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教学经验
高中物理教学经验
因为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大量数学工具的使用,以及对学习主动性的更高要求,物理量从标量走向矢量,从而使高中物理难学也难教,这是人们的共识。就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好教材
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也是联系师生的重要媒体。尤其是物理教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实验、包括一些扩展学生知识面的阅读小材料无不包含其中。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可阅读性更强。其中有很多精美的物理图片、课外补充材料、小实验、物理学史等等。这些内容既能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又常是出题的热点。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是很重要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将教材转变成“学材”,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丰满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将教材转化成“学材”呢?我认为通过“教材+学法=学材”的模式便可实现这种转化。教师应体现出以教材为依据和依托,教会学生如何会“学”,使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以期尽早地独立获取知识。例如,对于“光电效应”和“原子能级跃迁”,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及时给学生以方法指导,用浅显的通俗的实例解释微观领域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与宏观领域中的规律作区别和比较。光电效应发生时间极短用爱因斯坦“光子说”是很容易解释的,一份光子能量只给一个电子,而不是给所有电子平均分配,这也符合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理论,“打破大锅饭,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份能量只给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就迅速获得能量,“脱颖而出”了,学生听起来非常容易接受,再开句玩笑,邓小平能提出“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是否是学好了物理中的“光子说”呀!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趣精神倍增了。只要多方面善于思考善于联系,物理就会变得很容易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法”本身也是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学法”进行自学。这时,教材就具有了可读性、可思考性,也就转化成了学生的“学材”。这恰恰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些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重要性,而片面强调了练习册的重要性,这是极其错误的。我感觉原因有以下几点:1.不利于物理学习思维的培养!2.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培养。3.更不利于教师业务提高和成长。
二、和学生处好“关系”
21世纪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的高高在上,师道尊严;而是在业务专长引领学生学习,在生活方面做学生朋友和玩伴!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表现在:1.放下老师的架子,你的目的是传道解惑,在某种层面上是平等的!又是不平等的!2..尊重学生 体现在你要善于在学生面前充当一个听众的角色,了解学生学习和其他方面内容。一句话:沟通很重要。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方面能力不亚于业务能力。
三.教学上循序渐进,降低梯度
泰山虽高,但一般人都可以翻越;悬崖峭壁虽不是很高,但一般人如没有特殊的工具和一定的训练是翻不过去的。也就是说只有不可逾越的台阶,没有不可翻越的高山。所以搭好台阶,降低梯度,在教学中显得很重要。降低梯度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切实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同化。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使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目的。为此,要求备课时细致捉摸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教材曾研究的问题在言语、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找出存在的差别和内在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与指导,使学生顺利的利用新知识来同化旧知识。如讲弹力,在初中阶段只提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都没有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而高中教材讲弹力,不仅要分析产生的原因,而且要讨论弹力的大小以及他的方向。这就比初中学习的知识抽象,难度也大。那么如何促使知识的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再现弹簧伸长与压缩的形式,分析弹力产生的弹力原因和方向然后演示其它物体产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现象。目的是利用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最后作微小的形变的试验最终得出物体之间产生弹力的条件。这样的教学方法及过程跟初中教学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
四、充分驾驭课堂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传统教学相比,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提高了。那么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是关键!1.认真备课2.不要忘情于教,更要动情于管!
五、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学生中常存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所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我觉得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可过分关注解题的特殊方法,应重视解题的一般性问题。一般性的分析方法更便于起广泛的指导作用。
2.重视解题的解前和解后的分析。特别是解后分析,要关注解的合理性,要看模型的运用是否合理,结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
3.讲解习题过程中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不要处理太快,以免学生顾此失彼,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物理思想。
六、及时总结和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总感觉改进的地方很多,如板书、新课的引入、例题的选择、课后小结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好总结和批注!“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如果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我认为,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以上是我对自己物理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总结的很片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使自己自己能胜任各个层次的物理教学,做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第二篇:物理教学经验
物理教学经验总结
高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大量数学工具的使用,以及对学习主动性的更高要求,物理量从标量走向矢量,从而使高中物理难学也难教,这是人们的共识。就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好教材
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也是联系师生的重要媒体。尤其是物理教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实验、包括一些扩展学生知识面的阅读小材料无不包含其中。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可阅读性更强。其中有很多精美的物理图片、课外补充材料、小实验、物理学史等等。这些内容既能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又常是出题的热点。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是很重要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将教材转变成“学材”,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丰满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将教材转化成“学材”呢?我认为通过“教材+学法=学材”的模式便可实现这种转化。教师应体现出以教材为依据和依托,教会学生如何会“学”,使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以期尽早地独立获取知识。例如,对于“光电效应”和“原子能级跃迁”,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及时给学生以方法指导,用浅显的通俗的实例解释微观领域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与宏观领域中的规律作区别和比较。光电效应发生时间极短用爱因斯坦“光子说”是很容易解释的,一份光子能量只给一个电子,而不是给所有电子平均分配,这也符合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理论,“打破大锅饭,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份能量只给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就迅速获得能量,“脱颖而出”了,学生听起来非常容易接受,再开句玩笑,邓小平能提出“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是否是学好了物理中的“光子说”呀!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趣精神倍增了。另外,在解释玻尔原子能级跃迁时,我引入螺栓和螺母的配套关系,能级跃迁时原子只能吸收或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不能任意,条件非常苛刻,多了少了都不行,物理规律和客观实际也有一定的吻合关系,只要多方面善于思考善于联系,物理就会变得很容易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法”本身也是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学法”进行自学。这时,教材就具有了可读性、可思考性,也就转化成了学生的“学材”。这恰恰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降低梯度
