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专题15 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优化演练 中图版

时间:2019-05-13 17:0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专题15 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优化演练 中图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专题15 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优化演练 中图版》。

第一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专题15 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优化演练 中图版

2012届高考地理《优化方案》一轮复习优化演练:第六章专题15 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中图版)

(2011年陕西省西安市四校高三第一次模拟)目前,北京市总人口数量已经达1700万人,机动车数量突破了400万辆。庞大的人口与机动车给北京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结合图示回答1~2题。

1.以下四幅北京道路建设方案图中,黑点表示市中心,曲线表示道路,你认为最为可行的是()

2.北京市中心的功能区为()A.工业区

B.行政区 C.住宅区

D.商业区

解析:第1题,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的山麓冲积扇上,地势平坦,城市交通是典型的环形放射状。第2题,由于受历史因素影响,北京市中心不是商业区而是行政区。

答案:1.C 2.B

(2011年遵义四中月考)下图是某地区合理规划后的土地利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当地主导风向最不可能的是()A.东风

B.南风 C.西风

D.北风

4.随着城市的发展,现需要一片新的居住用地,最合理的地区是()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工厂中,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A.钢铁厂 B.造纸厂 C.印染厂 D.自来水厂

解析:第3题,工业用地位于城市西部,如果主导风向为西风,则大气污染物会随主导风向进入居住用地。第4题,新居住用地要求远离工业区并尽量不占用农业用地和林地。第5题,P点位于河流上游,林地、菜地和居住用地附近。综合考虑,适合建自来水厂。

答案:3.C 4.D 5.D 6.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中心商务区位于A、B、C三处的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区位于A、B、C三处的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级住宅区位于A、B、C三处的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商业发达

(2)B 处于城市郊区,且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市区污染最小环境优美

错误!

周围有湖泊,-2-

(3)C

第二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3讲城市空间结构学案

第3讲 城市空间结构

课标展示

核心素养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1.综合思维:通过对城市的功能区图、地租等值线图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材料的分析,判读城市的空间结构图,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比较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人地协调观:判断城市功能区的合理性,进行城市功能区规划,保证人口、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9页

[基础梳理]

一、城市功能区

1.形成背景

各项活动同类活动高度集聚。

2.主要类型及特点

类型

特点

住宅区

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商业区

是城市的核心区,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3.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内部分区明显。

【特别提示】

1.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用地类型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用地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素养引领】

1.(综合思维)工业区为什么向市区外缘移动和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提示:①市区内地价高,向市区外缘移动可降低生产成本;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③沿交通线分布可降低运输成本。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包括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

(4)政治因素: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素养引领】

2.(区域认知)高级住宅区是怎样分布的?

提示: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是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2.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表现: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典例

(1)美国城市

①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轴心,划分为四个区。

②其他大城市:市中心区为摩天大厦,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

(2)欧洲城市:市中心区很少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

(3)中国传统城市

①政治中心(北京):多以皇宫为中心,将其摆放在城市的中轴线上。

②“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形成“山水城市”。

【特别提示】

2.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广场周围没有高楼大厦,这是符合保留历史遗迹原则的。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0页

考点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合理布局

【核心素养下的命题分析】

多以城市空间结构图、城市规划图、统计图为载体,通过分析城市功能区的成因与合理规划等,考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抓住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及其成因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

典例(2019·高考天津卷)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如图),回答(1)~(2)题。

(1)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2)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第(1)题,读图可知,乙河以西、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基本没变,工业功能基本不变;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增大,居住功能明显增强;乙河以东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南、北两端;乙河以东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第(2)题,读图可知,新增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均未向沿河地区集中,不一定会加大河水污染;工厂增多,就业岗位会增加;居住区主要集中分布在甲河和乙河沿岸的城市中部地区;职住分离明显,工业用地范围扩大,会增加交通压力,为了便于职工上下班,应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我的答案:(1)B__(2)D_

1.“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1)距离市中心远近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越低。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3.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1)与城市整体

