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时间:2019-05-13 17:1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要不断总结经验,要继承传统经验,要借鉴外来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超越,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迎接挑战中坚持,在适应新环境中发展,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认真总结和概括30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特点:

3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都可以做出一定概括。从宏观上看,大体可归纳三个特点:阶段性、创新性和转型性。

㈠阶段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经过了四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到1983年十二届二中全会):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新局面的开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思想政治工作端正了前进方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从1983年开始,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阶段(1983年到1992年等小平南方讲话):思想政治工作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过程中曲折发展。十二大以来,两个文明一起抓 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针。但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偏向,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没有始终一贯的进行下去,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1989年政治**过后,全党全国上下认真总结经验,开始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阶段(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创新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掀起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指出了明确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市场体制相对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始全面探索和创新。

第四阶段(2002年到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发展中呈现明确的人本趋向,致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指导思想,特别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鲜明的人本转向。以人为本,关注民主,倡导和谢,化解矛盾,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等,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趋向和指导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日益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㈡创新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不断适应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地位和作用、内容和方法等在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前进。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的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理论上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层面的理论创新,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创新。这些新理论新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迫切要求。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创新。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这种地位和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同时,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的政治工作格局的方位,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从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科学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道德和心理教育;到民族精神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不断创新。

第四,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和方法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原则和方法上有一系列创新发展,包括重视疏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发扬民主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坚持思想教育和经济利益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想结合,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和内容的层次性,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通过举办重大活动进行集中宣传,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以及借鉴国外公民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与方法等。

㈢转型性。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适应、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转型性。这个转型虽然还未完成,但一些方面的转变已经表现出清楚的苗头和趋势。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思路的转型:比如从实施领导向注 重服务的转型;从“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从泛政治化到以政治为核心的综合文化转变;从“小政工”向“大政工”格局转变。从单纯工作视野向工作与生活的视野融合转变;从超功利教育向关照物质利益与引导精神追求相结合转变。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转型:比如从孤立地解决思 想问题,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转变;从单纯增动力向增动力与减压力相结合转变;从权威指令式向平等商量式转变;从政治优势向政治优势与专业优势相结合转变;从只允许一种道理向引领各种不同思想的转变;从注重说理向情理交融转变,从只讲大道理向大小道理相结合转变。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转型:比如从主要依靠传统 媒体和渠道向更多地利用新兴媒体转变;从集中型、运动式思想政治工作为主,向日常性、渗透式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转变;从单向灌输式向双向对话转变;从自外部实施教育向发动群众自我教育转变。

基本经验

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总结经验的任务逐步提上了日程。第一,坚持生命线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是我们党90年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宝贵经验,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必须继续坚持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遇到了新挑战,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一再重申“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论断不是“左”的口号,而是科学的论断。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仍然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地位。当然我们要全面科学理性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即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观点和“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它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危害不浅。

第二,立足党的理论创新,解决改革开放中干部群众的重大思想困惑。改革开放是一个崭新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广大干部群众因此会产生许多思想困惑。面对干部群众的重大思想困惑,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党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解决干部群众的重大思想认识困惑,克服群众认识上的片面性、模糊性,明确努力方向,有力地配合和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新鲜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依托党的理论创新,来做好干部群众的解疑释惑工作,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本,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人为本是新实践的呼唤,也是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时效性的根本保证。

第四,坚持利益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它的历史依据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群众物质利益的优良传统,它显示要求是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利益问题的凸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造成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创造财富的氛围,摆脱传统的“不敢言富”的束缚,鼓励社会成员勇于致富、敢于致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理性看待个人物质利益。

第五,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日益相结合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属性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软约束盒硬约束相互补充,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二者关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与管理想结合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教育功能。

第六,区分层次,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人的思想觉悟和才能是有层次性的,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区别层次,以增强针对性。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认识不够,在实践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而忽视了广泛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日益重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全面区分层次,注意区分对象的层次性、区分目标的层次性、区分内容的层次性、区分工作方法的层次性、区分教育系统的层次性,从多个方面做到先进性要求和防范性要求的结合。

第七,树立载体意识,重视大众传媒的载体作用。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重大变化,如何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载体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载体意识,要独辟蹊径不断翻新载体花样;要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确认 合适的载体;要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探索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都有巨大发展。基于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和巨大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

