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探索新形势下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
泉山区委组织部组织科 张文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地区间人员的流动日趋广泛,致使党员流动的数量逐年增多,流动的频率逐渐加快,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流动党员这一新兴党员群体随之出现,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针对流动党员呈现“数量速增、构成复杂、从业多样、流变性强”的特点,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一、现阶段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高、思想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改制,部分党员下岗后一直没有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原单位也没有组织他们过组织生活。加上自身家庭困难,下岗后一直对组织和单位心中充满怨气,更是在接转组织关系中发牢骚,说怪话,话语尖酸刻薄。再加上大多下岗流动党员对社区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感觉上这些党员不好管,造成社区工作人员产生不想管、不愿管的思想。
(二)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实、力度不够。一是对流动党员信息排查登记力度不大,覆盖面不广。一方面,有些社区党组织平时只注重外来人员的暂住证信息的登记,却忽视其中的党员信息的收集登记。从而导致大多数流动党员变成了“隐性党员”。另一方面,很多社区辖区范围广,党员多,有的社区党员人数达到500人左右;有的社区所辖单位庞杂,对属地归口单位摸排不清,使得所属党组织、党员数 基数不清;有的街道、社区办公场所宣传不够,使得想转组织关系的党员找不到党组织,再加上平时教育管理松懈,使得部分党员无声流出。
二是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环节,服务不到位。多数党员对组织关系接转环节不清楚,在接转关系过程中,有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解释不清楚,部分党员认为接转组织关系过于繁琐,就会导致部分“口袋党员”出现及组织关系丢失等情况发生。
(三)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不灵活,抓手不够。一是流动党员在管理上没有好的方法和有效的抓手。由于流动党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没有可借鉴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加之流入党员无隶属关系,流出党员无联系方式,给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造成“流出党员管不到,流入党员管不了”的不良局面。此外,社区工作人员人少事多,缺乏足够的精力;有的社区,虽然建立“党员之家”、“党员活动中心”,但由于组成人员没有正常听收入、无固定工作,他们还要为自己的生计四处奔波,无暇对其它党员实施管理,更谈不上开展活动,造成了“人来就管,不来不管”的结果。
二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缺乏好的形式和方法,且内容陈旧。有的社区党组织未分清流动党员的类别,采取了同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党员认为学习无非是读读书、看看报,失去兴趣;有的社区未摸清流动党员生活状况,一味要求参学率、出勤率,使得下岗失业党员及生活困难党员产生思想情绪。
(四)关心服务党员方式单
一、活动单调且配套设施不全。一是对党员的关心服务针对性不强。服务仅限于接转组织 关系、发送学习材料、重大节日慰问等,而对党员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帮助解决不够,没有解决党员的根本问题,致使党组织的凝聚力不高。
二是流动党员的活动设施不全。有的社区缺乏应有的党员活动阵地。给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带来困难。有的新建党支部,无办公用房和办公经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一)建立流动党员分类登记管理体系,畅通联系渠道,让党员有“家”。
社区党组织要按照直接管理、协商管理的原则,搞好流动党员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变更情况。对于流入的党员,做到底数明,情况清;对于流出党员,把好外出关,做到去向明。同时将流动党员划分为参与型、型服务和救助型等分类管理,一是针对流入党员的管理。流入地社区党组织要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和密度,建立与公安流动人员管理部门“协管”流动党员的新机制,定期对流动党员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对已掌握的流动党员,要有进分类登记,有针对性地搞好服务保障工作。同时,要让他们定期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参加社区的志愿者组织,融入社区建设中,在流入人口中当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和群众工作的信息员。
二是针对流出党员的管理。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要认真落实党员外出报告、流动党员登记台帐、全时跟踪、专人联系、定期汇报和 《流动党员活动证》等制度,全面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对于没有融入流入地的流出党员,流出地社区党组织要通过“连心热线”、组织短信、网络QQ等方式,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传达亲情问候、通报支部工作开展情况,每个外出党员每季度都要向支部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按时缴纳党费,完成支部分配的任务及工作生活中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等情况。对于融入流入地党组织的流出党员,流出地社区党组织要定期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以便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外出党员的全面情况。
三是定期核实、更新信息。继续用好省流动党员网上管理系统,对流动党员信息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核实,及时更新信息。落实好流动党员“七个一”管理法,即“一人一证”、“一人一档”、“一人一员”、“一季一联”、“一节一访”、“一年一议”、“一年一训”,使流动党员始终置于党组织的管理中。
四是坚持区别情况、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采取单位管理、行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等多种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
(二)建立流动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体系,理顺组织关系,为党员建“家”。
1、在建好“家”上“操真心”。“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党员找到了登记了,没有相应的党组织开展活动,找到的党员仍旧像一盘散沙。对于流动党员,我们因人、因地制宜,合理组建党组织,从而把党员集中起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一是对基础较好的及时建立党组织。在征求大多数党员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本着“便于党员生活、便于党员工作、便于党员学习”的原则,在流动党员相对较集中的区域建立楼宇党支部或楼栋党支部,并选配好那些群众公认威信较高,工作积极性较强的骨干党员担任支部成员。此外,对于流入的党员,各社区在征求党员本人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就近、方便、自愿”的原则,将组织关系转到最近的党支部。
二是把培养党支部班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一时选不出人的党支部,由上级党组织成员下派兼任党支部书记,开展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们对兼职书记进行统一培训,要求他们把培养、选好新的党支部班子这项重要工作负起责来。
2、在“育”好党员上“下真功”。随着流动党员排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流动党员总数在呈上升趋势,我们注意把握时机,按党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日常教育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施教。
