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庄浪县建设旱作农业的经验与做法
咬定青山不放松,旱作农业换新天
——庄浪县建设旱作农业的经验与做法
庄浪县是甘肃省18个贫困县之一, 全县共有耕地91.65万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2.2亩,常住人口38.25万人。辖5镇13乡,293个村1521个社,1个街道办事处。境内海拔在1405—2857米之间,近十年平均降雨量472.4毫米,年平均气温
8.53℃,无霜期161天,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多年来,庄浪县立足县情,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实用技术,走出了一条旱作农业的成功之路,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效益均有了大辐度提高。今年,我县共完成旱作农业技术推广78.2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5.4%,其中全膜玉米、马铃薯、小麦分别达到23.32万亩、33.88万亩和21.08万亩,全县实现了玉米、马铃薯种植全膜化。
一、突出强化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庄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旱作农业发展,坚持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的革命性措施来抓。每年把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列为单项考核,并纳入乡镇经济责任目标综合考核,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严格考核,兑现奖罚,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使各级干部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同时,在推广旱作农业过程中,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总体抓、全体县级领导包抓乡镇、四大家分管领导包抓示范区、乡镇领导包抓示范点、农技人员包抓技术推广的责任制,在全县形成了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的强大合力和工作氛围。
二、突出及早规划,确保全面覆盖。去年“三夏”生产期间,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到乡镇、村社,在实地调研、论证、规划的基础上,及时召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坚持因地制宜、压夏扩秋,对各乡镇分解下达了今年旱作农业推广面积,督促各乡镇严格按照规划的区域,广泛进行宣传引导,动员群众提前预留地块,保证了规划面积落实到村社、农户和地块。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做到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整流域示范推动,按照“集中连片、整流域、整沟壑、整山梁”推广的思路,在关山高寒阴湿区主要规划了全膜洋芋种植基地,在南洛河、北洛河、庄浪河、榆林沟四大流域和北部、南部山地主要规划了全膜玉米种植区。二是坚持面上推广全覆盖,在全面落实重点示范区面积的基础上,对不在规划区域内种植的玉米、洋芋作物,采取供膜算面积、丈量验收保面积的办法,使全县玉米、洋芋种植实现了全膜化。三是坚持和发展产业结合,我们坚持把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与果园建设、种薯基地、畜牧产业发展相结合,统筹规划,配套实施,新植园和幼园全部间作全膜洋芋,不仅扩大了旱作农业的规模,而且促进了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的迅速发展,2012年,由庄浪县农技中心自主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选育与示范推广成果,经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在旱作农业技术与庄薯3号品种的支撑下,庄浪县已建成了年生产“脱毒瓶苗1000万株、原原种1500万粒、原种生产基地4200亩,一、二级种薯基地10万亩”的脱毒种薯生产规模和能力,不但实现了全县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而且供种于周边地区,促进庄浪县成为陇东地区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供应基地和甘肃省四大供种基地之一的核心地位。
三、突出快速启动,保证服务到位。立足庄浪县春季干旱、秋季多雨的气候特点,始终把秋覆膜作为抗旱保墒的主要措施。去年10月初,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照统一供膜方式、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验收标准的“三统一”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覆膜进度周报告制度,在全县组织开展秋覆膜大会战,秋季一次性完成了全县91%的覆膜任务,春节过后,在土壤解冻前,抓紧时机,利用半月时间,完成顶凌覆膜7万亩。为了加快覆膜进度,确保质量,主要落实了“三个到位”:一是地膜补贴到位。县上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整合筹措资金650万元,购置地膜500吨,在严格落实省上补贴政策的基础上,为农户种植全膜玉米和马铃薯每亩补贴地膜1公斤,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推广旱作农业的积极性。县、乡严格管理地膜,按照覆膜进度及时调拨,确保补贴地膜供应到农户,落实到地块。二是技术服务到位。