第八,注重学科支撑,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道路。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国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学科专业,培育了大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世纪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2005年我国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一个二级学科,学科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研究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非常宝贵。它是我们在几乎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艰苦探索的结果。我们要珍视这些基本经验,用它们作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向导,同时也要继续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新实践,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发展这些基本经验。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要继承传统经验,要借鉴外来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超越,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

第二篇:试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党合作的基本经验(推荐)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年了。30年来,我们国家虽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深刻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如同我国各项事业的飞跃发展一样,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也在不断巩固和壮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加强,并日益展现出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的关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称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多党合作的成功经验,这对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工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又好又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多党合作有哪些基本经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我国的多党合作,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这种基于我国国情而创立的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多党合作的领导和核心,这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也根本谈不上中国的多党合作。只有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多党合作才有生机和朝气,才会巩固和发展,才能越来越发挥作用。

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对此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的。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真心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搞好执政为民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多党合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心悦诚服、忠心拥戴的。在多党合作中,民主党派能自觉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在政治方向上,在重大政治原则、重大方针政策和大是大非上主动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认真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帮助共产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不仅展示了我国政党间的亲密关系,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执政方式。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搞好我国的多党合作,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上显然是有所不同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她的最高纲领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还带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性质。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进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民主党派才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但是,各民主党派在自己的章程里,都是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前一阶段)的政治纲领为其奋斗目标,所以,在政治方向上既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实质上就是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在这30年中,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为促进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探索、奋勇前行。比如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民主党派也把发展视为自己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本党派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民主党派时时处处“以党为师”,向共产党学习,在政治方向上与共产党保持一致,这是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三、坚持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之所以在政治方向上能保持一致,在社会实践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就是坚持了共同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使之成为保持多党合作政治方向一致、思想认识统一的共同的理论基础。可贵的是,这些用来指导人们思想的理论是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的,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和带领下,人们在思想认识上似乎又经历了一场革命,出现了极大的飞跃。为了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大家都学着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干出了许多改革开放的伟业,创造了不少的人间奇迹。

这些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理论,之所以能够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从事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就是因为这些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有的就是在中国这块热土上生长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改革开放以后,民主党派之所以能恢复活动、焕发生机,乃至今天的壮大发展和发挥作用,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认识上的不断提高与升华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后,这些“活着的”马克思主义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产生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同时也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

2、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又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3、它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4、它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武器。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以“执政为民”为其宗旨的政党;各民主党派都愿意“以党为师”,向党学习,以党的思想理论来武装本党派的思想,真正做到“参政为民”。这个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共同意愿,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中国共产党或各民主党派,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共同的理论基础,所以。我国的多党合作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而且充满活力,能发挥作用。

第四、坚持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简称为“十六字方针”。这个方针是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阶级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以补充完善而提出来的。这个方针科学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了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础与职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不仅共同存在,相互依存,而且是长期共存。至于长到什么期间呢?从共产党的愿望来说是长到永远,直到人类社会阶级与政党消失之日为止。能否长期共存,这还取决于人民对某个党派的认可和选择。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不排斥某个党派因无所作为、丧失作用而被淘汰。长期共存干什么呢?就是要互相监督。不仅共产党要监督民主党派,而且民主党派也要监督共产党。由于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路人,肩上负有为群众谋利益、让民族振兴的重任,“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所以更欢迎民主党派对自己进行监督。可见,长期共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互相监督,而互相监督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中彼此应尽的职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进一步展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彼此间的深情厚谊和道义相砥的亲密关系。这种高度信任、高度和谐的政党关系,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缔结的,是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对荣辱历程的正反经验总结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日益巩固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独具中国特色、亲如兄弟的政党关系,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能够稳定巩固、通力共事,活力无限、生机盎然的基础与保证。

第五、坚持加强各党派的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较之当今世界有些国家所实行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已充分展示了这种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与民主党派的亲密团结与合作共事,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方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所以中共各级党委都把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多党合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各民主党派为了搞好“参政为民”,在多党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纷纷提出要加强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特别注重在新老交替基础上做好政治交接,即 “上一届领导集体把本党派的政治思想和综合政治素质交给下一届领导集体,并使之得到保持、延续和与时俱进地丰富”,让民主党派老一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得以继承和发扬。做好政治交接工作,不仅有益于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为了巩固和完善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各个党派都必须与时俱进,认真加强自身建设,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公方彬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其中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很平常,但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看问题,完全可以看出历史的脉动,看出执政党执政理念的调整和执政水平的提高,也可看出政党、社会和民众不断走向成熟。那么,20多年来我党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的突破?笔者梳理出若干方面,以期引发读者的思考。

