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17:2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孙 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

[摘 要] 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得到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文化素质,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中的主体力量。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有着不同于其他志愿者组织的特征,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组织及志愿活动进行调查,展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自身特点,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 组织 行动

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由团中央于1993年12月发起的。自推出以来,此项行动已得到中国青年积极而广泛的参与,并成为具有极高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从个人角度来讲,志愿者行动满足了青年们实现自我和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从社会角度讲,这为解决当前所存在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渠道和有帮助的力量。

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高素质的特殊群体,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中的主体力量。由于大学生活的自身特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有着自己不同于其他志愿者组织的特色,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志愿者组织及志愿活动进行的调查,展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自身特点,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点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则较为迅速。目前,诸多大学内都成立了不同形式的志愿者组织,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行动。就所调查的大学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明确而有效率的组织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的志愿活动是在校团委志愿者工作部领导下展开的,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行动管理办法》(2006年8月修订)中第二条:“校团委志愿者工作部是校团委的职能部门,是全校志愿服务行

动的领导机构,负责全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规划、指导、管理和监督。”具体志愿活动由下属的志愿者组织负责,包括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其中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5年12月5日,是由校团委直接领导,负责全校志愿服务行动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各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是由各院系分团委领导织,同时也是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基层行动组织。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若干,在校团委志愿者工作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协会内部设立综合协调部、研究发展部、招募培训部、公共关系部、宣传信息部等5个职能部门。同时,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还设立奥运项目管理部、教育项目管理部、红十字项目管理部、环保项目管理部、青春健康项目管理部、咨询辅导项目管理部、救防项目管理部、协青项目管理部、扶贫项目管理部等9个项目管理部,负责全校9个领域内志愿服务项目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各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基本仿造此组织模式运作。

但是,从2009年4月公布的《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十五届部长名单》上看,协会内部对上述组织结构有了微调,在5个职能部门中,综合协调部、宣传信息部和公共关系部没有变动,但是研究发展部和招募培训部被项目监理部与网络运营部所取代。在原有的9个项目管理部中,去掉了救防项目管理部、协青项目管理部和扶贫项目管理部,增加了社区服务项目管理部、事业启航项目管理部和文化助残项目管理部。

从这样的调整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大学的志愿者协会是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组织内部也以项目设部,这样更方便管理。志愿者组织需要为志愿者搭建实践的平台,为其提供社会锻炼的机会,从而使追求人生价值的志愿者的服务愿望得以实现。那么在管理方式上,项目就是整个组织的发展核心,拥有好的服务项目,建设好完善的志愿服务网络,是志愿者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在访谈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这个特点,在谈到对于青协(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简称)的认识时,“青协与奥运会志愿者是分开的,没有关系。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渠道,但我不是通过青协,而是通过院里。青协层次没有院里高,我觉得就像政府和民间的关系。”有被访者提到了青协内部机构变革,“我在青协待了一年半,后来就退了,青协那段时间在进行机构改革,原来的部门合并,分了几个小团队。这样任务更明确了,办活动什么的也比较容易开展。”有的被访者谈到校青协与院青协关系,“整个青协的规模挺大的,校青协归校团委,院青协归院团委,二者不是隶属的关系,没有相合的地方。”还有被访者提及校青协的领导结构,“校团委有老师专门负责,学生这方面最高就是部长,分了好多部,有几个副部。”

(二)逐步完善的招募培训及激励机制

在人民大学现有的学生组织中,青协算是最大的组织了,而且其内部流动也很快。这么大的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无论是招募、培训还是对其成员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都是必不可少的方面。没有一套严格的流程,组织运作就会出现困难。主管青协的老师介绍说:“我们的志愿者招募是面向全校的,但是参加的主要是大一新生。开始的时候是和其他社团的招新在一起的,后来随着青协规模越来越大,我们有自己的网站,也有了自己的招新渠道。”也有一些曾经参加过青协的同学也谈到了自己的经历,“青协的招募就是每年的‘百团大战’(学校的社团招新日,很多社团一起招新,被同学们称为‘百团大战’)的时候,在人大社团招新的时候举行。”“我们那年,每个新生入学都发了传单,知道了它们的网站,在上面报名,然后会联系你面试。招新挺广泛的,不和其他社团一起。青协规模很大,没必要和他们一起。”

而谈到培训,主管老师介绍“目前的培训就是请相关人士讲讲经验,有时候是内部的培训会,有时候也参加校外组织的一些培训活动,如果是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也有项目主办方自己的培训。”志愿者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也说了一点看法,“就是总开会,宣传奥运相关知识。”“我参加青春健康之旅项目的时候,有学长给我们培训,然后我再给大一的学生讲。接受两场培训就可以讲了,都是大三的同学给我们培训的。”“做奥运志愿者的时候,培训了一个多月。”

至于激励,“我们也很注意对于志愿者的激励,设立专门的奖学金等,一方面要完成日常学习任务,一方面又要在志愿服务方面做出成绩。这表明了我们同学有着良好的综合素质。要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支撑,不仅是物质方面,更重要的荣誉。”

