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川区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出路
平川区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与出路
加入时间:2007-11-30点击:152 次来源:农牧局字体:大 中 小
摘要:平川区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67%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集中体现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措施上,应以修建水窖滴灌;建筑蓄洪池坝补灌;机修梯田保肥;铺压砂田;引进抗旱、节水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为主。加大旱区农业的基础建设力度。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 旱作节水农业 集水灌溉 新技术引进 培训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农以水为美。在水资源匮乏及分布不均匀,旱地占总耕地面积近70% 的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提升我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必由途径。
一、我区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
长期以来,平川区在省、市的支持下,不断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设施投资,进一步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努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切实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经过了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以土壤改良,配方施肥,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粮经套种等为主的模式化栽培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但从全区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和水平来看,农业基础建设仍然滞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集中体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可利用水调蓄能力差,利用率低下,将近70% 的耕地是旱地,并且土壤肥力不高。按照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战略方针,结合我区实际,要实现农村致富奔小康,就必须加快旱作农业的开发,切实强化农业的基础建设,以求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快速、稳步增长。
二、我区旱作节水农业存在的不足
在我区旱作农业区,限制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完好率较低,还有一些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水利用系数较低,没有调蓄塘坝,节水型农业设施极少。(2)土地质量不高,利用不充分,远未发挥地产潜力,而单个的农户又无力进行投资治理和建设。(3)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种植结构中粮经比为 8.3:1.7,过分侧重粮食的生产,形成了“一边倒”。(4)集约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深加工不够,商品性生产有待进一步提高。(5)农业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技术较低,引进的抗旱品种数量少。
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出路
在我区这样一个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 8.8 ℃,≥ 10 ℃ 积温有 3200 ℃,无霜期 162 天,年平均日照百分率达到 61%,年均降雨量不足 200 毫米,年蒸发量高于 2600 毫米 的旱作区域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其出路有:、利用水窖滴灌节水技术,发展旱作农业,建设 20-30m 3 水窖,利用丰水期储蓄雨水,在旱情严重时进行点灌和滴灌。按旱期补灌一次保苗水(8m 3 / 亩),一眼水窖可灌溉 3 亩左右。在建储水窖时,选择路边,河谷旁、打谷场及庭院等地方容易形成径流之处。每眼水窖可管灌 3 亩左右的面积,再按大田地势由高到低布设滴灌管道。用Φ 40PE 管,其代价并不高。可其效益相对极显著。、引洪蓄水节灌,在我区干旱乡村,大多地区的地质构造为石山区,在雨季很容易形成雨洪径流,而洪水沿沙河白白流入了黄河,这样一来雨水不但没有被农业生产所利用,反而还冲毁农田、渠道及道路,造成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因此,为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洪水利用率,可以在沙河建堤修坝,开洪引渠,将洪水引入蓄水涝池,按我区实际,建设蓄洪能力 2-5 万 m 3 的池坝的地形是极多的。在建筑涝池时应避开沙河主河道,可在河滩地带上筑址。而耕地一般就在沙河岸两边。这样利用时空调节,按照一般农作物生长期灌水 5 次,每次滴灌 14m 3 / 亩,年亩用水量 70m 3,每年蓄水两次计算,一个蓄水涝池可灌农田 500-1400 亩,且春、夏、秋三季作物生长期不断有水源补济。按常规投资单座蓄水涝池总投资 20 万元左右,属一次性投资,可重复多次使用。灌溉成本低、收益大。、引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在这个方面主要有:(1)地膜覆盖种植;在复兴、种田、黄峤等乡可种植地膜玉米、洋芋,膜侧豌豆、谷子。在宝积、共和、王家山等地可种植西甜瓜、籽瓜。(2)保水剂的应用,使用新型的保水剂缓释处理液态复合肥进行穴灌,亩投资不足 40 元,可增产效果明显;如马铃薯上使用保水剂后,增产幅度可达 50% 以上,净增产值 440 元以上。(3)深化细化常规的节水保水技术,如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蓄水性。深翻细耙,镇压保墒。(4)引进推广一批抗旱丰产的农作物新品种。如小麦品种西旱一号,豌豆品种 MZ-1 等,都是简单易行,收益颇丰的技术行为。(5)铺压砂田:在我区有铺压砂田的传统。压砂可以保墒增温,简单易行,一茬砂可连续使用 8-10 年。投资成本比较低。、平田整地,蓄纳雨水。兴修农田水利中,一劳永逸的莫过于修整梯田。我区旱作区域,一般土层比较深厚,土地有一定的坡度,往往在丰水期,雨水白白地流失掉,同时伴随着大量的肥土流失。针对此,平田整地、修造梯田,可有效地储纳本地雨水,达到保水、保肥的作用。由于采用机械化作业,亩梯田成本不足 500 元。可将坡地建成水平梯田后,可持续利用。梯田的农作物产量明显地高于陡坡地。增产幅度在 50% 以上。、加大科技培训,狭义旱作农业是广种薄收。而在此所提及的旱作农业是包含了集约化经营。旱作节水农业同样需要精细,需要集约化。将现代农业的概念引进到旱作节水农业中去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这也是一项艰巨工程。首先必须让农民认识到旱作节水农业不是粗放式经营。要达到这一目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以往在水地区对新技术培训工作做的比较多。而现在我们应该在旱作节水农业区同样要作许多的培训工作。集中要做好散发明白、实用的农业科技资料,进行专题讲座,办专栏、广播宣传,开展现场指导等工作,培养科技带头人,科技领头户。、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在旱作节水农业方面,科研机构已经有大量的成型技术亟待推广,而另一方面,我们农民正期盼新的旱作节水技术,因此,引进、推广一批先进的、实用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已成当务之急。这也是我们每个农业科技推广者的神圣使命。
