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7:5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第一篇: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以西部地区社区服务为例

1、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

1.1国外有关“社区”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其标志为滕尼斯1887年发表的《社区和社会》一书。“社区”概念是滕尼斯首先提出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大发展的时代,存在着社会转型和由此造成的两种社会组织的分野。一种组织是传统的,以农村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赖等特性;另一种组织是现代的,以城市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陌生、反感、不信任、相互独立等属性。他把前一种传统组织称之为“社区”,后一种现代组织称之为“社会”。并且他看到,在社会转型中,前者正在为后者所取代;在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社区”与“社会”对立起来看,社会是以目的、利益为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契约、交易和计算关系,其制约因素通常是依据正式法律:而社区则是以认同的意愿、价值观念为基础,社区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其行为控制通常是依据习惯、传统或乡规民约、良风民俗。

(2)“区域”论时代

以麦基文1917年发表的《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为标志,麦基文把社区看作是人类在其中共同生活的区域,它可大可小,在这里,社区不再是绝对的,它与社会的界限不再是刚性的。(3)“综合”论时代

以1958年桑德斯的《社区论》的发表为标志,对社区的研究进入了“综合”论时代,既把社区既看作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又看作是“一个行动的场所”。“综合社区”论把冲突论和行动论引了进来,打破了“组织社区”和“区域社区”的均质、平衡状态,全面地反映了社区的属性,科学地揭示了社区发展,同时为社区发展提供了过程、运动、方案和方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1.2城市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引领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简言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资助和扶持下,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由政府、社区内的各种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主要包括:

1)社区福利性服务。其对象主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收养和寄托、老年群体文化生活、残疾人康复、以及儿童寄托服务等此外,还有为社区心理障碍群体提供的服务,比如心理咨询、诊治服务等。以及其它一些生活综合服务项目。

2)区行政性服务,即针对社区居民提供的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的服务。主要包括家政管理、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辅导等等方面,属于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服务。

3)社区商业性服务。指一些提供营业性的服务的方式,比如社区小卖部、理发室等等。目的是拾遗补缺,方面居民,是社区服务的拓展或辐射。

2、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建设的背景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深刻变化,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不断上升,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一系列变化的趋势正是社区建设的大背景。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系统。在单位体制之下,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存在着自上而下的单向直线式关系网,单位成为居民一切生活的中心。“单位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社会空间形态,一是具有高度的依附性,二是具有身份的先赋性,三是自身价值的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体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单位及其成员的利益日益与市场挂钩,单位的各种社会职能日益剥离出来,复归于社会,单位已不再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惟一中心,社区逐渐取代单位的角色,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我国城市正在出现“单位体制”向社区体制、单位化向社区化的转变。

2.1城市居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社区化,社会管理的“单位体制”正在转化,要求社区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单位体制”在计划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城市居民的管理,但它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办社会、机关办社会”的状况,是以经济的低效率、社会的迟滞性发展为代价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体制”正在瓦解,企业办社会格局正在被打破,城市居民正在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单位对城市居民的社会整合作用正在弱化,城市居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地与其所在社区产生紧密的联系,社区开始成为对城市居民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组织。

2.2城市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客观上要求社区发挥全方位管理功能。目前城市人口结构正出现四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比例显著上升。二是体制外人员增多,主要是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他们从原来的阶层分离出来,迅速增长。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时期,下岗、失业现象成为重要的衍生物,而且在短时期内很难完全消除。四是外来流动人口增多。外来流动人口多为从农村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往来频繁、变动不定,在为城市经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卫生环境、治安秩序、人口管理、就业安置等带来新的压力。上述四方面社会群体,在从其原有的社会归属体分化出来以后,正在寻找一种有效的被社会接纳的方式。社区对本区域内的综合管理,整合了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体现了越来越突出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2.3城市居民居住空间的变化,城市家庭结构功能的变迁,对社区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通过成片开发建设的居民小区。居民小区打破了城市居民原有的世代居住的胡同、小巷、弄堂的格局,代之以新型的现代化的生活空间。而且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居民在住房的供暖、修缮、维护等由完全的对单位依赖,变为在社区系统管理基础上的自我解决。在城市居民居住空间变化的同时,城市家庭的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随着居住小区化和家庭小型化,社区接受由单位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完美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3、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建设的历程:

3.1实验准备阶段(1991—1995)

