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江县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模式汇报材料
分类减量 生态处理
——罗江县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一、模式背景:
罗江县隶属四川省德阳市,全县幅员面积448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辖10个镇、127个村(社区),是中国金花梨之乡、贵妃枣原产地,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生态县、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罗江县农村常住人口约17万人,每人每日产生垃圾在0.8公斤左右,全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在136吨,全年产生垃圾约4.9万吨。
自2009年以来,罗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相结合,在农村垃圾治理上狠下功夫,通过分类减量,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垃圾生态处理,围绕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容貌明显改观。
从农家堆肥作业中得到了启发:农村垃圾中约有80%的尘土灰、厨余垃圾、农作物废弃物、可降解纸张等可用于堆沤农家肥,有2-5%的砖块、石块等建筑渣土可用于直接填埋或农村耕作道路修筑,有3-5%的塑料、玻璃等物品包装废弃物可作废品回收处理,只有10-15%的废衣物、废包装物等不可回收的垃圾需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80%的农村垃圾可以直接处理,“罗江模式”孕育而生。
通过两年的努力,罗江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一定成效,2011年1月,四川省在罗江召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暨建立收运机制工作现场会,要求“罗江模式”全省推广,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处理农村垃圾的“罗江模式”作为经验被介绍给全国,并获得了住建部的肯定。
二、模式内容
(一)“一套流程”规范运行处理
罗江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按照“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这一流程规范运行。
户定点:农户将自家产生的垃圾进行初分类:分出纸板、玻璃瓶、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垃圾作为可回收垃圾出售;按照垃圾“出户入池”要求,把剩余不能自行处理的垃圾定点投放至垃圾收集池。农村垃圾在这里第一次减量。
组分类:保洁人员根据垃圾量,定期将垃圾池中的垃圾清运至组分类收集池,集中进行细分类处理。按照分类操作规范分成四类处理:石块、砖块等建筑垃圾就近找适当位置填埋;纸板、玻璃、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垃圾集中收集储存,到一定量后进行出售;尘土、草木灰、农作物废弃物等可降解垃圾进行堆沤,作为农家肥回到果园林地;一般500吨的垃圾堆肥后就能产生400吨有机肥料,可以满足1000亩果树所需肥料,为农户节约肥料用钱15万元。其余垃圾如废旧衣物、织物等作为需进一步处理垃圾集中待处理。农村垃圾在这一环节第二次大减量,“组分类”既是
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环节,又是垃圾生态处理的关键。
村收集:村保洁人员定期将需进一步处理的垃圾运至镇垃圾中转站,这一过程完成了农村垃圾由村、组分散到镇中转站的统一集中。
镇转运:镇、县环卫人员每日对镇垃圾中转站进行清运,将集中的农村垃圾转运至县垃圾中转站或进入垃圾处理场。
县处理:县级生活垃圾专业处理机构按照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工艺和流程,将农村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该环节完成了农村垃圾的最后处理。
这一流程中,通过“户定点”、“组分类”,针对农村垃圾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垃圾全面收集、分类减量和资源利用;通过户-组-村-镇-县五级环环相扣,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二)“五项机制”保障长效运转
1.设施全域建设机制
(1)环卫设施覆盖到户。每3-5户建1个户垃圾池,每组建1—2个生态处理池。全县共修建户垃圾池7428口,公路沿线垃圾池2058口,生态分类池1318口,总数达1.08万口,密度达4.9户/口,实现了每户农村居民都有地方投放垃圾。
(2)分类工具覆盖到组。自制出适合农村作业的“五小”环卫工具:小钳子、小铲子、小锥子、小扫帚、小三轮,作为村组保洁人员的基本工具,配发到每个村组保洁人员,实现了分类作业工具的全面配置。
(3)回收站点设置到村。县供销社依托废品回收链,组建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县设分拣中心,镇设回收资源收购站,村设回收点,同时增设村流动回收人员,走乡串户流动收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镇-村”可回收资源收购网络。全县已经建成回收站点116个,村流动回收人员126名,实现了可利用垃圾的资源化处置。
(4)中转设施覆盖到镇。在每个镇适度位置修建1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配置转运车辆。全县共建镇级垃圾中转站14座,实现了每个镇都有垃圾中转站。
2.人员无缝覆盖机制
(1)机构建设到镇。在每个镇设环境治理办,配备管理人员1-3名,集中统一监管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
(2)队伍延伸到组。配备镇、村、组环卫人员,落实保洁、清运职责,其中,组保洁人员履行垃圾清运和分类职责,村保洁人员对全村公共场所清扫保洁和转运垃圾,镇环卫人员履行镇级公共场所保洁和垃圾中转。全县建成了近800人的保洁清运队伍,实现了定人、定事,不留盲区和死角的人员全面覆盖。
