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育文化打造
小学美育教育应重视美育文化的打造
合江县密溪乡中心小学校
曾小平
摘要: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美育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从感受美开始,到学会欣赏美,再到创造美,这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学校认真开展好美育工作的过程。学校应从营造美的环境,开展好美育活动,打造美育特色,探索美育创作几方面抓好美育教育工作,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打造学校浓厚的美育文化,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作品,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 美育 环境 活动 特色 创作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美的事物,对一切丑陋的事物总是不喜欢的。但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于许多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还认识得不够全面。有的简单的理解为美术作品,有的则简单的理解为个人的长相和穿着打扮,有的则理解为大自然的风光......成然,这些都是美的内容,但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不全面的。笔者认为,美应该是包含人生存的环境美,人的语言美,人的行为美、人的心灵美、人的形象美等几方面的综合体现。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美的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美育综合素养,能否实现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方针,学校的美育教育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抓好学校的美育教育工作呢?是不是只要认真上 好美术课就行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应根据美具有丰富内涵的特点,小学美育教育应进行综合教育,重点应从营造美的环境,开展美育活动、打造美育特色,探索美的创作这几个方面做好工作。让学生感受到处处皆有美,事事皆可美,美就在身边,美就在举手投足间,美就在一言一行中,人人都能感受美,人人都能欣赏美,人人都能创造美。让美形成一种特色,让美行成一种文化。
一、营造美的环境,感受美的熏陶。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好的环境能让学生形成好的品格和行为,一个不好的环境能可能让学生形成不良习惯和品德。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环境,打造一个美的环境,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相反一个丑的环境,再好的美的教育有可能都是显得是苍白无力的,事倍功半的。如张贴零乱不堪,果皮纸屑到处乱扔,到处乱写乱画的环境,就会让学生认为这就是正常的环境,是一种大家认为不是不美的环境。如果让这种意识扎根于孩子的心中,会害了孩子一身。更不要谈提升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和感受美的熏陶了。
近年来,笔者在学校美育教育中,特别注意对对校园环境的打造,打造一个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打造一个美的环境,是我校环境打造和重点方向。如教学楼的班牌,每层楼的每间教室,要张贴在同一位置,体现一种对称美。教学楼的名人头像和名人名 言,右边挂两块,左边挂一块,既体现了疏密相间的构图思想,又充分考虑了整体设计,显得清新自然。又如操场边的100米画廊,既考虑画的线条美,又考虑到画所表现的内涵美。画的内涵所表现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既可欣赏美的画面,又可受到美的熏陶,领悟美的内涵。学校还精心做好绿化工作,既考虑树木的高矮相间,又考虑色彩相间,还考虑花期相间等,让人百看不厌,赏心悦目。
在美的环境中,学生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他们再也舍不得将果皮纸屑乱扔到整洁的校园里;他们再也舍不得悄悄地摘去校园的花朵;他们再也不会轻易说出不美的话语和做出不美的事情来,他们的穿着打扮也越来越干净整洁、美丽大方了。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初步懂得去欣赏美、维护美,创造美了。
二、开展美育活动,提升美育能力
我们那一代人,经常看武打片,武打片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各种武打比赛场面。为什么呢?因为比赛活动除了能使我们享受精彩的活动场面,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一个人的经历和见识总是有限的,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和活动中,才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我校为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美育活动。
(一)最美家乡活动。
大自然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许多人许多事也是美的……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为了让孩子 们学会发现美,我校开展了最美家乡的活动。让同学们平时留心去观察,去发现家乡的旅游景点,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建筑文物、家乡的主要特产、家乡的典型人物等。主要从审美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如它们的颜色、形状、特点、特色、构图等。让孩子们用图画画下来,用文字记下来,再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对好的作品,我们每年在校内集中展出。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怎样去发现美,让孩子们知道了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美就在身边。
(二)最美少年活动。