1991年7月民政部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通知》。

1992年,社区建设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实践。

1992年9月下旬,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和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会上研究了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社区的定位问题。对社区的定位,当时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一是社区定位在街道办事处之下,居委会之上;二是社区等同于街道。

1993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民政部设立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岗”,表明政府也认定社区建设是自己的工作职责。

1993年3月—1994年3月,镇江市开展了全面和正规的社区建设实验。3.2开始起步阶段(1996年1月—1998年5月)

1996年是我国社区建设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年。这一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关于加强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意见》、《关于加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意见》、《关于加强街道、居委会和社区管理意见》。此后,石家庄市、杭州市、青岛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制定了比较规范的社区建设实施计划,社区建设开始在一些城市中逐步推广开来。3.3全面推进阶段(1998年—2001年)

政府有了专司此项工作的职能部门,并配备了人员,设置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工作思路已经形成,工作机制全面启动。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社区建设这项工作正在不断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社区建设这项事业已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花结果。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 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 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对社 区建设的内容、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 标、基本内容、实施方法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全面阐述,为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3.4不断深化和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

突出标志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完整科学地阐述了关于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

4、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社会功能:

有社区存在就会有社区建设,我国把社区建设作为一个概念明确提出来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因此,社区党务工作者应该对社区建设的基本常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4.1社区服务建设的基本内涵

社区,在社会学上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尽管目前对社区的概念争议很大,但在构成社区的要素上基本形成了共识。这些要素是:(1)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达到一定规模的、参加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2)有一定界限的地域供人们从事社会活动;(3)有一定数量的、可以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社会生活服务设施;(4)有一定的适合社区生活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5)居民群体之间产生种种社会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职业关系等),在情感上和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几种构成要素中,人群是社区的主体;地域和生活服务设施是社区的物质基础;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是协调社区关系的调节器;社区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既是社区成员在社区长期共同生活的结果,又是把社区凝成一体的粘合剂,是社区成员连在一起的纽带。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4.2社区服务建设。是指社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动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内容繁杂、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从总体上看,社区建设大体包括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保障建设。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十分重要,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

从社区服务建设的一般性概念出发,我们认为社区服务建设必然带动城市的经济相对繁荣、文化相对发达、信息聚集、设施完善的发展。城市社区服务建设作为一项城市基层社区的综合性工作,其内涵必然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包括硬件建设,又包括软件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整体性的社会服务系统工程。例如沈阳市和平区,区委、区政府把社区服务建设作为建设文明城区的基础工程,在全部20个街道启动了全方位社区建设的“一二三四工程”。“一”就是一会,即社区志愿者协会;“二”就是两化,即楼道亮化、净化工程;“三”就是三相,即相认、相知、相助;“四”就是四爱,即爱心牵手、爱心奉献、爱心承诺、爱心服务。这个工程,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一切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出发,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是社区建设的主人,使人们感到社区有家的感觉。这里有软件,有硬件,“软硬兼施”,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社区建设。4.3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是指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的功能。服务功能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功能。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社区服务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以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便民利民,能就地解决问题为优势,以公益性、服务性、群众性、互助性为特征,受到市民群众的欢迎,也得到政府的支持,在社区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社区服务能够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为民排忧,为民解难。比如敬老院帮助、照顾孤寡老人,福利工厂、康复中心帮助解决残疾人就业、康复的问题,家务劳动服务站、社区服务站代请保姆、代请钟点工、代送孩子入托上学、代取牛奶、代取报纸、代搞清洁、代买菜做饭等。由于收费低廉,服务到家,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要,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目前,社区服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服务对象上,已从原来的优抚对象等特殊人群扩展到社区全体成员;在服务项目上,已从当初单项、简陋的服务,转向全方位、系列化、高档次的服务;在管理手段上,已从单纯的社会福利型转向福利与经营结合型。总之,社区服务已经从社会福利型向社会公益型过渡。

5、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建设的现状:

5.1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社区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总的来说,我国的社区服务发展迅速,但就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来说,还有相当的差距。这都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国社区服务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社区建设的背景可以看出,当前推进城市社区服务建设意义重大。