县、乡抽调2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36个技术服务小组,把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应用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分片包点,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技术服务,严把整地关、施肥关、覆膜关,指导群众整地起垄、合理施肥、规范覆膜、科学种植。三是机械服务到位。县、乡共成立了20个旱作农业机械专业服务队,配备起垄覆膜机具142套,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加快了覆膜进度。在旱作农业推广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推广使用,节省人力物力,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覆膜质量。
四、突出严格验收,夯实覆膜面积。每年覆膜结束后,抽组四大办、组织、监察部门的行政领导和农牧、统计部门的业务人员,分成6个工作组,由四大家分管领导带队,深入田间地头,采用GPS定位仪等技术手段,严格对照规划区域,逐地块进行丈量验收,查面积、查质量,挤干报表水分,夯实覆膜面积,定案奖罚,确保全县旱作农业推广面积一亩不欠、地膜一斤不少地全部落实到地块。今年,全县共建成了旱作农业万亩示范区21个、千亩示范点68个,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覆膜任务。在冬春连续干旱的严峻形势下,保证了农作物适时下种。目前,全膜玉米、马铃薯苗齐苗壮、长势良好,发挥了明显的抗旱效果,为全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
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之所以能在庄浪县取得成功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主要是能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平凉市委、市政府发展旱作农业的强力举措,庄
浪县立足县情实际,顺应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在农村农业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使旱作农业技术在庄浪县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第二篇:经验与做法(精选)
高行校区教师服务流程管理经验与做法
落实执行力,解决现实问题
学校的各项制度是一系列工作规范实施的保障实施细则和检查考核细则,在制度执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可以让全体教职员工明白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促使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按制度执行。
落实课程标准
科学规范学生的作业,注重作业实效性及批改的及时性,加强教学流程监控,增强反馈的及时性,做好教学效果的过程评估和反馈。
教师的管理
充满激情,迎接挑战,自由平等,以德服人,自我批评,追求卓越,责任至上,善始善终。
宏观管理
登记来我校报名的辅导学生姓名及辅导课时
细化管理
在学员档案记录表中完善记录学生的阶段性辅导计划,辅导授课案,回访记录,阶段性测试试卷,阶段性测试分析,家长会记录以及成长记录册。
辅导讲义让教师概括知识框架,典型例题,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之后针对性地练习。
认真做好学员辅导的考情工作,要求到课的学员认真填写《辅导课签到表》管理教师要及时登记学生到课情况。
对照开放教育管理要求和相关职责,查漏补缺并做好总结工作。
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等有关教学管理的各项要求下发给学员,同时把新学员的通讯方式,课程安排,学员电子信箱等信息提供给任课老师。
第三篇:正规化建设经验做法
坚持高标准
落实高要求 不断推进人武部正规化建设上水平
——广元市利州区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做法
(2012年8月)
今年初,我部受领军分区正规化建设试点任务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两级军区和军分区党委、首长关于加强正规化建设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武部正规化建设的方法和路子,坚持高标准,落实高要求,不断在基础性、经常性、规范性上下功夫,推动了人武部正规化建设科学发展水平。
一、明确思路,提高认识,打牢正规化建设思想基础近年来,我部各项建设发展成绩较为突出,先后被省军区表彰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但在如何抓好正规化建设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抓好正规化,首先思想上要正规化。为此,我们从思想根源抓起,凝心聚气,打牢了正规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认真学、反复学,在学习中理清思路。学习是提升思想观念、思维意识的唯一途径。学理论,先后采取党委会、干部职工大会,反复学习胡主席依法从严治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两级军区首长批示,认真领会两级军区和分区首长的重要指示,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认识,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清了正规化建设是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要求。