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业服务品牌的汇报
关于打造旅游业服务品牌的情况汇报
为了规范我市旅游经营行为,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创优以来,市旅游局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了旅游标准化工作。成立了许昌市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召开了旅游标准化工作会议,举办了旅游标准化工作培训班,培训了旅游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加强了对标准化工作的检查指导,推动了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全市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市旅游局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好会议要求的各项工作落实,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宣传贯彻各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指导推动企业标准,认真执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实现旅游的科学化管理,结合省旅游局提出的“旅游管理服务年”,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旅游企业的整体形象,促进我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近年来,全国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于推动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产生了重要作用。市旅游局制定了贯彻落实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星级饭店的划分与评定》、《旅行社国内旅游服务质量要求》、《旅游汽车服务的要求》、《导游服务质量》、《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意见,加强了旅游标准化基础工作,为逐步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旅游商品地方标准。发制品、钧瓷、花卉是我市重要的旅游商品,也是主要创汇产品,在全省、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了规范旅游商品生产经营,市旅游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导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制定了瑞贝卡发制品标准;指导禹州钧瓷生产企业制定了钧瓷标准;指导鄢陵花卉生产企业制定了花卉标准。
(三)指导和推动企业标准。市旅游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导全市旅游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逐步实现旅游企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旅游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我市旅游企业情况,反复征询旅游企业意见,制定了《许昌市旅游企业考核标准》、《许昌市旅游企业考核标准实施细则》和《许昌市旅游企业考核办法》。通过一年的试行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市旅游企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标准》经过再次修订,已于2006年3月份正式发布实施。
1、旅游星级饭店。许昌迎宾馆和瑞贝卡大酒店成功创建四星级饭店,进一步壮大了我市星级饭店队伍,使星级饭店总数达到
18家;目前正在积极指导花都温泉度假区按照《旅游星级饭店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建设星级饭店。
2、旅游景区。加强旅游景区(点)创“A”工作,提升景区质量等级。2005年,春秋楼、灞陵桥荣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2006年,鄢陵中原花博园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我市首家获此殊荣的景区,实现了我市旅游景区创“A”工作的突破。同时,对襄县紫云山景区、禹州森林植物园进行实地指导和初评,针对景区的创建申报资料、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提出了详细的、具体的整改意见。省旅游局验收组已经对禹州森林植物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进行了验收,认为禹州森林植物园已基本达到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并提出了详细的整改意见。禹州森林植物园将按照省旅游局验收组的意见,积极进行整改,迎接国家旅游局的验收。
3、旅行社。加强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导游人员管理,导游员全部持证上岗,实行IC卡管理。2006年,圆满完成了全市旅行社业务年检工作,并推荐许昌车站旅行社、禹州平安旅行社为河南省最佳旅行社,许昌友好旅行社、许昌假日旅行社、许昌三国旅行社、许昌文化旅行社为河南省优秀旅行社。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各旅行社都把“真诚待客,优质服务”,作为企业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普遍开展了文明服务、人性化服务、细微服务、多元化服务,不断推出自己的优势服务项
目,打造服务品牌,共同提高我市旅游服务水平。截至2006年底,全市国内旅行社达到37家,国际旅行社分社1家。
(四)市场监管。2006年,针对旅游市场存在的无序竞争、低价竞争、恶性竞争等问题,提出了以诚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 严厉打击违法经营,树立诚信经营典型,争创诚信旅游企业,并在去年治理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基础上,明确了今年旅游市场秩序治理和整顿的工作重点。
1、市场检查。全年先后对旅游企业开展了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及联合检查相结合的市场检查工作,出动执法人员50人次,共检查旅行社286家(次),导游人员115人次,旅游景点49家(次),星级饭店37家(次),全年无重大扰乱旅游市场秩序案件发生。通过市场检查活动的开展,规范了旅游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了旅游企业管理水平,有效地保障了旅游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2、投诉受理。旅游投诉受理工作依据调解为先,处理为后的原则,依法受理、处理旅游投诉,全年共接到投诉案件25起,其中调解解决17起,正式立案处理8起,共理赔9450元,结案率100%,游客满意率100%。无重大旅游投诉案件发生。通过对旅游投诉的及时受理、处理,有效的维护了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为许昌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五)诚信建设。2006年3月,组织召开了市旅游协会一届三次代表大会暨旅游服务工作会议,下发了《许昌市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旅游经营单位要把诚信建设贯穿