工业特点

规模小,无污染

用地规模大,轻度污染

严重污染,大型企业

布局

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

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远离城市的郊区

(2)与住宅区:①要有便利的交通;②要设置卫生防护带。

(3)与风向

(4)与河流:布局于城市河流下游。

〉〉

命题角度一 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成因

(2018·高考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Ⅰ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对,C错;Ⅱ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错;Ⅳ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错。第2题,据题干知,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的规模扩大,D对。其他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A、B、C错误。

答案:1.A 2.D

(2018·高考经典题)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A.公园

B.工业园区

C.住宅

D.物流园区

4.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故B、C、D错误。第4题,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从市中心到郊区方向),故该地附近最可能为住宅区,居住用地类型比例最大,D正确,排除A、B、C三项。

答案:3.A

4.D

〉〉

命题角度二 城市空间结构的评价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据此完成5~6题。

5.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6.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组团式城市是在城市市区及近郊范围,组成城市功能整体的各部分,由三个及三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分散并相隔一定距离的集中功能区团块,通过便捷的交通连接形成的一个城市实体。第5题,组团式城市各部分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的联系,故A、C错;城市各部分内部主要功能区相对齐全,所以增加了基础设施投资,故D错;各部分之间有林地相隔,有利于改善城市集中布局产生的环境问题,故B对。第6题,物流园区占地广,需要有较低地价的土地;需要有便利的交通,利于物资的集散。①处在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便利,交通条件优于②③④处,比较合适。化工园区对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水体污染与大气污染。结合图中的等高线、河流流向,可判断③位于河流下游,且处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适合建化工园区。

答案:5.B 6.A

〉〉

命题角度三 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2019·高考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下题。

7.该图体现()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

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

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解析:图中显示在商业用地外围分布着农业用地,两种用地截然分开,即不存在交错分布的情况,说明商业用地没有侵占农业用地即没有向郊区持续扩展,可判断农业用地受到了政策的保护。D对,A、C错。图中显示,城区商业用地的地租变化率远高于郊区农业用地的地租变化率。B错。

答案:D

素养立意:立足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考查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2020·河北石家庄一模)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完成(1)~(3)题。

(1)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2)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轻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3)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A.交通枢纽

B.绿地公园

C.医疗中心

D.批发市场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大区、卫星镇主要是依据人口规模进行划分的,则该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区人口。第(2)题,材料提及:每个卫星镇都有相应等级的公共配套设施,利于人口在卫星镇购物、求学、看病,因此利于解决民生需求;同时也可减轻到中心城区购物、看病带来的交通压力。第(3)题,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则卫星镇中心为交通枢纽,既便于与镇外联系,也便于及时分散卫星镇的人口,减轻交通压力。故卫星镇中心核心设施主要是交通枢纽。

答案:(1)A(2)C(3)A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2页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典题导入]

(高考经典题)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上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图形解读]

提示:交通通达度 大于 正南 高 差 高 好 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尝试解题](1)__C__(2)__A__

[判读方法]

判读时要注意三“读”:

一读极值:该区域地租的最大值、最小值。

结合图示,一般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在等值线图中数值由内向外地租由高值中心向四周降低。

二读密度:等地租线的疏密变化。

等地租线越密集,说明地租变化越大;等地租线越稀疏,说明地租变化越小。如等值线图中东侧乙地等地租线相对密集,北部丙地等地租线相对稀疏。

三读凹凸:等地租线的弯曲变化及形成原因。

导致等地租线弯曲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交通的通达度,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等地租线向外凸出,如等值线图中丁处;交通通达度越低,地租越低,等地租线向里凹,如等值线图中戊处。故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而是出现一定的弯曲。

上面立体图中在城市环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出现地租次高峰。等值线图中的甲地受交通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等值线出现闭合,即地租次高峰。

[应用体验]

(2020·广东实验中学测试)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下图为江西省某城市房价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各地点房价最大差值(元/平方米)可能是()

A.6

000  B.5

000   C.4

000   D.3

000

(2)如果你的“房子是用来住的”,购房性价比最高的地点是()

A.M点

B.E点

C.F点

D.P点

审答流程

1.问题探究

(1)地租等值线的判读一般有何规律?

