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区分真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总结 简单易懂
怎样区分真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
方法一:如试题所问的是“植物体或叶片或叶肉细胞”,则为净光合作用;如试题所问的是“叶绿体”或则指真正光合作用。
如:1.植物体(或叶片)吸收的CO2,释放的O2,表示净光合作用。2.植物体的叶肉细胞吸收的CO2,释放的O2,表示净光合作用。
3.植物体的叶绿体吸收的CO2,释放的O2,表示真光合作用。
方法二:如题目中提示是“某容器中”测出的CO2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则全表示净光合作用。
如:将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三角瓶中,如图甲所示,在瓶口放一个测定瓶中CO2浓度的传感器,传感器的另一端与计算机连接,以检测一段时间内瓶中CO2浓度的变化。根据实验所测数据绘制曲线如图乙所示。
如果图甲中的装置用于在适宜条件下测定植物光合用速率,应首先将该装置置于黑暗条件下,此时测得数值表示的是 呼吸作用速率 ;之后再将装置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此时测得的数值表示的是 净光合作用速率。
方法三:如题目的文字中强调“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或“光合作用”CO2吸收量或O2产生量,则表示真光合作用。如文字中强调“植物体”有机物积累量,就表示净光合作用。
例题: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右上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指求真光合作用,35℃与30℃时都为6.5mg/h,因此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指净光合作用最多,应该约26℃,是代表净光合作用的那条蓝色曲线的最高点所对应的温度。)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温度高于25℃时,应该是净光合作用的减少,而不是题中真光合作用的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净光合作用积累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据试题中的表述,如何区分真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现归纳如下: 表示真 光合作用速率
植物叶绿体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植物叶绿体释放的氧气量;
植物叶绿体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制造的氧气量;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制造、合成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表示净 光合作用速率 植物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容器中减少的二氧化碳量; 植物叶片释放的氧气量; 容器中增加的氧气量;
植物叶片积累或增加的有机物(或葡萄糖)的量。
第二篇:总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最终版)
《学会从不同角度辨析总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3章第5节“光合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关系的集中阐述,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学情分析】
本节的内容教授对象为高一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知识之间的关系。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总光合作用和净光合作用的理解存在误区,容易将两者混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表示方法; 2.掌握总光合与净光合的区别。能力目标:建立总光合作用和净光合作用的关系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总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之间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总光合作用和净光合作用的关系。
难点:柱状图以及曲线图中总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教法与学法】
教师采用问题问题导学法和讲授法,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归纳法。【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知识应用与迁移→辨析一、二、三、四、五的讲解→归纳总结→练习巩固。【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前针对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设计问题串。学生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思考:如果你挣了钱,那么你挣的钱和花的钱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思考我们不难发现:
(1)挣的钱=花掉的钱+剩余的钱
(2)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挣的钱和光合作用建立联系呢?
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挣的钱)=(剩余的钱)+(花掉的钱)
2、新课展开
(1)辨析一:计算公式
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测量指标:O2、CO2、(CH2O)(2)辨析二:模式图
绘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时的气体交换情况(用箭头表示)
(3)辨析三:关键词
真光合作用:单位时间内有机物制造量;单位时间内氧气的产生量;单位时间内CO2的固定量。
呼吸作用 :单位时间内细胞有机物的消耗量;单位时间内细胞氧气的消耗量;单位时间内细胞CO2的产生量。
净光合作用: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的积累量(真光合有机物的制造量—呼吸作用的有机物的消耗量);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量(真光合氧气的产生量—呼吸作用的氧气消耗量);
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真光合CO2的固定量—呼吸作用的CO2产生量)。
(4)辨析四:柱状图
(5)辨析五:曲线图