一是根据工作状态抓教育。对于流入的在岗职工党员,要重点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教育党员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增强工作热情,提高服务意识;对于外出务工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要把学习教材和学用品邮寄到他们手中,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根据生活状况抓教育。要将困难党员进行细化,对有一定专长的利用其专长,帮助他发家致富;对踏实肯干的,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安排就业;对于破产企业的下岗党员和买断工龄的党员,重在转变党员的思想观念,讲清楚城市社区化是今后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从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入手抓 好教育管理。总之,通过各种途径,让流动党员感觉到政府的关怀,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对困难党员的凝聚力。
三是根据党员身份抓教育。对于非公企业的党员,着重从如何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加强教育诱导,支持鼓励他们与困难党员和下岗党员结对子,在技术、就业等方面予以帮扶;对于即将流出的退伍军人和待业学生党员。社区党组织主动引导他们走出家庭、走进社区,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和社区活动,鼓励他们为社区建设出点子、做贡献,组织他们参加家教、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安排一些创业就业、礼仪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创业就业和独立生活能力,帮助他们及早就业、走进社会;对于组织关系不在流入地但在此居住的党员,要一视同仁,真正体现出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确保党员的教育管理在辖区内全覆盖,不漏掉一名党员。
四是强化经常抓教育,提高教育管理的常效性。搭建四个平台,即先锋短信群发平台,利用群发系统,定期发送教育类、引导类、激励类“先锋短信”;远程教育平台,在完善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的基础上,向街道社区和非公企业延伸;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当地党建网站,设置党员教育专栏,建立虚拟课堂;讲师团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立革命传统、区情区况、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党性教育讲师团,深入社区开展“微型党课”、“心动党课”,提升教育效果。
(三)建立流动党员分类服务管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让党员想“家”。
流动党员大都是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无工作、无经济收入造成的,因此解决好流动党员实际生活困难,是做好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工作的根本。
一是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党员服务体系,为党员提供党务政策咨询、再就业信息、市场经济知识、劳动技能、就业与再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做好党员咨询电话12371的宣传、服务工作,发挥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的作用,为建立区域一体的党员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
二是建立创业就业培训服务管理体系。对于待业、失业党员,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温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坚持激励与帮扶相结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转变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另一方面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进行技能培训,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主动吸纳在社区就业,积极支持党员创业,千方百计为他们再就业铺路搭桥,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以此减少党员的流出。
三是建立党员维权服务管理体系。在司法系统设立党员维权服务中心,专门聘请多名律师担任党员维权工作者,开设维权服务热线,受理广大党员的各种维权咨询和案件。
通过上述具体措施,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对于建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保障流动党员权利,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流动党员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三、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扩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之间“谁更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由谁负责”和“谁摸找、谁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通过将支部建在“两新”组织上、建在楼栋上、建在工程项目上等多种形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
二是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要围绕中心创新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要立足优势,创新活动方式,尝试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要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健全和完善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各级组织部门和工商部门、民政部门、劳动部门和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和规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肓培训制度、党组定期访问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账。
四是创新相关制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程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为他们发挥先锋模 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第二篇: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城乡发展日益融合,联系日益紧密。这种变化和联系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到党的建设上来,按照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党员管理方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党的建设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中共密云县委成立课题组,以密云县域内工作所在地、长期居住地与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分离的党员以及从外省市流入密云县的党员为调查对象,调查了解密云县流动党员的有关情况,探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供依据。