提示:一般地租等值线由市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数值依次减小;若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或内凹,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

(2)城市中购房性价比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购房性价比指房子的居住舒适度与房屋价格的比值。

2.信息解读

提示:交汇 上游 低

[尝试解题](1)__B__(2)__A__

第三篇: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标中对应的要求为“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本节内容看似简单,但内含丰富,在地理学中对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从而丰富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并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

列举身边的实例或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图片、城市空间布局图或相关资料,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能利用信息技术将整理的信息表达、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通过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精神; 养成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课时安排】 本小节教材内容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本校属于全国内地西藏班校,高中全部为藏族学生,生源来自西藏自治区和全国不同地区的西藏班校。由于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内地西藏班特殊的教育教学体制所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储备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极其贫乏,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由于背景材料的缺乏,往往容易出现只读书本、人云亦云的现象。基于这个特殊情况考虑,网络媒体以其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可交互性,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了解世界的意愿,又对于藏族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理解本节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西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较汉族学生还有很大差距,加之语言障碍,打字速度也不快。因此在信息技术操作上,设计流程要相对简单、易操作,减少文字输入的量。

【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策略: 开放、自主、互动

开放——课本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 自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向 互动——在教学中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通过教学网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结合自身知识分析,自主生成问题与答案。通过网络发表各自的见解。

除自主学习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

资源:教材、不同城市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资料,学生提供的照片等 工具: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网站 学习环境和支持:学校网络机房

网站设计为可交互性,除提供大量信息资料外,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1 能够实现提交的学习成果实时存储,实时呈现。

由于藏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站设计的操作环节相对简单,学生具有日常浏览网站的技能即可操作。既免除复杂的计算机培训,又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导入,展示一张拉萨的城市景观图片,再展示一张天津的城市景观图片,(均可以由学生提供,更增熟悉感)。

思考1:观察以上景观反映哪里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不同,从而从感性上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有影响。] 思考2:以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地域文化”的概念,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从而引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必然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因素,因此,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应该要从地理环境入手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小结(板书):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

转承:

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了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生活动:

让学生进入教学网站,打开“城市案例”页面,在给出的所有城市中,任意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城市进行分析,给学生一个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按照“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这个思路去分析。

学生阅读自己所选取的城市的相关资料、图片等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 2 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由结合,4~5人一组,逐步回答下列问题,通过网络提交答案。

1. 选取材料中的一句话,概括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某个城市地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抓住其要点,利于后边的分析和合作探究。] 2. 分析形成该地域文化的地理环境要素

(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侧重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人文地理环境侧重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宗教等要素)

[设计意图:地理条件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探讨此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城市之间的关系。] 3.你认为在该城市中,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是城市中哪个方面? 提供选项: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习俗、居民心理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在某一个方面会得到突出的体现。] 4.对以上你所选的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因藏族学生汉语表达水平有限,此处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摘录。)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5.你是否愿意移居到这个城市? 选项:是、否

(通过网络统计出最后结果,愿意移居的和不愿意移居的大致比例。)[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移民必然会带来这个城市地域文化的改变,但在一定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对于该城市,向你的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此题完全体现了开放性,是学生通过学习,自主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注意课堂现 3 场的应变和把握。] 通过以上自主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地域文化对城市是有影响的,不同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合作分析:

通过之前的自主阅读分析,选择两个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城市进行对比,重点比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由于之前已经有学生单独自主的城市分析,此时由教师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合作,将多个学生的自主分析结果,整合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对比结果,更突出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城市的影响十分明显。

回归理论:

理论知识是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案例分析暂告一段落,下面回归理论。结合刚才分析的案例,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课文中,将重要的理论勾画下来并快速阅读记忆。

巩固练习:

然后,请同学们打开网站中“课堂练习”的页面,巩固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并通过网络即时进行反馈,以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弹性延伸阅读:教材P44《徽州文化》案例研究。