四、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要实施相应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就必须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集中体现在: 1、科学规划和建设,在每项技术的实施中应有相关的行政和技术组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技术方案操作规程。达到规范连片,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措施。真正实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带动一片。2、多方筹资,严
格管理。在政府的扶持下,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多方筹资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筹备建设资金,鼓励“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同时积极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建成一批农业水利设施。3、技术引进和培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特别要以实施抗旱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节水栽培技术试验推广,病虫防治、肥水管理等农业技术为主体的抗旱节水技术措施。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培训农民和农民技术员。4、以市场为主导形成一定的产业体系,多形式、多层次地建立一批旱作农业和农业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外挂内联。形成具备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5、总结经验,形成自家体系;旱作节水农业是一项传统的而又有许多技术含量存在空白的工程。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一批抗旱节水技术的同时,充分结合我区旱作农业区的实际,总结和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从而进一步应用推广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五、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效益分析
在我区旱作农业区,通过实施水窖滴灌节水技术,建设引洪储水工程,机械平田整地,引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实用技术,抗旱型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科技培训与支持等措施,可使我区旱地得到改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以提高。可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效益:我区有 17.3 万亩旱地,按建成 270 眼 30m 3 水窖,安装 1000 亩滴灌。建成 15 处涝池,机修 1000 亩梯田,铺压 5000 亩砂田,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引进推广、科技培训等。总投资 625 万元计算(其中水窖及滴灌 57.8 万元,引洪蓄水节灌 303 万元,梯田 20 万元,压砂 50.25 万元,旱作农业技术引进推广 172.95 万元,培训 20 万元),亩投资不足 40 元。而这些措施实施后,年均净增农业产值近600 万元,人均增加收入 300 元左右。、社会效益:通过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增强民心凝聚力。有效地改善干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全区农业综合能力。加快全区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同时可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生态效益:实施旱作节水农业,能改善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持续平稳发展。达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因此,在我区实施旱作农业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其措施是多方面的,也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和完善。
第二篇:节水技术与意识齐头并进(旱作农业、节水农业)
节水技术与意识
齐头并进
————山西旱农发展现状、措施及愿景
200920442282
王盼盼
2010-5-2
3目录
引言„„„„„„„„„„„„„„„„3 现状„„„„„„„„„„„„„„„„3 技术„„„„„„„„„„„„„„„„4 意识„„„„„„„„„„„„„„„„6 愿景„„„„„„„„„„„„„„„„6
—2—
【引言】
旱农是半干旱地区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进行农作物生产的一种旱地农业。旱作农业是指主要依靠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即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措施,提高降水利用率。
年降水量在 400 mm 以下的为干旱地区 , 400~800 mm的为半干旱地区 , 800~1 200 mm 的为半湿润地区。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全省现有的 400 万 hm2耕地中, 旱地占70%以上, 旱作农业所占比例较大。从历史来看,旱作农业几乎也是黄土高原农业千百年来的常态。旱作农业建设过程中,干旱灾害仍然是山西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威胁。故“节水”应当是山西旱作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现状】
自然降水是山西重要的旱地水源。山西省在农业用水即自然降水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降水量偏低, 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年均降水量 450mm左右, 70%的降水集中在 7、8、9 三个月。春旱频繁发生, 伏旱、秋旱时有发生。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全省 80%的旱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 蒸发量大, 水 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全省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 35%左右, 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为 0.2~0.5kg/mm,对自然降水资源的浪费大,—3—
利用率低。三是旱作农业干旱成灾严重。统计资料表明, 全省受旱面积和成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着山西旱作农业的发展。(部分参考山西农业科学报)
【技术】
在这样的现状下,发展旱作农业,就得发展节水农业,就必须走传统生产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地推广适用技术。闻喜县是旱作农业的典型县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纳水”和“蓄水”旱作技术,使得全县旱地小麦单产平均提高20公斤,七八十年代,东官庄村一班人又创造了伏雨春用经验,进入90年代后,闻喜县坑东村农民技师王仪春适时创造出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全县因此技术推广,小麦总产从1995年到1998年增长了8.5%。另外还涌现出了小麦地膜覆盖闻喜县的 “坑东模式” 和玉米秸杆、地膜二元覆盖陵川县的 “陵川模式”、麦田高茬旋耕复播覆盖永济市的 “屯里模式” 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典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基于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践应用, 山西省初步形成了具有本省特色, 适宜不同旱作区域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覆盖保墒培肥技 术模式、集雨补灌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和生物节水技术模式。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
