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要呵护孩子心灵
教育要呵护孩子心灵
广州市妇联近日发布的《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报告》显示,社会公众对家暴的危害性认识仍有不足,超过六成被访者认为打孩子不是家暴。对家庭暴力存在认知误区的人们,一次又一次成为伤害事件的主角。
在许多家长看来,“收拾”不听话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殊不知,家庭暴力不仅带给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还给他们留下难以消弭的精神创伤。忽视孩子主体性,将孩子看成一个“欠管教”的客体,这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教育观念,说到底就是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的产物。卢梭曾经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一些习惯替子女做主的家长,需要从“暴力育人”走向“爱的教育”。
要实现“天经地义”到“一次都不能有”的转变,固然需要家长们价值排序的更新,也离不开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社会支持。一方面,要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落到实处,发挥制度应有的效力;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塑造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态度,对“打孩子”坚决说不、果断喊停。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孩子们才会免除“家暴之痛”.
第二篇:呵护孩子的心灵
呵护孩子的心灵
——爸爸妈妈妈妈,请多陪陪我教学目标:
1、引导家长明白父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明确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2、建议父母亲和孩子多交流,一块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教学重点、难点:
让家长明确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建议父母亲和孩子多交流,一块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成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对象:三年级家长学员
教学方法:故事感染、情景再现、谈话讲授法。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先让咱们家长听一则故事。[故事《二十美金的价值》] 问题:听了这个故事,在座的家长有什么感想?
1、先请几位爸爸妈妈结合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历来谈谈感想。
2、再请几位家长来谈谈自己在平时是怎么做的?你们对自己的哪些做法是满意的,哪些做法是不满意的?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话题:爸爸妈妈妈妈,多陪陪孩子!
授课过程:
一、分析形式,找出问题
缺乏父爱或母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单亲家家庭的孩
子,但时下父母亲在外挣钱支撑家庭,爷爷奶奶全力照顾孩子和家庭的新型生活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父母亲忙于工作而很少参与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从而导致孩子依恋爷爷奶奶,对父母亲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做父母亲的开始忽略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而孩子的心目中,也形成了“爸爸妈妈妈妈忙”“爸爸妈妈妈妈不会”“爸爸妈妈妈妈不好”等片面印象,更无从接受父母亲正面的有益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到缺乏父爱,随之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开始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育,以至于孩子的内心深处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唤:爸爸妈妈,多爱我一点。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情景对话”)我想大体统计一下,咱们家长在家遇到类似这种情形的家长请举手。
1、爸爸妈妈经常出差在外,顾不上孩子的家庭。
2、爸爸妈妈虽然在家,但照顾孩子的责任主要是在妈妈的身上的家庭。
其实这段情景对话和上面的教育故事都表明了同一种现现象,那就是父爱缺失。现代的父母亲平均一天能抽出多少时间来与孩子相处?据一份调查显示,约有70%的父母亲只有休息日才陪孩子一起玩。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父母亲这个角色都处在“离岗”状态。
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工作忙碌:A加班B应酬
工作忙碌是造成这种状态的一大原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作为承担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的父母亲自然更加辛苦。为
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幸福,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或出差或加班而无暇陪伴妻子和孩子,对大多数男人来说,事业的成功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志。所以许多男人都把事业摆在人生的第一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事业上,自然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就少多了。另外,有的男人应酬很多,常常不在家吃晚饭。有时酒场结束后,接着又去喝茶、泡脚,等回到家时,孩子早已在梦乡之中了。
2、不正确的观念:教育、照顾、陪伴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母亲只需赚钱养家。