学校每年都有骨干志愿者的评选,主要是指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副会长,各部部长、副部长和各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副会长。骨干志愿者的选拔,主要考察其个人综合素质和志愿服务经历,并且选拔过程是公开的,其中协会会长和副会长可以在任何院系的志愿者中产生。成为骨干志愿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有:一是注册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时间达到8个月以上;二是曾经全程参与不少于2个志愿服务项目;三是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表现良好,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同时,还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奖学金,奖励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或对志愿服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同学。校团委每年组织评选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10名志愿者,授予“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表现特别突出的,学校推荐其申报各级政府、相关组织设立的志愿服务个人奖项。除此之外,校团委每年组织评选服务机制健全、活动富有特色、工作确有成效的10个项目,授予“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杰出项目”称号,并对项目所属志愿者组织、项目负责人进行奖励。

(三)广泛的志愿活动领域

根据前面的组织结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大学志愿服务项目也是处在一个变动之中,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会议或体育赛会志愿服务,一类是一些公益性事业志愿服务,例如环保、支教等。

据了解,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所承担的一些具体项目,包括彩虹志愿者培训、全国研究生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培训、国际志愿者年系列活动、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培训、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培训、预防艾滋病万人长跑、65周年校庆、防控非典、庆祝申奥成功、奥运会徽揭幕、奥运吉祥物揭幕、奥运志愿者培训教材编写、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中国人民大学70周年校庆等。校团委老师介绍说,“依托高校优势,校青协与团中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协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组织机构都有着紧密联系,能够与他们合作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动。”

从校青协2008~2009学年内进行的志愿服务具体安排来看,上学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10月和11月,下学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4月和5月,这是因为大学生志愿活动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安排,还是要以学业为重。每年的3月和9月是新学期开始的阶段,要进行选课和新的学习生活的安排,而12月和6月又是要进行期末复习和总结的时候,所以在活动的安排上尽量选择同学们课业相对轻松的时段。

(四)正确的志愿动机与心态

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的纯洁性。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经历积累的追求,很少有与物质报酬相关的动机。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了这一特点的明显表现。

被访者在讲到自己的奥运经历时,有着一种明显的自豪感,“我做奥运志愿者是在‘村里’,负责交通业务,在运动员班车站。奥运是全国瞩目的事件,好多人都羡慕能有这样的经历呢。每天在太阳底下晒,也很锻炼人。这份经历也是对奥运会身体力行的感受。”“我做奥运志愿者,身边的同学都很羡慕,尤其是没有在北京上学的同学。觉得做志愿者特别好玩,很充实,我们培训了一个多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前几天还聚餐的呢。”

在谈到志愿服务的收获时,被访者也都是觉得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帮助。“说到收获,我觉得就是能有机会与各个地方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很新鲜。”“多了一种体验,接触到以前没有接触的事。心态比较

正,没有什么施于人的感觉。”“我觉得做好这份工作就是要有耐心,有好的沟通能力,要有原则性,中学时学到的,不断强调的这些,也要会变通吧。”

二、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许多大学已经形成,并广泛地开展了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大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重要机会。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一)积极性高,能坚持参加的少,志愿者流失快

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0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状况专题调查显示:1999年一年中在校大学生、国有企业职工、教科文卫系统职工和机关干部参加志愿服务1次的比例分别是38.3%、31.9%、26.2%和30.2%,3次的分别为30.8%、33.0%、34.1%和33.7%①。这说明,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参与热情上是最高的,但是往往持续不久。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有被访者反映出此问题,“我们当时刚进青协的时候,开会,公教1101都座满了,至少有150人,后来开会人越来越少,积极性就不怎么高了。”“改制以后,规模也越来越大了。参加的人热情也很高,每年都有很多新人加入。”

在谈到退出的原因时,被访志愿者也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活动没有大意思,而且人多没有凝聚力了,做事都是上面的人派下来的,我们有什么建设性的想法也没办法传达,而且也没有约束机制,让我干就先干着,想退就退。”“大一的时候不太懂,后来新鲜劲过了,兴趣没了。总开例会,有时候忘了去了,有两次就自己觉得表现不好,也就退了。”

总结起来,流失过快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同学对志愿活动的期待与现实所参与的活动存在差异,一方面是组织内部制度原因所造成的成员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再则是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存在问题。

(二)身为学生,课业负担重,与志愿服务时间冲突

在校大学生虽然志愿服务热情很高,但是由于他们在参加志愿活动之外,还要进行日常学习,在人民大学,本科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课业负担都很重。所安排的志愿活动时间很有可能会与其上课的时间相冲突,虽然在平时的工作中,组织领导者会有意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但是这种矛盾不可避免。这也成为很多同学不能坚持参与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因。被访志愿者都表达了自己在学习和志愿服务选择之间的困惑,“讨厌

开会,学业重,后来就退了”。“每个都要开会,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还是学习重要啊。”在困惑的同时,他们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学生吧,志愿热情比社会高,开会啊什么的,校园里组织起来也容易。但是没有经济基础,不可以长期投入,社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个人感觉吧,大学生热情很高,年轻嘛,但是比较盲目,对社会认识不清,对其帮助的人也认识不清。”

(三)活动项目规模小,有的流于形式,想做的和能做的存在矛盾

由于学生组织的局限性,在人力以及资金方面的缺乏,使得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多是一些小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而且集中在例如环保、支教等项目上,同一学校的不同志愿者组织以及不同学校的志愿者组织都会出现一些重复性志愿服务项目。这使得一些项目流于形式,对服务对象的帮助不大,可能也只是满足了学生们服务社会的热情。