镇村保洁队伍建设的经费,采取县财政补助办法保障。补助标准为:城镇人口10元/人/年;农村人口10元/人/年。补助资金按季度综合考评结果,分为多等发放,补助资金拨付至乡镇。(3)管理落实到池。户集池每3-5天清运清洁一次,组分类池每3-5天分类一次、每月清运处理一次,中转站每天清运一次,让
每个垃圾池都有人管。
3.多方经费保障机制
有较为畅通的资金筹措渠道 资金是否充足一直是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瓶颈。罗江县实行了“县财政补一点,乡镇补一点,村民筹一点,企业集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方筹措渠道,具体解决方式:城镇、交通沿线、景区清运保洁人员,综合执法中队临聘人员原则上由公益性岗位解决,资金不足部分可由财政予以补助;村组保洁员由县财政、村民自筹、企业商户垃圾清运费和社会捐赠解决;环卫清运队伍纳入部门预算,财政完全保障;将垃圾回收减量纳入财政补贴,回收站点以略高于市价回收再生资源,差额部分财政补贴。
(1)设施建设县级投入。2009年以来,县财政先后整合投入2158万元进行农村环卫设施设备的建设,实现了设施全覆盖。补助农村垃圾设施建设1000万元,其中垃圾定点收集池200元/个,公路沿线垃圾房600至800元/个,垃圾生态处理池3000元/个,垃圾压缩站15万元/座;投入558万元购置环卫工具和运输设备;每年投入100万元,进行设施维护和设备添置。
(2)运行经费多方筹集。村组保洁人员基本报酬共同承担,根据月工作天数和工作量的不同,保洁人员报酬平均约600元/月,全县约800名农村保洁人员基本报酬一年560万,其中:300万元由县财政补助,160万元为农村居民每人每月一元钱,62万元由场镇清洁费收取,不足部分由镇、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解决。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互动模式”确保了正常运行。
4.考核监督运行机制
在持续治理和常态管理上,坚持依法治理,贯彻落实《条例》规定,印发了《罗江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设考核办法》和《罗江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月度暗访等级评定及曝光奖惩办法》,实行考核结果与乡镇环境治理经费挂钩和曝光问责制,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推进环境治理工作。主动邀请媒体监督,市、县媒体不定期明察暗访,运用媒体的影响力提高群众知晓度。
强化一把“监督尺子” 一是将暗访监督制度化。坚持“月暗访、季通报、半年观摩评比、年终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与财政拨款、干部考察提拔挂钩,通过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增强了执行力。二是社会监督多元化。罗江县主动接受上级媒体监督,邀请县外媒体独立暗访;设立有奖举报电话和受理中心,对投诉举报属实的每次给予50元奖励;通过查处曝光、教育警示,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常态化。
5.群众多样参与机制
在发动群众参与方面,建立了全省首个“新公民”培训基地,开展“新公民”教育培训,提升群众的文明素质。村、组每年开展“卫生文明户”公开评比,实行差评摘牌制度,增强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荣誉感。村组保洁人员接受群众监督评议,以群众满意度高低决定保洁人员奖励补助和是否续聘。建立群众监督有奖举报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坚持全社会参与,走群众路线 一是实施村民参与的“一元钱”
管理活动。为使群众主动关心、自觉参与环境治理,罗江县在垃圾费征收上,采取农村居民每人每月象征性收取一元钱卫生费的办法。通过“一元钱”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更加关注治理效果。为此,他们还建立起了村组季度群众例会制度,对村组保洁人员进行现场评议,对满意度超过90%的保洁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对满意度低于60%的立即解聘,实现了村环卫队伍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升的管理目标。二是开展公开评比“一块牌”活动。村、组通过民主自治,每半年组织开展评比,通过自我推荐、群众推举、投票表决,产生“卫生文明户”,并授牌和给予奖励。三是各单位、企业、工商业户也每年按自身的实际情况缴纳一定数额的卫生管理费用。
三、模式成效
“三种效益”凸显运行效果
2011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以《净化我们的村庄》为题,肯定宣传报道了“罗江模式”。2014年12月中央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了罗江农村垃圾治理成效。
罗江县实行“分类减量、生态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再利用,推进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村、组、户延伸,凸显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带来乡村旅游和种殖业的大力发展,经济收入可观,同时增加了近千名农村群众就近就业;村民自治主动交纳“一元钱”,群众受到
了教育,素质得到提升,即交出了卫生习惯,也交出了监督习惯。
目前,罗江县正逐步深化农村垃圾生态处理,在运行机制上全面推行农村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长效运行,切实减轻各级财政负担,提高保洁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垃圾分类处理率;在“无害化”处理上继续探索,试点废旧电池、日光灯管、农药包装物等有毒害垃圾的集中收集处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如今的罗江,农村面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干干净净的环境,清清爽爽的心情,全县人民正朝着“富裕美丽幸福新罗江”的目标阔步前进!
