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8:2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

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

江苏省委赴华西村调研组

华西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光辉旗臶。几十年来,华西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超越、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去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村级可用财力超过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万元。华西村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华西村的经验对全省和全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华西村成为大规模培训农村干部的重要基地。

在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发展为鲜明导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新突破,创造了新辉煌。吴仁宝同志提出的“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精辟概括、集中体现了华西村近年来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更加突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高效益发展,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今年6月3日,省委书记梁保华专程到华西村调研,对华西村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新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进一步总结并在全省 学习推广华西村的新经验,促进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

华西村的新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引领新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为过去的成绩和荣誉而自满,不为已有的做法和经验所局限,自觉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勇于实现自我超越,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一是发展为要、效益优先的“发展观”。华西村在任何时候都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实践中总结出“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深刻道理,近几年又进一步树立“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有效益的发展最科学”的理念,更加强调“创新创优创效”,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优先位臵。二是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观”。树立“创新必兴、守旧必衰”的理念,鲜明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更加注重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三是人才优先、量才适用的“人才观”。进一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念,更加重视人才这个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民生为先、共同致富的“富裕观”。进一步树立“富裕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个人共同富、健康富、长期富”的理念,更加有效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善民生,更高层次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奉献观”。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是我最大的幸福”的理念,更加突出思想作风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五观”丰富了华西精神,开阔了华西之路,激励干部群众以更强的争先意识、更大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引领了华西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大发展。2003年华西村年销售收入达到106亿元,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总量超百亿元的村,他们不满足现状,不断超越自我,通过发展再创新、管理再创优、产业再创效,2009年达到500亿元,华西集团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110名。

在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提出“淡化销售总量、提高经济效益,工业与三产服务业利润贡献率逐步达到各占50%”的发展要求,提出到2011年建村50周年之际实现年可用资金50亿元的奋斗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新三化”,建成生态园、幸福园、健康园“新三园”。华西村正在向农村现代化目标迈进。

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近几年来华西村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快转多得益”,坚持真抓实干,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一是实实在在“转”。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从实际出发,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对虽有效益 但技术落后、造成污染的项目“舍得转”,果断关掉效益好但能耗高、污染重的4家化工厂和1家小钢厂。对有特色、有基础、就业岗位多的项目改造升级。化纤厂由原来的“间隙纺”改造成“连续纺”,每年节约能源近千万元;华钢高线加热炉燃料由原来的重油改用高炉煤气后,一年可节约2万吨标准煤。对有优势、潜力大的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把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先行军,创造了每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亿元的良好业绩;发展以“棉花、煤炭、铁矿石、化工原料”为主的商贸物流业,棉花仓储已达80万吨,明年可达100万吨,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棉花仓储基地;紧紧抓住低成本投入机遇发展海洋运输业,拓展海洋工程服务业。二是创新路子“转”。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创新发展路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进军互联网娱乐、物联网应用、移动数字阅读等产业,在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全国第一个数字出版研究院,建立数字出版基地。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增强华西品牌的技术含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华钢研发的钢水TCO即时检测技术,居行业领先水平。2009年,华西村用于科技研发的投入达到5亿多元,正在逐步将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品牌战略,“华西村”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连续5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积极转变经营方式,从产品经营拓展到资本经营,先后成立2家投资担保公司和1家典当公司,投资参股5家银行、2家证券公司、10家拟上市公司,企业参股、对外投 资、诚信典当、村镇银行、财务公司实现效益将达5亿元。三是高效有序“转”。紧紧抓住经济效益这个“牛鼻子”,借“天”增地、借光节能,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实现集约集聚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能源利用率。建立工业集中区,将原分散在全村的20多家企业陆续迁入。实行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以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多功能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正在成为包括水稻、水产、水果、蔬菜、花木、畜禽等优良品种的培育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和旅游景点。推动转型升级做到广泛征求意见,科学民主决策,统筹各方利益,协调有序推进,尤其注重处理好转型升级和劳动就业的关系,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了转型升级既积极又稳妥。