一、从“政治”“主义”高于一切,阶级斗争是个纲,迫使大众无度自我批判,向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的方向转变。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政党与政治的产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工作,必然体现和反映政治,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当阶级已经消灭,或一定时期内并不突出时,思想政治工作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和着力点,如何在社会环境和大众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更好地反映和传播政治思想,不能不说是一个必须正确把握的问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并没有处理好这一关系,特殊时期甚至步入了歧途。比如,“文革”时期,由于我们党没有解决好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加之“左”的思想蔓延开来,将党的哲学定位为斗争的哲学,将阶级斗争上升为纲,并贯穿于执政理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斗争过程中一再批判资产阶级的温情主义和生活情调,结果人与人之间剩下的只有斗争,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情况下,“主义”和人都出现了异化,前者异化为目的,后者异化为实现前者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系统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开始调整自己,尤其是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人来建设社会的理念正在人们的头脑中确立起来。既然是“全面建设”,就不是全面打破,也不是先打破再确立。既然社会建设是围绕人来进行,当然包括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归宿,从情感愉悦到心理需要,都成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这时,人就再也不会沦为手段.主要成为目的。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不断从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作出改进,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作用,也就成为发展完善自己的内在要求,成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

二、从强远景目标和精神大厦的勾画.弱思想和道德基础的建设,向着眼全面发展,注重打牢基础,着力弘扬主流价值观,允许多元存在的方向转变。重视精神大厦的构建,以此驱动广大群众追随之是必要的,但由于我们太希望在一天之内就把所有的人都引导进入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而忽视了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结果走向了极端。表现到思想政治工作上,就是重目标而不重过程,把理想目标视作现实存在,导致了努力方向被扭曲,着眼点和着力点不在夯实人的思想和道德基础,而是努力营造所谓的共产主义正在实现的扭曲性表象。随着我们党的更加成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开始认识到,人的思想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遵循规律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认识到思想建设并非抽象至脱离开具体的人,而是结合了许多基础内容,建立于多要素之上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OO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颁发了《军人道德规范》,这些都凸现了教育思路的调整,是理念的回归,其中突出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已经转变到突出和强调道德建设这些基础要素上来。这里,还应强调的一个与打基础密切联系的内容是弘扬主流价值观同时允许多元存在。因为只有多元价值观共同存在,广大人民群众才有机会辨别木同价值观的高低美丑,只有在此基础上真正认同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才会持久而执著地追随共产党向这一目标迈进,做到遇曲折而不馁,遇挫折而不悔,并勇往直前。

三、从过度推崇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精神万能,向精神和物质并重,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方向转变。精神万能是物质是第一性的方向转变。精神万能是“文革”时期的产物,经历过这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会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定胜天”等口号不陌生。这种把精神的作用置于不适当的位置,必然一厢情愿地去武装人的思想,甚至把群众中反映出来的物质需求和实际困难都视作思想问题,都力求通过解决思想和精神问题来完成,以此凸显自身的作用、意义和价值。然而,当这种努力发展到脱离了人的承受限度,必然逆转为目的的反面。这时出现的就是我们已经看到的,为维持所谓的思想高度、思想境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去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话、空话、大话。由于我们走过许多弯路,痛定思痛,产生了强烈的改善自己的决心。可以认为,改革开放后不管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在社会生活领域,都开始正视和重视人的利益需求,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改革一直是在围绕人的利益展开。尤其是当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真正认识到,努力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中去,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完全可以让群众从解决切身利益中感受并接受那些通过长期教育才完成的理论灌输后,进一步增强了坚持物质利益原则的信心、意识和热情。简言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当思想政治工作者真正从实践中认识到,将物质利益原则坚持下来,或者说借助物质利益的激励来推动精神力量的产生,是原有的方法所不可比拟后,工作热情就会大大提高,思想观念就会大大转变。由此而言,当我们真正脱离开或正在脱离开精神万能的泥潭,逐步走上以物质支撑精神,以精神引领物质的正确道路上来后,思想政治工作可谓步入了正确的轨道。

