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中农业大学804生态学大题
1.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及服务功能.,服务的内容***** 答: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2.传粉、传播种子的功能 3.生物防治功能
4.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功能 5.土壤形成及其改良功能
6.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
7.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
2.写出Lotka-Voltrra模型方程,简述4种竞争结果。** 答
:2.简述植物种群种内关系及种群调节方法。** 答:植物种群种内关系包括群聚,种内竞争,隔离.种群调节办法有行为调节, 生理调节和遗传调节.3.简述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研究干旱胁迫的形态和生理指标。***
答: 植物在形态结构、生理适应和行为上都有所变异以适应干旱环境。在形态结构上:体积矮小;叶小而硬,气孔少而下陷,栅栏组织多层、排列紧、细胞间隙少,海绵组织不发达;体表的表皮细胞厚,角质层发达,毛被及蜡质有所增加;个别器官肉质;机械组织发达;根系发达;等等。生理适应的特点是:半纤维素和糖含量增加,以提高渗透压;脯氨酸增加;气孔开度减小,甚至关闭;光合减弱,呼吸增加,以增强抗干旱能力;吸收运输水分能力增强;等等。行为的适应:叶片卷曲等 4.简述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
答: 物质多层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5.简述植物对水分子的适应类型及特点**
答: 根据栖息地,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类。水生植物: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1)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长期适应缺氧环境,根、茎、叶形成连贯的通气组织,以保证植物体各部分对氧气的需要。2)水生植物的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O2的面积。
陆生植物: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1)湿生植物多生长在水边,抗旱能力差。
2)中生植物适应范围较广,大多数植物属中生植物。3)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长时间的干旱。
4)旱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根系发达、叶面积小;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等。
6.简述生态适应及生物进化
答: 生态适应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进化是生态适应的结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都是由原始生物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生物的进化过程。进化过程使简单的原始生物变为复杂的现代生物种类,变现出多样性的增加,而且进化过程没有终止。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式,制约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而每一种生物进化的方式称为生态适应,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可看作是一系列生态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环境对生物的一个自然选择过程。7.举例说明生物种间关系
答: 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偏利共生:指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如鸟在植物上筑巢)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竞争:两个或多个种群争夺同一对象的相互作用(大小草履虫的竞争)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如狼吃兔子)寄生: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蛔虫和人)
8.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9.简述全球环境问题
答: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
2、酸雨
3、臭氧层的破坏
4、荒漠化
5、生物多样性锐减
6.生态安全问题
10.简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答:(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11.简述生态系统健康及诊断指标
答:生态系统健康是以符合适宜的目标为标准来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或表现,有以下特征:不受生态系统胁迫综合征的影响,具有恢复力,具有自我维持能力,不影响相邻系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可行,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其诊断指标有生物体型分布,营养结构的完整性等。12.简述生态位原理及其应用。13.简述水质环境监测指标**
答: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监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14.简要分析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子***
答:①生物多样性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
②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
③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
④竞争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⑤捕食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的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捕食者维持群落的多样性。
⑥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就越高。
人为因素。
15.简述生态学的方法论及观点***
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生态学的观点: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16.简述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特点 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17.简述能量在两个营养级间转化时的损失
答: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时,其耗损是多方面的:由于不可食或不得食而不能被利用的,可以利用但因消费者密度低或食物选择限制而未能利用的,利用了而未被同化的,同化后部分被呼吸消耗掉的以及变为生产量后又因多种原因被减少了的 18.简述边缘效应及应用
答: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到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应用在适当增加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带,以保护和增殖野生动物;平原区造林带已被证实有良好的效益;通过加强水陆相互作用,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基塘结构,获得较高的系统生产力;以及利用城镇与农村交接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高的特点发展城郊型农业。
19.简述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答:r-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
k-对策者:个体大,种间竞争能力强,繁殖率低,遭受激烈变动或死亡后,返回平衡水平的自然反映时间长,容易走上灭绝
20.简述旱生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水因子的适应
答:旱生植物在缺水环境下的植物根系发达,茎的木质部呈隔离状,常常肉质化,含有大量的薄壁细胞,叶常常退化,形成针状。对水因子的适应体现在有各种减少蒸腾的特化结构,有亲水性强的原生质体有特殊的水分与光和代谢途径。21.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和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的越多,竞争越激烈 22.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答:按环境性质划分: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荒漠,草原,热带雨林)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自然生态系统(草原,森林,水域,沙漠,极地),半自然生态系统(农田,人工林,人工草地,牧场,鱼塘,养殖,微生物),人工生态系统(城镇,工矿,宇宙飞船,实验室微生物)23.简述植被恢复的有关技术
24.简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答:时空尺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异质(复合)种群,渗透理论,等级理论,缀块动态理论
