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胜利村2010年劳务产业工作安排
胜利村2011年劳务产业工作安排
为了认真落实劳务产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劳务产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现就2011年劳务产业工作安排如下:
一、明确目标,努力完成技能培训任务
结合乡劳务站的有关安排,认真抓好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全年组织各类技能培训不少于 15 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培训25人,创业能力培训5人,创业意识培训25人,劳动经济人组织带动100人以上2个,全年内输出转移595人,年内劳务输出转入达到320000万元,品牌瓦工输出30人,完成援助工程培训5人,完成工伤意外保险50人。
二、健全组织,加强对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领导
为加快发展我村劳务产业工作,村级劳务产业机构健全,特成立胜利村发展劳务产业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支部书记马占虎担任,副组长由村主任郭永明担任,成员由副主任丁少林、余莲芝、各队信息员组成。具体工作有丁少林全面负责。各队也要建立健全劳务产业工作联系点和劳务经纪人,结合我村实际将发展劳务产业工作作为大事来抓,落实到人头。
三、强化措施,确保劳务产业顺利进行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认真抓好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结合本村实际,建立健全劳务产业工作联系点,把各村民小组组长作为联系本小组劳务产业的纽带。通过各种信息将这种产业
胜利村村委会 2011年3月10日
胜
利
村
2011年劳务产业工作安排
胜利村村委会 2011年3月11日
胜利村2011年劳务产业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村为了认真落实劳务产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劳务产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现就2011年劳务产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抓好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
结合乡劳务站的有关安排,认真抓好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今年我村组织各类技能培训25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培训10人,创业能力培训5人,创业意识培训25人,劳动经济人组织带动100人以上2个,全年内输出转移595人,年内劳务输出转入达到35万元,品牌瓦工输出30人,完成援助工程培训5人,完成工伤意外保险50人。
二、健全组织,加强对发展劳务产业工作的领导
为加快发展我村劳务产业工作,村级劳务产业机构健全,特成立胜利村发展劳务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支部书记马占虎担任,副组长由村主任郭永明担任,成员由副主任丁少林、余莲芝、各队信息员组成。具体工作有丁少林全面负责。各队也要建立健全劳务产业工作联系点和劳务经纪人,结合我村实际将发展劳务产业工作作为大事来抓,落实到人
总之:一年来我村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劳务站的大力配合和指导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胜利村村委会 2011年12月8日
胜
利
村
2011年劳务产业工作总结
胜利村村委会 2011年12月10日
第二篇:劳务产业总结
关于陆良县农村劳务产业2010年
工作总结
根据《陆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陆政办发[2010]39号)文件要求,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市产业办的指导下,县农村劳务产业办精心组织,认真筹划,全面完成了市下达的各项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任务的完成情况
2010年,我县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冬春作物损失严重。为弥补旱灾损失,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县委政府积极响应,及时下发了《陆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陆政办发[2010]39号),对全县2010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做出了调整。
2010年,我县农村劳动力已有21081人实现了转移就业,完成市计划12800人的164.7%,县计划15000人的140.5%,9295人实现有序转移就业,比上年同期的6010人增加了3285人,增加54.7%,其中:县内有序转移就业5425人,完成市计划2200人的246.6%,县外有序输出3870人,完成市计划900人的430.0%。
2010年,我县共培训农民工27096人,完成市年计划19000人的142.7%,县年计划20000人的135.5%。其中引 导性培训8696人,技能培训5000人,实用技术培训12000人。其中:享受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补助资金的有2979人,补助资金70万元;享受国家级项目补助的有1900人,补助资金74.6万元。
2010年1-3季度,据国家统计局陆良调查队调查显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118.4元,比去年同期的人均4835.7元,增加282.7元,增长5.8%,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人均1556.6元,比去年同期的人均1286.4元增加270.2元,增21.0%。预计全年劳务经济总收入将达到11.5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可达2000元。
二、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把春季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抗旱保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
由于今年的旱灾严重,省政府提出“干旱损失劳务补”,县委政府也要求:千方百计扩大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300元以上,确保大旱之年农民收入不减,把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抗旱保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
陆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10年1月25日,县委政府制定了《中共陆良县委办公室、陆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10年春季农村劳动力集中统一输出活动的通知》,对全县的活动进行安排。至2010年5月,全县春季劳务输出活动共组织8972名农民工实现了有序转移就 业,有效缓解了干旱形势下农民就业压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9月28日,县农村劳务产业办对全县春季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考核兑现。
(二)认真贯彻落实“特别行动计划”,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
2010年计划培训4879人,投入中央资金74.6万元,省级资金70万元。
2010年3月,省政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4月,省下达的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40万元,培训2000人。我县实际培训22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800人,技能培训1400人。具体是:县劳动管理服务中心引导性培训800人,人均补助50元,补助资金4万元,创业培训300人,人均补助200元,补助资金6万元,沼气工培训200人,人均补助300元,补助资金6万元;县农广校培训沼气工200人,人均补助300元,补助资金6万元,农产品经纪人50人,人均补助200元,补助资金1万元;县农函大畜牧辅导站培训畜牧养殖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250人,人均补助200元,补助资金5万元;县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水泥生产工100人,人均补助300元,补助资金3万元;陆良县马街镇机动车驾驶培训站培训汽车驾驶员300人,人均补助300元,补助资金9万元。
