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三峡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及对策
后三峡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及对策
向培年
随着三峡四期移民清库任务的顺利完成,三峡工程成功实现了防洪、发电、通航三大目标,三峡水库移民搬迁也顺利结束,三峡移民工作由大搬迁步入大发展阶段。但后三峡库区移民中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如何消化和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促使库区和谐、平安、稳定。笔者对秭归县归州镇进行了调查和探析。
后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
秭归县归州镇位于三峡大坝上游33公里的长江西陵峡北岸,地处秭归县腹地中心,版图面积128平方公里,辖12个村(居)委会,81个村(居)民小组,29990人。该镇移民任务占整个三峡库区移民的4.3%,淹没20个村(指原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6个居委会,28674人,其中农村人口11019人,淹没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52.5%,淹没房屋面积40.6万平方米,耕园地7630亩,移民需生产安置8665人,原归州、香溪、屈原三个集镇以及20余家企业和医院、广播、电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要异地迁建,加上占地移民和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全镇动态移民达4万人。通过十六年艰苦卓绝的移民工作,归州镇完成了移民大搬迁,实现了大调整,进行了大建设,促进了大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归州镇涉及生产资料调整9个村80个组2742人,库区移民中生产资料的矛盾纠纷占全镇总纠纷的60%。一是后靠移民安置在生产资料调整时出田户不愿拿出土地,使进田户无法得到土地双方发生矛盾;二是出田户不拿质量好的土地,只拿相对贫瘠的土地,进田户不愿耕种而发生矛盾;三是调出土地户为土地上的附着物--柑橘树木与进田户为果实的采摘发生矛盾,出田户说国家按标准补偿柑橘园不能弥补其实际损失,进田户说土地已分配给我了就归我经营受益,为此双方均采摘同一块柑橘园的果实互不相让,发生冲突。
(二)邻里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峡库区移民后靠安置建房中相邻之间为通风、采光、通行、进水、排水、房前屋后树木种植、附属物修建等利益纷争发生矛盾。如彭家坡村村民胡某将厕所建到邻居李某门口,造成对周围环境影响,引起周围村民的公愤。这类纠纷占移民纠纷总数的10%。
(三)滞留移民与本地后靠移民的矛盾。三峡库区一部分外迁移民外迁后返迁或者户口走了房屋拆了人根本没有走,他们借住于亲友家或者在本地租房居住,滞留库区,与后靠移民争田争地,打架斗殴,引起地方不得安宁,这种情况在移民库区各个村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类纠纷占移民纠纷总数的5%。
(四)后靠移民与村组干部之间的矛盾。三峡库区后靠移民户因生产资料不足、建房资金困难、后靠建房地基差、搬迁避让没有地方、生活困难等原因,要求干部解决,往往这些矛盾交织到一起,形成难解的症结,当地干部又不能随意表态解决,因此一些移民户情绪激动,直接向干部发泄心里的怨气,发生冲突,群体上访,越级上访,影响地方和谐稳定,这类纠纷占移民纠纷总数的10%。
(五)其他因素引发的矛盾。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很多后靠移民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儿童,这些弱势群体受到不法侵害例子举不胜举;在后靠移民中很多已婚妇女也纷纷外出淘金,她们出去后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一部分人回来后不要家庭、不要父母、不要孩子、不要财产、只要离婚;同时留守妇女在家因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身心疲惫,孤独、寂寞、空虚,红杏出墙也是常有的事,上述缘由引发婚姻大战,引起家庭解体,甚至流血事件,这类纠纷占移民纠纷总数的15%。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峡库区后移民矛盾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方面的,有干部工作方面的,也有移民个人因素方面的,其归纳有六个方面的原因。
(一)后靠移民生产资料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收入低。归州镇移民后靠土地安置2742人,耕地面积为2060亩,人均耕地仅0.75亩,其中人均不足0.5亩的高达424人,且大部分都是山高坡陡的“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归州镇支柱产业是柑橘脐橙,2007受冰雪灾害的影响,30%的农民欠收或绝收,2008年受四川广元蛆柑事件的影响,全镇近4万吨柑橘平均价格不足0.4元/市斤,农民亏本销售,一个家庭年收入几千元现金,移民收入普遍偏低。
(二)后靠建房环境差。秭归县归州镇属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境内大、小型地质灾害点就有95处,山高坡陡,适宜建房的地方很少,建房地基紧缺,加之库区蓄水诱发了库岸沿线多处地质灾害,而后靠移民户又不愿意到远离公路等交通不便的地方建房,置规划于不顾,在公路边滑坡地带建房,人为造成一些不安全隐患,一些移民户无后靠条件,但又不愿意外迁,被迫用高出几倍的代价换取别人临近公路边的田块来建房。由于地基紧张,许多地方都是集中建房,众多移民拥挤在一个居民点上,没有地方建设附属设施及猪栏厕所等。
(三)生态环境破坏仍在继续。不是三峡库区移民喜好种地,而是他们从这个庞大的工程中分享的利益实在有限,他们所得到的回报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就显得困难。对于一个普通的三峡移民,他们吃米买菜,供孩子上学读书,都要花钱,国家给后扶移民生活补贴资金为年600元/人,远远不够一个家庭的正常开支,他们不得不在所分得的几份薄地上开垦维持基本生活,为了生存不得在已经停耕的地方重新开荒,不得不抢种退水后的消落带。归州地区长江边,香溪河、吒溪河库岸,长达近70公里,冬季消落带高达20多米,在其开垦种植,既不安全又加剧了土壤的剥离流失和环境的破坏,对于原本生态结构脆弱的库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四)部分外迁移民滞留库区。在三峡库区蓄水和搬迁避让时,由于水赶人走,滑坡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清库工作和搬迁避让工作顺利进行,当时允许部分外迁移民对原种植的柑橘树木鼓励继续耕种1-3年,这给一部分滞留移民留下了滞留的借口,部分移民滞留库区继续耕种原有土地,而不按政策将田交还国家用于后靠移民安置。如彭家坡村原卡子湾滑坡73个外迁户仍滞留库区继续耕种原有土地,给该组生产资料调整带来极大的困难。
