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验示范促推广,旱作农业创辉煌
试验示范促推广,旱作农业创辉煌
——榆中县创新推广旱作新技术纪实
牛建彪
一、榆中县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榆中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腹地,介于东经103°49′15″~104°34′20″,北纬35°34′20″~36°26′30″之间,总土地面积 3301.6平方公里,县内地形复杂,海拔1432~3670米。东临定西市,西接兰州市七里河、城关二区、西南与定西市临洮县衔接,北隔黄河与皋兰县、白银市相望,东北和白银市的靖远县、会宁县接壤。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呈“凹”状,山多川少,自南至北地形呈“马鞍型”分布,自然形成了南部高寒冷凉二阴区、中部川源河谷区和北部干旱区三大自然生态农灌溉区。
2、气候特点
降水北少南多,由北向南逐渐递增。北山大部至陇海线以北为280~350毫米,陇海线以南中部川地在400毫米左右,南山地区为500毫米以上,兴隆山林区中心为621.6毫米。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川地区年蒸发量 1406.8毫米。南部地区气候较为湿润。年平均气温6.70℃,≥0℃的积温为2825~3188℃,≥10℃的积温为1841~2589℃,年日照时数2666小时,无霜期平均120天,“十年有九旱,三年一大旱,春旱连夏旱”,常常影响春播作物的播种与出苗和生长,始终处于被动抗旱的局面,严重制约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现状
发源于马啣山、兴隆山脉的自流地表水年总径流量5349万立方米,其中入境地表水资源231万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19.4亿立方米,补给来源有洪水、渠水、大气降水、田间灌溉水的渗漏和沟谷的潜流等。唯一的客水资源是黄河,流经我县西北边缘的来紫堡、青城、上花、园子四个乡镇,平均年径流量约336.7亿立方米,能够直接利用的仅有青城镇,中部川源区的其它乡镇全靠 “三电”、“和电”两大
电力提灌工程提取黄河水灌溉,因水源地势低,提水扬程高,渠道路线长,提灌投资高,利用有限。县内70%的耕地仍然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
4、社会、经济
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16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6万人,其中乡镇总户数9.32万户,总人口39.07万人。有汉、回等12个民族,汉族占99%,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现有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水浇地29万亩,保灌面积24万亩,山旱地77.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8%。200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8%。种植的作物主要为玉米、马铃薯、小麦、豌豆等粮食作物和以花椰菜、甘蓝、芹菜、大白菜等为主的“高原夏菜”、胡麻、油菜籽等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旱作农业新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玉米、马铃薯、蔬菜等高产高效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小麦、豌豆等夏粮作物面积逐年减小。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5.7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了 1.31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3元。
二、旱作农业技术的探索与发展
1、推广应用的旱作农业技术
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从我县实际出发,主动应对自然,发挥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紧紧咬定县域内,“靠天吃饭”的气候特征和多年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的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自然,把如何高效利用好天然降雨,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主题,将工程集雨措施和农艺技术集雨措施机的结合起来,总结推广了“„121‟集流补灌、地膜全地面覆盖栽培、地膜覆盖再利用免耕栽培、小麦、马铃薯微垄覆膜栽培、间作套种、种植抗旱作物、科学施肥、日光温室膜面集雨”等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使有限的雨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传统抗旱向科技抗旱的转变。以上一系列使用旱作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增强了旱作农田抗旱防灾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旱作农田的生产效益,有力促进了旱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产生
2003年,县农技中心依托农业部旱作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农技人员依据旱作农业技术“雨水富集叠加、雨水就地入渗、覆盖抑蒸”理论,针对项目区降雨量少(全年降雨量350毫米左右),分布时空又不均匀,春旱出现的次数最多,也最为严重,常常影响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的气候特点,按照玉米前期生长缓慢,需水量少,比较耐旱,在拔节后生长迅速,需水关键时期与自然降雨分布规律基本吻合的生理特性,大胆创新实践,潜心试验研究,提出了“早春整地起垄、趁墒全膜覆盖、适时垄沟播种”的“旱作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集成技术”(简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该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整、垄沟种植”为一体,由当年的1.2亩试验田试验成功,经过2004~2008年在全省旱作农业区示范、推广,证实了该项技术的“集雨、保墒、抗旱、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促进旱作农业区粮食稳产、高产的一项短、平、快实用技术。目前已成为甘肃全省旱作农业的主推技术全省推广应用。
3、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2004年榆中县示范推广0.5万亩,2005年达到3.34万亩,玉米平均亩产506公斤,比半覆膜田(常规栽培)亩增产123公斤,增产32.1%,每亩增收123元(玉米按1元/kg计);与旱地大田小麦亩产100公斤(小麦按1.4元/kg计)相比,增产406公斤,增产4倍多,亩增收400元。2006年推广面积达到了7.65万亩,在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的情况下,技术经受了干旱的极限考验(玉米生长期1~7月降雨量164mm),据全县17个示范点实地测产,玉米平均亩产达392公斤。其中:北山平均单产352公斤,最高亩产达 430公斤,川旱地平均单产404.7公斤,最高亩产达562公斤。2007年全县示范推广面积12.3万亩,平均单产558.4kg,比半膜覆盖每亩增产151.1kg,增产37.1%。
2011年全县推广该技术30.3万亩,并将技术向该海拔旱地蔬菜作物扩展应用。共建立各类示范点106个,试验示范面积6.9万亩。其中100亩以上示范点49个。500亩以上26个,千亩以上31个,并建立了连搭乡石头沟村、小康营乡小康营村两个3000亩以上的连片示范区,技术部门在示范区开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相关研究试验,充分挖掘技术潜力,也为新技术的展示创建了窗口,搭建了平台。