1)推进社区服务建设,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双重作用的结果,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则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承接主体。新形势下,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国有企业剥离出的社会职能、分流出的下岗失业人员、产生新的经济模式、日益增加的城市流动人口,统统进入城市社区这个最基础的载体之中;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管理人员的精简和分流、政府部分权力和职责的下移、党政分开和政企分开引发的管理方式的改变;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管理的市场化取向、医疗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及户籍管理的改革、城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等,也都汇集到城市社区这个载体之中;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式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改革街居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选择。无论是上海推行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型街居管理模式,还是“区划重组,民主自治”的沈阳模式,都是顺应改革变化和城市变化后的新格局的一种创新。

2)推进社区服务建设,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措施。社区是城市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只有抓住社区建设这个最佳切入点,以社区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才能使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在建设中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再上一个台阶。近年来,各地还通过在社区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浓厚文化氛围。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区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多,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3)推进社区服务建设,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居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行政化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建设的程度不高。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日益关注,居民委员会原有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各种问题,居委会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过小、工作条件较差和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加强社区组织服务建设,包括加强社区的党组织建设和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两个主要部分,也包括社区内其他社团的建设。各地在加强社区的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上海、南京、沈阳、武汉、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积极探索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的参与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旗帜作用日益明显。各地还加强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很多城市社区建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时,在各城市社区中,出现了许多社区成员自发组成的社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如上海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群众性自发组织的团体就有79个之多,促进了政事分离、政社分离,有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加强社区建设,也有利于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的提高。各地普遍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既提高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又形成了一支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践证明,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促进居民依法自己管理自己,是解决城市社会转型时期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

4)推进社区服务建设,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满足社区成员不同需求的有效办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随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程的加快,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社区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社区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我国的社区建设的最初形式就是社区服务,这种服务是在合理、充分地利用社区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引导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通过各种便民、利民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同时向社区成员提供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绿化以及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等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精神生活的各种需要。在社区服务方面,北京西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青岛的社区服务网络、上海的社区服务中心,等等,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加强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以体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6、社区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存在的问题 1)社区服务的发展支持度不够。就全国范围而言,仍然有一些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和社区服务的作用,对其重视度和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一些优惠政策。

2)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改善。就目前而言,我国从事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家庭妇女、离退休人员等,很多人没有受过比较专业化的训练,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经常凭经验办事,较少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导致服务总体质量不高。

3)社区服务缺乏相应资金支持。目前,由于相应的财政拨款比较缺乏,我国社区服务的软硬件建设其资金来源,大都依赖于区、街、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而这些组织本身经济能力较弱,且投入非常有限,因此发展力量不够。

4)社区服务硬件设施不完善。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正确的理论方法引导,许多社区基本硬件服务设施品种单一,功能有限,仍停留在如卫生所、小卖部、理发室等传统服务项目,根本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6.2完善社区服务建设的对策

1)切实加大对社区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虽然社区建设早就成为了政府的决策目标和内容,但具体来说资金投入不到位,建设发展受到限制。目前全国社区建设资金绝大部分仍来自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而各地社区发展状况又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引。那些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社区服务发展必然受阻。因此必须在财政上做好规划,积极合理的筹措资金加以安排,并保证资金落实.笙社区建设的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社区财政机制。

2)提高社区服务的多元化水平。在服务内容

上要突破社区服务的传统套路,积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针对自身发展基本状况,顺应社区建设自身需求,密切相关社区居民生活,大力开发广大居民需求最迫切的服务项目。在服务样式方面要因社区而异,针对各个社区的不同情况采取多样化服务形式。同时还应该注重社区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

第二篇: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管理》 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内容摘要:社区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社会工作。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存在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队伍建设薄弱、活动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要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不断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提高居民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从而提升社区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 问题

基础建设 正文:

目前我国开展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创建文明社区的基础工程,是丰富人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作为改革开放后产生的一个新兴事物,由于其发展历程短,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到位,因而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必要对此进行对策性分析。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特征

社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日益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

1、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

社区群众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对象,从而决定了社区文化本身就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社区文化的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艺术性、群众性,使社区群众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培育和谐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因此.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基础中的基础。

2、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模式、社区建设目的的客观需要。

社区建设的模式是“共居、共管、共建、共享”,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满足人们的需要,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恰恰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民生活环境空间质量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社区文化作为与社区群众、成员单位联系最为紧密的文化体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反映时代进步特征,能提高社区人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3、社区文化是群众性、多样性、开放性的产物。