除了工作忙,应酬多,大多数男人还有一种不正确的想法,那就是“教育、照顾、陪伴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母亲只需赚钱养家”。在这种思想下,他们即便有时间也不愿意陪伴孩子,而更愿意看电视、看报纸、玩游戏、打扑克等,殊不知,父爱绝不是简单体现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上,其更深广的内涵是给孩子精神上的指导和情感上的关怀。
三、父母亲在孩子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父母亲带大的孩子更大方,更聪明,更容易取得成功。
有关人员回顾了100项不同的研究后发现,父母亲给孩子的爱越多,孩子的情感世界发展就越完善。这些孩子大多慷慨大方,有良好的社交技巧和强烈的自我价值感。另有几项研究表明,积极的父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避免某些不良行为,如乱发脾气、毁坏物品、欺负同学等。近年来,美国耶鲁大学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父母亲带大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智商更高,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也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
较之于大多数母亲来说,父母亲与社会的接触面更广,知识结构更全面,社会阅历更丰富,性格更坚强,做事更果断。因此,父母亲能够给孩子传递更多的信息,更能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在智力方面,还涉及体格、情感、个性等方面。一般来说,与父母亲接触少的孩子,其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于同龄的孩子,这些孩子还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比其他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抑郁、孤独、任性、多动、依赖的心理倾向。
父母亲大多数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其坚毅、深沉、果断、独立等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令孩子在身体、智能、性格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在父母亲的影响下,孩子更容易具备勇敢、开朗、灵活、宽容,热情和幽默的个性。孩子的动手能力也会比较突出,更容易进行创造和发明。
2、父母亲的角色让孩子更容易把握性别特点,有效避免了“男孩女性化”。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亲这一角色能让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点准确把握,尤其在避免“男孩女性化”上作用更为突出。父母亲经常陪伴孩子,男孩会更好地从父母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言语和行为,逐步树立起坚毅、果断、独立、进取等男子汉气概;女孩则会更好地从母亲那里习得温柔和细腻,并在父母亲表现出的冒险、进取、独立等气质中形成对“男子汉”的正确认识。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亲的参与,无论男孩或女孩都容易产生性别混淆。
父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具有目的性和远瞻性,对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全面和理性。他们不会停留在孩子的几个
小问题上烦恼不已,而是理性地帮孩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地启发并引导孩子寻找解决的方法,给孩子以自信和力量。
四、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梅志罡老师就父母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谈了三点看法。
1、亲子活动——家庭沟通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①父母亲平常要多亲近孩子,尽量坚持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家庭亲子互动,孩子不仅能够从父母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而且能从父母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展补充养分。
2、父母亲要尽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互动氛围。②父母亲要尽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互动氛围。如在孩子面前夸奖、赞扬孩子的母亲,或对妻子微笑等。夫妻间在孩子面前的爱慕行为,是确保给孩子爱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屏幕展示:
3、沟通,引领家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
③父母亲要多方面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业。做父母亲的应经常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谈话,通过谈话使自己了解孩子,让孩子了解父母亲,同时也使孩子通过父母亲了解外面的世界,多方面去教育孩子,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综上几点,做父母亲的应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大责任,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妻子一起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爸爸妈妈妈妈的关爱中健康美丽快乐的成长。
今天咱们的课就到这里,我想咱们的爸爸妈妈回去后,应该好好想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并把我发下去的一张问卷作业认真读读,做
做,把对孩子的爱付诸在我们的行动上!今天的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第三篇:用心呵护孩子的心灵
用心呵护孩子的心灵