三、更加重视人才作用,围绕科学发展引才育才用才 华西村深刻认识到,有了人才,经济才能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才才有用武之地,把人才培养和引进放在优先位臵,舍得投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创造环境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科学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一是五湖四海引进人才。华西村从国内外纳贤聚才,目前,全村聘用了6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端人才,在集团公司工作的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55人,大中专毕业生超过3500人,聘请了数十位外国工程人员担任专家顾问,从国内大型企业吸引一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借用外脑”、“发挥外力”,发展华西。设立“科技创新奖”,激发人才的 创造力,近几年对有创新成果的技术人才,发放奖励资金近亿元。同时还注重引进各类管理人才,村党委班子成员有47%来自外地,有的公司管理层全部是外来人员。二是千方百计培养人才。针对产业特点和紧缺人才需求,华西村先后开办冶金大专班、外语大专班、管理培训班,累计培训1万多人次。为提升人才层次和水平,把30多名优秀青年送到中央党校培训,把20多位年轻人送到美、日、德等国家留学深造。三是量才适用用好人才。坚持人才重在使用,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在华西村,不管外来人员还是本村人员,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企业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有干事成事、发挥作用的平台。只要有本事、求上进,都能得到合理使用。对有一技之长即使曾经犯过错误的人,只要改了也会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

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在统筹协调发展中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华西村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大统筹发展力度,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和教育培训农民,对先后并入华西的20个村实行“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干部统一使用”,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是不断改善民生,持续提高村民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依托不断做大的集体经济“蛋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农民收入连续多年超过8万 元,并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投资近10亿元帮助并入村改善农民福利和生产生活条件。村民养老、医疗、教育等福利保障标准不断提升,女50岁、男55岁以上的村民每年可享受1.2万元至1.6万元不等的保养金,每个村民每年可享受5000元标准的免费体检,过上了“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的幸福生活。华西村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二是强化生态建设,大力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科学规划新一轮大华西村庄建设,树立功能区理念,按照南“钱庄”、北“粮仓”、中间“人间天堂”的空间布局,建设工业集中区、农业示范区、村民居住区和山水园林风景区。近5年来,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铺路造桥,治理荒山,改善居住环境。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投资近亿元对余热余压、废气废渣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持续增加对绿化美化的投入力度,植树造林超过180万株,面积13455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0%。三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华西村恪守“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的理念,倡导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风尚,弘扬诚实守信、勤劳善良、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创造多种多样的文化教育形式和载体,将许多特色语言写上墙、谱上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戏剧等形式向村民传播,宣传守法守约守信的理念,宣 传改革开放成就、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华西村艰苦创业、共同致富的经验,让农民不断升华精神世界和理想追求。在全村开展“评优树模”活动,评选一批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先进职工,营造人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五、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提供坚强保证

始终坚持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这是华西村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华西村新的党委领导班子继承和发扬吴仁宝同志的好传统、好思想、好作风、好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带动华西村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始终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村党委一班人自觉做到淡泊名利,重品行、讲奉献、带头干。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今天,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始终保持着争创一流的旺盛斗志。以富裕百姓、造福村民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中不断使村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对党员干部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提高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做到守法、守约、守信誉,在本职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作表率。三是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社会管理等知识,了解与经济转型升级相关的新产业、新技术,开 阔胸襟、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将一大批思想觉悟高、发展能力强的青年骨干,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为华西村未来发展打造强有力的干部梯队。

华西村在新阶段创造的新经验深刻启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创新发展理念、思路和办法,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又好又快发展路子;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勇于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花力气,努力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各方面的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必须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位臵,更加注重培养引进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篇:例文4 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

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

2010-09-01 07:00:00 来源: 新华日报(南京)华西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几十年来,华西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超越、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去年销售收入超过 500亿元、村级可用财力超过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万元。华西村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华 西村的经验对全省和全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华西村成为大规模培训农村干部的重要基地。

在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发展为鲜明导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 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新突破,创造了新辉煌。吴仁宝同志提出的“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精辟概括、集中体现了华西村近年来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更加 突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高效益发展,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今年6月3日,省委书记梁保华专程到华西村调研,对华西村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新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进一步总结并在全省学习推广华西村的新经验,促进全省科学发展上新水平。

