10~15cm的土壤(播种时同步进行施肥作业),这样既能切断上茬作物和杂草的根系消灭杂草,又疏松了土壤,利于下茬作物根系的发育,另外还降低了生产成本。秸杆还田覆盖的作用,已经受到澳大利亚农业生产者的广泛重视。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主要是利于促进土壤含水能力的提高,尽量吸纳降水,防止径流和蒸发损失,从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够用于作物生长。对作物的生长和土壤有机质的改善作业一般在5~10年后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秸秆还田覆盖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种农作物的倒茬轮作,是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实现免、少耕技术有效应用的辅助性措施。澳大利亚许多农场通过在牧草、水稻或小麦、三叶草等作物之间进行倒茬轮作,既实现耕地养分的供求平衡,又可减少同种作物连作而带来病虫大量繁殖的机会。在经过3~5年时间的连年免、少耕轮作后,进行一次耕翻作业,可进一步降低杂草和病虫的危害。

二、收获及体会

澳大利亚是一个国土资源丰富,有其独特地理环境条件的国家。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自然条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资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全部为旱作农业区,灌溉农业区也面临和存在着土地盐碱化问题。但是通过考察粗略体会到,澳大利亚农业研究、农牧产品生产技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以为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

(一)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注重适用性

澳大利亚农业科研、管理等部门都十分注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实用农业科技,做到了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澳大利亚的科研技术人员结合本国农牧业环境条件,针对农牧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研究开发对土地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意义的适用技术,包括基础理论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

1.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运用,建立可持续灌溉农业。由于澳大利亚水资源的缺乏,加之历史上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部门等机构经过多年研究和试验,总结出了引流灌溉与排水结合、灌溉水循环利用等综合措施,提高灌溉水的使用效率,控制和减少土壤盐碱化,同时总结了水资源在不同农作物之间生产效率的差别。其中每千吨水在园艺场的产出值为500~2000澳元;在奶牛场的产出值是200~300澳元;在农作物种植上的产出值是50~100澳元;在牧草种植上的产出值是20~40澳元。因此在水资源管理部门,在政策上鼓励农场之间可以相互转卖用水定额,尽可能促进水资源生产效率的提高。另外,澳大利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了水文数据设计计算机模型,用于水资源合理开发、土地盐碱化的监测等。

2.研究开发适应干旱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澳大利亚旱作农业生产中普遍推广采用免、少耕作业、秸秆还田覆盖、多种作物倒茬轮作等,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耕种制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又能保持和改善旱作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状。近几年,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进行的旱作农业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降低了能耗,减少径流,培肥了地力,也促进了粮食产量增加。

第五篇:赴美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考察报告

赴美国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考察报告

作者:信息中心

2000年5月16日至29日,由农业部组织的中美农业科技交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考察团一行5人赴美国马里兰、蒙大拿、科罗拉多、明尼苏达4个州进行了考察。先后参观了美国农业部马里兰州---贝尔茨维尔农业研究中心、蒙大拿州立大学、美国农业部科罗拉多州---科林斯堡农业研究服务中心、明尼苏达大学,实地考察了旱作农业试验项目基地、家庭农场、节水灌溉设施、旱作农业机具等,参观了一个室外研究中心和一个县推广服务中心,并与蒙大拿州农业局局长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这次交流考察,重点了解了美国旱作农业技术的运用情况、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国旱作农业技术运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美国对旱作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30年代。当时因过度开垦和耕作造成植被破坏,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黑色风暴,农业生产和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试验,形成了目前适合美国国情的旱作农业技术。