学要则,反复学习成都军区下发的正规化建设要则和省军区考评标准,对战备工作、军事训练、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后勤工作、装备工作、国防动员7个方面32个大项168个小项进行了逐一学习,为做好正规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学业务,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岗位练兵和岗位成才活动,熟练掌握各自岗位目标要求,明确了培养“全能型”干部的思路,将职工作为“准干部”,划分了3大类28个岗位,为确保正规化建设顺利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党委统、群众议,在讨论中掌握标准。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各级意见建议,在讨论中掌握了正规化建设标准。向上请教,对正规化建设中存在的难点,积极向分区党委和首长请示,请首长检查指导正规化建设进度,不断在建设中发现不足,改进提高。纵横分析,通过党委会和干部职工大会,纵向分析,认清人武部的发展趋势在上行,还是在下滑?是发展还是徘徊不前?横向分析,认清人武部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单位自身的优势和弱项是什么,统一了标准。深入讨论,及时采取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广泛征求干部职工和基层武装部对正规化建设的意见建议,反复讨论“正规化建设如何抓、抓什么、怎么抓出成效”等,经过3次党委会和5次干部职工大会讨论研究,制定了《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实施方案》。
(三)走出去、请进来,在借鉴中明确目标。参观见学,先
-2-后组织5批人员共22人次,到南充军分区、广安军分区、眉山东坡区人武部、乐山市中区人武部等单位参观见学,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现场解疑,邀请分区机关业务人员、区国土、城建、林业、环境、文体等单位人员到人武部现场进行指导,对设施的配备、环境的规划、建设的标准、安全的防范等多方面进行了现场答疑,明确了正规化建设的目标方向。
二、立足标准,着眼长远,提升正规化建设质量水平硬件设施是正规化建设的基础,是完成中心任务的物质要求。软件建设是正规化建设的依托,决定着硬件本身作用的发挥和功能的拓展。制度建设则体现了正规化建设的成败,是落实正规化建设要求的关键。我们按照正规化建设标准要求,统筹长远与当前,兼顾硬件和软件,深化创新和发展,提升了建设水平。
(一)抓硬件,确保硬件过硬。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对办公楼进行了装修,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信息化建设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在建成集电视会议、作战指挥、视频传输、营区监控、智能(指纹)门禁为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结合日常工作需要,修建了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国动委第一主任办公室,健全完善了食堂、保密室、车船库、炮库、民兵训练基地等建设,改造了退伍军人档案室,配置了手摇式密集资料柜,使人武部的网络化运用、电脑化处理、信息化传输日趋完善。二是办公设施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在统一办公室桌
-3-椅的配备、物品的摆放、设备的设置基础上,重新配备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碎纸机、干扰器等。注重做到以人为本,修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文体娱乐室、阅览室,配套了干部职工公寓楼和食堂,安装了电梯和中央空调,使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三是库室装备配置与应急应战相结合。紧密结合应急应战需要抓好各库室建设,武器库设置了警示牌、值班职责制度牌、温湿度计等,安装了脉冲电网、红外夜视监控仪和联动报警装置,各库房实现了“三铁一器”,装备摆放做到了“一垫五不靠”,达到了“四无标准”,采取干部住库值班,双人双锁制;应急连装备库按照三分四定要求,购置了一套156人的民兵应急连战备物资器材,规范了机关指挥所和民兵应急连维稳处突、抢险救灾、通信指挥器材;同时还配置了3艘冲锋舟、1辆野战宿营车,确保部队能及时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四是环境美化与政治氛围营造相结合。按照30%绿地面积要求,对营区的绿化进行了改造整治,基本达到了营区绿化标准。同时,大力抓好营区政治氛围营造,按照一流的标准对荣誉室进行了装修设计,达到了声光电效果;将“五句话”总要求、军人核心价值观和胡主席对新时期军队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要求悬挂在营区重要位置;在营区中央设置了12个灯箱展板,建成了一条“政治文化走廊”;英模挂图悬挂在楼道醒目位置,每名干部职工的座签牌和1-5楼电梯门上都制作了军人核心价值观
-4-的具体内容,营造了浓厚的政治氛围。
(二)抓软件,确保软件齐全。按照省军区考评标准要求,按照7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认真规范,保证了“三个做到”:做到既抓全面又抓细节。结合实际制定了《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实施细则》,依据新颁布的《战备工作条例》,补充修订各类预案28个,落实了战备教育计划,完善了战备教案,规范了各种战备值班秩序,加强了战备演练。对40类表、本、册进行统一制作和规范,完善各类工作计划、记录、教育教案38本,做到了全面规整,整齐划一。同时,抓好对各类表册、登记、笔记和计划、教案的格式规范,做到了记录工整,一目了然。做到既抓重点又抓亮点。突出对值班考勤、军容仪表、营门警卫、营院环境、车辆使用、经常性教育、对外交往、安全防范、专武干部管理等重点工作和内容的规范,抓好倾向性问题整治、党风廉政建设、“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预防犯罪等重点教育整顿工作的开展。同时,抓好“五项活动”的开展,即“三责”活动、经常性谈心活动、“帮二助一”活动、家访活动、每月法制教育活动,使正规化建设各项内容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做到既抓结合又抓创新。结合使命任务需要,突出对应急应战、维稳处突课题研究,抓好推演、演练,使“拳头”力量作用发挥明显;结合倾向性问题整治,突出对“六个管好”进行规范细化,尤其是针对私家车多的实际,统一了车辆申报和使用制度;结合建设实际,对库室器材进行了分类细化,对
