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的实践与启示(共5篇)

时间:2019-05-13 17:1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的实践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的实践与启示》。

第一篇: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的实践与启示

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的实践与启示

近年来,我部紧贴新的使命任务要求,坚持把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作为践行强军目标、培育“四有”革命军人、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扭住关键求突破,持之以恒抓落实,单位各项建设协调发展,战斗力水平整体跃升,被xx部评为“xxxx一级单位”,被xx表彰为“基层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一、坚持把坚定信念作为首要课题,浇铸忠诚于党的思想根基。牢记xx部队在思想政治上必须非常过硬的特殊要求,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引领官兵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军魂意识。一是在感悟成就中增进感情认同。着眼强化广大官兵对创新理论的真诚信仰,定期举办“强军目标引领我成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系列讲座,广泛开展“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大家谈”活动,引导大家在畅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成就中,深切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可亲可信。官兵反映,以前把学习当作任务对待,现在是带着感情去学。二是在系统学习中汲取思想营养。着眼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大众学问,开发理论学习竞赛系统、理论学习闯关游戏,广泛开展理论知识对抗和闯关竞赛,把官兵拉进理论学习的主体。组织官兵制作创新理论动漫,举办“理论学习网上故事会”,在编演文艺作品、讲述鲜活事例中,激发官兵忠诚于党、报效国家、献身使命的政治热情。三是在思考辨析中觅得真知灼见。着眼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深化转化,积极探索、全面推广“每日新闻点评”、“理论疑难问题辨析”、“理论学习大家谈”等常态化学习教育做法,引导官兵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用基层的话、身边的事解读创新理论基本观点,在思想碰撞中感受领悟、把握精髓。

二、坚持把确保打赢作为根本目标,锤炼履行使命的过硬本领。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归根结底是要提高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一是学习向使命任务聚焦。联系xx部队担负的特殊使命,重点回答和解决基层理论学习“我的差距在哪里、准备打仗学什么、当务之急补什么”的现实问题,深入持久地开展“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引导官兵认清形势任务,端正价值追求,增强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强烈意识。二是研究成果为打赢服务。采取问题牵引、专题研究、对策研讨的学习方法,对重点难点问题着力破解,学习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训练的紧密对接,促进新装备战斗力快速生成提高。三是自觉践行从岗位抓起。全部队叫响“值班就是打仗、岗位就是战位”口号,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技术尖子、操作能手和“士兵之星”评选表彰,树立“我的思想高度警惕、我的岗位严阵以待、我的工作万无一失”的鲜明导向,营造爱岗敬业、精武尚武、争创一流的良好环境,部队履行新使命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持续提升。

三、坚持把服务官兵作为核心要求,增强部队建设的生机活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强调的是推动连队建设全面进步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必须把服务官兵的具体要求贯穿体现到实际工作中。一是发挥官兵主体作用。建立“首长接待日”,开通“热线电话”、“网上信箱”,定期召开“恳谈会”、“听证会”,并借助“网上论坛”、“发展箴言”等民主平台,谋事凝聚群众智慧,遇事听取官兵意见。坚持战法训法创新的路人人来闯,装备革新挖潜的招人人来想,部队安全发展的计人人来献,部队“xxxx”建设试点成果被xx推广,xx项科研成果获xxxx奖。二是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引导官兵自觉把“四有”革命军人的要求体现在一言一行上,熔铸在一岗一哨里。广泛开展“双学”活动,建立完善基层图书室、学习室和多媒体教室,推动政工网、互联网进班入舍,举办科技普及、文化补习培训班以及摄影、书法、动漫制作等各类兴趣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近年来,部队先后有xx人考入军校,xxx人获得各类就业资格证书。三是维护官兵切身利益。针对官兵压力增大的实际,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强心理辅导员。党委每年下拔专项经费,对家庭特困、受灾及伤病官兵进行救助。对干部使用、士官选改、入党入学、立功受奖等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坚持阳光操作、民主决策,较好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官兵干事创业的热情。