(五)移民基础设施管理难度很大。库区后靠移民基础设施的后期管理因资金匮乏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基础设施功能发挥不足。如国家对后靠移民集中修建的水池,由于后续管理难以跟上,造成有人用,没人管,空闲着“装太阳”,有的配套设施被人拆卸,人为造成这些公用设施功能损坏,移民之间为饮水发生争执,打架斗殴。
(六)库区蓄水带来的交通困难。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对岸,原来一些可以淌过的小河,现在都变成了几十米深的深水航道,移民过河只能依赖渡船,而渡船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不能做到旅客随到随走,寒冬或酷暑在河边等上好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移民的出行变得异常困难,涉及香溪、向家店、万古寺3个村近3000人口。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移民政策的扶持力度。1.扶持三峡移民发展生产增加造血功能。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对香溪、向家店、万古寺三个村的移民交通问题,国家要投资打通香溪至兴山峡口近10公里的公路,兴建香溪大桥(跨长江与香溪河两座桥),彻底解决移民出行难问题,对已修村组公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要建立维修保护长效机制,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其二,加大低产田的改造。通过土地整治、坡改梯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土地质量及产出效率,配套生产路、引水灌溉设施及排水设施,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历史。其三,培植地方支柱产业。加大归州柑橘支柱产业的培植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对柑橘老果园的更新与品改,加大柑橘销售环节的疏通,加大柑橘市场的培植力度,确保三峡移民增产增收。2.加大移民后扶资金的覆盖面,适度增加资金额度。3.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促使移民致富。库区移民富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根本,国家必须采取一切方法和措施促使三峡库区移民富裕起来,确保库区和谐平安。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生态移民、退耕还林、避让搬迁是库区生态好转的有效途径。其措施应该是库区内海拔至少300米以下必须停耕,国家要研究制定施行三峡环境保护工程方案,将生产资料不足的移民进行劳动力转移;采取避让搬迁措施搬迁移民,大量的人口再次从三峡库区生态脆弱的环境搬走,使三峡库区生态保持平衡,实行三峡库区环境治理与保护有机结合。
(三)加大矛盾纠纷的化解力度。对后移民凸显出的矛盾纠纷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制定预案,采取平安中心户长运行机制、诉调对接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化解移民矛盾纠纷于基层、于源头、于萌芽状态,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仲裁等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方式,及时协调后靠移民利益关系;把信访、司法、维稳、综治、移民、民政、经管、林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容易升级激化,带有普遍性的移民疑难复杂问题,要实行领导包案、一包到底;对复杂的移民矛盾纠纷和上级交办的重要移民信访事项,要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要把移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后期建设的规划管理力度。对移民后期水、电、路建设及移民户附属设施的建设改造,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使移民后期建设得到较好的完成。同时对移民的后期建设要规范管理,严禁乱搭乱建,严禁在滑坡体上修造建筑物,对于违章违法建筑坚决给予打击。
(五)加大对移民的教育力度。在三峡移民中实施三大教育:一是移民政策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移民政策,教育移民按政策办事,继续为三峡工程奉献一切。二是法律法规教育。认真抓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办法》、《环境保护法》、《三峡工程移民条例》、《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移民自觉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思想道德教育。加大国务院《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宣传力度,教育移民遵守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保持家庭美德,不断弘扬正气,保持社会和谐。
(六)加大移民后期服务的力度。干部要从领导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是乡镇政府及移民干部的职能和职责。加大移民的后期管理与扶持、协调与服务的力度,要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移民管理干部,要求他们懂移民法规,懂科学管理,会体察移民疾苦,会化解移民矛盾纠纷,做甘心服务移民的公仆。要加大对移民干部的培养管理力度,使移民干部成为移民的代言人、服务人、贴心人、致富人。
作者系秭归县归州镇归州司法所所长
第二篇:当前矛盾纠纷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当前矛盾纠纷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杭锦旗司法局 陈再军
当前,社会稳定不仅是各级领导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影响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整合基层维护稳定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矛盾纠纷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是表现类型增多。矛盾纠纷已由婚姻、家庭、邻里、赡养、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的传统纠纷扩展到征地拆迁补偿安臵、土地承包、房屋宅基地、劳动争议、干群关系、涉法涉诉、医疗保险、安全生产事故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主体逐渐多元化。过去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为个人,现在矛盾纠纷主体可能是个人、集体、村委会,甚至是基层政府或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特别是体现在当前的征地拆迁和城镇拆迁改造方面。
