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花课小结
青花课小结
2013年12月15日,历时一个月的青花课结束,也是最后一个课堂作业开窑的日子。刚刚开窑便急匆匆的拿来观赏,虽然效果还是不经如人意,但是毕竟是自己期待已久的青花罐子。
谈及这个月的青花课,确实收获很多。开课初期,要准备坯、青花料(要分生料孰料,在这个月学习中,老师所教授的是分水青花,所以后期青花是用孰料。所用料属于康乾2号,和莲花山庄8289123),而后是调料笔、分水笔(又称“鸡头笔”分小号、通号)、勾线笔(损耗较大,中锋用笔)、刻刀、料碟、捧坯毡、汤勺和保鲜盒、蜡纸和针、陶胶、开水长时间煮沸的茶叶水等等。
开课后第一个作品是临摹10寸盘子,将蜡纸放于打印好的图纸上,用针扎孔,然后蜡纸放于坯上用国画颜料拍色(国画颜料较红色钢笔墨水更稳定不会炸开),随后青花料加一些陶胶调和匀称开始用勾线笔构线(若拍图不清晰可以先用5B以上软铅笔淡淡勾线条),构线完成后准备分水。分水料传统的层次分为头浓、正浓、浓水、淡水、影水五色,依照头浓依次往下调色。分水开始后,要注意先重色后淡色,这样在流动时候不会对画面造成太大影响。鸡头笔的使用,要求鸡头尖部始终朝下,蘸料时候要顺着鸡头方向,否则对鸡头笔损耗较大,分水开始后,要注意笔头不要碰到坯,始终在水层上带着水流动,则分水后不会花、乱、脏,好的分水应该在料干了附着在坯上,是平整的。除了对青花知识的学习,刘颖睿教授所注重的更多的还有构图的讲究,老师要求的很严格的,最后的创作作业经过了无数次的定稿和修改,但是还是会有很多的不足。
1、陶瓷装饰设计,对于罐子来说,每个面让观众去欣赏都是完美的,才是比较好的作品。
2、古人所创造的缠枝是很受用的元素,在构图中讲究一个“气”是不能断的,必要的时候需要很多的元素进行连接。
3、传统图案设计,一些二方连续,要注意器形,口、颈、肩、腹、径、足等部位,用什么纹样都是有讲究的。
4、在艺术设计中,也要注重点、线、面的灵活运用。
5、对于元素的使用,要有适当的变形或者保留。
对于器形,我个人认为可以有一些变动,即使有时候是因为意外有了破损,还是可以进行修改,创作更有趣的作品。在构图上,也可以对坯进行一些雕刻,块面划分。元素要善于变形,点线面的分布也要合理。构图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分水后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自己发现对于釉料的接触真是少之又少,希望可以勉励自己继续努力。
第二篇:青花评课稿
美术《美丽的青花蛋》说课稿
谢薇
一、说设计思路:
青花瓷以其突出的历史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被誉为是中国的“国
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是将自然物象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图式在瓷器上表现出来,构图简洁,色彩素雅明快,造型,线条极其丰富,给人一种淡雅的视觉美感。正好满足中班幼儿强烈的学习探索欲望,是中班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一门艺术,也是一个很好的幼儿美术欣赏教材,既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于是,今天我们走进了青花瓷的世界,更近距离地欣赏国瓷,感受中国文化。
二、说目标:
1、通过欣赏课件《美丽的青花》,感受白底青花的古朴简约美。
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在鸭蛋上积极创作,用线条大胆地在鸭蛋上表现青花图案。
3、学习用简单的线条画青花来装饰鸭蛋。
三、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用简单的线条画青花来装饰鸭蛋。
活动难点:用线条大胆地在鸭蛋上表现青花图案。
四、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活动前欣赏过青花瓷器。
材料准备: 1.鸭蛋人手一个、青蓝色颜料、棉签、抹布、水彩笔(深蓝色、浅蓝色)、放鸭蛋的底座。2.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古筝曲)、条纹图片。
五、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青花瓷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幼儿既形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
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
1、“你最喜欢谁画的青花蛋为什么喜欢?”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
2、“请你和老师、同伴讲一讲自己的画。”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达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六、说活动流程:
(一)集体欣赏、感受青花的美 1.观看课件,交代要求。
师:请小朋友欣赏时注意观察青花瓷它们的花纹、形状、图案,美在哪里?
2、提问:刚才我们看见的那些瓷器,你们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青花瓷器美在哪里?