于旅游服务全过程,公示服务项目,增强服务透明度,兑现服务承诺,推进诚信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构建旅游信用体系。修订完善了《许昌市星级饭店诚信服务公约》、《许昌市旅行社诚信服务公约》、《许昌市旅游景区诚信服务公约》。先后组织旅游企业开展了争创“诚信旅游企业”活动,推广实施“旅行社行业诚信服务卡”佩证上岗制度和“旅行社行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组织市区旅行社成立了许昌市旅行社行业自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许昌市旅行社行业自律公约》,这些活动增强了旅游企业诚信经营、诚信服务的意识,提高了旅游企业的社会公信度,树立了我市旅游企业诚信、守法的形象,在全行业形成了激励诚信经营,褒奖优质服务的良好氛围。
(六)精神文明。各旅游企业不断提高企业品牌意识,争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6年,许昌迎宾馆、瑞贝卡大酒店被推荐为许昌市精神文明示范窗口单位,文化旅行社姜瑞华、友好旅行社尚根奇、禹州平安旅行社陈静北推荐为“河南省优秀导游员”,禹州国宾假期旅行社导游员秦芳被推荐为全国优秀导游员。
二○○七年三月二十日
第二篇:共和县旅游业调研汇报材料
共和县旅游业汇报材料
(共和县发改局2011年3月11日)
一、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共和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缓。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旅游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强化旅游宣传推介,着力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旅游形象。全县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产业效益稳步提高,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旅游业稳步发展
2006至2010年是共和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8.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01.2万元。目前,全县现有3A级旅游景区1个,4家星级饭店。宾馆从业人员109人。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农家乐”、“牧家乐”等快速发展,建成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牧家乐”共有35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170余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共和旅游的接待能力。
2、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针,结合共和县旅游发展现状,先后编制完成了《共和县旅游发展规划》这些前期工作,为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紧密依
托共和处于“三江源”生态旅游区重要过境地的区位优势和沿黄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地理优势资源,通过争取,将我县的主要景区景点的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青海省“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总体规划》之中,为全县今后旅游产业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收益回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旅游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共和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投资5万元修建了旅游标示牌;投资80万元对倒淌河镇旅游公厕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对景区房屋、地面、给排水、绿化、道路护栏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4、旅游行业管理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县旅游行业管理围绕“三创”(即景区创A、饭店创星、旅行社创强)的理念,深入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年”活动,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全县旅游进入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一是龙羊峡库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景区。二是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组织全县旅游干部参加了业务培训,提高了旅游干部的管理水平。三是强化旅游安全管理,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认真开展旅游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旅游安全警示教育活动。
二、旅游发展优势和基础
1、资源优势。目前,共和境内有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资源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高原明珠青海湖;青藏与黄土两大高原、农区和牧区的分水岭、象征藏汉文明交融和民族团结的西海屏障日月山;标志着人类科技与智慧的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唐蕃古道、丝绸辅道;藏、汉、回、蒙、撒拉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情浓郁淳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2、区位优势。共和县地处青南交通要道,青康公路(214国道)、109国道横穿全县,地理位置优越,是进出青藏南牧区的重要驿站。共和县西与海西州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相连,北隔青海湖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海晏县相望,东北、东南与湟源、贵德两县毗连,东南隔黄河与贵南县为邻,西南与兴海县接壤。全省确定的近期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为“两圈两带”:环西宁旅游经济圈、环青海湖民族文化体育圈、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青藏铁路世界顶级游览带,共和县位于该“两圈两带”之中,为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而且著名的唐蕃古道也经过共和境内,充分证明了共和县旅游在省内拥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
3、旅游资源丰富。共和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自然景观众多,藏传佛教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异彩纷呈, 人为破坏和野蛮开发范围较小,使独特的高原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得到了较好地保留。2006年在编制《共和县旅