三是诱因更为复杂。因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等原因,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广泛多样和复杂。
四是反复性更大。许多群众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导致诸多矛盾纠纷全部聚集到政府及信访部门,造成信访部门门庭若市,法院门庭冷落的被动局面。据统计,全国2010年信访总量12500万件,而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总量仅为13.5万件,出现了信“访”而不信“法”的现象,涉法案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五是群体性纠纷愈加突出。拆迁安臵、征地补偿、草牧场、林地等涉及群体利益产生的纠纷,极易由一般性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纠纷。
六是调处难度大。由于目前农村牧区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众性活动少、流动人口多,集体制约和监督力相对降低,传统的行政干预,已很难奏效。同时,极少数群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过于片面化,给调处化解带来难度。
二、当前我旗矛盾纠纷类型
(一)土地征用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这类纠纷在我旗普遍,主要发生在独贵特拉镇蓄滞洪区建设、工业园区征地、109国道改建、土地利用收储、铁路、公路修建、土地开发等。如我旗在独贵特拉镇蓄滞洪区建设征地、拆迁过程中都发生了很多的此类矛盾纠纷。一是村民对征地补偿费有意见,认为补偿过低,不能弥补失地的损失,特别是地少的贫困村村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传统上赖以生存的条件,对以后的生活担忧。二是在集体土地补偿费分配上,一些户口仍在本村的外出户、外嫁女得不到补偿、产生不满。
(二)城镇房屋拆迁、农牧区移民搬迁安臵引发的矛盾纠纷。
(三)土地、草牧场、耕地、宅基地使用权属不清等引发的纠纷。这类纠纷一般由于原地界划分时,没有认真界定“四至”,没有做永久性界线标记或由于土地使用证、土地承包使用证、林权证不完善导致一地多证而引发的矛盾纠纷。
(四)因农村二轮土地承包转包引发的矛盾纠纷。主要问题是:一是土地承包转包过程中历史遗漏问题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二是部分农牧民将土地、草牧场承包、转包后,由于征地或其他原因,中途反悔索要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引发的纠纷。
(五)劳资纠纷,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矛盾。
(六)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和公共事件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七)涉法涉诉和执行难引发的矛盾。
(八)因玉米制种合同缺乏规范造成的玉米制种合同纠纷,主要发生在我旗巴拉贡镇,由于农民和制种公司不签合同,或有的虽签合同但权利义务不对等,一旦发生纠纷对广大农民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
(九)干部作风、村务、政务、换届选举等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引发的社会矛盾。
(十)传统型的纠纷。此类纠纷没有太大变化,诸如房屋、邻里、债务、婚姻家庭纠纷较普遍,往往旧的矛盾纠纷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三、我旗矛盾纠纷的成因
(一)在二轮草牧场、林地承包时,部分乡苏木镇及村嘎查干部没有真正领会中央及自治区有关二轮土地承包的政策法规,在贯彻中有工作偏差。一是有些地方没有及时给农民发放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书、草原、林权等权属证书。二是有些地方在二轮土地承包时,没有具实丈量土地,而是采取简单的步测、摩托测或粗略估计等手段,农牧民实有草场、林地面积与承包合同面积有很大出入。三是有些签订承包合同的农牧民的合同书内容不完善,没有四至界线和确切的亩数,更没有准确的示意图。
(二)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重视不够,出现了矛盾纠纷不及时的调查处理,导致许多小的矛盾累积成大的纠纷,造成了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三)部分职能部门不作为。目前,在我旗的土地、草牧场、水利、耕地、拆迁建设、移民安臵、劳资、债权债务、干群关系等纠纷,大多数都是在政法部门及当地党委政府参与下调处的,一些部门由于存在认识偏差,乐于办理审核、审批事务,一旦遇上纠纷便推给司法部门,认为是天经天义的,出现了“有权部门制造矛盾,无权部门解决矛盾”的状况。
(四)责任机制不健全。少数行政部门注重行政执法,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不够重视,责任机制落实不到位,行政调解制度在一些部门没有得到充分实施。在部门联合化解矛盾纠纷时,有的部门处于应付的态度,派出的工作人员不仅责任心不强,不懂业务,反而成为矛盾纠纷的制造者。
(五)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以及对信访工作上的错误观念,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
(六)基层工作人员工作不深不细,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工作作风飘浮,缺乏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干群关系紧张,服务不到位、与民争利等现象,导致群众不满引发矛盾纠纷。比如独贵塔拉工业园区征地纠纷。
(七)村级基层组织发挥作用较差,部分基层村级组织在群众在威信不高,软弱涣散,村务政务不公开,导致群众不满,有的村级组织负责人缺乏应用的责任意识,不仅不是矛盾纠纷的解决者,反而是矛盾纠纷组织策划者,带头指使群众上访闹事,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八)部分群众法律意识不强,认为我是农民,违了法政府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有的群众在现实中经常曲解法律,不仅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也想更多地占有和处分他人的利益。遇到矛盾纠纷,不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办法,而是钻牛角尖,把法律和政策往自己有利的方面随意解释,以此向对方漫天要价,提出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结果双方都不肯相让,导致矛盾纠纷升级。