3、了解青花:
师小结:这些瓷器它们只有白底和蓝色,这种白底蓝色的瓷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花瓷。古代人把蓝色叫做青,他们又觉得这种瓷器像花儿一样美,所以叫青花瓷,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瓷器。
(二)教师启发幼儿在鸭蛋上画青花。
1、师:如果要你来画青花,你会怎么画呢?
2、认识各种美丽的花边花纹。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欣赏。
3、教师示范在鸭蛋上画青花。
师:我想画一个太阳,我用锯齿线表示,我想画一朵小花,我用波浪线表示···
四、幼儿自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今天我们一起用青蓝色的线条来装饰一下鸭蛋。你想在鸭蛋上画什么?你会用什么图案来表现? 幼儿自主选用绘画材料、工具,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进行创作活动。教师巡视,进行适当的指导。
(三)作品展示、评价
1.你最喜欢谁画的青花蛋,画的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2.请你和老师、同伴讲一讲自己的画。3.与同伴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七、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我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活动设计中,我既给予孩子技法上的帮助,又给予孩子充分的创造空间。活动中我始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儿的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幼儿在特别宽松、开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根据对本次活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教学程序的设计,估计活动的重难点将会得到突破。但是由于孩子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在活动中还将根据孩子的基础和能力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篇二:团队赛课评课稿
美术评课稿 10月26日,我和几位老师一起观摩了由麻布三中林海燕老师执教的一堂美术课,收益颇多。特取其中一课进行分析,讨论,反思。如下:
林海燕老师执教的《瓷器风韵》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首先,林老师从备课、教具的准备来看,准备的相当充分,每个环节安排得有条不絮,丝丝相扣,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林老师语言幽默、风趣,课堂中随机应变能力强。导入时,用一段青花瓷的演奏视频做导入,这里的兴趣导入,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欣赏课,让人耳目一新。
一、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林老师采用了开放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初中美术的学习要求和美术学科特点,并符合时代和联系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林老师带来了一个碗并让学生敲击用碗和青花瓷器的声音对比,再用课件展示了用青花瓷器的演奏场景,这样就准确抓住学生活泼、好玩、好动的心理,在活动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起,为整堂课的集中进行提供了一个前提保障;其二,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图片和视频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其三,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二、教学设计的创新
林老师的这节欣赏课摆脱了一般欣赏课的教法—学生听老师讲的模式,使学 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对于一节欣赏课来说是非常难的,并且在这节课中安 排了欣赏课中甚少的技能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带动了课堂的气氛。也 使我们教师感受到了欣赏课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完美搭配。实现了美术课中的创 新,达到了新课程标准里的精神。三,认真的教学态度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林海燕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四,些许的不足
1、林老师对于问题的提出过于笼统,以至于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比如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拿出一个盖着布的碗问学生:“同学们能看到老师手上有件东西吗?”是件什么东西?学生当时有回答毛巾的也有回答是抹布的,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学生回答的答案不是自己预期的那样,就达不到教学目标了。另外林老师在敲击碗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声音。老师自己说是乐器,感觉学生既没有回答出答案,而老师说出的答案又很突兀,让我们摸不着头脑。所以在一节课中,问题的提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提的好,学生就能很快的回答出来,师生就能互动的很好。反之只会冷场破坏了课堂的有效进行。所以一堂课的设计,如何提问是关键,要设计出恰当的问题。
2、评价过于笼统,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应该选择丰富并且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语言进行评价,并且要有肯定的或鼓励的言语出现,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活动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作品,应该加入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到解决的办法。另外林老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只是单一的提问学生是使用什么方法去制作出来的,我想可以在造型上加以评价,这样可以更加的让学生懂得泥塑的趣味性。
3、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顾到了一部分的学生,这可能和当时黑板所在的位置有关系,当一个男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由于上课过于投入忘记了叫他坐下以至于学生站了很久都不敢坐下,这个问题就说明了教师在上课投入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的一举一动,并且要全面的照顾到学生。
4、教师在课后拓展的时候讲到了现在瓷器的欣赏,我认为单单的图片是不够的,还可以带一些成品过来展示,这样可能更加的直观。
五,我的深刻体会 林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触很大,首先我觉得她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对欣赏课的创新——在欣赏课中进行美术技能的训练,这种创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想,使我们在以后的欣赏课中能挖掘出更多可以技能训练的好创意出来。同时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去关注的,那就是一节好的课,它的问题提炼非常的重要,问题提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这堂课所呈现的效果,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提问并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对课堂的掌控。篇三:第十六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说课稿
第十六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6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阶段目标,确定《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是一节欣赏课。通过欣赏课件,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思想目标:
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陶瓷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简单介绍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什么是陶器?
