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汞离子的检测
水环境中汞离子的检测
引言:汞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态且易流动的金属,主要用于科学仪器、汞锅炉、汞泵及汞气灯中,在医药上也广泛应用,长期以来,汞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环境中的汞能被动植物富集,经生物转化作用转变成毒性更大的有机汞,各种形式的汞可通过水体及食物链进入人体,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长时间暴露在高汞环境中,可以导致脑损伤和死亡。因此,环境中的痕量汞检测极为重要。目前检测痕量汞的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等。关键词:Hg2+ 检测
荧光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一、二硫腙单色法
二硫腙单色法,通常用王水分解试验,以EDTA、柠檬酸钠为隐蔽剂,于pH 2~5用二硫腙—苯萃取汞。二硫腙汞的黄色络合物与过剩的二硫腙同时萃取至苯层中,与铁、钙、铜、铅、锌、铊、铋、镉、镍、钴、锰、金、银、铂和钯等分离。然后吸取有机相,用碱性洗液洗除有机相中过量的二硫腙,利用苯层中二硫腙汞的橙黄色进行比色。
实验方法: 二硫腙贮备液0.1% 称取0.1克二硫腙,放于烧杯中,加50毫升苯溶解,移入分液漏斗中,加10%氢氧化铵溶液30~40毫升、饱和亚硫酸钠溶液2毫升、EDTA—柠檬酸钠混合溶液3毫升,萃取1分钟。静置分层后,将水相放入另一分液漏斗中,苯相再按上述方法用氨水、亚硫酸钠、EDTA—柠檬酸钠洗两次。合并水相,弃去苯相。水相再用20~30毫升苯洗1次,弃去苯相。然后将水相用1∶1盐酸酸化至二硫腙变绿(或析出沉淀),加20~30毫升苯萃取,静置分层后,将苯相放入100毫升容量瓶中,水相再用苯萃取一次。合并苯相并用苯稀释至刻度、摇匀,保存于暗处,备用。
称取1克试样,通过长颈玻璃小漏斗,装入单球玻管的玻球内。置于电炉上灼烧15~30分钟,继在喷灯上灼烧,待玻球软化后,将其拉去。稍冷,立即加入盐酸、硝酸混合酸2毫升于玻管内,将玻管置于盛沸水的烧杯中,煮沸10分钟。将溶液移入盛有5毫升碱性洗液的10毫升具塞比色管中,摇匀。待冷却后,加入0.005%二硫腙工作溶液1毫升,振摇150次以上,分层后与标准系列进行目视比色。
二、荧光法[1]
通过设计荧光染料标记的DNA序列实现荧光法检测Hg2+的法,干扰小,比较利于复杂样品中Hg2+的检测。
实验方法:仪器采用日立F-27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用于表征荧光光谱;Phs-3C型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公司)用于调节体系的pH值;QL-901型旋涡混合器(上海天呈医流生物医学公司)用于混合溶液。
材料采用碳纳米管(CNTS)购买自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经混酸处理后备用)。DNA(TAMRA-polyT)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用去离子水溶解配成溶液后于4℃冰箱中避光保存。实验中使用0.1mL磷酸盐缓冲,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向1.0mL离心管中,保持V总为500 L的条件下,按顺序依次加入上述50 L缓冲溶液(pH值为7.0),一定量的TAMRA-polyT溶液和HgCl2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加入CNT s,再反应一段时间后以15000r/min的速度离心15 min,测定上清液荧光,激发波长为550 nm发射波长为579 nm,狭缝均为5.0 nm,电压为700V,室温检测。
按实验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发现体系在波长为579 nm处的荧光强度(IF)与Hg2+的浓度在0.2μm~0.9μm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F=-18.5+698.9 c,相关系数为0.9920,检出限为0.025μm。此外,用达州洲河水进行了实际样品检测,Hg2+的回收率在97.4%~103.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3%。
三、金纳米-金属硫蛋白紫外分光光度法[2]
基于金纳米、金属硫蛋白、汞离子形成复合物,导致紫外吸收发生变化,且在一定范围内与汞离子浓度成正比,建立了一种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汞离子的新方法。
实验方法: 采用UV-255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AB204-S 电子分析天平;PB-20 精密酸密计;SHHW21-60 型电热恒温水浴箱。
试剂所用为硝酸汞、金属硫蛋白、氯金酸、柠檬酸三钠等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
合成金纳米粒子(AuNPs)取 50 mL 1.0 mmol / L 的氯金酸于 100 mL 锥形瓶中,加热并持续搅拌冷凝回流,迅速加入5 mL 38.8 mmol/L 柠檬酸三钠,持续加热搅拌,溶液颜色由淡黄色变成酒红色,15 min 后移去热源。继续搅拌,冷却至室温,用0.22μm 滤膜过滤后备用。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所制备金纳米的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为520.0 nm。
