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探析
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探析
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探析
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探析
一、研究动机
9月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发展产业的指导性意见》也将出台,内容之一就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将对其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十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四川省文化产业机构中的民营文
化企业单位、总收入、从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79%、72%、75%,年利税达亿元,民营文化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四川省文化产业一支名符其实的生力军,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一体化战略作为企业资源战略性整合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已成为关系到民营文化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则力图对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现存问题并讨论改进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川省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的160家民营企业会员单位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研。商会聚集了本省文化产业的200多家代表性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共有195家,如安仁建川博物馆、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四川金手指文化传播公司等。本调查剔除了市场份额较少的35家企业。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实际回收143份,回收率为%;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为%。问卷调查由三部分27个问题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成立时间、职工人数、企业类型和业务范围5个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受访企业一体化因素的调查,包括企业对自身一体化程度的判断、一体化战略的影响、遭遇的困难和受阻因素4个问题;第三部分是对受访企业经营绩效和一体化状况调查的18个问题,前9个问题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方面调查企业的经营绩效,后9个问题则是调查访企业一体化程度及其类型。
三、研究发现与分析
1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的企业规模、公司类型和经营业务有待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规模方面,受访企业中中型企业为105家,占总数的%;
大型企业有12家,仅占%;小型企业为5家,只占%。可见,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以中型企业为主体,已初具规模,但是大型企业数量极少,且缺乏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企业。
企业类型方面,受访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有92家,占总数的75%;合伙企业为19家,占16%;独资公司为6家,占5%;而股份有限公司仅有5家,占4%。可见,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以传统的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而管理体制更完善且能够直接募资、融资的股份有限公司非常稀少。
业务经营方面,受访企业中98家经营的业务仅限于文化产业的某一领、某一行业,占企业总数的80,33%;仅有24家企业涉及多种业态经营,仅占企业总数的19,67%,可见,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流动性较弱,价值链整合的程度也不高。
2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的一体化形式多样,总体程度不高
首先从一体化形式来看,有以下四种形态:一是纵向一体化。调查中,笔者将纵向产业链抽象分解为“创意策划一生产一销售一广告经营一衍生产品开发及销售”五个环节,而结果显示涉及两个及以上环节的企业有81 家,占企业总数的%,表明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在纵向一体化延伸上较为普遍,但自主经营三个环节及其以上的仅有54家,不足五成。二是横向一体化。受访企业中仅%的企业曾经兼并过其它同类业务的企业,%的企业采用收购方式进行横向一体化,说明横向一体化的情况极少。三是企业间协作方式的一体化,%的受访企业在非自营的业务上并选择了长期稳固的各种联盟方式的协作,说明在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非自营业务上进行协作是大多数民营文化企业的共同选择。四是个别企业的创新形式。可见,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的一体化战略是以纵向一体化为主要形式的,但总体程度不高。
其次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一体化程度总体也不太高。调查中,笔者将文化产业链划分为“文化产品的概念创意一生产一销售一衍生产品的开发及销售”四个环节,并界定经营业务涉及其中三个及以上环节即判断为一体化程度高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仅有33家企业属于产品一体化程度高的,占总数的%。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一体化程度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广播及电视电影、文艺演出服务这两个领域。
3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动因不一与多重阻碍
首先,关于企业追求一体化战略的动因,笔者将其分解为“成本降低、盈利增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朝做大做强目标迈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和“其他”五个因素,调查显示一体化程度较高的33家企业中,有23家企业认为一体化战略可以成本降低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占%;18家企业认为一体化战略可以使
得企业规模做大做强,占%的;15家企业认为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市场份额扩大。占%;此外,“其他”因素还有“一体化战略可以使外部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可以强化内部控制和协调,提高进人壁垒”等。总之,企业追求一体化战略动因依据自身状况而呈现多样化特点。
其次,关于一体化战略实施所遭遇的困难,笔者设计为“对产业准人政策的担忧”、“人才缺乏”、“资金不足”、“资源不足及资源整合力不够”和“其他”五个因素,调查显示有64家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产业准入政策问题,其中持这种观点的,一体化程度较高的33家企业中有19家企业,程度较低的89家企业中有45家,均超过五成;此外,有56家企业指出了人才缺乏的影响,占%。这表明,半数以上的受访企业深感政府产业准人政策的严重制约,这与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相关研究相印证;同时,人才的缺乏也是重要制约因素。相比之下,资金不足的影
响不太大,这与当前融资环境的改善有一定联系。
4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
关于一体化战略实施对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的价值,本调查中笔者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设——假设1: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程度与其绩效正相关;假设2:采取不同类型一体化战略的文化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绩效差异。假设3:企业间协作能增进企业绩效。调查结果使这三个研究假设证明都得到了支持和印证,结果表明:其一,企业一体化程度与其经营绩效正相关,企业的一体化程度越高,经营业绩也就优秀;其二,不同类型的一体化战略存在企业绩效的差异。无论是从企业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还是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纵向一体化战略较之于横向一体化战略的更强;其三,企业间协作能增加企业经营绩效,企业间协作程度越高,那么企业经营绩效就越高;反之,企业问协作程度越低。那么
企业经营绩效就越低。四川省民营文化企
业一体化战略的自我创新