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图片资料,学生欣赏、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讨论,我给与总结:陶瓷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二)发展阶段:
1、通过展示图片我给学生讲解瓷器和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三项区别: a:烧制的原材料不同。b:烧制的温度不同。
c: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的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
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的制瓷业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作品和图片,根据陶瓷艺术的欣赏方法,从器皿的外形上、纹饰上、釉色上、来进行讲解。
从东汉到南北朝,是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样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的秀气。(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有口,圆腹。(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釉也比较丰富。
本课我重点介绍的《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是元代瓷器,1964年5月出土与河北保定。青花和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两种不同颜色的高温釉下彩瓷。元代匠师们巧妙的把钴蓝料和铜红料应用在同一件器物上,形成红、蓝两色争艳的艺术效果,故称青花釉里红,又称“青花夹紫”。这件元代盖罐,形体丰满,腹部突出,部分作四个菱形开光,以凸串珠纹作开光轮廓线,内镂雕洞石和四季花卉。红色的花朵,蓝色的枝叶。呈色鲜艳与罐体白地纹饰交相辉映,颇有四季花色满园之感。肩部绘四组灵芝,垂云图案开光,内蓝地白莲,淡雅宜人。罐盖贴塑坐狮状兽纽。它的造型古朴雄伟,制作精良,装饰丰满,层次分明,融合了镂空,雕塑、堆贴、釉下彩绘为一体,达到主辅分明,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增强了立体感,构图饱满,疏密有致,堪称元代瓷器中的精品。
唐代,瓷器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
四、课后拓展:
让学生用彩泥塑造一个器皿,使学生加深对陶瓷工艺的了解,增强学生对陶瓷艺术美的认识!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青花瓷)艺术》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说课的课题是——《古代的陶瓷艺术(青花瓷)》。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这三个部分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教学构思,倘有谬误之处请多加指正。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分析,该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第九册第16课,是一节以古代陶瓷为主题的美术欣赏课,纵观现状, 由于欣赏课包含的人文信息比较多,把握不好,很容易使学生成了一个被动的听众,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如何才能使美术知识打破时空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重点。
从教材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教材设计中涉及的陶瓷种类和知识点非常的多, 短短40分
钟的课堂,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必然难以满足5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层次。因此我借鉴“抛锚式教学法”,选取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而学生又相对熟悉的青花瓷器作为本课的授课重点和主线。
目的是要让学生以青花为切入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掌握从瓷器的釉色、纹饰和器形等方面去观赏陶瓷艺术的方法,从而提高对瓷器的欣赏能力,起到一个以点带面的作用。
有了对课型的定位和思考,接下来就该围绕目标出招了,下面请您跟我一起走进我的课堂设计中。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在这节课上,我以情景教学法,以瓷器拍卖活动贯穿首尾,设计了“情景激趣导入”、“走近青花”、“探究青花”、“体验青花”、“评价拓展”(感知—鉴赏—体验)等5个环节, 抓住“青花”这一落脚点,巧设活动,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其中。首先是第一环节:情景激趣导入。
为了在一开课就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我巧妙地利用情景、激趣导入,出示一个在拍卖中创造了瓷中神话,被奉为“瓷中霸主”的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让小组模拟拍卖,讨论出价。并通过央视的鉴赏节目视频揭价,一件瓷器竞拍出如此天价,青花瓷器为何有如此的魅力,让世人如此为她着迷呢?巨大的价格反差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达到了“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此时,我便把握住学生萌发的积极情绪,顺水推舟地点出本课学习的重点。面对一件瓷器,我们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欣赏它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欣赏和品味青花瓷独特的美。
紧接着是第二环节:走近青花。
学生将在一段激扬的配乐中欣赏精美绝伦的古代青花瓷图片,进一步走近青花,青花美吗?美!美在哪里呢?在音乐的渲染和老师的引导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模糊地归纳出青花主要美在器形、釉色和纹饰上,这也是瓷器欣赏三个主要切入口。当然,仅仅停留在这个感性的认识上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对青花进一步聚焦。下面是第三环节:探究青花