—4—
等自然要素的相似性、节水农业存在问题和采取技术措施与节水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以及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山西省节水农业区域可划分为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四个旱作区域。具体操作中,需要分地区因地制宜采取节水技术。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包括吕梁山西坡北起兴县南至乡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本旱作区域宜实施以坡改梯生土熟化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充灌溉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应用玉米、谷子、小杂粮抗旱良种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包括太岳山与太行山南段、五台山一带的丘陵、盆地和土石山区。本区适宜实施以玉米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模式, 丰产沟、起垄耕作技术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集雨窖、利用小泉小水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 应用玉米、谷子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包括忻定盆地、晋中盆地和晋南 盆地及周围广大的边山丘陵、垣地、洪积扇,是四个区域中农业条 件最好, 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个区域。综合本区域特点, 适宜实施
—5—
以小麦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模式,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应用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包括恒山、芦芽山以北的盆地、丘陵、山地。存在主要问题是:土壤贫瘠, 风沙较重,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生产能力低。适宜实施以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技术模式,少耕、免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应用小杂粮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意识】
旱作农业要将节水进行到底,光有技术还不够。只有技术与意识齐头并进,美好的愿景才能实现。节水意识的培养可采取如下措施:大范围的实行在标准用水量范围内的普通水价,超出则加倍甚至更高的收费;通过媒体、讲座宣传,使人们觉得节水也是一种义务;同时,政府补助改进灌溉设施,使节水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贴近人心。
【愿景】
在山西省一项旱农工程建设设想中,如果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一年将节水4.4亿立方米,节约投资2.2亿元。这势必为本地区旱农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总之,运用节水技术、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山西省旱作农业的发展会有更好的明天!
—6—
第三篇:关于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人民政府
(2011年7月1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现有耕地113.4万亩,旱作农业面积53.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9%,特别是处在中部干旱带上的***、***乡地区,由于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农牧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近年来,在自治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坚持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缓解水资源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大力实施以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业节水项目,全面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不断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效益,旱作节水农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在硒砂瓜产业上。通过挖掘地方独特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山区及***、***地区丰富的山地和光热资源,出台优惠政策,采取部门帮扶,干部带头,企业参与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群众压砂,大力发展硒砂瓜产业。目前,全县共有压砂地40万亩,其中发展硒砂瓜28.6万亩,压砂地红枣接续产业11万亩,形成了沿***滚泉坡至***土坡山,***桃山路口高速公路两侧至白圈子等地段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带。硒砂瓜产品已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远销广州、成都、重庆、上海等50多个大中城市,并成功打入沃尔玛、家乐福、北京物美等世界知名连锁超市。12、在红枣产业上。坚持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硒砂瓜产业的接续产业,在积极发展枣瓜间作的基础上,先后分两期在大青山、天景山、滚泉坡、红梧山实施高效节水农业,采用以色列先进节水滴灌技术栽植大规格枣树15.6万亩423万余株,其中压砂地单种和枣瓜间作11万亩,建成大青山、天景山、永大线、滚泉坡等5个万亩无公害红枣标准化示范基地。永大线枣瓜间作基地已被确定为自治区南部山区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关心和重视。高效节水农业项目的建成,使我县新增林地15.6万亩,可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10个百分点,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2.5个百分点,有效改善了高速公路沿线及当地的生态环境。项目区枣树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1亿元左右,同时在中部干旱带起到良好的节水示范效应,每年可节水2262万立方米,成为继硒砂瓜产业后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优势特色产业。
3、在枸杞产业上。充分利用荒山地资源,先后在大战场乡花豹湾和上渠村以及红梧山发展旱作节水有机枸杞2.2万亩,其中,红梧山万亩节水有机枸杞示范基地是作为提振枸杞产业的一项重点示范工程,该基地采用的是符合绿色生态农业要求的有机枸杞滴灌高效种植技术,目前已投资3000余万元,种植枸杞总面积达1.2万亩,并且配套建设了农田林网和相关绿化设施。该基地达产达效后预计亩产优质枸杞250公斤左右,总产量达到2750吨,实现总产值1亿元以上,与常规(大水漫灌)枸杞相比每亩可节约水量600方,节水率达到70%以上。该基地的建成在改善生态环境、滴灌高效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合理开发利用荒山地,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4、在马铃薯产业上。今年,县委、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乡马家塘移民区群众,改变以往传统种植作物和方