四、从理论与实践脱节,表现为抽象化、虚幻化,或仅仅表现为媚俗,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互为动因,互为条件的方向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一次飞跃,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走群众路线,从而取得了对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后来,由于“左”的思潮蔓延,致使我们步入了误区,开始追求纯而又纯和遥不可及的理想和目标,把鲜活的理论抽象化、概念化,并变得僵化和虚无,脱离实际,超出了历史阶段或特定历史条件下群众的接受能力,无法指导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系统地清理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把那些强加的扭曲了的内容予以剥离、抛弃,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党不再在“左”的阴影中徘徊。党的十六大前后,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想理论的认识,新的更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实际要求的一系列新理论产生出来,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产生,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更加系统和更加成熟。由于新产生的科学理论源于实践,因而能够更好地回归实践、指导实践。既然党的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愈来愈注重实践,作为党的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地向这个方向转变、我们在提倡和确立一系列思想指导、工作指导和开展方法时,都应特别重视对象、条件与效果,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凭借主观想像确立目标、内容和方法。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效能的更大发挥。

五、从小部分人进行的神圣化、神秘化工作,向专业队伍为主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主渠道教育为牵引,大众自我教育为基础的方向转变。我党我军创立思想政治工作之初,有两个特征清楚地表现出来。一个是,由于“工人群众自己不能创造独立的思想体系,阶级的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送去”,从而决定了基本理论是需要一小部分人向另外更大一部分人进行灌输和传播。另一个是,强调群众性原则,即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教育的全过程,真正把自己变成受教育者或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并在相互教育。相互影响中提高。这不仅仅表现为思想号召和行力倡导,而且上升到了制度约定的层面。比如,红军时期设有政治战士,后来建立了思想工作骨干队伍,等等,然而,由于一段时间里出现“政治挂帅”、“政治可以冲击一切”,进而主导意识形成领域,丰富而又鲜活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被异化,那些本应由广大群众了解和把握的政治思想内容,以及应参与的政治活动,都开始神圣化,成为普通人不能染指的禁区,如此发展的结果只能使思想政治厂作步入到一条狭隘的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和我国加入WTO等重大变革进入生活领域后,人们思想的变化已经不再靠单一的官方渠道,许多社会思潮已经通过非原来意义上的主渠道进入人们的思想深处。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突出地成为一种重要的影响广大群众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媒介。再者,知识经济与世贸组织的一系列我们不熟悉或没有采用过的规则,进入社会发展与行为规范的范畴,再接影响甚至迫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内容、方式和手段诸方面加以变革。所有这些,无疑都决定了另一种与时代相契合的方式产生出来,即由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转变,由部分人独立进行向专业队伍为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从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情况看,尽管过程中存在着被动,毕竟变化是很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方法手段上将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六、从借助组织力量,以僵化不变的内容和直白显露的形式施行政治理论硬灌输,向启发诱导、寓教于乐,借助制度约束、着力营造环境氛围的方向转变。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政治纲领,是人类社会最为科学先进的。以传播党的政治思想为本质特征和主要任务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应当是用人类社会创造出的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起来的科学。这是确信无疑的。从人的天性来说,并不情愿接受分量感的东西,因而政治理论的传播除了需要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同时还需要灌输,问题是这种灌输只能以人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即再科学的理论如果不进入人们的思想认同和行为 自觉的层面,教育过程再长,使用时间再多,物质投入再大,都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换言之,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仅仅以主观想像为开展工作的前提和条件,生吞活剥,强行灌输,并不一定会进入大众的灵魂深处,进入人的思想指导和行为规范中,因而也就不能认定进入了原本具有的科学化轨道。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确立教育目标,以目标导引工作的,但目的意识过强,发展的结果就是功利化和短期行为,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能的发挥。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这种情况下靠强行灌输已经不可能再为群众所接受。为什么在有些单位,同一种教育年年搞,同一种内容反复讲,总不能真正进入人们价值观念的层次,水能不承认与我们的教育方法有关。不仅如此,思想政治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群众所反感,也是由于存在着僵化的原因。比如,一些政工干部甚至错误地认为不讲一些标签化、符号化的东两不足以显示自己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等等。久而久之,其亲和力丧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经验的更加丰富,更多的思想政治丁作者开始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必须以大众乐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如果只为目的而不计过程,甚至为目的而牺牲过程,只能导致群众的反感。简言之,当思想政治工作者认识到原有的办法不灵了,原有的经验不行了,只能改变自我,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才会产生危机感,才会增强创新能力。比如,读书演讲、知识竞赛、心理咨询等大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种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知识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结果,大大改变了原有的僵化不变的内容和直白显露的表现形式,开始向鲜活,向寓教于乐的活动,向通过载体达成最终目的的方向转变。这个变化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越来越重视借助法规制度的约束和导向作用,这个变化带有根本性。