(九)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仍不尽完善,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虽然我旗各级调解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调解组织的设臵仍不能适应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增长的新形势,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群众就近、就地解决纠纷的需要。另外调解工作经费无保障,影响着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根据《人民调解法》规定,调解不能收费,其工作经费和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财政解决,但实际中,由于财政困难,根本无法保证人民调解工作运转经费,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往往是义务性的,长期以来,广大人民调解员一直都是靠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来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偌大一个“第一道防线”仅靠奉献精神来支撑是不会稳固和持久的,这也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员工作稳定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十)对社会不稳定人员打击力度不够,也是矛盾纠纷多发的重要因素,对一些制造矛盾纠纷的关键人物由于打击力度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消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对矛盾纠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强化旗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群、干群关系,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杭锦的高度,把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摆上重要位臵,特别是苏木乡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过问、早安排、早部署、早化解,确保矛盾不上交,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强化部门责任。要改变过去存在的推诿扯皮现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部门责任,细化部门工作职责分工,强化监督指导,对发生的矛盾纠纷,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不推、不拖,确保调处化解责任落到实处。
(三)强化政法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力军作用。政法机关作为维护稳定的推动者和实施者,要充分发挥职责能作用,建立健全反映灵敏的预警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处臵预案,发生群体性事件时,及时启动预案,依法果断处臵,对个别纠纷的组织策划者、无理缠访闹访者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给予严厉打击,违反刑法的要严肃追究刑事责任。
(四)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凋配合。当前矛盾纠纷的发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将矛盾予以解决。但是目前存在的情况是,许多部门遇到了矛盾纠纷就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有的部门派出的工作人员不是解决矛盾,反而成了矛盾纠纷的制造者,给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联调联动机制,要明确责任分工,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协调配合。
(五)强化政法机关基层基础建设。政法机关的基层基础建设,是政法机关的核心,要按照市、旗两级要求全面加强基层政法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的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基础业务建设、装备建设、队伍建设,使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工作和能力建设的需要。
(六)强化人民调解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人民调解是基础。当前绝大部分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如果不及时化解任其累积、激化,很容易从“小纠纷”演变为 “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具有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不伤感情、成本低廉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于2011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贯彻实施新颁布的《人民调解法》不仅仅是人民调解工作者的一件大事,更是全体司法行政工作者的一件大事。一是要加大旗社会矛盾纠纷大调处中心的作用,与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着力解决全旗性的重大、疑难、复杂纠纷,为旗委政府排忧解难。二是加大司法所建设力度,以乡级调委会为基础,整合政法资源,积极预防和化解乡级矛盾纠纷,服务苏木镇经济发展。三是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要求,加强村级调解组织以及人民调解员的作用,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新型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探索将人民调解机制,引入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等新领域,完善联动方式,全面推行司法所与派出所、法庭“庭所联动”,形成合力化解矛盾纠纷。五是加大人民调解队伍、经费保障力度,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要求,争取旗委政府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物质保障能力。六是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力争使全旗人民调解员普遍掌握调解一般民间纠纷常用的政策法律知识,建立一支熟悉人民调解制度,较为系统的掌握与调解民间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灵活运用人民调解程序和方法的人民调解队伍。
