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旱作农业工作总结20090419

时间:2019-05-13 19:3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旱作农业工作总结20090419》,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旱作农业工作总结20090419》。

第一篇:2009年旱作农业工作总结20090419

古浪县旱作农业项目工作总结

为了加大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力度,根据省上对我县旱作农业项目安排,县委、县政府决定2009年在全县扩大推广以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玉米全膜覆盖为主的集雨保墒节水技术24万亩。项目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坚持把发展马铃薯全膜垄侧种植和玉米全膜覆盖为主的旱作农业作为推动旱作区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提高粮食保障能力、促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细化目标,狠抓落实,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古浪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全县辖19个乡镇,250个行政村,19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109万亩,其中旱地面积51.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8%。由于干旱少雨,有效降水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严重阻碍了旱作区群众的脱贫致富进程。2009年,县上决定在全县旱作农业区发展24万亩旱作农业,其中全膜垄侧马铃薯18万亩,全膜覆盖玉米6万亩,全县建立500亩集中连片示范点50个。项目区马铃薯良种率达到100%,脱毒良种统供率达到30%以上,全膜覆盖率达到100%,玉米良种率达到100%,包衣率达到100%。

二、项目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全县19个乡镇206个村落实旱作农业面积20.7万亩,涉及农户3.94万户,其中落实马铃薯全膜垄侧种植面积13.6万亩,落实玉米全膜覆盖种植面积7.1万亩。全县建成500亩以上连片示范点79个,示范面积达到6.7万亩,其中在干城乡、横梁乡、十八里堡乡、黄羊川镇、黑松驿镇、古丰乡、直滩乡、海子滩镇、永丰滩乡、黄花滩乡等地建立千亩示范点26个。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责任机制。为确保24万亩旱作农业项目顺利实施,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人大、政府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副县长和马路滩林业总场负责人任副组长,农牧局、财政局、农林办、农机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并成立了示范点建设组、农技培训组、种薯(子)调运组、地膜供应组、农机培训组等5个业务小组。同时,县委、县政府将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纳入乡镇和部门工作实绩考核体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任务,靠实了责任。继续坚持和完善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领导帮乡包村、乡镇领导包村抓点、一般干部包组包户、技术干部包技术的目标责任制,强化了县级联系领导、乡镇、业务单位、帮扶单位和技术人员的责任,为有效实施旱作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机制保证。

(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宣传发动。去冬今春以来,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乡镇、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就如何实施24万亩

旱作农业项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并经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讨论制定了《古浪县2009年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意见》,对目标任务、建设进度、补助政策、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并制定了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和奖惩办法。3月18日,县上在黄羊川镇召开了全县24万亩旱作农业种植动员大会,对项目实施作了全面动员部署。针对去冬今春以来的持续干旱天气,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牢固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意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邀请市上有关专家和县内种植能手,与抽调的业务技术骨干132余人组成宣讲团和小分队深入全县19个乡镇,巡回开展宣传发动和科技培训;在电视台、信息网站开辟板块进行专题宣传,解疑释惑;选派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到省上参加培训。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层层召开群众会,深入农户、田间地头算账对比,讲政策,做工作,有效的激发和调动起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顺利实施项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强化技术服务,保证物资供应。项目实施以来,县乡抽调247名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村蹲点,全力配合乡村开展工作。一是配合乡村积极发动群众、规划地块、落实农户和种植面积。二是加强施肥、起垄、覆膜、点种、病虫害防治以及后期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确保能够种得好,长势好,收益好。三是狠抓技术培训,目前已举办技术骨干专题培训班25场次,开展现场示范培训1034场次,培训农民2.73万人,培训技术骨干132人,印发宣传资料和挂图3.3万份,开办广播电视讲座78期。通

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培训,使农民成为了应用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为实施项目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四是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加快马铃薯、玉米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和产品质量,着力打造古浪马铃薯、玉米优质品牌。马铃薯种薯主推品种为陇薯系列、新大坪、庄薯三号,玉米主推品种为沈单16号、郑单958。五是开展不同品种、不同播种密度、不同覆膜方式、不同覆膜时期等试验研究,着力筛选适合本县的最佳品种、种植密度及覆膜方式,不断创新旱作农业生产技术。在全力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农牧部门及早着手地膜和种薯(子)的组织调运工作,并根据乡镇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将地膜、种薯(子)供应到乡、村和农户,确保了旱作农业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四)制定补助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针对我县旱作区群众经济收入水平低、自身投入能力有限的实际,县上研究制定了相关补助政策,加大对发展旱作农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在地膜供应上,全县24万亩任务面积亩均配套1.5公斤地膜,马铃薯示范区每亩除项目配套1.5公斤地膜外,另由市、县补助1.5公斤地膜,再由帮扶单位、乡镇、农户自筹等方式共同解决1.5公斤地膜。目前已供应地膜1080吨,其中省、市、县项目配套400吨,帮扶单位、乡镇、农户自筹680吨。在种薯供应上,马铃薯种薯按照30%的比例统一供种,市、县对统一调运的种薯每公斤补助0.2元,目前已供应到位种薯3575吨,订单供应5400吨,群众自筹18025吨,共计供应种薯27000吨。在农机具购置上,相关业务部门对各乡镇示范面积进行核查确认后,按500亩以上的示范面积配套供应农机具,农机具购置资金通过国家农机具补贴项目、市县补助、农户自筹等方式共同解决,其中国家农机具项目补贴30%,县上补助50%,农户自筹20%。省上统一配备的174台畜力起垄机和县上配备的208台机械起垄机已全部供应到各乡镇示范点。在资金扶持上,整合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积极给予支持,金融部门对种植户给予积极扶持,各帮扶部门加大帮扶力度,组织干部深入乡村帮助群众开展起垄覆膜工作。目前已落实各类资金819万元,其中县财政筹集435万元,各部门单位帮扶222万元,发放贷款162万元。

(五)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项目实施以来,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热心关注与大力支持。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前来我县督查指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种植任务的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上强化督查、跟进问效,县上主要领导巡回督查抓进度,分管领导现场指导抓落实,县级联系领导驻乡蹲点抓协调、抓帮扶,有效地促进了工作进展。3月中下旬以来,县上组成工作组先后四次对各乡镇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调研,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了旱作农业现场促进会,现场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督促、再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通过定期不定期或明查暗访等方式督查各乡镇进展情况和帮扶人员、资金到位情况,定期予以通报,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旱情严重。去冬今春以来,我县气温普遍较高,降水明显偏少,旱情持续加重,受旱范围广,受旱程度大,干土层10-15厘