七、从由时期性任务、自我服务性任务决定努力方向,向强调以系统理论作支撑,结合中心任务一道去做,并把现实存在作为根本着眼点的方向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开展,原本是有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的。早在1955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政治工作“要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不能孤立地去做”。只不过由于“左”的羁绊,我们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思想政治工作形成自我服务,与实际工作脱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把检验工作价值与成 效的标准定位于是否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围绕这个中心去做,才算是摆正了位置,才有可能有为有位。除此之外,随着西方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美学 等大量社会学科的涌入,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拥有了这些科学知识后,会更有效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而使思想教育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指导思想与相关理论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始努力调整和完善自己,由此而带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八、从以势压人,追求表面上、形式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向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追求深层次接受的方向转变。由于过去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直是把自己视作真理的天然拥有者、传授者,因而形成了一种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俯视群众的心态。这种心态及其观念外化的结果,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纯单向灌输,忘记了自己在担负教育职责的同时。还有受教育的义务。可以说,“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描述,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表现形式,久而久之把自己推向了群众的对立面。因为不能够在近距离以亲近感进行思想沟通,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大打拆扣。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对象开始产生一系列新特点,比如出现了反权威倾向,许多人不再祝你的地位、权势和身份而盲从,而是喜欢问个为什么。不仅如此,逐渐成熟起来的广大群众,独立行为能力越来越强,再加上其生存环境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不再完全靠组织构成的单位,教育者所拥有的传统优势逐渐减弱。这种情况下唯有改弦更张方可重振雄风。正是由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了改变自己的重要性,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理念逐渐确立起来。尤其是一些先行者的成功经验的启示,使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认识到,要教育引导群众,首先必须赢得群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改善教育者与群众间的关系。可以说,正是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才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调整自己,改善形象,真正再一次走到群众中去。如果说这种调整和改变更大程度上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的话,那么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存在于群众中的积极性,并通过群众的主动性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九、从推崇先进性,力求塑造并寄重“高大全”式典型推动社会前进,向先进性与普遍性、典型性与群众性相统一,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着眼点的方向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是通过先进典型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因此每个历史阶段都产生过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先进典型,是他们凸显了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和风貌,进而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的走向。经历过“文革”的人们,都记得那时是以“7突出”为文艺工作的方针,所树立和塑造的先进典型,不管是表现于文艺作品中,还是反映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先进典型必须“高大全”,甚至是完美无瑕的,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假典型的涌现,直接影响了群众对典型的认同度,其积极作用自然随之而弱化、因为它改变了先进的意义和作用,甚至扭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努力方向。必须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可能再以一个或几个典型影响全社会,影响一个或几个时代代;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时代变化迅速,树立的典型必须与时代特征相适应,再不可能产生影响持久不衰的典型了,因此必须逐步改变“高大全模式”,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发展。这是典型宣传的本意所在,也是发展趋势所在。

十、从认定为土生土长,独家专属,笃信传统经验放之四海皆准.向承认并勇于借鉴西方国家创造的相关经验,实现为我所用的方向转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特有工作,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独有的工作,西方国家的军队不存在,更不可能拥有可供学习借鉴的东西。由于这种思想认识长期地存在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影响了思维与价值判断,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限定到较窄的范围内得不到拓展。应当肯定,我党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积累和传承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手段体系,以至于成为我党我军不可或缺的建军手段和途径。但同时还应当承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建设到今天还不敢说成熟和完备,方法手段也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理论建设更多地是内向性的沿着以往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开展,而没有着眼于与时代发展学科融合,互相借鉴融通,进而发展自己的大趋势,结果这一理论一直不能做到更大的突破。这实际上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通过经验的代代相传而沿袭下来的。随着我们对西方政治思想工作的进一步了解,尤其是有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姓资姓社的论述,以及十六大前后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的问题,那种认定为土生土长和独家专属的论点开始谈出。可以说,该领域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借以提高自己,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转变,所带来的是自我的更新和改善。

(选自《政治指导员》2003年第8、9、10期)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经验

时间:2010年09月29日 17时13分来源:领导科学作者:邵景均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显现出新的特点和态势。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30年来,党坚持邓小平同志确立的“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战略方针,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战略决策,郑重地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坚持并改善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

领导问题是关系反腐倡廉建设成败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在我国,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重任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承担,这是由党的法律地位和反腐败斗争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领导是全面的,体现在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各个方面。