三、主要做法和体会
1、注重试验,不断探索,是技术推广的工作基础
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每年都注重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资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2003年在清水驿乡杨河村创新探索总结出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体系,解决了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高效利用问题,使旱作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国内率先闯出一条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的旱作农业新路子。
2、行政推动,财物扶持,是技术推广的得力保障
近年来,农业部、省市县、乡村社各级行政部门十分重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召开了4次技术推广现场会,强调技术在发展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安排推广任务,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市县从2005年开始,每年召开现场会,有力促进了我县技术推广工作,在全县形成了一个政、技、物相结合的推广机制,确保了推广任务的全面落实。
3、广泛宣传,强化培训,是技术推广的重要环节
我们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县有线电视台开辟专栏,播放《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专题片,并及时报道各乡镇在技术推广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县农技中心包乡技术人员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题讲座、咨询服务等方式,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余场(次),培训农民7.8万人(次),现场演示120多场(次),培训技术骨干2000多人(次),印发相关技术材料8.5万多份,做到了户均一份技术明白纸,村民小组一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光盘。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和技术培训,在全县形成了人人皆知,户户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氛围。
4、抓点带面,创新机制,是技术推广的有效方法
我们采取整合技术资源,省市县联建高标准示范点,培育典型、树立样板、示范带动的推广机制,按照“示范一块成功一块,示范一
点引导一片”的做法,用样板启发激励农民应用新技术。全面推行了“县级主管领导包点抓样板,县级其它领导包片抓示范,县直部门领导包乡抓推广,乡镇主要领导包村抓重点,村级主要领导包地抓质量”的“五包五抓”责任制,全面促进技术推广。
5、指导到位,服务到位,是技术推广的有效措施
每年秋覆膜和春季顶凌覆膜和作物生长期间,各级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放弃节假、休息日,深入村社农户、田间地头,与农民座谈交流、对比算账,每到一处就大讲特讲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优点和操作要领,他们手把手带头实地操作演示、教农民规范种植。优质的服务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激发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应用技术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技术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实践证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虽然和半膜覆盖只是“一步之遥”,但却从根本上解决了西部干旱地区春季降雨少、干旱严重,作物无法出苗和保墒保苗的难题。一是解决了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有效利用问题,使年度不均、季节不均的降水变为作物生育期间可利用的有效降水。二是改写了旱作农田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结束了半干旱地区被动抗旱的局面,使过去依靠天然降水为主的风险旱作农业变为稳产、高产的现代保险旱作农业。三是解决了干旱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今该技术已立足榆中,面向全省,走向全国。
第二篇: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固阳县2008年旱作农业 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承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 责 人:智勇时
间:
2009年12月
为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李保平任组长,县农牧业局局长杨惦恩、市土肥站站长赵宏儒为副组长,张常青、丁亮、李寿强、王春辉、智勇为组员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牧业局,由局长杨惦恩任办公室主任,组织专人抓此项工作。同时成立了技术服务组和工程质量监理组,采取了局长负总责,分管局长包村具体抓,技术人员跟班指导服务的工作措施,并聘请专家进行科学规划指导,在短期内完成了项目建设的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做到了不误农时,建一项成一项,受益一项,保证了项目按计划,按标准全面实施,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受益,充分发挥项目效益,切实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2、强化项目管理,保障项目科学实施。
在项目管理方面,执行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等项目管理制度,制定了《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招标公告》、《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招标文件》、《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合同》、《平整土地施工合同》、《新打井修复旧井合同》、《中标材料价格补充协议》、《委托监理合同》、《固阳县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等具体的实施措施,结合全县节水灌溉项目,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组织实施,采用自动化滴灌、普通滴灌与小型移动式滴灌相结合的多种节水方式,全面完成了示范基地的建设。通过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滴灌工程节水、节能、节地、增效等优势性能的认识,增强了干部和群众实施滴灌工程的积极性,探索出固阳县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有效途径,为固阳县全面发展
部,摄像机1台,彩喷打印机1台,土壤水分自动测系统1套,GPS全球定位仪1台,监测数据处理系统1套)占计划的95%,新打机电井1眼,维修配套机电井3眼。修筑田间作业路4120米,占计划任务的82.4%。