在访谈中,有几个同学向我们表达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苦恼。“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有一次举办了一个作文画画比赛,评了前几名,大概有30多个学生,我们有七八个人把他们带过来,开联欢会,玩了一天。其实我挺困惑的,结果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好,我们把他们带出来,是想着他们环境小,没见过新事物,给他们长长见识,但是在车上,几个年龄大点的孩子,有初中生,他们家里有电脑,平常也经常来人大这边玩,这个见世面的意义就不大了,但对于小孩子,一二年级的,就觉得挺新鲜的。而且我们把孩子带出来,老师们是千叮咛万嘱咐的,特别担心。”

“比如去支教,去了人家小孩都放五一假了,还得把小孩弄回来给上课。是在河北的一个小学,其实人家未必需要。有的地方也不缺,我们是去奉献去了,但是人家不愿意。”

“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子弟小学的时候,有老师问我们:‘你们是北大的吧?’,开始我们很疑惑,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之前北大去捐过一个小图书室。大家都找到一个地方就释放爱心了。”

“对于青协来说,找到一个能施爱心、提供帮助的地方也不容易,有的时候可能有为做活动刻意为之的感觉。其实对方东西已经饱和了,但我们还要给他们我们想给的东西,而他们需要的可能是另外的东西。”

“真正缺少关爱的可能我们没有找到,或者没去找,就是就近组织释放爱心了。我们学院青协力量有限,离得不远就过去了,其实那些老师态度不是很热情。”

三、解决现存问题的建议

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加强和完善志愿者激励和监督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志愿者流失过快的现象。虽然,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立了自己的激励机制,但是在监督方面还有欠缺,而且,现有的激励机制在实施细节方面也需要再加强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重点进行监督机制方面的建设,虽然志愿服务强调个人自愿,但作为一个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约束力。在志愿服务实施后,适当的评价和总结也将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形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动力。在考评中,不仅要对服务时间及服务项目数量上做规定,而且也要对服务质量、策划内容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做考核,只有综合考评,奖励先进,完善激励机制,才能弘扬优秀的志愿服务行为。

(二)提高专业化水平,选择适合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项目。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选择服务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特点,挑选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由于时间、精力和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以往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多是自己组织的小规模活动,专业化水平不高。精品和品牌项目虽说也有,但是数量有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更多依托于高校资源,与校外志愿服务组织或者是与志愿服务相关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为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创造更多的服务机会,让他们在更专业的项目中得到锻炼。

(三)加快志愿服务项目常规化进程,尽力避免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时间协调不开的情况。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总结特点,将适合学生并且在承受范围之内的志愿活动项目常规化,这样在以后的招募中,就可以将这些项目所需技能和时间安排预先告知参加者,能够有效避免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而对于校外搜集到的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可以通过校园主要信息媒体,多渠道及时发布出去,并明确告知同学有关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名称、活动时间、服务地点、工作内容等信息,确保志愿者在报名之前能够全面了解服务项目的具体情况,从而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选择参与与否。

注 释

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报告。原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3,(2):33-34.[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1(2).原载《学会》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房瑞标

第二篇:浅谈我国干旱特征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干旱特征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干旱历史记录的分析,简单叙述了我国干旱分布时空上不均的特征,分析了产生干旱的各种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干旱特征;管理对策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干旱一词在气象学上有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另一是干旱灾害。这里所指的是因某一具体时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显著偏少而发生的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近百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1900年,1928年~1929年,1934年,1956年~1961年,1972年,1978年和1999年~2001年等大旱年。1959年~1961年三年连旱,灾害影响10~15省(区、市),平均受旱面积3659万公顷,成灾1533万公顷,减产粮食611.5亿kg。

干旱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干旱造成的损失绝对值呈明显增大的趋势。2000年,我国出现全国性干旱,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2~7月的春夏大旱,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华北、西北东部旱期长达半年之久,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为建国以来之最,其中绝收800万公顷,因旱灾损失粮食近600亿kg,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

干旱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粮食生产,因干旱缺水、缺电,造成工矿、企业减产或停产,直接影响工业产值;干旱造成牧区牧草产量和质量降低,牲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着牲畜的正常生长。因缺水、缺草造成牲畜被大量淘汰甚至死亡,使牧业生产需要经过长时间甚至几年才得以恢复。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1949-1990年,全国农业、工业和牧业因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按1990年不变价格为8571亿元,年均204亿元,损失是严重的。除直接经济损失外,干旱灾害对农业、工业、建筑业、邮电业、商业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为35798亿元,年均852.3亿元。干旱尤其是连年干旱,水资源匮乏,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导致沙尘暴活动加剧,森林覆盖率持续降低、草原退化日趋严重等。由于水资源缺乏,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地面沉降。

一、我国干旱分布特征(时间和空间分布)

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特别是1965年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当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如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持续了7个月。

1、我国的五个干旱中心

我国各地均可发生干旱,但发生频率和程度不同。由近50年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有五个明显的干旱中心:

(1)东北地区本区西部的白城、哲里木盟、赤峰为比较严重的重旱地区。兴安盟、呼伦贝尔盟、朝阳和齐齐哈尔为重旱区。佳木斯、吉林和辽宁的中部以及沿海的大连地区为中等干旱区,其它为轻旱区。

(2)黄淮海地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沿黄地区以及山东的泰安、临沂、烟台、威海为本区的重旱区。郑州、石家庄、枣庄以及淮南市地等地区为轻旱区,其余均为中旱区。中旱区中偏重的有山东半岛的潍坊、青岛,淮河流域的徐州、阜阳、周口,海河流域的廊房、沧州、衡水、安阳、新乡、邢台、晋中等地区。

(3)西北地区陕北的定边和内蒙古的东胜、乌审旗为极旱区。陕西的榆林、延安、渭南和甘肃的白银、庆阳以及青海的海东地区为重旱区。以黄河为水源的宁夏、内蒙河套灌区,灌溉保证率高,属微旱地区,以泾渭渠灌区为水源的西安则属轻旱区,其它地区属中旱区,其中中旱偏重的有兰州、宝鸡。

(4)长江中下游及浙闽地区上海、江苏的苏锡常和扬州,浙江的杭嘉湖和绍兴地区,位于平原水网区,灌溉条件好,属微旱区。其余地区为轻旱区或中旱区,其中中旱偏重的有鄂北和湘南等部分地区。

(5)华南、西南地区西南地区除四川和云南部分地区为重旱区外,多为轻旱和中旱区,其中中旱偏重的有云南北部、云贵川接壤地带、黔中和黔东北等部分地区。华南多为轻旱和中旱区,其中广西西部、广东沿海和海南西部为中旱偏重的地区。

2、1997年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发近10多年重旱个例

1992年黄淮海严重夏旱。1992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黄淮海地区持续少雨,总降水量只有20~50mm,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黄河和淮河下游的部分河段一度断流。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发生较重夏旱,受旱面积达1300多万公顷。

1994年江淮及四川盆地严重伏旱。1994年江淮地区6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只有100~200mm,四川盆地大部及陕南、关中、陇东、陇南等地7月中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仅50~100mm,均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发生不同程度的伏旱。其中,安徽、江苏两省的伏旱是建国以来最重的,陕西、四川、河南等省的伏旱也是严重的年份之一。

1997年北方地区严重夏旱。1997年夏季北方大部出现持续少雨高温天气,降水量一般为150~300mm,偏少2~4成,其中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受旱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其中重旱900多万公顷,发生了建国以来少见的严重夏旱。

2000年北方大范围春夏干旱。2000年2~7月,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加之气温比同期偏高,风沙天气频繁,导致大范围的春旱发生。入夏后,华北大部、西北东部等地仍然少雨,加上持续高温,出现春夏连旱。受旱范围广、旱情严重的有东北三省、内蒙、晋、冀、津、鲁、甘、陕、皖、鄂、等省市区。这一年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为建国以来之最。

2001年北方春夏干旱。2001年2月至6月上旬,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普遍偏高,蒸发量大,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干旱,其中晋、鲁、豫、辽、冀等省的旱情尤为严重。这是北方地区继1997,1999,2000年少雨大旱之后,又一次发生大范围严重干旱。

2004年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大范围严重秋旱。2004年入秋以后,南方大部降水持续偏少,9~10月两广、海南、湘、赣、皖、苏7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98mm,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11月初,旱区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两广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大部、苏皖中南部、浙江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部分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二、干旱所产生的原因及出现的不利问题

1、干旱所产生的原因我国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是造成农业干旱及其灾害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城市缺水、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牧区干旱的重要条件。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粮食单产、总产水平提高。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1132亿kg,1996年达9800亿kg;全国粮食平均亩产1949年77kg,到1996年已提高为619kg。农作物亩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需水量相应增加,一般是1t水生产1kg粮食。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北方地区以种植玉米、高梁等作物为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冬小麦、水稻播种面积增多而降水稀少,远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用水需要,灌溉用水增加。我国南方的部分地区70年代以后发展为一旱一水或双季水稻,需水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产值高,需水量也大,供水可靠性要求也高,在一定的农业供水条件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供水再分配的结果,粮田抗旱能力有所削弱。

(3)复种指数提高。全国耕地复种指数解放初为1.27,到2006年增至1.832。复种指数提高的结果,造成农业用水更加集中,单位面积需水量增加。

(4)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

随着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工业用水量由1949年的24亿m3到2006年的1591亿m3;1949年全国城镇人口5765万人,城市生活总用水量约6.3亿m3,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已达5.5亿,年总用水量93亿m3。如北京市1962年人均日用水94L,总用水1.05亿m3,2006年人均日用水达267L,总用水2.2亿m3。由于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保证率高于农业,发生干旱时要优先予以考虑,必然要挤占大量的农用水源,造成农业灌溉水量不足,加重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另外,不合理地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或陡坡垦植,造成水土流失;耕作方式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农家有机肥越用越少,使土壤结构恶化,蓄水保墒能力衰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等等。这些人为因素都加重了干旱灾害的威胁。