式,大力发展马铃产业,先后购置马铃薯种植机械12台套,免费为群众提供种薯56吨,地膜4吨,发放种植技术资料
1.5万余份,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10余期。目前,已种植马铃薯1.5万亩。
二、主要做法
1、立足实际,谋划节水方略。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上,坚持走好“三条路子”:一是走压砂蓄水保墒的综合开发路子,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压砂地旱作节水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同时积极推广以条覆膜、穴覆膜、塑料碗覆盖为主的硒砂瓜抗旱节水覆膜种植技术,全面实行催芽坐水点种,提高抗旱保苗能力,提高硒砂瓜商品率,促进丰产早熟;二是走地膜覆盖新技术为先导的覆盖保水路子,有效控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降水利用率,大力发展春秋两季覆膜技术,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等抗旱作物,发展节水产业;三是走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为保障的产业路子,推广应用滴灌、喷灌、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拓展红枣、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空间,解决了农业生产受制于干旱的问题。
2、综合治理,改善基础条件。按照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的原则,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总目标,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蓄水与灌溉结合,节灌与农技配套,大力实施集雨工程、兴建扬水工程、修蓄水设施等措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目前,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上,全县共建设蓄(配)水池85座,总蓄水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其中,今年实施的高效节水农业二期项目建设蓄水池45座,另外还建设了扬水泵站5座、加压泵站39座,铺设玻璃钢及各类管道7221公里,滴头356万个,架设高压输电线路236公里,安变压器以及相关电力控制柜44台(组)、配套机电设备及水泵97台(套)、铺设砂石路面148.7公里,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3、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旱作节水农业区降水量少,有限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时间分布与农作物特别是夏粮的生长期相错位,在农作物出苗、拔节、灌浆的关键阶段往往是最干旱的时期,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县在充分利用节水技术措施的同时,积极推广春秋覆膜技术,发展设施拱棚,种植小杂粮、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油料、果菜等经济作物,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促使旱作节水农业朝着特色农业的方向发展。今年,在旱作区共发展设施拱棚2283座,种植小杂粮14.5万亩,覆膜玉米5000亩。
3、抓点示范,提高生产水平。实行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制定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乡镇干部和农技人员的身上,组织技术人员把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资辐射到乡村农户、田间地头,抓好培训指导工作,引导群众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尤其是在硒砂瓜种植上,指导群众增施有机肥、平整砂地、科学覆膜、选用优良品种,严格把好覆膜过程中的覆膜机械的使用和起垄播种的标准等关键技术环节,切实提高示范引领水平。目前,建设滚泉坡、白圈子硒砂瓜示范基地2个,面积达2万亩;红枣示基地4个,在栽植期间可带动6万多劳动力,为当地群众带来工资性收入2000余万元;枸杞示范基地3个,仅红梧山万亩节水有机枸杞基地就可带动2万多劳动力从事枸杞采摘、管理和加工,就采摘一项可给农民带来工资性收入6000余万元,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虽然我县在旱作节水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要切实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我县高效节水农业项目区
土地所属权属国有、干部、群众所有三种形式。项目前期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行,目前建成的15.6万亩节水滴灌红枣基地枣树暂由绿化公司进行管理,但项目完工后交政府管理,今后的水源保障、设备维护、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销售等工作运行难度较大。建议由市上牵头,组织两县赴外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积极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采取农户+基地+企业的形式集中管理,形成产加销为一体的运行模式,提高组织化水平,加快红枣、硒砂瓜等旱作农业发展步伐。
2、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高效节水农业项目工程量大、投资大,仅此一项县财政投资近5个亿,加之我县近年来开工项目多,所需资金量大,财力有限,难以及时拨付到位,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也给后期管理带来了极大资金隐患。建议市上协调自治区相关厅局积极争取将全市50万亩节水滴灌红枣纳入国家、自治区生态补偿机制范围,采取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投入,切实提高旱作农业建设效益。
3、要切实解决卖难问题。随着全市100万亩硒砂瓜、50万亩红枣等旱作节水产业的发展壮大,销售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销得出,见效益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市上同一协调组织,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覆盖率。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上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农产品精深加工路子,提高旱作节水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4、要切实选定枣树主打品种。高效节水农业项目建设规模大,标准高,所需苗木(地径5-7厘米)数量巨大,采购的苗木品种混杂,缺少主打品种,下一步需要进行优良品种的嫁接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建议市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全市种植的优良品种,组织力量进行嫁接改造,培育一个叫的响的红枣品牌。
5、要切实保障水源供给。我县高效节水二期工程水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局面,尤其是天景山项目区,由于建设面积大,又属固海、高干渠、红寺堡扬水灌溉区域供水,因高干渠和固海渠灌溉范围内农民种植玉米面积大,在用水高峰期争水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水源不足,灌水指标无法落实。截止目前仅供水90万立方米。同时,红梧山万亩节水有机枸杞基地也存在和红寺堡农民种植玉米争水源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水源紧张、供水不足问题,将造成项目区部分已成活树木干旱死亡。建议市上能够积极协调水利厅及相关管理处增加年供水指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供水源保障。