调查中,除了上述三种形态外,个别受访企业还创新性地发展了一体化战略。例如,商会会长单位四川金手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底提出并实施了“文化产业网状一体化战略”,它是一种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根据企业价值链延伸而形成新型企业战略,是一种网状的复合产业链。具体地说,公司业务经营几乎囊括了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产品和服务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呈网状发展;网状产业链上的结点之间是相互辐射、相互传递的关系,因此每一方面的产品和服务都可能在某一特定时期成为中心,某个结点上的增值都可能带来整个价值网的增值,即出现经济学意义上的“马太效应”。这种新型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是本土企业家对一体化战略的创新与发展,它对于在全球化背景
下加快本土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6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产业链中生产不再是核心环节
关于企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的受访企业均认为生产已不再是核心环节,取而代之的是广告经营和销售等业务。其一是对从事电影、电视行业的企业调查显示,%的受访企业认为广告经营在产业链中居首要地位,发行和经营环节次之;而在过去,制作和生产被视为核心环节。其二是对从事出版行业的企业调查也显示,%的企业认为当前重要性居首位的是销售,其次是广告;同样在过去,印刷、出版业务也被视为核心环节,广告和销售则是边缘环节。其三是对从事文化用品及芑术品生产的企业调查也显示,%的企业认为销售是最重要的环节,而生产、制造不再是核心环节。这种观念的巨大转变,与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有直接联系,市场推广在产业链中越发居于核心位置。
四、思考与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的一体化战略是以纵向一体化为主、以企业间协作为辅,横向一体化极少,一体化程度总体不高;同时它们敢于创新,潜力巨大。结合文化部即将给予民营文化企业“国民待遇”、扶持其发展的行业背景,笔者提出了提升四川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水平的几条建议:
1四川民营文化企业应具有横向一体化的扩张意识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近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以上,而现阶段国民文化消费缺口仍高达3万多亿元。增长空间极大。另一方面,长期排斥在体制之外的民营文化企业也还处于初创发展期,我们看到四川民营文化企业目前以中型企业为主,且企业间 的横向一体化即同类企业的兼并整合极少。但是,近期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发展产业的指导性意见》首先就是加快资源的整合,鼓励和支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同时“对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可以预见,随着市场化推进和产业政策落实,将来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弱势企业,改变产业内部布点过多、力量分散、规模不经济状况乃大势所趋,国有文化企业之间乃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兼并组合不可避免,因此民营文化企业应来雨绸缪,加快自身发展和内部体制改革,并通过横向一体化战略做大做强,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民营文化企业集团。
2四川民营文化企业要重视纵向_体化的水平提升 1 2 下一页
第二篇:浅议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
浅议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
对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郭静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界提出了“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本着精简效率的原则,大多走上了试行“文档一体化 ”的道路。然而,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并不成熟。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企业中大多从事的是文档管理工作,文秘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文档管理的质量。因而,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必须调整其教学内容和模式,以适应文档一体化环境下的新要求。
主题词:企业;文档一体化 ;文秘 ;专业教学
所谓文档案一体化管理,就是从文书和档案工作全过程出发,实现从文件生成到归档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它包括:文档实体生成一体化管理,即对公文、档案从生成、流转、归档形成档案直到销毁为止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从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方面保证管理的实现;文档信息利用一体化管理,利用时不用考虑是文件信息还是档案信息,只用一条检索命令即可查到全部文档信息,是对文档数据信息内部运动的全过程实现的有效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文档一体化管理不再只是一种管理思路,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实施的一种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文件处理工作地好坏直接影响到档案的质量,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目、利用等环节来看,都有着实际工作内容。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后,档案工作将渗透到文件的形成阶段和文件的使用阶段之中,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从文件到档案的有效转换,保证了文件信息的不会被遗失或损耗,减少了重复劳动,简化了文档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档管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特点,实现了对文件处理的前控性。文档一体化管理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对文件进行筛选、立卷、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网络技术,广泛采用有关站点的数据信息,使文档实现远程传递,异地查询和处理,节约了存贮空间和场地,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中小型企业单位,本着精简效益的原则,都在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推行文档一体化。对于职业定位于企业的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来说,势必要革新其教学内容和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
一、企业实行文档一体化应必备的基础条件
(一)文书、档案工作的标准化。
文书、档案工作的一体化管理必须依靠标准化才能形成,没有统一的标准,综合加工、检索信息、一体化管理网络的建立就无从谈起。文档一体化的标准化,还应该做到硬件设备的标准化、网络软件及数据库系统的标准化以及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和数据管理的标准化。
(二)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多技能的档案管理人员。
对档案人员加强培训根据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质、不同工作特点、不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在钻研档案学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配备适应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设备。
文档一体化能够发挥档案工作的综合利用功效,但对信息化要求也较高,必须配备必要的硬件,并不断进行系统的升级改造。
二、现行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
随着企业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企业日常工作中收到和制发了大量的多载体文件,这时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已经不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求文书人员走文档一体化的道路。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行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下,探索试行文档一体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多数公司及基层单位,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文件在形成和流转中,起早、审核、印制等运作过程是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中进行的,改变了传统写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并初步摸索文件的鉴定、分类、归档编号由软件程序设定处理。