——单亲家庭学生有效教育策略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观察到,离异家庭子女的情绪不稳定、情感不健康,往往出现自卑、消极、脆弱、恐惧、悲伤,容易与教师、同学对立。经过调查、了解得知,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他们的家庭或是父母离异,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尤其是前者,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也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尽快医治单亲家庭学生心灵创伤,维护心理平衡,保证学有所得。无数次教育实践和心理研究表明:教育成效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充足的信心和高昂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应注重营造师生之间和谐互动、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用爱心唤起单亲家庭学生对生活的信心,改变他们的情感世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因此,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已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
我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教育策略:
一、以心换心的教育策略
——就是用真心换取真心,用真心换取信任。
班里的同学李某,刚入学时特别爱哭,遇事没有主见,不合群,不自信,做作业速度太慢,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参加班上的活动,甚至连体育课也不愿意上。
有一次上活动课,在自由组合小组之前,我先不提李某的名字,而是给全班同学讲了他的不幸遭遇。班上的同学都纷纷叹息,表示
自己一定会帮助这位同学。这时,我才告诉大家:“咱们班的李某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孩子。他经历了那么多不快乐的事,可我却发现你们不怎么跟他玩,甚至有的同学还取笑他。”此时,周围的同学都争着要跟他做朋友。有的说以后要帮助他学习;有的说要跟他一起做游戏;还有的很诚恳地对他说今后再也不取笑他了。霎时间,李某似乎成了班上所有同学关爱的对象。当时他激动得脸红红的。我也趁机问他:“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想说点什么呢?”他想了想,小声说:“我想谢谢大家!”我微笑着鼓励他说:“请大声点儿。”于是,他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大声喊道:“谢谢你们!”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也被孩子们那种纯真的情怀深深地打动了。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在课堂上是你们的老师,在课间是你们的朋友,只要你们愿意,都可以把自己不快乐的事儿告诉我们,我会尽量帮助你们的!”全班同学都说:“好。谢谢老师!”李某也使劲地点了点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某渐渐地融入了班集体。
二、以情换情的教育策略
——就是用“友情”弥补“亲情”,用爱心唤醒良知。
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我班谭某,男,12岁,父母离异,跟随父亲,其父再婚,孩子多数时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种生活轨道上生活久了,他也厌倦了这样的生活,经常旷课,往往早晨按点从家里出来,把书包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到放学的时候,再和其他同学一起回家。要问这段时间他在哪儿,干了什么?原来他在社会上和
一些比自己大的孩子“鬼混”。偶尔有一天来到学校,也是无组织无纪律,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接受,学习成绩每况愈下。针对这种行为表现,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在他心里荡起阵阵涟漪。
对于他落下的课,我安排班干部轮流给他补上;当他有病时,我主动为他取药,并联系他的父亲说明孩子的病情,让他的父亲多给孩子一点关爱。有一次,我带领班里的同学去看望他,给他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谭某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和无私的爱。他抹着眼泪说:“老师,有了您的呵护,我从此不再缺少父母之爱;有了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从此不再孤独无助。我以一颗真诚的心谢谢你们!”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场面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从此,在我的班集体中,多了几份关爱,少了几份争吵;温馨的环境,和谐的校园,创造着美好幸福的人生。
三、用“爱心”抚慰“创伤”的教育策略
——就是要做单亲家庭孩子的知心人、知情人,设身处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以安抚他们那颗受伤的心。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班主任、课任老师、家长应齐抓共管。特别是班主任应经常和科任老师交流意见,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对教育孩子确有困难的家长,班主任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行为上的支持与鼓励。只有家校联谊,齐心协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适时变换教育方式,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我教过的六年级学生陈某,父母离异后,先判给父亲,但跟母亲生活,住在姥姥家,情绪变化无常,时好时坏,好的时候非常随
和,坏的时候对什么也不满意。看到同学们个个朝气蓬勃,阳光灿烂,自己却六神无主,不断受挫,自卑感越来越强。至于心中的烦恼,她从不愿意对别人诉说,只在日记中写道:“同学们的烦恼可以跟爸爸妈妈说,我的烦恼只能跟小狗说。”长期的内心封锁铸就了她的孤僻性格。在她孤独无助的日子里,竟然在社会上交上了异性朋友。从此,她经常迟到、旷课,还表现得爱着装,爱说话,无所顾忌。