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20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抗旱井工程完成投资38万元,占计划的100%;滴灌工程完成投资 110万元,占计划的100%;田间工程完成投资192157元,占计划101%(其中平整地完成投资16万元,修机耕路完成投资 32157元),超支部分2157元在预备费中支出。旱作农业试验站完成投资335850万元,占计划的102 %,超支部分7850元从工程管理费中支;其它费用支出112150元,占计划的193%(技术依托费3万元,工程监理费39100元,机电井支43050元);预备费支出79843元,占计划的97%。
五、主要成果
(一)、建设成果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于2009年4月开始组织实施,到2009年10月共完成发展滴灌面积1080亩(马铃薯自动化滴灌面积480亩、普通滴灌600亩);平整土地1000亩;培肥土壤10000亩(测土配方施肥10000亩、增施有机肥5000亩、深耕5000亩);购置配套农机具和设备仪器18台套;新打机电井1眼;维修配套机电井3眼;修筑田间作业路4120米。
(二)、技术培训和宣传
高0.2%,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同时节水工程大大减少了水资源浪费,为实现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效益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意识进一步提高,并以项目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同类地区的农户走上高产、高效生产之路,使农民收入得以大幅度增长。同时,农业技术服务通过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增加了水肥测控产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服务能力。
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通过一年的努力,2008年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任务按计划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建设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前期工作相对粗,个别项目计划与实际不太相符,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个别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差,建设经验和管理经验少等问题,出现了工程计划变更,个别项目难以实施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前期工作,强化、细化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监理,使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努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做到规范化,为切实加快固阳县节水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建设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八、大事记1、2、3、9-
第三篇:示范带动上规模旱作农业创佳绩2011年3.109新
示范带动上规模旱作农业创佳绩
—定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苗云各位领导,同志们:
玉米是我县仅次于马铃薯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县始终把玉米生产放在粮食生产的首要位置,通过坚持不懈地推广地膜覆盖增产技术,使全县玉米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40万亩,其中地膜玉米面积达26万亩,总产量达20万吨,玉米产量占到全县粮食总产的60%,成为榆林市玉米生产第一大县。
2010年,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被列为全省旱地全膜双垄沟播项目示范县。为此,我们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示范项目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政府推动、政策调动、示范带动、服务促动、投入拉动“五管齐下”措施,全力组织实施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全县共实施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86亩,我们重点建立了以学庄乡高庙湾村为核心的万亩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示范区,2010年9月29日,经省农业厅组织的以赵久然为组长的全国玉米专家组成员的实地测产,我县以学庄乡高庙湾村为中心的10086亩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为819公斤,小面积5.8亩技术攻关田,平均亩产高达1192公斤。创全国旱地玉米万亩平均亩产最高记录,通过实 1
施旱地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玉米生产发展。
感谢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将我县列为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县,我们已落实了6.33万亩的面积任务,将按照项目批复内容,大力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主要措施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今年项目实施有序开展,我县将成立由农业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审计、计划、示范乡镇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在县农技站下设办公室。成立以市农技中心负责,市农工站、县农技站为成员的技术小组,抽调市县两级10人组成驻村工作组,同时由县农业局一名副局长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使得高产创建活动运行有序。
二、强化技术推广。在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重点推行“七项”关键技术措施。一是选用郑单958、榆单9号耐密品种;二是增加种植密度,确保亩株数达到3600-4000株;三是实施顶凌全膜覆盖,确保最大限度蓄纳自然降水,保住底墒;四是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五是实行宽窄行种植,保证群体与个体有良好通风透光条件;六是进行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确保示范田块安全生产;七是实行机械复式作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三、强化技术标准。我们将组织市县技术人员制定万亩示范区技术方案,并与各种植户签定种植协议。在项目实施中技
术干部要长期蹲住示范区,严格按照技术方案要求进行操作,并以“协议”监管管理农户,实行“八统一”,即统一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播期、统一密度、统一措施、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统一防治,要高起点、高标准的保障栽培技术规程的落实。
四、强化宣传培训。为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实施,首先要开好四个会,即现场动员会,技术讲座会,玉米生产形势分析会,村民讨论会。其次是全面培训。技术干部深入村组、田间地头进行普遍轮训、集中培训、按需施训,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保证技术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今年在项目区要举办各类培训不得少于40场次,培训人员不得少于2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册),同时在项目示范区要树立醒目标志牌、刷写标语,扩大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今后全面推广这项技术打下可靠基础。