第二篇:农村垃圾现状和处理
农村垃圾现状和处理
--农村垃圾的特征及危害
目前农村垃圾构成正发生一些新变化:由于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丢弃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同时,建筑垃圾的迅速增加,不仅侵占了土地,还影响了农业生产。而随意将垃圾倒进河里,导致河水严重污染。随意焚烧垃圾、秸秆等,对空气也造成严重污染。垃圾的露天堆放,导致蚊蝇滋生,老鼠猖獗,垃圾渗滤液污染水体和土壤。农村医疗垃圾不经处理乱倒,极易发生病原体传染事件。这些都为目前农村垃圾的集中整治处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徐海云认为,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垃圾应逐步实现垃圾清运容器化、密闭化和处理无害化的环境卫生目标,建立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
生活垃圾的收运是垃圾处理系统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其耗资大,操作过程复杂。因此,对于我国大多数村镇,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建立低成本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即:把能够回收的废品分类收集起来,把相当部分的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只是把不能回收、不宜堆肥处理的垃圾收集起来或进行简单筛选处理,集中运到规范的填埋场或焚烧厂进行处理,这是实现低成本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一条途径。
一、利用秸秆气化及固化成碳工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是以各种秸秆为主要气化原料,通过集中供气的方式向农民提供炊事燃气或粮食烘干热能。秸秆固化成碳,主要是对生物质进行机械加工挤压、碾压成型,成型燃料可直接燃烧用于家庭或暖房,也可以加工成木炭棒、木炭块、木炭颗粒等作为民用烧烤木炭或工业用木炭原料。据农博会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秸秆气化及固化成碳工艺目前可以在广大农民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二、单独收集的有机垃圾可结合树叶、草进行露天条形堆肥,堆肥场地可选择在田边或林地旁,也可建设简易遮雨棚,进行室内堆肥。事实表明,村镇比城市更容易进行垃圾分类收集。
三、利用沼气工程,将村镇生活垃圾中厨余类有机物与人畜禽粪结合进行厌氧消化。第六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展示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是以单个农户为生产单元,将沼气池、猪舍、厕所、蔬菜温室进行有机组合,全部设置于塑料大棚内,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既使得人畜粪便得到了合理、有效利用,又改变了农村庭院卫生“脏、乱、差”的状况,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有机结合,对土地、空气、光热、动植物废弃物等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垃圾焚烧处理。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地选择将越来越困难,垃圾填埋处理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包装废弃物等不易腐烂的可燃垃圾进行适当集中焚烧处理,对减少垃圾填埋量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五、适当推行“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区)集中处理”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各乡镇应在适当的位置建设垃圾中转站、配备运输车辆,各村设垃圾收集站,并建立保洁员队伍,负责日常运行和维护。垃圾处理方式应因地制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农村垃圾处理纳入城镇垃圾管理系统,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垃圾管理的无序状态。逐步形成“属地清扫,统一清运,监管一体”的管理模式。
第三篇:垃圾综合处理生态理念
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化体现生态理念
生活垃圾处理是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类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日趋成熟。卫生填埋、焚烧、生化处理和其他资源化处理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任何一种垃圾处理技术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系统成为一种趋势。
由于环境影响等因素,传统分散布设的城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如焚烧厂、填埋厂及堆肥厂等,均存在选址艰难的问题。因此,构建集约化、多元组合式的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以其资源节约、能量循环、以废治废等特点,实现污染物的集中处理,能最大程度上统筹解决工程选址涉及的系列问题。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化,具有操作性强、实施效率高的优势,体现了生态化发展理念,日益成为众多城市解决生活垃圾终端处理的模式。
传统固体废物处理的生态化改进
传统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生态化改进的基本方向是从传统的末端处置发展为源头控制,处理过程形成倒金字塔的形状。传统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生态化改进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功能高效、结构合理、关系和谐、综合处理。
功能高效指固体废物设施的设置能使固体废物的循环和处理以较高效率运作,整个设施系统具有良好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例如有效的固体废物源头控制,完善的废物回收再循环机制和最小的最终废物处置量等。结构合理是指固体废物设施系统的完整性,各种固体废物设施应当配置合理,协调有序。关系和谐指固体废物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不能破坏周围的环境,应与环境景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综合处理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运用相互之间有串联关系的两种及以上处理方式,形成相对独立,满足“三化”要求的垃圾处理系统。