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有三层基本意思:—是依靠社区居民、成员单位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社区文化面向基层,重点服务于本社区的居民和成员单位:三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劣,由社区居民和成员单位来检验,以他们的评判为标准。社区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社区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多样的,例如,在一个社区内,有教师、工人、学生、军人、经营者、离退休人员等等,因此,社区文化要尽量满足多种人群的需要;社区文化的形态是多样的,例如,文艺广场、健身广场、露天电影、居民运动会、居民才艺展示、家庭文化展示、青春广场等等;社区文化的设施是多样的,有文化宫(站、室)、青少年活动中心、休闲广场、老年活动中心、俱乐邪、各类协会组织等等。社区文化的多样性表明,社区文化要尽量适合各种人群的需要,尽量丰富多彩,要充分发挥社区内人力、物力、财力、设施的整体优势。社区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社区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融合着各种类型的文化,诸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公益文化与消费文化、行业文化与市井文化等等。

二、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1、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社区文化建设中,文化设施是基础,起着文化载体的作用,包括图书阅览场所、健康活动场所、娱乐休闲场所和交流沟通的场所。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利用得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但在现实中,社区文化设施普遍与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文化设施的普及率与利用律不高。一方面,社区资源严重不足,设施总量不能满足居民要求。文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场所面积狭小,设施种类贫乏。有的社区由于管理不规范,居委会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在面积狭窄的小区过道摆放台球桌供居民有偿娱乐,私自收取费用;另一方面,现有资源被闲置,未得到充分利用。有些社区为在社区间评比中取得好成绩,存在着盲目投入的现象。这种搞形象工程的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但其有名无实的做法并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

2、社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薄弱

社区的文化人才队伍,包括:社区文化工作者、社区文化专业人士、社区群众文化骨干分子及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规划、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建立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是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人才保证。但当前,社区中缺乏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有的社区将负责文卫的部门与负责计划生育的部门合并,使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相混淆。造成计划生育工作和文化工作没有分开细化,各项事业都无法有效开展。同时,其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及能力素质都很难适应繁杂的实际工作,导致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内容单一,不合居民的口味。

3、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热情不高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社会接触面的狭小、人情味淡薄等因素使邻里“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增多。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日益淡薄。居民彼此之间的疏离感增强,人们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社区文化缺乏了解,主人翁意识薄弱。社区街道对社区内文化活动大包大揽,居民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互动和活力,脱离居民的文化需求,居民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由于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依靠政府主导,社区居民参与方式以动员为主,多是在政府行政推动和劝说下进行,从而使居民产生随大流与消极被动的应付心态。

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要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力度。创建文明社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增加文化设施的数量。政府应提高划拨专门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比例,拓展有偿的社区文化服务活动项目。通过主动与当地文化馆、图书馆联系,在社区中建立阅览室、文化站;开辟“社区文化围墙”等阵地”。

其次,汇同社会力量共建社区文化。依靠社会力量,与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实现“共建”,企业通过对社区各种活动、比赛的赞助,既解决了社区办活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提高了自身的美誉度,同时还与社区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2、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繁荣社区文化,不仅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还必须对“软件”建设——建立支高水平的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加以重视。首先,应解决现有社区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以及职称评定问题;其次,要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以稳定工作人员队伍;第三,通过考试选聘、民主选举等竞争上岗的办法,择优挑选出专职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另外,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社区可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聘请技工、学者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开辟社区文化论坛,有条件的可以尝试申报社区文化类的研究项目,及时总结社区文化创新工作的经验与不足。定期与其他社区进行沟通,加强学习,不断显露本社区的文化特色,并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其专业知识,增强技术水平,能够有效地开展各类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在建立专业社区文化工作人员队伍的同时,还要组织社区文化工作积极分子,联系愿为社区做义工的高校学生,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实到社区文化的各个领域,不断丰富与完善文化活动。

3、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体制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城市社区组织、城市社区成员。建立健全城市社区文化体制,就要处理好以上三者关系,使政府的行政主导转向社区的民主自治。

首先,加强城市社区文化的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社区作为居民的共同生活场所,传统的道德规范与行政管理在各项建设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现实中,更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来,实行依法治区。尽快制定与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相关的管理条例,健全居民委员会规章制度,保证建设有法可依,充分保障居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其次,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能力。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直接行政要求而给予居委会宏观上的指导。同时,要加强社区居委会自身的建设,就要加大民主决议、民主监督的力度。