至2010年9月已全部培训完,培训补助资金已全部补贴到位。2010年11月28日,根据《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下达云南省2010年省级追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和计划的通知》(云财农【2010】358号)文件,省级追加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30万元,培训人数1500人。结合我县农村客货运输需求高速增长的实际,以及2010年5月我县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会议组织的“四个100”培训班的培训情况,本次培训任务由县职业技术学校培训焊工102人、县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培训籽种繁育工100人、培训农村客货驾驶员577人。本次的培训补助标准是:焊工培训,每人补助500元;籽种繁育工培训,每人补助200元;培训汽车大车执照,每人补助500元;培训汽车小车执照,每人补助300元,目前焊工和籽种繁育工已全部培训完,农村客货驾驶培训预计2011年6月之前培训结束。
2010年9月,按照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厅关于下达2010年中央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和计划的通知》(云财农【2010】260号),省下达我县2010年阳光工程项目培训任务1900人,补助资金74.6万元,县农村劳务产业办和阳光工程办及时对培训任务进行了分解,具体是:县农机化学校培训300名农机操作手,人均补助450元,共补助13.5万元;县职业技术学校培训300名农村建筑工匠,人均补助450元,100名特色职业型农民人均补助400元,共补助17.5万元;县农广校培训100名农产品经纪人,人均补助350元,200名植保员,人均补助350元,100名特色职业型农民,人均补助400元,共补助14.5万元;县劳动管理服务中心培训300名沼气工,人均补助430元、200名乡村旅游服务员,人均补助300元,100名特职业型农民,人均补助400元,共补助22.9万元;县农函大畜牧辅导站培训100名村级动物防疫员、100名畜禽繁殖工,人均补助310元,共补助6.2万元。
现已全部培训完,信息已全部录入国家阳光工程监管系统。
(三)配合省市调查组搞好调查
3月8日,县农村劳务产业办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陪同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会长董衡秋、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会长赵建成、市产业办主任袁建芳到芳华镇乘民村委会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旱灾损失如何补。乘民村委会共有1223户4554人,是一个彝汉杂居的高寒山区的民族村委会,有耕地面积4366亩(旱田),2009年底,全村共有农村劳动力2686人。至2月底全村已有1505 人外出打工,占农村劳动力2686人的56%,比上年同期增加139人,其中全家外出的有229户。今年的小春作物大麦、豌豆、洋芋绝收,损失260多万元,同时面临夏荒的威胁。村委会预计本村最终外出打工的人数还会增加500人以上,全村今年外出打工的人数会达到2000人以上。增加这500人的打工收入在500多万元,就可以弥 补大小春的旱灾损失。
--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春运期间农民工外出购票难的问题;二是有的农户经济实在是太差,就连外出打工的几百元车费钱都难以拿出,还要向亲戚朋友借钱才能出去打工,上级是否考虑给予这部分人补助车费,以促进更多的贫困农户外出打工。
(四)配合新闻媒体搞好宣传报道
3月11日,省电视台、县电视台记者到我县的芳华镇的浑水塘村、大莫古镇的甘河村委会小海子村、小莫古村、新村进行了采访采访干旱形势下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同时,省电视台对我县的干部带队打工制度、在旱灾形势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采访了县产业办主任卢水清、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念明翔和芳华镇纪委书记马萍。
在此期间,陆良电视台进行了3次报道、曲靖电视台进行了2次报道、云南电视台进行了2次报道,中央电视台报道了1次。省经济日报、生活新报、曲靖日报三家报刊也进行了报道。
三、2011年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工作计划
(一)2011年的农村劳务产业发展工作,以县内转移为主,计划全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0人,其中县内就地转移就业6500人,有序达到3000人以上,县外输出3500人,有序输出1500人以上。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0人,其中职业学历教育培训17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12000人,引导性培训1300人,技能培训5000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的一次性推荐就业率达到80%以上。实现累计转移就业劳动力达到14万人,农村劳务经济总收入达12.7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100元以上。
(二)2011年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是继续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的实施。二是要在教育培训与转移输出的结合上取得新突破。凡新组织有序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都要送经有关培训基地进行技能培训或引导性培训。
2、抓住春节后农民工集中外出务工以及中考、高考结束的有利时机,及时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春季和秋季集中统一劳务输出活动,掀起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高潮。
3、以福建新威电子厂陆良分部的投产为契机,力求在组织规模转移输出上取得新突破,开展“定单培训、定单转移”。
4、做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力争在对转移输出农民工的管理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抓好转移输出人员与用工单位的劳务纠纷调处,及时查处县内拖欠、克扣务工人员工资的违法行为,并要加强与外地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帮助在外务工人员追讨被拖欠或克扣的工资报酬。对严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案件,劳动监察、政法部门应及时 查处,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四、“十二五”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2011年-2015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每年计划转移就业10000人,共计50000人,其中,向县外转移就业增17500人,县内转移32500人。通过政府有组织的转移就业25500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25000人,职业学历教育培训700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6.3万人,农村劳务经济总收入14.1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000元以上。
(二)工作思路