那么,生态化理念如何应用于垃圾综合处理基地规划中呢?首先需要掌握几个原理:一是共生性原理。固体废物设施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在生态工业区中,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横向耦合及资源共享,为废物寻找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效削减固体废物产生量,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了固体废物的处理负荷。
二是地域性原理。固体废物设施具有区域的特殊性。不同区域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环境条件、尤其是垃圾特性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设施的配置不是千篇一律,各种设施之间的配置和顺序也不是固定的。因此,在规划和建设固体废物设施时,必须对当地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从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配置运行高效的固体废物设施。
三是环境安全原理。固体废物设施的环境安全原理是避免其在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对土壤和水体的影响,垃圾焚烧炉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等。
四是循环再生原理。既能有效消除污染,又能充分回收垃圾中的有用物质和能量。
垃圾综合处理技术生态化内涵
垃圾综合处理按照处理对象可分为混合垃圾处理型和分类垃圾处理型。混合垃圾处理型主要处理源头混合收集的原生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型主要处理源头分类收集的垃圾。按单元处理技术重要性不同,垃圾综合处理可分为多元组合型和功能拓展型。
多元组合型是根据区域内垃圾的物流平衡而采用多种并列的单元处理技术的综合处理方式;功能拓展型则以一种单元处理技术为主体,根据工艺要求,增加其他辅助技术作为补充,地位上有主次之分。
根据填埋、堆肥、焚烧、分选回收四类主要单元处理技术的不同组合,综合处理系统可以细分出如下多种组合模式:
①分选 填埋:分选回收纸张、玻璃、金属、塑料等可回收利用组分,其余垃圾直接填埋。②分选 生化处理 填埋:分选回收纸张、玻璃、金属、塑料等可用组分,厨余、果皮等易腐垃圾组分经好氧生化或厌氧消化处理,最终产生肥料或电力出售,其余残渣填埋。③分选 焚烧 填埋:分选回收纸张、玻璃、金属、塑料等可用组分,剩余垃圾焚烧,焚烧后的残渣填埋。④分选 生化处理 焚烧 填埋:部分可利用垃圾组分被分选回收,易腐垃圾组分进行生化处理,易燃垃圾组分焚烧处理,残渣填埋。⑤无机垃圾分选 残余物和有机垃圾填埋:分类收集后的无机垃圾进行细分选,有用组分回收,无利用价值的残余物与有机垃圾填埋。⑥有机垃圾生化处理 残余物和无机垃圾填埋:分类收集后的有机垃圾进行好氧生化或厌氧消化处理,无机垃圾和残渣直接填埋。⑦可燃垃圾焚烧 残余物和不可燃垃圾填埋:分类收集后的可燃垃圾焚烧,不可燃垃圾和焚烧残渣填埋。⑧有机垃圾生化处理 无机垃圾分选 残余物填埋:分类收集后的有机垃圾进行好氧生化或厌氧消化处理,无机垃圾分选出有用组分,残渣直接填埋。⑨可燃垃圾焚烧 不可燃垃圾分选 残余物填埋:分类收集后的可燃垃圾焚烧,不可燃垃圾经过分选,选出其中的有用组分,残余物最终填埋。⑩有机垃圾生化处理 无机垃圾分选 生化处理和分选后可燃物焚烧 残余物填埋:分类收集后的有机垃圾进行好氧生化或厌氧消化处理,无机垃圾分选出有用组分,生化处理和分选后的可燃物进行焚烧,焚烧残渣以及生化和分选处理后的无机残渣进行填埋。其中⑤~⑩六种组合模式一般适用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收集较好的城市,①~④四种组合模式适用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的地区。
综合处理基地的规划原则
基地总体布局应遵循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现以工艺流程为例(见图):
三大模块构成一条垃圾处理产业循环生态链。该生态链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在满足基地能耗水耗的前提下,多余的电能可以并网发电,处理后的中水可回用于区内绿化和道路冲洗。
根据基地总体建设构想,整个基地采用“一轴三核十区”的布局模式,即一条空间主轴、三大结构核心,十个功能分区。一轴:在基地中部以现状明渠为界,在明渠南侧构建贯穿基地东西向中央主干道,以中央主干道为空间主轴进行基地功能结构划分和物流交通组织。三核:以中央主干道为界,将基地结构功能划分为生产设施核心区、生活管理核心区、生态景观核
心区。生产设施核心区位于中央主干道北侧;生活管理区位于中央主干道南侧东部,生态景观区位于中央主干道西侧。十区:整个基地划分为十个功能分区,其中近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区、焚烧发电区、一号填埋区、污水处理区、渗沥液调节池、环卫停车场、绿化景观区,远期规划建设炉渣制砖区、生化处理区、二号填埋区。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满足基地总体工艺要求和防洪、给排水管线需要,并注重与周边景观环境相协调。物流交通包括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对外的垃圾收集和原辅材料运输交通以及基地内部物流交通。
基地建设要本着三个原则:首先是自然生态原则。基地在满足主要垃圾处理功能的基础上,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充分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其次是生态效率原则。在基地布局、基础设施和生产过程中,应坚持清洁生产,尽可能降低各处理单元及整体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最后是技术先进性原则:采用成熟先进的处理工艺,推广应用生态循环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达到生产过程低能耗和环境管理高标准。
总之,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应用生态化指标与评价体系对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的生态性进行评价,量化指导处理基地的技术路线与规划布局,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固废综合处理设施,具有十分有益的指导意义。
王艳明/文来源:中国建设报2010-12-17
垃圾及垃圾处理的典型认识错误
熊孟清尹自永
垃圾治理是一种公共事务,其服务性产品具有共用性或公益性,然而迄今为止,在垃圾与垃圾治理问题上,国内一直缺少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不能将“垃圾处理”上升到“垃圾管理”和“垃圾治理”的高度上来;导致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一直得不到社会公认,阻碍了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