五、强化物资投入。为实现集中连片、规模种植,达到高产、高效目标,各级财政将筹措950多万元专项资金从良种、地膜、农药、机械等环节进行补贴,每亩补贴150元,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六、强化示范引导。我们把项目实施与大面积示范相结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一是立足小田找题目,大田做文章,积极开展旱地玉米肥效、密度、品种对比试验,为大田生产示范
提供可靠科学依据。二是加强示范成果宣传。组织县乡村各级干部、玉米生产大户到示范区进行观摩交流,让群众看有样板,学有榜样,做有典型,有力地推动全县玉米生产大发展。
我县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示范项目刚刚起步,虽然去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年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创高水平高效益的示范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玉米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玉米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一、项目来源
玉米是XX区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通过XX区连续九年对高产玉米生产的加大扶持投入和连续六年的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以及四年的玉米产业体系建设综示区项目实施,我区玉米生产得到了突破性发展,玉米生产已发展成为XX区粮食生产的主导作物,面积产量数据均居粮食作物的首位。2013年玉米种植面积37.8538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38.29%,总产21.69万吨,占粮食总产的45.57%,平均单产573kg。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全区的粮食安全,影响农民增收,最终影响XX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云南省财政厅和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第一批建设方案》的通知【云农(科)字(2009)53号】文件精神,以及2009年9月29日《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会议要求,设置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通过实施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增加党委政府对玉米生产的重视力度,增强XX区玉米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对提高XX区玉米种植技术水平、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促进XX区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综示区建设项目,旨在增强XX区玉米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提高XX区玉米种植技术水平、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促进XX区玉米生产的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二、任务目标(一)综示区样板建设
完成1000亩综示区玉米集成技术推广,产量较对照增100kg/亩。成本降低100元。带动万亩玉米生产较对照增50kg/亩。2014年综示区样板1000亩,百亩核心区100亩,带动区10000亩。百亩核心区产量指标750kg/亩以上,千亩区产量指标700kg/亩以上,万亩带动区600kg/亩以上。
(二)承担玉米新品种(技术)筛选试验、示范、展示、推广,对创新、集成的玉米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示范和推广。筛选出1-2个新品种提供下年示范。
(三)对本区域农技人员和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四)负责本区域的玉米产业需求和信息采集,调研玉米产业动态信息和突发性生产问题。完成临时性应急任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出解决突发性生产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方案,提供给当地主管部门,及时宣传到农户。
三、实施结果(一)项目布局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产业,乡镇级玉米间套种样板、农业综合开发玉米高产样板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使资金、物资等向项目区倾斜,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形成合力,推动项目工作完成。
1、综示区样板实施地点及面积
2014年1000亩综示区布局是:隆阳瓦窑镇老营村200亩、蒲缥镇王头寨村150亩、板桥镇沙坝村200亩、羊邑村350亩、西邑乡鲁图村150亩、乌马村50亩、辛街乡龙洞村100亩,合计1200亩。
2、综示区核心样板
在XX区蒲缥镇王头寨村大新寨自然村实施完成云南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综合示范区,其中核心示范样板150亩,产量指标750kg,品种“云瑞220”、“保玉13”、“周玉0913”、“云瑞505”。
3、新品种展示
体系展示品种共27个,分别是云瑞668、云瑞
11、云瑞10号、云瑞396、云瑞666、云瑞222、云瑞89、yr88、云瑞220、云瑞
518、云瑞407、保a1、a4、a7、a10、云瑞505、云瑞336、云瑞339、云瑞556、得单5号、得单3号、德玉15号、云瑞958、临玉8、9、10号、以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五谷1790”为对照。
分别安排在中海拔1725.3米的汉庄镇羊邑村大寨子组、低海拔1348米的蒲缥镇王头寨村大新寨自然村,高海拔1871米的瓦窑镇老营村一组。
体系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展示13个,分别是彩甜糯、云甜2号、云甜3号、云甜9号、云甜10号、彩糯3号、彩糯6号、云糯4号、云糯5号、云糯6号、超甜复诊、中农甜
410、安迪
18、老品种。
4、万亩带动片
万亩带动区,西邑4000亩,蒲缥2000亩,汉庄2000亩,板桥1000亩,老营1000亩。(二)实施结果
1、测产结果
经过9月13日-10月14日组织区、乡(镇)科技人员及村组干部进行认真测产调查,综示区样板合计测产152块田,测产面积285亩,代表面积1200亩,其中百亩核心区150亩测产30块田,测产最高产量973kg/亩,最低产量521kg/亩,加权平均产量704.4kg/亩,加上间套种40天豆,平均产量50kg/亩,单价6元/kg,产值300元,折合玉米100kg,亩产804.4kg/亩,亩产值2413.2元,千亩综示区1050亩,最低产量652kg/亩,最高产量980.5kg/亩,加权平均产量703.5kg/亩。万亩带动区,蒲缥2000亩,老营1000亩,西邑4000亩,汉庄2000亩,板桥1000亩,测产结果加权平均产量648.85kg/亩,最高产量850kg/亩,最低产量553.2kg/亩。
根据测产结果综合分析,项目超指标完成任务,其中1200亩综示区总产85.95万kg,平均产量716.3kg/亩,万亩带动区总产648.85万kg,平均产量648.85kg/亩,合计11200亩总产734.8万kg,平均产量656.1kg/亩,比XX区2014年玉米预计单产521kg/亩,亩增产135.1kg/亩,增25.93%,总产增151.31万kg,按照目前市场价2.8元/kg计算,增产值423.67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这一效果的取得,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经过科技人员及项目实施村、组干部、及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取得的结果,发挥了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样板成为各级品种技术的观摩现场。