4、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则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5、提高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意识

要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既是从社区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又对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应当加大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使居民群体对整个社区工作有全方位的认识。居民增强了社区意识,就会把自己当作社区的主人,关心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从而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随着文化需求的不断上升,居民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愿望在不断增强,应注意保护和发展群众文体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有意识的培育与引导,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来。同时,还应当组织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促成此类群众性社团广泛交流,让群众感受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方法。只有不断完善社区文化设施、文化队伍与社区法律法规建设,丰富社区文化内容,才能提升社区、社会的整体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参考文献:

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消费导刊,2008,(8).参考文献书目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2006年5月发布)《社区工作基础知识1000答》

傅忠道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企业文化与现代管理方式》梁绍川著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第三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一是社区组织建设

主要包括党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等。

二是社区服务建设

主要包括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贫困户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三是社区卫生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的疾病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科普、体普、娱乐活动。

四是社区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绿化美化。

五是社区治安建设

主要包括社区安全保卫、民事调解、群防群治、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冶

安综合治理工作。

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况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

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

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

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

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困难

和问题。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

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

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

特色。

第四篇: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换建设

1、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背景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1986 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旨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 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 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 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 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 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1996 年江总书记提出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之 后,青岛、南京、上海等城市积极行动,大胆实践,改革创新,积累了初步的社区建设经验。各地党委、政府开始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 事日程,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职责到位,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切实帮助解决社区建 设中的困难和问题。1998 年机构改革中,国务院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 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 意义。在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进程中,“一手抓实验(示范),一手抓研究”成为民政部门推 进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和发展特色。

2、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实验,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验 1999 年民政部先后选择社区服务和城市基层工作基础比较好的 26 个城区为社区建设实 验区。这些城区是: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石家庄市长安区,沈阳市沈河 区、和平区,本溪市溪湖区,长春市朝阳区,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上海市卢湾区,南 京市鼓楼区、玄武区,杭州市下城区,合肥市西市区,厦门市开元区,济南市历下区,青岛 市市南区、四方区,漯河市源汇区,武汉市江汉区,佛山市市区,海口市振东区,重庆市江 北区,西安市新城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这 26 个实验区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全面 展开提供了最宝贵的探索与经验。各地积极探索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思路和对策,武汉、沈阳 等地率先出台了相关文件,开展了试点工作; 重庆江北区通过整合改革,解决了“没人办事、没钱办事、没地办事、没章办事”;武汉百步亭、青

岛浮山后进行了不设街道的社区建设探 索;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在老街道基础上进行调整辖区规模的探索,白下区更是大胆地打破 以往“区、街、社区”的传统管理方式,进行了撤消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 心的试验;宁夏进行了“一个思想,两项活动,三项改革”。各地积极探索了体制改革的方 向和方法:沈阳市坚持民主自治方向;上海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南京完善居委会自治功能; 杭州提高居民满意程度;武汉创新社区工作机制,等等。通过实验和探索,整合社区资源和 社区力量共同建设社区,倡导社区居民、驻社区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社 会团体“广泛参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社区建设实验中也逐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 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 设的整体合力。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中介组织或社区民 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发展路子显露出来。(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各地社区建设的实验经验进行理论探讨和政策研究。1999 年 3 月,民政部在南京市鼓楼区召开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 年 4 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青岛 市召开全省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1999 年 6 月,南京市玄武区召开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国 际研讨会;1999 年 7 月,民政部在北京召开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1999 年 8 月,民政 部在杭州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座谈会;1999 年 10 月,民政部在沈阳市召开

了社区体制改革专家论证会,明确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思路。在各地实验区探索 和交流基础上,民政部于 2000 年 10 月 9 日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 区建设的意见》。这是民政部“一手抓试验,一手抓研究”的工作结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同意民政部的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00 年 11 月 9 日向全国转发了民政部的《意见》(中办发〔2000〕23 号),确定了地方党委和政府领 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的社区建设工作体系, 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中办发〔2000〕23 号文件宣 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2001 年 7 月,民政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城 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部署任务,明确目标,掀起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 热潮。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范,一手抓研究”

