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民生文化 打造文化民生(模版)

时间:2019-05-13 17:4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育民生文化 打造文化民生(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育民生文化 打造文化民生(模版)》。

第一篇:培育民生文化 打造文化民生(模版)

培育民生文化 打造文化民生

文化是民生事业的重要内容,民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部署,积极培育民生文化,努力建设文化民生,推动文化与民生的融合、兼济与互促,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民生就是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加强文化的供给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分层化的特点,这对于各级党委政府来说,必须在广泛、有效、针对性强的文化供给上下功夫,实现文化供需之间的协调与共进。其一,要加强文化供给的课题式研究。人民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供给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对文化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和前瞻把握。今年以来,衡阳市通过“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等活动,开展了扎实的调研活动,在文化方面形成了20多个调研报告,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其二,要推进文化供给的项目式生产。多样而有效的文化供给,并不是鼓励杂乱无序的文化生产,相反,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项目化,成立项目组、制定任务书,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基本建设,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的覆盖面。其三,要实现文化供给的便民式服务。文化惠民还要文化便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把文化从专业、高深、繁琐、抽象等桎梏中解脱出来,让文化亲民、便民和乐民。

二、文化民生就是要畅通人民的文化传播,加强文化的引导

舆论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文化传播的有力载体。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文化传播的引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民生的重要基础和平台。其一,要弘扬文化传播的主流价值。加强对舆论传播中主流价值的弘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其二,要推动文化传播的载体创新。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加强新兴媒体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挥网络、微博等媒质快捷、迅速、方便的优势,积极发展手机报刊、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使文化传播获得全新的发展动力和拓宽空间。其三,要加强文化传播的人才培育。文化的传播关键在人。要大力培育文化人才,健全文化人才政府荣誉制度,开展文化人物评选,设立文化创建奖、新闻奖,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文化领军人物、优秀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改革发展先进典型。

三、文化民生就是要尊重人民的文化选择,加强文化的保障

文化民生是一项系统化、社会化、长远化的工程,需要从机制体制等方面加强文化综合保障,确保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受侵害、不受剥夺。其一,要强化文化规划,让文化民生进决策。

要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廓清方向。其二,要强化政策保障,让文化民生增投入。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财政投入政策,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落实由公共财政承担的事业、产业配套资金,提高各级财政文化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其三,要强化体制创新,让文化民生有活力。要强化体制探索,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加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四、文化民生就是要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加强文化的培育

要使文化民生真正深入民心,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既成为文化的“享用者”,更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其一,要由“送文化”向“种文化”深化。要充分尊重文化滋生的本土习惯,在主动引导文化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民间文化机构,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培植地方文化火种,不断给文化土壤“增肥”。其二,要由“文化自主”向“文化共建”深化。要调动工商、旅游、环保、教育、社会团体等诸多力量,为文化共建完善机制、制造氛围、提供保障;要将文化血液灌输到整个民生事业发展的大动脉中,形成合力办文化、开放办文化、全民办文化 的氛围;要强化文化体系的交融力、影响力和浸染力,广泛汲取促进文化繁荣的积极元素,让文化之树在活力土壤中盘根错节,常青不衰。其三,要由“一花独开”向“百花齐放”深化。要在事业拓展与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欣荣成为牵引经济增长极的新动力;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推进公益性国有文化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不断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文化创意体验园建设;要适应“三网融合”、数字媒体应用等新趋势,创新文化商业模式,加大文化和信息技术融合力度,支持文化企业与知名企业合作,让文化花园不仅香飘万里,而且硕果满枝。

第二篇:XXX文化民生工程实施情况汇报[定稿]

XXX文化民生工程实施情况汇报

在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在XXX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领导下,近年来全市文化工作者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开拓创新,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文化惠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多项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

一、近年文化民生工程实施情况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破题XXX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难题,XXX在全省率先制定下发《X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XXX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强力推进文化建设。近三年市委、市政府对市城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0多亿元,建成了XXX市文化中心、市演艺中心、市体育中心,其中整合市城区部分文化资源,建设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局机关于一体的市文化中心,结束了XXX市没有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的历史,市图书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市级二级图书馆,市文化中心建设被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认为是在全省“先行一步”。各县市区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改善了文化馆、图书馆办馆条件。2011年全市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将陆续实行免费开放。兴建了资兴市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寿佛寺、古南岳回龙仙寺,桂阳县演艺中心、桂东县宣传文化中心、安仁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截止2010年底,新建民生文化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106个,农家书屋964家,-1-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2947个,完成免费送戏下乡演出2500多场,举办各类大型广场文艺活动400多次,送电影下乡7000多场。2011年,要新建1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46家农家书屋、854家村文化活动室、10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级服务点,免费送戏下乡演出759场。截止6月底,已有4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整体竣工,85个项目正在建设中,16个项目已完成选址、设计,正在办理相关建设手续;第一批544家农家书屋已建成并完成图书、音像制品等设施设备的配送,第二批802家已启动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级服务点已全部完成设备的配送,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与联网调试;村文化活动室陆续挂牌;11个县市区送戏下乡已完成392场。