游发展总体规划》时,经规划组调查,全县记录在案的旅游资源数量达178个,类型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湖泊、高山、河流等自然旅游资源及宗教文化、古建筑,古遗址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资源和资源类型丰富。核心资源有青海湖和黄河大峡谷为主景区的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周边分布有历史文化资源。呈现出水域和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自然与人文资源相结合,遗址遗迹、古建筑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温泉旅游资源富集的景观资源特点。
4、乡村旅游优势。共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和基础条件。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文化艺术、民居建筑、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生产生活活动,地标性特征明显的农产品等资源基础都保持着较完整的传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在休闲农庄提供娱乐、采摘、农作、烧烤、食宿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避暑、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使游客在接近自然的旅游活动中达到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休闲养生。
三、发展目标
我县发展旅游业定什么样的位,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
上,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支柱产业”,对于我县旅游发展的定位,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将旅游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
1、形成完整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依托青海湖、温泉、龙羊峡库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和完善观光游览、避暑疗养、休闲度假、宗教朝拜、科学考察、商务会议等系列旅游产品,构建种类多样、吸引力强、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
2、形象定位:高原湖滨温泉,度假休闲天堂,服务人的地方
3、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名牌精品。
4、形成完整合理的旅游行业结构体系。合理配置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资源,形成完整的、关联紧密的行业结构,构建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疗保健旅游、观光旅游、体育文化旅游和商务会议旅游相适应的旅游行业结构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能力,争取我县“十二五”未旅游业目标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1.14亿元,年平均增长25%和50%,相当于全县GDP的0.66%左右,旅游业发展成为共和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困难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共和旅游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
步。但是旅游发展起步晚,投入不足、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然是我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1、旅游总量低,发展较为滞后。共和旅游业才刚刚起步,旅游知名度不高,旅游缺乏拳头产品,旅游总量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少有利开发条件,一些知名旅游景区景点尚未得到整体开发,个别有价值的景区景点尚处于发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旅游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共和县目前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旅游接待设施薄弱,数量有限,质量不高,有些景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因素使共和难以引起旅游开发商的兴趣。
3、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形象。共和开发旅游的积极性较高,但对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不足,高层次定位不够,没有确定重点的建设项目。无法树立起一个有鲜明特点的旅游形象,在省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外,虽然共和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部分旅游产品与省内其它地区的旅游产品仍有相似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4、高原环境对旅游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旺季短、淡季长的明显问题。旅游淡季长达8—9个月,在此期间,旅游人数寥寥无几,设施
大量闲置。而旺季集中在6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4个月,此时,旅游人数较多,旅游接待存在明显压力。
5、周边景区的竞争压力。共和县周边存在很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景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如共和周边的贵德、湟源、海北等景区的发展势头迅猛,省内的玉树、三江源、昆仑山、可可西里等具有较大的潜力;黄河流域有贵德、循化、尖扎等县走在了共和县的前面,对共和旅游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
资源的同质性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其一,两大王牌旅游资源青海湖和龙羊峡不是共和县特有、独有的旅游资源,如青海湖北岸有海北州的刚察县、海晏县,龙羊峡库区南岸还有贵南县;其二,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在果洛、玉树有明显的优势,增加了我县旅游发展的难度和压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要实现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必须要重视和优先建设好与旅游业相关的吃、住、行、游、娱、购等各要素行业,加快道路、通信、文化、环境、生态等基础产业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负责起投资主体的角色,由政府组织资金的筹措、投入。加快公路、旅游城镇的建设,供电、供水、通信、医疗、教育培训等的投入和建设。对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政府资金进行先期投入,在旅游业起步阶段,政府在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和