25.简述不同波段的光对生物的生理生态效应
26.简述种群调节的基本理论**
答:种群调节: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者是指种群大小所表现的作用限度。
1、生物学派:生物学派代表Howard & Fiske(1911)对两种迁入害虫舞毒蛾及棕尾毒蛾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研究。认为选择性因子是调节种群的主要因子。
2、气候学派:气候学派Uvarov(1931)巨著《Insect and Climate》认为气象因子是控制种群的主要因子。
3、自调节理论:自然种群本身有调节能力,种群的增长反馈引起种群生物学、遗传学特性改变,导致死亡率增长,从而种群下降。
4、生态系统调节理论:种群作为生态系统中一环,其调节是在整个系统中通过各种相互作用来实现。
如云衫卷叶蛾幼虫的周期起落;针叶林生物量过大时,大树、老树易遭虫害,叶子全被吃光,下面小树则由于阳光、养分条件有利而成长,卷叶蛾则因天敌而下降。由此看来卷叶蛾是针叶林系统更新的必要成份。
5、进化学派:强调种群调节是在生态系统长期的协同进化发展而来的机制。
27.简述研究种群分布的方法
答:样方法,趋势面分析法,中心点-四分法,种毗连法,变异矩分析,点格局分析法 28.你是支持个体伦还是机体论,说明理由
答:我支持机体论,可以将生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生物有机体,看成是一个自然单位。我认为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级阶段的演替过程。例如,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篇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因此,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可以解释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29.举例说明信息流的人工调控及应用
答:①光信息的应用:利用光信息调节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例如利用各种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进行诱杀,养鸡增加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②化学信息的应用:对生物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例如采用迷向法防治铃虫和舞毒蛾
③声信息的应用: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林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
1.论述农田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低碳农业的途径。** 答: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流动路线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作物体内,作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有两种方式:一是作物生长期间凋落物以及收获后的秸秆根茬部分;二是根系释放的有机物质土壤中另外一部分碳来源于有机肥和化肥中的碳量。同时,作物和土壤的呼吸作用向大气转移碳量。碳素沿着食物链向家禽家畜和人类流动,然后人畜粪便以及遗体重新进入系统。此外还包括物质投入和农业管理等活动折合的碳量。
低碳农业的途径有: ①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一农业产品一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
②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是依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最终建立起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体系,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
③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发展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有机农业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出口可以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极大潜力。2.论述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 答: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3.论述生态文明的建设内涵及建设途径*** 答: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 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 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它支撑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核心,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建设途径有:
① 重视生态文化建设, 提高公民生态环保意识,首先,生态文化追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其次,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循环、绿色低碳经济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友好, 人类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
③ 加强制度建设, 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性约束
④探索环保新道路, 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当前,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环境问题, 突破口也是环境保护,必须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环保道路 4.论述生态工程的原理及主要类型** 答;生态工程原理归纳为(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分层分级利用。(2)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3)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要考虑社会、自然、经济的关系(4)物种多样性:物种繁多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好(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主要类型包括
① 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这类系统可以进行多类型,多途径模拟,并可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和蚯蚓的生产设计,将秸秆的能量多层分级利用,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② 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系统:桑基鱼塘是典型的此系统,形成桑蚕鱼桑的水陆物质循环系统。
③废物再生的环境调节工程系统:利用工厂余热作为临近住房冬季取暖热源,利用工厂余热建立不同梯度的水生植物养殖,收获的植物用于养猪,猪粪用来造林,在吸收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兼顾生产和环境保护。
③ 多功能污水自净工程系统: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设计串联的氧化塘,利用水域生态系统中菌,藻,水生植物在阳光下释放氧气富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细菌分解有毒物和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⑤多功能农工联合生产系统:在一定区域内,调整种植,养殖,加工的产业结构,使农林牧渔各业合理规划,全面发展的综合生态工程技术。5.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答:
6.列举你熟悉的生态学常用实验研究方法和技术*** 答:常用试验方法: 1 野外调查、观测
野外考察:考察特定种群或群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的关系。首先有一个划定生境边界的问题,然后在确定的种群或群落生存活动空间范围内,进行种群行为或群落结构与生境各种条件相互作用的观测记录。
定位观测:是考察某个种群或群落结构功能与其生境相互关系的时态变化 2实验方法
就地实验:指仅控制某一因子,来观测其不同水平的生态效应
控制实验:指控制所有的因子,检验某一个或几个因子不同水平的生态效应 3 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机理分析方法:机理分析是根据对现实对象特性的认识、分析其因果关系,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规律,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 一类是测试分析方法:测试分析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黑箱”系统,内部机理无法直接寻求,可以测量系统的输人输出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按照事先确定的准则在某一类模型中选出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这种方法称为系统辨识.