2.公益性文化服务全面加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为基层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必须的阵地和设施。广泛开展的免费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切实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市、县、乡(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在全省率先免费向市民开放,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指导、辅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各类展览120多天。全市博物馆、纪念馆近三年共接待参观人数66.7万人次,其中市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6万人次。市图书馆在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同时,举办“市民共建图书馆”、“少儿读书征文”等公益读书活动20多期,先后获得全省少年儿童网页制作大赛金奖、全省少儿读书活动银奖。组织开展“三湘读书月”活动,掀起全民读书热潮,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市广泛开展“文化共享助春耕”和“共享书香、快乐阅读”服务农村、农民活动,真正让老百姓免费享受读书看报、看戏、鉴赏等文化服务。近三年全市文艺院团每年送戏下乡500多场次,依托市城区五岭广场、北湖公园、燕泉商业广场等场地,先后举行了“民间艺术闹新春”、戏曲专场演出等广场文化活动,以“提升市民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内容的林邑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市民大舞台(包括苏仙岭放歌、北湖之恋)、资兴市“激情广场”、宜章“夜故事”活动、嘉禾“红歌汇”等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深化,品牌辐射力不断增强。临武县结合送戏下乡演出积极开展送文化活动,为群众免费赠送图书9万多册;桂阳县举办郴永衡和美边界桂阳行文艺汇演、汝城县组织“走进崇义”、“ 走进仁化”文艺演出,边际三县文化交流深入开展;安仁油菜花节、“药王节”节会搭台,经贸唱戏,呈现出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局面。

3.文艺创作取得重大成果,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众多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大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组织开展艺术创作,组织了系列剧(节)目、戏曲、音乐、舞蹈、书画、摄影作品创作活动,围绕建国60周年、湖南省湘人湘歌大赛、XXX撤地建市15周年、XXX艺术节、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重点打造具有XXX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精品剧目、影视作品,近年来共创作戏剧、音乐、舞蹈、小戏、小品等作品700余个。昆剧《荆钗记》、《湘水郎中》、《雾失楼台》、歌舞剧《把爱带回家》、《伴嫁》、《矿帽》、小品《摊灯》等精品剧(节)目在各类国家、省级文艺赛事中屡次获奖,桂阳湘剧《一天太守》先后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奖、全省县级剧团优秀剧(节)目展演金奖。小品《街头轶事》先后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天穆杯”全国第二届小品展演优秀演出奖,《湘南,一个英雄的故事》获首届湖南“湘人湘歌”大赛金奖。舞蹈《迎新郎》、小品《寻鸡》、《赶

麻雀》等一批由农民自创自演的作品在全省首届农民文艺会演获奖,在湖南省第二届“湘人湘歌”大赛决赛中获得1个银奖,2个铜奖。围绕建党90周年,市歌舞剧团排演红色经典歌剧《江姐》在全市公演,赢得广大市民的肯定,即将在各县市区巡演。湖南省昆剧团排演《荆钗记》等经典剧目参加文化部在北京、苏州昆山和上海举办的“昆曲非遗十周年”纪念和庆典系列活动,湘昆影响力不断扩大。市艺术研究所编创、永兴县花鼓戏剧团演出的花鼓小戏《算不清的帐》入围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于7月1日进京参加2011年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季〃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演出获得成功。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按照市委、市政府“民生100工程”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局负责实施的“民生100工程”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送戏下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级服务点建设五项。在今年文化惠民工程基础上,我局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一是加强领导,制度保障促规范。成立了以局长廖美琳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市文化局“民生100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局领导和一名专职干部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印发了《XXX市文化局“民生100工程”工作方案》、《关于报送“民生100工程”工作的通知》、《XXX市文化局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五项“民生100工程”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将“民生100工程”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内容。市文化局局长与各县市区文化局局长签订了责任状,确保各项工作有人管。建立健全了月报告、季报告和重点问题随时报告的工作联系制度,市文化局及时掌握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也为各县市区之间

开展工作经验交流创造了平台。二是加强沟通,形成合力促进度。文化民生100工程”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项目建设,设计国土、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的审批、勘察、规划等工作。市文化局积极协调各县市区政府,引起县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统一的督查督办行动中,以各县市区政府的名义召开现场办公会,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查看、现场调研、现场表态。这一举措让县市区文化局及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极大推进了各项工作。县市区文化局建立健全了与相关单位的联系制度,形成了民生文化工程建设的合力,加快了建设进度。三是加强督查,严格要求促落实。通过现场督查、查看各县市区文化局报送的资料等方式,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对照责任状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推进工作进度慢、效果不明显及重视程度不高的县市区发放督办卡。督办卡包括工作的要求、工作做得好的县市区的情况、被督办单位的现状等内容。各单位拿到督办卡后对自己的工作离上级的要求、与其他单位的差距一目了然,从而促使被督办单位加大工作力度,想方设法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县乡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市城区文化基础设施虽然有明显改善,但县市区公益文化设施仍十分落后,如全市11个县市区没有一个二级(含二级以上)县级图书馆,11个县级文化馆没有一个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绝大部分的馆舍面积、设施设备等基本指标均不符合要求,就连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资兴市、桂阳县)的二馆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11个县市区图书馆馆藏图书633851册,人均只有0.132册,购书经费45万,人平0.1元;11个县市区中现有剧场8家,大部分均已破损严重。

2.民生文化项目保障机制不完善。基层文化基层设施的选

址、资金保障不到位。很多靠近县市区城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由于土地价格昂贵,选址工作一直徘徊不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省、市、县配套资金拨付不及时,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建成后续管理机制、管理人才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高素质文化人才缺乏。目前,全市文博系统人员86人,无高级职称专业人员;图书馆系列人员96人,只有1名高级职称人员;由于院团体制、机制不活,待遇较差,艺术人才难留。一些基层文化专干没有文化专长,文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年龄结构不合理(2008年,市文化局举办全市乡镇文化专干培训班,参训人员249名,45岁以上的占62%)、青黄不接、专干不专、兼职过多影响乡镇文化队伍的稳定。