四、坚持把按纲抓建作为实际举措,打牢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纲要》反映了基层建设的特点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与按纲抓建具有一致性。一是强化意识。深入开展“学纲要、用纲要”活动,每逢干部调整、骨干配备、新学员入营,都把《纲要》作为任职培训的“主打课”,通过反复灌输,帮助官兵打深按纲抓建的烙印。二是扭住重点。突出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持续开展“知党史、明党规、精党务、强党性”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工作研究、难题会诊和领导答疑,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的能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标杆形象树起来、立足岗位干起来、身边同志带起来”主题实践活动,发挥了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抓好党支部、团支部、军人委员会三个组织建设,促进了经常性工作落实。三是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基层各项工作有序运转、高效落实。健全完善量化考评机制,变“评时争”为“平时争”、变年底“算总帐”为逐月“算细帐”。健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基层反映的意见和问题,明确责任、限时解决,进一步强化了党委机关服务基层的意识。

第二篇:坚持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连育人

坚持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连育人,是推动基层建设发展的时代主题。只有不断增强用讲话精神建连育人的时代感和紧迫性,并使之成为统领基层建设的基本纲领,抓建基层的科学方法,才能确保学习贯彻活动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要坚持以扭住听党指挥为首要,切实筑牢举旗铸魂的思想根基。边防部队驻守边境前沿,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官兵易受多元思想影响、敌对势力策反、不法分子拉拢。用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建连育人,关键是要铸牢听党指挥这个灵魂,确保官兵始终做到“三个绝对”。要强化首位意识,保持强势推进。坚持以大事大抓的强劲态势,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和手段,营造“再次学起来”的浓厚氛围。要把理论学习纳入基层政治生活主题、思想教育主课和日常建设主线,定期议学述学评学,形成“真正深进去”的良好态势;要把以往抓理论学习的零碎做法系统化,成型经验规范化,融入工作经常化,健全“长期能坚持”的保障机制,持久深入推动基层学习贯彻。要坚持系统灌输,把握精髓要义。组织官兵原原本本学、原文原句悟、原汁原味品,不断打牢学习贯彻基础。坚持知识铺垫辅助学,把学理论与学科技、学管理结合起来,帮助官兵打牢知识底蕴。融入教育经常学,靠理论铺垫拉直疑难问号,用解开思想扣子促进消化理解。坚持问题牵引学,用小题目引发大讨论、小视角透视大变化、小问题折射大道理,让官兵在讨论辨析中掌握思想武器。要对接实践转化,升华理性认识。分析当前建连育人工作深不下去、热不起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要引导官兵进入理论反复求解、结合实践不断求证,在相互联系、对接思考中把抽象的基本观点变为引领建设的理念,把涵盖的基本思想变为推进工作的思路,把践行的基本要求变为推动落实的指导,使讲话精神进入官兵头脑和工作实践。

二要坚持以履行使命任务为核心,大力锻造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基层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是履行使命任务的主体。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连育人,必须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使基层各项建设围绕打赢筹划展开,一切工作向打仗聚焦用力。要紧贴形势任务强化备战意识。持续深化战备教育,结合纪念重要节日、组织重点活动、遂行重大任务,扎实抓好针对性战备教育,保持部队常备不懈。要搞好战备演练,及时修订完善各类作战方案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方案,重点抓好经常性战备演练。坚持把日常战备提到战略高度,加强日常战备值班,密切关注防区动态,努力提升“1小时反应”应急能力,稳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要紧贴实战标准练就过硬本领。坚持“难”字为先,在自设难局、险局、迷局中提升能打胜仗能力。坚持“真”字为要,把战争残酷、流血、对抗等本质属性引入军事训练,使训练地域真像战场、训练过程真像交战、训练考核真像打仗。坚持“实”字为本,着力纠治难不组训、危不施训、险不愿训的不正训风,以务实的作风练精本级组织指挥,练强针对任务带兵打仗本领。要紧贴重大任务培塑血性胆气。坚持搞好教育灌注,组织官兵系统学习中华民族精神、我军历史使命、国史党史军史,切实在弘扬民族精神中汲取血性基因、在学习优良传统中传承血性魂魄。坚持重大任务磨砺,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为生动课堂,让官兵经历血与火、生与死、苦与累的考验。坚持用先进文化熏陶,注重用“老山精神”励志育人,让官兵在红色文化熏陶感染中锤炼铁骨血性、催生虎气狼性。