-5-电视、电话、网络平台进行了集成规范,使创造性开展正规化建设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
(三)抓管理,确保制度落实。细化制度要求,制定了《人武部“六个管好”实施细则》,完善了各类工作考评机制,落实了“三个狠抓”:一是狠抓安全管理。重新修订完善了《人武部安全管理规定》,落实“每日定时安全检查、每周安全隐患大排查、每月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对重要目标、重要岗位、重点人员进行定期排查和政审,尤其是对涉密文件、电脑和移动存储设备加强管理,签订了责任书,防范了失泄密事故案件的发生。二是狠抓岗位管理。明确岗位目标、要求和职责,抓好对值班、值勤岗位24小时不定期检查,定期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思想摸排、政治审查;落实廉洁从政各项制度规定,对新进人武系统人员进行岗前诫勉谈话,使岗位管理透明化、规范化。三是狠抓考评问责。制定了《人武部工作考评细则》,实行量化打分、考评问责,明确考评时间、对象、组织,突出德能勤绩,每周总结,每月评比,考评结果与福利、奖金、评功评奖、晋职晋衔挂钩,增强了各项制度落实力度。
三、紧盯症结,破解难题,确保正规化建设科学持续发展近年来,人武部全面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影响正规化建设的问题和难点。部党委认真研究,制定措施,破解难题,确保了正规化建设科学持续发展。
(一)针对部分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不强的问题,建立健全激
-6-励、培养、关怀机制。部分人员抱有“收摊子、混日子”和“到了武装部,不要想进步”的思想,对待工作消极懒散,制约了正规化建设的整体落实。为此,我们从健全激励机制入手,鼓励干部职工岗位成才,倾力开展军地人才培育活动,并抓好人才牵引转换,使每名干部职工都有用武之地。同时,健全进出渠道,积极推荐优秀干部晋职晋衔,将专武干部的使用纳入区委干部队伍调整统一规划,表现优异的职工调整进民兵训练基地和民兵武器仓库职员队伍,激发了工作激情。在此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力度,想方设法解决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氛围,使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充满活力和后劲。
(二)针对部分人员一日生活制度坚持不好的问题,强化制度养成和奖惩力度。以加强作风养成为抓手,强化制度养成,严格规定了干部职工着装、仪容、举止、礼节、早操、点名、交接岗、战备值班等各项制度要求,从一点一滴培养干部职工良好行为习惯;加强8小时外管理监督,随时保持电话畅通,遇有紧急情况能做到随时到位;加大奖惩力度,迟到、早退、着装不整等除了扣奖金外,还要在每月讲评中作出书面检查,刹住了歪风,正规了秩序。
(三)针对民兵应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加强“五员三手”培育。民兵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发挥与当前队伍的训练和人员素质存在脱节现象,专业性不强,综合素质不全面,-7-导致训练成效不明显,作用发挥不好。为此,我们针对应急处突实际情况,调整民兵队伍建设思路,全力培育“五员三手”,即情报信息员、防次生灾害员、网络管理员、心理辅导员、安全员、神枪手、爆破手、冲锋舟操作手。对民兵应急连重新整组,抽调精兵强将进行优化组合;以班为单位划分专业,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各专业班重点练自身专业;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比武和各项训练演练,提升了队伍的应急应战能力。
第四篇:节水技术与意识齐头并进(旱作农业、节水农业)
节水技术与意识
齐头并进
————山西旱农发展现状、措施及愿景
200920442282
王盼盼
2010-5-2
3目录
引言„„„„„„„„„„„„„„„„3 现状„„„„„„„„„„„„„„„„3 技术„„„„„„„„„„„„„„„„4 意识„„„„„„„„„„„„„„„„6 愿景„„„„„„„„„„„„„„„„6
—2—
【引言】
旱农是半干旱地区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进行农作物生产的一种旱地农业。旱作农业是指主要依靠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即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措施,提高降水利用率。
年降水量在 400 mm 以下的为干旱地区 , 400~800 mm的为半干旱地区 , 800~1 200 mm 的为半湿润地区。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全省现有的 400 万 hm2耕地中, 旱地占70%以上, 旱作农业所占比例较大。从历史来看,旱作农业几乎也是黄土高原农业千百年来的常态。旱作农业建设过程中,干旱灾害仍然是山西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威胁。故“节水”应当是山西旱作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现状】