2、专家验收结果
2014年9月28日,由XX市XX区农业局主持,邀请市、区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对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在汉庄、蒲缥等乡镇实施的“2014年玉米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片和万亩带动区”项目进行复测验收,与会专家通过听取项目实施情况和自测产量情况汇报、认真察看了项目区的玉米长势情况,选定了有代表性的三户农户(三个点)进行实产收获,并查阅项目相关资料、经充分酝酿讨论形成如下验收意见。
(1)超额完成任务指标。项目要求在XX区建设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片、万亩辐射带动区,产量指标依次为750㎏、700㎏和600㎏/亩。通过实施,实际完成面积分别为150亩、1200亩和10000亩,理论测产依次为804.4㎏、703.5㎏和648.85㎏/亩。亩产超任务指标7.3%、0.5%和8.1%。面积和亩产指标均超额完成任务指标。经专家组实收三个点,加权平均亩产745.6kg,比实施单位自测对应田块加权平均数720.5kg/亩高25.1kg。说明实施单位的测产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因此专家组认定该项目区11200亩平均产量为656.1kg/亩(复测实收产量和自测产量详见附表)。
(2)综合效益显著。该项目完成11200亩玉米示范区建设,加权平均亩产656.1kg,比XX区2014年预计玉米平均亩产521kg,亩增135.1kg,新增总产151.31万kg,按每kg2.8元计算,新增总值423.67万元。其中千亩片亩增产182.5kg,亩增产值511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超额完成任务指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促进了保玉13号、云瑞220、云瑞505等新品种的推广速度,对辐射带动周边玉米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上述几个抗病丰产良种的推广,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减轻了环境污染,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
(3)技术成熟、措施可行。项目组针对XX区实际情况,采用抗病高产良种、适时播种、规范栽培、科学使用控释肥、综合防治虫、草、鼠害等技物配套措施,增产效果明显。通过成立项目领导组织、技术组织、完善责任制、强化技术培训等工作措施实施到位,有力地促进了该项目的园满完成。有关材料齐备,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3、品种展示试验结果
示范推广品种周玉0913、麒单8号、云瑞220、云瑞505、尚玉3899、尚单2012、丁单1号,经过大面积示范,鉴定出“云瑞505”可以在XX区海拔1750米以下玉米生产区大力推广应用,“尚玉3899”、“尚单2012”、“丁单1号”三个品种可以在XX区海拔2200米以下玉米中低产地块大力推广应用,“周玉0913”可以在XX区1800米以下地区推广种植。展示品种分别安排在中海拔1725.3米的汉庄镇羊邑村大寨子一组、低海拔1348米的蒲缥镇王头寨村大新寨自然村一组,高海拔1870米的瓦窑镇老营村一组,27个组合,鉴定出“云瑞666”、“云瑞958”、“云瑞556”、“云瑞11”、“保玉14号”等组合提供下年扩大示范。
鲜食甜玉米鉴定结果产量、品质表现好的有云甜3号、云甜9号、云糯4号、云糯6号、彩糯6号五个品种,结合品种产量、抗性鉴定及品质鉴定“云甜玉9号”可以XX区保山坝海拔1650米以下地区进一步进行扩大示范种植鉴定。(四)项目效益简析
1、经济效益简析
项目合计完成面积11200亩,总产量734.8万kg,平均产量656.1kg/亩,比XX区2014年玉米预计产量521kg/亩,亩增产量135.1kg/亩,增25.93%,新增总产量151.31万kg,按照目前市场价2.8元/kg计算,增产值423.67万元,扣除投资体系建设15万元,基层推广体系示范基地建设投资4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66万元,区级样板投资2万元,国家玉米示XX县投资3万元,合计投资90万元,净效益为333.67万元,投资效益比为1:3.71元,按照项目区涉及1.5万人计算,人均增收222.45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社会效益简析
总产734.8万kg,平均产量656.1kg/亩,比XX区2014年玉米预计产量521kg/亩,亩增产量135.1kg/亩,增25.93%,实现亩增产100kg以上目标,新增总产量151.31万kg,按照人均年占有400kg粮食标准计算,可解决0.38万人一年的吃粮问题使1463人脱贫(国家贫困标准2300元/人年),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XX区玉米生产良种及集成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带动全区39.58万亩玉米生产发展,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
项目区综示区核心样板蒲缥镇大新寨150亩核心示范样板及新品种展示,成为XX市2014年大春生产观摩会议、XX区2014年大春生产观摩会议观摩的重点现场之一,成为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体系建设XX市玉米育种研究室XX区区域推广站玉米新品种、技术观摩观摩现场之一。综示区样板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农户来年玉米品种栽培技术的选用示范观摩现场。
通过项目的实施,通过玉米专用控释bb肥的示范,为下年该产品的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于提高XX区玉米生产水平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区示范推广的“保玉13号”、“麒单8号”、“中玉335”、“周玉0913”、“云瑞505”、“尚玉3899”、“丁单1号”、“尚单2012”经过市区乡镇品种观摩鉴定列为今后XX区玉米生产的主推品种。筛选鉴定出“云瑞666”、“云瑞958”、“云瑞11”、“云瑞556”、“罗单299”、“保玉14号”、“尚玉3899”、“尚单2012”、“丁单1号”等新组合提供下年扩大示范,为XX区今后玉米生产发展,品种选用提供科学依据。
3、生态效益
项目区推广新品种,由于品种抗病减少防病农药投入,减少环境污染,推广玉米专用控释bb肥,减少资源消耗,直接或节约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玉米的增产,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和秸秆间接还田、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减缓了土壤酸化,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保护了水土环境,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五)提高了科技人员能力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培训村组干部、农户12场次,培训人员2500多人次,其中召开观摩会三场次,参会人员289人次,指导农户1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500多分。(六)核心团队建设