(二)文书、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标准化、规范化是实施文档一体化的前提和关键。在企业各部门中,由于职能分工不同,决定了各自形成的文件、档案类别也不尽相同,在文书处理过程中,文件格式错乱,文件载体不耐久而造成文件的残缺不全,字体难以规范,制约了档案业务工作质量的提高。缺少统一的标准、制度,使文件部门的成果不能被档案部门直接采用,要重新编目、著录、标引等,重复劳动浪费了人力物力。
(三)软件应用规范化程度较低,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的市场上有很多的文档管理软件,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而且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企业在对软件功能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购买软件。厂家只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简单的指导。因此,管理人员对软件的功能应用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软件的作用。此外,应用软件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共同的通用平台,不能呢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所应用的软件只适用于文件管理,对图像、声像等特殊载体的科技资料管理缺乏实用的管理方法,这都影响了档案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文档一体化的进程,也使得企业档案资源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文书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文档一体化是一项融文件与档案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知识、多技术为一体的科学。这就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工作人员。而现行企业所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尤其是档案、信息处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甚少,大部分文档管理人员办公室自动化水平偏低,只是简单地做文字处理,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但不能发挥作用,就更谈不上档案信息化了。
三、对高职高专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环境下,给文档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针对企业现行文档一体化现状,本人认为,当前应着重强化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文档理论知识和办公自动化技能相结合,迅速从传统的单一“办文型”向复合“应用型转化,从文秘型向综合型转化。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高专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调整:
(一)改革文书和档案管理学教学内容和方式,倾向于专业技能培养。
传统的文书和档案学教学倾向于理论内容的讲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一般也常用书面方式进行测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并且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也较弱,已经不能适应文档一体化环境下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1、教材改革。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材所讲授理论知识较多,而实践内容较少,并且不能结合身边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如果能结合本地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自编实训教材,将企业案例作为实训平台,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将文书流程和档案管理流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讲授,并结合企业常用文档管理软件,全真模拟文档管理工作。
3、邀请企业一线管理专家走上课堂,讲授实际知识。
4、切实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文档一体化的实行,主要依托于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由于条件限制,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只是停留在文字和简单的数据处理,而对于信息管理能力要求不高。办公自动化课程由于缺乏实践操作设备,很多实践内容无法完成。因此要采取得力措施,真正落实计算机课程,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能力。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使之系统化。
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本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基本都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但由于受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本人认为系统性不强。如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性不强。在文档一体化环境下,如果能将文书写作、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纳入同一体系,将更有利于实践效果地发挥。如学生将自己拟写的公文,利用办公自动化设配录入,再进入公文处理流程进行流转,最后归档。
(三)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素质。
“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上社会、产学结合”是今年来高职院校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共识,但实践一直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头痛的一个问题,寻找实习单位难度非常大。因此,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段推进,内外结合,虚拟与实战一体化”,建立“网状撒点式”的企学合作的文秘人才培养实践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功能,凭借现代化的教学硬件,不断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活动,构建仿真训练系统和顶岗实习机会,营造出与训练、生产、服务第一现场相一致的职业活动氛围,使学生秘书信息管理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四、小结
综上所述,文档一体化给企业的文档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而作为面向企业的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必须掌握新环境下的新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更多是依托于学校教育。所以,高职高专文秘专业需要调整专业教学,一方面弥补现行企业在文档一体化运行过程中的不足,一方面更好地适应文档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 江楠,试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档一体化,兰台世界,2008,(7)
【2】 孙境,浅谈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科教文汇,2007(9)
第三篇:企业如何实施文化营销战略
企业如何实施文化营销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文化消费时代,人们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物质上的满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消费者希望自己有个性、有品位,希望得到人们的赞同和尊敬,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文化营销在企业营销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营销是企业从消费者的文化环境、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入手,营造科学的、人情的、艺术的销售环境和产品,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促使其消费的营销管理过程。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的是物质需求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观念融入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文化营销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过程。