2、存在的一些对抗旱不利的问题

(1)水资源不足与严重浪费现象并存,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设施不足,不配套。以引黄灌区来说,黄河流域水资源十分紧缺,然而宁蒙灌区亩均用水量都在1000m3以上,既使饱受黄河断流之苦的豫、鲁两省引黄灌区也是有水时大水漫灌,无水时望河兴叹。其它地区浪费水的现象也很普遍,既便搞了地下管道和防渗沟垅的地方,到田间也是大水漫灌。目前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现有的水利设施80%是70年代以前修建的,经多年运行老化失修相当严重,再加上设施不配套,灌溉保证率也不高。

(2)人为污染加剧了水危机,干部百姓对抗旱漠不关心。水利部门近年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kg的河长进行水质检测,其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一些地方干部对抗旱工作重视不够,对旱灾的严重性估计不足,靠天等雨,麻痹侥幸心理严重,抗旱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地方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不到位,农民卖粮难,粮价下跌,农民增产难增收,挫伤抗旱积极性。

(3)重视“抗”,忽视“防”;重视工程措施,忽视非工程措施。这些弊端难以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抗旱减灾效果,难以发挥工程设施的最大抗旱效益。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是遇到旱情,临时组织发动,临时采取措施,这样常常会导致抗旱决策缺乏周密计划和全面考虑,达不到抗旱工作的最优目标。全国旱情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判断旱情主要还是凭经验,难以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抗旱减灾行动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4)重视行政手段,忽视经济、法律、科技手段,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这些弊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推动抗旱工作以行政手段为主向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抗旱工作中往往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只考虑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由于挤占生态环

境用水,造成河网枯竭、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海水倒灌,土地沙化、自然植被退化,致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在一些地区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

三、针对存在的不利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解决干旱缺水的基本方针应当是:“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全民水危机意识的教育,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思想,把节水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社会。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树立起强烈的水危机意识,彻底改变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把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做好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像西北地区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区修建蓄水塘坝,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平原地区发展井灌及平原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深耕轮作、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等旱作农业技术;积极推广使用“旱地龙”等抗旱剂、种子包衣,以及其它一些生物和化学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国的抗旱信息系统,形成由中央、省、市、县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集旱情监测、传输、分析和决策支持于一体,涵盖水情、雨情、工情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能及时准确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确评价干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抗旱物资贮备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了“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规范抗旱行为;探索旱灾保险机制,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几年的抗旱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解决水量分配、规范用水秩序、经济补偿等各种水事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已经很难满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将这些矛盾纳入法制轨道来调节,使抗旱工作更为规范和高效;个体农民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应对干旱风险,迫切需要将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引入到抗旱减灾领域,建立旱灾保险等风险转移机制,有利于分担各级政府财政压力,也可在分散和转移旱灾风险。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都要把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作为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重点从两个方面继续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1、着力建立完善抗旱服务网络。在国家抗旱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级抗旱服务组织的协调作用,积极鼓励个体农户投资购置抗旱机具,并将这些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个体农户联合起来,按照平等、互助、互利、自愿的原则,组建不同形式的抗旱协作组织,使全社会的各种抗旱资源到最优配置。

2、全面提高抗旱服务质量,全力拓宽抗旱服务领域。各级抗旱服务组织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抗旱新技术、新成果,同时通过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将更多科技含量高的抗旱技术带给农户,承担引导农民开展科技抗旱的重任,实现抗旱与扶贫相结合,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在面临干旱风险时获得高效益;快速发展抗旱主业的同时,还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抗旱示范园区建设、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施工、农田整治等,通过发挥自身技术、设备、资源优势,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抗旱服务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华东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社会服务管理课程(上海)阎军楠

摘 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工作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非营利组织在国内的日益兴起,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公众数量和规模都在迅速扩大,正在成为一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当前非营利组织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针对志愿者管理的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实现志愿服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非营利组织长远、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志愿者管理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有关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志愿者管理问题对策

非营利组织是指社会中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机构和组织的总成,它的兴起和发展正是由于作为第一部门的政府和第二部门的企业“失灵”,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非营利组织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五个特性。在非营利组织的构成中,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像一些助学组织、义工组织和基层服务组织,志愿者更是组织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

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和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规划、管理步骤和绩效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相似之处,但非营利的志愿者管理仍然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殊性。首先,志愿者管理强调的是对于组织价值观和使命感的认同;其次,志愿者管理讲究责信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紧密结合:恪守服务承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包纳社会的多元化、坚持应有的道德风尚等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迅速发展,掀起了一场“结社革命”,这股世界风暴在90年代初期,也开始在中国大陆蔓延开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断生长,非营利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对于公益捐赠的资金总额以及志愿者队伍的规模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也正是基于此,国内的诸多学者纷纷发言,将2008年称之为“中国的社会组织元年”、“志愿者元年”,这对于中国的志愿者队伍建设

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2008年全国志愿者队伍的规模接近1亿人,其中,仅共青团、民政、红十字会三大系统,2008年共增加志愿者1472万人,年增长率达31.8%。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共有300万余名志愿者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其中外省进入四川的志愿者人数100万余人,省内志愿者约200万人。全国参与赈灾、募捐、搬运、照顾伤病员等志愿者服务的超过1000万人,其经济贡献约185亿元。此外,两亿的网民志愿者也为赈灾空前忙碌,捐资、捐物、捐骨髓,献血、献身、献爱心1。面对“井喷”式的志愿者队伍和志愿精神的广泛发扬,社会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在欢呼雀跃之余,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对于志愿者管理体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正如志愿者队伍在地震灾区救援过程中暴露出的缺乏组织性、非理性、非均衡性、专业性不足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非营利组织加强和完善志愿者管理的技能和能力,所以志愿者管理作为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尽可能得实现志愿者队伍健康发展,助力非营利组织顺利实现组织使命,最大化的实现社会效益。