对这种孩子的教育,我没有操之过急,而是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找她促膝谈心,表扬她这段时间变得阳光和快乐,让她找到自信,感到有自尊;然后,用关爱的眼光,慈母的心肠,柔和的话语,探出她 “交友”的秘密;最后,旁敲侧击、潜移默化地开导她,教育他,指导她如何交友,与什么人交友、怎样判断朋友的真诚无私与虚情假意,防止自己上当受骗等。在这期间,老师密切关注她言谈举止的变化,并在课堂上为她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并及时表扬激励;课下多安排班干部和同学与她交往,让她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分散她的注意力,消除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帮助她一步步走向正确而又健康的交友之路。
四、用“回避”保护“自尊”的教育策略
——就是针对感情上有创伤的单亲家庭的孩子,采取有意“回避”,保护“自尊”的方法,为他们撑起一片感情的蓝天,以安抚他们那颗受伤的心灵。
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有关家庭生活的文章比较多,大都是描写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父母对儿女无私之爱的。常听有的语文教师讲,每当讲述这种浓浓的人间真情时,感情脆弱的学生总会触景伤怀,泪流满面。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可当老师提问他们时,他们却有意回避,说不知道。我班学生刘某,男,11岁,父母离异后,判给父亲,父亲经常不在家,交给爷爷奶奶管,可爷爷也管不住她。父母离婚一年后,最疼爱她的奶奶突发脑溢血去世了,这在幼小的刘某心灵深处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他感情上突然受挫,心灵上也蒙受沉重打击,在往后的日子里,他有时候闷头不语,有时却上课大声吵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老师的批评也不予理睬,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架势。
针对这种孩子,我采取有意回避、保护自尊的策略,通过感情上倍加照顾体贴,敏感问题和话题有意回避的方法,为他们撑起了一片感情的蓝天,抚慰了他们那颗稚嫩而又受伤的心灵。
在班级工作中,我特别重视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并采取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用“友情”弥补“亲情”、用“回避”保护“自尊”等有效策略对他们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耐心细致的教育,使他们在老师的呵护和同学们的关爱中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体验到了人生的快乐。
据不完全统计,担任班主任近20年来,所教班级的单亲家庭孩子共28个,其中有11个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17个分别在读小学、中学、大学。我跟踪了解了一下,这些学生大都心理健康,学习上进,孝敬长辈,表现良好,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密切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的行为表
现和心理需求,对症下药,有效教育,妥善管理,以心换心,以爱换爱,用特别的爱唤醒他们的良知,用春风细雨般的言行滋润他们的心田,敞开他们的心扉,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学会回报。
五、操作中注意的问题
由于单亲家庭孩子所处的生存环境极为不利,不是缺少父爱,就是缺少母爱,有的甚至长期生活在“后爸”或“后妈”身边,无论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都有可能不跟家长一心一意,这种离心离德、背道而驰的局面,极易造成敌视、仇视、叛逆等心理疾病和随意出逃等不良行为。因此,在做单亲家庭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先与本人和家长沟通思想,建立良好关系,然后再根据学生特点和家庭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持之以恒地开展“救援”工作,切忌单枪匹马、态度生硬、操之过急,被动应付。
由于这类孩子最缺失的是关爱和亲情,在做这类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时,不妨先从关爱和体贴入手,让他们从老师和同学这边迅速找到久违的爱和应有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轻松、自由、快乐、健康地生活和成长。
第四篇: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育要走进孩子心灵
----读李镇西《把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教育学家李镇西和他的团队以生动详实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心与心交流的空间,读后,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份执着的耕耘和成功的喜悦。我为他们无怨无悔地承担着教育重任而鼓励,为他们对待孩子真诚无私的爱心而感动,为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情怀而赞叹,为他们探索素质教育之路而自豪!这些鼓舞着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向前,让我更加坚定以“用心、真心,所以开心”作为自己教学的座右铭,引导自己和孩子不断追求真善美!
“教育”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可从李校长和他的同事们的践行中感受他们独特的教育方式。教育,要先走进孩子的心灵,尝试去学着理解、尊重孩子。当你蹲下身子,站在与孩子同样的高度再去审视这个世界、反思自己的教育时,你才会知道: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用爱培植爱,用童心唤起童心”——在这里引用李校长的话,是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无私地爱上许许多多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而且要爱得公平,爱得合适,那是多么地不易!我曾经迷惘过关于对“爱”的条件和适度问题。读过此书,我明白了“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在我面对一颗颗稚嫩的心的时候,只有让爱和童心相互滋润,才能形成感召的力量,在孩子的心灵上插上新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宽容。如果没有爱,就不会去在意孩
子的冷暖;没有爱,如何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没有爱,哪里能看到孩子对你信任的目光;没有爱,哪里会有和孩子之间的默契;没有爱,你就不会是一名合格的老师!„„读完此书,我想真的有必要再一次思考一下关于“爱”的主题了,重新审视一下“爱”得是否用心、是否恰当。只有用心的爱,才能被所有的孩子珍藏在童年的记忆里。