3、城市社区建设中“一手抓示

示范,一手抓研究”(1)城市社区建设的示范 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2001 年,民政部下发《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同年,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 城市,已经开展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尤其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率先行动,提出了“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的响亮口号。有一些省份还相继制定了社区建设示 范活动实施方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精心规划,周密部 署,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从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抓起,从薄弱环节抓起,从社区 居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使示范活动真正成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过 程。2002 年民政部在吉林省四平市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现场会,经评审确认,民政部 命名河北省保定市等 27 个市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北京市西城区等 148 个区为“全 国社区建设示范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任务、目标、思路和要求,同时要求以 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城市民政工作。同时,各地在总结示 范单位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向面上推广,促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2002 年,在示 范活动的基础上,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全国已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党委、政 府名义召开会议,统一思想,部署任务;有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 31 个省(自治区、有 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规划,把社区建设纳入了地方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十五”计划。(2)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 2002 年,民政部门关于社区建设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一是加强立法调研,为加 快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加强社区建设配套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服务。通过调研,民政部 组织专家草拟了居委会组织法的修改稿。就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居委会设置规模、居民的界 定、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居委会成员的民主选举和居务公开、社区党建以及社区自治组织的 性质、组织机构代码类型、主体资格、工作人员的职业类别及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政策等问 题提出了初步修改意见。二是加强探索调研,为指导地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城市基层管理 体制服务。民政部重点研究和总结一些地方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实行社区“一门式办公” 的经验。积极探索和开展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社区功能的试点,实行政府与

社区直接 对接,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和城市基层政府机关转变职能,理顺与社区的关系。三是加强工 作调研,为完善社区管理规范,建立良好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服务。针对各地社区居委会的 直选面不断扩大,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显露,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 的水平不断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民政部加强了规范管理的专题调研和工作指导。

4、城市社区建设的创新、●城市社区建设体制创新。目前,大部分城市实现了科学合理划分社区,社区体制改

革步伐加快。在此基础上,各地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 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社区中介组织发展迅速,在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此外,各级政府加大了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等多种办法,很好地解决了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办公经费、工作人员补贴等问题,改善了社区服务条件,社区基础建设和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91 年《居委会组织法》 颁布实施以来多数地区已完成 4 次换届选举,上海、北京、南京、沈阳和青岛的少数社区还 开展了居委会的直接选举,普遍建立健全了社区居委会。全国大部分城市进行了社区规模调 整,社区居委会由 10 万个减至现在 8 万多个,数量得到减少,功能得到加强。截至 2002 年底,全国设有居委会(社区居委会)8.5 万个,比上年减少了 7.6%;居民小组 124.4 万个, 比上年减少 1.5 万个;居委会成员 39.7 万人,比上年减少 6.7 万人。●城市社区建设机制创新。目前,各地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 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社区 建设正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地人大和政协的建议案、提案显著增多;政府各有 关部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职工作,在建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寻 求结合点,深入开展社区为老“星光计划”、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社区计划生育、社区教 育、社区就业、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治安等工作,并制订了相应管理措施。各地充分利用媒 体,采取多种形式争相报道社区建设,使社区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广大社区居民树立 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驻区单位发挥协同力量,最大限度 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城市社区建设思路创新。通过积极培育社区意识,增强了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着重培育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居民的

第五篇:论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

论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

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是超越工具理性、物欲主义,追求价值理性和意义世界。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般需要三大系统的支撑:一是导向系统,二是动力系统,三是规范系统。没有导向系统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动力系统发展就会停滞,没有规范系统发展就会畸形。

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是提供精神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有意义的考量和目标的定位,当下做事必须符合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总目标,当下做人必须遵循正人君子、合格公民的人格方向。

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城市人文精神以及如何建设城市人文精神作出思想上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探讨。