第三篇:培育书香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书香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林孝宗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前身为漳平官立高等小学堂,创办于1906年。学校几度易名,校址也几经搬迁,1991年3月,升格为漳平市直属小学,命名为“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2012年7月,市政府将漳平职业中专校园整体划归附小,把原西园中心学校本部作为附小校区。自此,学校迁址扩容,并发展成为“一校两区”。现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23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643平方米;其中,本部占地面积1363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643平方米。教室、专用馆室和塑胶运动场等设施齐全,设备完善。全校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生 2123人,在岗教职工117人。教师中有福建省学科带头人2人,龙岩市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3人,漳平市名师、骨干教师39人。

多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书香校园文化,全面落实“精细管理、质量第一、科学育人、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书香校园育学子 经典诗书谱人生” 的特色办学思路,着力开展读书活动,积极构建阅读生态,培育书香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一、扎实培育书香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决定学校品味。推进学校“书香校园”文化,必须在精神、制度和环境三个方面不断认识和丰富“书香文化”的内涵。

1.以教师文化为基点,诠释书香校园精神,追求教育的崇高价值。

“教育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培养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形成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我校行政班子服务、高效、进取,是一支敢打开情面,能独挡一面,会开展工作,能解决问题的队伍。几年来学校以发展教师为本,从长程视野、长善救失、人业匹配等因素打造卓越的教师团队,全体教师能不断自我反思,自我确认,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经历,彼此滋养,从而自我提高,饱含热情,活跃课堂,激励学生,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7年9月起,学校根据历史积淀和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以“校园溢满书香 好

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让师生从优秀古诗文、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启迪智慧,并以多种形式、不同途径向外界传送和推介,从而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0年新班子上任后,在传承与坚持中积累、维护、调整、提升,将特色建设项目名称修正为“书香校园育学子 经典诗书谱人生”。目的就是为学校不断寻找新的动力点,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使读书成为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学校在各个层面渗透书香文化,在教师层面实施“读书伴我成长”;在学生层面实施“我读书我快乐”;在家长层面实施“亲子阅读,共话成长”的活动。全体师生在书香浓郁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从“要我读书”到形成热爱书籍、亲近书籍的习惯,可以说,团队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创设书香校园环境,凸显教育的独特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根据《关于漳平市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实施方案》精神,从2012年7月份起,漳平职专校园划归附小,学校进行整体搬迁。校园迁址扩容工作时间短、项目多、任务重,不仅要搬迁安装还要维修改造。为确保新学年顺利开学,领导班子几上几下,反复琢磨,制订了《附小校园迁址扩容工作日程表》。工程项目实行既分工又合作,指定项目责任到人。仅仅用时2个月,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学生按时开学。在扩容改造校园的同时,我们意识到学校的改造不只是在拆除中重建,更要在发扬附小传统文化的精神中重建。学校高度重视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做到“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我们新建了“蓓蕾书吧”,组织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在书吧“漂流”,让学生手中“沉淀”的课外书“加速度”流动,浸润学生的心田;新建“蓓蕾书法室”,让学生沉浸在书经典、写经典的欢乐中;新建“蓓蕾广播室” 每天早晨和课间时间,播放经典古诗词、经典美文诵读录音和学生的优秀佳作,让全体师生沉浸其中,感受经典的精湛和美妙。“让每一面墙壁飘书香”是附小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在学校大门书形浮雕上写着毛主席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学校围墙最显眼处张贴感动中国著名历史人物画像及介绍他们的杰出贡献;在百米诗画长廊,篇篇诗作滋润着师生的心田;在教学楼走廊过道墙面上还悬挂中华经典古诗文贴画及装裱精美的学生优秀作品,甚至将楼层的标志与古诗文也做到有机整合。我们还开辟读书活动专栏,对古诗及阅读晋级作具体要求,具体安排每学期读书活动及好书介绍、新书推荐,展示读书活动成果;

每个班级设置 “书香留痕”“书香童年” 等读书专栏,交流读书体会,介绍好书。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校园的橱窗专栏和走廊过道都透露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散发出浓浓的书香,使师生在校的每时每刻都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校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改造学生的活动场所,2013年7月开工新建近6000㎡含200m环形跑道的塑胶操场。同时,学校与国网漳平供电有限公司协商,由其无偿提供60多万元,做好强弱电线路落地和更换变压器工程;重新装修3号教学楼,改造4号教学楼。整个暑期,学校行政顶着烈日,亲临工程现场,跟踪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现各项工程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投入约15万元,在校园内种植了红榕、盆架子、红绒球、龙船花„„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配以学生们的“温馨提示”,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校园是净化、绿化、美化,是学生的学园、花园、乐园。

短短两年来,我校校园迁址扩容、维修改造,完成近500万元的工程量,这样的力量源泉来自何方?来自于市委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市委赖书记、市政府蓝市长、市人大原所征主任、市政协陈家鸿主席、市委常委教工委陈文东书记、市政府许志光副市长等市领导和教育局领导及股室干部多次亲临工地关心指导;来自于附小的团队成员,讲团结、讲奉献,有信心、有热情。回头看校园迁址扩容、改造维修的成果,我们倍感欣慰。校园占地面积从3914㎡到今天的13635㎡;从24个教学班到今天31个教学班。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的满意度不断提高,都证明了干工作不能“等靠要”,要敢于作为、会作为。

3.以制度文化为核心,确立书香校园制度,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形式上的校园文化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内化后的人的言行举止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扎实推行,书香文化才能在师生心头扎根。为扎实推进“书香校园”工作,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开展,学校以人为本,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对学生和老师的阅读都作了具体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古诗词及课外阅读晋级制度。学校印制人手一册的《古诗文背诵及课外阅读晋级手册》及《漳平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读本》,明确晋级目标、要求、内容,把“古诗文背诵及课外阅读”的内容以晋级的方式,让学生从诗歌读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逐级过关。