根据云南省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依托XX区农业技术推广所设置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根据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安排,继续由XX区农业技术推广所副所长陆顺生任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站长,宋云、曾林、单艳、刘艳5名成员为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专职技术人员,在项目涉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配合下,执行完成玉米区域推广站试验示范推广任务。配合区农业技术推广所科技人员杨国田、杨兆才及8个乡镇18名科技人员组成XX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250户玉米示范户建设25名技术指导员团队,由区域推广站站长、副所长陆顺生任玉米产业技术负责人,负责实施完成XX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250户玉米示范户建设。(七)加快科技信息及成果传播及体系建立以来获奖情况
2014年团队人员及玉米产业技术指导员在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网、云南农业信息网、保山农业信息网、隆阳农业信息网上报刊登玉米信息57条,超额完成20条任务;发表论文7篇,《灰色关联度分析在XX市XX区玉米新品种展示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在耕作与栽培2014年26期刊登,《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29期10123页刊登,《纤维亚麻品种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评价》在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4期4281页刊登,《贫困山区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的模式及途径分析》在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31期11148页刊登,《玉米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思考》在宁夏农林科技2014年2期11页刊登,《XX区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成果分析》在科学种养2014年03期227页刊登,《山区农民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在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23期刊登。(八)交流检查指导
省体系首席专家番兴明、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专家肖植文教授、省农业职业学院综合试验站专家赵燕、云南省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临沧综合试验站李学智研究员、产业体系育种研究室岗位专家高级农艺师邵思全等、市区农业局主管粮作的领导、股室、站所领导多次到体系建设综示区检查指导工作,为任务完成提供领导技术支持。体系科技人员深入样板实地、农户家中进行多次指导,确保项目任务超额完成。(九)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使用按照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要求,依托体系建设,依托单位XX区农业技术推广所财务,设立专账专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即单独设账,单独核算,由XX区玉米区域推广站站长负责,有利于项目任务指标完成。
四、工作措施(一)行政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玉米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中心样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区级玉米高产样板是集良种、良法和投入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活动,是粮食作物生产先进科技集成、配套与推广的重要载体,是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乡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XX区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任副组长,农科站和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玉米体系建设综示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中心样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区级玉米高产样板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科站,主要负责整体工作的实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各涉及村相应成立由村主任任组长,其他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玉米体系建设综示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中心样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区级玉米高产样板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成立技术指导组
按照玉米体系、高产创建要体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为科学确定统一产量目标和产量增幅指标,建立不同层次的技术指导模式,在XX区玉米专家组的指导下,成立由XX区农业技术推广所技术人员陆顺生、宋云飞、刘艳、单艳、曾林,XX区蒲缥、瓦窑、西邑、汉庄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杨志明、王兴亮、张祖梅、杨再生、杨祖美、袁如东、胡正奇、吴正印、杨玉光、杨静共计15名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组在省、区级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中心样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区级玉米高产样板项目技术方案;并按此方案,组织开展项目技术指导、培训工作;确保各项技术培训到户到人,指导到田。
3、整合项目形成合力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把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综示区、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玉米产业、间套种、区级玉米高产样板、农业综合开发玉米高产样板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使资金、物资等向项目区倾斜,保障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技术措施
1、主推品种
百亩核心区选用“云瑞220号”、“周玉0913”、“保玉13”;千亩展示区选用“周玉0913”、“尚玉3899”、“麒单8号”、“中玉335”、“丁单1号”;万亩示范区选用“北玉20号”、“五谷1790”、“辽单527”、“保玉9号”、“雅玉889”等。
2、整地规格及播种密度
深耕晒垡,深耕30厘米左右即可。精细整地,要求土壤细碎,无大土块架空,地面平整,土壤疏松,耕作表面要有一层细土覆盖。百亩核心区采取等行距条播,100厘米开沟,单行双株种植,穴距30厘米,亩密度4444株。千亩展示区采用100厘米开沟,穴距33.3厘米,亩密度4000株,万亩展示区采用100厘米开沟,穴距35厘米,亩株数3800株。
3、播种技术
今年由于干旱的影响,6月12日才进入雨季,播期推至6月13日至6月18日,一次播种全苗,每塘播3粒种子,出苗后、间苗留双株。
4、施肥技术
(1)百亩核心区施肥技术