米,给春耕生产带来很大困难,特别对保墒覆膜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旱情仍在持续,有3.3万亩马铃薯不能及时覆膜种植。

二是劳动力缺乏。受旱情影响,特别是干旱山区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造成劳动力缺乏,给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力量上再加强,技术上再强化,全力抓好79个500亩以上旱作农业示范点的技术指导和后续管理服务工作,确保建亮点,出成果。同时做好面上工作,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各环节的技术服务和质量把关,力求效益最大化,为今后推广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等旱作农业生产技术奠定基础。

二是抓好抢墒覆膜。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利用有效降雨或采取注水点播等措施,发动群众抓紧时间起垄覆膜保墒,确保24万亩旱作农业项目推广任务全面完成。

三是做好产后销售工作。鉴于今年旱作农业生产面积大,特别是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的实际,我们将及早着手研究解决销售问题,积极通过联系外商签订购销订单、扶持培育马铃薯营销协会扩大销售、鼓励动员营销大户参与贩运、加强信息交流工作等渠道,拓宽销售市场,搭建销售平台,确保种的好,产的高,销的好,收入好,切实保护好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四是做好项目评估监测。重点抓好项目试验监测工作,指导搞好田间管理,争取最佳效益,为今后在推广旱作农业栽培技术的覆膜方式、覆膜时期、种植密度方面总结经验。

五是做好项目验收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专门人员对项目工程资料、技术资料、调查资料、资金调度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完善,及时建档,及早做好项目验收的各项前期工作。

六是及早做好明年旱作农业项目的衔接争取工作。明年将进一步扩大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全县推广面积计划达到25万亩,其中马铃薯15万亩,玉米10万亩。

第二篇: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

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

裴晓明

临夏州土壤肥料工作站(731100)

摘要:旱作农业在临夏州农业生产中占居重要地位。由于生产中突出了一个水字,采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可以归纳为:干旱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覆盖抑蒸、雨水就地入渗利用、雨水富集叠加利用、降雨汇集异地利用;保灌区发展设备节水农业,以喷灌、滴管为主;蔬菜生产区发展设施节水农业。目前临夏州主要推广的技术及要点。发展全州旱作农业的两点建议。关键词:旱作农业 引言:

临夏州农业生产现状决定了旱作农业生产是全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85%以上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山旱区既是我州玉米、马铃薯、小麦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也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长期以来干旱少雨严重制约着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而州内的东乡县、永靖县、临夏县、广河县大部分是降雨5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土地瘠薄,常因春旱而无法适时播种,或在农作物生长的需水关键时期遭遇“卡脖子”旱,粮食生产形成了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的不稳定局面,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州耕地少,山旱地面积大,旱作农业分布广,水资源短缺,春旱和初夏旱发生的频率高的实际,我州推广了一批以保水、蓄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综合新技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我州自2006年引进示范推广以来,玉米亩产可达840多kg,亩产量较一般传统覆膜增产35%以上,亩收入为小麦的2至3倍,呈现出明显的抗旱增收效果。特别是近几年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全州旱作区4.58万hm²全膜双垄沟播农作物出苗整齐,生长良好,呈现出勃勃生机,可与川水区灌溉作物相媲美。从长势情况看,全膜玉米比露地玉米株高高出50—60cm,叶片多5—6叶;总根量比半膜玉米增加19条,侧根增加12条,株叶面积增加0.67—1.89培;耕作层含水量比半膜玉米高30%,比露地玉米高50%以上。呈现出:全膜玉米、全膜马铃薯生长势强,植株健壮,叶色浓绿,生育进程明显加快,抗旱效果十分明显。2011年临夏州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7.14万hm²,为全州16万种植户增产粮食1亿kg,人均增收232.5元。旱作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给临夏州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结束了临夏州农业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抗旱的局面。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极大提高,使临夏州的农业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我州农业生产的现状是:

1.1、全州总耕地中水浇地面积小

目前我州耕地构成中:山地10.88万hm²、川地2.89万hm²、塬地1.28万hm²。在耕地中,水浇地4.44万hm²、水平梯田3.46万hm²、条田2.33万hm²。从耕地构成中可以看出:山地面积大,水浇地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1.2、扩大水浇地面积难度大

根据全州水资源普查资料,全州地下水总储量约36667m³,其中可利用的只有1102 m³,占3.59%。地下水储量少,只能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农业灌溉上没有开发价值。地表水过境水量虽然丰富,但是由于分布不匀、开发难度大,加之资金缺乏,在短期内无法大幅度扩大水浇地面积。1.3、干旱少雨是我州大部分地区困扰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根据气象资料,我州洮河中下游、刘家峡水库以下的黄河沿岸及永靖县西北部年降水量200—300mm:永靖县东北部和西部地区、东乡县东西两边半山区年降水量300—400mm;东乡县东部高山地区、大夏河下游、广通河中下游、临夏、积石山两县北部年降水量400—500mm。

旱作农业又叫雨养农业,指的是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没有灌溉条件需要抗旱播种的农业。根据旱作农业的定义,综合耕地构成与耕地分布区域的常年降水量可以看出:今后旱作农业在我州农业生产中将逐渐占居重要地位。

2、临夏州旱作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自然因素的影响,仍不容忽视。旱作农业区面积大,旱灾频繁;农田基础设施差,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2.2、旱作农业工作,社会认知度低。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旱作农业是灌溉水利节水,对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轻视旱作农艺技术,对旱作农业没有强势、持续的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加上农业自身条件较差,没有能力推动旱作农业全面推广,严重制约着旱作农业的发展。2.3、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旱作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我州是一个财政亏欠的地区,农业部门技术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项目,投资渠道单一。由于缺少资金,项目难以持续开展,先进实用的旱作农业技术难以发挥长效。

2.4、旱作农业措施实施不到位,水的利用率低。降水径流收集率低;集雨水窖或蓄水池节水补灌设施不配套。

2.5、灌溉农业区灌溉技术落后,用水粗放,水利用效率低。传统灌溉习惯是“灌溉浇地、有水就浇、大水漫灌、水泡田、灌安冬水”,没有按照 作物的需要去浇水,灌溉行为很不科学,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农田灌溉水效率很低。50%以上的灌溉用水没有直接用到作物上,农田水分损失平均达到每亩150m³。

