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从社区建设与服务 看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如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必须切实抓好的紧迫任务。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社会工作方式,大力推进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的一项新的组织建设课题。就城市而言,社会工作人才主要是聚集在社区,他们是以助人为宗旨,以社区为载体,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困难救助、权益维护、行为矫治、心理辅导、就业安置、文体宣传等方面进行社会化服务的专门人才。从我市目前社区社会工作人的状况和我市建设和发展来看,社会工作人才有待大力培育和发展。
一、黄石城区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
黄石城区,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高度分散的特点。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街道中从事社会事务、计划生育服务、城市管理、司法矫正、治安维护等有固定社会工作岗位及职业资格的专门人才;二是社区中专门从事社区工作及社区服务的享受一定福利待遇的专业人员;三是专门从事某项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是从社区的各类志愿者和“义工”队伍中培训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收取一定的社会报酬的社工队伍。但是在城区社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大,其中,街道社区工作者大约700多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约400人,司法矫治及心理辅导的社会工作人才约200人,有关妇女儿童等权益维护的社会工作人员约150人,矛盾调处及治安防范的联防队员约200人,从事社区文体队伍建设和宣传的专业人才约300人,另外还有从事城市建设管理及困难救助、居务服务等少量专业人才。目前,黄石城区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福利保障、医疗卫生、司法矫正、计生服务、城市管理、治安防范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化工作格局,营造了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促进了黄石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二、黄石城区街道社区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机制: 一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社区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发动辖区居民群众、企事业单位参与,由社区居委会或民间组织实施。如就业安置、抚残助残或开展优抚救济等等,都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
二是“三社联动”。即以社区为工作平台,以社工为队伍抓手,以社团为组织载体的工作思路,着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由社工提供服务。目前,城区已有多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协助政府从事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民调帮教等社会工作的社会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社工”和“义工“联动。在社区,社区的建设与服务及抚残助困等工作,绝大部分是由社区工作者发动社区居民区中的党员,志愿者和一些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士义务参与社区的建设与服务。而这些义务工作者就叫“义工”。
四是部分社工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在城区街道和社区全部设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和城市低保工作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在社区,我们把社会工作者逐步列入专业人才,制定出台相应的工作制度,明确岗位配置。还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专业化的岗位,这一部分人比较趋向职业化、专业化在社会服务领域推开。
三、黄石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城区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和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对专业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还不太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和面临着许 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们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缺乏认同感。社会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安全阀”,在街道社区,社会工作发挥着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作用。但在绝大部分居民眼里,街道社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工作就是老大爷、老大妈做的锁事,认为是很简单的工作,其实不以为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知识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等,工作要求也是非常专业的。究其原因,人们对社会工作人才的不认同的原因:一方面是广大居民没有认识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在社会发展及居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形成浓厚的社工工作氛围;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大政府”包揽一切,诸如民政、社保、工青妇等行政部门或有社会背景的社会团体包揽了社会工作的各种服务,并且占领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市场,形成“政社不分”,导致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落后。
二是社区社工职数少,工作量大。从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的总量上看,存在着“一人多用”、专业人才匮乏、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例如在社区工作者中,社区的工作人员一人兼负多种工作职务,他们要从事计生服务,又要交叉从事困难救助、司法矫正、民事调解等社会工作。总之,社区除了教育工作不管以外,其它政府各部门工作的落脚点最终在社区,工作多而杂。
三是社区社工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缺乏专业知识。目前,社区社工队伍中的学历15%以上的是大专学历,10%是初中,75%是高中,而且存在普遍缺乏社区服务等方面所需的专业知识。由于学历偏低、专业应用知识不足等问题。导致专业服务质量不高,人们对社区社工的认同度不高。
四是社区社工的待遇普遍低下。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定.目前,社区社工工资正职每月800元,副职每月700元,同时还要与其工作绩效考核。除了这点死工资外,其它什么福利都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没有保障。由于社区社工的工作比较辛苦,有时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遇到政府部门突击性的工作或维稳工作,有的一连几天不能回家,加之待遇低下,导致社区社工人才流动性大,许多社区工作人员干了一阵子就跳槽了,造成社区工作人才的“青黄不接”现象严重。
五是没有明确的社会工作岗位及系列职业资格认证和管理机构。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在国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还没有提供明确界定的社会工作岗位,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职业资格认证和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社会工作者的从业资格标准。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黄石城区只能面对新课题摸索新做法,还缺乏一定的政策引导和舆论支持,导致社区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水平不高,职业威望低下,职业定位得不到解决。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人才是我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区建设发展与社区服务功能的日趋完善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力培育、壮大和发展城市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建设秀美和谐黄石的需要。为此建议党和政府:
一是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能力素质与现实需要都存在很大差距。在社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政府一方面要把社区社会人才队伍的建设摆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大力培育、发展、壮大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开展正确的引导,多方面吸引社会工作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工作人才的规划,增加社区社工工作人员,扩大社区社会工作的编制。切实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和谐社会建设中来,安排到街道社区建设发展与社区服务的工作岗位上去。使社区建设与服务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社区社会化工作质量日趁提高,使社区社工及其工作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