1、每年在春季和秋季搞好两次集中统一劳务输出活动,每年4000人以上,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2、每年争取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补助资金100万元以上,每年补助2500名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县政府每年配套培训补助经费20万元,补助1000名农民工参加实用技术培训。
3、每年争取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创业“贷免扶补”政策支持,发放创业补助资金1000万元,每年支持200人创业,带动600人就业。
五、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一)目前,我县由于财政紧张,没有配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每年仅靠上级的补助经费进行培训,投入偏少,制约了我县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建议在“十二五” 期间,配套培训经费。
(二)我县每年用于发展农村劳务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少,只能保证产业办的工作经费,制约了我县农村劳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各乡(镇)村对发展农村劳务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平衡,工作的成效差异很大,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加大考核力度。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日
主题词:关于 劳务产业 总结 抄 报:县委办、政府办
第三篇:科技局产业创新工作安排
术产业化基地。督促指导赛维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及验收准备工作。抓好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创新型企业、省级节能减排创新型企业和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创建和建设工作,指导江锂公司申报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加大重点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2、以技术对接为重点,着力提高科技合作新成效,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与大学、大学、大学、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力争理工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流合作,共同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平台。力争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科研成果尽早在我市得到转化。通过合作,建立产学研对接长效机制。努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推动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促进供需双方的合作互动。
3、以载体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筹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是为加快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企业,尽快编制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案。二是加强科技服务全市经济发展热点、难点的能力,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上市等方面提供科技服务。指导2家以上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或准备工作。三是加大科技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指导力度,指导分宜县建设好省级转变经济生产方式科技示范县。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工作长效机制。抓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5个。四是做好全市科技奖励大会的相关工作并推荐5项科技成果参加2012年省科技奖的评审。
4、以专利工作为重点,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确保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验收,成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进一步落实专利奖励及资助政策,确保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两项指标均增长20%以上。强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提高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措施
1、优化促进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发展环境。加强对新能源企业的指导协调力度,对新能源企业在项目申报、项目立项等方面优先安排。通过实施“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着力为新能源企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以建设赛维国家光伏工程技术中心为契机,引导新能源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尽快形成研发能力。鼓励新能源企业建设省级、国家级研发中心,开展新能源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引导、鼓励新能源企业引进或共建技术中心,围绕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沿技术,开展基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2、完善科技政策配套措施。根据国家、省有关科技政策措施,尽快实现市一级层面科技政策配套。做好国家新能源科技城规划编制、科技企业孵化器方案、促进产学研结合等规划、政策制定工作,形成完整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
3、进一步做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立足我市实际,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省高新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等国家和省科技项目的支持,加强跑部进京力度,及时了解、掌握国家、省里科技项目扶持政策和相关信息。积极与省科技厅各职能处室沟通联系,争取支持,做到谋划储备一批、上报一批、立项一批、实施一批。着力加强与优势资源转换和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等相关科技工作。做好科技项目的实施、跟踪、检查和验收工作。
4、深入开展科技大调研活动。掌握我市产业发展的动态,制定相应规划。寻找适合我市发展战略的新项目,推广已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建立完善项目储备库、专家库、成果库、人才库、技术需求库等。
5、加强省内外科技交流合作和人家引进培养。制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性文件,发挥我市优势,拓展对外科技合作的新领域,广泛开展科技合作。积极申报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科技项目来我市落户。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项目支持、进修深造、科技创新等方式,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创新人才团队。