3、我州旱作农业区的特点及目前运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归类: 3.1、临夏州旱作农业区特点

旱作农业虽然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类型,由于生产中突出了一个水字,具有其特殊性。我州的旱作农业区主要集中在山区,耕地中多为坡地,整个旱作区特点是:

3.1.1、自然降水是土壤水分的唯一来源。

3.1.2、降水的规律是:一年之中总会有比较集中、比较大的降水天气。当降水强度超过土壤的入渗能力时产生地表径流。3.1.3、旱作区人均耕地面积比川、塬区多。

3.2、多年研究,在土壤、肥料、水分利用领域有以下成果:

3.2.1、土壤结构好,大孔隙比例合适,小孔隙比例丰富的土壤,即使在相当高的基膜吸力下,仍有许多空隙保持充水和能导水,导水率不致下降太快,有利于作物生长。

3.2.2、进入土壤中雨水同时进行着向上的蒸发和向下再分布两个过程,水分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运动。

3.2.3、全州大部分旱作农业区春末夏初至秋季期间,土壤含水量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比降水高峰期推迟15d左右;冬至至初春,土壤含水量与7—10月份的降水有密切的正相关性。

3.3、在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下,我州目前采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可以归纳以下几类:

3.3.1、覆盖抑蒸:

通过覆盖形成一种隔离层,阻断土壤中气体与大气交换通道,减少土壤水的蒸发损失,而将水保畜在土壤中,供作物利用。在类型上有生物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高留茬覆盖、沙石田覆盖、生化制剂覆盖等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积石山县的安集乡红坪村盛行的沙田玉米,属于沙石田覆盖。

3.3.2、雨水就地入渗利用:

通过对地表微地形的改变,降低了地表径流水力坡度,截断径流线长度,减缓径流运移速度,从而增加地表径流在一定区域的滞留时间,增加地表入渗能力,达到增加雨水入渗土壤的目的。在类型上主要为平田整地、修建水平梯田,在山坡地沿等高线起垄带状种植等。3.3.3、雨水富集叠加利用:

把一定面积上的降水叠加到另外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供作物生长利用。在我州引用比较广泛的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3.4、降雨汇集异地利用:

利用汇集的雨水进行一定时期的补水灌溉。目前广河、东乡、永靖、积石山县开展的集雨水窖、集流蓄水池属于此类。

4、对我州目前主要的旱作农业技术分析与评价: 前面将我州旱作农业区应用的技术分为四类。在实际生产中四类技术往往是综合运用。

4.1、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近年来,我州旱作农业区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全膜覆盖起垄后在田间形成较大的集雨面,使垄面上的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以工业产品地膜为主要农资,运用了起垄等农艺措施,实现了覆盖仰蒸、雨水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等技术综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保温增墒效果。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主要技术要点是垄沟比的确定、垄高的确定、垄形的确定、垄沟的取向等四个方面。研究表明:垄沟比一般可按下式确定:K=(a/x-1)/B。式中:K为垄宽与沟宽之比;B为垄面径流系数,a、x分别为平地未复膜和起垄复膜种植时作物水分满足率。如果考虑到垄面复膜,则垄面径流系数B,根据有关实验结果可取0.85,垄沟比在1:1至2:1之间。我州目前推广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采取的是2:1。

在地膜覆盖的情况下,运用的垄高以15cm为宜。原因是:(1)起15cm高的垄,膜下水分在温度梯度的作用下主要集中在20—30cm层次及其以下土体,相对于种植区而言这一层次正是5—10cm耕层及其以下土体,这就为种植区的作物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2)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才会对地表微气象条件产生有效影响,如减小种植区的地表径流交换,稳定种植区的微生态环境,相对提高和稳定种植区耕层土壤的温度,这些变化对半干旱区苗期较为恶劣的生态和气候条件而言有积极的生物效应;(3)从集水的角度考虑,膜垄达到一定高度集流效果才会好,即尽可能增大垄膜的集水面坡度以减少雨水在膜表的滞留时间,避免无效蒸发。比较常见的有拱形垄、梯形垄和三角形垄,一般来讲三角形垄比较经济,集雨效果也比较好。但农艺要求较高。我州推广的大多为拱形垄。

沟垄的取向应按与所在区域的主风向呈垂直的方向排列,并有意识地增大垄对地表气流的阻碍作用,降低其对种植区地表气体交换的影响,从而构成地膜保护垄下的土壤水分,垄又保护种植区土壤的水分较小损失的沟垄种植体系。当然,在沟垄的取向上必须首先考虑沟垄应与等高线平行,4 其次才是与主风向垂直。

4.2、培肥土壤、水肥协调、高效用水技术

研究分析,在旱作农业区每生产一斤小麦,往往要消耗3.6mm以上的降水,而在肥沃的土地上,只消耗0.7—1.5mm降水。原因是肥沃的土地其入渗性、持水力和释水力均优于贫瘠土壤。培肥土壤的目的就是增厚土壤的活土层,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

培肥土壤、实现水肥协调、高效用水目的,虽然技术简单,但是系统性强,归纳起来是:广开肥源、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具体措施是:(1)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以畜粪肥田;(2)因地制宜建立农作物和绿肥,牧草轮种间作,用地养地的轮作倒茬制度;(3)解决农村能源,实行秸秆还田,牲畜过腹还田。(4)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注意氮、磷、钾和微肥的配合使用,提高化肥利用率。

5、对稳步发展我州旱作农业生产的几点建议: 5.1、注意保护旱作区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在我州的旱作农业区,旱作农业生产逐步把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旱地耕作栽培技术体系逐步完善。旱作农业区的粮油产量逐年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为了实现农产品高产目标,农用物资投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统计资料,全州玉米全膜双垄沟推广面积达到68666hm2,占全州耕地面积的47%。农膜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州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农用地膜的负面影响---“白色污染”问题愈演愈烈。从2006年至2010年间共投入地膜是17840t,平均每年3568t。残留率按30%(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科学院的资料)计,残留量每年达1070 t,连续5a亩残留量5.37kg,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各类农药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化肥、农药对空气、水体、土壤、农产品都具有严重污染;农产品中过量的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农田地膜残片破坏土壤结构,形成阻隔层,影响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危害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所以在发展旱作农业的同时,保护旱作区农业生态环境,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需要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在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班上指出“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生态保护,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坚持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实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为我州旱作农业区的工作指导方针。