这个环节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和难点而进行的。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瓷器欣赏的方法,理解青花独特的魅力,我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设计了一个小组自学与探究互动的环节,针对五年级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与归纳能力的特点,教师在课前先给学生准备好有针对性的小组自学探究资料,把本节课需要展握的有关青花的人文知识,化整为零,让各个小组根据小组学习汇报单的要求从不同的层面展开探究,如第一组探究青花瓷的年代;第二组探究青花瓷的釉色特点及美感;第三组探究青花瓷的器型美;第四组:探究青花瓷的纹饰的寓意美;第五组:探究青花瓷装饰工艺的书画美。最后再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汇报整合,老师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穿针引线”、“归纳整合”的引导者,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与满足,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四环节:体验青花
新课标中提到“在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地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孔子也有云:欲先动其心,必先动其情。因此,在本课中,我还尝试运用创作体验的方法,巧妙地让学生借助白色素胚瓷碟和蓝色颜料体验青花蓝白相映的魅力。从而增加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加强审美情感体验、为学生的视觉欣赏和理性思维提供更丰富的支持。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评价与拓展”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各小组将学以致用,运用学到的知识推荐出小组优秀作品参与班级作品拍卖会,最后教师总结,回应板书,再次点题。不仅是青花瓷,面对其他种类的瓷器,我们也可以从它的年代、釉色、器型、纹饰及其工艺等5个方面去欣赏它。作为拓展,我还将介绍青花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之美。激励学生传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并给学生推荐介绍中国陶瓷艺术网,鼓励学生对其他陶瓷种类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以下便是我的板书设计和课堂剪影。请多多指导。第十六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
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放映录象
五.本课小结。
第十六课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教案二
过程设计
一、师生谈话,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考考你们英语。篇四:《瓷器》说课稿 《瓷器》说课稿
教材:高中美术(必修)中国工艺美术欣赏(第二讲)
学校:上犹县第二中学
说课:杨文国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瓷器》
一、说教材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各地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欣赏陶瓷艺术。
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瓷器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
3、几大名窑的产品特征。
4、珍爱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flash软件制作美术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录相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美术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及纹饰特征是什么?
放映课件或录像(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回答:不是。是瓷器。
三、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讲 瓷器
(一)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与瓷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二)瓷器的发展
在我国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了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儿烧成,胎质较硬。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三)瓷器的的生产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播放课件进一步形象展示瓷器的的生产过程(制胎、汶水、彩绘、过釉、烧窑)
(四)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观看一观录像《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特色》
提问:宋代有哪些著名窑厂? 回答:宋代最著名的有“五大名窑”(汝窑、官窑、耀州窑、景德镇、龙泉窑)。哥窑、钧窑和定窑等。
课件展示欣赏《贯耳瓶》了解官窑的制作要求及其造型古朴、敦厚,通身粉青釉,釉层厚润、晶莹如堆脂。釉面的冰裂开片纹有润泽、凝重而含蓄的艺术特点,欣赏《贯耳炉》了解哥窑天然机理美的艺术特点,欣赏《玫瑰紫釉盆托》了解钧窑“窑变色如晚霞”的艺术特点,欣赏《白瓷孩儿枕》了解的景德镇白瓷“色质如玉”的艺术特点,欣赏《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了解元代“釉下彩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提问:清代制瓷工艺在颜色釉方面较前代有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品种?