5、加速成果转化推广,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引导企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成果专利化、标准化和科学技术产品品牌化。尽快促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争在高新技术领域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整合资源,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科技查新、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咨询、科技情报服务等工作,加强对科技项目的鉴定、验收,争取涌现出更多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级奖励。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6、协调指导服务科技型企业。组织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其它专项基金项目,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完善技术开发机构,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指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新产品引进与开发,促进企业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竟争力。
第四篇: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明年工作安排
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明年工作安排
一、人参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全市人参产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狠抓落实,突出项目建设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招商引资,积极规范产业管理,有力推动了人参产业的健康发展,人参产业振兴迈出坚实步伐。预计今年作货面积450万平方米,产量1.2万吨,西洋参作货面积120万平方米,产量2950吨。作货面积比去年减少8%,产量比去年下10%左右。全市人参产业产值(含加工和流通产值)可达61亿元。
1、标准化、规范化种植面积稳步提升。建设了4个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了40个标准化人参生产小区,GAP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林下参面积达到45万亩。
2、人参产业新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人参项目建设。日本津村株式会社、首都国投集团、北京同仁堂集团、中国药材集团、吉林加一集团、山东绿叶集团等相继落户白山,长、靖、抚三个人参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新建和续建的较大人参项目达到9个,人参产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达
1到12亿元。积极加强对参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重点对天赐参业有限公司、抚松大自然生物科技公司、长白县参隆集团公司、临江利生源科技有限公司、龙君参业有限公司、抚松和善堂参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了企业整体素质。
3、人参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参场总数达到 7249个;其中:规模以上参场33 个;个体参户7216。人参加工厂2625个,年加工水参12259 吨,年加工成品参4128吨。其中精深加工消耗原料参占总产量得30%左右。
4、人参食品开发步伐加快。按照药食同源工作部署,加快开发人参食品,2011年人参食品生产的企业达到35家,占全省的46%。正在研制和开发的产品有人参糖果、人参饼干、人参茶、人参活性乳等48种产品,如果QS认证通过,2011年可上市的产品将达到18种。
二、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实现人参产业总产值100亿元;人参留存面积稳定在1500万平方米;水参总产量要稳定在12000吨;人参人均收入实现3500元,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产业效益稳步增长。
工作重点是:积极发挥人参核心产区优势,全力
培育壮大人参产业。实施人参产业振兴“4212”工程,2012年,全市继续抓好40个人参小区建设,人参GAP栽培面积稳定在2000万平方米;林下参发展到50万亩;全市人参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达到10亿元以上;新产品开发上市达到20个以上。
1、从源头抓起,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重点抓好4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和40个生产小区建设,严格GAP中药材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积极推广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和总体质量,为加工提供合格的原料。
2、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人参加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人参加工业的稳定发展,除了稳定的传统消费市场这个重要因素外,还需要政府对产业的重视和推动,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种植环节要重点扶持省级以上标准化基地,参后地、农田地栽参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加工环节要扶持大型龙头企业,高科技产品和市场急需产品的开发。在流通环节。主要应扶持统一长白山人参品牌,提高市场占有水平。
3、加强人参加工行业标准化建设,构建统一的营销平台。加强人参加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可追朔制度。要按照《吉林省人参管理
办法》的规定,全市人参重点加工企业到2012年末要通过GMP改造认证。对不能达标的企业要坚决淘汰退出市场。要通过宣传和政策引导,逐步扩大长白山人参品牌使用范围,构建统一的营销平台。
4、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提高人参产业的产业化程度。人参产业要想做得更大更强,就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而产业化建设的关键是建设强势龙头企业。2012年全市3个人参主产县都要各自重点培育2——3户大型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实力,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以拉动区域产业向纵深发展。2012年全市要重点推进日本津村株式会社、河北以岭药业、中国药材集团、山东绿叶和广药集团的合作。积极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以抚松、长白、靖宇三个省级人参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实施集群化发展,产业化布局,把诸多优势企业通过整合、联合和合作等方式,建立起优势互补,上下链衔接的企业间的合作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力争在全市人参产区建设4—6户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年加工转化原料参500吨以上;总量就可达到2000吨以上,占全市总产量的50%,强化对整个产业的拉动作用,提升整体效益水平。
5、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开发深层次产品。选拔
一批企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示范企业,重点给予扶持,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要加速推进药食同源步伐,根据市场需求,拓宽人参制品开发领域,重点开发人参药品、人参保健品、人参食饮品、人参化妆品等产品,争取开发一个打响一个,在提高健康的同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2012年人参食品开发要达到50个,上市品种要达到20个。并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确保人参食品安全有效。