该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具有一定跨学科性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视学生接受能力和课程进度,设计为弹性教学,如学生对本节课接受的较好,并且进度允许,则对该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如未能达到较好的预期,则对该案例进行简单处理,留待课后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不同城市的案例,了解了造成地域文化差异的因素多且复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后无论我们到了哪一个城市,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那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感受城市的发展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课后作业:

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分析比较其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异同。

【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通过网络交互性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进行实时课堂评价及自我评价。即通过网络数据库将学生提交的答案储存起来,并及时呈现出来。

对于“课堂练习”,在学生做完题目提交的同时,通过预设的参考答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实时反馈和统计,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心知肚明”。

因为本课信息容量大,课程当中只能对一两个城市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利用网络的自由开放性,学生在课后仍能随时访问,可以继续学习巩固和进行课后反馈。

【设计总结】

通过学生网络资源浏览的学习,能初步了解地域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资源的获取、研究、整理、应用,学生能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展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人文观和环境观教育; 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课程活动设计,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学习,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角色转变,透过事实的互动和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益。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是“整合”而非“替代”,引导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材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是课堂时间有限,组内直接交流比较多,但组间直接交流相对少一些,只能通过学生课后回顾继续交流,在今后的课程整合的时间和探索中,应注意丰富学生合作的形式,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

第四篇: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

探讨

作者: 张哲鹏

学号:1063110124

专业名称:10级建筑学一班

联系电话:***

2013年4月16日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

10级建筑学1班张哲鹏学号:1063110124引言

现代城市新城区是指位于城市边缘,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的区域,是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新城区大量的开发建设,新城区的空间结构规划设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明显的时期,新城区面临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重新建构,因此,从区域整合和城市空间分析的角度来提出城市新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优化措施,对于实现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引导村镇改造、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现代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动力分析

2.1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市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区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对新城区的辐射力增强,从而带动新城区的发展。特别是许多城市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政策,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其布局,把一些占地面积大且对人们生活有影响的企业纷纷外迁,而新城区由于其区位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中心城区产业外迁的承接地。

2.2交通的日益便捷和信息网络的日趋完善

交通的日益便捷,缩短了新城区产业外迁的承接地区对外联系的距离,提高了新城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日趋完善的通讯网络,一方面加强了新城区与更大区域的联系,使新城区在开展广泛的区域经济协作中处于有利位置,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和远郊乡村地带的便捷联系,扩大了城乡经济协作与经济交融的范围。交通的便捷与信息网络的完善为新城区空间结构的扩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3人们对优越的居住环境的向往

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许多大城市面临着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不足和名胜古迹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相比之下,新城区能为人们提供优越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

3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城市空间布局混杂,区位组合效益偏低

许多城市新城区规划空间布局混乱、同构现象明显,空间发展缺乏长远考虑,缺乏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思考,区位组合效益较差,新城区的规划经常滞后于开发建设。

新城区为了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一些工业项目的选址往往缺乏推敲,缺乏对职工居住问题和各项服务设施配套的考虑,经常依顺投资者的意愿,缺少统一规划,特别是工业用地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聚效益和区位组合效益的提升。

3.2土地资源经营粗放,空间集聚程度偏低

长期以来,由于新城区廉价地价的吸引和重规模轻效益粗放式经营的陋习,加之土地开发的投机心理,造成新城区用地规模扩展迅猛,出现了土地消费增长率超出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情况。据统计,l986~l996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至1997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1.6万hm2。l99l~l996年全国设立各类新区4210个,新区闲置土地就达4.1万hm2,至2007年增加了10%~13%,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在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新城区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也存在人为放大城市发展速度的情况,用地规模常常脱离实际,致使新城区空间集聚程度偏低。

3.3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投入比例较低

基础设施滞后、投入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聚集的总量,既影响城市经济增长,也影响城市的环境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新城区基础设施的短缺,使得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与城市中心区存在着很大差距。同时随着新城区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基础设施的压力急剧加大,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已成为制约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湖南有些城市新城区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表现在污水处理不达标,没有燃气管网;给水依靠自用管网;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排水雨污不分,排量有限,经常导致内涝等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这些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新城区的发展。