一、我国企业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
1. 把文化营销和做广告等同起来。有的企业认为只要广告做的多就能创出名气,有名声就能造就独特的产品,也就达到了文化营销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可以说一举两得。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各企业踊跃试之,步入只有广告才能打造品牌企业的误区。其次,广告大战愈演愈烈,一些企业为了造成轰动的效应,盲目的追求新、奇、特,设计庸俗可笑的广告,以博得观众的醒目,其结果适得其反。其实,广告是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而企业产品美誉度的塑造要靠企业的文化营销,通过把独特的文化理念,渗透到产品当中,通过消费产品,顾客可以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也就认同了产品和企业,这样做广告才能达到目的。
2. 推行的营销理念不明确。企业内部营销人员的营销理念不明确。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要把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是赢得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是成本最低,让消费者买到便宜的商品;还是追求高品质,确保他们买到的商品是最先进的呢?还是提供最好的服务,对顾客提供始终如一的高水平的服务和帮助?营销人员是产品信息的传递者,是施行文化营销的一线人员,如果他们的理念不明确,将会造成产品信息的失真,从而导致产品销路不畅,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企业制造独特产品,打造良好品牌的愿望也就无法实现。
3. 企业的品牌观念不强。我国企业大都乐于去做的是立项、筹资金、造厂房、上规模、添设备、出产品,这些是最能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而对于企业的理念,却往往认为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忽略不计,至少也是不受重视。品牌理念相对滞后,成为我们文化营销的一大障碍。当企业运作出现问题时,企业习惯于从资金问题、体制问题找原因;习惯于等、靠、要;习惯于责怪竞争对手太无情,却不敢正视自己的缺陷。专心琢磨竞争对手,却不集中精力研究消费者。企业缺乏系统的市场管理观念,造成生产和营销脱节。注重产品生产和品牌外在形象,却不重视创造信誉,建立企业文化,更缺少与品牌确立相配套的系统的文化营销。
4. 营销活动有名无实。企业的文化营销活动应围绕着市场需求进行,这几乎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但是企业家们对此的理解却不同。有的企业家以为成功的文化营销管理就是一种高明的推销方法、是促销、是广告。他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营销管理是需求管理,而需求则是对产品和服务实(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质性的要求,而不是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文化营销活动的基石始终是产品、是服务,使企业能够带给顾客以满足的实力。因而文化营销应包含生产在内的活动,而不仅局限于销售这一环节。核心产品的推广始终是文化营销的主题,古语说:“言而无信,行之不远”,华而不实的营
销活动对市场是一种破坏,对企业的信誉是一种摧残。
二、企业如何开展卓有成效的文化营销
1. 进行准确的文化定位。企业进行准确的文化定位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要对企业的文化营销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以企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对文化营销的情况进行考察,为文化营销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信息。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文化营销生长的土壤,任何企业文化营销都和自身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运行特色、企业素质等内在因素有关。因此,在制定文化营销策略之前,必须对构成企业内部环境的因素,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加以透视和剖析,弄清他们和文化营销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员工的素质、企业的实力、经济政策,以及社会环境。②认真做好市场细分工作。市场细分是文化营销寻求目标市场的一种有效科学的方法,是寻求目标市场的前提和基础,是为了更好的发现市场机会,制定相应的文化营销战略。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特征细分市场,常常使用大量不同的地理、人文和心理特征作为市场细分的依据,然后再看看这些顾客对产品的不同反映。往往需要选择对顾客需求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作为细分的标准。③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合理的文化定位。深圳地产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引领中国地产之风骚,除了引领潮流的开发模式、出色的产品创新能力,文化营销同样为深圳地产赢得了不少骄傲。他们认为:文化因人而存在,只在于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造成的内涵和形式的不同而已。他们把销售房子,作为推行一种生活方式来做。2. 在文化营销中设计企业的核心价值。打造品牌核心价值、彰显企业文化底蕴。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要部分,他让消费者明确、清晰的识别品牌的利益与个性。一个品牌如果具有了触动消费者的内心世界的核心价值,就能引发消费者的共鸣。核心价值的提炼,要研究自身的品牌资产、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和品牌之间的竞争关系。做到和其他产品的差异性和消费者之间能达到共鸣。品牌的核心价值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我们凭空就能提炼出来的,而是沉淀在企业文化的历史里。在开展文化营销的过程中,要给核心价值中注入文化要素。例如:北京同仁堂在营销的过程中,把自己生产的药品提升到“仁”的高度,把经商和济世医人结合在一起,鲜明的体现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价值。雅芳的核心价值就是“女性的知己”,让女性朋友觉得如沐春风,觉得雅芳就是身边友善的小姐妹。
3. 创造文化产品。产品是文化营销的载体。文化产品是根据文化环境的不同,进行有差异的设计,使之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个性和消费价值,从而成为以物质消费为依托,以文化消费为目的的产品。作为文化或精神的一种现实体现的文化产品,与人的情感世界有多种结合点。他可以是观念上的、形体上的。也可以是美学上的、知识上的,还可以是习惯上的、品位上的等等。而文化产品的“文化因子”不是附加在产品上,而是渗透在产品中,与产品是有机统一的。文化产品不是文化因子的简单堆砌,而是从产品的角度挖掘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拓宽产品的系统创造。其标志是消费者能从产品中体会到文化的韵味,从而吸引顾客,开拓市场。
几千年来,“福”在中国被演绎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统统归结为福。平安是福,长寿是福,多子是福,甚至吃亏也是福。好消息是福音,好的居所是福地,好的相貌是福相,吃到好的东西是口福,连发胖也是发福。金六福就是抓住了中国的特点,在创造文化产品的时候,正是抓住了这种福文化的底蕴,塑造自己的产品。在产品的包装方面,以福为主导,突出福。在产品的内涵塑造上,把文化融入产品当中,陆续推出“春节回家,金六福酒”、“中秋团圆,金六福酒”、“我有喜事,金六福酒”、“国有喜事,金六福酒”等系列产品,打造了独特的文化产品。
4. 宣传文化营销理念。企业利用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或人员推销等手段的目的不仅在于向目标顾客传播具有说服力的产品信息或企业信息,引导和说服顾客购买本企业的产品,还要把企业文化,产品文化,经营理念等灌输给消费者,从而达到引导的目的,甚至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就是说,文化营销实质上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中的顾客或社会公众的说服性的沟通过程。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消费观念、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促销过程中的文化感召力也在不断的提升,文化越来越成为营销的利器。为了达到文化营销的目的,要大力的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