底肥,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穴施玉米专用控释bb肥40kg。(2)千亩展示区施肥技术
底肥,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穴施玉米专用控释bb肥40kg。其中,沙坝村200亩、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穴施25%的玉米专用肥40kg,苗肥亩深施15kg尿素,穗肥亩深施25kg尿素+5kg硫酸钾。(3)万亩示范区施肥技术 底肥,亩施农家肥1000-1500kg,条施25%的玉米专用肥40kg。苗肥亩深施10kg尿素,穗肥亩深施30kg尿素。
5、田间管理
6月13日-6月18日播种后及时用豆花玉玉米除草剂除草,亩用量200ml对水30kg喷雾封闭除草,玉米3-4叶期及时间苗定株。拔节期(7-8叶)进行中耕除草;并在植株缺锌(zn)田块应及时补施锌肥,即每亩100克硫酸锌对水60kg喷雾。初现天花时,亩用2支(60ml)玉米健壮素对水60kg喷雾,或在6-13叶期用矮丰每亩1.5支兑水60kg喷雾。开花或灌浆期对部分落黄脱肥的地块,追施3-5kg尿素。
6、病虫害防治技术(1)病害防治
大小斑病、灰斑病的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代森锰锌、70%甲基硫菌灵、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水60kg,每7-10天喷药一次,连续用药2-3次。锈病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0克对水60kg喷雾。如病情较重,可在15天左右时再防治一次。(2)虫害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用1%辛硫磷颗粒剂或3%广灭丹颗粒剂,每亩用1-2kg拌5倍细砂土,放入喇叭口内,或用2.5%杀螟灵1号颗粒剂250克拌细砂3-4kg,每株1克撒入心叶,此外可直接用辛硫磷药液灌心。蚜虫的防治,玉米进入拨节期后蚜虫危害初步上升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5倍液,75%吡单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喷雾。视虫情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地老虎的防治,用50%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3kg拌细土25kg毒土塘施或毒饵诱杀,采用麦麸10-15kg,加入90%敌百虫100-200克拌成毒饵,出苗前撒于行间,出苗后施在幼苗根部周围。
五、经验体会
影响玉米总产和单产提高的原因是缺少优质、抗病、耐旱、高配合力的新种质品种,加之育种中抗逆性改良和品质改良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导致目前高寒山区主推杂交良种缺乏。特别是海拔1900米以上地区玉米种植水平难以提高。近几年只重视中低海拔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忽视了高海拔杂交玉米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广大农户反应中低海拔品种多,有“雅玉系列”、“三北系列”、“农大系列”、“海禾系列”很好选择。而适应高海拔种植的品种少,很难选择。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高海拔杂交玉米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选出一批适应高海拔种植的杂交玉米品种系列,提供农户选择推广种植。
在XX区的高中低海拔玉米样板区组织玉米专用型控释bb肥示范6000亩,其中各级各类样板示范2400亩,示范结果所在地的农户和广大干部反应都好,测产结果表现比常规施肥约有增产;该产品由云南省昆明威鑫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其产品特点是具有测土配方、缺什么补什么,持续供养、一次施肥,整季无忧;控释技术,前期不浪费,后期不脱肥;控释、配方、全营养;保护耕地、水源、土壤不盐碱化、水体不富营养化。该肥料作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措施,能大幅度提高养分利用率,保证作物的产量、提高作物品质。在保障农民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或有所增加的前提下,大幅减少化肥养分的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物的排放量具有重要作用,使用着的农户都说明年就用这种肥料。该产品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六、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XX区的玉米生产是在山区半山区,加之种植品种多,给全面技术指导带来一定的难度。二是耕地基础设施薄弱,由于XX区玉米生产主要是在坡地、平缓的旱地种植,水浇地基本上是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玉米生产完全是靠天吃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三是发展不平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全区玉米生产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四是适应于高海拔种植的品种缺乏,直接影响全区玉米生产发展。五是部分玉米种植农户不稳定,素质难以提高。现在农村在家种田的多数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半劳动力老人和妇女,强劳动力均在外打工,而且还不稳定,几次参加培训的对象都不同,素质难以提高。
七、意见建议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土地流转,种植向大户发展,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稳定玉米种植队伍、提高素质。二是,加大标准化农田建设,实现路渠高效配套,利于机械化发展,降低成本。三是,各级加大粮食生产投入,稳定良种引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加大良种和种粮综合补贴,提高效益,稳住粮食生产,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严格考核与评价,但未必一定要实行末位淘汰,这不利于整个体系的稳定发展。对考核较差的可进行批评教育、核减经费、取消评优等措施,对完成好的可增加经费、评优等。五是,对于考核合格以上的综合试验站、区域推广站,建议农业厅反馈当地政府并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篇:积石山县旱作农业推广种植情况的汇报
积石山县旱作农业推广种植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农业工作在省、州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围绕破解群众增收难题,按照“稳粮保供给、扩经促增收、产业创特色、良种奠基础、科技促丰产”的工作目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立“两带三基地”(在干旱山区建成旱作农业产业带;在山阴地区建成膜侧油菜产业带;在二阴地区建成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在半干旱山区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在川水地区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思路,进一步加大了资金、物资投入力度,采取了更加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千方百计克服自然灾害等种种困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努力增加粮食产量,我县的旱作农业推广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全县旱作农业推广情况