常用技术手段有 野外自计电子设备(测定光合,呼吸,蒸腾,水分状况,叶面积,生物量气象气候要素)同位素示踪(测定物质转移和物质循环)稳定性同位素(用于生物进化,物质循环,全球变化)3S技术,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生态环境要素的时空定量,定位,动态监测,调查与信息管理)生态建模技术(如从生理生态过程,斑块,种群,生态系统,景观到全球)以及实验室内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GC,MS,HPLC,ICP,核磁共振,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7.论述岛屿效应原理及实践应用意义 答:岛屿上物种数目(或一个地区中)会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初增加十分迅速,当物种接近该生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时,增加将逐渐停止。其应用意义在于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8.论述农田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及调控途径
答: 过程: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进而将这些无机氮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机氮同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这一过程为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这一过程是氨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叫做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的无机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这一过程被称作反硝化作用 调控途径: 对氮素的营养调节主要表现在对氮素的输出控制上。对于氮素的输出,则主要通过减少氮素的无效输出来进行控制。对氮素的淋溶损失可以通过改良土壤、合理的种植体制、良好的灌溉体系、实行间作、覆盖种植技术、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及合理恰当的施肥技术等来实现;而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挥发损失改善耕作制度和正确合理施用硝态氮肥和氨态氮肥等措施来实现。而收获则可以通过秸秆还田来做到带走的养分最小化,使得氮素的输出减少。
9.什么是生态恢复,论述生态恢复的原理及技术
答:生态恢复是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益于利用,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
10.论述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保持养分平衡的途径*** 答:养分循环的过程:①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②生物的残体归还土壤,③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残体,④养分再次被生物吸收。
保持养分平衡的途径有(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作物的归还率
11.论述循环农业的原理及主要技术
答:主要依据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方面:()1 能量耗散低滴原理。农业是开放系统,其功能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只有通过外界能量的投人,才能降低系统嫡值,提高系统的功能。
()2 资源循环再生原理。农业系统是一种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农业系统内循环和系统外反馈循环相结合,提高能量转化率和物质循环利用率。
()3 物质组链加环原理。通过食物链加环、组链,减少非生产循环,增强生产循环,提高物质循环周转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
(4)生物互相作用原理。合理配置生物的生态位,利用生物之间自身的相互作用,设计资源利用最大立体种植、生物固氮、生物防治、生物干预等生态化技术,实现循环农业的目标。()5 生态经济协调原理。,按照生态经济协调的原则设计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既要获得合理的生产力,又要将其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形成一种“经济高效、技术可行、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社会认可”的可持续农业模式。主要技术
(l)“减 量 化”关键技术:①农业物质循环高效利用及减量技术。针对农业Nj污染以及温室气体危害的问题,通过多样性作物种植与轮作技术以及C、N、P循环控制技术的研究,降低化肥施用,提高生产力,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②农业系统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通过提高系统中的农田“四水”(降水、灌溉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效率,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消耗。③农业耕 种节能关键技术。针对目前农田生产机械能能耗 高、能效低的问题,重点研究减少土壤耕作次数,省 工、省时,节能降耗的耕种技术,降低能耗,提高能 量利用效率。
()2 “再 利 用”关键技术:①可再生资源的直接 还田技术。不同秸秆残茬资源的还田(直接还田、翻 埋还田、堆沤腐解还田)技术,建立快速、省工、高 效、适合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的农田可再生资源集成 利用技术体系。②可再生资源的加环利用技术。通 过基于农业废弃物的加环接口技术.延伸农业可再 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途径,提高总体效益,包括秸秆 饲料转化技术、秸秆有机肥加工技术、秸秆生产食 用菌技术等。
()3 “再 循 环”关键技术:①农业光热资源周年 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效应,增 强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稳定性,提高光热资源 利用率及物质产出率,实现农田物质与能量利用效 益最大化,主要包括:农田光热资源周年高效循环 利用技术、农田复合系统生物多熟立体配置技术 等。②农业产业间关联循环生产技术。主要是要将 农作物生产体系一畜牧养殖体系一农产品加工体系 紧密相连,研究开发农牧结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 工技术、可再生资源的能源化利用技术
(4)“控 制 化”关键技术:①农业有害生物的生 态控制技术。通过对病虫草害的生态调控、生物防 治、非化学药剂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及制剂的应用,减少向农田生态系统中人工输人化学合成农药的 量,达到农田生态健康、生产过程安全的目标。②温 室气体及污染物减控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系统 CH4、NZo 等控制技术,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 术、重金属轻度污染农田的生物消减技术、农业循 环过程中的有害物质阻断技术 12.论述生态系统研究与一般系统研究的异同** 答:相同点在于①都是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整体,相互作用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②是能量、物质、信息流不同要素所构成的
③都具有多元性整体性相关性
不同点在于:生态系统研究内容是生物与环境关系,而不是物质运动规律;演替方向有序而不是无序;目标是多维的而不是一维的;环境是多变的而不是固定的;参数是粗糙的不完全的不确定的,而不是可辨识,可预测,可统计处理的。调控方式是自我调节而不是外部调节。
13.论述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征 答:生态旅游的内涵包括:
① 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和管理;
② 生态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活动 ③ 生态旅游是指按生态学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的生态项目,④ 生态旅游是对环境保护及维护当地居民正常安适生活承担义务的旅行,⑤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与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对象与活动形式,以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接受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或探索和研究生态科学为主要目的及内容的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项目。生态旅游的特征:
①天然性:生态旅游主要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生态景观包括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生态景观,其最显著特性就是天然性,一切都是天地造化,自然完美,与此对应的是生态景观与资源的不可替代不可再生性。
②高层次性:生态旅游不仅是单纯的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看一看,而是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在生态旅游中通过对环境的审美感觉,使人重新发现自然环境的意义和人在环境保护中的重大作用.③可持续性:就是指生态景观,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 ④综合性:生态旅游的效益是综合性的,首先经济效益上,我国的特色生态景观将成为经济效益的有利条件,社会效益上,生态旅游有助于人们寻找丰富多彩的符合个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14.论述群落演替的发展趋势及半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 15.论述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答:。1 湿地面积减少 :湿地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驱使人类不断地进行围湖垦殖、围海养殖、过度砍伐等,湿地的面积也因此骤减,尽管目前对湿地的保护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国际湿地公约》以及各国各地区的法律法规,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湿地的开发和利用,但湿地面积减少的事实却依旧存在。在湿地面积锐减的同时,湿地所拥有的独特的生态功能,包括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在迅速退化。湿地污染严重:湿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其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之一,围绕湿地进行的各种人类经济活动,对湿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的废水,被排放入湿地中,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极大的破坏。2 3 物种多样性受到破坏:湿地的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是除了森林以外的又一个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同时,物种的多样性对于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活动带来的水污染和生境的变化,使湿地中的动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动植物由于对生存环境较为敏感,适应能力比较差,群体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对于适应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物种多样性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愈发脆弱。影响生物群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在大规模开发时期,湿地中的生物的生境遭到破坏,生物群落的生存和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在保护为主的时期,建立了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但仍无法消除人类的影响。3 湿地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我国,目前湿地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保护好湿地成为一个全球的课题,也是人类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普通本科(中外合作)
为促进国际教育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华中农业大学特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著名公立大学共同举办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培养及交流项目,2013年招收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其中市场营销专业2013年已经纳入国家统招计划,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填报高考志愿,进行网上录取,不符合条件的可以占用机动计划。
入学要求及报名时间
◆ 招生对象:面向全国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 ◆ 报名时间:7月1日至9月1日额满为止。
◆ 文理科 :免试考生需要达到所在地二本分数线以上(英语单科要求100分以上),艺术类:335分 以上(英语单科要求70分以上);未达分数线者须参加并通过华中农业大学组织的英文测试和综合能力测试入学考试。
国内阶段费用
学 费:25000元/学年,教材费:800元/学年,住宿费:根据学校宿舍收费标准而定(四人间、带空调、热水器)
学 制
全日制本科阶段国内学习两年或三年,国外学习两年或一年,共四年,学员也可以申请不出国,在国内完成4年学习。
项目优势:
◆ 学生在华中农业大学有学生一卡通,享受和统招学生一样的待遇;毕业颁发就业报到证,享受普通本科待遇。
◆ 多国家、多院校合作,可根据个人意愿和条件选择留学国家和院校; ◆ 国内一流的英语师资力量,确保国内阶段学生外语水平达到外方大学要求。注:华中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中外合作)2013年在山东、河南、天津、湖北、湖南5省有招生计划(可查看当地考试院出版的填报志愿的书籍),达到二本线的同学可以填报志愿,进行网上录取,其他省份的考生或者未达到分数线的同学,或者欲学习其他专业的同学,可以联系本人,占用机动指标解决,颁发入学通知书。
第三篇:华中农业大学校徽
说明:1.本校徽已按比例缩放,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查看清晰原图。
2.www.xiexiebang.com整理的系列中国大学校徽,旨在为您制作简历时提供方便。
3.“华中农业大学校徽”的版权归属原设计者、学校所有。