5. 提高文化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文化营销的基础。何为应变能力?它是指企业适应消费者消费个性和消费价值变化的反映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和社会以创新为主导,故市场环境呈现快速变化的趋势,顾客的需求变化速度也明显的加快。因此,企业必须提高快速应变能力,它主要包括组织应变能力、设计应变能力、生产应变能力、营销应变能力等。具体的说,其一,当原材料出现短缺或有了新产品时,企业能及时的调整生产系统,变困难为机遇,使产品更上一层楼;同时能相应的调整营销系统,重新理顺与顾客的关系,使顾客充分的了解产品,并不断的增加忠诚度。其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即使非常微小的,但是顾客的需求的时候,企业能按照顾客的希望,适时做出响应,或是改进产品,或是加强服务,或是进行产品的创新,或是实行服务改革。总之,文化营销作为一种营销管理模式,重点在于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特征,制定符合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文化营销模式,作到科学、合理,让消费者得到满足。同时也要兼顾各种社会和竞争对手的因素,突出自身的特色,从而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存在。
第四篇:民营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
民营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
民营企业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加深,各种资本的介入,民营企业相信在今后的国民经济比例中会占有更大的份额。问题在于,很多民营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逐渐显露出了它许多的“先天不足”,很难持续发展,建设成为“长寿”型企业。因此,民营企业应提高对“企业文化”这一新型管理模式的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另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途径,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民营企业的现状及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对中国的企业,尤其对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也就意味着民营企业将同国企、外资企业等同时处在了一个平等竞争、自由选择的经济环境中,相信中国的民营企业会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扮演好它愈加重要的角色。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中,由于旧的传统体制和习俗约定根深蒂固,民营企业自身有时很难挣脱传统体制的羁绊,而构造企业文化则可以向企业注入全新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使民营企业形成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进而推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其二,民营企业正处于转型阶段,而转型期的民营企业更需要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填补体制和规定中鞭长莫及的地方。因为,再完善的制度和准则,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行为规定穷尽,而且有的规则也不适宜纳入企业制度中进行明文规定,这时,企业文化的调控和补充就非常必要。有了企业文化的约束和规范,员工既可以把规定的事情做好,也可以把规定之外的事情做好。
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战略举措,现代企业文化是支持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文化的培育和弘扬,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和不断升华奠定基础,而民营企业文化则需要不断经过科学总结和利用。不管是新建的民企还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民营企业,都有一个建设、更新、重塑或改善企业文化的问题,其目标一般如下:
(一)培育杰出的企业精神。
培养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企业理念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的竞争,人的竞争背后则是人的精神的抗衡、人所依托的组织凝聚力的抗衡、企业发展潜力和团队对人的凝聚力的抗衡。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并非简单地归纳为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一种学习性的组织或倡导企业家的某种观念等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长期发展和竞争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千锤百炼,培养和巩固坚定的企业信念,企业理想,企业精神。使这种专属于企业本身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得到全体员工的接受与认同,使共享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转化为全体员工做人的追求和自觉行动,使企业的使命和企业成员的人生价值实现完美地结合。企业文化终将为企业建立一个吸引和满足企业全体成员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殿堂和理想空间,赢得企业成员对企业的忠诚、信赖和关爱。
(二)坚持以人为本,有效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人是企业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中的人将不再只是劳力,企业依赖员工的不再只是简单的体力和技巧,而是深藏在人的头脑中的知识与智慧资源。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开发和利用推动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的人力资源,应用知识提供智力、添加创意,将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起来,形成企业全新的知识资本积累。企业文化的培养要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成功人这一主线,坚持以人为本设计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重视从文化和实现人的价值的角度关注员工的需要、特点和追求,通过情感交流、人际沟通、群体活动、参与管理和智力开发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和形成与共的智力资本。引导组织成员按照企业文化和未来社会个人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懂知识、有技能的新型人力资源,进而实现企业文化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成为企业积累面向未来发展的竞争资源。
(三)完善制度,实现管理创新。
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战略也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得以维护和延续的基本保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弘扬企业共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和企业精神,适时调整企业管理战略,围绕实现企业
目标,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形成科学的规范网络,使员工的各种行为活动、相互关系的确立和调整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未来,企业管理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挑战,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为企业管理的提升和创新提供支援。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精神的弘扬和全新管理理念的倡导,推动企业进入知识管理,实现管理的全面提升和创新。
(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实际存在着的文明总体状态,是企业文化系统中所有要素的综合表现。考察一个企业的企业形象,可以洞悉这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貌和整体水平。社会公众也往往从一个企业的形象去了解和评价其企业文化状况。为此,在培育企业文化时,应当将企业形象战略同时启动。塑造企业形象与培育企业文化的措施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确立卓越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素质完善制度规范。加强礼仪建设等,都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内容。与单项措施的区别在于,塑造企业形象强调从全貌或总体状态的角度对各项措施进行统筹设计,系统运用。特别强调视觉系统要素在塑造企业形象中的骨架和轮廓作用。为此,从事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硬”文化建设,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改进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福利设施和待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的企业,长寿的企业。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真正意义的企业应该是社会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人本管理,从而使民营企业成为真正意义的企业,长寿的企业,企业文化不是解决企业短期赢利问题,而是解决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实施