在组织领导方面,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党,不论是党的建设的哪一个方面,还是党的事业的哪一步发展,都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而不能离开党委另搞一套。反腐倡廉建设也是这样。多年来,党在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反腐倡廉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的整体格局,通盘考虑,统一部署。各级纪委作为党委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作用,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全局性、倾向性问题,深入研究、通盘谋划,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协助党委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党政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负起责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业务建设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失职行为,依据有关规定坚决追究责任。通过这一套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保证了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全党一起反对和防止腐败的良好局面。

在思想领导方面,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反腐倡廉新的实践。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包括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石。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反腐倡廉建设,就是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判断形势,深刻总结经验,准确把握规律,制定正确的反腐倡廉方针政策和决策目标;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注重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做到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人员素质和工作作风

与时俱进。

在政治领导方面,必须坚持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原则,制定和实施反腐倡廉的重大决策。党对反腐倡廉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方向、路线的领导,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中心工作、全局工作的关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任务提出、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都以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经济建设一起统筹谋划,将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重要决策和措施之中;反腐倡廉工作重点的确定、各项措施的实施,都要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来把握,与改革发展的实践相适应,与改革发展的重要步骤相一致,与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相配套;针对妨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及时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角度研究和制定政策;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党风政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既旗帜鲜明地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又严肃查处干扰破坏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违纪违法行为,有力地保障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坚持依靠广大人民和专门机关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败是你死我活的长期的政治斗争,必须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历来相信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由此进一步认为,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建设可以依赖、也必须依赖的主力军,是战胜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靠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途径,不是搞“群众运动”,而是发展民主,包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只有发展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让党员群众监督干部,干部才不能腐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逐步推行党务公开,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广大党员更好地了解、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充分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在发展人民民主方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保障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防范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和各种不良倾向。

依靠人民群众反腐倡廉,核心是加强对各级机关和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监督。主要形式是:①人大监督。坚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加强人大对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监督。发挥人大代表视察的监督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②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使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在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都受到监控。积极开展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加强对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③司法监督。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审理和执行行政诉讼案件,监督和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人民检察院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强化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行政诉讼和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④政协民主监督。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政协运用会议、专题调研、委员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倾听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定期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建议。⑤一般群众监督。实

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深化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行社会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群众举报、民主评议等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信访举报工作机制,疏通信访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⑥新闻舆论监督。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支持新闻媒体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要坚持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和建设性监督,把握正确导向,注重社会效果。

党内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党内监督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纪委的作用。30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级纪委忠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从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到监督党内组织生活,从查办各种违纪案件到保护党员权利,从纠正党内不良风气到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从教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到制定党内法规制度,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了独特的、其他监督难以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特别是在体制转换、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时期,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作用是完全必要的。

三、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怎样才能有效地惩治和预防腐败?这必须建立一个可靠的路径。建立国家廉政体系是很多国家和地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共同做法。我国在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适应新时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着眼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提出了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紧紧抓住这一体系建设,能够一步步引导我们走向廉政建设新胜利。

一是坚持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这一方针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灵魂。1993年,中共中央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2000年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治本力度”的方针,2003年提出并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反腐倡廉方针的演变过程表明,一手抓惩治、一手抓预防是反腐败的两个基本着力点。解决腐败问题,惩治是必要手段,预防是治本之策。要正确把握惩治和预防的关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不断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既重视遏制正在发生的腐败现象,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又注重预防腐败工作,加大预防腐败力度,着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形成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合力,这样才能把腐败现象降到最低程度。

二是坚持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惩治这一手不硬,反腐败体系建设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从严治党,就必须坚持在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高低,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惩治这一手硬起来,不但能够有效打击和震慑腐败分子,而且有利于查找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漏洞,加强预防腐败的针对性。

三是加强干部廉政教育。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工作。必须坚持教育在先、关口前移,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着力加强公职人员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

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1年9月27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努力使党员干部少犯或不犯错误。

四是坚持把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反腐败必须走法制化道路。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各个环节,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解决导致腐败的深层次问题。要抓住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在工作层面,要坚持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制定适应工作需要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堵塞制度漏洞;努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保证各项制度得到贯彻执行。

五是坚持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有效防治腐败的关键。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健全监督机制;越是高层次公职人员,越要有严格的监督制度。加强权力监督,要实现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既通过完善巡视、派驻等监督形式,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又通过扩大民主,完善办事公开制度,增强公共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加强群众对公职人员的监督。要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努力形成监督合力,把每一项公共权力都置于有效监督之下,促使每一个公职人员都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