回答:有斗彩、五彩、素三彩、粉彩和珐琅彩等。
课件展示欣赏《斗彩鸡缸杯》、《各色五彩大瓶》
我国的瓷器自唐代开始,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外国朋友曾赞誉“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国向有“瓷国”之称。我国瓷器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我国宋代有哪些瓷窑?简述其产品的艺术特色。简要小结。
五、布置课外思考题: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篇五:《美丽的盘子》说课稿
《美丽的盘子》说课稿
扬州市育才小学 梁海霞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美丽的盘子》。它是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五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版块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与苏教版小学美术《青花盘》形成完整的序列。并与《相同图样排排队》、《适合纹样》,等共同构建出的小学美术生活类装饰图案教学的有效结构。针对学生已具备的能力,同时也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着生本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初步理解“装饰”概念,感受盘子装饰纹样的艺术美
操作领域:巧用绘画、拼贴的方式及适合盘子形状的图案装饰、表现盘子。情感领域:培养美好情感,体验创造活动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的重点 不仅让学生了解盘子外形的特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盘子的装饰图案,并通过对盘子的欣赏,激发制作欲望和对美的追求。
盘子的形状多以圆形常见,也有三角形、多边形等,花纹装饰性强,有人物、动物、风景、器物和几何形等,好多盘子具有象征意义,表现方法更是多种多样。盘子既有装饰作用,可以用精心设计的盘子布置房间、美化环境,还有实用价值。因此本课的难点 在于如何根据盘子的外形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巧妙恰当地装饰盘子,体味装饰,体现创新。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对于设计、装饰的涉猎仅于第一册《新花布新花衣》一课,但在表现方法上稍显优势:因为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与此同时,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他们好奇心重,所以教师可从关注盘子的装饰方法上创新教学,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美术,培养一双会观察生
活的眼睛和体味生活美的心灵才是学习的重心。这样学生的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的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件、中外瓷盘艺术品图片、各种制作材料。? 学生准备:纸盘、卡纸、剪刀、色纸、废旧材料、双面胶、水彩笔等。? 环境准备:课前将教室四周用各种盘子进行装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盘
子的魅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
本课计划安排1课时,课上以多媒体演示、学生欣赏、感受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欣赏体验为主线,以表现探究为核心”的教学原则。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选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在课堂上过度的使用只会产生反作用。而在以视觉冲击为主的美术课堂上,它的出现还是能够营造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除了课件展示优秀作品刺激感官外,如果在教室里适时营造一个用盘子装饰的环境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导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字“导”字。虽说是一年级的孩子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存在“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意识。本课通过“多元欣赏、感受交流、创意表现”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体味美丽的盘子具有的装饰性,创意设计自己的美丽盘子。(3)多元评价法: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适当引导;多元评价方式的存在打破传统美术课堂画的好坏与否的评价模式。评价内容可涵盖如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
学法指导
“生本课堂”的理念就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使学
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选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尝试学习法 让学生用手边的材料随意地摆摆、放放、拼拼、画画,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各自的需要来装饰美丽的盘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他们尝试的机会。(2)分层学习法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都得以相应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3)综合法 一年级的学生表现手段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尝试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的提出与探索解决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而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张圆形纸片问学生:“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带了一些纸盘,只有一张圆形的纸片,我想把它变成盘子,你有什么办法呢?”请1、2个学生自主尝试制作,探索简易的纸盘制作方法。“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师示范做盘子。(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孩子了解如何制作一个简易的纸盘,同时也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重点。师生交流“洁白无暇的盘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你什么时候会用到它?”(这个问题的设计,让孩子立刻开始回忆生活中的盘子在不同场合的运用,通过他们的自主交流,知道了盘子的用处。课件随机出示不同用处的盘子。)师问3:你在生活中看到的盘子,跟老师做的盘子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此问题的设计让孩子通过对比观察,了解盘子制作的材料不同、图案不同、形状不同)师小结揭题:课前老师让大家带来了一些纸盘,有的同学可能是从超市买的,有的可能是家里过生日时剩下的纸盘,那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只普通的盘子,变得与众不同呢?一个属于自己,让别人惊叹的“美丽的盘子”?(揭题)
(二)、多元欣赏、自主探究
欣赏作品是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我设置了三个环节: 1)跟着感觉走,找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欣赏书中的图片,找出你最喜欢的盘子。并思考你喜欢的盘子是什么材料制作的?”这时孩子们在欣赏书中作品时就会有一定的目的性,了解材料的不同,盘子的外观纹样会有所不同。我会根据学生不同喜好,来讲盘子的历史。让学生简易的了解及不同盘子的制作工艺。因为盘子始于陶盘,鲜有装饰纹样。往后才出现木、铜、瓷、铁、银、金、水晶、玻璃等其他材质的盘子,装饰图案亦愈发精美。盘子从起始的日用品变升为工艺品,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你喜欢的盘子用了什么装饰方法?”对于装饰方法的运用孩子可能了解的比较少,但通过对比欣赏,孩子可以看出“有的是画的、有的是彩色卡纸剪贴的、还看出食物也可以来装饰盘子。”对于这些方法的讲解,如果单纯靠老师的说教,孩子们会了解,但在听授过程中会觉的乏味,所以我采用了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通过“看、想”、为后面的“做”激发兴趣、奠定基础。