第四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发展调研报告
xx管理区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缺水非常严重,素有“十有九旱”之称,农牧业生产频频遭灾,农业经济脆弱,环境恶化,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饲草短缺,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管理区土地总面积34万亩。其中耕地16万亩,草场12.9万亩,林地3.4万亩。下辖四个管理处,24个自然村,总人口2.4万人。
区内地上水系主要有闪电河和沙井子河两条河流:闪电河南北贯穿全区,沙井子河东南、西北向流经小城子管理处大梁底草滩,汇入闪电河。浅层含水层系指处于地层最上部的孔隙潜水含水层。榆树沟管理处和小城子管理处位于闪电河两岸。以闪电河冲积成因为主,含水层连续性较好。闪电河两岸地下水水位埋深多为1—2m,其余地带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2—7m之间。含水层底板的埋深一般不超过20m,局部地段达30—40m,黄土湾东北部的含水层底板埋深只有10m左右。深层含水层为孔隙承压含水层,水量丰富。单井出水量普遍在100m3/h至200m3/h之间,属富水性强的含水层,为人畜集中供水及农田供水的理想含水层。当水位降深为10m时,各富水等级区的单井抽水影响半径均为387m。深层含水层的岩性为含泥质砂砾石,且泥质含量较高,透水性能相对较差,富水性属较贫水区。当含水层厚度为29m,水位降深值为10m,单井出水量为76m3/h。其单井抽水影响半径为274m。根据张市地质第三大队钻井记录和我区资料记载,项目区承压水含水层埋藏深度一般为150-175m之间,含水层厚度一般在20-65m左右,最大厚度为75.23m。根据资料计算,总补给量8278万立方米/年,调节储量6923万立方米/年,动储量1355万立方米/年,静储量15558万立方米。
二、节水灌溉发展情况
为改善管理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自2003年以来,我区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其节水灌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0年采用铝合金管道式全移动喷灌机,该灌溉方式较渠灌节水,但费时费力劳动强度较大;2001-2002年采用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地面建出水栓,利用卷盘喷灌机进行浇灌,该灌溉方式虽然节约人力物力,达到了节水的目的,但该喷灌机要求压力较高,需配套大功率高扬程潜水泵,因此该灌溉方式耗能较高;2003后以后采取铺设地下防渗管道利用指针式喷灌机进行浇灌,该灌溉方式达到了节水、节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前两种灌溉方式无论从节水、节能和工作效率上都与后种灌溉方式相差悬殊,其唯独优点是不受地块限制,而后种灌溉方式受地块限制,一是要求面积要大,二是其浇灌范围内不能有障碍物。但我管理区大部分土地还属管理区支配,因此该灌溉方式目前在我管理区还是比较适宜的,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节水灌溉方式。节水(!)灌溉的建成使我区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喷灌机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带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充分体会到它具有节地、节水、高产、高效等突出优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推进了我区种植业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截止目前来我区租赁承包土地的公司和个人11家,租赁承包土地19610亩,每年交纳承包费235万元。另外,租赁承包土地的公司和个人2006年种植马铃薯16000亩,具统计每亩马铃薯需人工费150元,16000亩马铃薯可为我区职工群众创利240万元。不但解决了我区剩余劳动力,同时也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旱作与节水推广应用状况
xx管理区土地面积34万亩,其中耕地12.7万亩,2009年总播面积为11.7万亩,主要作物品种有:莜(燕)麦、马铃薯、经济作物、青玉米及青饲草等。莜(燕)麦占总播面积的30%,马铃薯占总播面积的14%,油料占总播面积的8%,青玉米占总播面积的48%。据统计数据表明莜(燕)麦水平年亩产量为62公斤,马铃薯亩产量旱地1000公斤,亚麻亩产量37公斤,青玉米亩产(青体)2500公斤。
在xx管理区水资源的短缺,常年处于干旱情况下,区领导高瞻远瞩,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近几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我区初见成效。我局对小城子管理处的井灌区进行调查,水浇地主要种植多年生牧草、马铃薯和青玉米。根据调查数据表明,种植多年生牧草,第一年投入174元(含种子费60元,肥料费24元,机械作业费35元,农药费10元,浇水费45元);第二年产草籽,利用期5年,每年亩费用145元(包括浇水费45元,收割费10元,折旧费90元),平均每年成本150.8元,多年生牧草生产期平均产草籽20kg,单价16元/kg,亩产值320元,青干草产量300kg/亩,亩产值120元,亩总产值440元,亩纯利润289.2元。种植马铃薯亩产量为2500kg,按每公斤1.0元计,亩产值2500元,扣除成本1800元,亩利润700元。种植马铃薯的土地第二年种植青玉米,平均亩产量4000kg,每公斤按0.22元计,亩产值880元,扣除成本560元,亩利润320元,其效益是旱田的4-10倍。
通过和种植大户座谈,普遍希望从国家到地方要加大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投资力度,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满足他们的种植要求,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现在的节水灌溉补助政策希望再优惠一些,发展方向应向大型的、节水、节能、增效程度高一些的工程倾斜。对于工程中的自筹资金设置比较满意,这样可以确保工程的质量,使工程的效益长久发挥,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存在的问题
1、水利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国家投资政策的规定,国家水利项目资金投入有限,自筹集资部分到位困难,建设经费缺口大。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主要是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例小,加上原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运行效益差等。
3、水利建设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需逐步加大科技含量。
4、对旱作节水农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得差距。
5、对旱作节水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功经验的推广力度不够。
今后发展建议措施
(一)、认识推广节水灌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感
贯彻农业部《关于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认识旱作与节水灌溉农业的重要性,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明确节水思路,制定节水政策,创新节水机制,把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作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本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抓好节水灌溉示范点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发展
