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1(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7:5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国情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国情1》。

第一篇:地理国情1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国土疆域面积、地理区域划分、地形地貌特征、道路交通网络、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城市布局和城镇化扩张、生产力空间布局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体现。监测地理国情就是要对地理方面的国情进行动态地测绘、统计和分析研究,并及时发布地理国情监测报告。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国情复杂,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表变化频繁。充分利用测绘先进技术、数据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提供真实可靠和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信息,是测绘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面向未来测绘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地理国情是重要和基本的国情

1、科学认识地理国情的丰富内涵

地理国情涵盖了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所形成的相关信息,是具有宏观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地理信息。地理国情信息可以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强化和完善)、地理统计信息(有针对性实施,力求全面)和地理演化信息(利用先进软件功能,客观详细)。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是能够直观地反映在地图、遥感影像等载体上的地理要素分布信息,主要包括地形地貌、道路交通、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等地理要素的分布信息,属于能够直接观测的对象型信息,也是基础测绘最主要的表述内容;地理统计信息是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如国土面积、流域大小、道路长度以及各种地理实体的统计数据或数量信息;地理演化信息是在动态测绘基础上,获取时间序列的地理信息,通过统计和对比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演进规律,并对监测对象未来的发展演化方向进行分析预测所形成的趋势信息,如城市化、草地退化、沙漠化及其它重要地理要素变化趋势等信息。

2、地理国情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

地理国情信息涵盖面广、综合性强,不仅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表特征和地理现象,而且还能够反映地表变化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成为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管理决策工作的重要基础。地理国情信息全面反映国家自然资源及其消费主体的空间关系,是科学规划自然资源消费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持。地理国情信息可以将重要水体、森林及污染情况等自然环境要素信息集成整合,综合反映国家生态和环境发展现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数据支持。以地理国情数据为基础,实现各类经济社会信息与地理信息的融合处理,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演变和内在关系,准确判断发展趋势,是开展国民经济统计、城乡规划、重大战略和重要工程实施、工农业生产布局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重要基础依据,对于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以地理国情监测为基础和前提。

二、监测地理国情是提升测绘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当前,地理信息数据已经基本实现了对陆地国土的初步覆盖,未来测绘工作的主要任务将是监测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变化情况,提供地理国情信息服务。因此,监测地理国情是测绘工作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提高测绘工作地位的重大举措和提升测绘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1、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基础测绘业务的重要拓展

测绘是获取、处理和提供地理信息的活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系为测绘之专业,更是基础测绘的重要内容,是站在国家大局和宏观战略的高度,对基础测绘业务的重要拓展。业精于专攻。测绘部门作为基础测绘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既是基本职责所在,也有独特的专业化优势。一是测绘部门本身就是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提供者;二是测绘部门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目的是提供给政府、企业、社会使用,自身无任何利益诉求,从而可以确保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三是基础测绘工作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严格遵守测绘标准规范,对位置精度和属性准确性等方面要求非常高,从而可以保证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四是测绘部门已经建成覆盖全部陆地国土的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1/3以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成了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建设全面推进,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具备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持;五是测绘部门拥有一支分布广、技术精、装备较好的基础测绘队伍,为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2、加强地理国情监测,为管理决策科学化提供持续支持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地表形态的变化,管理决策需要更加全面和及时地掌握地理国情变化信息。仅仅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静态数据,已经不能满足管理决策的实际需求,必须加强地理国情监测,获取地表变化数据,加强信息集成整合与统计分析,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综合、客观、权威的地理国情数据支持,促进管理决策的空间化和科学化。一是要在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基础上,实施地理国情信息的全国性普查,加快构建地理国情信息本底数据库;二是充分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全面获取地形地貌变化、交通路网发展、地表覆盖演变(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变化)、城市扩张、水系变迁、环境污染、地壳升降、海岸进退、冰川消融以及生产力空间布局、生物多样性、自然灾害影响等地理要素变化信息;三是加强地理国情信息的集成整合与统计分析,充分揭示地理国情信息的分布特征、内在联系及发展演化规律,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和演进;四是推进国民的地理国情教育,充分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进一步丰富反映地理国情的图书和资料,为国民素质提高作出应有贡献。

三、夯实基础,强化支撑,加快推进地理国情监测

监测地理国情,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测绘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切实把握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推进地理国情监测,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地理国情信息依据。

1、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机制,强化测绘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地理国情监测既是测绘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持续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提升地理国情信息服务水平,必须建立顺畅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明确地理国情数据是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并通过修改《测绘法》调整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发布制度,强化测绘部门相关职能,由测绘部门适时发布地理国情监测报告;二是在现有条件下加快调整基础测绘工作内容,把地理国情监测作为基础测绘的重点任务,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与此同时,将地理国情信息直接作为基础测绘成果由测绘部门适时发布;三是按照长、中、短不同周期和大、中、小不同尺度以及国家、省、市、县不同范围,建立健全各级测绘部门既分工明确、又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四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标准体系,科学制定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编码、监测工艺和技术规程、产品体系与产品模式等标准规范;五是要培养一批覆盖全国、布局合理、满足地理国情监测要求的专业化人才,确保地理国情监测的顺利实施。

2、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强化地理国情监测的手段支撑

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实施持续的动态测绘,对测绘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我国自主的测绘卫星和先进航空遥感平台,建设地面快速测量系统,着力构建以先进测绘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设施为核心的信息化测绘体系。要根据地表变化的区域特点和地理国情监测要求,进一步优化测绘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的功能分布和区域布局,不断增强地理国情监测的支撑手段。

3、完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强化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支撑

根据地理国情监测的新要求,加快完善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一步拓展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型,丰富信息内容。加快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要统筹协调全国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加快推进涵盖主要地理国情要素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完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夯实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支持。

第二篇:地理国情监测相关

地理国情监测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有效途径。地理国情监测,就是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定位技术(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湿地、冰川、沙漠、地表形态、地表覆盖、道路、城镇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情国力。