第三篇: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作用总结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作用总结
一、定义: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
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上下拉电阻作用:
1、提高电压准位:
a.当 TTL 电路驱动 COMS 电路时,如果 TTL 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 COMS 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 3.5V),这时就需要在
TTL 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b.OC 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2、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3、N/A pin 防静电、防干扰: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4、电阻匹配,抑制反射波干扰: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 扰。
5、预设空间状态/缺省电位:在一些 CMOS 输入端接上或下拉电阻是为了预设缺省电位.当你不用这些引脚的时候, 这些输入端 下拉接 0 或上拉接 1。在I2C总线等总线上,空闲时的状态是由上下拉电阻获得 6.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输入端如果是高阻状态,或者高阻抗输入端处于悬空状态,此时需要加上拉或下拉,以免收到
随机电平而影响电路工作。同样如果输出端处于被动状态,需要加上拉或下拉,如输出端仅仅是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从而提高 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电源到元件间的叫上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该脚为高电平地到元件间的叫下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该脚为低电平上拉电阻和下拉电 阻的范围由器件来定(我们一般用10K)+Vcc
+------+=上拉电阻 |+-----+ |元件| |+-----+
+------+=下拉电阻
-Gnd
一般来说上拉或下拉电阻的作用是增大电流,加强电路的驱动能力
比如说51的p1口
还有,p0口必须接上拉电阻才可以作为io口使用
上拉和下拉的区别是一个为拉电流,一个为灌电流
一般来说灌电流比拉电流要大
也就是灌电流驱动能力强一些}
三、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综合考虑 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四、原理:
上拉电阻实际上是集电极输出的负载电阻。不管是在开关应用和模拟放大,此电阻的选则都不是拍脑袋的。工作在线性范围就不
多说了,在这里是讨论的是晶体管是开关应用,所以只谈开关方式。找个TTL器件的资料单独看末级就可以了,内部都有负载电
阻根据不同驱动能力和速度要求这个电阻值不同,低功耗的电阻值大,速度快的电阻值小。但芯片制造商很难满足应用的需要不
可能同种功能芯片做许多种,因此干脆不做这个负载电阻,改由使用者自己自由选择外接,所以就出现OC、OD输出的芯片。由
于数字应用时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和截止区,对负载电阻要求不高,电阻值小到只要不小到损坏末级晶体管就可以,大到输出上升
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就可,随便选一个都可以正常工作。但是一个电路设计是否优秀这些细节也是要考虑的。集电极输出的开关电
路不管是开还是关对地始终是通的,晶体管导通时电流从负载电阻经导通的晶体管到地,截止时电流从负载电阻经负载的输入电
阻到地,如果负载电阻选择小点功耗就会大,这在电池供电和要求功耗小的系统设计中是要尽量避免的,如果电阻选择大又会带
来信号上升沿的延时,因为负载的输入电容在上升沿是通过无源的上拉电阻充电,电阻越大上升时间越长,下降沿是通过有源晶
体管放电,时间取决于器件本身。因此设计者在选择上拉电阻值时,要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在功耗和速度上兼顾。
3.从IC(MOS工艺)的角度,分别就输入/输出引脚做一解释:
1.对芯片输入管脚, 若在系统板上悬空(未与任何输出脚或驱动相接)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此时很有可能输入管脚内部电容电荷累积
使之达到中间电平(比如1.5V), 而使得输入缓冲器的PMOS管和NMOS管同时导通, 这样一来就在电源和地之间形成直接通路, 产生
较大的漏电流, 时间一长就可能损坏芯片.并且因为处于中间电平会导致内部电路对其逻辑(0或1)判断混乱.接上上拉或下拉电阻
后, 内部点容相应被充(放)电至高(低)电平, 内部缓冲器也只有NMOS(PMOS)管导通, 不会形成电源到地的直流通路.(至于防止静电
造成损坏, 因芯片管脚设计中一般会加保护电路, 反而无此必要).2.对于输出管脚:
1)正常的输出管脚(push-pull型), 一般没有必要接上拉或下拉电阻.2)OD或OC(漏极开路或集电极开路)型管脚,这种类型的管脚需要外接上拉电阻实现线与功能(此时多个输出可直接相连.典型应用是: 系统板上多个芯片的INT(中断信号)输出
直接相连, 再接上一上拉电阻, 然后输入MCU的INT引脚, 实现中断报警功能).其工作原理是: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 OD型管脚内部的NMOS管关闭, 对外部而言其处于高阻状态, 外接上拉电阻使输出位于高电平(无效中断状态);
当有中断需求时, OD型管脚内部的NMOS管接通, 因其导通电阻远远小于上拉电阻, 使输出位于低电平(有效中断状态).针对MOS 电路上下拉电阻阻值以几十至几百K为宜.(注: 此回答未涉及TTL工艺的芯片, 也未曾考虑高频PCB设计时需考虑的阻抗匹配, 电磁干扰等效应.)
1, 芯片引脚上注明的上拉或下拉电阻, 是指设计在芯片引脚内部的一个电阻或等效电阻.设计这个电阻的目的, 是为了当用户不需
要用这个引脚的功能时, 不用外加元件, 就可以置这个引脚到缺省的状态.而不会使 CMOS 输入端悬空.使用时要注意如果这个缺
省值不是你所要的, 你应该把这个输入端直接连到你需要的状态.2, 这个引脚如果是上拉的话, 可以用于 “线或” 逻辑.外接漏极开路或集电极开路输出的其他芯片.组成负逻辑或输入.如果是下拉 的话, 可以组成正逻辑 “线或”, 但外接只能是 CMOS 的高电平漏极开路的芯片输出, 这是因为 CMOS 输出的高, 低电平分别由
PMOS 和 NMOS 的漏极给出电流, 可以作成 P 漏开路或 N 漏开路.而 TTL 的高电平由源极跟随器输出电流, 不适合 “线或”.3, TTL 到 CMOS 的驱动或反之, 原则上不建议用上下拉电阻来改变电平, 最好加电平转换电路.如果两边的电源都是 5 伏, 可以直
接连但影响性能和稳定, 尤其是 CMOS 驱动 TTL 时.两边逻辑电平不同时, 一定要用电平转换.电源电压 3 伏或以下时, 建议不要 用直连更不能用电阻拉电平.4, 芯片外加电阻由应用情况决定, 但是在逻辑电路中用电阻拉电平或改善驱动能力都是不可行的.需要改善驱动应加驱动电路.改
变电平应加电平转换电路.包括长线接收都有专门的芯片.