(七)强化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努力为我旗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要按照“法律六进”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中小学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牧民的法制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普及常用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八)强化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的发生,是与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加大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讲究工作方法,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不仅要强调总体利益,也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行政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惑释疑工作,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让群众了解熟悉相关政策法规,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要大力加强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广大公务员不仅要成为学法的模范,用法的模范,也要成为守法的模范,不断提高自身执法水平,努力锻炼和造就一批让党委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问计于民、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第三篇:针对矛盾纠纷新特点采取新对策
针对矛盾纠纷新特点采取新对策
近年来,人们物质交往内容的复杂化,手段的现代化,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越来越突出,由此引起一些新的矛盾纠纷,并且数量逐年增多。如何认识和及时有效地解决新时期矛盾纠纷,是当前基层领导干部和司法行政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一、引发矛盾纠纷的新特点
当前,基层矛盾纠纷具有“五个转向”的新特点:
1、民间纠纷的主体由过去公民与公民间转向为公民与经济组织、基层干部、基层政府及管理部门等;
2、民间纠纷的内容由婚姻、赡养、房屋宅基地及争林木等简单的涉及人身权益财产方向转向经济合同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干群关系纠纷、职工与企业的纠纷等;
3、民间纠纷的表现形式由当事人之间、亲戚朋友、家庭之间转向群众与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部门之间的纠纷;
4、民间纠纷的性质由过去的公民琐碎事务转向干群关系纠纷与执法单位间等纠纷;
5、民间纠纷的规模由过去个别公民转向建设工程和拆迁安臵、集资无法偿还、乡镇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难以解决等群体性纠纷。
二、诱发矛盾纠纷的基本原因
新形势下,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一)群众心里盼上。有了矛盾纠纷愿意到新闻单位投诉 或找上面领导反映,认为矛盾闹得越大、涉及的人越多越能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其结果出现“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不正常现象,导致群体性纠纷逐年上升;(二)经济利益盼比。由于改革涉及到部分人员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单位和个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大,出现了“揣着金饭碗,嘴里骂政府”的不良现象,靠说服等已很难奏效,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三)涉法纠纷盼公。行政执法和司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抗法的消极行为也是矛盾发生的诱因;(四)社会“热点”盼解。由于转型时期,部分改革措施不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干部简单粗暴,甚
至出现“金钱化”,群众有意见、有反映社会热点、难点常常得不到解决等等,诱发的矛盾纠纷增多,造成群体性纠纷日渐增多。
三、钝化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第一、坚持“四个为主”的调解处理原则
1、坚持就地解决为主。矛盾纠纷的源头在基层,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要把各类矛盾纠纷控制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这是调处矛盾纠纷的首要原则。做到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重大疑难纠纷不出乡镇,为此,必须坚持调处矛盾的“三个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必须建立健全民调四级网络,定期调整调解人员,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二是制度落实。特别要落实纠纷排查、纠纷快报等制度。认真分析排查当前和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类不稳定因素,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员发生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工作预案,把疏导和预防工作做在前头,做到心里有数,遇事不乱,防患于未然;三是责任落实。做到各调解组织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包干包片,有效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2、坚持以防激化为主。首先要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组织和反映快捷,渠道畅通的信息网络,使调解组织在防激化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其次调处及时不留死角。针对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村务公开、拖欠职工工资、拆迁改造等热点、焦点问题应提前采取措施,控制好矛盾引发源头,对多发性矛盾纠纷要专项治理,及时消除纠纷隐患,防止矛盾发生和扩大化。为此,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让群众有话有处讲,有冤有处伸,有难有人帮,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二是变被动应付为超前预防,加强信息排查快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控制;三是变单独部门为相关部门综合调处。