旱作农业技术的核心是保护性耕作,即通过秸秆覆盖、免耕、少耕、休闲、轮作等技术,以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减少土壤侵蚀,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它适应环境保护和发展生产的双重需求。现在美国的科学家和农民都认识到蓄积自然降水的重要性,如果当年土壤蓄积的天然降水量大,第二年就可能有好的收成。在美国,这种保护性耕作目前不仅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而且正在通过研究试验向灌区农业发展。我们所到的蒙大拿州、科罗拉多州和明尼苏达州是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主产区,3个州旱地面积约占本州耕地的75%以上,其中蒙大拿州大部分是旱作区,年降雨量只有250~300毫米,科罗拉多州年降雨量275~475毫米,明尼苏达州从北到南年降雨量分布为500~1000毫米。3个州都是从80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目前蒙大拿州70%~9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和技术,科罗拉多州和明尼苏达州分别有25%和50%的耕地实行了保护性耕作。

(一)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措施和运用情况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是对土壤和水的管理。其目的一是要控制土壤水分的损失,二是要不断给土壤以水分和养分的补充。保护性耕作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秸秆覆盖。秸秆覆盖在保护性耕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些专家把30%以上的秸秆还田覆盖定义为保护性耕作。我们所考察的3个州除部分灌区有回收秸秆(做饲料等用途)外,基本上都实行秸秆还田。我们看到的联合收割机都带有秸秆粉碎装置,农民也都接受了这项技术。在科罗拉多州我们了解到,小麦秸秆2年能腐烂,玉米秸秆要3年才能腐烂。所以开始时农民抱怨秸秆残茬太多,后来通过提高拖拉机动力和研制免耕播种机予以解决。目前在美国秸秆还田、残茬处理和免耕播种从农机化技术上已不存在问题。

二是免耕和少耕。免耕一般是指不对土壤进行表面耕作,而少耕主要是对土壤进行表土耕作,以消除杂草,目的都是为了减少土壤水份蒸发。免耕和少耕的采用要针对不同的土壤、除草要求和降水情况来定。美国专家介绍,免耕的定义因没有统一标准,所以理解也不一样,有些地区把少耕也当作是免耕的一种方式。如用翼型铲浅层耕作,把秸秆留在表面,也有叫

免耕作业。所以免耕和少耕难以严格区别。在我们所考察的3个州,免耕、少耕技术运用非常普遍。在蒙大拿州10%~20%的耕地实行免耕,60%~70%的耕地实行少耕;科罗拉多州25%的耕地实行免耕,50%的耕地实行少耕;明尼苏达州85%的耕地实行了免耕或少耕。免耕的年限视土壤、气候和风蚀情况而定,一般4~5年耕作一次,长的10年甚至20年不耕,短的1~2年不耕。我们在蒙大拿州考察的一个家庭农场,其经营的土地除部分特殊品种作物实行每年耕作外,大部分耕地已经免耕9年,因长期使用除草剂开始失灵,今年才浅耕除草一遍。美国科学家介绍,免耕对土壤保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旱作区,免耕的效果好于少耕,少耕好于耕作。在科罗拉多州的国家项目试验基地,专家介绍,他们进行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试验15年,每年可减少水份蒸发损失120毫米左右。

三是耕地休闲和轮作。休耕主要是政府为了实施保护性耕作而采取的措施。每年政府下达休耕计划,实行相应的政府补贴,在科罗拉多州休耕每英亩补贴30美元,接近种植粮食收入的一半。政府计划是指导性的,但因政府掌握着贷款、减产保险等调控手段,尽管有些农民因休耕减收不愿意,但一般都能按政府计划去做。科罗拉多州旱地休闲面积占50%,比例非常大。美国的休闲轮作制度仅仅是针对干旱地区的,接待我们的专家幽默地说:“如果全美国都实行休耕政策,美国人也就不用吃饭了”。休闲轮作主要是通过交替种植,使土壤休养生息,合理利用地力,使土壤养分、蓄水满足作物的生长。由于休闲使大量的土地空闲浪费,并不都受欢迎,为了达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推广新的轮作方式,改变长期的小麦---休闲、玉米---休闲模式,发展小麦---玉米---大豆---休闲、小麦---玉米---休闲、玉米---三叶草休闲等新的休闲和轮作模式,使二年一休闲改为三年或四年一休闲。