二是提高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修养。政府要树立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和谐社会建设主力军的观念,要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选拔的目标、任务,完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抓好社会工作人才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学历,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开展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同时还要根据社区工作的需要,选送那些综合素质好、有发展后劲和培养前途的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到具有相关专业的学校学习深造。要积极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逐步使育才模式向基地化、正规化、现代化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摇篮。三是提高社区社工福利待遇。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从发展的角度看等社区社工工作,提高社区社区工资待遇,逐年提高他们的工资,切实解决好社区社工的“五险”,或者将社区社工资按照公务员的标准靠拢。同时,要将那些在社区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熟悉街道社区工作的社工纳入街道事业编制工作人员队伍中,激发社工工作的热情。
四是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及系列职资认证管理机构。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与设置及认定,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社会工作基础设施、岗位购买、人才培育及管理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明确社会工作的设置、配备及资职认定,多渠道开发相应的社会工作岗位,全方位配齐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同时还应制定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扶持政策,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待遇,拓展社会工作人才的空间舞台。只有这样,我市城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能才得到发展状大,社会报务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功能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能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
二OO七年五月十六日
第二篇: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大事记
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大事记
1987年9月民政部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奠定了基础。
1988年北京大学设立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截至2010年底,内地已经有252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
2006年7月原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标志着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初步建立。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建设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006年12月民政部在深圳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
2007年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并选择了全国75个地区和90家单位进行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
2007年以来民政部受中组部委托,先后在上海、深圳、南昌、厦门、包头、成都组织举办了9期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班,培训了近500名地市级和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
2007年10月 在借鉴上海、香港经验的基础上,深圳市出台了系统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1+7”文件,社会工作专业化在深圳获得了迅速发展。
2007年12月民政部在深圳举行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
2008年国务院通过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在民政部设立了社会工作司,成立了两个专门处室,赋予了拟定社会工作发展规划、政策和职业规范,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相关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政府职能。
2008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工首次大规模介入突发灾难性事件,先后有1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深入地震灾区,促进灾区恢复重建。
2008年6月民政部举办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至今已产生54176名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中社会工作师13421名,助理社会工作师40755名。
2008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了民政事业单位原则上以社会工作岗位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第一次明确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级待遇,第一次确定了大多数民政事业单位主要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发展方向。
2008年12月民政部在江西省万载县召开全国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
2009年4月 民政部印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同年9月,民政部印发了《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规范了社会工作者登记管理和继续教育。
2009年民政部在总结第一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
验、评选第一批试点示范地区和试点示范单位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从全国确定了90个地区和170家单位进行第二批试点。
2009年10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通知》,引导各地培育、扶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行业组织。
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33所高校获得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教育授权。2010年,首届MSW开始招生。截至2010年底,开办MSW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共计58所。
2009年12月民政部在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召开全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
2010年3月 民政部在广州市召开全国机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
201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中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并列的6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纳入党和国家人才发展大局。
2011年5月民政部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全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战略研讨会。
2011年10月中组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纲。
第三篇:社会工作人才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