地理国情监测的实质是对相关信息的空间分布进行表述。地理国情信息可分为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统计信息和地理演化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是直接或间接获取并能够直观地反映在地图、遥感影像等载体上的地理要素分布信息,如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江海湖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等信息;地理统计信息就是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如国土面积、流域大小、道路长度等数据或数量信息;地理演化信息就是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时相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对比和动态监测,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化趋势,如沙漠化、石漠化、城市扩展等。

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是基础地理信息的延伸和扩展。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信息,即可以通过基础测绘直接获取的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表要素分布及其变化和各种统计分析综合信息,这也是测绘部门进行地理国情监测的首要任务。另外一类是间接信息,即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矿产资源、自然灾害、气象、工农业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测绘是不能完全获取的,需要与专业部门联合进行信息获取和综合,或者在基础测绘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获取。

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直接获取的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目前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某些指标与相关专业部门的对应标准不一致,比如土地利用、林业植被、水系、交通等,通常专业部门的分类和统计更细化一些。在标准不能协调一致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以测绘行业的标准为基准,应该强调测绘部门所获取的地理国情信息空间位置的精准度,而不是信息的细分度。对于不能直接从基础测绘成果中获取的地理国情信息,应尽量和专业职能部门联合,获取权威的专业信息并和基础地理信息有机结合,同时形成一个信息获取、信息发布的有效联合机制。

监测地理国情是促进科学管理决策的迫切需要。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要求管理者超越时间维度,把握空间布局,注重统筹兼顾,作出系统、科学、可持续的长远规划和科学决策。为此,需要通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快速获得地表植被、土地利用、生态变化、环境演变、城镇扩张等各种地理国情信息,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对突发事件、优化重大工程实施等提供基础资料,促进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安排的科学决策、科学评价、科学管理。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夯实地理信息支撑。地理国情监测,必须建立在丰富翔实的地理信息资源积累基础之上,不仅需要掌握各时期的历史档案数据,更需要快速动态掌握最新地理信息。为此,要按照建设实景中国、智能中国的方向,加快构建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服务高效的数字中国,加快实现全国测绘与地理信息服务“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一是充分利用先进卫星定位技术手段,建设全国统一和共享的卫星导航定位服务“一个网”,提供高精度、高效率的导航定位服务。二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测绘工程,积极推动数字省区、数字城市建设,精心组织“一村一图”工程,全力打造全国测绘“一张图”。三是加快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把“天地图”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地图服务网站,尽快建成可为各类用户提供全国乃至全球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的“一个平台”。

地理国情可以理解为反映一国特定时期各方面国情的空间分布及固有的数量、质量、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象等信息的总称。地理国情作为一种信息与其他信息相比有自己的特征。首先,地理国情具有区域性特征。地理国情应当属于空间信息的范畴,表现为国情数据与一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关联在一起,它具有直观和明显的区域性。其次,地理国情具有多维结构特征。地理国情信息在同一坐标位置上会具有多个专题和属性的信息结构。例如在一个地面点位上,可取得高度、噪声、污染、交通等多种信息。第三,地理国情有明显的时序特征。世界是运动的,地理国情反映的是客观变化的物质世界和社会现实,这就要求及时采集和更新它们,并根据多时相的数据和信息来寻找随时间变化的分布规律,进而对未来作出预测或预报。第四,地理国情具有客观权威的特征。地理国情是客观自然和与之有关的人文因素在地表的空间分布,数据量大、覆盖面广并实时变化,需要通过专业人员运用较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辅助软件进行测量、判读、处理方能获知,由于测量的记录和结果与客观存在的地理信息在精度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地理国情一旦形成即为客观事实,人们主观上难以逆转和修改,这一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

一要创新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是指行政机关管理权限的划分及借以实现其职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管理体制是一项工作开展得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各个专业经济部门大多有自己的测量队伍,它们各自为政,为本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与本部门管理密切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但是由于标准不一和部门利益需要,有些数据失真甚至互相矛盾。因此,为使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客观真实和公正科学,必须建立地位相对独立、管理统一归口、运作规范高效的地理国情监测管理体制。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国情监测又具有动态更新和公益性特点,需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以确保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能正常开展。长期以来各部门各行业采集、处理、存储了本部门本行业工作需要的大量地理信息数据,有些地理信息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技术标准、定义和分类规则不统一等原因,这些信息成为信息孤岛,有的甚至束之高阁,必须建立标准一致、互通互联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能否持续开展,除取决于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外,还取决于能否及时公布和更新,因此必须建立由专家、测绘部门和相关各方参与的地理国情数据审定、上报和统一发布机制。

三要创新法制。现代法治社会要求行政合法。作为专业性强且公益性突出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不仅影响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管理,也必将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依法进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要及时制定或者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地理国情监测的管理体制,规定地理国情监测的工作机制,明确地理国情监测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地理国情监测活动的程序,赋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应有的法定效力,将地理国情监测纳入法治轨道。

肖平对进一步做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明确服务对象和用途,保证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二是与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发展;三是在工作中要善于挖掘新思路、新方法,从资料使用、技术路线、流程、工作机制、成果形式等方面总结归纳,形成具有参考性的标准体系;四是形成长效的联络机制,保障地理国情监测试点项目的顺利进行。

2011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国测遥感一院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对西安世园会实施地理国情监测,并且成果丰硕,对各地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一是开好头,起好步。通过西安世园会这个面向国际的大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业务,落实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的战略目标任务。二是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通过西安世园会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国测遥感一院的业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累积了丰富经验。三是宣传了测绘,扩大了陕西地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影响面,为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理国情监测框架体系构想

来源:中国测绘宣传中心 时间:2011-04-22 10:51 【大 中 小】

刘耀林 何建华

国情是一个国家具有自己特色的总体实际情况,地理国情则是指能通过地理位置、面积、高程、长度、趋势等空间度量表达的关于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其中既有相对稳定的客观情况,也有不断变化的事实。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动态性是其根本属性。监测地理国情变化,预测变化趋势,服务于国家、地方政府决策和国民地理教育,是测绘部门的职责所在。

地理国情监测目标与任务

地理国情监测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监测地理国情动态变化,分析评估地理国情时空特征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形成权威、标准的地理国情信息产品,服务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与空间优化、重大战略与重大工程实施、突发事件与应急处置、地缘政治分析与重大国际问题应对等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大决策与国民地理国情教育。