(2)时间保障制度。提倡“一日三读”(每天在家进行20分钟晨读,早晨到校进班后进行10分钟早读,中午、晚上在家安排30分钟的阅读或亲子共读),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

(3)方法保障制度。语文教师不定期地进行各种阅读方法指导,如古诗文背诵指导、朗读指导、读书笔记指导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计划保障制度。各班结合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和班级实际情况,每学期制定出相应的班级读书计划,并指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制定出个人读书计划。

(5)教师学习制度。我们要求教师在全面学习,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重点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名著,强教育实践;读教育心理学,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争当优秀的书香教师。

①全方位。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校努力构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个人”四级学习网络,结合岗位练兵活动,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为实现发展目标,我校开展了“四个一,三个二”读书活动,即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每天看一篇教育类文章,每月读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召开一次读书汇报会;每人订阅两种以上教育报刊,每学期读两本教育专著,每学期撰写两篇以上读书心得。

②多层次。引导教师开展多层次的读书交流活动。学校开辟了教师学习室和书吧,购置了多媒体设备,每学期为教师选购100个品种200册左右的教育教学专著,并在原有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制定“分科学习”制度,以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不同层次的读书交流活动。

二、倾心打造特色学校品牌

合理的特色定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石。2007年起,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全校师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广泛的参与度。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都愿,都可积极参与。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能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第三,读书能提升教师素质并释放工作压力。第四,通过阅读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书香校园”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几年来,根据“传承、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我们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努力打造特色学校品牌。

1.搭建一个平台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师生搭建读书平台。一是充实学校书库。学校每学年有计划订购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至少800册以上(“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每种书有复本67册),逐步配齐满足学生阅读的图书数量。为追求新书购置的质量和效益,学校成立由办公室、教务处、学科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购书组,通过对师生进行阅读意向调查,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购置书籍;二是建立班级小书库;三是建立家庭小书库。语文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能力等不同,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帮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家里建立起“家庭小书库”;四是建立书香校园网和充实“第二教研共同体博客”读书板块,引领教师读书,推荐最新阅读资料、评论教师文章。五是配合读书活动,学校每学期出两期《蓓蕾》校刊,刊登名人名言、经典名篇、读书方法、宣扬学校读书故事、登载师生作品;六是开辟读书活动专栏,展示成果,树立典型,促进读书活动的有效开展。

2.树立两大思想

(1)学生阅读课程化,为建设“书香校园”提供时间保证。在每天的时间表里为学生的阅读安排时间,并把阅读课安排在课表里:每周从语文课里抽出一节安排为阅读指导课,由语文教师或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或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向学生推荐介绍阅读材料,或师生交流读书心得等;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为师生诵读经典古诗词时间,确保学生每周背诵一首经典古诗词。

(2)阅读研究课题化,为建设“书香校园”提供智力支持。为引导读书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有效深入地展开,语文组通过省级课题《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策略研究》、《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与对策》研讨,加强学生阅读心理、阅读方法和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学研究。通过打造“书香校园”活动,力求产生一系列营造“阅读生态”、建设“书香校园”的科研成果,给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实施三项战略

(1)课程拓展战略:特色学校建设既要体现稳定的特点,又要体现创新的特性,既要重视积累、积淀,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寻找新的增长点。本学年,我们以年段为单位,将每个年段读书活动的拓展内容确定为:一年段“一笔一划学写字”,二年段“吟诵经典我最棒”,三年段“课本舞台好精彩”,四年段“文明礼仪好生活”,五年段“浓墨重彩绘经典”,六年段“集思广益扮校园”。我们以拓展课程形式,在老师们精心的引导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实践能力。

(2)读书提升战略: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培育学生文明得体的行为,让中华民

族五千年的传统经典植入孩子们的心中,让孩子们明确立身之则,仁教之道,察人之方,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成长为有修养,高素质的人。2012年,学校每天利用课间操集会时间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教师对弟子规的内容进行了诠释,用故事引入、集体诵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背诵弟子规,宣扬“孝、悌、谨、信、爱、仁”等传统美德。组织开展“新华杯弟子规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正能量。

(3)专家引领战略:2012年3月和新华书店联合举办“健康阅读 快乐成长”好书推荐活动;2012年5月邀请知名儿童作家商晓娜到我校作《阅读是最美的姿态》讲座并进行签名售书活动;2012年10月邀请《课堂内外》主编——柠檬姐姐到校作《 让孩子爱上阅读 》讲座;2013年11月邀请知名儿童作家辫子姐姐郁雨君到我校作《爱上阅读爱上写作》讲座并进行签名售书活动;2013年4月邀请小学教研室特级教师周木发作《关于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讲座„„

4.落实四个结合

(1)读写相结合:让读书活动与写心得、写读书笔记相结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虽然不要求写读书笔记,但是,教师们鼓励学生将自己欣赏的词、句、段摘抄下来,一段时间后展出并评比。中、高年级学生要求做读书笔记,每位语文老师都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去做读书笔记并且检查、指导、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每学期末,全校评选优秀的学生读书笔记。

(2)读用相结合:我们在打造书香校园特色学校的活动中,把开展人人参与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当作学校的重头戏。组织举行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歌咏比赛、古诗词配乐比赛,现场古诗作画比赛、唱经典比赛、诵经典比赛、乐器演奏会、最精美读书照片摄影展、书签制作比赛、书经典写经典比赛、手抄报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一是每学年评选出“四个书香”,(“书香少年”、“书香教师”、“书香家庭”和“书香班级”)并将“书香少年”的照片、读书感言放大装饰上墙。二是读书活动奖励。每学年和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漳平分公司联合举办“新华杯”系列读书活动,如: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对获奖的学生给予物质鼓励(购书卡一等奖30元,二等奖20元)。