六是拓展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在当今社会,腐败行为产生的领域是多方面的,防治腐败工作也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要通过规范行政行为,防止权钱交易导致利益冲突,维护市场秩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领域,要通过加强公职人员廉洁自律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加强权力监督机制建设,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在文化领域,要通过加强面向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和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教育,提高全党和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形成清正廉洁的文化氛围;在社会领域,要通过发现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拓宽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渠道,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努力拓展防治腐败工作的领域,才能缩小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空间。

四、坚持灵活有效的反腐败战略策略

反腐败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不仅需要选择正确的路径,而且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实行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一是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是不正之风蔓延的必然恶果,因此,反腐败必须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反腐倡廉工作要坚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针对一个时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适时调整、充实专项治理的工作内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当行政行为。在端正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作风、处理与群众

密切相关的问题上,注意统筹安排、多管齐下,形成综合治理的模式。坚持纠建并举、寓建于纠的原则,既坚决纠正已经存在的不良风气,又着眼于防止不良风气的产生,重视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才能凝聚党心民心,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力,推进廉政建设。

二是要坚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反腐倡廉工作格局。20世纪80年代后期,党中央提出纪委要履行“保护、监督、惩处、教育”四项职能。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工作三项格局。这些对于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五大以后,在坚持三项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强调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着手,加大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各项工作整体推进,从而使反腐倡廉工作格局更加合理和完善。

三是要坚持战略上整体规划、战术上分阶段实施。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战略任务,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各有关部门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增强现实紧迫感,坚持把战略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针对一个时期群众反映强烈、基本具备治理条件、经过努力在短期内能够取得成果的突出问题,提出明确具体的阶段性要求和工作目标,作为全党全国共同的任务,集中力量进行整治,确保抓一项成一项,使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稳步向前推进。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宽严相济,注重综合效果。在反腐败的政策策略方面,对人的处理必须始终持慎重态度,坚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既严格依纪依法,又注意全面地、历史地、合情合理地处理问题,孤立和打击极少数顽固不化的腐败分子,教育和挽救知错能改的干部,支持和保护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好干部。对严重违纪违法而又拒不悔改的干部,要从重处理;对虽有严重错误但能够主动讲清问题并配合组织查清其他人问题的干部,应从轻或免予处分;对有一般性错误的干部,要给予批评教育,帮助其改正;对经查清事实确属被诬陷的干部,要予以澄清,并给予保护。

五是要坚持反腐倡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要积极推动建立全球反腐败合作框架,拓展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领域。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对外联系渠道更加通畅,一些腐败分子利用其中存在的漏洞,或向外转移赃款,或直接逃往国外,使腐败问题日趋国际化。据2008年的有关报道,仅我国外逃到美国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就有1000多人,涉案金额达近千亿元。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2003年12月,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这一公约的框架内,我们积极加强反腐败双边和多边合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今后,反腐倡廉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会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是极为丰富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新的历史阶段,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战斗意识,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吸收人类反腐败的优秀成果,把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部监察专员,研究员)

第五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特点及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特点及原因经济犯罪突出是一个国际行问题,无论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经济犯罪都是一类常见多发的犯罪。经济犯罪因其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动摇社会经济基础,各国刑法历来都将其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呈现上升趋势,并且,与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犯罪形式,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争执、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各种社会冲突、社会矛盾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社会阶层的组织结构、社会交往的方式方法、社会观念的形式内容均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的特点:

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经济犯罪较之过去,在案发范围、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犯罪查处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犯罪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些经济犯罪在地域上已经扩展、延伸到了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犯罪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犯罪发案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十几年,为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目标,中国的经济政策分阶段逐步进行了重大调整,在前计划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下曾一度收敛的经济犯罪又猖撅泛滥。尤为突出地表现为贪污、盗窃、诈骗、行贿、受贿、挪用公款、偷税抗税、走私贩私、制造伪劣商品等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犯罪形式。在经济犯罪案件增多的同时,犯罪金额也越来越高,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而且引起世界关注的政府县处级以至更高级的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案件和腐败资金外逃情况严重。