5.2、转变工作思路,以“节水”为突破口,推动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州农业区域自然降水资源的特点,积极探索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围绕抗旱和节水两大主题,以开发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中心,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基本思路,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表水,以“用水、保水、蓄水、拦水、截水”五大节水技术体系,配合应用“梯田、水窖、地膜、调整”等成熟技术,使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显著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3、进一步完善全州旱作农业工作体系

在旱作农业工作中目前需要探讨开展两项工作:

5.3.1、建立全州旱作区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系统,为政府农业领导部门调集抗旱物资、指导抗旱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覆膜时间分为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秋覆膜和顶凌覆膜对于春旱严重的年份,具有较好的保墒效果。在春旱不严重的年份,播前覆膜可以减少在田间的损坏率的特点更受农民欢迎。建立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系统,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具有重要意义。

5.3.2、在畜牧规模养殖区建立混配肥生产基地,广开肥源。

我州旱作区耕作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需要有机肥进行改良。旱作区有机肥数量不足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从旱作区循环系统外补充有机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混配肥具有生产工艺简单、肥效高、便于运输的特点,是培肥土壤的理想肥料。

裴晓明,男,1969年出生,甘肃省广河县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肥料工作,联系电话:***。

第三篇: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固阳县2008年旱作农业 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承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 责 人:智勇时

间:

2009年12月

为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李保平任组长,县农牧业局局长杨惦恩、市土肥站站长赵宏儒为副组长,张常青、丁亮、李寿强、王春辉、智勇为组员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牧业局,由局长杨惦恩任办公室主任,组织专人抓此项工作。同时成立了技术服务组和工程质量监理组,采取了局长负总责,分管局长包村具体抓,技术人员跟班指导服务的工作措施,并聘请专家进行科学规划指导,在短期内完成了项目建设的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做到了不误农时,建一项成一项,受益一项,保证了项目按计划,按标准全面实施,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受益,充分发挥项目效益,切实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2、强化项目管理,保障项目科学实施。

在项目管理方面,执行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等项目管理制度,制定了《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招标公告》、《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招标文件》、《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合同》、《平整土地施工合同》、《新打井修复旧井合同》、《中标材料价格补充协议》、《委托监理合同》、《固阳县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等具体的实施措施,结合全县节水灌溉项目,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组织实施,采用自动化滴灌、普通滴灌与小型移动式滴灌相结合的多种节水方式,全面完成了示范基地的建设。通过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滴灌工程节水、节能、节地、增效等优势性能的认识,增强了干部和群众实施滴灌工程的积极性,探索出固阳县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有效途径,为固阳县全面发展

部,摄像机1台,彩喷打印机1台,土壤水分自动测系统1套,GPS全球定位仪1台,监测数据处理系统1套)占计划的95%,新打机电井1眼,维修配套机电井3眼。修筑田间作业路4120米,占计划任务的82.4%。

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20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抗旱井工程完成投资38万元,占计划的100%;滴灌工程完成投资 110万元,占计划的100%;田间工程完成投资192157元,占计划101%(其中平整地完成投资16万元,修机耕路完成投资 32157元),超支部分2157元在预备费中支出。旱作农业试验站完成投资335850万元,占计划的102 %,超支部分7850元从工程管理费中支;其它费用支出112150元,占计划的193%(技术依托费3万元,工程监理费39100元,机电井支43050元);预备费支出79843元,占计划的97%。

五、主要成果

(一)、建设成果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于2009年4月开始组织实施,到2009年10月共完成发展滴灌面积1080亩(马铃薯自动化滴灌面积480亩、普通滴灌600亩);平整土地1000亩;培肥土壤10000亩(测土配方施肥10000亩、增施有机肥5000亩、深耕5000亩);购置配套农机具和设备仪器18台套;新打机电井1眼;维修配套机电井3眼;修筑田间作业路4120米。

(二)、技术培训和宣传

高0.2%,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同时节水工程大大减少了水资源浪费,为实现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效益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意识进一步提高,并以项目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同类地区的农户走上高产、高效生产之路,使农民收入得以大幅度增长。同时,农业技术服务通过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增加了水肥测控产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服务能力。

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通过一年的努力,2008年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任务按计划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建设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前期工作相对粗,个别项目计划与实际不太相符,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个别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差,建设经验和管理经验少等问题,出现了工程计划变更,个别项目难以实施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前期工作,强化、细化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监理,使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努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做到规范化,为切实加快固阳县节水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建设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八、大事记1、2、3、9-

第四篇:旱作农业综合示范点实施方案

黄鼠湾流域赵家岔旱作农业综合示范点

实施方案

(2012—2020年)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定西市委办公室、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紧确定上报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攻坚综合示范点的紧急通知》(定市委办明电„2012‟20号)的要求,结合当前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决定在权家湾乡赵家岔村建立黄鼠湾流域旱作农业综合示范点,现结合流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权家湾乡赵家岔村位于陇西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东部,距县城40公里、乡政府11公里,全村辖张家咀、赵家岔、颉家湾、黑岗川4个村民小组,包含6个自然村,总户数206户,总人口864人,青壮年劳动力406人。全村区域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65.8亩,人均占有耕地7.45亩,平均海拔1880米,年平均气温6.3℃,降水量400—500毫米,且分布十分不均,无霜期135天。全村以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为主,以种植豆类、谷子等杂粮作物为辅,是全乡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示范推广重点村之一。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126元,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适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2%,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2户192人,有中共党员39名,村小学1所,在校学生56人。

二、贫困状况

1、贫困规模和程度

按照国家现行2300元新的扶贫标准,2011年底,全村贫困人口为5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4.8%。

2、贫困特征及致贫原因

全村贫困状况总的特征是贫困面宽量大、贫困程度深,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贫困程度深。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全村贫困发生率扩大到64.8%,远远高出全县贫困发生率的平均水平。二是生产生活条件差。由于村庄分散,山大沟深,使得交通不便,农田水利、网络信息等设施滞后,尤其村内道路和田间道路路面狭窄,车辆无法通行,弱势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三是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农业结构调整缓慢,特色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加之常年遭受干旱、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群众依靠传统种养业增收比较困难。四是劳动力技能水平低。全村技能型劳动力务工人数比例偏低,且大部分只经过短期培训,技能层次和熟练程度也相对较低,外出务工劳动力仍以苦力型为主。同时,贫困群众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五是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单