3.4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新区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土地的经济效益被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因土地开发强度过大致使城市的自然要素被挤占或被破坏的情况。例如某市新城区1998年耕地减少l0.62hm2,年均耕地减少1.33hm2,2006年人均耕地面积0.0066hm2,大大低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危险点0.053hm2,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为了减轻人地矛盾,新城区建设大量侵占水面、湿地和林地,造成绿地系统不断被破坏,从而影响了新城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新城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4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的优化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城区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不断进行优化升级。一个有历史的现代城市是时间和事件的自然积淀,在这个长久的过程中,城市因为各种自然、社会因素会形成其特有肌理。无论是自然发展的佛罗伦萨,还是最初就规划好的街道河网密布格局的苏州古城,在经历了城市和人的共同和谐发展后,都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特性和魅力,在这种特性的限制和魅力的感染下,任何的破坏行为都会被视为忽略城市的原有肌理,而良好清晰的城市空间环境肌理对于好的城市形态是必要的。

4.1新城区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当一个城市特有的肌理形成后,其中的建筑在保持这种肌理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相互的协调关系。因此,城市新城区规划设计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4.1.1新城区空间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全局的角度处理新城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景观的关系,实现人、建筑、城市、环境的总体和谐发展,倡导社会要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果,以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1.2发掘地方文化,营造地域特色

中国各地的城市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特点,其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应针对城市内在的特质,结合实际情况,以体现时代性的同时,在城市空间设计中也体现地域性和文化性。精心设计城市空间,营造城市形象,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文化展示功能,全力打造“城市名片”。

4.1.3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新城区中的山、水、绿地等自然开放空间提供了自然、城市与人的最为密切的交流场所。政府要“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引导公共活动的自然性,真正做到开放城市空间的共享性,避免“圈地”现象的发生,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此外空间结构规划还应从与城市交通的关系、与城市开发的关系、与城市防灾的关系等

方面处理好新城区空间与城市规划的衔接问题。

4.2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规划

强调区域整体发展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城区的空间布局。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应明确不同阶段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优先发展具有较大潜力的空间发展轴,并在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用绿带隔离,避免中心城区与城市新区连成一片,使城市新区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空间结构。在新城区的用地开发方面,应充分考虑今后发展的需求,要有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规划预留未来的发展用地,保证新城区空间扩展的弹性。另外新城区应依据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地租规律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进行空间的合理布局,使新城区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成为区域增长极,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规划设计优化措施如下:

4.2.1增加空间的层次性

在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中,常常规划出各种级别的轴线、节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把各种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上,可以把空间分成各种不同层次,节点空间、开敞空间、线形空间有机结合,相互穿插,空间感觉有开有合,错落有致。有空间变化引导行进方向,从而避免无方位性,就能正确地引导人流的活动。

其中节点空间是空间环境高潮的展现,它是形成空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节点空间的方式很多,且中心可以具有不同的规模。在较大规模的节点如城市广场可设多个不同的节点,节点可以是标志建筑、广场等大空间。

4.2.2建立空间的标识性

城市空间虽然不是一种具象的实体,但它通过形成它的事物的表象表现出来,如四周的标志性建筑,公园等等,建筑的外形也就创造了空间的形。

强调用空间的形象来对城区空间进行标识,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中,也可以创造空间形象。当空间有了标识性以后,也增加了城区的标志,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具流动感,提高了空间的活力度。

4.3整合城市各类用地,建设紧凑新城区

针对新城区土地经营粗放、空间积聚程度偏低的问题,在新城区规划中应整合破碎、分散的各类用地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应体现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原则,利用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策略,集中紧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形成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新城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加强对现有建成区的再开发,以减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成本,保护空地。此外,应通过限制新城区土地供给量,调控新城区土地的市场价格,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等政策手段,促进新城区用地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建设紧凑新城区,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