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要让孩子们认识到,美不仅是长得漂亮,穿着打时髦就是美,更重要的是要有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形为。只有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统一在一起,那在叫真正的美,那才是最美少年。每年3月,我校都要开展一次最美少年评选活动,评出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少年儿童:如书画之星、音乐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环保之星、礼仪之星等。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才是美的,什么不是美的,他们无形中会向这些最美少年学习,让自己也不断进步,最终成为最美少年。
(三)最美课堂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想提高美育的水平,离开课堂肯定是不行的。要打造美育文化,就要紧紧抓住美育课堂不放。只有千方百计地不断提高课效率,美育活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我校在打造美育文化的活动中,紧紧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不放,为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了最美课堂评选活动。评选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出最经典课堂、最难忘的课堂、最完美的课堂、最现代化信息化课堂……同时,还将课堂上表现最好的学生和作品在全校表现栏张榜表扬。通过这些评选活动,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付出的收获,成功的喜悦,美的享受。
三、打造美育特色,形成美育文化。
(一)关注学生成长,培养美育特长。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缺少了美术教育,就谈不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当前,泸州市狠抓学校“三开”工作,说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流,如果我们还把美育作为豆芽学科,不加以重视,这既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又会影响到学校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特长是不一样的,有的在体育方向有特长,有的在语文方面有特长,有的在美术方面有特长……我们只上语文课,数学课,而不上其它课,也许你就不会发现学生还有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这样在你的手下也许就毁掉了一个音乐家,美术家等。记得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很有画画的天赋,他没有学过专业的画画,但看见桌凳就能画桌 凳,看见书包就能画书包,看见书上的小汽车就能画小汽车,所画这些,都如真的一样。但由于当时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指导,学校也没有认真上美术课,这种天赋也只能像柳宗元笔下的方仲永一样最后变得平庸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上好每一门学科,我校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做到科科都重视,科科有备科,科科认真上。让没有美术天赋的学生奠定美术基础,培养美术兴趣。让有天赋的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发现自己亮点,从而增强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展比赛活动,营造美育文化。
一方面,我校每月一个专题教育活动月中,把每年的5月份定为学校的书画月,各班开展书画比赛活动,好的送到学校参展,并在学校显著地方展出。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美术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不断提高自己。如组强学生参加全国少儿书画展,泸州市少儿廉政书画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年年都有这方面的学生多人获奖。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艺术熏陶,提升了自身水平。
3、结合家乡实际,培育特色文化。
学校附近既有省级风景区笔架山,又有美丽的赤水河,这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再加上又是名优水果之乡,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瓜果飘香,更让人留恋忘返。在这样美的环境中,让学生用美的线条,美的色彩来描绘家乡就是很好的美术题材,让学生懂得美术也能展现家乡的美,也能让传递家乡的情。如我们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获得国家博览会金奖的真龙柚,然后再向他们提出要求,怎样用画画让别人了解真龙柚的独特之处。再引导学生注意勾形和着色。这样让学生在宣传家乡的名优水果的同时,学会了怎样勾形的知识和调色的知识。这样就比只讲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探索美育创作活动,创造学生美好生活。
每年10月,真龙柚成熟的季节,我校都要举办真龙柚品鉴会。同学们把自己家里最好的真龙柚带到学校,每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精心准备自己的展品。他们将形状最好,味道最好的真龙柚去掉皮,再把真龙柚一瓣一瓣的分开,再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再配以各色的叶子或其它水果,真是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美不胜收。每一盘,每一碟,都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都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都展示着同学们对美的领悟和创造,都表达出同学们对美好生活动的无比热爱和向住。同学们一切都准备好后,总要先邀请老师参观,各组的同学再相互观看、点评,那热闹的场面,那认真劲,还真有点名品博览会的派头。接下来就是品尝大会。老师和同学们一边品尝,一边评论,不是发出赞叹声。那就是同学们最高兴,最快乐的时候,因为,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美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小创作比赛活动。每月的黑板设计评选活动,每年5月的书画创作比赛活动,另外还结合少年宫活动开展每年一次的科技创作活动,以及手工制作活动等。同时还不断探索花园设计、寝室布置设计、个人穿着设计等领域的创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让生活更有意义,让生活更加精彩。