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 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突出,农民发展生产贷款难问题很难解决。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要政策精神,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责任到人、帮扶到户”的基本思路和省委“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主要任务,以国家投资项目资金投入为平台,以改善联系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增加村民收入为核心,加大单位帮扶贫困村、干部帮扶贫困户力度,进一步优化联系村发展环境,提高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联系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基本原则

——坚持群众脱贫与集体脱贫相结合原则。以联系贫困群众增收为切入点,推进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贫困群众与村级集体共同增收,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

——坚持当前脱贫与持久发展相结合原则。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短平快”项目入手,兼顾持续增收产业的培育开发,实现快速脱贫与持久奔小康致富。

——坚持帮扶发展与自我成长相结合原则。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载体,以帮扶项目扶持为启动力,增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结合实际与务求实效相结合原则。因村因户制宜,尽心尽力而为,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使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四、建设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各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加大农村交通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危旧房改造、能源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使贫困村实现“五通”(路、水、电、沼气、网络信号),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主要修建一条2.4公里长的沙化道路;在全村新建集雨水窖100眼;新建暖棚圈舍100座;新建沼气池20眼、改造圈舍40座、改厨80户、改厕80户;新栽植村社道路行道树12000株;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全面配合,组织协调完成自来水管道埋设和入户工程,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

(二)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按照“企业带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带农户”的思路,把马铃薯、中药材、全膜玉米和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作为调结构、增收入、促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来培育,加大对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和信息服务等各项关键工作的扶持力度。主要是建立一个3000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700亩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及中药材种子种植繁育基地,同时扶持发展养殖户100户,种草350亩,建立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1个。

(三)加强科学技术培训。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安 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快良种良法和农业机械化推广进程,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鼓励致富带头人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通过开展多层次的培训,使每户至少有1名掌握2门劳务技能和实用技术的“科技明白人”。主要推广种植双垄沟播全膜玉米4400亩,推广建立中药材、马铃薯新品种种植基地2500亩,组织“两后生”培训、普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分别要达到60人、200人和500人(次)。具体由农技中心、劳务办、农广校牵头实施,乡镇积极组织配合。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建立村级文化设施1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对校舍维修、建设的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助学政策,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同时加快推进学生营养餐工程,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推进以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为主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配套齐全的村级卫生室1处;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贫困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参合率、筹资和保障能力,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应保尽保,适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全覆盖,五保供养老人全面落实救助政策。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规划项目估算总投资155万元。

(二)资金筹措

按资金来源渠道分类:财政扶贫资金投资80万元,占总投资的51.61%,部门配套资金27万元,占总投资的17.42%,群众自筹48万元,占总投资的30.97%。

(三)资金投向

按项目类别分类:基础设施投资26万元,占总投资的16.77%,产业开发投资84万元,占总投资的54.19%,公共服务投资45万元,占总投资的29.03%。

六、组织保障

为保障示范点建设顺利推进,决定成立由权家湾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政府乡长、人大主席任副组长,相关站所负责人、驻村干部及村干部为成员的黄鼠湾流域赵家岔村扶贫开发综合示范点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和带领群众实施各项建设任务。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石爱平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魏振乾 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

李 杰 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 组 员:董文虎 乡纪委书记

毛想成 政府副乡长

张随刚 政府副乡长

杨 京 政府副乡长

张自新 武装部长 康文礼 司法所所长

王 斌 计划生育办公室副主任

金红霞 综治办副主任

杨 君 民政办公室主任

樊迪文 驻村组长

王振强 驻村计生专干

王彦林 驻村干部

李荣鹏 村主任助理

张振江 村党支部书记

颉世杰 村委会主任

颉 毅 村文书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权家湾乡政府,王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各项工作,樊迪文、李荣鹏两名同志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第五篇:2009年全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2009年全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市农业局2008年9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全局,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全市旱作农业更快发展,市上决定在全市旱作农业区,继续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提高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特制定2009年全市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一、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的重要意义

我市是一个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地区,总耕地770.52万亩,其中旱地678.25万亩,占88%以上。广大旱作农业区干旱多灾、生态脆弱、条件严酷,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粮食平均亩产仅121.9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4.7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仅357.3公斤,比全省农民人均水平低45.71公斤。干旱严重阻碍着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该项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增温、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将地面无效蒸发降到最低,特别对10mm以下的降雨能够有效拦截,使其就地入渗于作物根部,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2007年在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之年,旱川地平均亩产达600公斤以上,旱梯田地平均亩产达500公斤以上,真正实现了大旱之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正常年景下比常规半膜技术增产30%左右,水浇地可节水40%。2008年在通渭、陇西、安定、临洮、渭源、漳县、岷县七县(区)推广56.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抗旱成效。预计平均亩产达650公斤,每公斤玉米按当前市场价1.7元计,收入可达1105元;亩收饲草1500公斤,收入300元,两项共计收入1405元,除去各项费用160元,亩纯收入可达1245元。

在我市干旱区推广这项技术,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口粮问题,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而且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大量饲草饲料,显著提高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对我市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旱作农业区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实施区域与规模

在全市年降水300-500毫米的半干旱区,以玉米、马铃薯两大作物为主,推广全膜双垄沟技术120万亩,其中秋覆膜77万亩,春覆膜43万亩。分县为:通渭50万亩(秋覆膜40万亩、春覆膜10万亩),安定30万亩(秋覆膜15万亩、春覆膜15万亩),陇西25万亩(秋覆膜20万亩、春覆膜5万亩),临洮8万亩(秋覆膜1万亩、春覆膜7万亩),渭源5.0万亩(秋覆膜1万亩、春覆膜4万亩),漳县1万亩,岷县1万亩。

三、主要技术内容

以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深松耕、少免耕、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形成综合抗旱技术体系。

1.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2.拟推广优良品种。玉米在海拔1700米以下的旱川区以豫玉22号为主,搭配种植沈单16号;海拔1700-1800米的地区以沈单16号为主,搭配种植沈单10号;海拔1800-2000米的地区以承单20号为主,搭配种植酒试20号;海拔2000-2200米的地区以金穗3号为主,搭配种植酒单4号、金穗7号、新玉10号。马铃薯重点推广陇薯3号、陇薯6号和新大坪等脱毒抗旱品种。

3.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主要是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的技术。

4.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深松耕、秸秆覆盖等技术,可达到疏松土壤,完全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雨,制造人工地下水库。