3、是坚持依法调处为主。依靠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来解决问题,是控制矛盾纠纷的关健。首先要引导当事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将涉法矛盾纠纷引进入司法程序,指导当事人用司法手段去解决;其三,对容易造
成矛盾纠纷久拖不决,后遗症多,老案缠身的问题,把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结合起来,努力促使调解手段法治化。
4、是坚持群众办事为主。老百姓的事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沉积,小矛盾就会转化为大纠纷。要和群众多交流,多沟通,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立足群众的实际、客观、公正、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
四、强化调解的责任机制
领导责任机制。要形成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的领导工作机制,基层领导要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落实政治责任制,防止多件矛盾汇合使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要做到党委、政府研究工作时,有调处矛盾工作内容;布臵工作时,有调处工作任务;检查工作时,有调处工作项目;总结评比时,有调处工作成绩。
矛盾释放机制。对待矛盾纠纷,坚持预防化解并重,教育与疏导并举。按照“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要求,认真分析矛盾起因,准确把握矛盾性质,与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分调解、综合治理,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凡属于应该解决的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尽快妥善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通过耐心细致说服教育,疏导群众,稳定他们情绪;对个别无理取闹的,要坚持原则,晓以利害,决不手软。在宣传教育中要积极引导群众从大局出发,转变观念自觉地服从大局,主动维护稳定。
分级负责机制。要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一级为一级负责的连锁机制。做到“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不把矛盾简单上交,对需由上级机关处理的及时提出意见建议,报送上级机关决定,对于不属于民调范围的矛盾,根据《关于民间纠纷处理分工决定》及时转送有关部门处理,从而确保矛盾纠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有效地钝化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篇: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大、激化因素多,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刑事、治安、自杀、群体性上访案件,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为深入剖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发挥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近日,我们组织专人,对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及成因
根据司法所、镇街司法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12348”法律服务专线等渠
道统计的情况看,今年1-10月份,司法所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29件,其中,宅基地纠纷46起,婚姻纠纷56起,边界纠纷23起,邻里纠纷74起,土地纠纷7起,征地拆迁6起,其它纠纷117起。“12348”法律专线共接待群众来访1631人次,电话咨询2217人次,其中土地纠纷1871起,婚姻纠纷622起,征地拆迁纠纷432起,养老纠纷310起,劳务纠纷187起,干群关系的165起,其它纠纷261起。从掌握情况来看,有六类矛盾比较突出:
土地建房纠纷。这部分纠纷占总数的%,此处的焦点难点问题是宅基地纠纷。其主要原因,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使之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建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由于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引起纠争。三是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因为排水、通风、采光等影响邻里团结,发生争执,严重的可引起械斗事件。如北沟二村两村民因为房屋地势高低不同,今年雨水又多,因排水产生纠纷,双方各自纠集了十几个人准备械斗,由此产生了矛盾。劳务纠纷。近年来这类矛盾纠纷呈高速上升趋势,仅我市“12348”法律服务专线统计,今年共接待这类来访187起,占纠纷总数的%,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养老保险、工伤赔偿等方面。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新建企业的增多,外来人口数量多,管理难度大。二是各企业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贯彻不得力,执行不严,未按合同履行义务的现象突出。三是务工人员本身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极易上当受骗。四是企业效益不好、职工下岗,企业改制中遗留一些问题,离岗退休人员的报酬问题等,均可诱发矛盾,激化成为上访事件。农村干群矛盾。现在村民与村干部、群众与村组织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村里的财务政务、土地使用承包及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热点问题上,因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167起,占总数 的%,虽然比例不高,但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错综复杂、处置困难,后果严重,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民主,难以作到“四化两公开”,导致人民群众产生误解,二是部分地方家族意识比较浓厚,人民群众意识观念跟不上,对政府文件、政策理解不够透彻,也极易导致干群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磨擦。三是极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以势压人,大行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的威信。四是村委会换届选举,由于权力派别之争,经常引发群体性的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