一、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县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广泛,党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也日益频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成为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流向分布。流动党员多数以亲、邻、友互介互带的方式外出,同村、同乡党员的流向往往在地域上、行业上相对集中,流动的总体情况是流出党员主要从农村向县城和北京城区流动、从一产向二产或三产流动;流入党员主要是从外地农村向我县县城流动,而且以北京市周边省份尤其是河北省流入到我县的党员居多。根据调查显示,从流动党员行业分布上看,我县流出的党员主要以开出租车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此外,有部分党员因年老体弱投靠子女,或者外出务工经商等。外地流入我县的党员绝大部分在企业务工,有少数人从事个体经营或兴办企业。如我县十里堡镇,全镇共接收外省市流动党员12人,其中10人在企业务工。
(二)流动数量。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动党员的数量迅速增长。以县人才服务中心为例,2000年组织关系在该单位的流动党员只有50人,到2005年增加到150多人,目前则达到了240多人。据统计,截止到今年10月底,我县工作所在地或长期居住地在组织关系所在乡镇(街道)以外的流动党员有1179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3.4%,其中在县域内流动的有587人,占49.8%;流入到本市其他区县(主要是城区)的577人,占48.9%;流入到外省市的有15人,占1.3%。从外省市流入到我县的党员有506人,占我县党员总数的1.4%,其中从河北省流入到我县的党员有180多人,占流入到我县党员总数的35.6%。
(三)党员构成。流动党员主体突出但结构日益复杂。从身份上看,我县1179名流出党员中,农村党员921名,占78.1%,明显占据主体地位,但近年来下岗职工、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的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就性别而言,男性有884人,占75%;就年龄而言,全县流动党员仍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下的有786人,占66.5%,但各年龄层次均有分布。就文化程度而言,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36人,占28.5%;高中中专学历的392人,占33.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451人,占38.2%。
二、密云县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密云县委以“有利于促进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为原则,在优化组织设置、建立服务平台、创新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强化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发展流动党员群体的先进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组织,确保流动党员做到离家不离党。为了有效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流动党员聚集的县人才服务中心和具备条件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作为建立健全双向共管和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结合组织关系转移到县人才服务中心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日益增多的实际,2007年5月,在县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了党委,并根据党员的分布情况,建立了5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将每一名流动党员都纳入到党组织的管理范围之内。针对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和在非 公企业就业的党员不断增加的情况,以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为重点,不断扩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覆盖面,去年以来共在141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使有党员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起党组织。在做好党组织组建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外地流入的党员编入党的基层组织,安排其参加组织生活。以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冯家峪镇党委在外出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起4个流动党员党小组,并为每个党小组配备了电视机、DVD机和电教光盘等学习材料,确保外出流动党员定期参加组织活动,做到“离家不离党”。
(二)创新机制,探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方式。一是建立流动党员专人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支部根据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从本支部在家的党员中选择合适人选,与流动党员结成联系对子,开展定期、定向联系。果园街道党工委挑选责任心强的社区党员担任联络员,与外出流动党员结成对子,定期向他们传达党组织的决议和要求,了解流动党员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反馈给党组织;高岭镇党委利用北京移动农网信息平台每周向流动党员发送一条信息,主要内容有:党的基本知识、致富信息、招工信息、实用技术等,增强了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的联系。二是建立流动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流动党员每个季度要向党组织上报一篇书面汇报,报告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三是建立定期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制度。党组织定期到流动党员家中进行走访,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西田各庄镇党委积极推行针对流动党员家庭的“一节一问候”制度,每逢重大节日,流动党员所在的党支部都要到流动党员家中走访,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形式送去党组织的问候。四是建立流动党员评议制度。党员外出之前,党支部与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对其进行管理和评议的主要依据;流动党员返乡后,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流动党员汇报外出期间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全体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对于评议等次在中等以下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按期改正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服务,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设置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制定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受理电话咨询;为流动党员发放“咨询服务联系卡”,使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不忘家乡、不忘入党誓词,并且能够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实行接收流动党员组织关系首问责任制,流动党员到流入地党组织联系转移组织关系或咨询参加组织生活等事宜,接待人员做到热情接待,积极帮助落实相关事项,任何党组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流动党员按规定转来的组织关系。东邵渠镇党委在全镇建立起14个党员服务站,为党员提供证件办理、信息咨询、关系接转、技能培训及照顾留守孩子、助种助收等服务;果园街道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提供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生病就医、租住房屋等实际问题。不老屯镇地处我县偏远山区,镇党委结合该镇流动党员大部分在县城务工经商的实际,在县城内的信远大厦建立“不老屯镇流动党员活动站”,每季度组织一次流动党员活动,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思想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流动党员找到“家”的感觉。
