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孩子如何正确教育 看对孩子奖励与惩罚要适当
对孩子奖励与惩罚要适当
奖励篇
1.有言在先:事先向孩子明确传达父母们期望的行为是什么。比如“妈妈希望你玩好游戏后,自己把玩具收拾起来,这样才是爱整洁的孩子”、“你要学会自己穿衣服,这是大孩子应该做的”。知道某些行为会获得父母的喜爱和大家的欢迎,孩子就产生了作出良好行为的动力。
2.及时奖励:表扬孩子必须注意时效性。例如孩子主动扫地了,父母们要及时肯定。同时,表扬不等于乱戴高帽,一定要有针对性,让孩子知道具体“好”在哪里,比如孩子爱劳动、勇于改正缺点等等。
3.并驾齐驱:采取合适的表扬方式,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互结合。父母们要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你做得很好”,并且拥抱、抚摸、亲吻孩子,用肢体语言传达对孩子的支持。何时应采用物质奖励呢?爸爸妈妈最好等孩子自己提出要求,之后共同商量并明确指出:必须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才能得到这份礼物。
4.制订规则:要奖励习惯养成、学习表现等长期行为,可以使用“代币制”。爸爸妈妈在纸上画好方格,与孩子达成协议:每次表现良好,就画上红圈或往上升一级,每次表现不好,就画上蓝圈或往下降一级。一个月或几个月下来,红圈达到一定数量或上升到一定级数,就可以实现孩子的愿望。
惩罚篇
1.以德服人:接纳孩子,要以了解具体情况为前提。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错事,父母们自己先要静下心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心里不开心,能告诉我是为什么吗?”父母们这么一说,孩子就对大人产生了信任感,感受到父母们对自己的理解,很自然就承认自己的过失。要了解孩子具体做了什么错事,更要弄清楚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可能在某些现象背后孩子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2.宽容真诚: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强,情绪容易波动,他们往往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以符合规则,因此不必把他们的错事刻意夸大。比如几个孩子凑在一起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看见饭桌上好吃的菜就要夹来自己吃……对于这些现象,父母亲要宽容处理,向孩子说明并示范正确的行为,作出榜样,不要刻意用“捣乱”、“没礼貌”等严重的词语给孩子“定罪”。
3.晓之以理:无论对孩子惩罚与否,在此之前都要说理。说理要就事论事,简明直接,用孩子能理解的话来讲。最关键要说明两点:第一,为什么犯了这个错误要惩罚;第二,怎么做才是好的。如果父母亲反复唠叨,讲的都是大道理,孩子只会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不耐烦,最终产生逆反心理,索性不听了。
4.故意忽视:如果孩子做出了无理取闹的行为,例如无端发脾气、无端哭闹等,最好的办法是父母亲故意不予理睬,只顾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作出这些行为,主要是为了吸引大人注意或提出要求。一旦他们发现父母亲不吃这一套,自然也就不再哭闹了。故意忽视切忌半途而废,最终向孩子妥协。他们一旦得逞就更觉得这一招有用,以后还会变本加厉。
5.将功补过:必要的惩罚是应当的,但惩罚并不见得就是训斥、罚站、关房间等,还可以惩罚孩子收拾盘子、自己洗袜子、打扫房间等等。把这些他们平时不去做也不喜欢做的事情作为惩罚方式,既可以起到警戒作用,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有研究表明,让孩子负责简单的家务劳动,能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第二篇:用适当的惩罚培养孩子的责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用适当的惩罚培养孩子的责任
作者:王芳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1期
随着新教育方式转变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和“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提法越来越热,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处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处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老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但我认为,在提倡表扬、赏识、奖励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咱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咱们所否定的处罚教育,让适当的正确的处罚教育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当一个人犯错后,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即以愧疚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以获得心理平衡。即使那些年龄很小的孩子也会有这种心理。所以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进行教育的最佳机会,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渴求从这种心理中解脱出来,因而此时的他最容易接受教育,并且刻骨铭心。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惩罚案例,是美国总统里根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里根在12岁时因为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为了偿还从父亲那儿借来的赔玻璃的钱,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擦皮鞋、送报纸、打工,终于挣回了12.5美元。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小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当然,我们所说的惩罚,并不是心理虐待、歧视,也不是罚抄课文多少遍、去操场罚跑多少圈之类。