搞示范点建设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出台配套政策,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也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农民学得到,用得上,推得开。
(三)、加强农田节水设施建设
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田节水灌溉的关键性措施。特别是在灌溉区开展田间微型节水工程建设,配置田间输水管、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系列配套设备,提高农田节水灌溉的调控能力。在旱作农业区修建配套集雨的蓄水窖(池)等,提高田间集雨蓄水利用能力和效益。
(四)、科学采用各种节水农业模式
确定节水农业模式应针对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灾害频繁等特点,适当压缩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发展一些特色经济作物。应重点推广集雨节灌、覆盖集雨种植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围绕玉米、马铃薯生产,应重点推广深松蓄水保墒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少耕或免耕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选用节水高产良种,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等一系列旱作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旱作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据中澳两国农业部的技术交流合作协议,由农业部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亚进行了旱作节水及保护性耕作农业专题考察。考察期间,在澳农林渔业部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后深入到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可持续农业灌溉研究院、农业大学、农机生产企业、农场等部门参观访问,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并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使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考察到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澳大利亚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为旱作农业区。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份和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的农业科技工作人员探索出了农机固定道作业、免耕等技术体系。
(一)旱地农业固定道机械作业模式(controlled
traffic)
在澳大利亚由于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了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各农场普遍采用动力在100马力以上的大型农业机械。同时,由于大型机械反复在耕地上作业,损失了部分机械动力,会造成土壤压实、不利于降水入渗等,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经过多年研究,昆士兰大学总结了一套固定道机械作业模式。该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农田中根据机械作业幅宽,所种植作物的行距等,建立一套定宽度的机组作业固定道,每次在田间作业的机组动力驱动轮和机具承载轮都在固定道上行走。
固定道自从1992年开始研究以来,到目前在澳大利亚推广应用的种植面积大约有50万公顷,固定道宽度普遍为3m。实践证明,采用固定道作业可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从而减少大型农业机械使用中的功率损失(相当于减少油料消耗),增加田间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昆士兰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寿阳县进行了这方面的技术合作,并在山西省寿阳县建立了示范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土壤盐碱化的治理与水资源管理
总体上说,澳大利亚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大部分农业区常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历史上由于在重点农业种植区,采用各种灌溉措施,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尽合理,导致在一些灌溉农业区出现了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严重盐碱化的趋势。为了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减少盐碱化对种植区生产的影响,目前在这些重点农业区采取了控制灌溉用水量,引灌水与地下水混合施灌及配套的排水措施。主要有:
1.严格管理控制灌溉用水。目前澳大利亚东南部水资源的管理采取了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我们访问了其中维多利亚州的goulburn---murray
water机构。该机构围绕政府对当地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关政策要求,在当地主要用水大户农场主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协调监督下,通过向管辖区内的用户(主要是农场主)收取一定费用来进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该机构经过多年建设,在灌溉区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输水和蓄水系统,实现水的统一调配供应和管理。每年该机构根据水资源总量为各用户测算一个合理的灌溉用水量,为每一个用户(农场)设立一个用水计量仪,限量供水。由于水资源属于国家,灌溉农场打井取水也受到严格限制,需要经过水资源管理机构初审并进行钻探和样品检验之后,方可决定能否打井取水,这一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的开采。该机构在控制用水总量的前提下,鼓励不同水用户之间相互转让用水额度,根据各自的生产需求调剂用水余缺。
2.注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和技术发展。在澳大利亚部分实行漫灌方式的农场中,一般每一片灌溉地的低洼位置都建立一个蓄水坑,让灌溉水自然渗排,这样既减少了灌溉水的下渗量,又可以将灌溉渗排的水集中起来重复利用;在部分有条件的农场,大量采用大型移动式喷灌机械进行喷灌作业,主要是中心支轴式喷灌机械,作业效率高、效果好,也节约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另外一种灌溉方式是将灌溉水和地下盐碱水适度混合灌溉,即节约了引流灌溉水,又可以通过抽出地下水来降低地下水位;第四种灌溉方式是将城市污水经过部分专用耕地进行生物过滤处理,用于大田农业灌溉,该项技术目前正在我国天津市武清县进行合作试验。
(三)免耕、少耕及保护性作业的研究及应用
为了减少对耕地表土层的反复碾压而带来的物理性状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失墒,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大量采用免耕、少耕及秸秆覆盖、倒茬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澳大利亚大部分旱作农业区的田间耕作基本上用翼形铲取代了铧式犁,进行不翻动土壤的浅松作业,疏松地表层10~15cm的土壤(播种时同步进行施肥作业),这样既能切断上茬作物和杂草的根系消灭杂草,又疏松了土壤,利于下茬作物根系的发育,另外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秸杆还田覆盖的作用,已经受到澳大利亚农业生产者的广泛重视。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主要是利于促进土壤含水能力的提高,尽量吸纳降水,防止径流和蒸发损失,从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够用于作物生长。对作物的生长和土壤有机质的改善作业一般在5~10年后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秸秆还田覆盖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种农作物的倒茬轮作,是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实现免、少耕技术有效应用的辅助性措施。澳大利亚许多农场通过在牧草、水稻或小麦、三叶草等作物之间进行倒茬轮作,既实现耕地养分的供求平衡,又可减少同种作物连作而带来病虫大量繁殖的机会。在经过3~5年时间的连年免、少耕轮作后,进行一次耕翻作业,可进一步降低杂草和病虫的危害。