家庭婚姻纠纷。在“12348”法律专线咨询中占%,因解除婚姻关系引发的家庭纠纷明显呈上升趋势。引起婚姻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人缺乏或更丧失了道德观念,因第三者引起的婚姻破裂。二是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出现较大差距,生活方式和志趣爱好发生差异。
三是部分人感情基础薄弱,农村中仍有包办婚姻现象,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导致原有的婚姻破裂。婚姻纠纷带来的财产分割、抚养儿女及单亲家庭现象、未成年违法犯罪等,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农村赡养纠纷。因赡养问题引起的纠纷占总数10%。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够有力,不少青年人结婚分家后不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二是由于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老人懂得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不赡养或虐待自己的儿女,要求依法处理的多了。三是由于兄弟、妯娌之间不团结,在分家析产上斤斤计较,在赡养老人上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互相推托,造成老年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
拆迁补偿纠纷。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基础建设投资加大,征用土地较多,因大项目建设用地、道路拆迁补偿产生了许多矛盾纠纷,这部分纠纷占总数 的%。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无理取闹,以期从中获取个人利益,阻挠施工,影响工程进度。二是由于部分单位工作中不注意方法方式,没有把政策交给群众,让他歉忝靼资窃趺匆换厥隆h怯捎诤贤痪⊥晟疲绦虿还缓侠恚岩匀萌褐诼猓琢粝乱帕粑侍狻?br>
二、当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 预防人民内部矛盾,调处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扩大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作,对我们司法行政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定期分析民情、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必须抓好四点: 发挥镇街司法调解中心和调委会的作用,及时化解各类纠纷。这也是我们及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构筑“大调解”格局的重要环节,我市12个镇街已全部建立了司法调解中心和调解委员会,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下一步,司法调解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提高依法调解的能力,集中抓好联合调
解日,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大调解的综合效应。镇街调委会要定期对复杂疑难的民事纠纷进行专项治理,使人民调解在辖区内全方位、多层次覆盖,通过调处各类民间纠纷及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将矛盾引向依法解决的轨道。调解不成的,可引导上法律程序,杜绝越级上访的发生。
加大法制宣传工作的力度,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我们感到,当前的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的矛盾大多是涉法问题,有许多问题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只要矛盾双方都能依法办事是可以避免的。经过四个五年的全民普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对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也不可能了解那么多,这就要求继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法制建设。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利用橱窗、专栏、黑板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各种法规和政策,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发挥法律服务的作用,预防和消除各类矛盾。要发挥好“12348”法律专线便民、快捷的优势,及时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是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纠纷,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涉法问题,及时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同时,司法所和基层法律服务人员要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积极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当好法律参谋,做好法律服务,在帮助基层政府开展法制教育、制定依法治理方案、参与重大经济和行政决策活动时,要多出主意,保证党政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在为群众服务时,发放“便民法律服务卡”,将法律服务的内容、联系地址、电话列入卡内,使群众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能够得到快捷的法律服务。在为群众代理诉讼时,既要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不断地向居民宣传法律,教育群众依法办事,达到预防和减少纠纷的目的,促进社会安定。加强村居调解组织建设,发挥好第一道