第四篇: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真题总结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论述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基础及条件。(2009、2017)
我国上古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后期所以能产生城市,这不是偶然的。它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大分工,导致剩余产品不断增加和私有制出现,以及社会成员大分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和掠夺性战争的频繁发生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生了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2)其次是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以外,开始有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也就日益频繁和扩大,于是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一些公社的首领们为了保护自已人身及财产安全,就在他们居住地的周围建筑专门的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见我国古籍《礼记·礼运》中的记载。)
(3)第三、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4)第四,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此外,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试论述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2013)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推动了周代筑城高潮的兴起。各地诸候纷纷大兴土木,筑城修室,使中国城市数量大增。除中原地区外,在山东、河北及长江流域等地的诸候方国也纷纷建城。然而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候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影响。此外,建筑材料也有了发展。周人发明了瓦,使西周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况。
3、论述西周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及其影响。(2010、2011、2017)
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考工记》还记载:“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另外,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分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所居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道路宽窄也不同。
这些文献记载的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建设布局,虽然还未为考古发掘完全证实,但从后来我国古代一些城市建设布局尤其是都城建设布局的实例来看,其影响是颇为深远的。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实例中尤为明显。
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 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4、论述秦汉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2009、2010)
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以西汉时将近1600个县与我国今天全国22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盟等)相比较,只相差600多个,并且这些县很多都被保留下来。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疆域扩大,凡在国家政治势力所及范围都有相应的郡、县设置,因而在我国广大南方、北方和东北地区也开始广泛分布了城市。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在国内主要地区出现了一系列规模较大,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城市。司马迁按照当时商品流向和商业经济联系实际,将全国划分为8大经济区域。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西汉时的国际贸易可分陆、海两途,以陆为主。陆途即所谓“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主要在南方,重要港口有番禺、徐闻、合浦以及位于今越南境内的龙编(今河内附近)等。“军市”。
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5、论述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情况,并阐述其取得的主要成就。(2009)
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以西汉时将近1600个县与我国今天全国22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盟等)相比较,只相差600多个,并且这些县很多都被保留下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疆域扩大,凡在国家政治势力所及范围都有相应的郡、县设置,因而在我国广大南方、北方和东北地区也开始广泛分布了城市。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在国内主要地区出现了一系列规模较大,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城市。司马迁按照当时商品流向和商业经济联系实际,将全国划分为8大经济区域。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西汉时的国际贸易可分陆、海两途,以陆为主。陆途即所谓“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主要在南方,重要港口有番禺、徐闻、合浦以及位于今越南境内的龙编(今河内附近)等。“军市”。
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6、论述西汉长安布局的主要特点。(2009、2011)
汉长安位于渭水之南(北距渭水南岸约二公里,今西安市西北约8公里),龙首原高地之北,与秦咸阳毗连,并利用秦一处离宫(兴乐宫)建设起来的。汉长安城是逐步建设起来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汉高帝时,先将秦代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的西面建未央宫,又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建武库。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并建东市和西市。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并在西面城外建一规模宏大的建章宫,至此,都城规模大备。
汉长安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大一统帝国新建的第一个都城(秦咸阳基本是战国时秦国都城的延续)。其规划布局已同战国时都城有很大不同:
它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其次,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它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工记》的规制。主要表现在:城的平面形状虽不甚规正,但基本近于正方形;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城门;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这也与“面朝后市”相符。
第三,长安城在规划建设上还有一个较显著的特点——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了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加上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合占全城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由于长安城宫殿占据很大用地,且集中在城的中南部,因此,广大平民和部分官吏就只能居住在城的东北部靠近宣平门的地区,以及城外靠近城门的地区和各宫殿之间。居住区共有160个闾里。