二、收获及体会
澳大利亚是一个国土资源丰富,有其独特地理环境条件的国家。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自然条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资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全部为旱作农业区,灌溉农业区也面临和存在着土地盐碱化问题。但是通过考察粗略体会到,澳大利亚农业研究、农牧产品生产技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以为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
(一)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注重适用性
澳大利亚农业科研、管理等部门都十分注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实用农业科技,做到了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澳大利亚的科研技术人员结合本国农牧业环境条件,针对农牧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研究开发对土地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意义的适用技术,包括基础理论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
2.研究开发适应干旱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澳大利亚旱作农业生产中普遍推广采用免、少耕作业、秸秆还田覆盖、多种作物倒茬轮作等,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耕种制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又能保持和改善旱作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状。近几年,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进行的旱作农业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降低了能耗,减少径流,培肥了地力,也促进了粮食产量增加。
3.精密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目前澳大利亚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条件,新南维尔士州初级工业产品研究中心(dpi)运用摄像系统、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等技术和设备,研制开发了用于精密农业生产的无人操作农业机械控制系统。现主要用于拖拉机田间喷洒农药的植保作业、开沟作业以及棉花的机械化收获作业。计算机控制拖拉机或联合收割机的田间作业,提高了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投入,为大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奠定基础,同时他们也正积极开展gp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实验研究。
(二)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在澳大利亚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应用的目的,并不是追求更高的单位面积产量,而更注重在保持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如在固定道作业模式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试验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在保持原有单产水平前提下,减少传统机械化作业中的动力能耗,避免耕地土壤物理性状的破坏,保持土壤的蓄水纳墒能力。总体看,该项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已经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就免、少耕和秸秆还田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来说,专家认为,该项技术不会直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对土壤生态的保护则是直接的目的。因此,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应用,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生产过程中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新南维尔士州,当地的初级产品研究中心(dpi)与农场合作,围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的降水量进行预测之后,再协助农场确定该的种植品种及数量,以求实现在雨水较好的年份农业产出量大,在较旱的年份生产损失降到最小,其目的也是为了生产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三)政府对农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扶持
澳大利亚是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政府对于农业的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十分重视。其国家农渔林业部(agriculture、fisheries
and
forestry---austrilia)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制定农业政策,提供项目资金。政府提供的项目资金包括投资和贷款。近几年,为了鼓励人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资源,政府制定了自然资源继承信托项目,这是一个贷款项目,总金额15亿澳元(相当于人民币75亿元),执行期为6年。用于信贷的子项目包括,蔬菜、园艺、土壤改良、灌溉等方面。考察团走访的维多利亚州可持续灌溉农业研究所,新南威尔士州初级工业产品研究中心,根据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所需经费和人员开支全部由政府承担。为了推广新的先进农业技术成果,除科研机构外,每个州还有大量的技术推广人员,其中新南威尔士州现有技术推广人员300余名,推广所需费用和人员开支也全部由政府资助。
在农用柴油方面,澳大利亚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对农用柴油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据了解,农场主用于农业生产的柴油,政府给予每升补贴0.32澳元,约占市场价格的30%,这种扶持农业的优惠政策极大的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
(四)完善的机械化是保持农场稳定生产经营的主要手段
澳大利亚的农场规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积均有几百公顷。考察团接触到的有从事奶牛养殖、畜产品采集加工、马铃薯、柑橘、葡萄、粮食及蔬菜等作物种植的生产农场。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农场规模很大,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完善。