第四篇:大题城市生态学doc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城市学原理的社会应用七个方面。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现代生态学最关心的三个研究领域是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城市生态学的五个基本原理: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另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简称生活生态位。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3.食物链(网)原理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5.环境承载力原理: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和污染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 2.技术承载力3.污染承载力。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的统一体。系统的特征:a整体性或称集合性;b关联性;c目的性;d环境适应性;e反馈机制。系统研究思路,可以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成分: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城市灾害主要有a地质灾害b气象灾害c火灾d各种交通灾害e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坍塌和地面裂缝)、7种,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是世界上城市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地质灾害原因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富受损失的现象。地震有很大的隐蔽性和突发性。洪涝灾害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城市交通事故是城市的人为灾害,包括车祸和航空灾难。湿地对城市、生态系统起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水源作用。城市洪水的控制和防治:①增加防洪战略研究;②充分利用城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一套为洪水预报和警报所需的洪水水清数据收集、处理和传送的自动化系统等;③结合城市的具体条件,开辟滞洪区;④制定河流管理法规,明确防洪责任制。
城市景观是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包括城市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组成及外观形态。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①斑块: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用的一块非线性地标区域;②走廊: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③本底(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可分为: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引入斑块走廊的作用:起着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的作用。走廊有着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它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另一方面它又将景观另外某些不用部分连接起来。特征:①它的弯曲度或通直度;②连通性。本底:提出区分本底和斑块的三条标准,即相对面积、连接度和动态控制作用。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生活环境,也称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主要由两方面因素组成:①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例如光、热、水、风、矿物质养分等;②生物因素,即对某一生物而言的其他生物,例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它们通过自己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生物。③人为因素(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因子还应该包括第三方面的因素即人为因素):指人类的砍伐、挖掘、采摘、引种、驯化以及环境污染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有机汞和晒同时在金枪鱼共存时,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这几种作用主要是非生物因子中的化合物对生物的毒性作用)3.净化作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两个基本功能,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生产功能:1.生物生产 ①生物的初级生产:指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②生物次级生产。2.非生物生生产①物质生产: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物所需的各类有形产品和服务。②非物质生产: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其相关的服务。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A城市生态系统需要维持稳定和有序,必须有外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B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条件外,还大量地加入了人工环境因素和人的活动的影响,使得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变化显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C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大量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从系统外的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从开放性和高度输入性的性质来看,城市生态系统又是发展程度最高,反自然程度最强的人类生态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以人工为主。
城市人口又称城镇人口或城镇居民。含义 A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B居住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口C居住在市辖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按其各种属性表现出的差别构成分类的比例,可分为两类:A城市人口自然结构,例如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B城市人口社会结构例如阶级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城市人口数量或人口大小是指城市区人口的总个体数,含固定人口总数和流动人口总数。从个体数量上变动来看,造成变化的因素是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迁(流)入率和迁(流)出率。人口年龄结构:a增长型b稳定性c衰退型。城市人口密度是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作用是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建设和人口迁移等计划的参考依据,反映一个城市乃至城市内某一区域居住人口的疏密程度。城市人口的分类:①城市人口的服务结构分类(基本人口、服务人口与被托养人口);②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分类;③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分类;④城市人口民族结构分类。