三要坚持以推动全面建设为目标,着力提升按纲建连的层次水平。边防部队地处偏僻、高度分散、点多线长,抓建难度大、规范统一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连育人,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目标,不断提升按纲建连层次水平。要多学按纲抓建的“法”。坚持把《纲要》学习教育制度化经常化,采取办班培训、现地观摩、经验交流等方法,持久深入抓好《纲要》学习贯彻,不断提升基层干部按纲抓建能力。坚持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特别是要抓好“四个基本”、“三个一线”建设和八项经常性主要工作落实,促进基层全面建设科学发展。要多想科学抓建的“招”。准确把握基层建设特点规律,做到把握系统性,加强全面指导;把握经常性,突出按纲指导;把握独立性,坚持分类指导;把握反复性,搞好跟踪指导。大力倡导务实之风,引导基层官兵以“一张蓝图抓到底”、“功成不必在我”的意识和境界抓建基层,为推动部队建设发展积攒后劲。要定期帮助解决部队急需、基层急办、官兵急盼的困难和问题,补齐基层建设短板。要多尽安全抓建的“责”。坚持加强预见预测预防,做到常讲勤查严处,用好安全工作抓手,大力营造时时想安全、事事抓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要重点围绕防范“六类重大安全问题”,结合不同季节、不同单位、不同任务特点,修订完善《重大安全问题防范措施》,确保一切工作都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一切任务都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为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发展奠定安全基础。四要坚持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根本,积极搭建学习成才的实践平台。实现官兵全面发展,是推进部队建设的内在要求。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连育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建军理念,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在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中推动部队建设发展。要持续激发官兵立志成长的内在动力。广泛开展“双争”、“双学”活动,通过环境熏陶、制度约束、目标激励等方法,引导官兵靠学习进步、凭素质立身、立足岗位成长,实现连队建设和官兵全面发展相互促进。大力宣扬“红九连”、方永刚、向南林和官兵身边学习成才典型,让官兵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利用军地教育资源,定期举办网络运用、新闻写作、法律知识、心理常识等小讲座,不断提高官兵综合素质。要积极搭建官兵提高素质的实践舞台。广泛开展“学讲话读好书”、“理论热点大家谈”、“军旅诗词朗诵”等活动,为官兵发掘潜质、提高能力、展示自我提供平台。积极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格局,努力把军营建设成培育官兵成才的大学校,为官兵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实现个人梦想创造条件,激励官兵在日常工作中燃烧激情,在平凡岗位上放飞理想。要科学设计官兵全面发展的成才路径。尊重官兵个体差异,科学区分不同对象,按照“单个求精、整体求全”的思路,采取结合个人特点、分析发展潜力、分级分步设置、榜样目标引路等方法,为官兵制定学习计划,建立“成长档案”,提出奋斗目标,规划人生蓝图,真正把每名官兵都培养成为在部队有战斗力、回地方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篇: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创新

浅谈新闻的实践与创新

【内容提要】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新的生活内容层出不穷。现实生活总是把前人从未经历过的新课题摆到我们的面前。我们无法回避,无法绕道而行。新闻工作更是如此,与时俱进一直都是新闻更好服务于受众的指针和方向。于是新闻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与创新交相辉映。

创新,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灵魂。实践和创新亦步亦趋,同步并肩才能面对新的实践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是新闻观念的创新,要淘汰某些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新闻观念。例如,把新闻传媒单纯看作党和政府的工作部门,而与市场毫无联系的社会舆论机构的观念;把坚持新闻事业党性原则与新闻传媒的市场化运作相割裂、相对立的观念;把新闻传播等同于某些思想观念的生硬灌输,等同于简单的、乏味的宣传的观念等等。如果新闻观念没有相应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创新。