---一个拥有250公顷草场、300头奶牛的奶牛场,工作人员仅3人。奶牛场配置有一次能同时容纳60头奶牛的环形脉冲管道挤奶设施,在挤奶的同时喂给奶牛精饲料。每头奶牛腿部都置有电子识别号牌,当每一头奶牛进入挤奶设施后即被电子识别系统记录下产奶量,计算机根据产奶量指令送料装置供给相应的含有不同营养成份的精饲料添加,以补充奶牛的营养所需。这样300多头奶牛的挤奶和精饲料补充饲喂一个多小时即可完成。产出的牛奶全部密闭罐装储存,快捷卫生。
---在耕地面积667公顷具有灌溉条件的农场中,三年种植粮食作物,三年种草放牧,农牧轮作。农场的耕地全部经过激光平地机整修,主要种植小麦、油菜籽和水稻。该农场的机械设备投资不大,仅有幅宽8米的条播机1台,190马力拖拉机2台,农用运输车2辆,10吨浸种(稻种催芽)罐2台。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主要靠农机服务公司提供作业服务。如种植水稻,由农用飞机公司提供稻种飞播作业服务,农机公司提供水稻收获作业服务,并由专门的谷物烘干服务公司进行稻谷的烘干和贮存,直至稻谷上市被收购。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为农场主提供了技术支持,减轻了生产压力和管理的负担。
澳大利亚的农场能够得到稳定发展,与拥有的大型机械化装备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分不开的。
三、建议
(一)我国在旱作农业区应加大力度推广普及免少耕及秸秆还田覆盖耕作技术,具备条件的地区应积极采用固定道作业方法
目前,我国旱作农业区基本上沿袭铧式犁翻耕土壤的耕种方式。铧式犁翻耕土壤后需要耙地,才能达到播种作业要求。虽翻耙整地效果好并利于消灭病虫草害,但这种耕种方式使土壤失墒严重,并易产生径流导致养分损失。结合我国以小型农机具作业为主的特点,大部分旱作农业区应采用翼形铲不翻动土壤的浅松作业,疏松地表层10~15cm的土壤,同步进行播种和施肥。免少耕、秸秆覆盖等生产技术,将有助于我国旱作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旱作农业区,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研究成果,实行固定道作业,降低能耗,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径流,提高农作物产量。据澳大利亚研究,农业机械动力一般在50~70马力比较适宜,在我国可以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推广应用幅宽在2m左右的固定道作业方法,适当增加大型农机具的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逐步探索精准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
近年来,以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dds(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精准农业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稳步发展。目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农业研究机构已在部分地区试验开发为田间作业机组配套的水肥施用动态控制系统及执行机构,在田间水肥施用、果实采摘收获等作业时,可适时监测土壤墒情养分及产量等状况,为进一步的精准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及农业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发展精准农业的首要目标。在我国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应积极开展田间机械化精准作业技术的试验探索工作,我们认为应借鉴目前澳大利亚的做法,积极进行精准农业的技术基础准备,针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国营农场等较大规模的种植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搞好田间作业机器系统的控制执行技术的试验开发工作,以追踪国际精准农业的技术发展,多方位地带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
(三)灌溉技术的研究,土壤的盐碱化问题治理
合理利用灌溉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对于农业国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据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州初级产品研究中心测定,如果灌溉水在田间地表流动不畅不仅渗漏损失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低,而且也使田间部分低洼耕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碱化。目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田灌溉仍将以漫灌为主,由于土地平整度不够,地表水流不畅导致灌溉不匀和积水渗漏,影响灌溉效果并使产量不稳。土地平整度不够是漫灌水利用率低、用水量大的主要原因。考察澳大利亚的农田灌溉(漫灌),有四点可供我们借鉴。一是运用激光平地技术平整土地,使地表在灌溉时不积水;二是及时灌溉,掌握好灌溉的用水量;三是灌溉水的回收再利用;四是灌溉输水系统防渗和减少输水距离等。
(四)巩固和发展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农场主,从事粮食生产,依赖服务组织提供生产技术服务的经营方式,在我们目前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农业是社会化的生产,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只有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农业生产在宏观上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社会化技术服务的需求显得日益突出。国家应进一步采取倾斜政策,结合运营机制创新,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经营机制和运营方式,更好地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和办不好的季节性生产问题。
(五)对农用柴油进行价格补贴
在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对农用柴油实行约30%的价格补贴。目前我国农用柴油也多次涨价,给农民增加了很大负担。在我国加入wto后,对农用柴油实行补贴,既符合世贸规则,又可以减轻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对先进农机具、农机化技术的应用。
(六)有待进一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1、澳大利亚牛奶的高蛋白含量的基因工程技术。澳大利亚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得本国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0%,而我国牛奶蛋白含量平均为4%,达到5%即为高蛋白牛奶,因此该方面的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2澳大利亚在果树栽培中采用了一种v形树冠种植、实行灌溉部分根系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果树产出量。值得我们借鉴和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3、果园生产机械技术和机具。在澳大利亚柑橘的葡萄种植园,已经实现了果实收获的机械化,效率很高,该项技术可以逐步在我国的大面积果树和葡萄种植园区进行试点试验。
4、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澳大利亚从牧草种植、收获到畜产品采集(牛奶、羊毛)等环节已实现全过程机械化。在我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应借鉴澳大利亚的草原、草场畜牧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牧草生产、草原和改良机械化技术和机具,在我国重点牧区进行引进试验。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
团长:杨
林
团员:赵嘉琨
王
衍
马耀辉
吴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