调研和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要求,并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我党的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新的里程碑,预示着社会工作将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既是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极大鼓舞,对社会工作的一个极大的推动,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在我国,社会工作还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理解,从中央到地方,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工作意见和经验做法。从我县的现实情况来看,与全国、全省的情况相似,我县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服务工作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少数社会组织来承担的,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还比较狭窄,总体上还处于非专业化、低组织化状态,社会工作人才尚未作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进入人们的视野,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的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培养工作还未真正启动。因此,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为掌握我县社会工作情况,找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问题,研究探讨加强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笔者对我县社会工作状况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指出了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
一、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内涵界定
研究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根据有关资料,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它与人们把本职工 作之外的福利性、公益性和非专业性助人活动称为的社会工作,有本质不同。社会工作人才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
鉴于上述定义所指社会工作是“提供专业社会服务”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人才是“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而我县尚未形成身份与岗位界定明确、相对独立地从事专门性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因此,本文中所指的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包括在机关部门、社会团体、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社区和中介机构中直接从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及这些组织的负责人。
二、我县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一)我县社会工作概况
多年来,我县的社会工作基本上由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妇联、团委、残联、总工会、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及下属事业单位、街道社区为主,少量社会组织参与为辅来完成,社会工作的基本特点和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加强。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制度、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方面展开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功地实施了以“五险合一”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大力发展。广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深入实施了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农村特困家庭危房改造按照预定的计划有序进行。三是优抚安置措施进一步落实。农村户口和非农户口安置率都达到百分之百;及时调整了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优抚金自然增长的标准,落实了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修建房的经费保障。四是医疗服务工作全面开展。积极组织医疗卫生工作者进社区、进农村开展义诊、咨询、免费健康体检、宣传活动;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载体,广泛开展了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五是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以整合 和扩充各类教育资源为抓手,基本建成了以县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各社区(村)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六是弱势群体服务工作成效明显。大力实施了“春蕾计划”,积极开展下岗女工和失业妇女再就业培训,并通过在各乡镇设立妇女儿童维权站,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此外,司法矫治、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工作人员也为我县社会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基本状况
根据本次调研中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我们对我县目前从事社会工作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人才队伍状况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人才数量:总人数为5238人,具有一定规模,但除居委会、村委会外,基本上是兼职人员。借鉴美国等国际经验,职业化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应占人口的千分之二,以此推算,我县需要1240人。但我县具有社会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兼职心理咨询教师等)仅378名,仅为国际标准30.5%,专职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化人员就更少,并且其中尚无一人为注册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见图1)
2、人才分布的领域:目前从事社会福利的26人,社会救助的77人,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建设的862人,社会慈善的4人,殡葬服务的37人,教育辅导的333人,优抚安置的11人,医疗卫生的553人,青少年事务的11人,就业服务的101人,司法矫治的117人。其中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分别占2%和11%,社区占了16%,司法部门占了2%。从中可以看出,社区、司法和青少年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见图2)
3、专业技术水平:初级职称为2058人,占39.3%;中级职称的为1690人,占32.3%;取得高级职称的只有320人,只占6.1%;无职称人员为1170人,达到22.3%。很显然,中高级技术人才十分缺乏。(见图3)
4、学历构成: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人才中,参加过与社会工作有关的短期培训的为2895人,占55%。学历情况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2417人,占46%;高中文化程度1892人,占36%;大专及以上学历为929人,占18%,因此,高中及以下学历占了绝大部分,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严重缺乏。(见图4)
5、年龄结构:30岁以下的有1268人,占23.8%;31—45岁的有2552人,占47.9%;45岁以上的有1508人,占28.3%。总体上结构基本合理,但年轻的人才比例偏低,说明在就业选择上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见图5)
具有职业资格职31%无职业资格69%
图表 1专兼职分布图
青少年服务0.21%社区16%卫生11%民政2%其他68%
图表 2所在领域分布图
司法2%
高级6%无职称22%中级32%
初级39%图表 3技术职称分布图
图表 4学历分布图
45岁以上28%30岁以下24%31-45岁48%
图表 5年龄分布图
综上分析,我们对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人才数量不足,专业人才奇缺,注册专业人才为零;人才技术水平不高,中 高级技术人才十分缺乏;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人才不充裕;年轻的社会工作人才数量不多。
(三)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对照六中全会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我县在该项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社会工作的思想认识还比较滞后。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开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社会工作”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的概念,尽管,此前我们也有“社会工作”一词,但并没有成为职业术语、专业术语。在我国,这项工作还主要依附于政府有关部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还在研究起步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强社会服务工作,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被调查对象,还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对社会工作的内涵、意义、作用,对社会工作者的定义、范围等方面,都还不甚了解,少数人甚至一无所知。对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一工作的考虑较少,缺少思路和措施。因此,在认识上与中央的要求存在着如此大的差距,是做好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障碍。