2)聆听大师,拓展思维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他将再也无法生存和发展,更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需要。所以我给学生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比如毕加索的《牛头陶盘》、《斗牛场彩陶盘》,了解大师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为什么要把斗牛场画的盘子里?学生会想到斗牛场是圆形的,盘子也是圆形的,把两个加在一起恰好合适。我把这种方法总结为外形相似联想法,我会接着问“利用这种方法你还会想到做什么?”学生此时会想到各种圆形的物体来装饰盘子,比如:钟面、瓢虫、雨伞等。孩子的创作思维立刻被打开。李平凡的作品《娃娃》,我会问“在他的作品里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什么?”虽说是作品只是描绘人物,但同时把作者的情感也融入进去了,所以我在总结时,让孩子知道,绘画是可以融入感情的。3)、走进朋友,合作交流
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会让孩子们产生更多的共鸣。此时,课件展示学生作品,请同学们找一找“从他的作品里,你学到了什么?”比如:有的同学画海底世界装饰盘子,我就会随即问“盘子里可以画海底世界,你觉得还可以画什么内容?”。此时孩子们就会想到太空、绿色的大自然。我接着总结:在盘子的世界里,只要是我们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表现到我们的盘画里。这个问题的总结,拓宽了孩子在绘制盘子时的表现内容。接着问“从他们的作品里,你看出了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这个问题是引导孩子比较装饰图案的表现方法,单独的图案、图案加花边、根据盘子的形进行想象。学生们在此方法的引导下,为下面自己装饰盘子时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了。相互用带来的材料摆摆放放,激发创作灵感。
(三)、感受交流、创意表现
生本课堂善待了学生差异。我们要看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学会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所以我是这样设计作业要求的: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盘子和老师制作的或与你同桌的盘子有什么不一样? 2)根据自己盘子本身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盘子的装饰方法,进行装饰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要强调作品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材料的选用,制作同时,播放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打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四)、展示欣赏、多元评价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评选出最有创意的盘子、最有趣的盘子。师评: “这些盘子你们喜欢吗?”“这么漂亮的盘子,你打算怎么安放它呢? “那请你在教室里选个地方把它挂起来吧。”(请一个学生上前挂盘子。)“你们看,原来盘子挂在墙上也很漂亮。”把推荐出来的作品分别挂在适合的地方,营造装饰的氛围,体味生活和创作的乐趣。最后师总结:盘子为什么这样美?因为同学们在用巧手装饰它,描绘它。
第三篇:画青花纹饰评课稿
评课稿
这节由武老师执教的《画青花》一课是江西版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材的“设计•运用”课 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可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课!
首先,从武老师的备课、教具、课件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进行活动和组织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方法,培养创新、合作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武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一、舞蹈视频导入,引出课题。
二、观察分析。让学生欣赏并分析教师所展示的青花瓷图片,找出制作和装饰方法,主动探究出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师示范。老师现场演示制作步骤
1、将纸对折
2、在一边画好花瓶的一半
3、沿边剪下
4、用蓝色笔进行装饰。
四、动手制作。学生通过认真看老师示范后动手进行制作。
五、作品展示,知识延伸。
在课堂上,武老师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合作、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
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活泼、好玩、好动的心理,利用欣赏舞蹈视频的方法导入,在课的一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这里来,为整堂课的集中进行提供了一个前提保障。其次,在讲授新课部分,丰富有效的教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且极大地展示了讲授的基本功,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视觉上有所收获,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作思路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再次,“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武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
由于美术课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因此,我在赏评这节课的时候,认为本节课也相应的存在一些遗憾,归纳如下:
以上只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说的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及授课教师的谅解。
第四篇:《青花》
青花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艺瓷人的执着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课文有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第三自然段描写了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等方面,表现出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用心良苦。也写出了我对父亲的行动、神态的不解。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这部分文字较多地描写了我在“寻找——复制——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劳动和心路历程。期间有痛苦的沉思,有满眼的迷惘,有美好的梦想,有成功的喜悦。文章歌颂了父子俩可贵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课文编排有一幅插图,描绘了父亲把一尊青花瓷瓶交给儿子的情景。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学习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思中悟。利用文本提供的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资源,调取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发挥学生想象力,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3、知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帮助学生认识“鬓、疵、杳、惘、窥”;会写“鬓、锲、嬉”;理解“两鬓斑白、锲而不舍、嬉戏、瑕疵、迷惘、窥破、郑重其事、如饥似渴、毛塞顿开”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
收集青花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优美的《青花瓷》的歌曲声中欣赏青花瓷器的图片,感受青花之美。(播放课件)
(http://ting.baidu.com/player/index.html?__methodName=mboxCtrl.p
laySong&__argsValue=354387&fr=mp3#loaded)
2、介绍有关青花瓷的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3124.htm
2、你们知道吗?由英文中“中国”“瓷器”同为一个读音“China”引入:瓷器是咱们祖国的象征之一,而青花瓷又是瓷器里的最美丽的精品。你了解青花瓷吗?(交流课前阅读的相关资料。阅读课后的“学习链接”。)
3、这节课,我们要学到的就是一个关于青花的动人故事,到底这传世的青花瓷为什么这么美丽呢?当我们学习了今天课文《青花》,就明白了。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回答: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他们什么事情?