淡薄垃圾是污染物,夸大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规定垃圾是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和视角污染,而且垃圾这类固体污染物流不走也飘不走,不及时处理处置将导致“垃圾围城”。
垃圾只是一种低品质资源,其回收利用需要财政支持和社会支持;垃圾的资源价值不能被夸大,垃圾是消费者丢弃的不宜继续使用的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是有条件的。
强调垃圾是消费的产物,忽视垃圾也是生产的产物
垃圾的产生不仅有消费者的因素,还有企业因素。一部分垃圾是不当消费所致,但相当大一部分垃圾,虽经消费者之手废弃,其实却源自产品规划与设计、制造、流通和销售环节。企业追求产品的个性、舒适性、便利性、趣味性和高利润,或因产品规划与设计不当,都会导致垃圾产生。企业对垃圾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垃圾的重要源头。
重视末端垃圾处理处置,轻视垃圾全过程管理
以往只重视垃圾出路,不问垃圾怎样产生,而且,要求“日产日清”,产生多少垃圾就拉走多少垃圾处理多少垃圾,垃圾转运负担和垃圾处理处置负担日益加重,以致设施不堪重负,直至“垃圾围城”困局出现。
要从重视垃圾处理转变到重视垃圾管理,再转变到重视集体选择和公众参与的垃圾治理,按一定优先顺序着手推动垃圾治理市场化和私有化。把垃圾治理纳入公共事务的重要内容,确保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
强调招商引资和市场化,忽视公益性和集体选择
中国垃圾处理产业化过分强调了市场、融资方式与垃圾处理工艺技术等导入这些具体细节问题,把产业化等同于市场化、私有化,甚至招商引资,没有重视新主体和新思维的导入问题等。结果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服务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财政负担没有丝毫减轻,“垃圾围城”迫在眉睫,不仅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垃圾处理产业化道路,而且一些城市转而开始否定产业化方向。
纠正长期以来对垃圾及垃圾治理的错误认识,把垃圾治理当做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内容,让垃圾治理既不成为“决堤的洪水”,也不成为“围堤的死水”,才可使之既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来源:羊城晚报,2010-12-21)
世博教我们怎样处理垃圾:建立精细化垃圾处理产业链
世博会从3个方面启发我们该如何治理垃圾:世博会展示了世界各地垃圾处理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一个反思垃圾处理方式的舞台,同时,世博会本身展示了垃圾处理的最新理念。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强调垃圾分类回收,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突出源头减量和循环利用,2005年爱知世博会提出3R理念以“不让垃圾走出会场”,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给出了现实面前追求垃圾“零废弃”的勇气,垃圾处理需要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做出有利于“让生活更美好”地选择。
垃圾是废弃物,可垃圾中又含有可利用的资源,回收利用需要财政支持和社会支持。如何权衡个人与社会、公益与私益、发展与保护、社会化与严格监管等矛盾?只有把垃圾治理列入公共事务的重要内容,视垃圾处理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才能让垃圾处理既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确保垃圾处理产业可持续发展。
跳出粗放处置模式,建立精细化的垃圾处理产业链条
垃圾治理必须跳出传统粗放型处理处置模式,强调源头减量、物质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处置并举,把作业重点放到垃圾排放控制和有用垃圾回收利用,不仅需要重视末端作业,更要从产品规划、设计、生产、分配和消费等全过程来设计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有3点必须强调:一是促进清洁生产,实现源头垃圾减量;二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资源环境;三是依法治理,确保垃圾处理产业有序推进。
垃圾是消费的产物,同时也是生产过程的产物。生产者将不能消费的物质附加到产品上,经由消费者丢弃,形成产品废弃物。应提倡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废弃物;改进规划和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推行综合利用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垃圾的产生和排放,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一句话,应将垃圾减量和排放控制措施应用到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交换、消费和报废处理等环节,节约和保护资源环节。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垃圾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台湾台北市以“资源循环、永续社会”为展览主题,获选进入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城市之一。台北市以45%的资源回收率,向国际展示台北城市美好生活。台北市利用行政强制力量和社会力量,于1996年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在短短3年内取得显著效果,为资源回收利用奠定良好基础。2003年3月至4月,台湾永续发展促进会广邀环保团体、民众和专家学者等,主持召开了6场废弃物政策高峰会,提出了“停建垃圾焚烧厂”、“废弃物清理信息公开与稽查管理”和“回收与废弃物政策规划与检讨”三大诉求及49项建议,顺势推动“零废弃”方案。
“零废弃”方案以源头减量、资源回收利用为主,搭配中间处理及最终处置为未来垃圾处理的执行方向,预定目标为:2016年整体资源回收率达60%,垃圾减量为2008年的70%(即垃圾产生与清运量为2008年的30%)。为推动“零废弃”方案,台湾推行资源回收利用法,强制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与推动垃圾费随袋征收等政策工具,完善垃圾收运体系,提升回收处理技术和垃圾焚烧技术,建设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畅通回收管道,强化厨余垃圾、大件垃圾、炉渣及其他不可燃、不适燃及资源垃圾的分选、回收与利用,逐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并建设环保科技园,逐步推动绿色设计、绿色消费及绿色采购等措施,强化源头减量。台湾资源回收方案有效减少了垃圾清运量和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并且改变了清运垃圾的组成和特性,2002年垃圾统计资源显示,清运垃圾中不可燃物质仅占9.6%,可燃物质占到90.4%,其中厨余类占23.3%,纸类30.0%,塑料类占20.2%,提高了清运垃圾的热值,有利于提高焚烧效率和焚烧设备使用寿命。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打破传统的以产品组织生产资料的正生产的模式,更多的采用逆生产模式,即根据资源或有用垃圾特性确定产品的规划、设计及生产工艺技术,使生产活动符合“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产出”特点。