二、相关概念综述

志愿者(Volunteers)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志愿者是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或政府的强制,是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也称志愿工作。

志愿精神(Volunteerism)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鼓励人与人之间的援助,因为它强调的是社会上个人对周遭有需要的人的扶助责任,而这种责任的实践,并不单在于纳税,而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责任。

志愿者组织(Volunteer Organization)

自愿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有困难的群体,愿意奉献自己的才智和资源1 鹿雨:《5.12赈灾救灾中的志愿者服务》。

去增进公益的人走到一起,建立起的自己的组织。志愿组织的灵魂是增进社会福利的理念。志愿组织的自愿性、奉献性决定了它的民间性。

从组织的成熟程度来看,志愿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经过政府登记和法律认可的志愿组织;非正式组织则指未经政府登记认可、但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的志愿组织,它们在某地域内或领域内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获得了社会认可,如社区青年志愿者组织,大型公共活动中的志愿服务队等。

志愿者管理(Volunteer Management)

志愿者管理是影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价值观、责任感、态度、技能和行为的理念和文化、政策和制度。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员工行为、态度和绩效的政策、实践和制度。志愿者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点主要在于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不同,志愿者管理强调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志愿者组织须按组织推行志愿服务的目标、服务需求和资源配置情况,订立长远的志愿者人力资源政策、组织构架和协调系统,力求用好志愿者资源,改善及发展志愿服务。

三、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现存问题

非营利组织在国内尚属新鲜事务,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更是处于摸索之中,比如表现为:志愿者纪律性差,流失率高,专业能力弱等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对国内数家主要依托志愿者开展服务的非营利组织进行访谈,发现非营利组织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共性问题:

1、社会认知层面

虽然中国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和慈善思想,但志愿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普通公众对与志愿服务的不理解,认识过于简单,绝大多数社会公众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还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阶段,很多人参与志愿服务仅仅“由着心情”“一时兴起”,很难以行程持续有效的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培养。

2、法律法规层面

对志愿者进行立法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英美发达国家,对于志愿者提供抵偿或无偿的社会服务,具有明确的《公民服务法》或者《劳动法》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我国在志愿者权益保障方面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虽然部分省、市、地区颁布实行了一些地方法规,对志愿服务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各地的志愿服务条例/办法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局限性,不仅会挫伤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在加上地方法规在地位上又低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无法突破现有法规中的不利条款,所以迫切需要一个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类的法规,来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3、管理能力层面

非营利组织的团队成员,团结在一起的核心不仅仅是应该得到的合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对于组织文化、价值观、使命和远景的认同。而志愿者又多是抵偿或者无偿提供服务,如何加强志愿者团队对于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任何一个非营利组织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非营利组织本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还不够,也使得非营利组织本身对于志愿者管理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组织自身的管理技巧和能力不足是志愿者流失的重要原因。

4、志愿者自身层面

首先,志愿者们通常因某个事件而临时组织起来,一般选择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志愿活动,参与活动的随意性较大,流动性也较大,致使志愿者不能及时参与并完成志愿服务;再者,由于志愿服务的业余性质以及志愿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加之缺少专门的培训,志愿者在组织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得热心有余而专业素质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质量,致使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欠佳。

5、服务保障层面

志愿者不追求报酬不等于不应该得到报酬,组织为志愿者报销车费、通讯费、基本食宿乃至最低生活费等活动相关费用,以及办理保险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保障,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项目筹资的过程中都忽略了这部分的预算开支,物质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匮乏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受到较大限制;另外,对于志愿者而言,除拥有热情待人的服务态度外,还需具备与服务活动相关的专业技能。很多非营利组织未把组织技能、沟通技能、专业技能、募捐技能等纳入志愿者培训范围,未能根据活动性质、特点,因人而异地提供培训,因而弱化了志愿服务的成效。

6、精神激励层面

非营利组织运作的不成熟使之对志愿者激励不足,往往只顾追求志愿服务的效果而忽略到志愿者的自身诉求,较低的志愿服务参与率和社会认同度,使志愿者很难从身边的环境中感受足够的精神支持,加之动摇志愿者信念的个别负面因素存在,导致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满足感下降。

四、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大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社会宣传力度

开展专门的志愿者讲座、论坛、研讨会等,积极与新闻媒体、传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号召和动员社会公众了解志愿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唤起全民社会公益意识。

2、建立完善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为志愿服务立法提供了

立法依据;各地区探索建立的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的地方法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许多专项法律法规中倡导对特殊群体实行志愿服务,如《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出台一部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法》,已是迫在眉睫。

3、提升志愿者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需要,在团队中配置专门的志愿者管理者,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志愿者管理课程培训,帮助志愿者管理者掌握岗位评估、招聘、面试、培训、上岗、督导、评估等系列的志愿者管理内容及技巧;此外,在条件运行的情况下,可以提供参访交流的学习机会,开拓志愿者管理者的视野,提升志愿者管理水平。