2、缺乏有力的社会工作组织保障。多年来,各有关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社会工作在部门工作中,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没有作为一项专门性的工作来看待,并且往往表现出临时性、阶段性的特点,缺乏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主要原因之一是,从县级层面到各有关部门,都未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长兴社会工作协会等。组织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整个工作处于一种不稳定、不经常的状态,而且社会服务工作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等方面,基本处于缺乏管理的局面,新的人才得不到开发引进,现有的人才得不到培训提高,人才的数量得不到充实,综合素质不能稳步提高等问题的存在,障碍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3、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尚未形成。从数量上来看,我县在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妇联、团委、残联、总工会、司法和社区等部门和单位从事社会工作的总人数有5328多人,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入分析即可看出,目前我县的社会工作从业队伍中存在着专职人数极其匮乏、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技术职称总体水平不高,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特别是经过系统培训和专业资格考试认证,取得合格证书的,还在零起点上。从教育培训角度来说,我县更是十分缺乏专业的教育资源,社会工作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升迟缓。这种队伍状况,与社会服务的需求和高质量的标准,显得十分薄弱和不相适应。
4、社会工作从业队伍不够稳定。由于全社会还没有对社会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不是更多地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宽广领域去诠释社会工作,而是片面地认为社会工作工作属于民政部门的服务性工作。社会工作的职业准入没有统一标准,从业人员的资质、职业道德没有统一的制度体系,职业的通用性、公正性、权威性不强。目前,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从招聘性质看,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事业编制,一类是合同聘用制。属于合同聘用制的,应聘的大都是体制外的,而已经在编的一般都不会再应聘这份工作。从待遇来看,社会工作者一般月收入在1000—1500元左右,也有比较高的,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因此,总体上,社会工作者还没有统一的薪酬制度,没有统一的资格准入制度,没有相关的工作激励制度,客观上还存在编制问题,社会工作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加强和提高,大家对社会工作的认同程度还较低,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目前正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的积极性和任务的稳定性,有一部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正在流失。
三、加强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展社会工作,而发展社会工作关键又在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是要靠人去做的,有了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才能做好高素质的社会工作;有了相当规模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能使社会工作担负重大的社会任务。针对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在当前条件下,我县要造就一支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我们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创造适合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正确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扩大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强全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认同感和社会工作人才自身的光荣感,对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对社会进行广泛宣传。要在电视、报纸和政府网站开辟专栏,采取知识讲座、系列报道、公众论坛等形式,大力宣传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广泛宣传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是哪些,主要对象是哪些;社会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什么,等等。努力把人才发展环境同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的大环境有机统一起来,创造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对领导干部进行宣传。目前在社会工作领域,政府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由非政府的专业社会工作队伍来承担全部社会工作,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因此要强调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学习社会工作知识,理解社会工作理念,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只有当领导干部掌握了社会工作知识,深入了解和深刻理解了社会工作以后,才能实现六中全会提出的“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因此,要以开设专题培训班、把社会工作知识纳入各期主体培训班主要内容,并采取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研究社会工作的能力,为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把握方向,做出科学决策。三是对社会工作人才进行宣传。要大力宣传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宣传社会工作的内涵、范围和做好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宣传全国、省、市、县陆续出台的关于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政策意见和工作措施。通过宣传,使社会工作人才进一步了解自身工作的性质、定位和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激发提升素质、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合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有关职能部门和组织机构的作用发挥,要以政府主导、社团运作、社会各界共建的思路,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促进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快速壮大,推进社会工作的加快发展。一是整合有关部门力量。要围绕六中全会“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建议县委 加强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和宏观指导;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能,积极协调好人事、民政、劳动、卫生、教育、司法、残联、街道社区和工青团妇等有关单位,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库,夯实工作基础,并积极探索队伍建设的思路、办法和途径,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人事、民政、劳动部门作为骨干力量,加强与社会工作人才的日常性联系和工作指导,切实做好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和水平等级的认定工作。二是发起成立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作主要由政府、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提供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团体主要承担政府赋予的部分具体职能,架构起政府与社会工作人才的桥梁。要提高社会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当前要以民政、劳动、人事部门为依托,建立县社会工作协会,明确协会宗旨、主要工作职责和基本任务,加强对现有社会工作机构的注册登记、资质评估、年审和职业培训、职业推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工活动,提高社工的组织化程度,指导和带动全县社会工作发展。三是设置专门科室管理社工人才。借鉴律师、审计师的职业方式,在县人才交流中心设置社工资源配置科,对我县各地各行业根据发展需要推荐合适的工作者人选。人才交流中心对已取得社工资格,具有职业准入条件的社会工作者,接受其人事档案的管理,有关人员可以凭借自己的职业特点自主选择社会工作,其职业待遇、职业保障及其工作任务等,可以委托社工资源配置科与相关单位签约,也可以自己直接与应聘单位签约,明确工作性质、报酬及其相关权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优秀社会工作者脱颖而出。四是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社工组织。要以县社会工作协会为龙头,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依法注册成立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如司法社工、教育社工、医务社工、社会行为矫治社工、青少年工作社工等等,逐步形成覆盖面各领域的社会工作网络。通过社会工作协会加强与各社会服务机构的协作联系,促进社会工作在各领域的蓬勃开展。