惩罚的一个基本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曾经有一个父亲感叹儿子没有责任心,一学期丢了10个小黄帽,他就此事请教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老师。孙老师问他是不是孩子丢一个他就给买一个?他说是的。孙老师告诉他,如果这样下去,孩子不可能有责任心,因为对孩子来说,东西丢了无所谓,家长马上就会给他买新的。父亲问应该怎么做,孙老师的建议是:孩子再把小黄帽弄丢,就让他自己去找,如果找不到,第二天就不给他买,让他光着脑袋去上学。父亲担心那样做孩子会被老师批评。孙老师明确表示,就是要让孩子受批评。然后孙老师建议家长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如果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如少吃一顿肯德基、少买一本故事书等,用省下的钱买帽子,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才能使他有责任感。
我对自己的儿子也是如此教育的。儿子如果做错了什么事,也会给他惩罚。先给他讲道理,然后罚儿子做家务、不去书店看书、不准看动画片等等。等儿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完成惩罚以后,才能按原来的计划继续他喜欢的活动。这样的惩罚让儿子增强了责任感,绝大多数时候能有计划地主动完成他自己的事,能帮助大人做一些家务,尽他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第三篇: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者素质的提升,教育的本质是亲子关系的改善,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呢?
一、尊重:目的是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成人对孩子的尊重,就是给孩子种下一颗自
尊、自重和尊重别人的种子。要尊重孩子,要做到:
1、接受孩子的全部;
2、谨防家庭教育中的变脸,不要伤害你最亲近的人。
3、孩子之间不要做比较,要比的话,要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这次和上次比,比
出自尊和信心。
4、遵守诺言,要说到做到:a、不要随意瓣哄骗孩子;b、不要对孩子轻易承诺;c、承诺
兑现不了要及时道歉;
5、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二、沟通:走过孩子的心灵
1、心平气和、平等交流------态度决定一切;
2、多听少说,避免唠叨,只动嘴的教育是最差的教育;
3、是商量建议,不是命令,孩子与你不是上下级;
4、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5、沟通的内容不要仅限于学习,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
所以,多听少说,想好再说,不起作用的话不说。
三、放手: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
四、克制:是教育必备的素养
克制的原则:
1、自己情绪不好不教育孩子;
2、孩子情绪低落时不强迫他做事;
3、无伦在什么时候,不要和孩子对立;
4、静默三十秒离开
注意:
1、不要把工作情绪带回家,事业是为家庭服务的;
2、面对重大事情更需冷静,父母是孩子永远的保护神;
五、影响:奠定孩子一生的品行,六、学习: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功课:
1、家长要养成阅读的习惯:
2、溶入孩子的世界,向孩子学习(比如网络)
第四篇:如何正确对孩子进行奖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它们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但是奖励和惩罚都是有技巧的,如果应用不好,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家教网反而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1、明确奖惩的各自适用范围。
奖惩不能随意使用,它们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其适用性依各自的功能而定。
奖励或表扬适用于表扬孩子的优点,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如孩子平时很胆小,当他第一次敢在客人面前讲话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以鼓励他的勇敢行为,克服胆孝怕生的弱点。赞扬有助于使孩子建立起独立性、自觉性、自信心等好的个性品质。但如果表扬使用不当,超出其适用范围,会使孩子产生自满、自负、自觉性与自律性差、抗挫折力弱等不良品质。
惩罚或批评比较适用于纠正孩子的错误,抑制其不良行为。比如家长发现孩子说谎,一定要给予批评或惩罚。有些家长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就会使孩子不能明辨是非,这种缺陷教育会导致孩子形成人格缺陷。同样,惩罚使用过度则会使孩子自卑,遇事懦弱退缩。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视具体情况来灵活地选择奖惩手段。
2、奖惩的使用比例宜为“罚三奖七”。
在教育孩子方面,称赞比责骂的功效大。如果惩罚多于赞扬,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常对大人的话信以为真。因此,父母对孩子奖惩方式使用上的分配比例要依“三七开”的原则,要以鼓励为主、三分批评,七分奖励。同时,在每一次具体实施奖惩时也应贯彻“三七开”的原则:在表扬奖励时,还要指出孩子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在批评惩罚时,也要肯定孩子的优点,以防止孩子自卑。
3、奖惩要有理有据。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奖惩随意性很大,今天高兴了,就奖励一番;明天不痛快,就批评孩子一顿,这种毫无标准可依的奖惩是无效的。家长在实施奖惩时,应向孩子讲明奖励的是什么,惩罚的是什么,才能对孩子以后的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的缺点就大发雷霆,不讲明道理,就责备孩子一通。孩子常会慑于父母的威严而表示改正,但却不知错在哪里。
奖赏和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父母的教育艺术,更不是宣泄父母的感情,而是为了孩子能更健康、向上地成长。奖励和惩罚是两种相对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对孩子奖罚要以奖为主,孩子有进步就应该得到父母的奖励。当然,“奖励”孩子的方式也要讲究科学,这在本节后面将有具体的论述。不过,孩子也需要适度的“惩罚”教育。这里所说的“惩罚”,并非训斥、讥讽、挖苦、污辱或者罚站、罚跪、拳打脚踢等“体罚”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家长在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惩罚,罚得口服心服,这样才能起到抑制孩子不良行为的效果。