企业文化是现代经营管理发展的一个结果,是企业战略的新的选择。而企业文化战略既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又是企业文化建设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战略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步骤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用精神激励的办法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并自觉遵守,形成一种作风和精神,从而获得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捕捉价值“生长点”。
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或者以“人”为主线进行建设,其中心和关键是善于捕捉住企业价值观的“闪亮点”、“生长点”,予以倡导、发扬,以使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价值观上根本转轨变型,以带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的开发。
1.在企业发展的重大事变,日常运行的重大事件中发现与开发。一项(批)带来重大效益的产品打开销路,占领市场;带有根本性质的企业转产、主导产品转型,企业组织体制改组,重建,等等。青岛电冰箱总厂砸“瑞雪”转产“琴岛-利勃海尔”等,就是企业新价值的“生长点”,从而导致整个企业崛起的典型例证。《西方企业文化》中说的企业在内外环境发生根本变化,行业竞争激烈,庸庸碌碌,惨淡经营,规模扩大和迅速发展的五种情况下,要向前发展,则企业文化必须重塑,而这些重塑,核心是把握与开发必然生出的价值“生长点”。
2.在企业英模人物先进事迹文化开发中发现与把握。这一方面,在我们的传统企业精神培育工作中,已这样做了。现在要更正确,更科学地从企业价值观上捕捉其“闪光点”,“生长点”。
3.从企业家的行为中捕捉与开发。企业家的行为本身即体现着企业精神与价值取向和企业风格,形象,优秀企业家有许多重要的价值的“生长点”待捕捉,开发。
4.在对企业发展史的反思与企业文化建设总结中捕捉与开发。
5.厂(店)内的各种重大会议,庆典,重大活动以及组织工人群众性研讨,或专家探索,发现,开发“生长点”等。
(二)组织社会“认同”。
人生的价值从本质上讲,是在别人的,社会(企业)的,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和周围同仁的理解,肯定,赞赏中,即在被“认同”中实现的。因此,构造转变人们的价值观或确立一种价值观,培育新的企业文化,组织社会认同便成了重要一环。
1.明确基本形式。价值认同,作为一种文化信息,它可以表现为观念形态的。例如说出口的表扬,赞美等等,或未说出口的内心敬重等等。态度上的尊重,珍视,以至于给予荣誉,职务,职称和地位等则是更深层观念认同的体现。再者,它可以附着在某种物质上,一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工艺考究与否等,都体现着员工对企业共同价值取向和企业精神的“认同”状况与水平。最后,它还可以体现在行为,关系,制度上。行为之美丑,关系之亲疏,制度之优劣等都反映着企业
对某种价值认同的状况与程度。“把顾客当皇帝”的店风,48小时把零件送到万里之外的用户手中的制度,都是例证。实行认同时,要确定用哪种形式,以谁为主,并要配套。
2.要分清实施层次。从覆盖面来说,有企业层次,车间,班组层次等。
3.具体方法要生动活泼,多种多样,有吸引力。
4.要诚心诚意,这一条非常重要。
(三)构建良好的文化核心理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过程,步入二次创业的成长期。综观初创时期民营企业的发展,基本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许多民营企业是昙花一现。究其失败有诸多原因,但其共性是在企业快速膨胀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因此,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成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新时期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建设能使企业真正长寿的企业文化则需构建良好的文化核心理念。
1.造境界追求型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层级偏低,难以支撑企业长期快速的发展。民营企业文化层级的高低是由企业文化的类型决定的。从我国近些年的情况看,民营企业文化主要分为家族情感型、制度约束型、理念引导型和境界追求型四种。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属于第一、二种类型,第三种类型较少,第四种类型则更少。这四种类型企业文化依照其对物质生产力推动程度的大小来划分,可分为最低层次、次低层次、较高层次、最高层次四等。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由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规范、不系统,产生的文化力不强,对物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较弱,必须尽快予以改造,再造出较高的理念引导型企业文化,特别是境界追求型企业文化。只有转变到理念引导型企业文化并最终再造成境界追求型企业文化后,才能使民营企业文化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级,形成强大的企业文化力,为民营企业的持久、快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而境界追求型文化的塑造,就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因此,归根到底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涵义中就包括以下意义: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最终目的。人不仅是目的,而且是主体。人的价值至上,人的权利至
上。其一,主体是企业的全体员工。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在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组织中,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是一种合作分工关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重点是让每位员工都能享受权力、信息、知识和酬劳,从而使人人都有授权赋能的感受,并提高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二,核心是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它意味着组织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开。在施行以人为本管理的组织中,全体员工都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管理活动成功的标志不但要看原有的组织经济目标是否实现,还要看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是否实现。只有将组织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获得长久的发展。
2.树立共同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对于客观事物的基本信仰,是关于好坏、善恶、美丑的判断,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远景、使命、价值观是企业理念很重要的三个要素,而价值观塑造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会反映在企业经营的营销、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共同价值观是企业相对不变、共同恪守的价值观念。它对铸造企业之魂,凝员工之心,使员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激励每个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都起了很大作用。当前大多民营企业是以利润为导向,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社会价值导向。通过塑造企业文化,使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协作价值高于单个价值,这就要树立一种让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
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是由企业和员工的需要构成的价值体系,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植于社会文化,同时它又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区别于企业的物质,财富或经济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企业价值观就是隐含于企业经营思想和管理哲学之后的,并构成他们强有力的公司信念或信仰体系。事实上,企业创新,文化的特征都是以此为源泉;企业的基本抉择为规范是以此为轴心加以调节,变动,企业的存续,发展是以此为核心而维系的。