5.积极示范推广秋覆膜、顶凌覆膜等提前覆膜集雨保墒栽培技术,实现秋雨春用,抑制地表蒸发。

6.少免耕技术。主要是地膜覆盖少免耕和秸秆覆盖少免耕,可以减少土壤蒸发和地表径流,增强土壤水分渗透性和提高水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生态环境。

7.水热条件良好的地区推广间、套、带技术,如玉米套大豆,玉米套大蒜,马铃薯套蚕豆、豌豆等。

8.机械化耕作技术。主要是机耕、机播、机械覆膜等。

9.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等抗旱技术。

10.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综合及时控制玉米瘤黑粉病、马铃薯环腐病、晚疫病的发生。

四、产量及技术指标

1.推广区玉米平均产量达到1200斤、马铃薯平均产量达到3500斤。

2.推广区玉米、马铃薯良种率达到100%;玉米良种统供率、包衣率、全膜覆盖率均达到100%;马铃薯脱毒良种统供率达到100%以上,全膜覆盖率达到100%。

3.项目区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点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率达到100%。

4.各县区必须建立相对集中连片的示范点,要求每万亩建立1000亩左右的相对集中连片示范点。

5.每个县区确定1名首席专家、每万亩派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实施项目,每个技术人员在示范区联系科技示范户20户。

6.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在关键农时,针对项目主推技术每人开展技术培训3次以上,在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6次以上,推广区每个农户至少有1人接受1次比较正规的技术培训。

7.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推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开展不同作物不同覆膜方式、不同覆膜时期保墒效果、不同播种密度、不同品种对比、一膜两年用效果等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合不同区域、不同海拔、不同降雨量的最佳覆膜方式、覆膜时期、种植密度及主推品种,实现旱作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

五、工作安排

为了做好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工作,必须从现在开始,及早动手,力争完成120万亩的推广任务,重点抓好秋覆膜和春覆膜两个阶段的工作。

1.秋覆膜阶段

2008年8月-9月:前期工作准备,面积落实,实施方案制定,成立行政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

2008年10-11月:有关责任人深入基层,全面落实完成77万亩的秋覆膜任务。编写培训教材与“明白纸”,集中培训技术骨干,开展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2008年12月-2009年2月:管理好秋覆膜,防止牲畜进入破坏地膜;大规模开展冬季宣传培训。

2.春覆膜阶段

2009年3-4月:落实43万亩的春覆膜任务。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培训科技示范户,指导农户顶凌覆膜,规范种植,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机具,抓好示范点建设。

2009年5-8月:做好田间管理。一是查苗补苗,及时放苗;二是适时追肥,搞好病虫害防治。

2009年9月:做好典型户调查和测产工作。

2009年10-11月:汇总数据,总结技术成果,撰写总结报告,进行鉴定验收。

六、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上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局、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各县区主管县长和农业局长为成员的行政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广中的组织协调、资金筹措、规划落实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同时,成立由市农技站站长任组长,各县区农技中心(站)主任(站长)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组织技术攻关,做好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等工作,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2.实行目标管理。在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各县区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制的办法,市、县区、乡镇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县区农业部门要及时向市旱作农业办公室(市农技站)上报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年中、年底分别上报项目半年和全年总结。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开展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及时检查核查,如实上报推广情况。市上在关键农时,组织人员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和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强化宣传培训。各级农业部门要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理念,紧紧围绕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培训力度,落实梯次培训任务。首先抓好市、县区、乡镇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再从培养、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入手,通过办班讲课、播放录像、办板报、搞观摩、田间现场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使该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确保示范区每户有1人掌握此项技术,大幅度提高该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4.抓好示范点建设。各县区要筹措安排支农贷款,挤出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进行财政补贴,确保投入到位。技术推广部门要选派得力技术骨干进行蹲点,开展技物结合的集团承包,创办高标准示范点,使之成为群众学习的样板田,从而全面推动示范区建设顺利开展。

和顺县2008年农业技术推广方案

[作者] 和顺县农业局 [发布时间] 2008年4月25日

为了不断提高推广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根据市技术站《晋中市2008年农技推广工作要点》安排,结合我县技术推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全县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创新推广工作方式和方法,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技术支撑。

二、工作重点

(一)搞好两项建设,为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项目建设

根据和顺县自然特点和区位优势,全面推进产业区建设的各项工作,重点建设好谷子、马铃薯、荞麦、大豆等四种主要小杂粮产业区,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强加工流通,增加效益,促进我县特色农业发展。今年根据市站下达的任务,实施面积11万亩,完成总产1980万公斤。

2、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谷子项目建设

根据市技术站下达的任务,组织好全县1.7万亩优势谷子生产,总产达到315万公斤,重点推广晋谷

21、晋谷29、7512等优质谷子品种,重点建设好马坊乡市级谷子示范园区,实施面积30—50亩,规模连片,集中开发。

(二)推广三项技术,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1、高产高效技术

重点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高寒冷凉、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和顺县的一个自然常规和基本特点。针对性地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降雨,增加有效积温,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充分发挥作物增产潜力,对解决耕地减少、人口增长的矛盾有积极作用。今年计划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3.5万亩,其中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7万亩,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8万亩。其次是推广0.5万亩脱毒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节本增效技术

⑴谷子化控间苗技术:谷子化控间苗是通过使用化学制剂处理谷子种籽达到不间苗或少间苗的一项技术,它可以极大地简化农民繁琐的间苗程序,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亩投入。据去年试验结果显示,亩可减少3个劳动力,节约成本100元左右。今年计划在松烟镇推广1000亩。⑵粮食作物少、免耕栽培技术:免耕栽培技术被称为是现代持续和效益农业的最佳选择。免耕是相对于数百年来犁铧翻耕农业生产的一种尽量少耕或不耕翻土地的一种新型的农业栽培、耕作措施。其主要内容是:除播种或注入肥料外,不再搅动土壤。施用肥料可于播种同时进行,也可以在播种前进行;不进行除草和中耕,收获后作物残留物留在地表防治土壤侵蚀;用化学除草剂控制杂草。今年根据市站任务安排,计划推广4万亩。

⑶立体种植技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是我县部分乡镇特别是义兴、李阳、牛川、松烟等四乡镇的农业现状,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必须精耕细作、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而立体种植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今年根据市站下达任务,计划推广3万亩。

3、提质增效技术

重点推广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今年根据市站下达的任务,计划推广5万亩,其中绿色谷子标准化生产技术3万亩,绿色荞麦标准化生产技术2万亩。