爱美是人的天性,孩子从感受美开始,到学会欣赏美,再到创造美,我们学校只要认真做好美育工作每一步,营造美的环境,开展好美育活动,探索美育创作,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打造学校浓厚的美育文化,学生就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作品,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篇:打造执行力文化
打造执行力文化
进入21世纪后,执行力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执行力,无论战略蓝图多么宏伟或者组织结构多么科学合理,都无法发挥其本身的威力。现阶段,执行力不强、执行标准不高、执行效果不好等问题,已成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隐形绊脚石”。“提升执行力,塑造竞争力”成为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加务实的要求。
一、执行力和执行文化的内涵
执行力原创美国,通俗地说就是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检验执行力的标准即是否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其中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是执行力的三个核心。执行力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个人执行力,另一个是企业执行力,执行力要求由上而下贯穿每一个环节。执行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做”的问题,加强执行力建设,就是要解决好“做什么”、“如何做”和“做得怎么样”等问题。
执行力文化就是把“执行力”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其关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塑造和影响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进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企业执行力文化是新经济时代特征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发展的要求,是对管理人员素质变化的需要,也是培植与保护核心竞争力的驱使。企业领导在通过各种手段强化执行力的过程中,营造好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将执行者的意识改变,与管理者达成一种共识。企业执行力文化的魅力就在于能透过无形中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影响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创造共同信念,引导执行者向一致的目标努力。因此,企业领导者最大的任务之一就是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
二、企业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和原因
观察许多执行力不强的企业,其人员对执行力的态度多半是:对执行偏差没有感觉,也不觉得重要;个性上,不追求完美;在职责范围内,不会自己尽责处理一切问题;对“要求标准”不能也不想坚持。员工不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必然导致企业执行力的遗失。
(一)执行力差的基本表现形式
一是执行无效,该做的没做。少数员工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要求不严格,对制度、规章掌握不透,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在制度执行上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违章现象发生。
二是执行低效,做了没有做好。一些基层管理者在贯彻上级重要指示、重要制度时,鉴于自身综合能力存在差距,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见树林不见森林。有的虽然也执行了,但只是轻描淡写,支鳞片爪,对工作的安排缺乏沟通,不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三是执行负效,做了不该做的。少数员工麻痹思想严重,认为制度是束缚,漠视制度、逃避制度、违反制度,造成制度难以完全贯彻执行,致使结果大相径庭。
(二)剖析执行力差的原因
一是没有形成积极的执行力文化氛围。精准执行的理念仅仅停留在面上宣传,短时间的学习或训练造就不出一支执行力强大的员工队伍。
二是部分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工作上有布臵无检查,有时检查前紧后松,有时执行制度不能善始善终。
三是监督考核不力。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虽然有一些管理制度,但成为束之高阁的摆设,无法发挥其激励约束功能。
三、构建企业执行力文化应秉持的态度
1.企业执行力文化是团队文化,以其渗透组织团体的方方面面,转变全体员工的行为,使之将目标和任务落实到本职岗位与日常工作中,形成追求集体价值超过个人价值的价值观,在组织中发扬团队精神。
2.构建执行力文化不是短期的事情,需要长年累月的坚守并融入到企业所有员工的精神之中,成为一种制度化下的习惯。
3.构建企业执行力文化的根本是以人为本,造就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员工队伍是执行力文化的建设根本,也是企业健康运作的根基。
四、构建企业执行力文化的关键
(1)沟通。沟通是执行力提升的基础,企业领导(特别是中层领导)应该和员工进行坦诚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汇报和回报的方式和习惯,通过反馈与沟通确保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2)以身作则。执行力文化的关键在于最高领导者,在于最高领导者身边的有执行力的管理团队,在于整个管理层,也在于领导者的以身作则。
(3)管理制度。执行力文化要常抓不懈,并建立健全一套合理、可行、具有针对性、严谨的管理制度,不能朝令夕改,使员工无所事从,影响热情和积极性。
(4)监督考核机制。执行力文化需要有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有相应的落实和检查机制。
(5)培训机制。提升执行力文化,还要求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思想与心态的改造培训,不是流于形式。
五、建设有效的执行力文化