地理国情监测任务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信息的动态获取、综合分析与评估、产品生产与发布。其中,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信息的动态获取主要是利用测绘技术手段对地理要素量测及其动态变化的发现、识别、提取与数据更新,形成地理要素监测时空数据库。综合分析与评估是在地理要素监测时空数据库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探测性空间分析、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对地理要素的数量与质量统计特征、时空分布模式、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等进行的地理国情时空特征的综合分析、时空变化的评估与趋势预测。产品生产与发布是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工程与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和国民地理国情教育等不同服务对象,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权威、标准的地理国情信息产品,并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产品发布,包括统计数据、图表、地图、影像、视屏动画、语音、文字报告等基本形式。

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体系

地理国情监测对象是在基础测绘关注的基础地理要素基础上的拓展,这一拓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基础测绘已涉及地理要素在内容上的丰富和拓展,如现有基础测绘对城市和居民地的测绘关注重点是其空间位置,而为地理国情监测服务的城市和居民点监测除了其空间位置外,更多的是关注其空间形态及其与交通网络、土地利用、水资源分布之间关系与动态变化;另一方面是增加现有基础测绘没有关注或较少关注的测绘、监测对象,如滑坡、泥石流、地表形态等自然现象和疾病传播、人口迁移等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描述与监测服务。

这一监测内容框架体系可以进一步从尺度层次、变化频率、信息类型等不同的视角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别。尺度层次上划分,地理国情包括国家地理国情和区域地理国情,国家地理国情可以有两个基本视角:一是立足于全球视野,通过国家在全球中的位置以及国与国之间空间联系来反映;二是在国土地域空间内,通过地理要素的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现象与地理事件的动态监测分析与评估,反映的全国地理总体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多是冠以全国、中国、中华、国家等的地理信息,如中国国土面积、中国海岸线长度、全国森林总面积、全国水库总库容量等。区域地理国情信息主要是以反映全省、自治区、市县等行政辖区或者地貌分区、流域、都市圈、城市群、大城市地区、主体功能区等自然或社会经济分区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总体客观情况及其动态变化。

从变化频率的视角,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可划分为初始测绘、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应急监测4种基本类型,初始测绘地理国情主要对监测区域范围地进行的全范围、全要素的地理国情要素测绘,它是监测的本底基础,对于随时间发展变化不明显的自然地理要素,基本上只需进行初始测绘,辅以必要变化更新即能完成监测信息的获取。对于随时间发展变化明显,并且随时间平滑变化的地理国情信息监测,则可根据其发展演变的趋势按照一定的时间采样间隔进行定期监测。对随时变化明显、变化频率较快且无明显演变规律的地理国情监测,则需采用日常监测方式。应急监测则是对诸如地震、洪涝、泥石流、森林火灾、重大传染疾病传播等重大事件,为辅助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等开展的实时监测。

地理国情监测技术体系

根据地理国情监测任务要求,可将其技术体系划分为地理要素信息的动态获取技术、统计分析与综合评估技术、产品生产与网络发布技术三个基本方面。

在地理要素动态获取方面,随着空天地立体多元观测体系的建成,将实现全天候、多元遥感影像的全域覆盖,基本能满足地理国情实时或准实时监测的数据源需求。因此下一步实现地理要素信息的动态获取,需着力解决基于多元遥感信息的地理要素变化的自动发现、识别、自动提取和数据库自动增量更新技术。

综合分析与评估主要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本底,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等相关技术,开展诸如全国国土面积、海岸线长度等数量统计;分析地形地貌、地表覆盖、水系流域、交通境界、居住区域等要素现状数据,把握地理国情空间分布格局;结合动态变化监测数据,深入分析地理国情动态变化监测过程信息,挖掘地理国情动态变化趋势和规律;融合其他部门信息,开展灾害应急、重大工程布局、产业优化布局辅助决策支持应用。

产品生产与发布技术重点需解决地理国情监测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以及产品的发布与在线服务等关键技术,形成地理国情监测产品生产的业务化和产品发布的制度化。(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测绘部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定位思考

来源:中国测绘宣传中心 时间:2011-04-22 10:47 【大 中 小】

刘若梅 陈新湖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 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依据,也是我们执行和管理的必要支撑手段。地理国情监测是测绘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传统测绘概念在新形势下的全新表达,是现阶段测绘在应用服务领域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基础测绘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测绘部门作为基础测绘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既是基本职责所在,也有独特的专业化优势。从测绘法对“测绘”的诠释,到测绘部门本身的职责和人才与技术积淀;从测绘成果的服务范围,到成果的权威性及精度质量的社会认可度,无一不反映测绘部门在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提供中,已经为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提供了基础与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理国情信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测绘部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定位:一是立足基础测绘,同时适应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等进行科学和精细管理的需要;二是要重点为各级政府综合规划、决策、监督等服务,提供客观、公正和准确的参考信息和数据;三是根据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战略和宏观管理等需要开展监测,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测内容互为补充。从一定角度看,测绘部门开展的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不可避免地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实施的管理和监测内容有重叠,但是也有差异。重叠是由于地理国情的内涵决定的,地理国情信息本身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特性,正如测绘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样,地理国情监测内容涉及多专业同时也服务多专业部门;差异是因不同的部门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开展监测,并借助不同的技术手段而产生。这种重叠和差异对国家制定并执行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都有益处,来自主管部门和非利害相关部门的数据,可以从多个侧面反映现状、发现问题,并提供效益评估的佐证。