(三)采取三大措施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1、提高认识,强化落实

各项工作由局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按照“因地制宜,效益最大”的原则,安排好各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根据各项技术推广的适宜区域和作物,层层分解任务,保证将推广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到田。

2、广泛宣传,强化培训

利用电视、广播和散发宣传资料对重点技术进行广泛宣传,必要时可针对重点乡镇、重点村、重点户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确保重点技术普及到千家万户。今年计划培训167场次,培训人数3万人,印发宣传资料4万份。

3、建立样板,包片示范

今年我们计划对重点技术在不同区域建立示范田,特别是优势谷子,通过示范,展示技术效果,做给农民看,带动农民干。并在生产关键时期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组织部分农民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参观技术成果,努力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步伐,尽快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效。

004年发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方案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农业部关于发展2004年粮食生产的总体部署与目标任务,制订以下“2004年发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方案”。

一、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全国特别是粮食主产省区农技推广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较多、专业覆盖面较广和推广体系较健全等优势,积极配合农业部有关司局,围绕“一个目标”(确保粮食总产不低于9100亿斤),狠抓“三项工作”(推广主导品种,配套主推技术,开展主体培训),服务“五大行动”(夏粮增产行动,春夏播面积恢复行动,大秋作物增产行动,科技提升行动,标准农田建设行动),举全系统之力,为实现2004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目标任务

在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的10个优势产业带的15个主产省区,建立良种良法示范点26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13个)(附件1),示范推广新品种50个、关键技术15项。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五大行动”,为四大粮食作物主产省区和重点县培训技术骨干、乡村农技员、示范户、种粮大户500万人次。通过示范与培训活动,辐射和带动15个省区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

(三)技术路线

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为对象,以优势产业带为单元,以品种为主线,组装综合配套技术。在每个优势产业带设立若干个示范点,每个示范点确定1-2个主导品种,推广1-2项关键技术,辐射和带动良种良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统一部署、分头实施和广泛发动、多方参与的工作原则,组织相关省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力量,积极投身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科技行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信息发布、技术示范、逐级培训、服务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措施,切实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二、主要内容

(一)水稻

在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等3个优质水稻产业带,设立示范点9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6个),示范主导品种18个、主推技术4项。1.华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

(1)主导品种(4个):博优235、博优998、丰华占、矮秀占。

(2)主推技术(1项)

水稻抛秧和免耕抛秧技术。技术要点:选用塑料钵体软盘育秧;旱育秧培育适龄壮秧;抛秧的大田施足有机肥,免耕抛秧的大田采用秸秆还田;亩抛基本苗6-7万株;适时施用分蘖肥和化学除草;中期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适时施用穗粒肥,间歇灌溉;及时防治病虫草害。2.长江流域优质水稻产业带

(1)主导品种(12个):丰川三号、D优

13、金优463、先农16号、两优培

九、绵Ⅱ优838、丰两优1号、中优448、T优207、金优117、丰优香占、扬两优6号。

(2)主推技术(2项)

抗药性稻螟虫综合治理技术。技术要点:调整播期,避过一代螟虫产卵高峰期,降低害虫在水稻上的落卵量,减少虫口基数;做好田间清理工作,有条件地区实行深水封灌减少害虫越冬场所,降低虫源数;集中秧田防治,重治一代,压低二代基数;停用高抗性的药剂,换用抗性较低的药剂,实施混合、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稻瘟病综合治理技术。技术要点:应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包衣和种子消毒处理;栽插前使用药液浸秧;通过调节播期、田间密度、田间湿度和施肥量,增强抗逆性;系统监测病情,适时采用喷药防治。3.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

(1)主导品种(2个):辽粳9号、辽粳294。

(2)主推技术(1项)

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技术要点:旱育秧培育壮秧;施足有机肥,精细整地;稀植或超稀植;中期露田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

(二)小麦

在黄淮海强筋冬麦、长江中下游弱筋冬麦和大兴安岭沿麓春麦等3个产业带,设立示范点5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3个),示范主导品种10个、主推技术4项。1.黄淮海强筋冬麦产业带

(1)主导品种(6个):郑麦9023、豫麦34、8901、9409、济麦

19、洛麦20。

(2)主推技术(2项)

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对中筋、强筋小麦,选用肥水条件较好的高肥地块和单株生产力高、抗逆性强的品种;将底肥和追肥的比例由7:3改为5:5,追肥时期由原来的起身期推迟到拔节期,地力较好的地块可推迟到拔节与挑旗之间。

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技术要点:足墒播种;选用早熟、耐旱、容穗量大的品种;增加磷肥施用量并全部底施;春季控制用水,实现亩产350-400公斤目标,只需在拔节期浇1水,实现亩产400-450公斤目标,最佳浇水时期为拔节期和开花期。

2.长江中下游弱筋冬麦产业带

(1)主导品种(2个):扬辐麦2号、扬麦13号。

(2)主推技术(1项)稻茬麦少免耕高产栽培技术。技术要点:选用越冬期抗寒抗冻害力强的矮秆、半矮秆紧凑型品种;适期播种,共生期一般掌握在10-15天,不宜超过20天;精确套播,基本苗一般比常规耕播高产栽培法增加10%-30%,确保全苗齐苗。3.大兴安岭沿麓强筋春麦产业带

(1)主导品种(2个):龙麦

26、垦大6号。

(2)主推技术(1项)

保优与节本标准化生产技术。技术要点:在轮作的基础上,选用大豆茬(避免甜菜茬);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适时播种,边播种边镇压;在3叶期采用顺垄法压青苗2次;合理肥水运筹。

(三)玉米

在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和黄淮海专用玉米2个产业带,设立示范点5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2个),示范主导品种9个、主推技术3项。

1.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产业带

(1)主导品种(4个):龙丰二号、益丰

10、四密

25、平安18。

(2)主推技术(2项)

大垄双行覆盖栽培技术。技术要点: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生育期稍长的品种;适时化除覆膜;选用长效碳氨或涂层尿素作底肥;及时放苗补苗。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技术要点:适期放蜂,防治一代玉米螟在产卵初期为第一次放蜂适期,产卵始盛期第二次放蜂;防治二代玉米螟,于8月初及8月12日左右放蜂两次;保证亩放蜂量为1-1.5万头,总数2次,每亩设放蜂点2-4个;根据当时当地的主风向和风速安排放蜂和各点蜂量,将蜂卡撕成小块,在放蜂点附近选择一株玉米,将蜂卡用秫秸皮或针线别在中部叶片背面叶脉基部的三分之一处,如遇大雨,须延期放蜂,并将蜂卡放在阴凉黑暗处暂时保存;配合使用菌剂消灭幼虫。2.黄淮海专用玉米产业带