营造执行力文化的关键在于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应把执行力的培养看成是动态渐进的过程,对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加以调整以提高执行的有效性。这就印证了许多单位所提出的80/20原则一样,如果工作中出现了问题,目标是正确的,只是执行力出现或存在了问题,80%的工作未达成则应追究管理层和中层干部的执行力问题上,所以管理层和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尤为重要。
(一)创建理念
理念已经成为企业人格化的一种根本体现,是企业员工共同信守的企业哲学,没有理念,企业的员工队伍就可能是散兵游勇。也许我们会看到一个员工就是一只灯泡,成千上万的员工只是一片巨大的灯泡群而已,虽然灿烂,但缺乏力量。在建设执行力文化的时候,企业要导入“制度至上,精准执行和知道是前提,做到是关键”执行理念,然后通过查正思想,规范塑形,建章立制,使得企业执行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案例:
EDS 的执行力理念:
我们可以比市场成长得更快——不但获利﹐而且更有效率地运用资本,我们可以逐年提高生产力。
我们会为客户的成功全力以赴。
我们会提供卓越的服务。互助合作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我们将做到权责分明与全力以赴。
我们会更用心倾听客户的话。
由此看来,树立和倡导理念着眼于思维定式与行为规范的养成,着力培育执行力文化氛围。如以“视服从为美德”、“执行不找任何借口”、“纪律是敬业的基础”作为工作行为理念,着力营造出“全心全意、立即行动、雷厉风行,负责到底”的工作作风。并以此不断强化企业的管理,使员工思想更加坚定、风格更加务实、执行更加顺畅、落实更加有力、合力更加强劲。
(二)、科学的程序是执行的保障
首先,目标本身一定要清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其二,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其三,要有顺序的概念,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其四,指令一定要明确简明;其五,班子领导成员要具备领悟能力、计划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授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其六,要跟进;最后,执行要有反馈机制。
(三)培育一个执行力强的团队
执行终究靠的是人,要选拔和重用执行力强的员工,不仅要给与宽阔的舞台,还要把这些人搭配的好。使他们能够有权力,达到责权结合;让他清晰地认识到个人的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补充新的决策权利。要提高团队自身执行力,使之树立正确的执行力态度,形成一个执行力培育体系,授之于执行的科学方法。
(四)提升执行力的知与行
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目标;择时推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再造;操作系统的优化整合;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计划地开展执行力培训。
执行力文化模式精选
执行人秉持的执行理念
信守承诺、结果导向、永不言败
执行的八字方针
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执行的16字原则
结果提前、自我退后
锁定目标、专注重复
执行的二十四字战略
执行前:决心第一、成败第二
执行中: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执行后: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由上可以看出,文化的执行要上下一致、步调统一,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文化作为保证,而且它需要决策者、管理者及基层员工共同参与和长期打造。领导者是第一执行力,树立领导威信是前提。中层管理者是第二执行力,增强责任心是关键。基层员工是最终执行力,执行质量直接关系成果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畅通的、强大的执行文化,实现人、物、系统、制度“四大要素”的和谐统一。
第三篇:打造调解文化
打造调解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
潜江市司法局
人民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经验,与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有利于把讲理与讲法结合起来,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彻底解决纠纷具有裁判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人民调解作为经济社会中最方便、最快捷地处理民间纠纷的一种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取得很大的成就,被称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我局在积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同时,按照鄂司发通【2013】16号文件精神,以“人民调解文化社区行”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整理“法为上、和为贵、调为先、让为贤”的传统调解文化,将调解文化建设纳入大调解工作触角和完善工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现根据会议要求,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注重调解理念宣传,着力传播调解文化
一是高标准、高质量编辑《人民调解工作简报》,建立调解文化传播主阵地。我局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广大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多动脑、勤动笔,深入挖掘调解文化、收集采写调解信息、及时撰写经验材料,积极踊跃投稿,编发工作简报,大力宣传基层大调解工作动态。《人民调解工作简报》创刊以来,共编辑96期,印发1万余份。通过简报反映了社情民意,展示了工作成果,宣传了调解文化。二是加强调