测绘部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通过测绘技术手段,客观分析和量测地表空间现象的现状和变化,可以为专业部门提供基础数据参考,也可以与专业部门数据共同结合使用;专业部门的监测侧重成因分析和后续管理决策,测绘部门的监测侧重三维和四维空间可量测的客观表象,侧重监测信息的公共基础性,二者内容互为补充。例如,2010年发生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国家测绘局在收到灾区最新航摄资料1天后,就通过航测专业方法生成了灾前和灾后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影像图,利用专业软件计算出几条沟的泥石流掩埋堆积情况,包括堆积体土石方总量、最宽处、最窄处、最深处以及掩埋深度等值线图等,详细验证了专业地质人员实地勘察、估算的结果,为前线指挥部发布数据提供参考和佐证。又如我国自1999年启动了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工作以来,至2007年退耕还林(草)实施范围涉及全国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含县级单位)、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任务约3.64亿亩。10年来,耕地、林(草)地、荒漠化等数字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如何进行验证,直接影响此项政策的执行和效益评估。国家规划部门、统计部门、财政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需要的数据,很多是基于相关业务部门的统计汇总或以抽样调查的方式上报,地理国情监测可对此类数据进行空间定位和分析,与专业部门数据相互验证。测绘部门开展此类地理国情信息监测,是基础测绘服务的延伸与深化,与专业部门数据互补,对摸清家底有很大作用。

现有测绘成果以提供静态信息为主,如地形图上有河流的准确位置、常水位、高水界、流速、流向等等。据此,使用者可以分析、推断出正常年份某河段的水资源量。但是这些信息是地形图信息间接提供的,动态的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将弥补此类不足。可以预见,通过建立新的地理国情监测指标体系并系统地开展动态监测工作,未来测绘部门的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可以像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一样,作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底图,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地理国情监测是党和国家赋予测绘工作的新职责、新任务和新要求,是未来测绘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体现了测绘服务领域的拓展和测绘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强化。当今测绘信息化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变革时代,即以地理国情监测为核心的测绘信息化向知识化变革。监测地理国情是现阶段技术发展潮流下测绘工作的必然战略方向和趋势,也是全社会对提高测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测绘部门应该抢抓机遇,积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努力实现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测绘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测绘科学发展水平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作者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第三篇:地理国情完美总结

目录

地球 中国地理 国情 世界地理

地球

一、天体

1.天体系统:总星系包括河外星系、银河系,银河系包括其他恒星系和太阳系,太阳系 包括其他行星系和地月系。

2.太阳系八大行星:类地行星:水、金(古称启明、长庚)、地、火;巨行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小行星带。

3.天球:为研究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而引进的一个假想的圆球,称为天球。我们所看到的 是天体在这个巨大的圆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

4.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国际上把全天 分成 88 个星座。注:北斗七星为大熊星座的主要部分。

二、太阳

1.气体球:主要成分氢、氦,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外部大气分为光球层(肉眼可见,黑 子)、色球层(耀斑)、日冕层(太阳风),厚度逐渐变大、温度变高、亮度变低。

2.太阳直射点

(1)黄赤交角:地球自转平面为赤道平面、公转平面为黄道平面,两面夹角为黄赤夹角(23°26′)

(2)直射点回归运动:夏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直射赤道,冬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再次直射赤道。

注:昼夜变化:北半球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3.太阳风暴

指太阳向太阳系连续地以很高的速度和不稳定的强度释放的电离气体流。会干扰地球的磁场,破坏地球电离层的结构,造成无线电通信中断,还会影响大气臭氧层的化学变化。4.极光

极光是由于太阳粒子流轰击高层大气气体使其激发或电离的彩色发光现象。太阳喷射出高能带电粒子“太阳风”,撞击地球磁场,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三、地球

1.两极扁赤道鼓的扁球体(源于自转);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2.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圈划分为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3.在地壳中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其次是硅,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地幔、地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4.板块构造

六大板块:太平洋、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四、地球自转意义

1.时区:经度每 15°为一个时区,全球为 24 个时区;每个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区时,相邻时区时差为一小时,向东一个时区,区时早一小时。

2.中国跨 5 个时区,北京时间系东八区(东经 120°地方时)注:国家授时中心在陕西临潼。

3.本初子午线:即地球上的零度经线,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的经线作为全球的零度经线。以本初子午线为零度分东西两半球为东西经各 180°。但东西半球的划分是西经 20 度和东经 160 度。

4.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东经 180 度,由西向东减一天。

五、大气层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 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

1.对流层:10~20 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20~50 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50~3000Km空气密度小、存在电离层(80-5000 Km),反射无线电波。

六、海洋

(一)海水运动

1.波浪:海啸由于海底地震、地壳变动、火山爆发、山体滑坡、海中核爆炸等造成的巨 浪。海啸时掀起巨浪高度可达 10 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2.潮汐:在月球、太阳引力作用下周期性涨落。

3.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风为动力)、密度流(海水因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差异)、补偿流(海水减少,相邻海水补偿)

(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七、地质灾害

1.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1)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2)震级:指地震的大小,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国际上通用震级标准为里氏分级表,共分 9 个等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 32 倍。

(3)烈度: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地震烈度。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分为12度。

(4)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我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2.滑坡、泥石流、洪涝

滑坡指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下滑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指山区沟谷中由于暴雨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洪水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洪涝指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八、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全球气温升高。一般认为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具有强氧化性,故可以刺激呼吸道。

(2)臭氧层: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 20-30 公里的平流层,臭氧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3.酸雨:人们一般把 PH 值小于 5.6 的雨水称为酸雨。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4.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产生赤潮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氮、磷等营养盐类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注:淡水富氧化形成水华。

九、气象灾害

1.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2.台风(飓风):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

中国地理

一、地理位置

1.中国地理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2.领土四至:

(1)最北:黑龙江省北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处(53N)(2)最南:南海南部的曾母暗沙(3N)

(3)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135E)(4)最西:帕米尔高原上(73E)

东西横跨62个经度,约5200 千米。南北纵跨49 纬度(3-53),约 5500 千米。注:北极圈(66°33′N)北回归线(23.5°N)

3.邻国:

陆地边界:约 2.28 万千米。14 个陆上邻国(1)南部:越南、老挝、缅甸 注:东南亚(东盟)11 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南亚: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3)西亚 :阿富汗

(4)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无: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 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乌兹别克;(5)北部:俄罗斯(6)东亚:朝鲜、蒙古

注:中蒙边界最长(4670km),中阿边界最短,只有90km。9 个陆疆临边省区:桂、滇、藏、新、甘、蒙、黑、吉、辽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点,包括埃、叙、黎、伊、约、科、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 18 个国家和地区。