4、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提升志愿者专业素质

在非营利组织内部积极营造一种持续教育、终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为志愿者提供各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机会,使其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个人素质,进而能够满足各种志愿服务需求。

5、建立志愿者督导和评估体系

建立志愿者督导制度,定期开展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或者小组的督导工作,了解志愿工作进展,提供及时的支持服务,让志愿者能够尽快适应投入工作;也可以考虑开放志愿者在团队中的晋升机会,培养有志愿服务经验及具备专门才能的志愿者担任志愿者管理工作。

6、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

建立包括组织内部激励、社会激励和志愿者自我激励的激励机制。组织内部激励可采取不同的渠道或明确的方式向志愿者表示感谢及表彰,对服务表现优异的志愿者,设定明确的标准,加以确认及表彰,同时对志愿者应给予应有的工作津贴(如膳食、交通费用)保险或工作安全保障等福利;社会激励机制,即从社会方面对志愿者的服务予以承认,进行奖励、提供回报。社会激励机制的建设,包括制度化的措施,舆论的宣传和现实生活的回报等,既有宏观的导向性激励,也有微观的辅助性激励;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是参与服务过程活动的自我成就感、自我表现提升感和自我满足感。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可以从自我价值激励、自我成就激励、自我提升激励和自我快乐激励几个方面提升,以保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2。

志愿精神代表着成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公民精神的精髓,它所培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是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3。无可置疑,志愿者之于非营利组织,即如基石对于大厦,亦如大海对于游鱼,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非营2东莞理工学院成教学院:《非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宿玥:《我国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利组织正是依靠广大而富有热情的志愿者才得以不断成长、壮大。在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志愿者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激发志愿者工作热情,整合他们的专业优势,如何使志愿者对于组织产生持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非营利组织和组织中的志愿者管理者来说,都是需要时刻反思和梳理的问题。随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公民社会精神的不断普及和内化,非营利组织会继续凝聚更多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也将越来越规范和完善,相信通过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志愿服务会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非营利组织将会通过更加良好的志愿服务贡献社会,明天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2]衰凌,孙俊杰.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J].2003.[3]陈泽伟.认识身边的志愿者[J].了望新闻周刊.2002,(16).[4]

[5]

[6]

[7] 谭建光:《回眸青年志愿服务30年:进入“全民参与”阶段》,《中国青年报》,2008年 王名、刘培锋等:《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 年.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规定.安国启.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N].团情快报2001.11.15.

第四篇:大学生志愿者在行动

大学生志愿者在行动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一群活力无限的青年人,他们是充满朝气的在校大学生,他们致力于免费、无偿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和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为社会服务着,他们就是-----大学生志愿者。

近些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和影响力在逐步扩大,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怀着一颗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主动的加入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行列中。这些服务活动小到在学校的公交站点维护上车秩序,大到在奥运会或者亚运会这样的国际赛事中充当赛事志愿者,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国家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发起了一系列的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行动。选拔优秀大学生到社区挂职训练,开展“西部计划”,选拔优秀大学生参与到大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的开闭幕式以及各项赛事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这些都极大的激起了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热情

大学生志愿者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正逐渐以自己的真诚和笃行被社会所认可,但是尚未完全成熟的志愿服务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志愿行动的组织机构还不够完善。由于参与者均为在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在领导,发起某些志愿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并且在资金筹集等方面可能会有所困难。其次,某些大学生参加志愿行动可能只是一时热血,不能持之以恒。他们刚一接触到“志愿者”这个名词的时候可能觉得很新奇,想要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来获取个人内在的满足感,或者结交更多的朋友,可是当他们实际参与到活动中时却发现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有趣,于是就不再有当初的热情了。此外,大学生志愿活动所涉及的领域范围有限。大学生志愿服务最常规性的活动就是学校里的各大青年志愿者协会所发起的大小活动:爱心家教,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维护公交站点秩序,整理摆放杂乱的自行车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大型的志愿活动,像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但是涉及的范围面毕竟还是有限的,而且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不足也使得志愿活动涉及领域不全面。

我们都说世间万物没有尽善尽美的,虽然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以完善。2010年9月在福州举行的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我有幸被选入成为特奥会大型活动部志愿者团队的一员,通过十几天的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对大学生志愿者这个群体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我就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谈一下自己对志愿服务的一些建议和能够使体系更加完善的有效措施。

第一,继续加大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很多大学生还是很想去参与到志愿活动中的,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像当初我去参加特奥会志愿者的校内选拔的时候也是听同学说有这样一个机会才去的,如果相关的志愿者协会和机构能够更侧重宣传的方式和力度,加大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的话,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二,大学生志愿者的一些基本福利需要被保障。我们都知道,志愿者是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但是如果一些基本的福利不能被保障的话,会使大家失去积极性。例如当志愿服务的地点离学校很远的时候,相关负责部门应该派车辆接送志愿者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在一些大型的志愿活动中,主办方也应该为志愿者们提供工作餐等。这些交通,餐饮方面的保障是能使志愿者更好的为活动服务的基本保证。第三,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国家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利益,学校也应该制定适当的激励措施,如相关的志愿服务经历可以在期末的综合测评中加分或者在职场的招聘中志愿者可以得到适当的优先权。

作为依附于社会生存的大学生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这个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量。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大学生志愿者这个集体的力量却是庞大无比的。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大学生志愿者在行动!