适量的导向性投资,对解决旅游宣传促销、教育培训、编制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支持,仍然是必要的,这是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必不可少的资金保证。
2、加大旅游管理建设的力度
旅游业是共和县未来发展的带动型产业,其重要性不断增强,为此必须加强旅游管理建设:切实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加大政府主导协作的力度。各级领导重视旅游业发展,要经常了解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旅游工作,把旅游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
旅游业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经济产业。要解决和协调好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发展该地旅游业贡献力量。所以,必须在行政配置、人员、资金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
对全县旅游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旅游开发区的开发和管理,要以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为准则,勇于冲破既得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局限,站在大旅游的角度,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要强化和明确旅游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职权,使其对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监管力度,保证旅游业发展的有序运行,与旅游相关的各种项目的审批和实施要经旅游主管部门的监督,以免造成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对旅游项
目开发过程中造成的对环境、城镇规划方面的影响做出评价和进行监督。
3、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制订投资、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要让投资者放心投资,有钱可赚。对旅游企业的新增所得税,财政部门可以采取收支两条,予以适当返还;新开旅游企业,在前几年可以享受免交所得税的优惠;对低息贷款的发放也应有所倾斜,支持和鼓励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的发展。
六、对策思路
1、注重对客源市场的调查研究,使客源市场开发战略更具科学性。同时对共和县本身的资源状况、接待能力、旅游产品形象、促销工作效果、环境承受能力以及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增长情况等,也要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客源市场内外环境因素的把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打造出共和县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使共和县的旅游业在省内占有相当的比重。
2、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强旅游产品对目标客源市场的吸引力。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共和县能否吸引更多的游客,关键在于其旅游产品的类型、数量、品质、档次、特色和形象。共和县应根据规划阶段性建设中的项目创意,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种类,吸引
更多的游客。
3、共和县应通过提供丰富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优质的旅游服务,使“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理念得以充分实现,让游客在旅游区的旅游中真正感受到乐趣。因此,旅游区良好形象的建立,有助于培养游客的忠诚度,有助于确保稳定的客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新客源的范围,有助于增强在旅游区竞争格局中的优势。
4、注重分销渠道的开拓,增强客源市场开发的促进力。客源市场的开发需要有合适、高效的分销系统或畅通的渠道。共和县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网络,必须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具体措施有:
(1)参与西宁市的对外销售活动;(2)参与青海省的对外销售活动;
(3)注意与周边其它旅游区的联合销售。通过上述销售渠道的开拓,从而促进客源市场的开发。
第三篇: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我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市西南部,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辖个乡镇,个经济开发区,个行政村,总人口万。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各类风景区(点)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国家森林公园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年,全县投入旅游开发和建设资金
万元,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收入亿元(其中奇石市场亿元),分别比年增长和。从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各级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每年都召开旅游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旅游工作;充实调整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对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有关乡镇也成立了专门机构,落实了分管领导,抓投入,搞建设,大打旅游牌。各景区点千方百计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主动走出去宣传促销,招徕客源,经济效益逐年增长。
(二)景点规划和开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编制完成了《临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于年月经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在此基础上,委托国家规划设计部门,重点对沂山、老龙湾、石门坊、嵩山、黑松林等景点进行了科学、详细规划。其中,沂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和老龙湾风景区总体规划分别通过了专家评审;山旺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嵩山、黑松林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为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县里制定了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企业的优惠办法和措施,编写了《旅游项目招商书》,拿出最好的项目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老龙湾风景区同家开发商签订了总投资额万元的协议,现已投入万元,商业街、白龙行宫和龙泉茶社的建设、改造以及海浮山部分区域的绿化;黑松林风景区与济南华山市政工程公司签订了投资万元,开发黑松林旅游度假区的合同,已到位资金万元,建设了处别墅,拓宽改造了进山道路,配套了电力设施;嵩山风景区融资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由淄博客商投资万元兴建石家河崮东山旅游度假村的项目,现已投资万元,修建了进山道路和水电等项目。由济南广告公司投资万元,建设宝畔台旅游度假村的项目已动工建设,到位资金万元。