解员的培训,建设调解文化传播主力军。调解队伍是调解文化的主要载体,调解员的综合素质直接体现了调解文化的“精气神”。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调解员的能力建设放在首位。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分类要求”我局采取了集中轮训、下乡分片包训等各种形式,为调解员进行专题授课、辅导,培训率百分百,为传播调解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力量储备。三是开展调解文化进社区,构建调解文化传播主战场。我局把调解文化进社区与创建文明社区(村居)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城区主街道、公共场所、人群集聚地设臵固定的调解文化公益广告、宣传长廊,开展文艺演出等,将调解文化融入到社区文化中,渗透到每个角落。活动中发掘了一批典型,并拟定在全市推广“王场广场调解文化建设模式”。四是汇编调解文化。组织人力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书,印制成册,下发广大人民调解人员及农村群众学习,更好地接受调解艺术熏陶,真正让调解文化进千家、入万户,达到潜移默化的渲染效果。2014年我局先后汇编免费印发三千册《人民调解工作手册》,为社会了解我市大调解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较好地展示了大调解文化建设成果。
(二)坚持注重调解场所建设,着力展示调解文化
突出市人民调解中心、行业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镇级调解委员会调解场所建设,重点做好调解室文化建设。按照平等、人文、协调等原则,全市各级各类共453个调解组织的调解室都悬挂统一调解标识、摆设调解告知书、调解流
程等。在显眼墙体位臵制作伦理道德、民间传统习俗、古今调解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等字画,积极营造调解氛围,有效引导群众思想态度转变,使当事人在平静、平和的气氛中沟通心灵、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化解矛盾。2013年,我局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按每村1000元标准,对调解场所,调解文化建设规范达标的村居(社区)进行奖励。2014年,我局又按照每所3万元至5万元不等标准对6个调解文化建设达标的司法所进行了奖励。
(三)坚持注重调解方式创新,着力打造大调解文化
调解方式创新驱动了我们在全省率先在市一级建立了市人民调解中心。正是创新这一大调解文化内核和原动力,推动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举措、创新新方式。一是我市在“1+4”工作机制基础上,在2014年推行村(居、分场)基层党政负责人共同参与的“1+4+2”新型模式,将矛盾调处化解机制向基层延伸,立足于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二是完善诉调对接、司法确认机制。我局与市法院多次召开了诉调对接专项工作会议,成立了诉调对接领导小组,依托司法所组建法院巡回审判点,切实实现诉调无缝对接和司法确认机制,受到了汉江中院、省高院好评。今年以来,引导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736件,协议有效率、执行、率百分百,极大提升了人民调解的公信力。三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调解骨干的作用,推广调解工作室模式,利用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王明涛先进模范作用,在浩口镇依托司法所率先试点成立“王明涛人民调解工
作室”。
二、主要成效
(一)加强调解文化建设,倡导了“以和为贵”理念。通过把调解文化建设贯穿于人民调解工作的始终,特别是把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变为宣传、践行人民调解文化的全过程,在调解矛盾纠纷中通过创新调解方法、完善调解机制来展现、发展和丰富调解文化的内涵,力争“结一个案、说一个理、讲一条法、教育一片群众”。2014年,我市矛盾纠纷化解呈现了“三升三降”的良好态势,即调解案件数量明显上升,调解案件成功率明显上升,调解协议履行率明显上升,治安案件数明显下降,刑事发案明显下降,上访案件数明显下降。
(二)加强调解室建设,营造了和谐温馨的调解氛围。我局对全市各级各类调解工作室进行了统一规范设臵,将工作制度、流程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上墙公示,精选能够集中体现情、德、法于一体的警示名言下发各调委会并悬挂于调解室内,营造了和谐温馨的调解氛围。今年,全市224件重大疑难纠纷(其中:非正常死亡赔偿纠纷54件)都是在这种润心的环境中通过人民调解员的精心调解,双方当事人消除了隔阂,握手言和。
(三)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掌握调解工作技巧。坚持把调解员的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努力使每名调解员成为调解工
作的精兵强将、行家里手,要求调解员在矛盾调处中把握纠纷焦点,仔细巡查调处切入点和矛盾缓和点,稳妥运用劝和语言和技巧,和气对待双方当事人,防止调处过程矛盾激化和调解后反复。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889件,调处成功1869件,防止民转刑案件22起,防止群体性上访28件,共525人次。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调解文化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务相当繁重。顶层设计要把调解文化建设摆上其应有的重要位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尽早研究制定专门方案,上下联动,合力推进调解文化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崇尚调解的社会氛围
以和为贵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要不断创新载体、形式各样地大力宣传和为贵、调为民、调解优先的调解理念。同时,大力宣传调解员热心调解、无私奉献、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精神,使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理解调解工作,支持和配合调解工作。
第四篇:打造文化品牌
打造学校文化品牌,走规范办学特色发展之路
以学校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促进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有效提升,是我园新一阶段思考和实践的重心。2013年7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陕西师范远程教育学院组织的校长研修班,尤其是西安文理教育学院副院长杨泳所讲的《学校文化品牌的创建》,给了我一次深邃的思想洗礼,给全体教师指明了如何为学校品牌建设努力,如何在学校品牌建设中成长之路。