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总体。主要包括空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人工环境: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城市气候是指城市内部形成的不用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它是重要的城市环境要素。城市气候不同于周围地区主要表现:①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温度普遍较高,即形成城市“热岛效应”;②风速小,静风多;③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冬、夏季相对湿度都较低;④多尘埃和云雾,太阳辐射减少;⑤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增加。城市热岛的形成条件a深色的屋顶和墙面吸收量较大,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b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农村自然界的下垫面要大得多,而且城市的co2和污染物覆盖层善于长波辐射,导致城市晚间气温比郊区高c城市中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排水网流失,地面蒸发量少d城市中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e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扩散。逆温,城市气温的垂直分布。上暖下棱辐射逆温,下沉气流下沉逆温,两气团相遇锋面逆温。城市工业布置为了减少或避免由于工业布置不合理引起环境污染,特别是引起空气污染而影响周围地区水域、农作物以及居民健康,在用地规划和总体规划中,一般多考虑大气输送、扩散等自然通风条件对用地布局的影响。大气输送与扩散是通过风形成的。城市工业区布置与居住区的关系通常表现为4方面:①生活居住区内布置工业;②生活居住区边缘地段布置工业;③工业区;④工业点。城市的降水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降水,受大气环流,地形条件,大气层诸大气凝结核含量(空气的微小悬浮物等)城市水环境的特点:①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任何一个城市的淡水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②城市水环境的系统性特点:城市水环境的系统性是指,组成城市水环境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结合成了有机的整体。③城市水环境系统自净能力的有限性特点:每个城市的水环境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或环境容量,但这种自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城市植被: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被的总称。主要功能是有美化环境和净化环境的作用。功能:①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②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应,a绿化实体的小气候效应b被吸收的co2和放o2平衡的生态效益c植物对污染大气的净化作用d减弱噪声作用(城市植被可以减弱噪音,主要是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作用)③城市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城市动物是栖息和生存在城市化地区的动物。而把与人类共同在城市环境中而不依赖人类喂养,自己寻食的动物称为城市野生动物。城市野生动物的特性:①区系成分优势种的改变;②种的数量的改变;③种群数量的改变;④分布格局的改变。危害:①对飞机的危害;②是疾病的携带者;③对建筑物、观赏植物以及景观的破坏。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何不同?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因而其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除了自然系统本身外,还有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营养结构。什么叫生态系统?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系统至少应具备3个条件:①有许多成分;②各成分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③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特点是如何?
城市化的过程中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特点:a政府是城市化动力的主题b城市化对非农劳动的吸纳能力很低c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制约d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e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城市人口绝对数较大f城市化进程是渐进式的发展态势g城市化的地区分布不平衡h城市化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基础 分析东莞人口的发展特点,提出城市人口的调控对象
东莞市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以工业吸引外来人口随着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而且明显具有地域性特征和以15-34岁人群比例较大,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本地人口增长缓慢。东莞人口调控的对象主要为15-34岁的外来人口,东莞人口数量大但总体素质不高,高端科技不多,吸引不到人才,导致了东莞转换不了经济型城市。教育文化的比例较低,应该大力推广教育的实施,大力推广文化素质的宣传。城市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散中心,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增大,土地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收到影响。A对生物圈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减少或灭绝。B对岩石圈的影响,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C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产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到各种水体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D对气候的影响,城市工业各种气体的排放和各项建设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的热容量,导致气温变化,产生城市热岛现象,也使城市中降水发生变化,以及日照,风等。城市化对城市水文的影响
A城市化造成城市热岛效应,阻障效应,凝结核效应等会造成城市降水量的增加。B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清除数目,平整土地,建设房屋,道路,覆盖排水河道等措施使地下渗透能力逐渐减弱,影响地下水的补给量,地下径流及土壤含水量减少,从而蒸发量也减少。C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日益影响着水分收支量的平衡,改变城市区域的面貌,破坏水循环总体使地下水收支减少。D土建筑物及沥青路面所替代,使土壤渗透和地面蒸发量相应减少,而由降水形城市化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原有的透水地区(农田,森林,草地)不断被混凝成的地表径流却相应增大,而且汇流历时缩短,从而使城市的雨洪径流明显加大。
你对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内涵是如何理解的,如何建设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谁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在全球环境危机和中国能源紧张的宏观背景。我认为A社区内的交通标志与路灯,可以更换节能led灯具,或是采用太阳能收发电B多个社区的楼房屋顶,改造为屋顶花园C业主装上太阳能热水器,屋顶设置太阳能面板。D动车辆,低碳运输为社区停车场,楼道等地方,由现在的F社区大力发展低碳文化,在精神建设上宣传低碳生活,加T8灯管改用T5灯管。E推广使用电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地方?