民营企业是中华民族产业的重要力量,在民营企业建立与重组中,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民营企业现状的分析,找出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并着重分析了建立“长寿型”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所要树立的共同价值观与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总而言之,民营企业只有在构建优秀的企
业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决策民主化的可能,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企业,才会具有参与决策的要求和愿望。为建设长寿型提供足够的发展动力。民营企业家应该从家庭化的管理模式中挣脱出来,建立规范、有序、合理合情合法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企业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民营企业在过去20多年里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并将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产业的重要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将推动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民营企业能够实现文化管理使企业达到管理的较高境界。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使企业全体员工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每位员工把自己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因此,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管理的超越,开辟了现代化民营企业管理的新纪元。
第五篇:关于实施“民营崛起”战略之我见
关于实施“民营崛起”战略之我见
韩卫涛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活力源。民营经济作为 * 县经济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全面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如何实施“民营崛起”战略,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笔者谈一些粗浅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解放思想是实施“民营崛起”战略的基础
从我县发展民营经济的现状来看,当前最大的障碍还是思想障碍,最大的瓶颈还是思维瓶颈。思想不解放,发展的手脚就难以放开,观念不创新,发展的局面就难以突破。因此,全县上下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深刻认识我县与先进县区的经济差距关键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够,牢固树立“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思想观念,真正领悟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在民营经济,主体在民营经济、活力在民营经济、潜力在民营经济、发展在民营经济,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实行“政治上鼓励、方向上引导、资金上扶持、法律上保护”的方针,理直气壮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精心研究制约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政策扶持是实施“民营崛起”战略的动力
近年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受财政收入增长的约束和国家税收、土地等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县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空间也越来越小,调控能力越来越弱,在政策落实上还没有完全到位,政策“洼地”尚未真正形成。为此,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也就是说,凡是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违反产业政策的行业、领域均允许投资,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政策优惠等方面享受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政策。二是引导企业从比较优势出发,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谋划一批有前景、有效益、带动力强的项目,努力实现全县民营经济总量扩张和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企业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水利、公交、供水、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镇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及金融服务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与国有企业相互参股、融资,发展新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托管、承包、租赁或收购国有亏损的中小企业,参与工业技术改造,发展环保型、生态型、外向型产业。鼓励农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工业化发展理念实施创业,力求创办特色企业。支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办企业,大力发展农村非公经济,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尽力发展以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主的专业户、专业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财政设立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四是税务部门建立税收优惠政策责任落实制度,在规定时限内为符合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企业及经营者办理优惠税收手续,对按核定征收方式纳税的企业应按照公平、公正原则核定税额,并定期公布核定原则标准,增加透明度。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开发费用、购置设备所含增值税抵扣、再投资退税等税收政策上,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对税收增幅大、贡献突出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五是鼓励金融机构从民营经济特点出发,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适当提高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比重,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对重点民营经济,实行贷款倾斜政策,简化办事程序,安排好企业技术改造和流动资金贷款。对投资少、见效快、销路好的项目,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实行更加优惠的贷款政策。
三、环境整治是实施“民营崛起”战略的重点
环境是资源,也是生产力,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实施“民营崛起”战略,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应按照“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六放”要求,不断规范政府职能和权限,进一步整治和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监管,严禁搞向企业收取费用的评比、排序、授牌等活动,严禁利用行政职能,强制企业加入协会、学会,强行收取会费等行为;严格控制各类专项检查,限制重复检查,并将无严格时间限定的检查一律放在每月后10天,实行20个平静工作日制度;积极推行集中检查,严禁对同一事项或内容、性质相似的检查项目重复进行,有关执法部门对同一事项的检查结论应做到一家检查,多家认可,不得违反行政执法的标准、程序和权限,滥用自由裁量权。二是建立和完善保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机制。依法保护投资者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名誉、人身等合法权益。对民营企业应建立保护制度,实行挂牌保护,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定期不定期向其了解合法权益的维护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侵害民营经济合法权益的行为,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设立维权投诉受理中心,负责做好企业投诉的受理登记、配合协办等工作,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公正地受理涉及民营经济的案件,坚决维护司法公正。