(4)读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在开展读书活动过程中,大力推进“读书进社区活动。” 一是开展志愿者宣传活动。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政策、法律、交通安全等宣传活动;二是结对帮助一名小学生。

通过与灵地学校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健康快乐同成长”结对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书信、QQ、短信等方式互动增进了解,交流心得;三是演出一台文艺节目。积极参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倡导读书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0年6月,学校代表市教育局举办了 “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漳平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晚会”。四是开展一项社会调查。参加“啄木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为推广普通话献策出力。

5.开展六项活动

为了给建设“书香校园”提供动力支撑,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抄、读、讲、写、演、画、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

(1)抄:每学年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2)读:一至三年级着重抓好古诗词诵读,抓好古诗背诵和晋级工作,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背古诗比赛;四至六年级着重抓好课外阅读,各班级根据推荐读物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确保每生每学期有质量地读两本书。

(3)讲:各班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

(4)写:每学期与新华书店联合开展“新华杯”系列读书教育活动,如征文比赛、书经典写经典比赛、默写古诗词竞赛等。

(5)画:开展古诗文配画比赛。学生在诵读古诗后,根据古诗中的景物、人物、意境等进行古诗文配画。

(6)做: 每学年举行一次书签制作、读书手抄报等竞赛活动,并将优秀作品在宣传栏中展出。

回首走过的创建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不懈的实践追求是形成特色学校的保证,同时,要善于思考、会思考,找准支撑点和生长点,用“文化”滋养特色,用特色丰富文化内涵。

历数开展读书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发现,同学们的语言积累和阅读量明显增加,校园文化进一步活跃。学生参加省“海峡杯”征文竞赛和漳平市各项征文比赛均取得了好成绩;2013年5月,在漳平市英语讲故事比赛中,3名同学获一等奖,其中陈彦甫、林若晗同学参加龙岩市比赛获一等奖;2013年9月,在漳平市学生规范汉字现场书写大赛中,6名同学获一等奖,4名同学获二等奖,其中,江莉思、黄华凯同学参加省赛分获二、三等奖;2012年5月连洛尹同学在“幸福漳平青春当先”主题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2012年9月反映学校读书活动的文艺节目《新学堂歌》获漳平市中小学文

艺汇演一等奖并在漳平电视台展播;2013年10月学校选送的文艺节目《祖国之恋》参加漳平市“中国梦,爱国情”诵读大赛获一等奖。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情况报道于2011年11月21日、22日在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成长1+1》栏目播出。“我读书我快乐”理念以不可抗拒的姿态融入到每一个师生的心中,走进学校的每一寸空间。

教育工作,贵在实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育人环境明显优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特色日益凸显,校园文化和特色学校建设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近年来学校被定为福建省示范小学,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龙岩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龙岩市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校。学校先后获得省课题实验先进学校、龙岩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今后我们将以长远的眼光,坚持不懈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打造书香校园。

第四篇:坚持民生导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民生导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松委研

2013年第9期 ——文化建设

近几年来,松滋市为增强发展软实力,把公共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民生导向,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精心构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注重优化区域布局,不断强化城乡联动,基本形成一市“三馆”、一镇一站、一村一室、一组一户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是突出城区场馆建设,建标志性文化设施。近三年来,松滋先后筹资对原图书馆进行升级改造,财政每年拨付20多万元作为新书购置经费,松滋图书馆已申报国家一级图书馆;修建了集剧院、群艺馆、3D电影院为一体的才知文化产业建筑群,修建了大型公园式综合购物广场;实现了开国上将贺炳炎纪念馆圆满布展;中心城区建成占地面积405亩的言程公园,建成一座市民中心广场、两座市中心游园、三座3D影院和十个小型文化广场。二是强化文化站及活动中心建设,优化城镇文化服务网络。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完成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升级改造,并为各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电脑、数码相机等设备。在一批有基础的乡镇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已建成有老城文物长廊、刘家场贺炳炎广场、卸甲坪土家文化广场等三个乡镇级公共文化设施,其他乡镇也都修建一定规模的文体活动场所,免费向群众开放。三是以“农家书屋”为载体,完善农村文化阵地网络。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按照“四有”标准,打造总藏书60多万册、总个数达290家的“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斯家场镇万年桥村朱传琼被评为国家“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3个“农家书屋”管理员被评为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3个“农家书屋”被评为省“模范农家书屋”,松滋获得全省“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先进单位”荣誉。四是实施文化设施“共享工程”惠及群众。松滋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12年底将信息共享工程延伸到社区,共建立10个社区示范点。新农村建设中,在每个村小组挂牌设立一家文化中心户。全市今年进一步组织实施“百村联网工程”,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组建7个巡回放映队,实现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通过文明创建整合全市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将各文明单位图书室、阅览室以及各类球场免费对外开放,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二、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团队。松滋是文化大市,文风昌盛,文艺人才辈出。全市以文化队伍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以专业人才为主、业余骨干为辅、志愿者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效果良好。一是重用专业骨干带人才。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选拔近十名文化专业人才,分别担任文联、作协、电视台、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京剧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团队整体水平。市作协主席由一副县级干部担任,目前全市作协会员已发展到590多名,其中有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会员、荆州市作协会员共147名,在乡镇和社区建立了17个分会,形成一支庞大的创作团队。还注重从各类竞赛中选拔优秀文化人才充实公共文化机构。2012年通过公开竞聘,聘任16名乡镇文化站长,聘任290名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二是开展各类培训育人才。通过送出去培训、以会代训、远程培训及专项短期培训等方式,先后培训900多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借助“红舞鞋”、“快乐舞蹈”、“文宝斋”、“蓝天琴行”等民间力量,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站点培育一批专(兼)职辅导员,有效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下边冷”的问题。三是扶持民间团体聚人才。针对全市业余文化骨干活跃、民间演艺团体受欢迎的现状,通过激励引导、政府采购等方式,助推各类业余文化骨干发挥作用。目前,全市有50多支业余文艺团体2000多名业余文化骨干活跃在城乡,13支社区舞狮队、合唱团、腰鼓队常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服务活动。