(四)搭建载体,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一个党员一件事”活动,发挥流动党员能力强、信息灵通的优势,为流动党员设定致富信息、经济发展等岗位,同时为流动党员发放《一个党员一件事活动记录本》,由党员把自己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写实的手法简要记录下来,作为党组织考核的具体依据。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外出流动党员冯小林,根据村党支部发展柴蛋鸡养殖的号召,带头养殖柴蛋鸡,年收入达3万余元,同时他不忘将自己的养殖技术向身边的党员和群众进行传授,带动5户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在“一个党员一件事”活动基础上,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承诺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帮带群众、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提出承诺事项,充分调动流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太师屯镇党委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活动,广泛征求流动党员对本乡镇及所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流动党员为家乡发 展收集信息,动员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回乡兴办企业。西田各庄镇党委大力实施“先锋工程”,开展“流动党员模范岗”争创活动。穆家峪镇优龙公司党支部以创建“党员标兵”为载体,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服务职工群众、服务企业发展活动,通过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示范引领广大职工群众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五)提供保障,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县委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为了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的重要内容,写入《乡镇三个文明建设重点工作目标责任书》。县委组织部定期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状况和实际成效作为评定“五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的重要依据。为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形式,将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成联谊“对子”,在培训党员、发放党员学习材料等工作中,把流动党员考虑在内,进行党内表彰时,为流动党员分配适当的名额,同时积极为流动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参加就业培训、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提供帮助。
三、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管理难到位。一是外来流动党员的情况难掌握。外来流动党员以外出务工为主,并且多数在非公企业就业,有很大一部分党员不表露自己的党员身份,导致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情况难以掌握;此外,非公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又比较松散,职工“跳槽”的现象非常普遍,党员职工往往与党组织“不辞而别”。二是外出流动党员管理难进行。多数流动党员工作单位或居住地点变换频繁,党组织对其去向很难及时掌握,尤其是大学毕业或部队退伍后自谋职业的党员,这些党员往往将组织 关系转移到其户籍所在地党组织,然后长期在外务工经商,平时只是以托人代交或邮寄的方式交一交党费,无法正常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三是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作用和影响、现状和问题认识不清,有的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方法不多、手段不活、要求不严,外出党员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有的对外来流动党员的管理消极应对、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关系难接转。一是正式组织关系不想转。在转移正式组织关系上,流动党员心态复杂,有的认为转移正式组织关系的程序复杂,费时费力,干脆不转移组织关系;有的认为自己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转来转去太麻烦而不愿转移组织关系;有的担心企业把扣留组织关系作为限制其自主择业的砝码,不愿转移组织关系;有的与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有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尤其是农村党员,担心因转移组织关系失去这些利益,而不想转移组织关系。二是临时组织关系不好转。目前,转移临时组织关系的凭证有党员证明信和流动党员活动证两种,使用较多的是后者。在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过程中,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认定存在偏差,活动证有漏发、错发的情况;部分流动党员不愿意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管理,有的不领取活动证,有的即使领了活动证,也不持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此外,对于党员外出的时间、地点党组织不能及时掌握,按时将活动证发到流动党员手中存在较大难度。三是主观上不愿接。对于流入地党组织,有的因活动场地、活动经费有限,不愿意接收更多的党员;在农村党组织,党员要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要参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一些支部不愿意接收外来党员。四是客观上不能接。在非公企业,尤其是规模小、职工少的非公企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没有党的组织,无法接收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
(三)培训难进行。一是培训活动难开展。在流出地,流动党员返家时间不同步,有的农忙返家,有的节假日返家,农忙返家的,忙于干活,节假日返家的,忙于拜亲访友,无暇参加培训。在流入地,由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党组织组织培训,由 于流动党员多数在非公企业就业,有的非公企业尚未建立党组织,无人组织培训,有的虽然建立了党组织,由于培训经费短缺、工学矛盾突出,党员培训难以组织;由流动党员居住社区党组织组织培训,由于流动党员居住分散,人员难以集中,加之流动党员作息时间不一致,培训时间难以安排,党员培训仍然难以组织。二是培训内容难对口。流动党员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工作岗位差异较大,在同一个单位或社区,流动党员中既有学历高的、又有学历低的,既有年老的、又有年轻的,既有管理人员、又有普通工人,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工作岗位的党员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差异较大,一些党组织不能针对不同层面党员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单调枯燥,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培训方法难适应。有的党组织习惯于集中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往往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冲突;有的党组织开展培训不是学文件、读报纸,就是找个人作报告,培训手段单
一、方式呆板,党员不欢迎;有的党组织就培训搞培训,既不能与提高党员职工的工作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也不能与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既得不到业主的支持,又得不到党员职工的认可。