四是配套机械技术及合理施肥、作物品种改良等措施。免耕覆盖作业机具设备的开发,一直是过去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个研究重点。经过多年的研究改造,目前美国已经有一整套成熟的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我们这次在科罗拉多州和明尼苏达州参观了农业研究服务中心进行保护性耕作试验用的机具,这些机具都经过多年的生产运用,能较好地满足作业要求。

(二)当前美国旱作农业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美国已经成功地在旱作农业区域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是随着农产品的需求变化,以及对水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发展要求,旱作农业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地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他们仍在致力于既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做到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旱作耕作体系的研究。

美国农业部国家项目负责人介绍说,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未来10年预计重点仍在杂草控制、休闲、轮作、免耕、少耕、秸秆覆盖等方面,还要研究能够充分利用土壤水份的作物品种、不同作物和轮作制度下的保护性耕作及相关机具、不同作物秸秆覆盖技术及相关机具、不同土壤的水资源管理与种植制度等。

蒙大拿州立大学的研究工作相当出色,在世界上都具有竞争力。目前研究的重点是病虫害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以及提高土肥水的利用率的控制。研究中很重要的是轮作,减少休闲。轮作使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利用土壤和水土资源,种植适应市场要求的作物。

免耕体系中耕地有休闲的和不休闲的,不休闲的用作物轮作来改善土壤。科罗拉多州的研究人员近年来研究保护性耕作的轮作制度,在小麦---休闲轮作制度中加入其他的作物。例如,小麦---玉米---休闲、小麦---玉米---谷子---休闲、小麦---玉米---牧草---谷子。发展牧草意味着在这个地区要发展畜牧业,因为畜牧业前景看好。还深入研究相同气候、不同土壤条件下的不同作物轮作制度,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土壤水。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教授深入研究了不同作物对秸秆覆盖量的反应,从而研究秸秆覆盖还田情况下,不同轮作制度作物品种的搭配对产量的关系等。如秸秆覆盖影响地温的提高,由于玉米对温度要求较高,在一些地区秸秆覆盖后对玉米生长影响较大,而地温对大豆生长影响较小,而且大豆的秸秆残留也较少,因此他们在这些地区开展玉米---大豆轮作试验,效果较好。

美国保护性耕作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将保护性耕作从旱作区向降雨量相对较多的地区推进。由于免耕覆盖对地温的不利影响,所以降雨量相对较多和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民更喜欢耕作以提高收成,现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推广进展较慢。为此他们也力图通过科学的轮作制度加以解决,这样的试验正在进行。同时还研究通过一些机械化措施改善土壤条件,如通过改造免耕播种机,使播种后形成条拢,作物生长在拢上,把秸秆和杂草种子分到沟里,使作物周围秸秆和杂草都比较少,杂草种子分到沟里也便于除草。

下载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节水技术与意识齐头并进(旱作农业、节水农业)

    节水技术与意识 齐头并进————山西旱农发展现状、措施及愿景200920442282 王盼盼 2010-5-23目录引言„„„„„„„„„„„„„„„„3 现状„„„„„„„„„„„„„......

    创新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5篇)

    创新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王乐光 瓜州县以项目为依托,从节水技术改造入手,大力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及常规节水技术,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围绕蜜瓜、葡萄、枸杞、蔬菜等重点......

    关于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人民政府 (2011年7月15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现......

    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发展调研报告

    xx管理区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缺水非常严重,素有“十有九旱”之称,农牧业生产频频遭灾,农业经济脆弱,环境恶化,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饲草短缺,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

    平川区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出路范文合集

    平川区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出路加入时间:2007-11-30点击:152 次来源:农牧局字体:大 中 小摘要:平川区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67%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集中体现在水资源分布不......

    中国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杨振海 孙淑萍 邱竹贤 摘 要 全面叙述了我国铝电解槽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指出目前常用控制技术的优缺点及可能的改进,并......

    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展望

    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展望 一、A型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标注其相应字母】 1.我国能源发展面临许多问题,我们必须以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