2、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我开始了苦苦寻觅”一句。看看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由来。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过程。
(了解了过渡句的作用并抓住过渡句进行理解。)
3、轻声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指名读生词。正音,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重点理解:
锲而不舍;锲,刻;舍,放弃,停止。镂刻不停息,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荀子·劝学》中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反义词有: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
嬉戏:游戏;玩耍。瑕疵:微小的缺点。纷至沓来:纷,众多;沓,重复。接连不断地到来。注意“沓”不要写成“踏”。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窥破: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暗中察看。暗中看出来或觉察明白了。郑重其事:对事情采取慎重认真的态度,一点儿也不马虎、不敷衍。如饥似渴: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那样。形容非常迫切的情状。
茅塞顿开:茅塞,被茅草塞住;顿,顿时,立刻。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一样,现在一下子打开了。比喻突然一下子明白了。近义词:恍然大悟。
4、齐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说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
三、小结
美丽的青花,一代代艺人的骄傲和满怀的心事都凝聚在上边。父亲对“我”满怀企盼,到底父亲要?“我”找到什么东西呢?下节课再一起琢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2、抄写生词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美丽的青花图片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想再次欣赏那青花之美,让我们再一同去看一看吧。
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分段情况和段意。
3、父亲要给“我”的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求这其中的奥秘吧!
二、细读理解。
(一)研读“默默期盼”
1、读1-4自然段,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瓷艺人?他教我瓷艺,为什么不传配方给我?后来,父亲为什么又郑重其事地把一尊残缺青花交给我?(出示课件)
2、交流。
(1)理解 “独树一帜”,体会父亲的“手艺高”。(2)什么是父亲心里的“完美”?
(3)找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用心良苦。理解我对父亲的行动、神态的不解。(出示课件)
3、齐读第1-4自然段。
4、小结:这个部分,我们领会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默默期盼和良苦用心。到底在期盼什么?儿子怎样完成父亲的任务,成长为青花瓷器的合格接班艺人呢?
(二)研读“苦苦寻觅”
1、默读读5-16自然段,思考并找关键语句写批注:(出示课件)(1)“我”为了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是怎样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的?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根据这几个阶段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2)每次我觉得成功了的时候,心情怎样?父亲是什么表现?(3)父亲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表现?
2、抽生回答、反馈以上3个问题,抓住重点句子进行理解。(1)、分层情况:
1)其中,第5自然段的两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再次强调过渡句及它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给6——16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6——8)自然段,写“我”找到瓷片。“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第二层:(9——11)自然段,写我“复制”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儿子已经大有进步,父亲还想要儿子进步,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第三层:(12——16)自然段,写“我”自制青花,父亲看到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原来父亲眼中的“完美”,是青花瓷器艺人一代代的“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3)、出示我在“寻找——复制——创作”青花的这一过程中“我”苦苦寻觅,苦苦求索,最后走出迷惘,灵光闪现,茅塞顿开的句子。读一读。(理解茅塞顿开、瑕疵、纷至沓来、锲而不舍。并用茅塞顿、锲而不舍开两个词语造句。)
(在有感情的朗读、交流重点语句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修复好的青花是昨天的青花,复制好的青花依然还是昨天的青花,在精通前人的手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的元素,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与众不同的青花,才是最珍贵的、最美丽的。而这一切的目标的抵达与超越,都是在主人公艰辛的工作和深入的思考、想象中得来的。)