7、论述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和缺点。(2010、2017)
(1)方正的城市轮廓(历史上方城之最)
(2)城廓建设体制完备,多重城墙,廓城---皇城---宫城。
(3)严整的棋盘式方格路网,有东西大街 11条,南北 14条,追求垂直相交,追求旁三门,通过城门的尺度较大。
(4)全城有 109个坊,实行严格的坊里制度。
(5)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两边对称布置坊里、市、宗庙和官署等,主要宫殿座北朝南。
(6)市肆:东西二市,集中市制。
(7)不符合“前朝后市”,但符合“左祖右社”。(8)考虑了水系和绿化,城市绿化景观良好。
(9)城市轴线:宫门前自北向南有全城中轴线,两条横轴和中轴分别相交于主要城门处(10)城市尺度:城市规模,坊里面积均大得惊人,超出需要。
缺点:一是规划的面积太大,周长达36.7公里,城内面积达84平方公里,超过实际需要很大,以致城南一带里坊空有其名,很少有人居住。由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太大,使道路宽度、坊里面积也都大的惊人,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企图超越前代。
二是根据长安城的具体形势,东西大道应成为主要的干道(东至关东,西至成都、河西,新疆),但由于强调了南北中轴线,设计了以朱雀大街为中心9条宽广的南北大道,而东西的14条街道除南半部1条以外都比较窄,以致对城内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三是盛唐时改用东北部的大明宫作为政治中心,玄宗李隆基时又以更偏东的兴庆宫为中心,这样就打乱了原有规划,使城市人口大量流向东北部,造成这一地区的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的特别状况。
8、论述元大都城规划的成功之处及主要特点。(2009、2011、2017)
1、继承并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1、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整个宫城规划,充分利用这一现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3、完善的上下水道。河道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伸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一开始就由规划过上都的刘秉忠负责,使得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这就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5、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反映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特色。
6、开创了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的先河。
9、论述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2010)
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 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 城市建设的特点 :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10、试论述中国古代城市选址中的自然环境观。(2013)
自然环境观主要表现为风水思想,风水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 a.平原:众山环抱的漫山坡状的平原。
①平整的土地是营建的需要,特别是都城一类的大规模城市。②平原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国自古以农为本; ③ 漫坡提供了理想的排水条件。b.山系: 理想的基址应由群山环抱。
① 周围群山可阻挡寒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② 良好的植被可保持水土,提供果实、木材燃料,③ 群山自身是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层次、④ 群山提供周围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c.水系: 城址选择的根本
① 提供城市用水同时也是城市排水的途径;
② 运输的考虑——古代物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靠漕运; ③ 渔业基础及水生植物生长的良好的环境; ④ 提供工业、农业用水;
11、试论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2013)
(1)形成了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和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农业文化以农为本,对自然亲切而又敬畏。中国传统——天——大自然,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文化传统。(2)形成了中国文化独特发展的格局
中国周围有着天然的阻隔,古代很长时间内由于交通不发达,与外界交流少,加上起源早,影响了周边的日韩等国,形成东亚文化环。中国是东亚文化环的主流文化,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也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盲目自大的心理,尤其是明清,当世界各地科学技术大加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时,中国却逐渐落后了。(3)形成了中国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
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原文化——农业文化,但地域广博,仍存在许多不同地域文化,它们各自独立,但同时也与主流文化相互交融并存。
12、综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思想及存在的缺陷。(2009、2017)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13、论述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与变化的主要方面。(2010、2011)
(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两类城市。(2)工业、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洋务运动(3)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石家庄、哈尔滨、蚌埠、沈阳。。(4)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镇两极化发展: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小城镇普遍发展。(5)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加剧。
(6)城市物质要素增多,功能结构复杂化:工业区、交通场站、市政公用设施发展、商业 街区和新的市中心出现
(7)城市空间结构由过去“开”而不“放”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多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特有的“多去拼贴”的空间结构特征。
(8)城市型行政区得以诞生和确立,城市行政管理由过去的城乡合治到城乡分治。
第五篇:2014年MTI考研(复旦大学)真题回忆与总结
2014年MTI考研(复旦大学)真题回忆与总结
1.政治:考得比较中规中矩,难度一般。建议考前认真做肖秀荣最后四套卷,挺有帮助的。
2.基础英语:10个单选,主要是考词汇。
10改错,一篇文章,画出十个句子改,自我感觉有点难。
给10个词,变形后填入10个句子中,词五花八门。
五篇20个阅读,不难。
10个,有选项的close,不难。
作文:关于找到好工作,什么比较重要?个人能力还是社会关系。(300字)
3.翻译:英译汉(70分)—关于英国人带雨伞的习惯。
汉译英(80分)—杭州介绍(相当优美的文字)。
4.汉语百科:
25个词语解释:天佑女王(英国国歌),辛亥革命,莎士比亚,五四运动,《大中华文库》,中国四大发明,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五月花号,温室效应,物联网,佛经翻译,若贝尔奖,独立宣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考得不偏)
应用文:给北京一个翻译比赛,写比赛规则(450字左右)。
大作文:就一段材料写评论(800-1000字),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同时,要关注质量。
祝大家都能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