3、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整体素质。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教育培训是培养造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基本手段,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举措。一是制定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适应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掌握社会工作人才的状况,结合我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举措。在具体工作中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同步考虑、同步推进、同步考核。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在职培训。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四类岗位:民政、劳动、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公务员岗位;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等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与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相关的群团组织和相关民间组织;社区居委会。目前社会工作人员组成中大部分是兼职社会工作者,少部分是专职社会工作者,因此,教育培训也要分清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方面,对热心社会工作和公益事业的工作者和志愿者,要通过培训,掌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方针政策和实务基础,以适应开展相关工作的普遍性要求;另一方面,对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除了加强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培训外,还要分别强化行业业务培训,以适应不同行业部门的特点和要求。如教育社工、医疗社工、司法社工、社区工作者等,都要在具有社工共性素质的基础上分别掌握各行业的特殊技能。三是启动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利用省内外高校和县人才培训中心、人事培训考试中心阵地,积极组织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社会服务相关工作的人员、社区工作者和社会人士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对照人事部、民政部出台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条件,对经考核合格的从事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义务工作者(志愿者)、社区和社会人士进行认证和注册,逐步建立拥有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
4、探索人才使用机制,拓展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平台。人才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发展空间有多大,是能否有效集聚人才、推进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现在全国有130多个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大专专业,培养社会工作者人才。按照每个学校每年应届毕业生40人计算,每年应该至少有4000名社会工作者走上工作岗位,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90%以上流向非本专业岗位;上海市近1800万人口中社会工作人才只有3000名,其中注册登记的仅727名,这些都说明社会工作人才的岗位选择余地不大,发展平台不宽。因此,建议我县尽快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吸引更多人才从事社会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明确一批社会工作岗位。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对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性服务类事业单位、社区中的工作岗位要进行认真甄别,究竟是社会工作岗位,还是行政事业工作岗位,首先加以明确。增设一批社会工作岗位。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社区、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组织中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社会工作人员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后,可应聘这些岗位。另外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领域,适时增设相应的社会工作岗位,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拓宽社会工作领域。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建议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的社工数量,在每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考中招收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符合实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录用、聘任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进入社会工作领域。支持民间社工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可先在街道进行试点工作,分别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帮教刑释人员等社工服务项目进行招标,通过“购买服务”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探索社会工作的新机制,不断拓宽社工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参与各领域社会工作的空间。三是设立社会工作见习岗位。在街道社区和有关社会服务管理部门设立社会工作见习岗位,为新引进的社会工作类大中专毕业生、新招考的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实践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尽快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尽快适应和胜任专业岗位工作。主管社会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要尽量录用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能人尽其才、学以致用。
5、完善制度措施,强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培养造就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制度建设是关键。一是探索建立配套工作制度。要按照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工作人才制度的总体要求,根据省市即将研究出台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县社会工作实际,探索建立包括社会工作人才资格认证、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岗位配置、职业守则等在内的系列配套制度,高起点、规范化地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针对我县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紧缺的现状,探索建立有利 于社会工作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为社会工作人才合理流动、有效开发消除障碍。二是完善人才激励保障制度。落实《长兴县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精神,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进行激励扶持;建立健全集各类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为一体的保障制度,实施住房公积金支持新就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专业社工职业薪酬指导标准,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在职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保证社会工作人才的经济收入与岗位相匹配,与社会贡献相适应。三是实行工作督查制度。加强对人才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社会工作人才与其他各类人才的同等待遇,将各项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班子,参照“人才开发十项计划”的实施办法,同步实行社会工作人才供求信息月报、工作推进情况双月报、工作班子季度例会、半工作督查、工作考核等制度,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稳步推进。