防线作用。最高院司法解释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从而实现了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的有机衔接。要进一步发挥好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健全完善各级调解组织建设,完善组织网络,提高工作质量,增强调解的方法性、艺术性。在开展调解工作中,必须坚持依法调解。要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挑选一些政治素质高、懂法律、群众威信高、思想意识好、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调解干部,并对这支队伍的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政治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要进一步搞好节假日、敏感时期的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依法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稳定。
第五篇: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大、激化因素多,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刑事、治安、自杀、群体性上访案件,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为深入剖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发挥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近日,我们组织专人,对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及成因
根据司法所、镇街司法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12348”法律服务专线等渠道统计的情况看,今年1-10月份,司法所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29件,其中,宅基地纠纷46起,婚姻纠纷56起,边界纠纷23起,邻里纠纷74起,土地纠纷7起,征地拆迁6起,其它纠纷117起。“12348”法律专线共接待群众来访1631人次,电话咨询2217人次,其中土地纠纷1871起,婚姻纠纷622起,征地拆迁纠纷432起,养老纠纷310起,劳务纠纷187起,干群关系的165起,其它纠纷261起。从掌握情况来看,有六类矛盾比较突出:
(一)土地建房纠纷。这部分纠纷占总数的48.6%,此处的焦点难点问题是宅基地纠纷。其主要原因,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使之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建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由于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引起纠争。三是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因为排水、通风、采光等影响邻里团结,发生争执,严重的可引起械斗事件。如北沟二村两村民因为房屋地势高低不同,今年雨水又多,因排水产生纠纷,双方各自纠集了十几个人准备械斗,由此产生了矛盾。
(二)劳务纠纷。近年来这类矛盾纠纷呈高速上升趋势,仅我市“12348”法律服务专线统计,今年共接待这类来访187起,占纠纷总数的4.8%,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养老保险、工伤赔偿等方面。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新建企业的增多,外来人口数量多,管理难度大。二是各企业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贯彻不得力,执行不严,未按合同履行义务的现象突出。三是务工人员本身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极易上当受骗。四是企业效益不好、职工下岗,企业改制中遗留一些问题,离岗退休人员的报酬问题等,均可诱发矛盾,激化成为上访事件。
(三)农村干群矛盾。现在村民与村干部、群众与村组织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村里的财务政务、土地使用承包及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热点问题上,因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167起,占总数的4.3%,虽然比例不高,但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错综复杂、处置困难,后果严重,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民主,难以作到“四化两公开”,导致人民群众产生误解,二是部分地方家族意识比较浓厚,人民群众意识观念跟不上,对政府文件、政策理解不够透彻,也极易导致干群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磨擦。三是极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以势压人,大行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的威信。四是村委会换届选举,由于权力派别之争,经常引发群体性的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
(四)家庭婚姻纠纷。在“12348”法律专线咨询中占16.1%,因解除婚姻关系引发的家庭纠纷明显呈上升趋势。引起婚姻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人缺乏或更丧失了道德观念,因第三者引起的婚姻破裂。二是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出现较大差距,生活方式和志趣爱好发生差异。三是部分人感情基础薄弱,农村中仍有包办婚姻现象,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导致原有的婚姻破裂。婚姻纠纷带来的财产分割、抚养儿女及单亲家庭现象、未成年违法犯罪等,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
(五)农村赡养纠纷。因赡养问题引起的纠纷占总数10%。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够有力,不少青年人结婚分家后不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二是由于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老人懂得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不赡养或虐待自己的儿女,要求依法处理的多了。三是由于兄弟、妯娌之间不团结,在分家析产上斤斤计较,在赡养老人上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互相推托,造成老年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