泰山虽高,但一般人都可以翻越;悬崖峭壁虽不是很高,但一般人如没有特殊的工具和一定的训练是翻不过去的。也就是说只有不可逾越的台阶,没有不可翻越的高山。所以搭好台阶,降低梯度,在教学中显得很重要。在《电动势》一节课教学中就针对电动势这一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设计了多个问题,层层深入,最终得出电动势的定义,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降低梯度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切实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同化。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使学生把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目的。为此,要求备课时细致捉摸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跟初中教材曾研究的问题在言语、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找出存在的差别和内在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确定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与指导,使学生顺利的利用新知识来同化旧知识。如讲弹力,在初中阶段只提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也讲了压力的大小,但都没有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而高中教材讲弹力,不仅要分析产生的原因,而且要讨论弹力的大小以及他的方向。这就比初中学习的知识抽象,难度也大。那么如何促使知识的同化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再现弹簧伸长与压缩的形式,分析弹力产生的弹力原因和方向然后演示其它物体产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现象。目的是利用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最后作微小的形变的试验最终得出物体之间产生弹力的条件。这样的教学方法及过程跟初中教学衔接起来,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
再如讲示波管原理,可设计多个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减低难度,促进理解。
三、做好实验
高中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通过实验可以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物理知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实验中一定要组织好,要让学生体会、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是机械的按程序进行。采用先让几个同学先做,然后分散到各组,从而加强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另外要合理的创造条件进行小实验,例如讲力的分解时学生多难以理解的是,如何确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立分力的方向的。如三角架问题中我采用让一个学生一手叉腰,另一学生在他的肘关节处轻拉的方法,让其感受和体验力的效果。再如学习自由落体后,让学生利用直尺,测自己的反应速度,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让刚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四、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学生中常存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所以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我觉得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可过分关注解题的特殊方法,应重视解题的一般性问题。一般性的分析方法更便于起广泛的指导作用。
重视解题的解前和解后的分析。特别是解后分析,要关注解的合理性,要看模型的运用是否合理,结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
讲解习题过程中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不要处理太快,以免学生顾此失彼,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物理思想。
另外,我认为,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物理教学经验总结
第一要让学生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懂的标准是每个概念和规律你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对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为了学懂,同学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认真阅读课本;认真听讲;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一般会比课本更具体更详细。认真听讲,一方面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第二,学习物理,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等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第三,要即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即时完成作业。
第四,阅读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实践表明,物理成绩优秀的同学,无不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因为,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问题,阅读者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到很多巧妙更简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这方面我自己就有切身的体会,见识一多,思路当然就活了。教学课堂的改革对物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师德之外,还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师的学术水平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要作到一个“活”字,要精通专业知识,首先必须学好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有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只有把知识学活才可能把知识教活,把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知识。凡是与自己所教专业在知识上有联系的学科都应该掌握其基本的知识结构,以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日益加强,由于学科知识的纵向分支和横行综合,学科相互交叉,教师要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就不能仅满足于所教专业的狭窄范围,而应该将各门知识综合起来作为自己知识结构的整个系统来认识。俗话说:一切东西懂一点,某一知识懂一切;既要百门通,又要一门精。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教学和谐统一的基本教学规律,课堂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指导下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地学。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用以运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媒介。如课堂演示实验,电化教学等,在使用他们时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运用时选择恰当时机;不要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教师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果,物理教学掌握语言艺术的目的,就是用最精练的,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语言,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物理问题理解得最清晰、最充分,表现在教师大量的准确的、适时的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中的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以不失科学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科学、标准规范,不论是讲解概念、规律、原理,还是使用专业术语,语言表达都要符合各门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完整周密,切忌用词不准,模棱两可,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地再现抽象的概念。教师语言还要有启发性,有幽默感,注重轻重缓急。
总之,本学期在教学方面,我既注意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注意了做好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篇:物理教学经验材料