第五篇:公车改革的问题与组织对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公车改革的问题与组织对策

公车改革的问题与组织对策

【摘 要】公车改革是全社会达成的共识,公车需要改革,尽管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治理手段,可是收效甚微。本文从公车使用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公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公车改革;公车私用

一、公车使用管理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公车规模和费用居高。近年来,我国公车规模及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公车消耗远远高于国家财政对国防、科研、农业、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成为财政的重要支出。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350万辆公务用车,每年耗费3000亿人民币;截止2012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33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1.14亿辆,扣除公交车辆和私家车,各级政府和各单位的公车总数在4000万台以上。(2)公车私用问题严重。据群众反映,在公车使用中,存在着“3个‘1/3’”说法,即办公事占

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这是我国公车的要害,也说明公车成本压缩空间有2/3之多。(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一直以来,我国公车使用效率低下,存在严重的浪费。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4)汽车档次和数量有不断攀比上升之势。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公车已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二、公车使用管理问题的原因

(1)预算约束不严。在公车财务支出的问题,缺少必要的预算、核算和审计制度是造成公车改革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只有在财务管理方法上的源头上“截流”,控制好公车采购和编制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加强必要的财政监督,从而提高公车改革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责任不明确,管理缺乏力度。公车管理之难,不在车子,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用车的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文件都规定了公车管理责任人,但责权利不一致,管理手段不完善、不明确,以致各单位实际管理时缺乏责任心和力度。(3)社会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我国目前的体制情形看,地方政府公车改革的动力来自于财政的压力、公车使用效率低下、公车私用滥用现象严重。另外,支付公车使用成本的纳税人没有任何话语权。(4)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公车改革需要相应的行政法规等法律政策作保障。

三、公车使用管理的改革建议

(1)明确公车改革的目标原则。有利于提高履行公务活动的办事效率,有利于降低财政交通支出成本等等。(2)公车管理与改革的措施建议。一是区别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循序渐进地推进公车管理与改革。积极探索公车改革的有效形式,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行公车管理基础,根据不同情况制订改革方案和推进措施。二是科学确定车改范围和车改对象。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工作需要,合理确定车改范围、车改对象和交通补贴标准。有条件实施车改的地区和部门,除省部级正职以上领导继续维持现行的专车制度,以及机要、执法等特殊部门继续保留公车外,一般均应纳入公车改革范围。其一,现任省部级副职领导暂按现行相对固定用车方式实行;其二,市、县党委书记、市长、县长,以及省直厅级单位一把手可实行保证工作用车制度;其三,中央党政机关司局级及省、市地厅级以下在职干部应逐步纳入车改;其四,市、县级人大、政协一把手根据工作需要派车或参加车改;其五,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纳入车改范围;其六,各级党政机关的离退休老干部和离退休高级领导干部,可自愿参加改革或维持现行用车制度,在车改过渡时期内,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三是合理核定交通费补贴标准。核定车改后的交通补贴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交通补贴标准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适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四是严格强化对确需保留公车的监管。严格公车编制和配置标准,明确对机要车、警车等特殊公务用车的管理主体、使用范围、监管责任和处罚规则。对执法等公车实行统一车牌标志,统一喷涂车体,统一标明使用单位和举报监督电话,便于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会监督,香港、澳门均采取这种方式。五是车改应到位。同一地区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车改方案应同时设计、同步实施,并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车改后的保留用车纳入统一监管体系。六是规范旧车报废和公车购置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政府采购,以及中央规定的配置范围、配置数量和配置标准进行车辆配置,按照使用年限规定更换旧车。七是建立健全公车管理的法规制度。在公车改革中加强法制建设,使车改在法制的前提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地的公车改革,应根据国家的法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方案。方案要以减少国家财政负担、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李秉坤,李晓雪.关于我国公车改革的思考[J].经济视角.2011(11):94~95

[2]潘苏春.浅析我国公车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263

------------最新【精品】范文

下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志愿者组织申请

    xxxxxx大学临床医学院 优 秀 志 愿 者 组 织 申 请 书 优秀志愿者组织申请书 床医学院团委继承和发扬了临床医学系团委的志愿精神,在“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的引导下,在院......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6-08 15:51:00 ]作者:戴晶晶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当前,虽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

    与对策谈谈关于非企业组织担保的问题

    谈谈关于非企业组织担保的问题与对策 谈谈关于非企业组织担保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张在祯 [特别说明] 本文曾以《非企业组织担保问题之我见》为题,发表于《上海金融》杂志 2004......

    当前村级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当前村级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已经把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而农村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是搞好“三......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燕山大学MBA 杜翠红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及建立的必要性。他强调“学习型组织是以......

    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姣影 摘要: 一介书生,梦想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英雄”,有人说是比尔·盖茨、张朝阳的传......

    浅谈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是个社会热点问题,本文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当前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用......

    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常见情绪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景和褚连军周霞 (德州学院医学系山东德州253023) 【摘要】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常见的五种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激动易怒、压抑苦闷、抑郁消沉、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