(4)、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找出来,注意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父亲从“不满意——冷眼——笑容”,实际上是表现了他要求儿子去创新瓷艺„„)
3、小结:父亲的默默期盼,经过儿子的苦苦寻觅,终于获得了完美的结局。原来“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三、课堂小结:
“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这是我在执著追寻那片完美的青花的过程中,获得的认识,这是父亲用企盼的眼神注视我时,一直想对我说的话,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
五、延伸拓展。
1、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悟青花的美。
2、回忆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练习说话并填空。(出示课件)
我赞美独树一帜的人间瑰宝——青花瓷,我更赞美。
3、青花瓷的美,不光在瓷器上,大胆的设计师们,已经把这种创作的灵感运用到了我们的桌布上、壁纸上、甚至我们的服装上,就让我们去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服装的魅力吧!(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青花
父亲 :默默期盼 不满意——冷眼——笑容
“我”:苦苦寻觅 寻找——复制——创造
传承——超越(完美)
作业设计:
1、比较后,选词语填空。喜 嬉
()戏()爱()闻乐见()皮笑脸 宾 滨 鬓
海()来()()发
2、连一连。
郑重其事地 翻阅 ︳ 独树一帜地 古镇 如饥似渴地 翻寻 ︳ 震耳欲聋的 作品 锲而不舍地 交付 ︳ 闻名天下的 响声
3、读句子,写一写自己对句子的理解。(1)、在古窑的废墟上,在千年的烟火里,我锲而不舍地翻寻着历史的遗迹。(2)、既然完美的青花不是来自古人,也不是来自修补,那么我的青花应该来自我自己这里。
(3)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
课后反思:
1、教学本文,把本文体现的父子俩的创新精神与中国青花的发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内涵的认识: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和巨大创造能力的历代人民群众创造的。
2、在引导学生体验“我”为得到青花的祖传配方方面作出的艰苦努力过程时,可抓住“苦苦寻觅”弄清楚我所经历的“寻找——复制——自制”这三个阶段,进而去思考每个阶段“我”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联系描写父亲的不同的神态的语句,理解课文所赞美的历代艺人的创新精神。
第五篇:青花教案
设计意图:
青花瓷是一种彩绘装饰瓷,造型优美,色泽淡雅,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瓷器。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青花瓷盘”从欣赏传统的青花瓷盘切入,通过创设环境、用音乐渲染气氛、欣赏传统青花瓷盘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引导幼儿以线描装饰画的表现手法,在白色纸盘上装饰青花图案,绘制具有民间工艺特色的青花瓷盘,从中感受青花瓷盘独特的简约之美,并激发幼儿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目标:1.欣赏青花瓷盘的花纹和图案,了解其纹样装饰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色调美和纹样美。2.尝试运用烘托主题的方法装饰青花瓷盘,养成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
活动过程:
一、导入:青花简介
1、观看动画
这是关于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的动画。这是介绍什么的动画片?你从动画中知道了什么?为什么小女孩说好东西只许看不许摸?
师小结:原来青花瓷是古代人发明的宝贝,在瓷器上画上漂亮的图案做成的。而且瓷器上还可以写字,可以写时间还可以写名字。
2、欣赏青花瓷。你们是不是也想去博物馆看看这些宝贝呀?老师这有一些博物馆的图片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吧。
我们国家古代的这些人多么厉害,把这些瓷器做得这么漂亮。现在这些瓷器都被保护起来了。这些白底蓝花的图案称为青花,绘制在白瓷上就被称为青花瓷。青花瓷只有青、白两种颜色,上面的装饰花纹干净、简洁,非常美丽。
二、探索青花的画法。
1、介绍两种形式。今天我们小朋友来看看青花瓷盘上的青花是怎么画成的。(旋转式和自由式)
2、内容都有什么?(动植物、人物、风景)
古代的人们很聪明,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花草、动物、人物等各种美好的东西都画在了瓷盘上。
3、青花盘上图案的位置和绘画步骤。这些美丽的花纹都装饰在盘子的什么部位?(盘心、盘边。)在盘心一般都是各种漂亮的大图案。而盘边人们往往会装饰上花边,这些花边排了整齐。这样青花瓷盘看起来更美丽。所以,这些瓷盘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4、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三、幼儿绘画过程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也想上手手试一试呢?老师有两点想提醒你们:第一先想好画的内容。第二画的过程要注意图案的位置。好了开始。在《青花瓷》静谧、古朴的MP3纯音乐声中作画。
四、展示幼儿绘制的青花瓷盘,相互欣赏与交流 1.展示幼儿的作品,请个别幼儿上前介绍自己的作品。
2.采用幼幼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进行讲评,重点围绕主题花纹设计、盘边花纹排列、整体布局、艺术审美等展开。
(析:讲评的重点不在评判作品的好坏,而是根据幼儿的作品一起找一找其中的与众不同,或者是其中的十足创意。可以着重引导幼儿关注青花瓷盘的整体装饰效果是否整洁、美观,盘心花纹与盘边花纹的比例是否恰当等,以通过具体明确的评价活动有效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五、延伸活动:
1、除了可以用青花装饰盘子还可以装饰其他的东西。我们以后可以试一试。
2、青花还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收集关于青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