华西村的新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引领新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为过去的成绩和荣誉而自满,不为已有的做法和经验所局限,自觉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勇于实 现自我超越,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一是发展为要、效益优先的“发展观”。华西村在任何时候都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实践中总结 出“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深刻道理,近几年又进一步树立“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有效益的发展最科学”的理念,更加强调“创新 创优创效”,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优先位置。二是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观”。树立“创新必兴、守旧必衰”的理念,鲜明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活 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更加注重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三是人才优先、量才适用的“人才观”。进一步树立“不求所有、但 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念,更加重视人才这个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民生为 先、共同致富的“富裕观”。进一步树立“富裕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个人共同富、健康富、长期富”的理念,更加有效 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善民生,更高层次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奉献观”。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老百姓过上幸福 生活,是我最大的幸福”的理念,更加突出思想作风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五观”丰富了华西精神,开阔了华西之路,激励干部群众以更强的争先 意识、更大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引领了华西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大发展。2003年华西村年销售收入达到106亿元,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总量超百 亿元的村,他们不满足现状,不断超越自我,通过发展再创新、管理再创优、产业再创效,2009年达到500亿元,华西集团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110 名。在新的发展阶段,华西村提出“淡化销售总量、提高经济效益,工业与三产服务业利润贡献率逐步达到各占50%”的发展要求,提出到2011年建村50周年之 际实现年可用资金50亿元的奋斗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国际化、环境生态化“新三化”,建成生态园、幸福园、健康园“新三园”。华西村正在向农村现代化目标迈进。

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华西村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快转多得益”,坚持真抓实干,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一是实实在在“转”。立足产业优 势和资源禀赋,从实际出发,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对虽有效益但技术落后、造成污染的项目“舍得转”,果断关掉效益好但能耗高、污染 重的4家化工厂和1家小钢厂。对有特色、有基础、就业岗位多的项目改造升级。化纤厂由原来的“间隙纺”改造成“连续纺”,每年节约能源近千万元;华钢高线 加热炉燃料由原来的重油改用高炉煤气后,一年可节约2万吨标准煤。对有优势、潜力大的服务业不断做大做强。把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先行军,创造了每年接待 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亿元的良好业绩;发展以“棉花、煤炭、铁矿石、化工原料”为主的商贸物流业,棉花仓储已达80万吨,明年可达100万 吨,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棉花仓储基地;紧紧抓住低成本投入机遇发展海洋运输业,拓展海洋工程服务业。二是创新路子“转”。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把握产业发 展趋势,创新发展路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进军互联网娱乐、物联网应用、移动数字阅读等产业,在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全国第一 个数字出版研究院,建立数字出版基地。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增强华西品牌的技术含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华钢研发的钢水TCO即时检测技 术,居行业领先水平。2009年,华西村用于科技研发的投入达到5亿多元,正在逐步将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品牌战略,“华西村”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 标,连续5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积极转变经营方式,从产品经营拓展到资本经营,先后成立2家投资担保公司和1家典当公司,投资参股5家银 行、2家证券公司、10家拟上市公司,企业参股、对外投资、诚信典当、村镇银行、财务公司实现效益将达5亿元。三是高效有序“转”。紧紧抓住经济效益这个 “牛鼻子”,借“天”增地、借光节能,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实现集约集聚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能源利用率。建立工业集中区,将原分散在全村的20多 家企业陆续迁入。实行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以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多功能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万亩农 林科技示范园”正在成为包括水稻、水产、水果、蔬菜、花木、畜禽等优良品种的培育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和旅游景点。推动转型升级做到广泛征求意见,科学民主决策,统筹各方利益,协调有序推进,尤其注重处理好转型升级和劳动就业的关系,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了转型升级既积极又稳妥。