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是一个涉及古今中西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概念直接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在本质上,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对人如何“存在”、如何生存的思考,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抽象形式。每一时代的理想都会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上,因而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主题和表现形态。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精神体现为与神学蒙昧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道德禁锢主义相对立的人道主义和世俗精神;西方现代以来,人文精神体现为与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相对立的理想主义、价值理性和终极关怀。人文精神通常会通过民族精神来体现,因此人文精神又具有具体性和民族性。不同民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会有一些差异,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突出的是小写的“人”(即个体的人),我们今天所要倡导和弘扬的则是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突出的是大写的“人”(即人民群众)。当然,作为人类共同精神本质的体现,人文精神并不拒斥人类的普世价值,相反,它要不断地从这些普世价值中吸取精神养料。因此,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是超越工具理性、物欲主义,追求价值理性和意义世界。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一对辩证联系的范畴。一般来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真”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它要求人们做事要符合社会的理想和信念,做人要体现高尚、善良、健康的情操和情怀。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绝对排斥,人文精神不能脱离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精神不能脱离人文精神的导向,人类精神的进步越来越需要二者的相互补充和渗透。事实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呼唤着人文精神的渗入,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的观点已遭到绝大多数科学家的批评;而人文研究者们也日益认识到确立科学理性精神的重要,于是重视事实和内在规律的揭示,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样式,其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又必然鲜明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加强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建设本质上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走出“新路”应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城市精神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

在西方后现代思潮中,一些学者针对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病态和人的异化现象而高扬起人文精神的大旗。他们批判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抹杀了人的丰富情感和个性,人成了外部世界的奴婢和工具,整个世界被机械的无意义的力量所统治。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恶性膨胀,使得现代人道德衰退、灵魂空虚、精神沦丧。“在资本追逐利润需要面前,生命、尊严、自由、人权全都贬了值”,作为主体的人反而丧失了人生的根基。

那么今天深圳市委为什么要强调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呢?社会学原理揭示,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般需要三大系统的支撑:一是导向系统,二是动力系统,三是规范系统。没有导向系统发展就会迷失方向,没有动力系统发展就会停滞,没有规范系统发展就会畸形。

从导向系统来看,主要有理论政治导向、方针政策导向和精神价值导向。而人文精神的作用之一正是提供精神价值导向。它要求人们做人做事要有意义的考量和目标的定位,当下做事必须符合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总目标,当下做人必须遵循正人君子、合格公民的人格方向。

从动力系统来看,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十分清晰地分析到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经济力和文化力,而且他还把文化力看成比经济力更根本的东西。后来丹尼尔·贝

又相应地从主体角度将其定义为“经济冲动力”和“宗教(人文)冲动力”。现代经济力,从主体的角度看源自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和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的激活;而从客体角度看则主要取决于制度的变革和技术的创新。制度是关键,因此这一动力主要孕藏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中。文化力从主体角度看就是一种追求生活的目的和生命价值的人文冲动力,从客体的角度看指的是文化样式所具有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经济功能和整合功能。这些功能说到底也是要通过主体的人文冲动力来体现和实现,所以人文冲动力是更核心的动力和竞争力。

经济冲动力和文化冲动力是社会发展两种最基本的力量。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这两种力量的协调运行。在社会的动力体系中,这两种力是相对立、相区别的,有着自身规定性和运行特点的“动力结构”,而在现实的动力杆杠的运作中,这两种动力结构并不是自足的、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二者越是协调发展,其运作所产生的能量就越大。

从规范系统看,社会的规范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成文的规范主要指政策和法律的规范,不成文的规范主要指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精神规范。成文的规范具有刚性,但不成文的规范由于是精神领域的,因而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当代社会精神规范的实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文精神的规范。“八荣八耻”以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就是人文精神规范的集中体现。有了这些规范,才能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条件下,使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行为得到有效的匡正,以保证社会向着既定的方向前进,避免在人的生存环境、价值尊严、情感生活和人生理想方面出现“滑坡”和偏航。美国学者霍顿·库利不无深刻地写道:“一旦社会失去了超验纽带的维系,或者说,当它不能继续为它的品格的构造、工作和文化提供某种‘终极意义’时,这个制度就会发生动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所要探索和走出的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先行一步,提供模式和经验。这是一条产业结构、市民素质、城市品质高端化发展之路,是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之路,是一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之路。与过去的“杀出一条血路”相比,这条新路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战略追求和战略安排,是一个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挑战更多的系统工程。这就更需要建立起导向、动力、规范等三大系统以维持其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健康高效运转,更需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城市精神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

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人文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化形态和载体入手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本质要素,但它不是超验的实体,通常要通过主体人的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体现出来,人类的情感意识交流、社会的组织管理系统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和样式都是人文精神的外化。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从人文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外化形态和载体入手。