自然降水是山西重要的旱地水源。山西省在农业用水即自然降水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降水量偏低, 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年均降水量 450mm左右, 70%的降水集中在 7、8、9 三个月。春旱频繁发生, 伏旱、秋旱时有发生。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全省 80%的旱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 蒸发量大, 水 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全省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 35%左右, 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为 0.2~0.5kg/mm,对自然降水资源的浪费大,—3—
利用率低。三是旱作农业干旱成灾严重。统计资料表明, 全省受旱面积和成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着山西旱作农业的发展。(部分参考山西农业科学报)
【技术】
在这样的现状下,发展旱作农业,就得发展节水农业,就必须走传统生产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地推广适用技术。闻喜县是旱作农业的典型县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纳水”和“蓄水”旱作技术,使得全县旱地小麦单产平均提高20公斤,七八十年代,东官庄村一班人又创造了伏雨春用经验,进入90年代后,闻喜县坑东村农民技师王仪春适时创造出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全县因此技术推广,小麦总产从1995年到1998年增长了8.5%。另外还涌现出了小麦地膜覆盖闻喜县的 “坑东模式” 和玉米秸杆、地膜二元覆盖陵川县的 “陵川模式”、麦田高茬旋耕复播覆盖永济市的 “屯里模式” 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典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基于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践应用, 山西省初步形成了具有本省特色, 适宜不同旱作区域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覆盖保墒培肥技 术模式、集雨补灌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和生物节水技术模式。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
—4—
等自然要素的相似性、节水农业存在问题和采取技术措施与节水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以及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山西省节水农业区域可划分为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四个旱作区域。具体操作中,需要分地区因地制宜采取节水技术。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包括吕梁山西坡北起兴县南至乡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本旱作区域宜实施以坡改梯生土熟化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充灌溉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应用玉米、谷子、小杂粮抗旱良种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包括太岳山与太行山南段、五台山一带的丘陵、盆地和土石山区。本区适宜实施以玉米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模式, 丰产沟、起垄耕作技术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集雨窖、利用小泉小水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 应用玉米、谷子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包括忻定盆地、晋中盆地和晋南 盆地及周围广大的边山丘陵、垣地、洪积扇,是四个区域中农业条 件最好, 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个区域。综合本区域特点, 适宜实施
—5—
以小麦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模式,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应用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包括恒山、芦芽山以北的盆地、丘陵、山地。存在主要问题是:土壤贫瘠, 风沙较重,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生产能力低。适宜实施以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技术模式,少耕、免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应用小杂粮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意识】
旱作农业要将节水进行到底,光有技术还不够。只有技术与意识齐头并进,美好的愿景才能实现。节水意识的培养可采取如下措施:大范围的实行在标准用水量范围内的普通水价,超出则加倍甚至更高的收费;通过媒体、讲座宣传,使人们觉得节水也是一种义务;同时,政府补助改进灌溉设施,使节水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贴近人心。
【愿景】
在山西省一项旱农工程建设设想中,如果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一年将节水4.4亿立方米,节约投资2.2亿元。这势必为本地区旱农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总之,运用节水技术、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山西省旱作农业的发展会有更好的明天!