在 2 mL EP 管中,依次加入 pH 7.0 TAE 缓冲液50μL,适量双蒸水,AuNPs 50μL,1.0μmol / L 金属硫蛋白 50 μL,不同体积的10.0μmol / L 汞标准液,混匀。在室温下(10 ℃)反应 60 min 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吸收光谱扫描,以 626 nm(A626)和 524 nm(A524)的比值即A626/ A524进行定量。
按实验方法,发现金纳米、金属硫蛋白、汞离子反应形成复合物,使紫外吸收产生改变,且在一定范围内与汞离子浓度成正比,据此建立了检测汞离子的新方法。经优化,选择 pH 7.0,AuNPs 用量50μL,MTs 用量50μL,反应温度10℃,反应时间60 min 为本实验最佳反应条件。20倍的Fe2 +、Ba2 +、Ca2 +、K+、Na+、NO3-、SO42-、Cl-,10倍的 Pb2 +、Cu2 +、Cd2 +、Mn2 +、Sn2 +、F-不影响检测。本实验检出限为1.68×10-8mol / L,RSD为2.83%~4.35%。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可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汞的测定。
参考文献
[1]吴狄; 王坤; 邓祥; 黄小梅;荧光法快速检测汞离子研究[J].绿色科技.2012年05期.[2]王永松; 王永生; 王嘉成; 尹纪成; 钱秋梅;金纳米-金属硫蛋白紫外分光分度法检测汞离子[J].应用化工.2013年03期.
第二篇:汞性质简介
土壤中汞的背景值为0.01~0.15 μg/g。除来源于母岩以外,汞主要来自污染源,如含汞农药的施用、污水灌溉等,故各地土壤中汞含量差异较大。来自污染源的汞首先进入土壤表层。土壤胶体及有机质对汞的吸附作用相当强,汞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弱,往往积累于表层,而在剖面中呈不均匀分布。土壤中的汞不易随水流失,但易挥发至大气中,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汞的挥发。土壤中的汞按其化学形态可分为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在正常的pE和pH范围内,土壤中汞以零价汞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态的汞可以相互转化。进入土壤的一些无机汞可分解而生成金属汞,当土壤在还原条件下,有机汞可降解为金属汞。一般情况下,土壤中都能发生Hg2+===Hg2++HgO反应,新生成的汞可能挥发。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汞可以任何形态稳定存在。在厌氧条件下,部分汞可转化为可溶性甲基汞或气态二甲基汞。
阳离子态汞易被土壤吸附,许多汞盐如磷酸汞、碳酸汞和硫化汞的溶解度亦很低。在还原条件下,Hg2+与H2S生成极难溶的HgS;金属汞也可被硫酸还原细菌变成硫化汞;所有这些都可阻止汞在土壤中的移动。当氧气充足时,硫化汞又可慢慢氧化成亚硫酸盐和硫酸盐。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汞,如HgCl3-、HgCl42-也可被带正电荷的氧化铁、氢氧化铁或黏土矿物的边缘所吸附。分子态的汞,如HgCl2,也可以被吸附在Fe,Mn的氢氧化物上。Hg(OH)2溶解度小,可以被土壤强烈的保留。由于汞化合物和土壤组分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除了还原成金属汞以蒸气挥发外,其他形态的汞在土壤中的迁移很缓慢。在土壤中汞主要以气相在孔隙中扩散。总体而言,汞比其他有毒金属容易迁移。当汞被土壤有机质螯合时,亦会发生一定的水平和垂直移动。
汞是危害植物生长的元素。土壤中含汞量过高,它不但能在植物体内积累,还会对植物产生毒害。通常有机汞和无机汞化合物以及蒸气汞都会引起植物中毒。例如,汞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危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水稻的水培实验表明,采用含汞为0.074 μg/mL的培养液处理水稻,产量开始下降,秕谷率增加;以0.74 μg/mL浓度处理时,水稻根部已开始受害,并随着试验浓度的增加,根部更加扭曲,呈褐色,有锈斑;当介质含汞为7.4 μg/mL时,水稻叶子发黄,分蘖受抑制,植株高度变矮,根系发育不良。此外,随着浓度的增加,植物各部分的含汞量上升。介质浓度为22.2 μg/mL时,水稻严重受害,水培水稻受害的致死浓度为36.5μg/mL。但是,在作物的土培实验中,即使土壤含汞达18.5 μg/g,水稻和小麦产量也未受到影响。可见,汞对植物的有效性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不同植物对汞的敏感程度有差别。例如,大豆、向日葵、玫瑰等对汞蒸气特别敏感;纸皮桦、橡树、常青藤、芦苇等对汞蒸气抗性较强;桃树、西红柿等对汞蒸气的敏感性属中等。
汞进入植物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汞离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吸收甲基汞或金属汞;其次是喷施叶面的汞剂、飘尘或雨水中的汞以及在日夜温差作用下土壤所释放的汞蒸气,由叶片进入植物体或通过根系吸收。由叶片进入到植物体的汞,可被运转到植株其他各部位,而被植物根系吸收的汞,常与根中蛋白质发生反应而沉积于根上,很少向地上部分转移。
植物吸收汞的数量不仅决定于土壤含汞量,还决定于其有效性。汞对植物的有效性和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有密切关系。不同植物吸收积累汞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同种植物的各器官对汞的吸收也不一样。植物对汞的吸收与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有关。