我有过几年的教学经验,回想起来,有过成功,自然也有过失败或做“无用功”的例子。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教师起着“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但也不可能总是对的或成功的教学。读了李校长的书,我豁然开朗起来。面对曾经因经验、方法等等原因造成的失败或无效的教学,也就够泰然处之了。因为我觉得,失败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会不会去进行教学反思!能不能从失败中汲取营养,让失败引导下一次的成功!书中“且教且思”系列中的文章,让我认识了“教育反思”的理念。这将引导我坚持读书,在从书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记录好教育细节随笔,让那些零碎的散乱的思考成为系统的“反思”总结,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
孩子毕竟有他自身年龄的特点,我们绝不能以对一个成年人的要求来苛责、规范他。孩子有孩子的天性:活泼、天真、好动,这些都是他们身上最本质、淳朴的东西。我们从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永远是安安静静、循规蹈矩的,因为,我们并不是在制造一批机器、产品,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一群每个都有他自身可贵天性的、有思想的人!我希望我们的教育是能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
第五篇:多重角色 ,呵护孩子的心灵
《我和孩子的故事》征文
多重角色,呵护孩子的心灵
大二班班主任 张永娟
孩子的心灵,就像透明的水晶,清澈见底,没有任何瑕癖,是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财富,孩子的话语更似三月暖和的春风拂过人的心田,让人倍感亲切、温暖与温馨,记得在一次“树叶妈妈与小树叶”的游戏中,孩子们玩得欢天喜地,胡晟宇小朋友突然说:“张老师是树叶妈妈,我们是树叶宝宝。”、“老师象妈妈。”……他的话像一股暖流一直流进我的心窝……孩子的天真与纯真总让人深深感动,使人不能不爱他们——这些世界上最美的精灵!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是孩子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尊重孩子”“孩子是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 ……等等无不指出了孩子需要成人的平等对待、关注和尊重,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应以多重角色去呵护孩子,不只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以阳光般的温暖去呵护孩子充满希望、充满渴望、充满幻想的童心,呵护那刚刚出土的梦想的萌芽、创造的萌芽、思维的萌芽,让他们在精彩的童年里快活地、自主的成长……
社会上赋予幼儿教师以不同的“冠名词”:“保姆”、“母亲”,也有人说“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只能如此说:确实我们担任着多重角色,兼具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责,不但是保姆、母亲,更是孩子的大伙伴,是孩子的赏识者、支持者,是孩子的“大朋友。”
作为保育工作的一部分,象“保姆”、“母亲”一样呵护孩子是无可厚非的,孩子是娇嫩的花朵,是我们的上帝:“老师,我的鞋带散了”,我马上蹲下去为孩子耐心的系好鞋带;“老师,我的发夹掉了”,我又百忙之中翻棉被为孩子找;孩子生病了,若不能及时通知家长,就连忙请别的老师帮忙带班,自己送孩子去医院就诊,问长问短,让他多喝开水;活动时,让孩子及时脱衣,活动完了,又马上提醒和督促孩子穿衣;有少数几个孩子不爱穿外套,常常从偷偷把衣服脱掉,我总是充当监督官,让他们穿上;几个调皮的孩子起床时,不穿好衣服就偷玩,我总是急在心里,并及时处理,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穿衣,这是强烈的责任心所导致的真正的关心与着急……尽管由于日常生活的烦琐,难免会有“遗漏”和“不足”,但扪心自问,我尽心尽责,做好保育、教育工作,我希望每个孩子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让我们的孩子在爱的滋润中象春日里的植物茁壮成长!
哲人说: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它给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诗人说,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我不想以“铺路作石子,护花作春泥”的辉煌的诗句来比喻自己,但我希望以自己真挚的心、强烈的责任感去对待我的孩子们。
大班的孩子已有较强的独立能力,个性也逐渐明显起来,已经有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学会了观察周围事物,学会比较自己和别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认可和呵护。早在半个世纪之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了解孩子与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关心爱护孩子的心灵体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个被尊重的个体,是孩子健康的心要的催化剂。“健康”不只是身体的,更是心灵的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充分体验师生是平等的,老师不但是“师长”,更是“伙伴”,是“大朋友”,甚至有时也是“孩子”。于是我和孩子一起游戏,我可以当“大灰狼”去抓孩子们,也可以当“小羊”让孩子们来抓我,在共同游戏
中体验伙伴的快乐;我和许多孩子以平等的身份相互借碟片,体现我们友好的朋友关系,有些孩子主动向我借物品,是那么大胆与活跃,使我们相互都体验到了“朋友间”的快乐与友谊;我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灵,低头与他们说话,时而摸措他们的头,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让阳光照耀他们的心扉;我赏识每一个孩子,去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在自信中成长,在享受自我成功的感受中快乐成长……有些孩子还常大胆的和我开玩笑,体验一起聊天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