4.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海岸线长 18000 多千米。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二、地形 1.特点

五种地形:山地 33%为多,高原 26%,盆地 19%,平原 12%,丘陵 10%。

(1)四大高原:青藏、内蒙古、黄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的盆地)、准噶尔、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四川盆地。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半岛、岛屿

(1)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2)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3)群岛:

①舟山群岛(最大)

②南海诸岛(东沙、西沙、中沙、南沙)

(4)大陆岛:是一种由大陆向海洋延伸露出水面的岛屿。

(5)火山岛:海底火山持久喷发,岩浆逐渐堆积,最后露出水面而形成的。

(6)珊瑚岛:由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的珊瑚虫残骸及其他壳体动物残骸堆积而成的,主要集中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

(7)冲积岛:陆地的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由于它的组成物质主要是泥沙,故也称沙岛。

3.地势西高东低

(1)三大阶梯:

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昆仑、祁连、横断山脉为分界线。

第二阶梯分布三大高原、三大盆地,平均海拔 1000-2000 米;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为分界线。

第三阶梯分布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平均海拔 500 米以下。

(2)山脉 ①东西走向:最北是天山-阴山; 中间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④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

⑤弧形山系: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三、河流

1.太平洋: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2.印度洋:怒江(缅甸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3.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1.长江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经青海(青)、西藏(藏)、四川(川或蜀)、云南(云或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等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长江全长 6397千米。

2.黄河

四、湖泊 1.五大淡水湖泊:

鄱阳湖(赣,最大)、洞庭湖(湘)、太湖(苏)、洪泽湖(苏)、巢湖(皖)2.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属咸水湖)

3.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青海柴达木盆地)

4.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藏)。

5.海拔最低的湖:艾丁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

五、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

总面积 960(第三,俄、加)、耕地 95.1(第四位,美,印、加),平均每人土地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左右。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南方的丘陵地带的三大林区。中国最大天然林区的东北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三北防护林:1978 年,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从`1978 年开始到 2050 年结束,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 15%左右。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区域总面积 406.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42.4%。

(二)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 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0.3%。

2.我国陆地上的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永久积雪所蕴藏的水资源共 5 亿立方米,可被利用的水资源约 2.8 亿立方米,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列世界第六位。

3.我国水资源人均拥有量较低,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球 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4.反映一个国家水资源丰富或贫乏程度的主要指标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5.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 6.8 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

(三)矿产资源

1.能源矿产的分布:我国能源的储量和产量居第一位的是煤,其次为石油、天然气。2.天然气: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陕甘宁盆地和川渝盆地

3.稀土:“工业维生素”,稀土元素氧化物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 57 到 71 的15 种镧系元素氧化物,以及与镧系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钪(Sc)和钇(Y)共 17 种元素的氧化物。

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四大稀土拥有国,中国名列第一位。(现朝鲜发现世界上最大稀土矿,储量为中国 6 倍。美、俄以及一些是有稀土资源的欧洲国家均为从中国进口稀土。日本已经囤积中国稀土足够其国内使用 100-300 年。

国情

一、行政区划 1.行政区域

我国拥有 34 个省级行政区,包括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 2 个特别行政区。注:88 年海南建省;97 年重庆市升为直辖市;97 年 7 月 1 日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成立特别行政区。

2.城市别名

广州:羊城 重庆:山城

长沙:潭城 成都:蓉城

昆明:春城 武汉:江城

上海:申城 济南:泉城

(二)名胜古迹

1.中华五岳:中岳嵩山(河南)、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山西)、西岳华山(陕西)、东岳泰山(山东)。

2.四大佛教圣地:峨眉山(四川)、九华山(安徽)、普陀山(浙江)、五台山(山西)

3.七大古都:北京、西安(陕西)、南京(江苏)、杭州(浙江)、洛阳、开封和安阳(河南)

4.三大石窟:莫高窟(甘肃省的敦煌)、云冈石窟(山西省大同)、龙门石窟(河南省洛阳)

(三)四大区域

根据秦岭—淮河线、400mm 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二、人口 1.人口的数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1/5,我国人口在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达到 1370536875 人(含港、澳、台地区),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汉族人口占 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占 8.49%。2.人口的年龄结构

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占8.87%,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快速向老年型转变。老龄化是一个国际性的大趋势。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看 60 岁以上的老人是否超过总人口的 10%,65 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是否达7%。

三、民族与宗教 1.民族

(1)民族状况 :56 个民族,云南省居住着 25 个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是珞巴族。人口在 400 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2)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宗教

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道教为汉族固有的宗教(东汉)。

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独立自主自办;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四、基本国策

1.计划生育(男女双方按法定婚龄各推迟三周岁以上初次结婚为晚婚,已婚妇女二十四周岁以上或者实行晚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子女为晚育)。2.节约资源 3.保护环境 4.对外开放 5.男女平等

五、重大工程建设

1.三峡工程(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1994 年 12 月,三峡工程正式上马。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中堡岛,1997 年 11月 8 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06 年 5 月 20 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大坝全长 2309 米,达到海拔 185 米设计高程。2.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 2002 年 12 月 27 日正式启动,工程分为:

(1)东线工程: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2)中线工程: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入到黄河上游

3.西气东输工程

2002 年 7 月开工,2004 年 1 月 1 日正式向上海商业供气;2004 年 10 月 1 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建成投产;2004 年 12 月 30 日全线投入商业运营。西气东输东段工程启动气源地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气田,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首站,东抵上海白鹤镇末站,线路总长近4000 公里,途经新、甘、宁、陕、晋、豫、徽、苏、浙、沪 10 省区市。4.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工业基地。5.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工程)

青藏铁路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西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 1956 公里。于 2001年 6 月 29 日正式开工,2006 年 7 月 1 日,全线通车。

六、数字中国

1.国内生产总值跃升到世界第二位;(2010 年)2.扶贫标准提高到 2300 元(2011 年)3.城镇化率由 45.9%提高到 52.6% 4.出口世界第一(2009 年,超越德国)5.进口世界第二(2010 年,次于美国)6.免费义务教育 2008 年 7.城乡相同比例选举 2010 年