—6—
第五篇:某市农业综合开发经验做法
近年来,济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大开发、大投入、大推进”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档次水平,取得显著成效。三年来,全市各级累计投入开发资金6亿元,集中扶持了一
批龙头,培植了一批产业,建设了一批基地,有力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96.5万吨,比2005年增长13.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13.5亿元,增长20.7%;农民人均纯收达到5271元,增长27.7%,连续四年保持了两位数增幅。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分工负责,构筑齐抓共管格局。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专门听取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确定当年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人大、政协定期开展视察和调研,财政、审计、农业、开发等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协作配合,合力推进。二是不断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开发机构建设,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了正县级、正科级行政或事业单位,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注重加强开发队伍建设,采取到高等院校专门培训、外地考察学习、县市区观摩交流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开发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逐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实行有偿无偿相结合、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经营多种形式,引导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按照中央和省要求,各级财政在资金预算安排上做到逐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支农资金集中使用。完善地方财政配套政策和机制,按照项目资金配套比例,足额及时落实配套资金。2005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各类开发资金1.2亿元,每年增幅保持在15%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已成为目前农民受益最直接、财政支农数量最大、资金来源最稳、综合效益最好的专项资金投入。
二、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打牢农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们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开发与建设。一是着眼提高减灾抗灾能力,加强以农田排灌设施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坚持大投入兴办大水利,围绕“既不怕旱,又不怕涝”两大任务,加快实施现代农村水网工程,在点上对小型病险水库、农村坑塘进行除险加固;在线上对位置特别重要、标准较低的重点小型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在面上抓好滨湖涝洼地区的田间工程建设,努力实现农田灌溉专业化、高效化和农田排涝一体化。在建设和投入机制上,实行政策引导、政府奖补和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办法。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23.4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项目6.1万项,改造中低产田133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44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22万亩。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36.7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3.8%和68.6%。二是着眼提高土地产出,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的土地综合整治。按照“方田起步、林网上路、规模开发、配套建设”的思路和“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和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全面实施农田设施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工程,探索形成了土地治理平原规模开发、滨湖涝洼地开发和山区丘陵开发三种成功模式。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开发资金2.7亿元用于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46万亩,经过改造的中低产田平均亩增粮食生产能力200公斤以上。三是着眼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区综合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资源再造利用配套建设,对山区进行大规模综合开发。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1.13亿元,启动实施了126处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和15处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8.7平方公里,生态修复91.7平方公里。四是着眼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为载体,坚持开发资金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努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200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49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62万千瓦;粮食作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71%,提高3个百分点。五是着眼促进均衡发展,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推进力度。以滩区、湖
区、山区和库区为重点,按照“村为基础、整乡推进、区域规划、产业开发”的思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能力。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8372万元,帮助184个村、13.5万人完成脱贫任务。六是着眼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度推进农业科技开发。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科技在农业开发投入中的比重。
2005年以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800万元,完成农业科技开发示范项目25个;引进推广名优新品种40个、先进适用技术31项;支持21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设施改善和服务能力提升。2007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比2005年提升5个百分点。
三、着力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坚持把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突出重点,着力在培植龙头、建设基地和推进标准化上下功夫。一是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培强做大。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实行开发资金与产业化扶持资金集成,支持龙头企业设备改造、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运作和提高服务能力。2005年以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46个。像兖州绿源食品、兖州嘉隆食品、泗水利丰食品、邹城华源食品、山东臻嘉食品等一批肉鸭、肉鸡、肉牛、食用菌、薯类淀粉加工龙头企业,就是在农业综合开发集中扶持下逐步发展壮大的。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在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下,先后投入开发资金1600万元、引导金融资金1.2亿元,用5年时间培植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十大鸭王之一,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6.8亿元,带动肉鸭养殖3000余户,预计今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6年后力争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二是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基地膨胀规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与全市六大专业生产区、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规划布局相结合,围绕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规模种养基地,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第一车间”。到2007年,全市建成各类特色规模种养基地2760处,其中畜禽规模饲养小区1300余处,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三是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去年以来全市规划建设了7处国家级、150处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统一规划、集中投入、规模推进的综合优势,围绕瓜菜清洁种植、畜禽健康养殖、水产品生态养殖、食用菌有机化种植和名优果品安全生产五大重点,不断加大对示范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及其配套基地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培育泗水利丰粉丝、华源食用菌、微山渔湖产品、金乡大蒜等一批知名品牌。
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活力
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和深刻变革,我们积极探索实践新时期、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规律特点和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有效途径,着力推进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健全高层决策咨询机制。近年来我们着手建立高层领导决策和权威专家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在领导层面,市里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农口和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重要事项、重大政策的决策和推进中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在技术层面,成立了由农业、财政、金融、审计及省农科院、山农大等部门单位中高级专家组成的农业综合开发专家顾问团和专家库,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咨询、评审。二是建立健全项目筛选竞争机制。严格按照开发要求和评审程序,在全面权衡分析项目承担单位基础条件和能力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现场考察,通过层层筛选和科学论证评估,择优确定立项。三是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为实现农业开发项目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资金项目公示制。采取日常监督和联查联评相结合,对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全面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四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按照“硬约束、严考核、重激励”的原则,建立跟踪问效和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内业考核和联评联查考核相结合,对县市区进行全面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确定下县市区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并作为末位开发规模减半和轮换开发的重要依据。
虽然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求和与先进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结合贯彻落实这次现场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不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