杨教授的讲座既有严谨的思维脉络,又充满了思想的启迪,同时还不乏轻松幽默。他提出一校一品,全力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办学质量的背景谈起,指出为了实现优质、均衡、人文、科学的教育发展愿景,要全力进行四大工程:人才建设、科研强教、校园达标、品牌打造,做到内外兼修,决战课堂,打造品牌。杨教授从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的路径谈起,指出在打造学校文化品牌过程中注重从评价、诊断、展示、引导、校本课程开发各方面进行机制保障,剖析了特色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杨教授指出: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品牌学科是进行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关键在于要聚焦有效常态课堂教学,追求精细化管理,要规范教学管理,从细节入手,抓好课堂新常规。打造品牌学科的核心是打造品牌教师,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最后,杨教授建议每一位教师:要感恩工作,感恩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杨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从宏观到微观,引人深思。当前从省、市、区到校,对于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都越来越深入,同时也越来越警醒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认认真真地教书,踏踏实实地育人,教师的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命精彩与否。我们将以打造品牌学科,培养品牌教师为依托,努力打造学校文化品牌,走规范办学特色发展之路。听了讲座后,老师们纷纷撰写听后感,他们表示: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深刻领会有关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精神,努力从自身做起,规范课堂教学行为,认认真真地、安安静静地、扎扎实实地沉下心来教学,沉下心来做事,让自己的教学生命与学生的学习生命同样精彩,为学校焕发出自己独有的文化光彩而增色添彩。
第五篇:打造文化强县
建设“文化强县”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仪陇人抢抓机遇,负重拼搏,实现了新县城搬迁和两年大变化,同时也给仪陇未来的飞跃和繁荣创造了契机。为加快实现我县建设“文化强县”的目标,针对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作几点建议。
一、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名县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增多,文化事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我县发展文化事业的优势。
1、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文化事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努力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并巩固成果,重视抓好文化事业单位班子配备工作和队伍建设,切实解决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文化基础设施较为齐全。我县通过抓好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公共图书、电影下乡、文化遗产、文化市场等中心工作,初步建成了县、镇、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城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县城以“广场文化”推动群众文化活跃和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和生产推陈出新,艺术创作位居我市前列。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事业飞跃发展。红色文化已走进校园、进入景区、搬上舞台。“三下乡服务”开展正常。文物工作和非遗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市场管理比较健全。
3、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贯通巴蜀,4A级琳琅山风景区、张思德故里、“丁氏庄园”、新政离堆、太子湖、金粟书岩等旅游景点造就了神奇的仪陇。仪陇这块红土地,具有仪陇特色的农耕民俗文化和天然、绿色食品文化。还出产大山香米、红司令酒、仪陇花雕、观紫豆干、腊獭兔等优质土特产,让外来游客一饱眼福、二饱口福,既弘扬了仪陇这个礼仪之帮的文明,又作为馈赠纪念之物,让来客带走无尽的怀念。
4、教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我县现有学校118所,在校学生203229人;现有教职工7158人,其中专任教师6849人。1999年,全县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两基” 成果不断巩固和提高,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跃上新台阶。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展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特别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对价值观念取向与科学发展要求存有差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人的思想在多元化中发展,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偏移,淡薄了对人文精神的培育。
2、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在抓经济工作和文化工作方面,部分领导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尤其是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一些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导致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组织实施的力度不够大,因而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小、质量低、步子慢、效益差。
3、文化产业发展投入不足。文化产业项目综合性强,工程量大,资金需求量大,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同时,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融资渠道不畅,又缺少吸引外资,致使文化经济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缓慢。