总之,表扬和奖励的使用是一门艺术,要做到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定。每个做父母的,如果能用心了解孩子,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相信都能正确地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正确、适度地使用奖惩手段,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请家教关注前沿的教育信息,欢迎登录http://jj.bcjy123.com/
第五篇:看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
看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
世界上有两个民族最重视教育,一个是华人,一个是犹太人。在全球只有1500万的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可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是其它民族的一百倍。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犹太人不仅在科学领域,在经济、思想等领域出类拔萃的全球领袖人物也比比皆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基辛格、以及格林斯潘和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令亚洲闻之色变的索罗斯都是犹太人。
有一句谚语说:“世界上的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世界上的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
世界多数民族都将早晨作为一天的开始,公历的一天开始于午夜,而犹太人的一天则是从太阳落山时开始的。当孩子问为什么时,他们就说:“将黑夜作为开始的人,他的最后才是光明。”这样教育孩子要先吃苦,后享受。
犹太人是惜时如金的。比如当孩子问现在是几点钟时,他们总是说:“现在是11点21分35秒。”而从不说快11半了、11点多钟了的模糊概念。正是因为这样,犹太人的时间观念极强,他们对数字也非常敏感与精确的。
犹太人是最爱书的民族。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他们对孩子说:“书是人生命东西。”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并不识字的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让孩子很小时就知道书本是甜的。使孩子从小把甜蜜和书本联系在一起。犹太人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但是有用的,而且是给人生带来甜蜜和快乐的。
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正因为犹太人把学习看作人生的乐趣,因此他们教师的理念首先就是培养小孩对学习的爱好,他们会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决不会因为某个孩子进度比较慢就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因材施教,采取鼓励的态度。这种教育理念培养了犹
太人普遍并保持终身的爱读书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知识即智慧
犹太人不但把学习看作人生快乐的源泉,培养为学习而学习的态度,而且他们更加重视通过学习开启人的智慧。
犹太人不断地受到迫害,房子、财产有如昙花一现,因此在犹太儿童还没有长大成人之前,他们的父母就会教育他们,智慧比财富和地位都更重要。在犹太人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学者远比国王伟大,也远比富翁伟大。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重视才能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从以上几点可以管窥犹太人“教育为本”的兴邦谋略,其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颇值得我们去探究。
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母亲经常会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对于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知识”。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犹太人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就是通过教育,极大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增长他们的才能。
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母亲给了他音乐上的熏陶,叔父给予他数学上的启蒙,而父亲则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赞扬与鼓励。
以学习作为人生快乐和甜蜜的来源,以鼓励独立思考作为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这是犹太教育的显著特点。
犹太人对教育有种特殊的执著,称大山为“哈里姆”,称父母为“赫里姆”,称教育为“奥里姆”,这三个词出于同源。在他们眼里,老师与大山、父母同样重要,同样值得尊敬。犹太人有句成语:“你比希勒尔还穷么?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吗?”犹太人从小就知道希勒尔的故事。有个犹太故事说:少年希勒尔很穷,他拼命工作,将挣得的钱的一半都送给了学校守门人,以求进入学校听课。后来他连一块面包都吃不上了,守门人再也不让他进入学校。于是,他就悄悄爬上教室楼顶,趴在天窗上听课。冬季的一天,天空是晴朗的,可教室里却很阴暗,后来学生们才发现,是希勒尔趴在天窗上,已经被冻僵了。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一句话:“你比希勒尔还穷么?你比希勒尔还缺少时间么?”这句话常常被大人们用来激励孩子勤奋学习。犹太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了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对历史教训的铭记