政策应为垃圾处理产业可持续发展作保障
垃圾处理产业具有公益性,其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企业、家庭和居民,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公平与效益平衡等问题,需要依法治理。
垃圾治理需要政府行使行政强制和财政支持等手段,引导、主导和参与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加速垃圾处理产业化,确保垃圾处理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章立制,完善法律法规、集体契约和个人操守体系;二是公正执法,公正而广泛地分配垃圾处理服务,降低法治成本;三是搭建政府服务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使公众养成可持续消费习惯,自觉参与到垃圾治理立法、执法和监督过程;四是逐步形成政府监管、专业监管和社会监管的三级垃圾治理监管体系,确保有法必依、行动必果,确保社会广泛享有垃圾处理服务。
从世博审视我国很多城市的垃圾治理形势,我们面对破解垃圾危机和构建垃圾处理产业
两大任务,需要先进理念、有效政策和强大执行力,必须3条腿走路: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内部挖潜和先进成熟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垃圾治理支撑体系;制定与完善市级垃圾治理规划和委级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源头减量、物质利用、能量利用和填埋处理并举的多种垃圾处理设施;在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以资源回收利用为核心、以社区为组织主体、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考核指标的垃圾处理产业。
虽然千头万绪,但只有一个原则:政府引导、社区组织、企业参与、自产自消、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因地制宜和落地实施。
总之,我们应把垃圾治理看成是一个清洁生产、废物处理、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和城市化的综合问题,看成是一个关系到经济、人文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复杂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法治化道路,优先考虑垃圾排放控制,高效有序地处理处置垃圾,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程度,并确保垃圾处理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处理产业。(作者:熊孟清 广州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
世博视角:建立精细化垃圾处理产业链。中国建设报2010-11-19
第四篇:关于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方案
关于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切实加大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卫生保洁工作力度,建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制度保障”为推进方式,以“清洁卫生、无害处理、简便实用、群众欢迎”为基本要求,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操作标准,以农村生活、生产垃圾集中处理为主要内容,探索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有效运行模式,形成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形成卓有成效的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全面增强,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具体目标任务: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两年面上推开,三年大见成效”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达到“六个基本没有”:(1)农村房前屋后基本没有零星垃圾;(2)农户庭院基本没有流淌污水;(3)集镇基本没有散放垃圾;(4)河塘水面基本没有漂浮垃圾;(5)村间道路基本没有裸露粪便。
三、主要操作模式
坚持以农村垃圾治理为突破口,以建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农村环境有明显改善为目标,紧扣农村垃圾源头分类这个前提,抓实农(居)户、保洁员(回收员)、管委会3个主体,将垃圾分为入池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建筑垃圾、封存垃圾、焚烧(填埋)垃圾五类,并采取相应的五种处理办法,简称为“1+3+5”模式。
“1” 即指紧扣一个前提。实行农村垃圾三级分类制度,先由农户对垃圾进行一级分类,然后由村庄保洁员再次分类,最后由垃圾无害化处理终端进行分类。
“3”即指抓实“三个”主体。抓实农(居)户、保洁员(回收员)和理事会(管委会)三个主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农民是分类收集主体,主要负责家庭生活、生产垃圾收拣分类。保洁员是清运主体,主要负责公共场所垃圾收拣收集,将农户分类垃圾清运并分类处理。理事会(管委会)是监督主体,主要负责检查督促。
“5”即指对农村垃圾的5种无害化处理办法。整个农村垃圾分类建立在“三桶”基础上,即一个入池垃圾桶、一个焚烧垃圾桶、一个废品回收桶,每户农户按要求将日常生活、生产垃圾收集分离成沤肥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建筑垃圾、封存垃圾、焚烧(填埋)垃圾五大类,垃圾无害化处理则按5类垃圾分门别类处理:
1、入池垃圾:就是指易腐烂的有机垃圾,如菜叶(根)、剩菜剩饭、瓜皮果壳、残枝败叶、稻草杂草、人畜粪便、废弃畜禽内脏、动物尸体等。处理办法为:主要是用作沼气原料。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每个省扶建设点不少于30%的农户建沼气,并作为村庄整治的硬性指标来考核。沼气池可以单户建,也可以联户建。