8.人均 GDP:2003 年突破 1000 美元,2006 年越过 2000 美元关口,2008 年则超过了3000 美元。2012 年超 6000 美元。9.2006 年外汇储备超越日本具世界第一。10.2011 年城镇化率超过 50% 11.2011 年粮食首超 1 万亿斤

世界地理

一、分界线:

1.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2.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4.欧非分界线:直布罗托海峡 5.北美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二、大洲: 1.最大:亚洲 2.最高:南极 3.最低:欧洲

三、大洋: 最大:太平洋

四、岛屿:

1.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2.最大的岛:格陵兰岛 3.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五、山脉:最长:安第斯山脉

六、高原: 1.最高:青藏 2.最大:巴西

八、平原:最大:亚马逊平原

八、沙漠:最大:撒哈拉沙漠

九、盆地:最大:刚果

十、海洋:

1.最小:马尔马拉海 2.最大内海:加勒比海

3.最咸:红海。最淡:波罗的海

十一、湖泊

1.最大咸水湖:里海 2.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3.最深湖:贝加尔湖 4.最高淡水湖:的的喀喀湖 5.最低最咸的湖--死海 6.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7.最大海湾:几内亚湾

十二、河流

1.流量最大:亚马逊河 2.最长:尼罗河 3.最长内流河:伏尔加河 4.流经国家最多:多瑙河 5.最长运河:京杭大运河

十三、世界上的国家 1.大洋洲:

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新西兰:绵羊之国 2.亚洲:

泰国:千佛之国 菲律宾:椰子之国 缅甸老挝:万塔之国 印尼:千岛之国 印度:孔雀之国 3.欧洲:

荷兰:风车之国 芬兰:千湖之国 西班牙:橄榄之国 葡萄牙:软木之国 德国:啤酒之国 波兰:平原之国 保加利亚:玫瑰之国 奥地利:音乐之国 瑞士:钟表之国 4.美洲:

加拿大:枫叶之邦 巴西:咖啡之国 阿根廷:白银之国 智利:铜矿之国 秘鲁:玉米之国 巴拿马:蝴蝶之国

第四篇:地理国情监测复习资料

第0章 绪论

1、国情: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性和时间)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

6、监测的最终目的 :获取事物的动特点。态变化信息并分析变化信息的合理性

2、地理国情:是空间化、可视化的国

7、地理国情监测的特点:系统集成性、情信息,是从地理空间角度分析、研动态变化性、主动服务性、准确可靠究、描述和反映一个国家自然、经济、性、过程完整性。人文的国情信息。

8、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发展趋势:随着

3、监测:是对事物动态变化的监管和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检测。表达方法等发展,向着更快、更好的4、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理相关的国方向发展。

情进行动态测绘、统计和分析研究。技术集成发展、数据源的多样性、更(概念本质:是地理监测在国家尺度科学的时效性监测、监测成果的共享上的一种变化监测)

服务、更先进的监测设备、多部门协

5、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特点:海量性、同监测。多维性、异构性、多源性(位置、属

9、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及过程

内容: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环境调查与监测、农情监测、森林和湿地监测、灾害动态监测、水文监测、海洋监测、矿产资源调查与监测气象监测

10、地理国情监测系统的功能:国情信息普查、地理国情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综合分析与决策建模。

11、地理国情监测活动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

遥感技术(偏重空间位置的现状、变化数据的获取);GIS技术(时空数据管理、数据的分析、信息共享等);地理和社会经济调查与地理编码技术(偏重属性数据的获取、属性数据的空间化技术等)

第1章 地理国情普查

1、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测奠定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5、地理国情普查的任务:查清自然地

2、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地形地貌普理要素的基本情况、查清人文地理要查、地表覆盖普查、地理单元普查。素的基本情况、开展地理国情信息综

3、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范围): 合统计分析、建立覆盖全国的地理国地表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植被情本底数据库 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

6、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时点:普查标准人文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密切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需利用2015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年3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获取理单元等)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前期普查成4、地理国情普查的目标:查清我国地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的成果。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

第2章 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获取

1、众源地理数据:是由大量非专业人

4、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要求:高员志愿获取并通过互联网向大众或相可靠性、高时效性、准确性、覆盖范关机构提供的一种开放地理数 据,是围广、灵活性。有别于传统测绘产品的一种新型地理

5、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主要来源:空间数据。遥感(航天卫星、航空、低空、地面

2、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类型:基础地理等)、GNSS、数字测图、无线传感器、信息数据、地理国情监测变化数据、专业监测站网、地理统计调查、众源地理环境实时监测数据。地理空间数据。

3、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获取的技术特点:

6、众源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OSM)多传感器集成、高分辨率、高光谱分的应用:道路网变化监测与更新、兴辨率、高时间分辨率。趣点动态更新、应急地图制作。

第3章 地理国情监测遥感数据处理

1、影像的几何畸变:原始影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2、影像的几何纠正:是指从具有几何畸变的影像中消除畸变的过程,从而建立影像上的像元坐标与目标物的地理坐标间的对应关系,并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的过程。

3、几何校正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

4、遥感数据的类型:有两种类型:

(1)使用光学传感器获取的是地物的影像数据,如SPOT、TM、Quick Bird、Worldview、Geo-eye影像数据等;

(2)使用非成像传感器获取的是地物的物理观测数据,如地物波谱数据、大气观测数据、激光扫描数据等。

5、遥感图像几何变形的原因(内部、外部畸变):

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图像变形、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

6、几何畸变纠正的方法:系统性纠正(几何粗纠正)、非系统性纠正(几何精纠正,核心工作 : 像元坐标变换和像元灰度值计算,7、遥感影像几何校正步骤:

确定原始影像与纠正后影像之间的几何关系、选择控制点数据对、解求对应像素的位置、进行灰度内插与赋值运算

8、三种重采样方法比较(影像灰度内插方法):最邻近像元法、双三次卷积法、双线性内插法

9、几何纠正的基本原理: 原始影像与纠正影像存在某种数学关系

遥感影像像元在图像中的坐标(图像坐标)与其在地图坐标系等参考系统中的坐标(地理坐标)之间的差异。(数学模型、纠正公式、变换参数、几何变换、重采样)