A全球性变暖B臭氧层流失C自然灾害D生物多样性减少E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F影响水质
第五篇:华中农业大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华中农业大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指导者和良师益友。
第二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班主任工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和《中共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 华中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农党[2005]17号)精神,制定本条例。第二章 岗位职责
第三条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条 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合理选修课程和安排学习进程。经常与任课教师联系,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院系反馈并提出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和考研录取率,带领全班学生争先创优。第五条 加强班风建设。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纪律观念。指导学生开展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文明寝室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指导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和谐友爱、特色鲜明”的优良班风。
第六条 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按照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强的原则,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指导他们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指导团支部、班委会制定班级建设目标和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和民主管理,提高团支部、班委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在学风和班风建设中的作用,在使用中进行教育、培养和考察,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第七条 认真做好学生个别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深入学生寝室、参加学生活动、向辅导员了解情况等方式,全面掌握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性格特点和家庭状况。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个别思想教育工作,要特别关注“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并及时向学院党委副书记和辅导员反映,落实帮扶工作。
第八条 引导学生作好大学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
第九条 参加并指导学生的政治学习、思想教育、学风班风建设等班级活动,组织本班学生参加院系举行的大型会议和重要活动。全程参与学生的学年总结鉴定、综合测评、评先评优、困难补助发放、违纪违规查处等工作。
第十条 关心关爱学生,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 会同辅导员做好班级的其它工作,完成学校和院系交办的其它工作。第三章 选
聘
第十二条 全校每位教师、干部都有服从组织安排,承担班主任工作的义务。教师、干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要有担任班主任(考核等次没有不称职)的经历(没有安排担任班主任工作者除外)。第十三条 班主任由学院党委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热心学生工作,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干部和研究生党员中选聘。
第四章 工作制度
第十四条 例会制度。班主任例会每学期至少两次,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召集。
第十五条 下班制度。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寝室等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开展工作,其中,新生班和毕业班的班主任每周至少下班两次,其它年级班主任每周至少下班一次。班主任每学期应以谈话为主的方式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班主任每月至少参加一次班委会和团支委会,指导班委会、团支部开展工作。
第十六条 工作沟通和汇报制度。班主任须经常与辅导员、任课教师沟通和学生家长沟通,不定期地向学院党委汇报工作,班级发生突发事情要及时向学院党委报告,并积极主动予以解决。
第十七条 班主任要认真填写《班主任工作手册》,并于每学年末将《班主任工作手册》和班主任工作总结交学院党委。第五章 管理、培训与考核
第十八条 班主任在学院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第十九条 班主任外出须向学院党委副书记报告,外出一月以上者,学院党委须安排代理班主任,并报党委学生工作部备案。第二十条 学院党委要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动态管理与监督,对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班主任,应及时谈话、调整或解聘,对因失职而造成重大影响的要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一条 学校和各院系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要制定培训计划,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努力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二十二条 班主任考核在党委学生工作部统一领导下,由各学院党委负责,每学年进行一次。班主任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优秀等次比例为10%-15%,良好等次比例为20%。考核等次为不称职的班主任不能获得当年的班主任工作量和班主任工作补贴。
第二十三条 每学年评选表彰一次“优秀班主任”,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者,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职务晋升。
第六章 待
遇
第二十四条 班主任工作量标准:新生班班主任年工作量为40学时,毕业班班主任年工作量为30学时,其它年级的班主任年工作量为20学时,计入教师总工作量。
第二十五条 学校设立班主任工作补贴,统一核拨给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根据各院系学生班级数,班主任的配备、工作情况和考核结果,将班主任工作补贴划拨到各院系,各院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发放方案,报党委学生工作部审核备案。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学校授权党委学生工作部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