(三)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显著。在北京举办了“中国五大镇山”国际旅游专线联袂对接会议和联袂对接新闻发布会;在济南举办了“东泰山—沂山旅游推介会”和临朐一日游首发式;在沂山举行了五镇踩线和揭牌仪式;先后在青岛、东营、淄博举办了旅游推介会;组织了临朐红叶旅游观光月和中华奇石精品展活动;参加今了年月份省旅游局赴江、浙、粤促销会。另外,还采取参加旅游交易会、利用新闻媒体刊播广告、编印旅游画册等形式,及时对我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介,大大提高了我县景点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四)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制定出台了《临朐县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沂山风景区管理办法》等两个法规性文件,为全县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打下了较好的法制基础。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部分名导游员,组织他们到省旅游学校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了导游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县旅游局设立了旅游投诉公开电话,及时受理旅游投诉案件。旅游、安检、工商、公安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大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维护了临朐旅游的良好形象。
(五)旅游商品生产初具规模。目前,我县旅游商品已初步形成四大系列。一是以观赏石为主的旅游商品系列,以奇石市场为依托,现已有较大规模。二是以红木为主的工艺品系列,以鲁艺红木等生产企业为主,兼以众多的个体生产者为补充,在旅游市场上已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三是以书画为主的文化商品系列,依托“书画之乡”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书画、山旺化石、红丝石文化用品、古玩等各色品种。四是土特产品系列,包括全蝎、煎饼、山楂制品、柿饼、板栗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干部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存在误区,缺乏对旅游业的正确定位。有的认为旅游业是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仅满足于现状,特别是今年因受非典的影响,有为难发愁情绪;有的则把旅游业视为旅游部门和风景区的事情,没有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没有真正把旅游业当作一项支柱产业来对待。
二是旅游业管理体制不够理顺。我县各主要景点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甚至同一个景点还有好几个婆家。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分散管理体制,使全县旅游业难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体制不理顺,造成投入、管理和利益分配上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单位把所属景点作为补充单位经费不足的渠道,投入靠政府,收入归部门,不在投入开发上做文章,门票收入被挪作它用,影响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有的单位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全县旅游业大局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本
第四篇:政协视察全市旅游业汇报稿
关于##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市旅游局
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委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全市旅游业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西海岸旅游度假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旅游“两天零一夜”度假工程,突出抓规划、设施完善、景区建设和市场开发,各项工作均有新进展。今年1-8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20%。
一、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来抓。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全市现有星级饭店6家,旅行社及营业部9家,开放了####等近20处景区(点),拥有####等省、##市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全市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六大特点:
1、旅游业发展进入科学化轨道。旅游业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2005年初,举办首届旅游发展战略暨规划编制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深入研讨旅游发展定位,确立了建设“##西海岸旅游度假城市”的发展定位。在总体定位的指导下,先后完成####等近20部规划,现在正在加紧修编《##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5个分区规划,这些规划的出台将为##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城市旅游整体形象迅速提升。近年来,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大旅游业投入。通过抓旅游大项目带动,形成了####等总投资近90亿元的大项目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在城市旅游功能配套及形象提升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总投资40亿元的**已动工;***创意文化产业园融动漫创作、展示园区和运动休闲、特色美食、休闲度假于一体,将改变##旅游项目小而平的局面;***大酒店和***大酒店的开工