2、建筑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土、废砖、废石、废陶瓷、水泥块、煤渣和扫地时带回的泥沙等。处理办法为:采取集中堆放,然后按指定地点填埋;也可全部用于本村庄和农户的宅基平地、修道铺路等。
3、可回收利用垃圾:主要指可回收利用的无机垃圾,如:废泡沫、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废电器、废铜烂铁、废旧衣服及鞋子、废纸、易拉罐、编织袋等。
4、封存垃圾:主要指回收不可利用的垃圾,如: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废农药瓶、废油漆、废日光灯管、废旧化学品和过期药品等。处理办法为:废旧电子产品、废电池要用特殊设备来实行集中处理;废农药瓶、废日光灯管等要实行定点封闭深埋。封存垃圾由供销部门统一集中收货,环保部门参与集中处理,真正做到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5、焚烧(填埋)垃圾:除去上述四种分类分拣后剩下的垃圾。处理办法为: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终端处理办法。乡镇一级建设一个达到环保要求的中型焚烧炉,重点解决圩镇及周边村庄的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填埋场建立必须达到卫生环保要求,无二次污染。在中心村、国省道沿线、交通便利地方设置垃圾中转池,垃圾中转池要设有顶棚,由保洁员专管,并及时用垃圾清运车统一清运到焚烧场焚烧。
四、健全机构队伍
1、健全组织机构。搞好农村环境卫生,人员机构是关键。结合实际,构筑乡镇、村、组三级网络化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卫生保洁管理体系。各村要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明确一名班子成员担任清洁办主任,配备工作人员,实行上下对口统一;必须成立环卫所,负责辖区内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和环卫设施的建设、管理。村“两委”对全村环卫保洁负总责,“两委”成员对每个自然村实行包干,负责监管村庄环境卫生。各建设点(自然村庄)要组建村民理事会或村庄管理委员会,监管村庄环卫保洁工作,协调处理本村庄内部事务,组织村民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及考核评比办法,不定期检查保洁员工作,不定期检查农户的垃圾分类、室内外环境卫生,对本村庄农户的室内外保洁工作进行评比和公布。
2、建立专业队伍。一是要建立一支稳定、责任强的保洁员队伍。各村因地制宜选聘一定数量村庄保洁员(原则上每50户左右配置1名保洁员),组建保洁员专业队伍,负责卫生清扫,垃圾收集、拖运,并建立保洁员档案,在醒目地方公示其姓名、电话号码。二要是建立一支可回收利用垃圾回收专业人员队伍。建立垃圾回收网络,聘请包片专业回收人员,并公示分片负责收购的回收专业人员姓名、电话号码,公布废品收购目录和价格,实行一条龙服务。
五、完善基础设施
各村要依据乡镇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科学编制设施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区域内垃圾桶(箱)、沼气池、垃圾池、垃圾焚烧场、垃圾填埋场、建筑垃圾堆放场和垃圾中转站(房)等环卫设施,并切实做到“四有”:
1、农户有“三桶”:一个入池(沤肥)垃圾桶、一个焚烧垃圾桶和一个废品回收桶。
2、建设点(自然村庄)有一套统一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点(自然村庄)建好一批沼气池,可单户建,也可若干户合建或全村建一个大的,各点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建一座垃圾池、一个废旧品回收点(可在垃圾池旁搭建,也可在保洁员家中腾出一间房屋作废品回收点)。
3、保洁员有一套统一的清扫工具:每名保洁员配备1套保洁工具,即“一铲、一钳、一斗、一帚、一车、一衫”(铁铲、清拣钳、垃圾斗、扫帚、板车、环卫服装)。
4、乡镇有“三箱(桶)”、垃圾清运车、一座垃圾焚烧场或一个垃圾填埋场:各乡镇要在圩镇上安放一批垃圾箱(桶),分为入池(沤肥)垃圾箱(桶)、焚烧垃圾箱(桶)、可回收利用垃圾箱(桶)。同时结合实际采取租赁、发包等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方式,组建垃圾清运公司或聘请有运输能力的清运大户,确保有车辆清运垃圾。
六、建立长效机制
(一)完善村民自治机构,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抓好农(居)户、保洁回收清运队伍和理事会(管委会)这三个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及保洁实施主体建设,建立村镇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制度。制定好包括门前“三包”、奖励制度在内的村规民约,与农户签订“三包”合同。理事会(管委会)主要对农户进行保洁意识教育和保洁工作的宣传发动,聘请管理保洁员,收取农户的保洁费用,对农户和保洁员的保洁情况进行评比、监督和考核。
(二)建立培训教育机制,解决农村保洁源头分类难的问题。在抓保洁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垃圾是资源,分类是关键”的工作理念,一手抓环境整治,一手抓培训教育,广泛宣传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意义和要求,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面对面的教育,手把手的传授,引导农民进行垃圾分类,实现农户“要我分类”向“我要分类”的转变,把农村垃圾分类转化成为农民的一种自觉行为动。妇联、卫生、教育等部门,要开展农村垃圾处理、农村妇女家庭保洁、学生保洁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县文明办、新村办要广泛开展“卫生文明户”创评活动。
(三)建立可利用垃圾回收机制。供销系统要组建可利用垃圾回收公司,招聘包村回收专业人员,实行责任包干,形成农户——保洁员——回收人员一体化的回收链,负责回收可利用垃圾和属专门处理的有害垃圾,有害垃圾收购后在县环保部门的参与下负责专门处理,县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回收公司及收购网点要注重服务质量,定点定期开展收购活动,并把废品收购的时间、目录和价格进行公示。