10、影像配准(或影像匹配)将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或不同条件下(天气、照度、摄像机姿态等)获取的数据进行匹配、叠加,以保证多个传感器的数据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坐标系下。

影像配准算法就是设法建立两幅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相应几何变换参数,对两幅图像中的一幅进行几何变换的方法。

11、影像配准方法:

按照配准算法所利用的图像信息,可以分为基于区域的方法(主要是模板匹配和基于灰度的匹配)和基于特征的方法(包括基于特征点线、线、面的匹配算法)

按自动化程度可以分为人工、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类型

12、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算法一般过程:特征提取、特征匹配、估计变换模型、图像重采样及变换

13、遥感影像分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依据各类地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分析来选择特征)实现地理国情监测遥感数据地物类别自动分类,是从影像中提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

14、遥感影像分类原理:同类地物在相同条件下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信息特征。

15、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按人工干预的程度不同(监督分类法、非监督分类法)。

16、图像融合:将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

17、监督分类: 已知遥感图像上样本区内地物的类属,利用这些样本类别的特征作为依据来识别非样本数据的类别。

18、监督分类的主要步骤:确定感兴趣的类别数、特征变换和特征选择、选择训练样区、确定判别函数的判别规则、根据判别函数和判别规则对非训练区的图像区域进行分类。

19、影像融合的目的:消除冗余数据,突出有用的专题数据;利用多源数据间的信息互补性,对各种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融合,以弥补单一数据的不足,提高分析的精度,并扩大数据的使用范围;提高信息的协调能力,融合并非是几种数据的简单叠加,它可以得到原来几种单个数据不能提供的新数据,满足地学分析及各种专题研究的需求。

20、基于IHS 变换的影像融合方法的特点:融合影像保留了绝大部分的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信息;保留了多光谱影像的光谱特征;提高了影像的判读、识别、分类能力,特别有利于视觉理解;由于成像原理和时间的不同,易产生光谱退化现象;HIS三个分量只是相对独立,易产生一定的光谱扭曲现象。

21、基于PCA 变换的影像融合法过程:将多光谱图像进行PCA正变换(将原始图像的R、G、B经过PCA变换,形成按能量排序的正交分量:第1主分量、第2主分量、…第n主分量);高分辨率影像代替第1主分量;将合成的数据进行PCA逆变换,获得高分辨率的多光谱融合图像。

22、基于PCA 变换的影像融合法的特点:经过融合的图像包含了原始图像的高空间分辨率与高光谱分辨率特征;主成分变化较IHS变换融合能够更多的保留多光谱影像的光谱特征;同时也克服了IHS变换融合只能同时对3个波段的影像进行融合的局限性,可以对3个以上的多光谱图像进行融合;融合后的图像在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上会有所变换;光谱信息的变化仍然存在,使融合图像不便用于地物识别和反演工作,但是它可以改进目视判读的效果,提高分类制图的精度。

23、基于小波变换的影像融合法的流程:将多光谱影像和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小波分解;用高频分量进行信息融合;将合成的数据进行小波重构,获得高分辨率的多光谱融合图像。

24、基于小波变换的影像融合法的特点:融合后的图像既保留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结构信息,又融合多光谱影像丰富的光谱信息;用小波变换法得到的融合图像随着小波分解尺度的增大,会出现明显的、有规律的方块效应,同时随着尺度的增大,融合图像的光谱信息出现损失。

25、遥感的反演,是根据观测信息(遥感数据)和前向模型(遥感模型),求解或推算描述地物特征的应用参数(或目标参数)(尺度效应问题、病态反演问题)。

26、遥感反演的三要素:模型、反演算法、信息源。

27、变化检测:就是从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中,定量地分析和确定地表变化的特征与过程。解决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发展、空间数据库更新等问题。

28、变化检测的实质是地表特征随时间变化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两个时期影像像元光谱响应的变化,所以利用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变化检测就能获得地物的变化信息。

29、变化检测的内容:检测区域是否变化、哪里变化,统计变化区域的面积、确定变化的性质、变化监测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分析变化检测的规律,预测发展趋势。

30、变化检测方法:图像直接比较法、分类后结果比较法、直接分类法、图像直接比较法、分类后结果比较法。

第4章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组织与管理

1、时空数据模型:是一种表示、组织、管理操作空间数据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模型,用于重建历史状态、跟踪变化、预测未来。

2、一个好的时空数据模型:具备强有力的时空数据语义建模能力;提供高效的时空数据管理方法;满足多数用户的应用需求。

3、四种经典的时空数据模型:时空立方体模型、时空复合模型、基态修正模型、空间快照模型。

4、移动对象数据组织模型,移动对象随时间变化空间位置相应变化的对象,分为移动点对象和移动区域对象(气象观测对象云层)。

特点:运动状态:确定性、不确定性;移动轨迹:随机性、规律性

5、地理网格:以网格为单位描述或表达地物的空间分布、属性信息、统计分析以及变化参数等的地理空间数据组织方式。

6、广义的地理网格就是指用离散的多边形来近似表达连续地球曲面。

7、地理网格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作用:地理网格为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组织、管理、表达、分析、服务提供了有效手段。是海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管理的必要途径;为多源地理信息整个提供了可行方案;为地理国情表达与分析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是实现地理国情信息服务的数据基础。

8、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以对象为基本存储单位,每个对象包含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具有类和继承等特点。所有的实体被定义为对象,实体之间的联系定义为关系,通常用对象实体模型(E-R模型)表达组织。

9、面向对象方法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作用:面向对象方法是支撑地理空间数据,即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复杂时空对象建模、组织管理和维护的最有效手段。从时空对象的基本属性和行为出发,将地理数据对象封装为空间、专题、时间的组合整体,符合人类对地学现象的认知习惯。

10、数据维护更新的内容:空间要素实体更新:点、线、面、体;属性信息更新:一种是空间实体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该空间实体的属性信息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空间和属性都发生了变化。拓扑重建:一般由地理国情数据维护工具程序自动实现。