二是管理体制的创新。我们在对新闻事业的管理方面,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与生生不息的新闻实践和创新相此,新闻管理体制显得相对滞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新闻传播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各种传媒遍布在受众的视野当中,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对于新闻传媒来说,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要能够占领市场和赢得受众,很重要的一条在于,必须进行各项机制的创新,如用人机制的创新、劳动报酬分配机制的创新、经营机制的创新、资本运作机制的创新等等。

三是新闻业务的创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新闻报道耳目一新,喜闻乐见,对受众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概括来说,就是在实践中坚持以视觉创新、题材创新、手法创新来实现新闻宣传创新。

首先是视觉创新。就是把目光及时转向群众,及时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新闻宣传要为群众所接受,报道的视角一定要改变。过去,我们的很多报道之所以离读者距离较远,往往从领导的角度、部门的角度、工作的角度去向受众介绍,不少报道成了工作总结,成了部门的“黑板报”,新闻报道成了硬性的“灌输”。被动的接受和主动地认可甚至可以决定媒体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作为新闻工作者,脑子里要经常思考四个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有什么重要的决策、法规和新闻信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实际工作部门有哪些重要情况和具体规定需要广泛告诉老百姓;老百姓从切身利益出发,迫切希望了解哪些全局性的情况,获得什么重要信息;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用这种服务性的思维去提升报道的视觉效果会事半功倍。报道的认可率高不高,关键就取决于有没有转换报道视角,有没有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东西。善于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寻找角度,提炼主题,新闻报道就能出奇制胜,多姿多彩。

其次是题材创新。从老百姓的关注点切入,去寻找富有魅力的新鲜素材,开掘新闻亮点。新闻宣传工作,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寻找新鲜素材、新闻事件、新的思想、新的规律、新的经验的过程。新闻题材的创新,切入点要放在老百姓的关注点、聚焦点上。没有百姓关心的新颖素材,新闻宣传就会失去活力。范长江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研究新闻事实与群众的相关性,挖掘群众密切关注的信息。媒体每天都有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这些报道虽然工作性强,但内中也含有群众关注的信息。采编人员的职责是要把这些群众关心又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进行优化处理。追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寻找群众关切度高的题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往往是公众的聚焦点。媒体要善于从工作性报道中开掘新闻富矿,而且应贴近百姓生活,直面社会热点,正确引导舆论。药价虚高,一直是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以平价药出售、深受群众欢迎的“老百姓”大药房,进驻杭城后却遭到同行全面封杀。浙江日报记者抓住这一新闻事件,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进行跟踪采访。以《医药代表向“老百姓”下跪》为开篇,整整一周内,每天用半个版的篇幅连续报道。这组报道不仅受到广大读者赞扬,也大大推动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它之所以收到好的效果,就因为题材贴近百姓,既积极引导舆论,又体现“民之心声”。

再次是手法创新。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吸引力。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独特的构思、新颖的表达手法。新闻事实就像一颗颗散珠,需要作者用一根线巧妙地串起来。这根“线”,就是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意义的独特角度,最能为受众接受的表达方式。报道手法创新十分重要。新闻实践中也有多种成功的途径。如:以小见大;静中观“动”; 逆向思维;讲故事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一位哲人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新闻要为群众所喜欢,报道形式就要不断创新。一味沿袭固有的模式,只能扼杀新闻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宣传手法的创新当然应该与时俱进。只有从受众的需求出发,不断创造受众最能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新闻,才能使新闻产生无穷的魅力。

第四篇: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及启示

沈荣华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09-23 06版:理论与探索版)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学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才理论,对于深入理解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新世纪党的人才理论创新成果丰硕

丰富和发展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论。2003年以来,胡锦涛同志先后在8次重要会议上,强调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比如,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又如,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论,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