三、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近年来,松滋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注重打造特色品牌,努力扩大供给范围,公共文化服务受益率及群众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一是着眼共享,为群众“送文化”。为顺应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实施“文化下乡”工程。每年用大蓬车送戏下乡20场以上,群艺馆每年送服务下乡90次以上,博物馆、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免费接待群众10万人次以上,金松艺术节、春节晚会、广场舞大赛、说鼓子每年演出100多场,吸引观众20万人次。二是打造精品,不断放大文化影响力。彰显特色、扩大影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上规模、出精品。以《洈水》、《松滋文化》杂志及文艺社团为平台,全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精品。松滋作协会员每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300件以上,被省作协誉为“松滋现象”。作家田永华创作的农村三部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后,被推荐申报“屈原文学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两年里,松滋各类曲艺作品在全国获奖达800件。松滋民歌《山里妹子好人才》获文化部文华奖,市群艺馆创作的说鼓子《哭嫁》获省首届艺术节暨第十五届“群星奖”大赛第二名。

四、高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突破口,努力推进投入多元化、服务外包化、运作市场化。一是坚持财政投入建文化。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发展总体规划,与中心工作一起研究部署、推进落实。完善和落实文化发展配套政策,从财政、土地、投融资等方面支持文化建设。对建综合文化站财力相对不足的乡镇,通过“以奖代补”给予扶持。坚持每年投入140多万元,用于“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二是整合多方力量办文化。坚持由政府牵头,每年定期召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整合财政、发改、文化、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力量,构建由文化部门牵头、其他部门联动、社会各社团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文化建设合力。三是强化市场运作兴文化。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电影院转企改制,促进多个文化产业蓬勃兴起;对京剧团进行体制改革,组建演艺公司走向市场;对“三馆”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改革,公共文化单位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增强。借助市场力量,引导吸纳社会资金10多亿元投入文化建设。如省重点企业白云边公司在松滋设立公共文化奖励基金,常年赞助各类大型文艺活动;美国梅杨集团总裁、新大陆交响乐团团长扬声博士出资设立“扬声艺术奖”;松滋籍知名文化人王夏子先生出资设立“王夏子文学奖”;文学爱好者张远冰出资设立“张远冰畅销图书奖”等,均在市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五篇:文化产业 文化民生 文化城市的新范式

文化产业 文化民生 文化城市的新范式

—— 《 西安曲江模式—— 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 》 的笔谈

伟大的城市需要伟大的精神,更需要伟大的文化实践和创造。6月20日,《学习时报》刊发了《西安曲江:文化产业 文化民生 文化城市的新范式》,文章指出,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一书在西安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理性解读和生动呈现了以创新型城市经营深度激活城市文化,创造性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现代性转换,把文化产业作为兑现城市价值资本基石,再造城市空间文化,实现城市文化惠民的西安曲江模式。此书甫一面世,即引起中共中央党校和有关城市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和阅读兴趣。文章认为,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系列探索与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并以笔谈形式发表了10位专家教授的读后感言,以期激发更多读者对西安曲江模式的研究兴趣和热情。本报现摘选刊发6位专家的感言,以飨读者。

编者按

源于“伟大复兴”的酣畅淋漓

宋丁(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所谓曲江模式,本质上就是做了两件事,第一,战略上以恢宏文化复兴城市,就是说,如何把中国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比拟的西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全面、深度激活,唤醒这座城市的骄傲记忆,实现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的伟大复兴;第二,策略上以城市经营激活文化,就是说,如何恰当运用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和城市运营策略强有力地推动西安复兴的伟大事业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西安曲江模式》洋洋洒洒20万字、5大篇章,概括起来,就是讲了这两件事,很通透,很到位。

西安最有资格讲“伟大复兴”。西安作为数千年的皇都,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的文化辉煌没有一座城市可以比拟。我们今天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复兴”只有一个历史参照,那就是以西安为轴心的“大唐盛世”。既然如此,西安文化不复兴,西安不复兴,谈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高兴的是,西安复兴的伟大使命,由“敢为天下先”的曲江人率先担当了。短短八九年,曲江大变,西安大变!今天再到西安,我们会明显感到,这座城市因曲江的惊天之举而恢复元气、重拾盛景,西安人那种深藏在骨子里的骄傲感和霸气再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西安曲江模式》抓住了西安人对城市和城市独有文化“伟大复兴”的迫切期待之心,对此做了抽丝剥茧的深入解读。如果说,曲江人大刀阔斧的城市文化复兴之举让人感觉酣畅淋漓,那么,这本书对曲江人奋斗历程的入胜描述同样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西安寄望城市文化复兴和城市复兴,是多少年的事了。为什么这八九年才做到?因为,一个有关城市复兴和城市文化复兴的战略构想,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运行策略支撑。所幸的是,这八九年来,曲江人找到了一条真正对得起西安文化伟大复兴的城市经营之路,那就是《西安曲江模式》中概括的能够集中兑现城市文化价值的曲江“倒叙法”投资价值链和城市升值价值链。对于西安这种文化深厚的城市来说,这种开创性的探索太重要了。西安从此步入新的时代!有什么能比事实更有说服力?曲江模式中展现的一件件生动、成功的事实已经折服了所有的人。