1建设,填补了##市高星级酒店的空白,度假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3、景区建设步伐突飞猛进。从丰富游览内容、完善设施、扩大旅游规模入手,树立精品意识,在旅游区推行AAAA级景区标准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在***景区组建了乐队,引进社会资金改造建设了***大酒店等景区服务设施,增强了景区吸引力,目前正在对观龙阁和部分道路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在***景区精心建设完成了大型绿荫停车场、三星级旅游厕所、水电、绿化等设施,***期间正式投入使用,初步缓解了景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足的困难;完成了***的设计等基础工作,力争2007年上半年全线贯通,***、水景营造、林木景观开发正在策划之中,***环山道工程正在招标之中,目前,***正在争创AAA级景区;协调指导***等5处旅游区(点),通过了省、##市“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开放了***文化主题公园。
4、市场开发营销成效显著。坚持创新发展,确立了“市内(##市)家喻户晓、省内卓有成效、国内有所突破”市场开发目标,注重实效,强力推介旅游产品,着力构筑##“##西海岸旅游度假胜地”的目的地新形象。邀请上海东方卫视、中视金桥国际广告公司等拍摄制作##旅游专题片、电视散文片以及广告片、宣传片,在各级电视台播放;借助网站、报刊等媒体强化宣传,扩大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做好旅游区域合作的文章,联手##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推介互动的旅游一体化制度。
5、节会旅游凸现品牌效益。##的资源优势在于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近年来,通过深入挖掘资源潜力,我们成功打造了“***花会”、“纪念***庆典活动”、“ ***采茶节”、“樱桃节”、等节会品牌,“节庆搭台,经济唱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提高了我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力拉动了全市经济发展。其中,“2006′中国〃##花会”吸引了32万游客,带动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5亿元;采茶节期间,8万名游客前来赏景、采茶、品茶、看茶艺表演。
6、乡村旅游发展异军突起。响应“中国乡村游”主题,在资源丰富的农村先后建成了***旅游品牌,拥有省、##市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3000人。配合新农村建设,在***省级旅游度假区、***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渔家乐”民俗旅游,发展接待户近300户,建成3000多个床位,“五一”黄金周,***接待游客突破1万人次,100家民俗旅游接待户直接收入68万元,“渔家乐”已经成为我市富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启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作为启动点,政府投入的资金数额不足、方式不够灵活、重点不够明确就难以树立旅游发展的初期形象,制约城市的整体推介和旅游招商,影响对游客的吸引力。近年来,全市财政总投资不少,但旅游业投入不足。作为我市重点景区之首的***景区,也仍然面临着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难以实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挖掘文化内涵等提升景区品位的深层次工作。
(二)城市整体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近年来,尽管我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来看,我们的城市功能远远无法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缺少高档的餐饮、住宿设施,没有专门的旅游购物场所,旅游交通不完善,旅游厕所数量少、档次低,城市整体服务意识、“游客至上”的观念远未达到应有的标准,没有真正形成相关的旅游配套产业。
(三)缺乏旅游亮点。##历史文化灿烂,山海景观独具特色,但目前是空有资源和文化,全市旅游项目只是平铺展开,且无独特卖点,旅游项目静多动少,缺乏市场吸引力。许多景区景点和旅游产品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单一,特别是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水平低,门票经济突出,旅游经济整体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整体来看,我市旅游业缺乏抗鼎之作,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的措施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带动性,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下步发展中,我们要立足于##在##整体布局中的定位,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尽快把旅游业的规模做大、特色做足、地位做强,让旅游业成为领跑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下一步要结合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集中打造旅游亮点。借鉴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地区成功经验,突出抓1-2个大型主题项目,通过做大作强大项目来提高知名度,辐射拉动旅游业。目前来看,***创意文化产业项目,2-3年后才能成为##乃至##西海岸的旅游亮点;近期,要借助***文化节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基础及配套设施,同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发一些诸如祭拜***、***古乐及编钟表演以及展现始皇东巡的以文化为灵魂的特色旅游产品,构成***的新卖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要加快##步行道工程进度,争取明年杜鹃花会前达到“全程修建、重点完善”的目标。同时,把##水景营造、林木景观建设和***环山道建设提上日程,力争用一到两年时间,展现给游客一个成熟、美丽的##新形象。
二是加快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旅游功能,提升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围绕旅游业“食、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出台旅游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土地、税收、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特事特办,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吸引实力雄厚的旅游投资商投身我市旅游建设。围绕建设旅游度假城市的战略目标,突出抓好星级旅游厕所、旅游车船、旅游码头、旅游文化美食特色街等建设。
三是科学规划,提高品位。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奠基石,只有一流的策划、规划,才能出一流的旅游项目。目前,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5个分区规划初稿已全部完成。目前已向规划方反馈意见,进行了有效沟通,规划单位正在对规划作出切合实际的修改和完善,力争早日通过政府论证和专家评审,为我市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奠定科学基础。
四是抓好宣传营销和市场开发。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探索新颖的宣传方式,主打含##、***高尔夫、##和画家村的“精品路线游”和“农