土壤中不同形态的汞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土壤中无机汞和有机汞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的盆栽实验表明,当汞浓度相同时,汞化合物对水稻生长和发育的危害为:醋酸苯汞>HgCl2>HgO>HgS。HgS不易被水稻吸收。即使是同一种汞化合物,当土壤环境条件变化时,可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对作物的有效性也就不一样。
第三篇:离子色谱分离方式和检测方式的选择1
离子色谱分离方式和检测方式的选择
分析者对待测离子应有一些一般信息,首先应了解待测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以及样品的基体情况,如无机还是有机离子,离子的电荷数,是酸还是碱,亲水还是疏水,是否为表面活性化合物等。待测离子的疏水性和水合能是决定选用何种分离方式的主要因素。水合能高和疏水性弱的离子,如Cl或K,最好用HPIC分离。水合能低和疏水性强的离子,如高氯酸或四丁基铵,最好用亲水性强的离子交换分离柱或MPIC分离。有一定疏水性也有明显水合能的pKa值在1与7之间的离子,如乙酸盐或丙酸盐,最好用HPICE分离。有些离子,既可用阴离子交换分离,也可用阳离子交换分离,如氨基酸,生物碱和过渡金属等。很多离子可用多种检测方式。例如测定过渡金属时,可用单柱法直接用电导或脉冲安培检测器,也可用柱后衍生反应,使金属离子与PAR或其它显色剂作用,再用UV/VIS检测。一般的规律是:对无紫外或可见吸收以及强离解的酸和碱,最好用电导检测器;具有电化学活性和弱离解的离子,最好用安培检测器;对离子本身或通过柱后反应后生成的络合物在紫外可见有吸收或能产生荧光的离子和化合物,最好用UV/VIS或荧光检测器。若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几种方案可选择,分析方案的确定主要由基体的类型、选择性、过程的复杂程度以及是否经济来决定。表1和2总结了对各种类型离子可选用的分离方式和检测方式。离子色谱柱填料的发展推动了离子色谱应用的快速发展,对多种离子分析方法的开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特别应提出的是在pH 0-14的水溶液和100%有机溶剂(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用有机溶剂)中稳定的亲水性高效高容量柱填料的商品化,使得离子交换分离的应用范围更加扩大。常见的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态存在的离子,包括无机和有机离子,以弱酸的盐(Na2CO3/NaHCO3,KOH、NaOH)或强酸(H2SO4、甲基磺酸、HNO3、HCl)为流动相,阴离子交换或阳离子交换分离,电导检测,已是成熟的方法,有成熟的色谱条件可参照。对近中性的水可溶的有机“大”分子(相对常见的小分子而言),若待测化合物为弱酸,则由于弱酸在强碱性溶液中会以阴离子形态存在,因此选用较强的碱为流动相,阴离子交换分离;若待测化合物为弱碱,则由于在强酸性溶液中会以阳离子形态存在,选用较强的酸作流动相,阳离子交换分离;若待测离子的疏水性较强,由于与固定相之间的吸附作用而使保留时间较长或峰拖尾,则可在流动相中加入适量有机溶剂,减弱吸附,缩短保留时间、改善峰形和选择性。对该类化合物的分离也可选用离子对色谱分离,但流动相中一般含有较复杂的离子对试剂。此外,对弱保留离子可选用高容量柱和弱淋洗液以增强保留,对强保留离子则反之。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态存在的离子,即较强的酸或碱,应选用电导检测。具有对紫外或可见光有吸收基团或经柱后衍生反应后(IC中较少用柱前衍生)生成有吸光基团的化合物,选用光学检测器。具有在外加电压下可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基团的化合物,可选用直流安培或脉冲安培检测。对一些复杂样品,为了一次进样得到较多的信息,可将两种或三种检测器串联使用。
-+
第四篇:离子教案
2.3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时3 带电荷的原子---离子
兰考城关镇一中 田秋莲
教学目的: 知识: 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情感: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学会比较、抽象 思维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能力: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离子的形成教学难点: 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空间想象形成了解 教学建议: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不高,所以要掌握好分寸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教学力求直观,方法可多样:计机算动画、挂图、充分利用课本图表等。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分子、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起到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也为今后学习化合价打下基础。教学方法:
探究(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讲述、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思考】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吗?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学生仔细观察课本P57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 并【展示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核外电子排布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讨论思考]能否用一个更简明的图形来表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呢? [展示]计算机多媒体显示原子的结构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 1 查阅有关资料)【展示课件】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在核外是按照能量由低→高,由里→外分层排布的)电子层分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层 介绍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
2、原子结构示意图【展示课件】(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几点含义
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见课件】.3、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4、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观察课本P57表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展示]投影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学生讨论:根据上图总结出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元素性质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除氦只有2个电子)其他都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性质较稳定【见课件】
四、离子的形成 探究离子的形成
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查一查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其结构特征及元素性质讨论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时他们核外的电子又发生什么变化?变化后是否还是原子?讨论课本P58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图,再展示课件
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1.离子
(1).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子叫做阴离子。
如:O2、S2、F、Cl(3)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如: H+、Na+、Mg2+、Al3+
2、构成物质的粒子:原子、分子、离子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如:He、Ne)、金属(如:Hg、Fe)、某些固态非金属(如:C、Si)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双原子(如:H2、O2、HCl)、多原子(如:O3、H2O、CO2)(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含有金属离子或NH4+的化合物。如:NaCl、NaOH、NH4Cl 3.离子符号的书写:电荷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写“+”或“-”号、电荷为1时省略不写)。
4.离子所带电荷数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离子的形成过程动画【见课件】 离子与原子区别【见课件】 归纳总结:【见课件】
基础训练
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原子核内有_____个质子,核外共有_____个电子层,最外电子层上有_____个电子,它容易_____(填“得”或“失”)电子,形成_____(填“阴”或“阳”)离子。
能力提高
某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数为13,该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该离子的名称是______,符号是____,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 作业
P59 1,2.及基础训练
《带电荷的原子---离子》电教优质课教案
田
秋
莲
兰考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第五篇:离子教案
离子
淅川县厚坡镇第一初级中学
王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2.练习:课本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