(四)作用难发挥。一是不愿发挥作用。部分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纪律观念弱化,党性观念淡化,奉献精神退化,为了脱离党组织的约束,有的在流入地不表露党员身份,有的长期不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混同于一般群众;有的流动党员在非公企业中工作,缺乏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认为做贡献越多被老板剥削的就越多,主观上不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不会发挥作用。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党组织和党员所处的工作环境、担负的工作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党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在什么方面发挥作用,也不知道如何发挥作用。三是不便发挥作用。一些流动党员具有较强的党性观念,具有为党多做工作、为群众多办好事的良好愿望,但其所在的党组织没有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没有对流动党员如何发挥作用提出具体要 求,使流动党员觉得多做工作、多办好事名不正、言不顺,有的党员说,“看到有些该管的事,觉得应该管,也想管,但自己没什么职务,党组织也没有要求,怕群众风言风语,说自己没事找事、瞎逞能,最后费力不讨好,两面不是人”。基于这些顾虑,流动党员觉得自己不便发挥作用。
四、关于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
在党员频繁流动的新形势下,沿用传统的方式管理党员已经不合时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党的建设,打破党员管理城乡二元结构,切实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党员管理工作相互隔离的状态,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一)强化领导,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随着党员角色越来越多的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以及流动党员数量日趋增多、流动地区日趋广泛、流动原因日趋复杂,单靠流出地党组织很难真正把流动党员管住、管活、管好。因此,必须在加强组织部门管理的基础上,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对其进行教育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党政齐动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公安、流管、计生、工商、劳动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各有关部门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确定各自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具体责任,采取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的办法,就如何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等有关工作进行沟通研究,共同做好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和服务管理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原则,建立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明确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在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职责任务;采取定期召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工作交流,促进双向管理工作责任的落实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四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督促考核机制。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目标责 任制的重要内容,列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指导,严格检查考核,确保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明确任务,建立健全长抓不懈的教育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排查登记制度。广泛开展党员找党组织和党组织找党员“双找”活动,结合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工作,做好外来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工作,及时掌握外来流动党员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由组织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做好流动党员身份及相关信息的甄别、核实工作,及时登记经核实确定的外来流动党员的相关信息,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并根据流动党员的变化情况,对信息库的有关数据进行适时调整,做到流动党员信息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流动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要根据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从本支部党员中选择合适人员,与流动党员结成联系对子,开展定期、定向联系,及时掌握了解党员外出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督促外出流动党员采取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写书信等方式,定期向党组织报告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思想状况;流动党员返乡后,要向党组织报告外出期间的各种情况,党组织要采取多种方式对流动党员参加活动、遵纪守法、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评议;对于流动党员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督促指导其在规定期限内改正,对于“三不”党员和违法违纪党员,要及时进行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三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坚持“业余、灵活、多样、实效”的原则,采取邮寄学习资料、群发手机短信、开展远程教育、举行网络党日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充分利用节假日流动党员大量返乡的有利时机,采取召开座谈、交流等方式,组织他们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办党建网站,设立流动党员管理网页、BBS论坛、QQ群、专用电子邮箱等,搭建流动党员教育培训信息平台,为流动党员开辟网上教育培训阵地,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三)创新形式,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顺应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农村、社区、企业等各个层面的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创新形式,建立健全体系严密、覆盖城乡的党组织建设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首先是要打破党组织设置的地域限制,以流出地党组织为主导建立党组织,凡党员3人以上集体外出、地点相对集中的,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在党员流入地建立党组织,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其次要打破党组织设置的行业限制,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导建立党组织,对于外来党员相对较多,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或者不便将流动党员编入本地党组织的,流入地党组织可以以城市社区、摊群市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等为单位,将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行业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组织,做到哪里有流动党员,就在哪里建立党组织。