第四篇: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 加快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 加快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
赵小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不断得到拓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残疾人带来了福音,2010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国办[2010]19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残疾人工作的中心点,也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和关注点。由于残疾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等特点,要将残疾人保障和服务融入政府大盘,争取资源,用足政策,要动员社会、社区力量共同为残疾人服务,同时要提升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疾人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一、全省残疾人基本状况和需求
根据我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省各类残疾人221.1万人,约占总人口比例6.25%。其中视力残疾35.6万人,占16.1%;听力残疾61.3万人,占27.7%;言语残疾2.7万人,占1.2%;肢体残疾49.9万人,占22.6%;智力残疾19.1万人,占8.6%;精神残疾16.3万人,占7.4%;多重残疾36.2万人,占16.4%。残疾等级为一级的32.5万人,二级的24.9万人,三级的60.3万人,四级的103.4万人。一二级为重度残疾,57.4万人,占全部残疾人的26.0%;三四级为中度和轻度残疾,163.7万人,占74.0%。全省残疾人口中,0—6岁残疾儿童4.5万人,占2.1%,7—24岁青少年残疾人17.9万人,占8.1%,25—59岁青壮年残疾人67.3万人,占30.4%,60岁以上老年残疾人131.4万人,占59.4%。
根据福建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人调查表统计推算,从未接受过任何服务或扶持的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61.1%。62.5%的残疾人需要医疗服务与救助,但仅有20.75%得到了服务; 57.09%的贫困残疾人需要救助与扶持,但仅有14.93%得到扶持;38.57%的残疾人需要辅助器具,但仅有5.24%得到服务;22.48%残疾人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但仅有7.61%得到服务;17.93%的残疾人需要生活服务,但仅有5.55%得到服务。
二、全省残疾人工作者基本情况
自1988年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各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残联;省、市、县残联下属成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康复服务、辅助器具服务等事业单位;县、乡镇建立残疾人服务社;乡镇(街道)、村(社区)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也叫社区联络员),村(社区)康复协调员等。根据我省2009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
省、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残联编制数分别为40人、89人、350人、284人,实有人员总数为39人、126人、427人、999人;省、市、县残联下属事业单位编制数分别为52人、125人、259人,实有人数为50人、114人、255人。总计全省残联含事业单位编制数1199人,实有2010人。县、乡镇建立残疾人服务社和服务分社,实有工作人员分别为204人、463人。总计667人。
乡镇(街道)、村(社区)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分别为876人、5227人。总计6103人。村(社区)设康复协调员4009人。
三、目前存在问题
(一)虽然全省残联自上而下都成立残联并建立了一支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但明显存在人员不足,特别是存在越基层人员越少的情况。
从残联在职人员情况看,省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89人;9个设区市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240人,平均一个设区市不足27人;84个县(市、区)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782人,平均一个县(市、区)9.3人,还不足10人;1103个乡镇(街道)残联,实有人员999人,平均一个乡镇(街道)0.9人,还不足1人。
全省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人员为2010人,对应全省221万残疾人,约为1:1100。如果按编制人数计算就更少了。
全省残疾人工作者,包括残疾人服务社工作人员、残疾人专职委员、康复协调员等共计12789人。我省有12987个村(社区),平均一个村(社区)不足1人。对应全省221万残疾人,大约1:173。实际还存在残疾人服务社没有编制,工作人员可能是残联人员或残疾人专职委员兼任;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康复协调员可能是同一个人等情况。
而且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文化程度偏低。根据省残联互联网上社区联络员管理系统统计,残疾人专职委员中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仅17.25%,高中(含中专、技校)占26.98%,初中文化占44.33%,还有11.44%是小学和文盲半文盲。
(二)我省已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等服务机构,但覆盖面小,受益残疾人少,难以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全省社区(村)2401个,已开展社区康复服务1982个,占社区(村)总数的82.55%,已建康复站社区1632个,占社区(本)总数的67.97%。辖区内残疾人1631299人,但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档案433673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6.59%,已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累计数346704人, 占残疾人总数的21.25%。距离2013年我省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差距甚大。
全省残疾人康复机构235个,其中听力语言残疾康复机构35个,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11个,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100个,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89个,在机构内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人仅1293人。与残疾人总数22.48%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比较,存在极大差距。
全省残疾人培训机构115个,全年培训残疾人22129人,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仅2241人。
(三)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疾人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惠及残疾人的政策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 省人民政府早在1996年制定《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福建省人民政府第37号令)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组织,都应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的 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但根据省地税“就业保障金征缴数据库”数据,到2009年年底,全省(厦门除外)分散按比例就业单位申报覆盖率仅为35.65%,申报单位64091个,其中安置残疾人达到法定1.6%比例的单位仅1297个,占申报单位总数的2.02%;有安置但未达到1.6%比例的单位806个,占1.26%;尚有61988个单位未安置残疾人,占96.72%。申报单位中安置残疾人5408.55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仅为0.038%,其中只有省直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达到1.08%。
《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规定,“收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各个项目的比例应掌握在:培训费不少于50%;扶持费不少于30%;其余部分用于奖励等各项费用。” 根据我省2009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2009年收取就业保障金303,656,145.88元,支出303,127,429.54元,其中培训支出19,253,129.78元,仅占当年支出总数的6.35%。