三是各执收、执罚部门凡以非公有制企业为对象的收费、罚款,均由银行代收,统一上缴财政,严格执行收费及罚款的票款分离制度,具体由县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负责统一规范和监督管理。凡未经公示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企业有权拒缴。四是建立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民主评议制度。由县纪委牵头,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民营企业主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将评议意见纳入到最佳最差单位评议和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中,以促进政府职能部门提高服务水平。五是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民间投资社会配套机制,积极组建为民营经济者提供政策、法律、财会、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的中介组织。加快构建民间投资信息网,竭力为民间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和市场资讯等服务,真正架起沟通民间资金与项目之间的桥梁。协助建立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依托民营经济协会组织,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有效解决无序竞争的问题。通过行业学会、商会等民间组织,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培训、咨询、服务活动,并积极开展人才引进、产品展销、贸易洽谈、招商引资等活动,帮助民间企业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财会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六是打造信息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强化信息服务。在县政务公众信息网上设立专栏,及时向社会公布政策法规、市场动态,不断提高政府为企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县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应开辟信息平台,及时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产业导向、行业动态、市场需求、技术项目、人才供求等信息服务。七是建立和培育技术市场,积极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有效解决制约非公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难题。
四、培植引导是实施“民营崛起”战略的核心
规模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拉动力很强,给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应坚持把培植重点民营企业作为实施“民营崛起”战略的突破口来抓。从区域看,重点培植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和园区;从产业看,重点培植扶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打造一批以优势产业为主干的“航空母舰”;从企业看,重点培植“产出规模型”、“外向规模型”的企业大户,引导企业走资本经营、品牌经营、集团化经营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之路,使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应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2010”工程。按照“择优扶强,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促进发展”的原则,在全县民营经济中筛选出20户企业作为骨干企业培育对象,10户企业作为龙头培育对象,真正通过重点扶持、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尽快形成一批有实力、有特色、有规模的“小巨人”企业,力争到2008年,使列入“2010”工程的企业产值、收入分别占全县民营经济总量的70%以上;实现增加
值、上交税金分别占全县民营经济总量的80%以上。二是实施村企互动战略。引导农民、龙头企业创办、领办各类企业,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的互利互赢发展机制。同时,坚持龙头企业与当地资源互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大批富有区域特色、带动作用强的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在企业发展中培育新型农民,改善农村面貌,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引导企业以县城、中心镇及其外围重点村为依托,加快产业联系,围绕发展产业群体,加强生产协作,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强化信息、物流、研发等综合服务,实现科工贸、农工商一体经营,不断增强县域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
五、提高素质是实施“民营崛起”战略的根本
要想推进民营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就必须大力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一是民营经济主管部门应建立民营企业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现有各级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以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创新意识为主的综合素质教育,以此带动提升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二是引导民营企业改革落后的管理模式,改变家族制的企业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实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企业管理机制,以适应外向型、科技型、成长型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实现“借梯上楼,借脑发展”。大力促进技术引进,加强联合攻关,努力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走“科技兴企”之路。四是支持企业吸纳和培养各类人才,并对其实行与所有制企业同等的户籍管理、档案管理、职称评定、子女就学入托等政策。加大企业参与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工作力度,确保企业从业人员享受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待遇。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短期培训、脱产培训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技能。五是引导企业规范化管理,强化企业信用意识,健全企业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自律机制。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加快建立适合民营经济特点的信用征集发布制度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对拥有驰名商标、省内著名商标或商号的企业纳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实行重点保护。
六、形成合力是实施“民营崛起”战略的关键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机制。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重新调整和充实县民营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把所有涉企部门都纳入到领导小组中来,执法部门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形成领导干部和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局面。建立小组例会制度和有效的考核机制,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二是推行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选择一批成长性好、产业层次高、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企业,作为党政领导联系点,提倡领导与企业家交朋友,定期召开座谈会、联谊会,听取企业家的呼声和建议,了解民营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行动态管理,促其膨胀规模。三是将民营经济监测纳入全县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由县统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参加的全县民营经济统计监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统计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民营经济的发展动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