1.要课前准备充分。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课标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2.要操作规范。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3.要真实可靠。物理教学的本身就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一是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教师的演示是为讲述物理规律而采取的一种直观教学手段,人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如果一次或数次实验失败,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对此规律真实性的怀疑,对教学带来不利影响。要保证实验成功,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还要求教师有较浓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
二是要正确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实验的过程受到环境、气候、心理、仪器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再细致的准备也难免会出现意外的结果。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教师一忌忙乱,不进行思考就重新开始,极可能导致实验的再次失败;二忌简单,如果简单地把失败归结于“仪器有毛病”、“实验本身现象就不明显”等托辞,这样可能会使学生对教师的能力和物理规律本身同时产生怀疑。
第四篇:物理教学经验浅谈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物理教学经验浅谈》
亳
州
五
中
徐
鸿
权
2010
年 7 月
物理教学经验浅谈
本人自2000年7月到五中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五中的高中物理的教学工作。本人始终如一地恪守教 师职业道德,兢兢业业,爱爱岗敬业,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热爱学生。
本人热爱物理,热爱物理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勇于进取,在钻研教材,探求教法方面积极向老教师学习,与新教师交流,和学生共论。总结这几年的高中物理教学,本人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以期能更进一步,再上一个台阶。
首先,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我总是设法去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出发来备课,来组织教学。在这方面我认为物理知识给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施展空间。因为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地太紧密了,可以说我们日常工作的任何事情都能与物理扯上联系;同时任何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日常生活来体现它的适用价值。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我的任务就是找到它们的联系,去发挥。
其次,不耻下问,勇于向别人请教是我教好物理的法宝。
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甚至是疑惑的问题,每当此时,本人总是拿着它们去向同事请教,探讨,甚至是争论。然后集思广益,对问题的认识就深刻得多了。同时对如何去教,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知识就思路清晰了。
再次,低下身子,取长补短,和学生做朋友。通过十年来的教学经历,我认识到了学生是上帝,同时学生是镜子,学生是老师的老师。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敢去马虎学生,去唬弄学生,甚至是欺骗学生。本人常常俯下身来与学生平齐平坐,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有时,题目最终获得了解决,此时师生共同闯关的感受真是让人欣慰;但也有时,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从不敢说“这类题超纲”,“不要再想了”之类的话。而是承认我也没办法,暂时放一放。回到家后,再思考,再翻查资料,再向别人请教。当这一问题最终被解决时,我也同时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最后,人所共知,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做好实验是我教好物理的前提。
本人在目前学校实验条件还不甚优越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条件,尽量多做实验,做好实验。本人总是将一些深奥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用很直观的、浅显的实验来讲解。同时,本人也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条件去做小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对一些难以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或者实验现象不很明显、需费时太久的实验我也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帮助。除了从网上下载同行做的比较好的课件来用外,我自己也试着做一些简单的课件,虽然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但那种参与,尝试的乐趣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总之,本人自执教高中物理以来,既心牵学生,情挂学校,处处以学生为重,以学校为重,认真钻研,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做到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学校,无愧于良心!
总结人:徐鸿权
2010 年
7月
第五篇:物理教学经验小论文
物理实验教学小论文
2016-2017学(下)复兴中学
郑丽杰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一)实验课堂缺乏吸引力
物理课堂上开展的学生实验往往都是由老师统一部署,操作步骤由老师提前规定或者统一进行,学生就像机器一样听从指挥,按部就班,过于程序化、模式化,不能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得的实验结果与他人相同,这对于学生来说根本无法引起兴趣,缺少思考学习的动力,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二)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
现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传统学习模式向现代学习模式的转变过程之中,往往还会受到固有学习理念的影响,新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实验过程中过分听从老师安排,跟随大家的脚步,人云亦云,无法做到主动思考,主动设计,提前预知,缺少必要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停滞不前。
二、如何通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明确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鼓励学生参与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往往较为简单,容易操作,有一部分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操作。因此,教师在开展一些物理实验时,要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他们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现有知识解决实验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例如,在“透镜及其应用”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物品运用了光的反射、折射原理,并选取一些带到课堂上来。讲解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的物品分别说明。比如,近视镜与老花镜的区别,放大镜如何聚焦,凸透镜如何成像等,实验之前请同学们猜测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现象,并通过实验来印证,看哪组学生表现得最好。最终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总结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大家相互讨论,交流实验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有一个途径就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前作出设想,而后通过实验印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物质的物理属性”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经典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更重?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给出答案后,让他们自己通过测量衡量同等质量的棉花和铁哪个更重,通过测量,学生们会得到自己的答案。其次,再让学生思考同等体积的棉花和金属哪个更重,依然让其独立完成实验。这时,学生们就会对物体的密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借助实验给学生详细讲解物体密度的相关知识。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对知识的识记,又能够培养他们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和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
(三)课外观察,思维创新
初中物理实验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有趣的现象,蕴涵着许多物理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现象,比如说,游泳时人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汽车拐弯时身体为什么会倾斜?浸入水中的树枝为什么看起来是弯折的?等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拓展视野、开拓思路,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三、总结
总的来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时之功。教师自身在做到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注意方式方法,不断总结,积极鼓励,在教授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灌输正确的思维理念,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在实验中取得更好的进步,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