必须强化人格的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人是精神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文精神最直接的是体现在活生生的人身上。为深圳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文价值支撑实际上就是提供现代市民人格的支撑。市委报告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上,关怀互助、尊重尊严,自强不息、竞争向上,宽容和谐、友爱仁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活力动感、创新创造,知礼守法、真诚向善,内省自律、诚信无欺,追求文明、坚持真理,科学理性、严谨务实等就是充分体现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的现代市民人格。强化人格的塑造,培育现代市民群体的主体人群是广大青少年和外来劳务工。其手段一是强化教育机制。教育活动中应将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践行相结合,尤其对未成年人,要多让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感染,在体验中启迪良知;二是强化示范机制。要善于发现像丛飞这样具有现代市场理性的典型。所谓现代市场理性从市场意识看,就是将一般市场所需要的主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相结合,形成有效支配和驱动市场主体行为的能动精神。在个体身上就是工作上自主自强、务实敬业、敢于竞争、追求效率;在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方面,又能宽容别人、关爱他人、播撒爱心、奉献社会,追求人生境界。要通过巧妙、自然、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和人文情怀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彰显人生的导向力量。

必须增强教学研究力量,加快人文科学建设。人文科学是人文精神最集中、最抽象化、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载体和体现。人文科学的发展不仅反证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直接推进主体自身的人文精神建设。发展人文科学对城市人文精神的提升关系重大。这种作用一是通过作为“灵魂工程师”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教育、传播、引领作用来实现,二是通过他们直接的文化创造来实现。当今时代,没有高度发达的人文科学,不重视人文科学的作用,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对社会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调节是不可想像的,要实现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不可思议的。当前加强人文科学建设的关键是研究队伍的凝聚和壮大,基础是教学和研究平台建设。应通过多建平台、壮大队伍、转换机制、鼓励创新、营造环境等举措,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吸收岭南学派特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深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群体和学科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城市的现实“软实力”。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是人文精神最生动的感性形态,成功的文化活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唯此才能实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引导人民的功能。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深圳的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达一个较高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日趋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以便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中实现市民人文素养的增进,在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中实现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文化产业作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随着文化工业即文化产业时代的到来,原创性文化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的实现,必须依赖批量化的文化复制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播。文化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必须加快公共性的文化事业建设,更意味着必须加快市场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实上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生产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进而成为现代文明传播的最重要的形式和手段。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圳目前已形成清晰的思路,关键是实施规划,落实政策,上下联动,合力推进。

必须转变各类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实现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人性化和柔性化。经济社会的管理方式是人文精神外化的重要形式,不同的管理方式体现了管理者不同的精神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和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转变各类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在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中超越程序化和刚性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人性化和柔性化的管理方法。所谓人性化的管理即不要把所管理的对象仅仅当着“机器人”和“经济人”,而应将其当着充满血肉、情感、意志、信念的社会人。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满足对方在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合理需求,在于无深处、和风细雨中,在对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成就的肯定中实现管理。所谓柔性化的管理,即不只靠命令、约束、控制等刚性手段来管理,而是更多地依靠沟通、协调、激励、引导的方式。提倡人性化和柔性化的管理方法并不完全排斥科学化和刚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不是推事、避事和息事宁人,相反,它是以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尽职尽责为前提的,它要求的是在现代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注入人文的因素和内涵,更好地发挥人文精神这一“软实力”的隐性作用。

下载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毕业论文:论城市社区管理

    论《城市社区管理》 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层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

    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汇报

    创先争优、固本强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双滦区创先争优活动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取得突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双滦区委、区政府把“四有一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作为“创先......

    论连云港城市景观建设(大全)

    论近几年连云港景观规划建设 ——以青年公园为例 摘要:连云港的城市景观建设(公园)发展是很慢的,虽然有个别小的公园,但由于时间太长,里面娱乐、景观、建筑等太过陈旧,参观人员稀少......

    论现代城市社区治安防范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多,楼房逐渐取代了平房,人们都住进一幢幢的单元楼,城市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外来人口的增多,社会成分复杂,人际关系淡化,邻居......

    论现代城市社区治安防范

    论现代城市社区治安防范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多,楼房逐渐取代了平房,人们都住进一幢幢的单元楼,城市社区建设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外来人口的增多,社会成分......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比较与分析 作者:何海兵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

    中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

    漳州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报告 随着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同时在全国范围各省市、地区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精......

    浅谈如何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优秀范文5篇)

    浅谈如何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来源:管理硕士论文网 社区建设是城市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区、街、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