4、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基层文化阵地基础不牢、运转不灵的状态普遍存在。有些镇文化站“失守”,场馆
设备、人员俱空;镇、村级文化阵地不配套、不作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及文化中心未能达到文化先进县新标准。县城没有一所高水准的电影院。
5、缺乏各类文化事业人才。人才教育培训跟不上发展需要,文化从业人员与文化创新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甚至青黄不接,基层文化人才失去作用,特别缺乏高层次文化人才。
6、特色文化品牌重视不够。仪陇的“三乡文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以创作队伍庞大、艺术作品量多质优而闻名全国。1993年12月,仪陇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995年6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县”和“剪纸、书法、篆刻之乡”;同年10月,又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县”。多少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使“三乡文化”得以良性传承,也采取了一定的扶持、保护、激励等措施,但力度仍然不够。仪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开发与利用,目前,仪陇县仅民间剪纸列入南充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其余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文化等因资金人力不足而被拒之门外,实乃仪陇文化之憾事。
二、建设文化强县的几点建议
仪陇要加快发展,需要文化事业发展合力,针对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强化人们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认识同等重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弘扬和丰富“坚韧务实,创新图强”的仪陇人精神,努力塑造开放包容、和谐共处的文化精神;坚持“以教启智”,突出主流价值观,引领思想潮流;坚持“以文化人”,突出提升仪陇文化形象为基本要求,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二)转变发展意识,树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观念。当今时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正日益增长。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切实摆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抓社会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扭转过分强调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忽视文化商品属性的思想观念。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制。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起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运行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的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四)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出台优惠政策。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同时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出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
(五)拓宽文资渠道,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投入。我们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整合现有文化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和文化产业扶持基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扶持有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六)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我们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户籍、住房、职称、家属随迁等方面要以给予政策倾斜。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七)丰富仪陇历史文化内涵,做大做强“德”字文章,使其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活教材。朱德的伟大,张思德的荣光,皆为仪陇的造化。弘扬“两德”精神,彰显仪陇文化内涵,是仪陇另一文化特色,是仪陇品牌文化另一组成元素。通过文化传媒,宣传助阵,将朱德精神、张思德精神做成仪陇文化的品牌,做大做强“德”字文章,实现仪陇文化大变化大繁荣的另一精髓。
(八)抓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奠定文化硬件基础。我们要严格按标准全面、规范推进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联建等方式,逐渐完善综合文化站配套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强化建设职工文化娱乐场所。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和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基础设施、配套设施。
(九)重视文艺精品生产和创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将“三乡文化”做成名片。我们要以文化创新手段提升剪纸、书法、篆刻的文化含量,让剪纸、书法、篆刻文化成为全国示范区。县委政府应该出政策、出资金、建机制,为做大做强文化提供保障。引导全社会通力协作,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培训艺体后备人才,办好基点校,将“三乡文化”打造成与时俱进,具有传媒品牌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