2005年6月1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文《关于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4号),2007年8月30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残联制定《福建省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的实施办法》(闽劳社文[2007]386号)提出:对具有当地户籍,持有当地有效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并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经营收入低于上设区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含60%),给予个体养老保险补贴。但根据我省2009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2009年个体养老保险补贴人数仅750人。
四、社会工作借鉴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1年成立时对社会工作给出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编委会,1994)由此可见,残疾人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以实践为核心,注重帮助人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也非常强调培养工作者的价值观与伦理情操。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一种务实性的社会工作,不仅是要解决残疾人个人问题,同时还要将残疾人群体以及社会残疾人现象作为服务和研究对象;既要解决个体残疾人、残疾人群体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残疾人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如教育、就业、不公等问题,以及残疾人现象给社会造成的问题和影响。残疾人工作者要树立社会工作理念,借鉴个案、小组、社区、社会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为残疾人提供更到位和更为贴心的服务。
对残疾的认识模式不同,社会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也不同。残疾认识模式一般分为三种:
一是医疗模式。这种观点将残疾视为疾病,认为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可以解决病者的困难。依据医疗模式,处理残疾问题的办法是福利和医疗。社会将残疾人作为需要保护、同情、怜悯的对象,通过救助使残疾人的生活善有所改善。同时尽可能通过治疗、康复帮助残疾者重建其身体功能,使其达到正常社会或某个岗位的要求。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应对现代医疗科技的进展有基本认识,并在适当情况下协助残疾人取得合 适的服务,包括转介病人前往有关的医疗机构,以及在病人有需要时帮助申请经济援助等。
二是个人模式。这种模式将残疾视为个人(或家庭)的悲剧,个人(或家庭)要承担在治疗残疾过程中的痛苦。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就是从旁协助,让残疾人接纳自己的残疾现实和重新适应环境。
三是社会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残疾并不必然导致障碍,只有当残疾与环境、与社会对待残疾的态度发生冲突时,残疾才构成障碍。即障碍的有无及其程度是由残疾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是个人残疾经验与社会环境动态互动的结果。因而残疾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社会应该为受损的个人承担责任,即残疾人个人所承受的痛苦和损失应该由社会来补偿。社会工作者的任务除了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外,还致力于消除限制残疾人的外在环境和社会因素,协助残疾人获得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以达到自强和自主的境界。
五、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残联正着手编制《中国残疾人事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及其配套文件,建立一支具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的专业服务队伍和一支既懂管理、又懂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管理队伍。将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提升残联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能力。残联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残联理事长,都应当努力成为社会工作者,掌握并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目前县级残联理事长多数来自乡镇,年轻,有魄力,有干劲,但普遍都缺乏社会工作的经验,甚至不了解社会工作。每年的理事长培训班、业务培训班等,都应当加上社会工作这一课,扎实提升残联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水平。残联招聘工作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招聘社工专业毕业生。目前全省残联一千多人,几乎没有社工专业毕业生。而我省每年有社工专业毕业生400人左右,却但大多数因各种原因改从他业。这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损失,也是残疾人事业的损失。
(二)加快培养专业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各级残联要组织动员残疾人工作者,特别是事业单位和残疾人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鼓励从本单位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对考试成绩优异,专业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根据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等级实施任职资格与执业认证制度,并给予适合岗位和相应的职称和工资待遇,激励他们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三)继续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聘用和在职进修。要尽量做到每个社区(村)都至少有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残疾人工作要延伸到基层,要能够贴近残疾人,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具体的服务。要提升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文化和专业素质,省残联已连续两年组织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参加福建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与福州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自考专科、本科助学班,并给予经费补助。各级残联应鼓励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大专、本科班在职学习和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要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提高的工资待遇,对通过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应聘为社会工作师或助理 社会工作师,工资待遇相应提高。
(四)动员社会组织力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目前我省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尚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培育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社工岗位、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股份制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壮大服务残疾人的专业队伍。
(五)建立高校社工实习基地。省残联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在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省肢残人协会、启能中心等实习点开展实习。各级残联应借助高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带动提高全省残疾人工作者社工实务能力。同时让社工专业学生提早了解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毕业后有更多机会选择从事残疾人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04 2.王辅贤,《残疾人社会工作》,2008 3.林友华.社会工作角度正视残疾人的社会问题[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3)4.张颖.福建:社会工作者期待职业化.福建日报,2009-05-22 5.赵小瑜.残疾人贫困的成因与特点探讨.残疾人研究,2010,(1)
第五篇:从制度创新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从制度创新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性。所谓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障康复、优抚安置、青少年服务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而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总体上仍然只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我国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现状
1.社会工作队伍总量少