4.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经营城市之路

鉴于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控制作用,今后新城区的发展应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的步伐,完善道路网系统,提高对内对外的交通能力;其次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快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信息网和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城市新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再次通过对城市建设资源的调整,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市场手段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再将这笔收益投人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经营城市的路子,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实现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4.5营造良好生态空间网络系统

新城区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系统的建立,既可控制新城区的无序蔓延,又具有生态功能,有利于优化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促进新城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划定生态敏感地区等,如:湿地、河流、林地等生态景观价值优越的绿色空间,使其成为新城区的绿色开敞

空间。同时规划楔形绿带、环形绿带、绿轴、绿心,使其构成生态空间网络系统,抑止新城区空间无序蔓延,营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格局,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

4.6强化公众参与,营造有活力城市公共空间

4.6.1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的框架,同时,它也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平台,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新城区来说,规划营造出街道空间的活力尤为重要。街道从表面字意上理解就是人们通行的通道,是聚集人流、人们行走活动的场所。它是居民在漫长历史中建造形成的,体现着人们对时间、空间的不同理解。街道空间活力性的营造关键在于创造具有场所感的各个空间,就要求“以人为本”,促使设计回到人们居住生活本身,从而发现使用者的需求。生活化的场所空间,才是具有无限生长力的城市空间。

4.6.2城市广场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广场是以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形式是以周边的建筑为环境依托所形成。新城区城市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具有四个特征:广场明晰的边界(建筑立面)、有序的封闭空间、明确的空间领域(地面铺装直至边界)、和谐统一的建筑群。由此,建筑、环境、色彩等也就成为了广场活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筑因素:建筑围合对于整个广场空间来说,它是广场空间的“底”,也形成了广场的边界,界定了广场的范围。不同建筑的体量给活动于此的人群所带来的建筑舒适感、空间尺度感是不同的,从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广场活力空间。

2)环境因素:环境小品及广场绿化也是广场活力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小品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也为在此购物、休闲、娱乐、活动、交往等等的各类人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丰富广场环境并活跃了气氛。绿化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空间构成,可对行走路径等进行引导及划分,能缓解人们的精神疲劳,同时也是纳凉避暑的场所,是活跃广场空间的要素。

3)城市色彩因素:不同性质的广场空间,具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它是从所处区域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周围环境及建筑的色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及其活力性的调动。

此外,为使新城区空间结构更趋合理,在提高规划理念和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增加人性化设计,引导城区居民参与公共空间活动,提升居民生态意识及自我意识,为新城区新面貌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的综合体,作为新城区的核心和主脉,在规划设计时,应在遵循空间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着力于新城区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构筑,注重生态空间的规划设计和环境保护,走生态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新城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12讲 水循环和洋流优化演练 湘教版

水循环和洋流

(2011年莆田质检)读“河流流量与距河口距离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能反映一般河流规律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河流中,曾出现过图中④现象的是()A.亚马孙河 B.长江 C.密西西比河 D.黄河

3.下列能反映黄河郑州段水体补给关系的一项是()

解析:第1题,一般而言,从河流的源头到河口,随着支流的不断汇入,河流的流量越来越大。第2题,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上游地区水量较为丰富,但到了下游的“地上河段”,由于较少水源补给,而蒸发、灌溉等使该河段的水量减少。第3题,郑州位于黄河的下游段,该段河流为“地上河”,因此一年内任何时段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答案:1.C 2.D 3.B

右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回答4~6题。4.流经a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5.下列关于a、b、c、d四处的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a处为暖流 B.b处为寒流 C.c处为暖流 D.d处为寒流

6.下列洋流与世界著名渔场的形成有关的是()A.a、b B.b、c C.c、d D.a、d 解析:第4题,首先根据图示风向可判断此纬线为北纬30°线,再结合a处的位置可知,其洋流为C图所示。第5题,结合上题的分析可知,四处中,a处为暖流,b处为暖流,c处为寒流,d处为暖流。第6题,a、d流向处易为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处,与世界主要渔场形成有关。

答案:4.C 5.A 6.D 7.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下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专题15 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优化演练 中图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章专题15 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优化演练 中图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