6、合力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提升人参产品市场竞争力。动员市内企业积极加盟“长白山人参”品牌,合力打造世界人参第一品牌,2012年市内加盟企业要达到50户,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要达到100个。
第五篇:劳务经济安排意见
古党发[2011]25号
中共古城镇委员会古城镇人民政府
关于2011年发展劳务经济的安排意见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镇属各单位: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全镇劳务经济,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促进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人口大镇向人力资源强镇的转变,特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意义
我镇是一个有272 35人的农业大镇,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8800多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步伐的加快,剩余劳动力还将继续增加。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规模向外输出劳务,是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向外输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输出人员,又可以利用发达地区的环境锻炼输出人员,使输出人员既挣回票子,又洗了脑子,提高创业致富的能力。全镇上下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发展劳务经济纳入“发展抓项目,凉州大行动’’的总体思路和部署上来,把劳务经济作为当前乃至今后富民强镇的一大支柱产业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季度工作重点
指导思想: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镇村组统筹,培训服务齐抓,要求供给对接,创业就业并举,劳务移民结合”的方针,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强化劳务基证建设,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积极开展生态移民,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走一条政府引导,市场配臵,专业培训,规范组织的劳务经济发展新路子。
工作目标:2011年实现全镇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40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4800人,完成劳务经济收9300万元。巩固并扩大劳务输转基地,今年新开辟劳务输转基地1个,实现劳务人员由体力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
变。
季度工作重点:
第一季度:重点做好对务工人员的宣传、动员,反馈基地用工信息,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确定有组织输转计划;
第二季度:组织外出务工人员有序外出,为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用工合同和务工地基本情况;
第三季度:做好已外出人员的电话回访,培训近期外出人员,加强与基地的联系与协调,做好司法援助工作;
第四季度:重点做好务工人员维权工作,电话回访调查工资情况,掌握输出地信誉情况,搜集用工信息,做好工作总结和下年工作安排,利用冬闲开展专项培训。
三、突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工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劳务经济工作的领导,经2010年3月9日镇领导办公会议研究决定,调整古城镇劳务经济领导小组,组长为镇党委书记韩文天,副组长为镇政府镇长郭长征、副镇长李连志,成员为张赟堂、史海如、鲁军、曹德斌、党志军、包卫虎、周治国、赵杰元、赵新华。在新疆、兰州等劳务基地和各村聘任了38名劳务信息员,在村组确定了180名劳务联络员。逐步在用工量大的新疆等劳务基地设立办事处,建立劳务供需信息网络中心,实现与市、区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资源共享。
(二)强化外出务工人员培训
镇上承担对农民工培训和组织输出的主要任务。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利用我镇教育资源、党员电教中心等培训场所、设备、师资对镇区内剩余劳动力开展社会公德、择业观念、安全防范、权益保护等教育培训。对特殊岗位和特别技能,我镇积极和区上有关专业培训机构联系,委托其进行培训。镇上劳务经济工作站、教育、农技站、妇联、团委、工会等部门组织既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全力做好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又要积极向区上争取劳动力培训资金,拓宽培训资金投入渠道。每年镇财政将会安排专项培训经费1万元重点扶持劳务培训工作,劳务工培训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不断提高使用效率,计划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00人,开展引导性培训4000(人)次,开展创业培训100人(次),全面提升我镇劳务输转质量。
(三)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严禁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涉及劳务输出的劳务、计生等部门在办理务工人员外出有关手续时除收取物价部门核定的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和押金。规范劳务合同。镇劳务经济工作站要帮助务工人员同用工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明确务工人员在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和劳动工资方面应有的权益,引导和教育务工人员利用合同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协调用工单位依法为务工人员办理工伤、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同时,配合用工地劳动部门查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严格管理各村劳务信息员和联络员。对各村的劳务工作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其档案,加强对其的教育、管理、培训,从严惩处各种欺诈行为,对那些不法分子,要坚决严厉打击,促进劳务输出有序进行。
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对规模较大的输出基地,由镇上领导带队每年回访1次,了解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权益维护情况,积极协调解决劳务纠纷及其它相关问题,确保务工人员利益不受伤害。
(四)加大劳务输转宣传力度
镇劳务经济工作站和各村委会要采取图片展示、播放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宣传发展劳务经
济的重要意义作用,宣传劳务输转的先进经验和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引起全社会的支持,创造全镇上下关注和支持劳务输转工作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全镇劳务经济快速有序发展
切实加强党对劳务经济工作的领导。各村党支部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劳务经济作为全镇的中心任务来抓。镇上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把劳务经济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对完成目标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消极,措施不利,完不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中共古城镇委员会
古城镇人民政府
2011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