11、数据维护与更新的步骤:确定更新方法、数据采集、数据更新、历史数据管理。

第5章

地理国情空间分析与数据挖掘

1、地理国情信息统计与分析的目的与任务:

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对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空间变化等方面的特征,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地理国情信息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为政府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形成反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表、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地理单元等地理国情内容基本状况的基础地理国情信息;形成地表资源分布与利用、生态协调性、城镇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潜能等地理国情指数;从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形成反映地理国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地域差异的地理国情分析评价报告,客观准确地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化趋势。

2、地理国情统计分析分三个层次: 基本统计分析(基本信息统计、汇总、分析);综合统计分析(综合信息分析、地理国情指数构建);专题分析评价(从资源分布、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地理国情基本统计分析单元:规则地理格网单元、行政区划与管理单元、自然地理单元、社会经济区域单元。

4、空间分析是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分布、形态、形成和演变等信息的分析技术。

5、空间分析的类型:基本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和窗口分析;扩展分析:地统计分析、水文分析、3D分析。

6、空间叠置分析是指在统一空间参照系统条件下,将同一地区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层进行叠合,以建立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空间关系),和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属性关系)。

7、缓冲区:缓冲区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根据指定的距离在点、线和多边形实体的周围自动建立一定宽度的区域范围。

8、缓冲区分析:是对一组或一类地物按缓冲的距离条件,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然后将这一个图层与需要进行缓冲区分析的图层进行叠置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9、缓冲区分析涉及两步操作:第一步是建立缓冲区图层;第二步是进行叠置分析。

10、网络分析:依据网络拓扑关系通过考察网格元素的空间、属性数据的关系,对网络的性能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计算。

11、常用的网络分析问题:路径分析、连通分析、资源分配、流分析、动态分段技术、地址匹配。

12、根据地理实体或事件的空间位置研究其分布模式的方法称为空间点模式。

13、空间点格局的分布模式: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两类点模式的分析方法

两类点模式的分析方法:

第一类是以聚集性为基础的基于密度的方法,它用点的密度或频率分布的各种特征研究点分布的空间模式(分析方法主要有样方计数法和核函数方法)。

第二类是以分散性为基础的基于距离的技术,它通过测度最近邻点的距离分析点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方法主要有主要有最近邻距离法、G-函数、F-函数、K-函数方法等)。

14、空间自相关是指一个区域分布的地理事物的某一属性和其他所有事物的同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它研究的是不同观察对象的同一属性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15、空间自相关是检验某一要素的属性值是否显著的与其相邻空间点上的属性值相关联的重要指标(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空间自相关性常用的度量指标有Moran’s I、Geary’s C、Getis’G等,可分为全局和局部两种指标(来度量)。全局指标用于描述某种地理现象的整体空间分布模式(聚散或是分散),而局部指标则可以有效地监测由于空间相关性引起的空间差异,确切地指出聚散或分散在哪些位置。空间自相关度量的意义:发现空间分布模式。

16、景观:由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

17、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其空间格局,表示大小、形状、属性等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分布与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18、景观格局的基本类型: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聚集(团聚)型分布格局、线状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的组合或空间联结格局。

19、景观格局分析: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20、相关分析的任务,是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

21、根据相关程度的不同,相关关系分为不相关、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22、相关性统计指标:Pearson相关系数、Wartenberg’s Cross-MC系数、Lee’s L系数。

23、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互联系的要素,根据其联系的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式,用来近似地表达要素间平均变化关系。

回归分析是研究要素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建立反映地理要素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即回归模型。

24、地理回归分析的意义与作用:地理系统是一个要素众多、联系复杂的大系统。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回归分析来测定各变量(因素)对不同地理现象的影响程度;并以此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或控制。因此,在地理研究中回归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6章 地理国情可视化与分布

1、可视化:可视化是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像的技术,提供观察数据和理解数据的直观方法。

2、地理国情可视化: 运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理国情信息 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地理国情可视化目的:

将地理国情数据分析和应用的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传输给人,由人检验其正确性,正确则接受,错误则否定或修正。

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输出空间信息,通过视觉传输和空间认知活动,去探索空间事物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以获取有用的知识,并进而发现规律。

4、地理国情可视化方法:静态可视化(统计图表、三维、图像、地图、虚拟现实);动态可视化(动画、动态地图)。

第五篇:北京地理国情普查

北京市第一次全市地理国情普查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全市地理国情普查是为掌握本市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把地理空间信息与经济、人文、自然等基础统计数据相结合,形成全市经济、人文、自然专题空间数据和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为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空间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市情监测应用奠定基础。

二、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全市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实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三、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地理国情普查作业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为此成立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下设普查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委,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成立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专家顾问组,协助普查办公室研究普查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普查工作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普查办公室研究提出需领导小组决策的建议方案,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地区的沟通联络,具体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检查,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负责组织编制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申请普查经费,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做好管理、成果上报、信息汇总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提供数据资料,建立共享机制。

五、普查的经费保障

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并加强管理,专款专用。

六、工作要求

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础测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和《北京市测绘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报送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对在普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要求,为开展普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下载地理国情1(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国情1(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国情普查宣传口号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内容探究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内容探究 [摘要]地理国情在基本国情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国情普查可以了解国家的生态环境、自然地貌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对于空间物体的分布......

    地理国情普查信息(共5篇)

    江夏区全面启动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014年3月27日,江夏区召开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动员部署会,全面启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江夏区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武汉市副......

    浅谈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和原则

    浅谈地理国情监测的内涵和原则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2010年国家测绘局党组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全面把握我国......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指导:地理国情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对于我国的地理国情的测查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在地理国情方面,我国的山脉,河流,湖泊都是基础中比较重要的考点。内容相对来说难度不大。......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理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理 一一般问题 二、有关技术规定的补充说明 三、地表覆盖数据采集有关问题 四、地理国情数据采集有关问题1.1 普查任务区域内,有些禁止或限......

    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国情地理

    2018江西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国情地理 一.国情地理相关易考点集锦 1.中国许多自然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2.水、土是立国之本。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

    我国开展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我国开展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3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通知》指出,地理国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