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推广普及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破解群众增收难题的一项重点工作和点睛之笔,把做好旱作农业推广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全县“三农”工作大局中谋划,融入农村发展的主题中实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2008年以来,累计推广旱作农业48.005万亩,累计增收粮食9.29万吨。2012年,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把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作为前提,在2011年9月份就下达了2012年全县农业生产指导计划,将旱作农业、膜侧油菜、脱毒马铃薯种植等重点农业生产工作任务分解安排到各乡镇,对全县农业生产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2012年农作物计划种植面积36.9(包括复种)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7.8万亩,完成旱作农业推广16.1万亩,其中秋覆膜5.2万亩,顶凌覆膜10.9万亩,玉米13万亩、马铃薯10万亩、小麦4.5万亩、小杂粮0.3万亩,比上年增加1.9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8.09万吨,比上年增长3%,油料播种面积6万亩,总产1.49万吨,比上年增长1%;实现农业总产值4.93亿元,比2011年增长7%,实现农业增加值2.52亿元,比2011年增长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570元,比2011增长13%。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始终将思想引导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步开展,每年组织各乡镇现场观摩,对比分析效益,用事实教育群众,用典型引导农户;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实地观摩,加深印象,让他们多做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技术的认知率;采取邀请农技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制作板报、播放专题片、田间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入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讲解双垄沟玉米的技术原理和增产效益,逐步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以接受。
二是抓紧及早着手。始终强调推广工作要早着手、抓开局,先人一步、争取主动。去年秋收以后就着手谋划今年的推广工作,落实责任、落实地块,并组织完成秋覆膜5.2万亩;今年春节后,抽调150名技术人员,组成17个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开展“零距离”技术服务,及早开展整地、施肥、耙磨以及地膜订购、分配等前期工作;同时,抢墒保墒,目前,全县已超额完成顶凌覆膜任务10.9万亩。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从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县级财力中想方设法整合资金859万元,通过向群众免费发放地膜的方式,引导群众逐步接受这项技术。2008年,全县在这项技术中的投入达177.2万元,其中县级投入44.3万元;2009年348万元,其中县级投入87万元;2010年990.4万元,其中县级投入247.6万元;2011年1036.8万元其中县级投入259.2,今年,县财政已经落实补贴资金322万元。近两年来,群众基本上都尝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带来的“甜头”,对这项技术普遍都能接受,种植全膜玉米已成为群众的自发行为。
四是强化机械耕作。农业的发展,最重要依靠科技来支撑。因此,在推广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购置利用。2012年,全县共投放农机具850台(套),受益群众1350户,其中中小型拖拉机61台,旋耕机械53台,覆膜机300多套,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特别是旋耕机,每天能覆膜20亩,相当于2个劳力20天的工作量,不但覆膜速度快,而且整地、覆膜、施肥、种植“四位一体”,有效提高了覆膜质量,解放了劳动力,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五是加强行政推动。推行“三级两线”工作制,县、乡、村三级干部工作各延伸一级,县级干部工作延伸到乡抓样板,乡镇干部工作延伸到村抓规模,村社干部工作延伸到点抓落实;行政线确保资金、农资、机具等扶持措施到位,业务线确保技术指导、地膜发放等田间服务措施到位。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提出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带头”,既县委常委带头、“四大班子”成员带头、乡镇和部门“一把手”带头,县委各常委入驻乡镇,蹲点指导,有力促进了推广任务的落实。
三、通过旱作农业在我县的推广发展实践,取得主要经验 一是领导重视是前提。在推广旱作农业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视察指导农业工作,省农牧厅、州农业、县上分管领导等领导多次深入到我县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为我县旱作农业推广和草食畜牧业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基于此,我县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高。
二是资金支持是载体。农村群众特别是旱作农业区群众生活总体上都比较困难,生产资料购置能力普遍不足,发展现代更是缺少资金,通过项目等方式,进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引导,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群众基础是关键。群众是农业生产的具体实践者。只有加强对群众的宣传讲解和效益对比,尽最大可能让群众见到农业新技术、新措施带来的好处,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使群众主动和愉快地接受农业新技术,接受政府的各项推广措施。
四是政府推动是动力。由于受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影响,每一项农业科技的推广起初阶段都比较艰难,都会经历宣传引导、逐步认知、普遍接受、进而大面积推广这样一个过程。这其中,政府的强力推动是一个必备的条件。
五是技术服务是保障。在旱作农业推广发展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对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进行专题培训,有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旱作农业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导致示范点面积不大,辐射带动能力弱;二是科技培训手段落后,加之我县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认识不够全面,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弱;三是劳动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对此,我们将以这次督查为新的起点,查漏补缺,对旱作农业推广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加大工作力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确保覆膜质量,为旱作农业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