另一方面要创新方法,建立健全管理到位、联动城乡的党员管理制度,要改革以党组织隶属关系为主要依据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按照便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便于党员参加组织活动、便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原则,采取党员务工单位党组织、长期居住地党组织和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有效对接、协同配合的管理模式,明确务工单位党组织、长期居住地党组织和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管的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四)改进方式,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树立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流动党员管理新理念,通过深入细致和全面周到的服务,使流动党员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调动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为外出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服务。党组织要定期到外出流动党员家中进行走访,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家庭状况,对于因特殊情况导致家庭困难的党员进行慰问和帮扶,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帮助外出流动党员把留守在家的孩子、老人等家庭成员照顾好,使他们在外面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为外来流动党员融入本地生活服务。要将外来流动党员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找工作难、子女入学难、生病就医难、租住房屋难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力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流动党员服务网络,为流动党员提供维权服务、法律咨询、就业指导,把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成本地党组织、党员服务流动党员,本地党员和流动党员共同服务人民群众的品牌工程;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将本地党员和外来流动党员结成联谊对子,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就业、学习和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促进流动党员更好地融入本地的生活。
(五)搭建舞台,建立健全突出实效的激励机制。要切实改变流动党员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必须以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便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制度。要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发挥流动党员能力强、信息灵通的优势,为流动党员设定传递致富信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等岗位;在此基础上,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承诺制”、“我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帮带群众,为群众提供就业信息、销售信息、致富信息等方面提出承诺事项,充分调动流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广泛征求流动党员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收集信息,动员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回乡兴办企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党内宣传表彰的力度,要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的党组织的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定期对为党的工作做出贡献,以及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流动党员进行表彰奖励;真总结和宣传优秀流动党员的事迹,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体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在全县形成关心、关注流动党员的良好氛围;加强对流动党员中优秀分子的培养和使用,及时把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流动党员选拔到农村、社区和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或干部队伍中来,激发流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实行了改制,企业的职工回归到社区,大量的“组织人”转化为“社会人”,企业人员交由街道和社区管理。同时,大批下岗和失业职工、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纳入社区管理,使得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增多,管理难度增大。其中,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成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难点问题,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和手段面临着由过去的“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社区党建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现状
(一)社区流动党员队伍的特点
从2004年襄樊市国有企业实行改制以来,大部分破产改制企业社会工作移交给社区管理。目前,纳入社区管理的流动党员对象主要是:没有党组织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破产改制企业的失业党员,与原所在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下岗职工党员,离退休职工党员,进城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及其他流动党员。其构成特点:
一是居住分散,分布广泛。以***办事处为例,现有579名党员,原有自管党员230名,移交过来349名。这些流动党员分布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有的居住在子女、亲戚家中,有的居住在外地,有的长期在外地工作,也有的因拆迁(户口在该街道辖区)人户分离,成为空挂党员,等等。客观上造成了党内难以组织的状况。
二是组成复杂,层面不同。社区流动党员的年龄、文化、职业、境界各不相同,年龄上从20多岁到70多岁,年龄悬殊;文化程度有大学、中专、小学,层次相差大;职业各行各业,经历各不相同;思想境界有高有低,素质较高的尚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履行党员义务,素质较低的满腹怨言,不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人员组成的复杂性,造成思想观念的差异,党员间共同语言缺乏,交流少,形成组织生活内容的单调、枯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织生活的开展。
三是流动性大,难以掌握。有的离退休党员长期与子女一起居住,不在本地居住,有的党员长期在外地打工,有的党员因城市建设拆迁等问题,成了空挂党员。使得这部分党员难以联络,难以掌握他们的情况,组织生活也成了一句空话。有的把《组织关系介绍信》揣在身上,不到属地党组织报到,成为“口袋党员”。
四是情况不明,联系难度大。由于在企业改制前已处于关停倒闭状态,改制时大部分企业负责人已不在其位,企业的主管部门只能凭借一份《党员花名册》移交,社区只能见册不见人,成了无联系方式、无居住场所、无工作单位、无音信的“四无”党员。
(二)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现状