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概念。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正式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他说,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刻理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提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同时把“人才强国战略”写进报告和党章,这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些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已经从传统人事管理进入战略管理时代,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提出了党管人才的理论。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党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又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党管人才的本质是“人才强党”,就是“为国聚人才,为党聚人才”。党管人才的思路是“三个结合”,即党管人才必须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相结合,必须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相结合,必须与以法管理人才相结合。党管人才的方式是分类管理,主要是采取不同方式,把党管人才原则贯彻落实到六支队伍。党管人才的关键是制度安排,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从而以制度来保障和实现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树立实践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科学人才观。他说,“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目前,虽然科学人才观观念深入人心,但一些地方实行的还是以学历、职称为人才标准的片面的人才观,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甚至已经影响到全社会。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施三大突破:人才内涵的突破,确立“大人才观”,真正做到人人皆能成才。人才标准的突破,坚持把品德放在第一位,坚持凭实绩使用人才。统计方法的突破,确立“分类统计”思路,人才可以有学历概念,例如本科以上;可以有职称概念,中级以上;可以有职务概念,党政干部、企业家、专业技术 人员;也可以有能力、业绩概念,如一些有特别专长的技工也是人才等。

提出了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他还强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能力建设要着重培养三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现在,与人才强国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总书记在“七一”讲话提出的“能力不足的危险”还普遍存在。必须从建设人才强国的高度,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强人才培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路子。

提出人才评价要创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论。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今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两个“坚持”,“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前提下,人才评价创新了“三个认可”:即党政人才评价由群众认可,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由市场和出资人认可, 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由社会和业内认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人才评价方向明确了,是我国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创新。

提出了要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关系的理论。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胡锦涛同志提出两方面要求,一句话是,“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一句话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只讲一句话不行,这是因为,在目前转制经济情况下,我国的人才流动完全靠市场机制还不行,还要靠政策法规导向,还要加强思想教育。针对人才市场建设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三条措施来解决:一是根据十七大要求,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要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三是根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必须把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职能分开。

提出了要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理论。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抓手,是加紧培养造就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又提出要“大力培养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笔者认为,加强高层次人才开发,一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三要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四要加强和改进国家重要人才安全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在三个方面政策力求突破:要更好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真正享受高层次人才的同样待遇;要进一步改善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较大幅度地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构筑“学校世界”通往“职业世界”的桥梁。完善了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的理论。中央领导历来重视人才的收入分配问题。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就指出,“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强调“要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笔者认为,进一步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必须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要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要以保障激励政策,鼓励人们离岗创业,为在职优秀人才离岗创业排除后顾之忧。

提出了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廉价的劳动力大军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构成因素。这一模式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其缺陷也日渐明显,比如低附加值、低端产业增长、高能源消耗等,都亟待纠正。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中央还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选择。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增长5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提出了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的人才发展6句话的指导方针,核心是“人才优先”四个字,这是一个时代性的人才战略思想,其实质是要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事实上,人才优先是世界各国建设人才强国的基本路径,1900年美国对英国的赶超,1950年日本对美国的赶超,1960年韩国对欧洲的赶超,这三个国家都采取了“人才优先”的战略决策。人才优先,胡锦涛同志认为主要是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提出了人才“以用为本”的理论。“以用为本”是人才理论的重大创新。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以用为本,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增强人才工作整体活力,特别是要很好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要改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服务,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是构建促使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现代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二是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三是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四是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五是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丰富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突出培养出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是为更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为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远不是人才资源强国,特别体现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必须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提出了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的理论。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此,必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包括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加大引进国外智力的力度,探索实施技术移民,等等。

提出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社会建设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社会工作人才十分奇缺,已成为人才工作的一个“短板”。据2008年统计,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仅11万人。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大力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中央提出把社会工作人才单列为第6支人才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开发这支队伍。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要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要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等。