②经济犯罪种类和手段不断翻新增加,隐蔽性和智能性增强。现阶段,除走私、贪污、贿赂等原有的经济犯罪案件不断增加外,又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特别是证券欺诈和操纵市场、盗窃商业秘密、制作虚假广告、侵犯著作版权以及利用信用卡诈骗、伪造倒卖增值税发标、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侵占公司财产、洗钱犯罪等等。行为人往往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号,披着合法的外衣进行经济犯罪活动。他们不仅拥有高度现代化的交通、通 1

讯工具,便于作案前后的联络、指挥和逃离,而且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现代经济运作和管理的专门知识,通晓和能够熟练运用电脑、电信等高科技手段,作案过程诡密、巧妙、快捷,不留痕迹,隐蔽性极强。

③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蔽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目前这类犯罪首先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利条件进行经济犯罪的案件数量最为突出,而高层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事实最为惊人;其次是经济犯罪主体规模从高龄化和低龄化到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增长趋势;再次是经济犯罪案件盘根错节,群体性经济犯罪越来越严重。

④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单位经济犯罪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比较多的是走私罪、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妨害国家税收管理以及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等等;犯罪的主体既有法人也有非法人单位;犯罪金额较高。经济犯罪危害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近年来,随着经济犯罪案件的逐年增多,大案、要案也在逐年上升,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经济犯罪涉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蔽性等特点,导致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经济犯罪分子肆无忌惮的侵吞社会财富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正常、有序的进行,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一大社会公害。

二、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犯罪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犯罪形式。但是,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犯罪产生的原因也有其不同的特点。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开始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国,经济犯罪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体制设计存在缺陷,短期内结构性经济问题难以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完全被打破;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发育之中,制度变迁过程中,两种体制之间的碰撞与矛盾,转型中特有的经济成份的复杂性,带来了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并在客观上为经济犯罪提供了土壤。80年代初的改革战略,国有经济以外的多种经济成分的活力被激发出来,并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90年代的中国中央又先后明确了计划和市

场都是手段。并宣布,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还明确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我国实行的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即辅之以按资分配利润、按股分红,并承认风险收入和其他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但我们对于市场经济既缺乏实际的经验又缺乏理论的深入研究。于是政策的短视带来的负面效应问题就突出出来。

(二)法制建设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为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应当看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旧的经济运行机制仍在起作用,而新的市场机制远没有健全,配套的法律制度还远没有完成,许多法律制度还有待于不断的完善。这就在客观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习惯于凌驾于法律之上,直接干预和插手经济事务,而政府行政管理机关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衡机制。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等问题的普遍存在,更是助长了经济犯罪的发展事态。在新旧体制交替并存时期,自然导致某些素质不高的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作为寻租的工具,各种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层出不穷。各种权利寻租手段公开盛行,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德心和政府形象。如最近查办的交通部多起副部级干部经济犯罪便是明证。

(三)对市场经济的失灵效应认识不足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理想化地认为市场经济自然就是公平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就是规范经济,就是损益经济。因此,强调减少计划指导,尊重市场机制的多,对市场存在的失灵或局限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市场经济中物质和金钱的巨大诱惑,使有些人经不住为满足私欲挺而走险,以身试法,大肆进行经济犯罪。有些人缺乏真正的竞争能力,为在市场经济中站住脚跟,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其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在现阶段,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失灵的足够认识,导致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对由市场失灵引起的经济犯罪的敏感性不强,对一般的经济犯罪的处罚阻力较大,威慑力较小。

总之,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犯罪之所以猖獗,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有密切关系。欲有效地治理经济犯罪,就必须充分认识其产生原因和经济犯罪给社会带来的的久远性、猖狂的暂时性和危害的严重性,进而才能探求出治理经济犯罪的有效途径。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可以列举许多条,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八条:(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5篇可选)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清江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收入也有了较大提高。经济模式也由单一的耕种变得多元化,不仅种植植物多种多样,还发展旅游业,开办农家乐等。在文化教......

    改革开放30年之基本经验(最终版)

    改革开放30年之基本经验 摘要: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并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次真正的革命,其主要任务是实现三个根本......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

    2012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推荐材料

    强化理论武装 深化素质教育 全面开创大石窝镇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大石窝镇推荐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先进事迹材料自2012年以来,大石窝镇思想政治工作在区委、区政......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展望 摘要:从1978年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起,我们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前进,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经济政治实力,文化素质水......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与风云人物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与风云人物(组图) 2008-09-08 08:10:56 来源: 文汇报(上海) 网友评论 1 条 点击查看 邓小平与袁庚交谈 从1978年起,改革的大潮开始在中国大地涌动,在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