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500多万,残疾人口8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还有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000 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从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看,美国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会工作者就占总人口的1.7‰。相比之下不难看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此外,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还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据统计,全国高校每年培养约8000名社工专业人才,但这些人中只有不到30%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社会
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压力大,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非常艰巨。
2.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我国目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不仅年龄偏大,而且专业化程度低,不能满足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据调研组对厦门市救助管理站的调查显示,该站现有编制人员共有53人,其中50岁以上的达到了55%以上。目前,该站工作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只有2人,大专21人,中专12人,高中8人,初中及以下10人。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可的“社会工作者”应符合以下的要求:1)持有社会工作执业证照(License);2)必须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背景;3)受社会工作道德伦理和职业守则的制约;4)从属于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或协会的成员;5)以社会工作为一种职业生涯。社会工作者需要研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社会工作是一门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回归理论的务实性专业。社会工作者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构建理论体系,提高专业性,不断完善专业本身,从而使社会工作走向成熟,达到更有效的帮助个人或群体的目标。
3.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社会工作者在西方社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尊重,其社会地位可与律师等专业工作媲美。而在我国的专业社工刚刚起步,社会工作者缺乏全社会的支持、理解与认同,社会地位比较低。具体表现在:社会工作所能够依托社会服务类民间组织数量过少;社会工作人才的行政分割特点比较明显,其所必须依托的制度资源也很短缺;社会工作职业和保障社会
工作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正面临着一系列体制性障碍。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困难,人才流失严重。实际部门社会工作的人才待遇也偏低,活动空间往往受到“单位”的条块分割。深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已成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创新社工制度来加强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
以上我们探讨了社会工作者队伍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障碍,那么应该怎样,对我国现有的社会工作队伍进行建设,以尽快使他们达到专业社工的标准呢?《决定》指出: 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完善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因此,全面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实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标,迫切需要从制度上创新来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助力、创造环境。
制度是一个社会正式规则的集合体。“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创新对社工专业化的建设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有着长期的根本性的规范作用。说它带有根本性,是因为制度是在实践中形成并被全社会所认同的,是全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说它带有全局性,是因为制度与国家的各方面工作相联系,对社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制度的完善与否对工作的全局产生影响。说它带有长期性,是因为制度都是在实践中逐步
形成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起保证作用,一经形成便不能轻易变动。因此,创新社工制度是我国社工队伍得以有效建设的重要条件。
1.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支持是保证其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发挥社会工作人才作用的重要保证,这是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共同经验。政府的支持主要包括政策法规支持、财政支持和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其中,财政支持至关重要。政府要在公共财政科目体系中加入社会工作科目,每年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做社会工作事业的专项投入。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参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提高社会工作的经费投入比率。甚至可以考虑设立社会工作发展基金,如社区发展基金、民间组织发展基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金等,为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研究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拨款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项目的评估、考核和监督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
积极推进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资金支持。在各民政领域,特别是具体提供社工服务的领域,通过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社工服务。实行市场竞争和双向选择,确保社工服务质量。
2.实践和确立社会工作运行机制
创建“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确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义工服务、群众得益”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打破“自
上而下”的行政性传统工作模式,采取一种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大众化的方法开展公共事务的管理,逐步理顺社会工作与政府、社区、机构、居民间的关系,形成运转流畅、资源共享、和谐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另外,要推行“社工+义工”的模式,充分发挥社工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培训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形成以“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模式,建立社工和义工联动发展的机制。在市、区义工联设置社工岗位,负责义工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工作,对义工中有从事社工意愿并符合条件的优秀义工,推荐优先录用为专职社工。
3.创新社会工作领导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将社会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中央统一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职业体制,科学规范地确定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大力培育和扶持依法建立的各类社会组织,从政治思想、组织建设、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要建立在党委领导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牵头抓总,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要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人才工作建设大盘子,纳入组织和人才工作重点,与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一起明确为人才工作的重点内容,整体推进,通盘考虑,一起规划,一起研究,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加强宏观指导,优化创业环境,狠抓项目落实,务求开发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