提出了要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行整体设计的理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科研院所、学校、医院实际都存在行政级别,这使得行政权力凌驾于科研、学术、医疗权力之上,使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针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中存在的这些倾向,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对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行整体设计,加大人才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攻坚力度,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整体合力和加强人才工作各个环节配套衔接”。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又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事业单位实行职员制。这是人才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中央对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完善了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的理论。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同志特别提到“要抓好青年人才”,他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前景。”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用“我特别要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英才”,说明青年人才的重要性。他说,“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这次“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也说,“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此,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领导的理论。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领导,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一贯思想。早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胡锦涛就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2010年,在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而奋斗。”因此,我们要落实党管人才责任,有效整合人才工作资源;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落实人才服务职能,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

从上述梳理和概括中看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不仅成果丰硕,而且重大命题多,原创性理论多,这些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宝库中的最新成果。

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的深刻启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人才理论创新实践,给我们进一步推进党的人才工作理论创新,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活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以用为本”、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人人皆可成才等重要思想,都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这就启示我们,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就没有人才事业的大发展。今天人才研究工作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认清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认真总结我国人才工作实践创新的经验,充分吸收利用国外人才开发的有益做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创新理论体系。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党的人才发展理论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针对和解决人才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进行的,是以指导和推动人才发展为目的的。比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针对世界人才竞争愈演愈烈情况,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的创新理论和发展战略,形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新人才观。又如,针对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不强的现状,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使我国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发展的新阶段。这就启示我们,进行人才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以人才发展理论引领人才事业发展,在建设人才强国实践中创新中国特色人才理论。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大胆而又谨慎地推动体制改革和创新。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预言:“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过去30年人才发展主要靠政策推动,未来30年人才发展主要应该靠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就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人才理论创新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能不能大胆而又谨慎地推动人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将决定人才理论创新突破的关键。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高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根本保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人才科研队伍建设一直十分关心,要求加强人才学科和科研机构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有理论引领,制定重大政策必须要有理论依据和充分论证,破解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提供及时的对策研究,提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需要技术方法的不断创新。组织好全国的专家和研究力量,发挥党和政府在人才发展中的决策咨询、决策论证、决策技术支持和政策储备的作用,特别在做好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方面下功夫。

人才理论创新一定要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工作新机制。要借鉴国内外科研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不断优化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资源管理、成果管理,探索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管理服务新机制,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凡是有利于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科研和管理人才成长,有利于科研成果积极转化的改革措施,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工作新机制。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第五篇:党的理论与创新论文

党的理论与创新论文

党的理论与创新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历史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90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走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理论。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更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

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思想都是理论上的卓越创造,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回顾90年党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个别论断去裁剪现实,我们党的事业就受挫,就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遵循着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品质,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理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艰辛,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伴随这条道路的,也是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也是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扬眉吐气,而指导这条道路的,还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不断开拓,我们党的事业的每一个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之魂,充分体现在它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也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和力量源泉。

党的90年理论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我们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根本所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根本所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所在。

下载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的实践与启示(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的实践与启示(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的理论创新(共5篇)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活力源泉 [摘要] 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

    2013年创新理论与实践试题

    2013年创新理论与实践 1. 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不代表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水平。 A对 B错 2. 信息是创新的材料和依据,因为创新活动从本质上讲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加工。 A对......

    创新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

    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题目 1. 浅议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 创新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以创新企业文化为例(可以选其他) 3. 刍议我国传统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4. 刍......

    创新理论与实践概论题

    1. 中国共产党党内事务部的建设包括(P202)。(多选)A组织建设B思想建设C制度建设D文化建设 2.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党的一元化领导体现为(P197)。(多选) A党委制和党组制B党管干部制......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创新与实践升华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创新与实践升华 2012年04月13日 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河南 郑州 450002)涂小雨[摘 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

    十六大以来党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的基本实践与启示

    十六大以来党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的基本实践与启示理论武装工作,指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干......

    用党的创新理论激励党员干部践行诺言

    用党的创新理论激励党员干部践行诺言 二区队 七班高赟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

    用信念和真情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用信念和真情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模范理论工作者”严高鸿先进事迹引发的思考 蒋乾麟 程建国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23日 07 版) 最近,中央军委追授南京政治学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