家乐”、“渔家宴”等乡村游两大品牌。同时,加快制作##旅游风光片、电视散文片及广告片、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及主要客源地电视台播出,力争在“黄金周”、“ ***旅游文化节”期间高密度投放宣传。
五是规范整顿旅游市场。要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住宿、餐饮、交通、旅游区(点)、购物、娱乐等涉旅市场的依法整治和规范管理,切实做好社会治安、旅游安全、卫生监督和防疫、紧急救援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坚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推进旅游行业规范化建设,建立并完善旅游信用评价体系,加强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培育优势企业和服务名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
六是做好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迎核工作。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为总抓手,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迎评工作方案,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对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标准》,在星级旅游厕所建设、旅游信息系统构建、旅游企业管理等不足方面加以改进,不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确保年底顺利通过验收。
四、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是发挥对社会资本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突破现有景区建设资金“瓶颈”问题的关键。因此,建议市政府加大旅游业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等工作,以加速启动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进程。
(二)建议完善旅游信息系统建设。建议借鉴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一是在通达我市各交通主干道出入口、近距离沿途以及***轮渡、***火车站、##汽车站等游客聚集地树立向牌、导游牌。二是在各星级酒店、AAA级旅游区(点)安装旅游触摸屏查询电脑,展示我市城市建设成果和旅游整体形象。三是完善旅游信息网站相关功能,量力建设英文、韩文版面,为游客提供便捷、详尽的网络信息服务。五是开通专人值守的旅游咨询专线电话。
(三)建议全面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一是建议规划部门在合适地点规划建设一处旅游咨询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导游服务、餐饮客房预订、线路设计、网络信息查询、小件行李寄存、旅游用车预订等服务项目。二是建议在水城内规划建设固定的文艺表演场所,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尽快实现“两天零一夜”的目标。三是建议按照三星级旅游厕所标准,由建设部门会同旅游部门对城市主干道及城市旅游集散地的厕所进行改造和建设。同时对旅游景区的旅游厕所进行改造和建设,初步缓解景区现有厕所数量少、档次低问题。在今年年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复核中,对游客集散地厕所达不到三星级标准和AAA级景区——##景区厕所达不到二星级,就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对此,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已下发通知。建议旅游厕所改造要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四是建议在市内公交车可达的各景区(如##、##、九上沟、博胜苑等)附近设立站点,并在车内提供录音导游讲解,高密度、大范围的推介##旅游。五是建议在##电视台开设固定的旅游栏目,充分发挥我市新闻媒体的宣传效应,扩大公益性旅游宣传,营造全市共谋“大旅游”的氛围,推介城市旅游形象。
第五篇:沙湾县司法局创建“五星级服务品牌”汇报材料
沙湾县司法局创建“五星级服务机关”汇报材料
沙湾县司法局隶属于沙湾县人民政府,现共有司法行政专项编制37个,事业工人编制1个,(其中局机关司法行政专项编制12个,事业工人编制1个;各乡镇司法所司法行政专项编制25个)。良种场司法办、博尔通古牧场司法办、牛圈子牧场司法办、石河子老街管理处司法办无司法行政专项编制。
今3月以来,本着“五星级服务机关”党组织的标准,沙湾县司法局按照县直机关工委、政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认真贯彻各级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全力以赴、齐心协力,继续保持了全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保证“十二五”的关键一年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班子建设强
沙湾县司法局党总支班子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是一个文化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党组织。
近年来,沙湾县司法局党总支在县委、县政府、县直机关工委的领导下,紧抓时代发展脉搏,不断加强和深化班子建设力度,班子成员特别是党支部书记作风正派、廉洁自律,能够自觉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能力强,在党员和群众 中享有较高威望;党总支能以大局为重,能认真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和谐、团结、责任、奉献的司法局党总支带领各党支部组织、服务,带领全体党员在司法行政系统中开展各项活动。
二、党员队伍建设好
沙湾县司法局党总支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成绩明显,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选择”原则;在党员教育管理上,坚持“建、管、用”,突出远程教育实效;在党员关怀上,强化思想疏导,确保实际困难的解决。司法局党总支部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认真对待党员“电教片”观看工作,保证每名党员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月撰写心得体会不少于2000字,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
三、工作机制完善
民主生活会、党总支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日等党内生活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党务公开等制度落实到位。总体而言,司法局党总支在县委、县政府、县直机关工委的领导下,在全体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全提党员的大力支持下,在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完善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做到群众满意、百姓放心。沙湾县司法局党总 支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求实的态度推动沙湾县司法局各项工作的发展和建设,使沙湾县和谐稳定的生活更上一台阶。
沙湾县司法局党总支部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