目前,*****事处在每个居委会都成立了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实行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管理,各社区居委会党委或党总支针对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以居住地、集中地建立了改制企业家属院党支部13个,流动党支部2个。通过建立基层党组织,实施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观念上的不认同,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流动党员中,一些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大部分对原所在单位、地域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和感情,有的企业级别较高,移交到社区后思想反差大,如今将他们的组织关系交由社区党组织管理,他们在观念上认为是被单位、社会所抛弃和遗忘,思想上存有不满,行动中表现出对社区组织活动的抵触,有的居然提出退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教育管理的难度。
二是流动党员结构的多元化,对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流动党员的不断增多,党员队伍结构日益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党内组织生活,在内容上、时间上、形式上都有了新的不同的需求。而社区的教育管理方法往往较为单一,大多不论老少、文化高低,都由各支部组织理论学习或是参观学习,组织生活质量不高,缺乏对党员进行个性化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动态,管理有效性较低。
三是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党员在社区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新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党员提供了更大的发挥才能和展示先进性的舞台。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部分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活动分散化和行为方式实用化。面对这些新变化,置身于这一大背景中,作为同样是“人”的党员,自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发生弱化,部分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某种利益驱动而发生急剧变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一些党员思想认识适应不了新的形势,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吃大锅饭”上,尤其是部分下岗职工党员以及离退休党员,由于经济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心理失衡,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理解,对党组织的教育存在抵触情绪,对改革的举措不赞同、不配合、不支持;对我们的党惩治腐败持悲观态度,甚至对党的领导失去信心。如何教育引导“问题党员”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实是当前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四是社区基层党建设施滞后,不能适应流动党员大幅增加的新形势。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目前主要是依托于社区的党委(总支)开展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而居委会的办公场地和条件普遍较差,随着党员的不断增多,党组织活动场地、活动经费都难以落实,加之目前居委会的体制关系没有理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居委会党支部人员配备不强,精力有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
二、关于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
流动党员是藏于社区的宝贵财富,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原来单位的骨干分子,工作经验丰富,党性观念强,有的还是优秀的党务干部。如何利用、挖掘这一人力资源,对于社区建设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当前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的社区党建组织机制。目前,*****办事处建立了“一居一支”或“一院一支”的基层党建架构,但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的硬件和软件都需进一步加强和健全。硬件上,要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居委会的办公场地,软件上要配备好社区党支部人员,注重发挥好社区离退休党员干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同时进一步理顺社区居委会体制关系,完善党员管理教育的街道、社区层级责任制,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将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流动党员管理,坚持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原则,从方便其生活、工作的实际出发,通过社区党校开展学习、演讲、报告会、座谈会、墙报、电教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让流动党员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人”的观念,增强社区意识,尽量保证每一个党员都不掉队。发动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并将参与情况进行反馈,形成互相依赖、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促进“大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党组织活动在完善“三会一课”、思想汇报、学习记录、心得体会等制度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且是广大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育管理于各项激励性活动中。针对不同层面党员的特点,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例如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夕阳红”活动等,丰富流动党员的文化生活,使党员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
四是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社区党组织要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和工作,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心、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进一步深化党内帮扶工程,把上级党组织温暖送到每个特困党员心中。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备加关心流动党员,尽可能地为下岗职工党员尤其是生活困难的党员做好服务,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并根据其特长推荐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实现再就业。同时鼓励他们参加社区服务工作,或是自谋职业,并为他们提供服务、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再就业和克服困难,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管理。
五是以社区服务为载体发挥党员作用。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应以社区服务为主线,开展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党员志愿者服务日”、“我为社区出把力”等活动,通过发挥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服务社区以及公益事业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党的影响力和党组织活力。
第四篇:对街道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劳动力流动的日趋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增多,如何加强街道社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既是一个热点问题,又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不可回避的难点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通过对街道社区流动党员调查,形成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基本现状