放在历史大“穿越”的长河中看,应该说曲江、西安的伟大复兴刚刚开始,曲江、西安的更大辉煌还在等待更加开放、深入的创新来激活。由此看,《西安曲江模式》算是对曲江最初阶段的发展进行的系统总结。我衷心期待曲江以及西安给中国、给世界更大的惊喜。曲江:新旅游时代的引领者

孙清彬(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研究部副主任):我多年来一直从事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也主持和参与过数百个旅游规划、数十个文化产业规划的编制,这些规划的实现效果,是无法与曲江发展的实际相比的,究其原因会有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应该是曲江人给出的答案:规划梦想是可以写出来,现实梦想只能是干出来。西安曲江正是因为有了以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为代表的具有大胸襟、大气魄、大视野的主帅们,有了像副市长段先念为代表的有智慧、有胆识、有能力的战将们,才能把梦想的美丽变成现实的辉煌。

《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所展示的曲江模式,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给我很大的感动、很多的启示。而从我的专业角度来说,一个比较重要的启示,是曲江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西安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曲江把西安旅游产业带进了“后旅游时代”,使西安成为了“后旅游时代”的样板,曲江也就成了这个新旅游时代的引领者。

“后(新)旅游时代”,是指以休闲体验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时代,深度体验游将是“后旅游时代”的主体需求。国内旅游产业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产业转型,很多地方还在思考、探索,而西安曲江已经完成了这一华丽转身。从《曲江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安的旅游产业正在进行着旅游产业由“前旅游时代”向“后旅游时代”的转化。曲江模式的产生,不仅宣告了“前旅游时代”的终结,也宣告了盛行30年的旧旅游规划模式的终结。各种旅游规划,将要从以往的开发型、管理型、行政型规划模式,向经营型、产业型、服务型规划转变。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西安曲江成功地将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用文化拉动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这就是我一直提倡的“旅游文化化”和“文化旅游化”。曲江人用足了他们的财智,把无形资源有形化,有形资源产品化,把文化这个激活剂融到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之中,把文化当成现代城市发展的突破点,把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创造出了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和谐城市发展模式——曲江模式。

我们盼望、期许、呼喊有更多的中国城市以百倍的热情和努力,加入到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军当中,学习曲江模式,利用各地的宝贵文化资源,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中华文化更多更快的走向世界。

一本城市管理者的必读书

胡建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这部由锁言涛先生著述的“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从一个相对独特的视角,不仅跳跃式地记录了西

安这座曾经相当长时间承载着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古城的“王者归来”,描述了如何把深埋于故纸堆和废墟里的历史古城变成一座世人惊叹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

更重要的是,作者穿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从深层次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实路径,诠释了历史与现代、经济与文化、民生与发展的最佳结合方式,也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管理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为各级政府和各类文化企业组织决策者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考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是极具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的。

如果说,西安是中国历史古城的一尊皇冠,那么,曲江,可以说是这顶皇冠上一颗璀璨耀目的明珠。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的盛景,大唐不夜城、曲江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盛况,无不昭示了西安这座千年古城的复兴成就,论证了历史文化完全可以“给力”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这部著作,人们可以读懂西安曲江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变文化为效益,如何把文化资源变为可持续、可扩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新的范式、新的路径。这本书揭示了跳出传统的文化保护开发思路,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践行文化城市发展的崭新路径。在这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西安曲江模式如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范例,如何提供了一个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一个历史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可资借鉴、学习的发展模式。

这本书,不仅带给读者阅读的享受,还会激发人们积极的思考。这本书提供的一种发展新思路、新方法,是具有普遍价值的,是值得读者特别是城市管理者所借鉴的。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是一个为全国党校系统、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出版服务的中央级出版社。作为出版方,对出版这样一本具有社会实用价值、能够给读者带来积极思考的书,我们感到很荣幸,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本书推向全国,推荐给对城市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我们的领导干部。

创新:曲江精神之魂

李文阁(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副主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是贯穿曲江精神的灵魂。曲江人所从事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要保护文化,又要改善民生,进行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既要承担文化的事业功能,更要利用文化的商品属性,使曲江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的文化发展龙头。多重的功能、高端的定位、现实的难题(尤其是资金匮乏)就要求曲江人必须解放思想,打破陈规,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不辱使命。

曲江新区管委会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传统的城市辖区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但曲江新区是按“事”(西安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而设的文化特区。所以曲江没有传统市辖区那样的连成一片的固定区域,它的“辖区”呈块状分布在西安市“各个角落”:城中心有,城乡结合部有,城郊农村也有。可以说,哪里有文化遗产,哪里就有曲江的身影;哪里有民生难题,哪里就有曲江人。不仅如此,西安市委市政府还打破条条框框,赋予曲江可以“五跨”进行资源整合的“特权”,即跨行政区划、跨行业、跨部门、跨级别、跨所有制进行资源整合,这是一种以内涵而不是行政区划作为分类标准进行资源整合的办法。用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的话说:“打破体制和行政区划障碍,把全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交给一个开发区,在全国独一无二。”这样的一种独特的体制机制就为曲江人进行创新提供了保证。

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转换观念。曲江人大胆突破文物保护、文化发展、民生改善、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传统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城市观、民生观、资本运作观。特别是文物保护方面,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比如,文物保护不仅仅是“修旧如旧”、“无为而治”,而应该是文化再造,要把文化遗产变成老百姓可感受、可参与、可学习、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文物的保护,而且是民生的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空间的再造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文物,而首先应该是文化财产,是一种可以实现其价值的“活物”;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专家,而且更属于大众,等等。可以说,正是这些理念方面的创新为曲江人的创新实践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创新是艰难的,但创新所带来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一系列主题公园的落成和开放,既保护了文物,又大大提升了西安市的城市品质和形象,丰富了西安市民的文化生活,改变了西安的市民和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习惯,推动了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些成就,批评之声越来越弱,赞美之音越来越强。曲江人用自己的执着、用创新实践给各种非议一个漂亮的回答。