(四)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镇整治资金16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垃圾处理的设备购买、设施建设、人员工资费用等补助,不足资金由村自筹解决村级要从集体经济中安排一定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资金。要努力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筹资的新路子,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个人捐资。通过召开户主会,制定村规民约,约定农户交纳一定的保洁费,提高农户环保意识。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涉及范围广,工作难、任务重、要求高,应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成员单位和挂点单位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要根据职责分工,将所承担的任务具体细化,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作出工作进度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工作到位,务求实效。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是保护生态、减少污染,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各成员单位和挂点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把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看作一场改善人居环境的革命,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切实把这项活动抓紧抓好,尤其是要强化工作主体意识,落实责任,充分引导发挥好农户主体作用,确保取得实效。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村要召开动员大会,并借助张贴标语、办宣传栏、发放公开信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农村垃圾处理的意义和要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和“讲卫生保洁,树文明新风”活动,进一步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良好卫生习惯。
2011年7月24日
第五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怎么处置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农村生活垃圾数量持续增长,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如何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说来,效果还不是很理想。
笔者家住农村,身处一线,总结出农村生活垃圾之所以难以治理,原因主要有4点:农民长期养成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的习惯难以扭转;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管理机制尚未理顺;硬件设施建设和治理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环境宣传教育力度不到位。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制定措施。第一,政府主导,各方协作。《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提高生活垃圾的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置率,促进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产业化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社会服务体系。”
据此可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应当由县级及其以上人民政府主导。政府要将这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部署,明确主管领导,实行责任追究。政府要整合资源,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协助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努力。与此同时,县级政府要督促乡镇和村明确负责领导和执行机构,按照上级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有序开展治理工作。
第二,扩大宣传,引导群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已进行多年,但对农民的宣传还十分有限。
要宣传生活垃圾处置的基本常识。分类是生活垃圾处置的第一步。生活垃圾分类在国际上早已推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已有国家统一标准,应当结合实际,参考借鉴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确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可回收的;一类是不可回收的;另一类是有毒有害的。
第三,建好设施,保证运营。设施是生活垃圾处置的重要载体。每户或几户配套建1个垃圾收集池,每村建1个垃圾收集站,每乡镇建1个垃圾中转站,这些基本要求必须落实到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市县可以统筹建设垃圾填埋场,实行垃圾治理城乡一体化。
确保正常运营是一个难题,因此,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按照先期由政府主导的原则,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牵头负责部门,应当负起责任,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运营方案,组织落实并跟踪监督。条件成熟的乡村要扶植成立社会化服务公司,将部分工作交给公司负责。
建立保洁员和监督员队伍。选聘那些热爱环保工作、有责任心、有一定威望的村民担任保洁员或监督员,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垃圾池和垃圾站的清运间隔时间,做到及时清运垃圾。
第四,政策支持,多方联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牵涉到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管理、组织的难度外,更需投入大量资金。因此,政府在政策上应予以大力支持,将治理资金纳入预算,并确保按时拨付。
近几年来,各级各有关部门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如推行“以奖促治”政策。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制定了科学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对按时完成治理目标、考核情况较好的地区,优先安排“以奖促治”资金。一些市县也出台了农村环保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实行财政投入。
毫无疑问,这些政策的制定对推动农村环保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政府的先期引导下,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将逐步建立和完善,治理资金筹集渠道也将逐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