历史教育的作用,在于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相当认同。所以,犹太人不仅教给孩子历史中的辉煌,更强调历史中的失败、挫折、没落与迫害,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犹太父亲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户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忘情而高兴。到了第三次,孩子又欢快地跳下,但父亲并没去接,可怜的孩子跌在地上哇哇大哭,慈祥的父亲则在一边暗笑。孩子抱怨父亲
为什么不接反而欺骗了他。父亲在儿子惊恐之余,循循善诱地教导儿子:“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你为什么以为我是你父亲,就一定会帮助你?”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民族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于人生,永远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
对刻苦治学的鼓励
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多遍地读、说、听,做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这种学习的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韧性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质,而是在细节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这种传统在犹太人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被遵守着。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犹太子女,即使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进取的热情使犹太人比别的民族明显高出一筹。
正如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数的犹太学生的成绩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具有遇到挫折也不言败的精神。
对创新精神的提倡
犹太家庭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者很多书本的驴子”。因此,他们十分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
许多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因此,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推导,喜欢创新,铸成了犹太精神的核心。对理财观念的培养
犹太人对子女的理财教育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们会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孩子,这是他们民族的惯例。孩子三岁时,父母就开始教他们辨认硬币和纸币;五岁时,让他们知道钱币可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告诉他们钱是怎么赚来的;七岁时,孩子得看懂商品标的价格,并加深“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八岁时,父母开始教孩子可以通过打工来赚钱,并且把钱存在银行里;十一岁到十二岁,要他们学会看穿电视广告的假象,并且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是一位犹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前记下当天的每一笔开销,甚至告诉他哪里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孩子学会过节俭的生活。作为世界第一位拥有十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洛克菲勒给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甚至比一般的家庭要求更严格。
正是因为从小对金钱形成概念,犹太人才能以“善于做生意”闻名世界;也正是因为这种精打细算的习惯,犹太人才能在点滴积累中,奠定起整个民族厚实的物质基础。
其实,无论以何种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犹太人始终不忘强调一点:再多的财富也会消失,唯有知识方能受用终身。正确的理财观,必须建立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基础之上。
犹太人说:“有十个烦恼比仅有一个烦恼好得多,只有一个烦恼时,痛苦定是深刻的。而有了十个,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自杀者是因为有了十个烦恼而死的。”所以犹太人虽然苦难多多,但他们并不惧怕。
多数民族都将胜利、喜庆作为节日,可是犹太人最盛大的节日“逾越节”,却是纪念在埃及当奴隶的日子。这天,他们给孩子吃一种很难吃的没发酵的面包和很苦的叶子。,然后讲祖先在埃及的屈辱故事。
不论穷富,犹太孩子都有一个存钱的盒子,可是这钱是不能自己用的。这是专门给乞丐留的。犹太人说:“许多乞丐的衬衫里就藏着智慧。”因为包括乞丐在内所有的犹太人都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经典。
犹太法典上说:“5岁的孩子是你的主人;10岁的孩子是你的奴隶;到了15岁,父子平等,就没有孩子了。”在五旬节内,年满13岁的孩子都要参加隆重的成丁仪式,表示自己已经是真正的犹太人了,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关于犹太人,还有许多优点,比如团结,比如勤劳,比如勇敢,比如富有进取精神,但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的家庭早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们这种把我们伟人提出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一点一滴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这,也许就是犹太民族能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创造出伟大奇迹的奥秘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