把文化遗产作用于城市的未来

陈吉吉(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看完《西安曲江模式》一书之后,我向周围的许多同事和业内人士推荐了这本书,从大家的反馈信息来看,这本书是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生动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蓬勃发展,这一被视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产业,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运用到“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更新城市,把文化遗产作用于城市的未来”,这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和先进的发展理念。

《西安曲江模式》一书,在解读西安曲江创意产业园成功模式的时候,正是把握了“文化更新城市,把文化遗产作用于城市的未来”这一理念,去审视、评价、剖析、解读了一座城市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了整体性和策略性的运用。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一座文化古都,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有机体”。只有认识到城市这一特殊属性,在解读城市中某一具体个案时,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找到其内在的逻辑。在本书中,作者提供了一种全维度的视角,从曲江新区的诞生,到民生基石,从城市对文化遗产的运用,到园区的管控模式和政府职能,最后以产业化经营模式为落脚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360度的脉络,从而系统地呈现了曲江新区的宏观图景。

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是站在系统性和整体观的高度,将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城市发展范畴之内加以分析,思考文化资源对当代城市发展的意义。而不像以往的案例研究,只涉及和关注了文化产业、城市经济发展、政府职能、城市规划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个侧面。

中国城市正在迎来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激烈的城市竞争以及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使得文化环境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书对西安曲江模式的研究,从发展目标、体系方法、产业经营、政府职能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建构和探讨,值得国内所有从事文化产

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分享。同时,也是各级政府主管文化产业的领导可以参考借鉴的模式和案例。

西安曲江模式: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范式

陈耀(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传统的区域经济研究、或曰区域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自然也就秉承了新古典以降的技术分析范式。假如锁言涛先生的《西安曲江模式——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也按照上述“经典”的范式进行的话,那么,就不会有这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字流畅、思想清雅之书,也不会有这本将文化分析贯穿始终的上乘之作,也不会有这本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的优秀出版物。正如此书标题所言的“文化穿越”——“文化”范畴的学术创新,穿越的不仅是西安这座古城、也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曲江模式,更是穿越了新古典总量生产函数的狭隘属性。从研究对象的界定上来看,此书已然并不拘泥于“古城”这一客观的区域经济载体,而是拓展到了中华文化的“根”与“脉”当中;从研究过程的进路上来看,着重强调的是问题意识、民生关怀、城市古迹、操作思路、产业崛起等五个提纲挈领的范畴。不仅如此,更是将“文化”这一概念贯穿始终。

在一般的区域结构分析中,“文化”往往被置于“外生变量”的位置,一种可能是在总量生产函数的“索洛余值”当中加以解释,另一种可能是作为产业组织构成之一的“文化产业”加以计算。而在曲江模式的辨析中,不难发现,首先,文化是被作为一种历史的传承加以弘扬,正所谓“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其次,基于历史的文化产业既被作为拉动区域经济数量增长的支柱,又被作为区域经济质量提升的依托,由此也大大改观了城市的品位,实现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最后,研究的焦点又不局限于经济本身,而是通过“文化”这一载体与“民生”问题积极相联系,深入探讨了文物保护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双赢”问题。

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深刻体现在了“文化”的“全文穿越”:这样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生成,在回答曲江模式成功规避“千城一面”的缘由之外,同时亦形成了成功规避“千文一面”的新的区域经济研究范式。我们相信中国本土咨询行业的本土化研究一定会由此开启全新的一页。

下载培育民生文化 打造文化民生(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育民生文化 打造文化民生(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县文化体育民生工程工作汇报

    XX县文化体育民生工程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做好了文化体育民生工程,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行政村(社区)文化室建设项目情况 XXXX年以来,国家共给我县下达......

    班组文化培育“文化班组”

    班组文化培育“文化班组” 49路无小事 大众二汽控股的申新巴士公司所属49路车队,是沪上公交的一面红旗。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车队逐步形成一整套长效管理机制,以“49路无小事......

    浅谈如何培育法院文化

    浅谈如何培育法院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法治文化的简单嫁接,形成了近年来情与法难以交融的社会现象。近百年西方法治思想的引进,也抵挡不过上千年的历代皇权文化。社会主义......

    浅析如何培育廉洁文化

    浅析如何培育廉洁文化廉洁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机制,是一种人文的内在的修养。有了良好的企业廉洁文化,就没有了腐败滋生的土壤。辽阳石化做为国有大型企业,更要培育和建立廉洁......

    经验交流材料—培育优秀文化 打造卓越品牌

    经验交流材料 培育优秀文化 打造卓越品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年是五公司成立60周年华诞,在60年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中,五建人矢志不渝,薪火相传,在艰苦奋斗中培育了......

    培育和美文化 打造和谐校园(5篇模版)

    培育和美文化 打造和谐校园——幼儿园文化建设初探 文化建设是学校、幼儿园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动力之源,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长期以来,我所在的北京市恩济里幼......

    打造民生工程 提升城市形象

    打造民生工程 提升城市形象 城西森林公园位于孝感城区西郊,规划面积3000亩,计划投资5亿元,将建设成为集生态屏障、观赏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滕刚一行来到澴河堤......

    民生专题

    天桥区学考复习导学案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 民生、弱势群体(公平正义)专题 【基础知识】 1.为什么要关注民生?(为什么要维护公平正义?) ①国家重视民生问题,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