(1)主导品种(5个):郑单958、浚单20、登海3707、鲁单984、蠡玉16。

(2)主推技术(1项)

夏玉米免耕覆盖栽培技术。技术要点:根据玉米用途选用优质专用玉米品种;麦收时麦秸直接粉碎还田;确定底施化肥量,调整施肥深度,将全部磷、钾肥和少量氮肥做底肥,施肥深度在8-10厘米为宜;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及害虫防治;在定苗后及早追肥,促幼苗早发。

(四)大豆

在东北内蒙古高油大豆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2个产业带,设立示范点7个(其中标志性示范点2个),示范主导品种13个、主推技术4项。1.东北内蒙古高油大豆产业带

(1)主导品种(8个): 铁丰31号、辽豆11号、吉育

45、吉育

43、黑农

41、东农

434、吉林

35、吉林47。

(2)主推技术(3项)

“垄三”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对土壤进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宜;分层深施肥,化肥做种肥时,施肥深度要达到种下5~6厘米处,化肥做底肥时,施肥深度要达到种下10~15厘米处;采用机械在垄上进行双行等距精量播种,播量每公顷保苗20~35万株。

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技术要点:选用矮秆、半矮秆抗倒伏品种,并选用合适的播种机械进行精量播种,按平窄密、大垄密和小垄密三种方式确定行距;增加肥料投入,重点是增施有机肥,搭配施用化肥,施用量要较常规垄作增加15%以上,还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搞好播前或播后苗前的化学除草,根据当地杂草群落,选择效果好、污染小的除草剂,实现一次性的彻底除草,以防草荒。

重迎茬控制技术。技术要点:合理轮作,尽量避免重茬、减少迎茬;选用抗孢囊线虫或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种子包衣,并适当增加播种密度;采用松、翻、耙、旋相结合的深松耕法;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加强田间管理。

2.黄淮海高蛋白大豆产业带

(1)主导品种(5个):冀豆

12、徐豆9号、豫豆

25、鲁豆

10、豫豆22。

(2)主推技术(1项)

高蛋白大豆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抢墒免耕播种,采用条播或点播,争取五苗(早、全、齐、壮、匀);中耕灭茬,及早间、定苗;科学施肥,采取前茬重施磷肥(施足底肥),花期追施氮肥,后期根外喷施;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对旺长的大豆施用多效唑进行控制;出苗20天后要灌水防旱,同时中耕松土保墒;及时防治病虫草害,苗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虫、草害,中期防治好蛴螬,后期要防治大豆食心虫。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制订《2004年发展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方案》,每个主要粮食作物成立1个技术推广督查指导组,中心领导任组长,相关省区农技推广站(总站、中心)及中心有关处室人员为组员,具体组织实施每个作物的技术推广方案(附件2)。

(二)发布技术信息

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四大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实用技术手册,按作物、产业带介绍主导品种及其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免费印发各示范点。在四大粮食作物生长关键季节,利用《农民日报·中国农技推广周刊》、《中国农技推广》和《中国植保导刊》及“中国农技推广网”发布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肥料、农药、农膜等)以及粮食政策、市场供求等信息。组织相关省、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在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等传媒开辟专栏或专题节目,按照农时及时发布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技术信息。通过在农民活动集中场所举办宣传栏、墙报,利用送科技下乡、热线电话咨询和发放明白纸、信息卡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传播粮食生产实用技术。

(三)组织技术示范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有关省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建立13个标志性良种良法示范点(一个业务处室负责一个示范点)(见附件),其余13个示范点由相关省区农技推广部门会同有关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建立。各粮食主产省区要组织县农技推广部门在重点县、乡村设立集中连片的示范点,做到1县1个示范区(面积万亩以上)、1乡1个示范片(面积千亩以上),形成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示范网络。在生产关键季节逐级组织现场观摩或实地培训,利用示范点带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开展逐级培训

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五大行动”,组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技术培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培训粮食主产省区和重点县农技骨干(1000人次),相关省、地级农技推广部门负责培训县级和重点乡镇农技人员(20万人次),相关县级农技推广部门负责培训乡镇农技推广员、示范户和种粮大户(480万人次)。

(五)狠抓服务指导

加强与农业科研、教学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在生产关键季节,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系统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现场咨询指导。组织各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苗情、墒情、虫情、病情系统调查和监测,研究提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技术对策,并进行现场指导。组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配套服务,推进农资产品连锁经营与配送服务,因地制宜提供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收获等社会化服务。协助有关部门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的农资产品。

(六)强化督促检查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责任到人”的方法切实将本方案落到实处。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每个粮食作物生产的前、中、后期要向上一级农技推广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每个作物的关键生产季节要派员实地督查指导。各地工作进展及督查情况将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简报》和“中国农技推广网”予以通报。

下载2009年旱作农业工作总结20090419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旱作农业工作总结20090419.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人民政府 (2011年7月15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现......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据中澳两国农业部的技术交流合作协议,由农业部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亚进行......

    科技兴农跨越发展--发展梯田旱作农业纪实

    科技兴农跨越发展——甘肃省庄浪县“强科技促发展”的实践与成效调查庄浪县是甘肃省18个贫困县之一,现有18个乡镇,293个村民委员会,8.6万农户,农业人口41.19万人,占总人口的92.3%......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据中澳两国农业部的技术交流合作协议,由农业部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亚进行......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 作者:信息中心 据中澳两国农业部的技术交流合作协议,由农业部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旱作节水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7月28日至8月10日......

    节水技术与意识齐头并进(旱作农业、节水农业)

    节水技术与意识 齐头并进————山西旱农发展现状、措施及愿景200920442282 王盼盼 2010-5-23目录引言„„„„„„„„„„„„„„„„3 现状„„„„„„„„„„„„„......

    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五篇范文

    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一、澳大利亚农业与水资源概况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8万km2,其中天然草场4.4亿hm2,耕地面积0.5亿hm2,澳大利亚农牧业已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刘伟平:走出旱作农业的新路(推荐五篇)

    走出旱作农业的新路 刘伟平甘肃是传统的农业省份,也是全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多年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我们着力夯实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以坡改梯为重点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