通过对街道25个社区进行调查,目前现有流动党员156名
。其中流出党员149名,流入党员7名。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近年来流动党员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
一是数量增多。社区流出党员中以大学毕业生党员和下岗职工的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党员具有一技之长。总的来看,流动党员的数量和隐形党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是范围更广。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市内流动为主转向省内和全国范围内流动。主要集中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从业的行业则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等服务业为主。
三是流动性大。部分流动党员虽然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但大多数流动党员因工作环境、待遇等原因,不断“跳槽”,形成新的不确定、难掌握的流动去向。
四是管理更难。大多数流动党员在外人生地不熟,不愿亮明身份,有的流入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找组织嫌麻烦;社区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上怕麻烦,造成管理“双难”的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四难”问题:
一是去向掌握难。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二是活动开展难。流出党员远离所在社区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组织的活动。在当地又不愿亮明身份,多数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党组织生活。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管理落实难。在流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所在社区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有的流动党员党费由其亲属代为交纳。
四是作用发挥难。外出期间对社工党组织的工作不闻不问,对社区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而且大多数流动党员不愿亮明身份,作用难显现。
三、对策措施
针对存在“四难”的问题,要着力破解“四难”,提高“四新”,实现“四化”:
(一)着眼于破解“去向掌握难”,创新组织设置,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
一是规范社区党组织设置。根据流动党员队伍的特点,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的三级管理网络。二是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社区党组织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人一挂钩。流动党员到达外地以后,必须及时地向原社区党组织和联系人提供电话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三是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可在党员流入地较为集中的地方,将三人以上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对持证流入党员及时编入党小组。
(二)着眼于破解“管理落实难”,创新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
一是明确管理责任。明确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二是健全流动党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党员外出流动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学习活动制度、党员发展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使用制度、检查监督制度等,使流动党员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对流动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单位已建立起党组织的,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单位的党组织。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实行“持证”管理。
(三)着眼于破解“活动开展难”,创新活动举措,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
一是创新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精心策划组织活动,从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以往简单的以开会传达、文件学习为主的单一活动模式,按照“时间短、内容精、方式活、效率高”的思路,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使流动党员“每次活动都能带点收获回去”。二是组织生活形式多样。每个季度布置组织生活会的专
第五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计划
xxxxxx社区党支部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计划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支部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形成一股凝心力,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永葆党的先进性。
一、积极发挥支部的核心作用。
1、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发展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以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为重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活化活动形式,来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修养和开拓创新
能力。
2、加强支部建设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开好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发展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把党建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3、加强党建工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继续开展党员责任区制度,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中。
4、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二、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1.党员外出流动必须向支部请假,支部要依据党员外出有关规定及时将其外出时间、去向、从业内容以及组织关系的管理等有关情况进行认真登记,并按时呈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2.支部要指定一名正式联系人联系一名外出流动党员,通过“一联一”的形势由联系人将支部活动情况等有关事宜及时传达给外出流动党员。同时由联系人将外出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有关情况按期反馈支部,以便更好掌握情况。及时制定对策。
3.外出流动的党员,每季度或半年应向支部汇报外出期间的思想、学习以及工作等情况。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半年或一年要对其进行检查、督促,同时本人也应经常与所在地党组织积极主动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开展活动。
4.对外出流动党员期间的政治、学习、工作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5.对外出流动党员要指定时间,按时让他们回来参加党支部活动,通过支部活动日,强化教育管理,不断增强他们的党性意识和组织观念。
6.对外出流动党员要按规定按时交纳党费,履行党员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