三、更加重视人才作用,围绕科学发展引才育才用才

华西村深刻认识到,有了人才,经济才能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才才有用武之地,把人才培养和引进放在优先位置,舍得投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 人才,创造环境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科学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一是五湖四海引进人才。华西村从国内外纳贤聚才,目前,全村聘用了6位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端人才,在集团公司工作的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55人,大中专毕业生超过3500人,聘请了数十位外国工程人员担任专家顾问,从国内大型 企业吸引一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借用外脑”、“发挥外力”,发展华西。设立“科技创新奖”,激发人才的创造力,近几年对有创新成果的技术人才,发放奖励 资金近亿元。同时还注重引进各类管理人才,村党委班子成员有47%来自外地,有的公司 管理层全部是外来人员。二是千方百计培养人才。针对产业特点和紧缺人 才需求,华西村先后开办冶金大专班、外语大专班、管理培训班,累计培训1万多人次。为提升人才层次和水平,把30多名优秀青年送到中央党校培训,把20多 位年轻人送到美、日、德等国家留学深造。三是量才适用用好人才。坚持人才重在使用,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在华西村,不管外来人员还是本村人员,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企业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有干事成事、发挥作用的平台。只要有本事、求上进,都能得到合理使用。对有一技之长即使曾经犯过错误的 人,只要改了也会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

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在统筹协调发展中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华西村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大统筹发展力度,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和教育培训农 民,对先后并入华西的20个村实行“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干部统一使用”,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是不断改善民生,持续提高村民收入和福利保障水平。依托不断做大的集体经济“蛋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 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农民收入连续多年超过8万元,并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投资近10亿元帮助并入村改善农民福利和生产生活条件。村民养老、医疗、教育 等福利保障标准不断提升,女50岁、男55岁以上的村民每年可享受1.2万元至1.6万元不等的保养金,每个村民每年可享受5000元标准的免费体检,过 上了“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的幸福生活。华西村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目标迈进。二是强化生态建设,大力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围绕 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科学规划新一轮大华西村庄建设,树立功能区理念,按照南“钱庄”、北“粮仓”、中间“人间天堂”的空间布局,建设工业集中区、农 业示范区、村民居住区和山水园林风景区。近5年来,先后投入资金7亿多元,铺路造桥,治理荒山,改善居住环境。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 境,投资近亿元对余热余压、废气废渣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持续增加对绿化美化的投入力 度,植树造林超过180万株,面积13455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0%。三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华西村恪守“既要富口 袋,又要富脑袋”、“物质精神双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的理念,倡导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风尚,弘扬诚实守信、勤劳善良、艰苦创业、团结奋进 的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创造多种多样的文化教育形式和载体,将许多特色语言写上墙、谱上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戏剧等形式向村民传播,宣传守法守 约守信的理念,宣传改革开放成就、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华西村艰苦创业、共同致富的经验,让农民不断升华精神世界和理想追求。在全村开展“评优树模”活动,评 选一批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先进职工,营造人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五、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提供坚强保证

始终坚持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这是华西村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华西村新的党委领导班子继承和发扬吴仁宝同志的好传统、好思 想、好作风、好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带动华西村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始终弘扬为民务实 清廉的优良作风。村党委一班人自觉做到淡泊名利,重品行、讲奉献、带头干。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今天,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始终保持着争创一 流的旺盛斗志。以富裕百姓、造福村民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中不 断使村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对党员干部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提高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做到守法、守 约、守信誉,在 本职岗位上创先进、争优秀、作表率。三是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现代科技、社会管理等知识,了解与经济转型升级相关的新产业、新技术,开阔胸襟、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将一大批思想觉悟高、发展能力强的青年骨 干,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为华西村未来发展打造强有力的干部梯队。

华西村在新阶段创造的新经验深刻启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开拓创新,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创新发展理念、思路和办法,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又好又快发展路子;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勇于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 快”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花力气,努力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各方面的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更 加殷实、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必须把人才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更加注重培养引进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充分发 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在推 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篇:科学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科学发展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吴巨培

“四化两型”是光前裕后的顶层设计,是蓄势而为的战略决策,是集思广益的共识共为。如何围绕“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既是当前之需,又是当务之急,结合自己在祁阳工作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践、所行,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战略高度来谋划发展用前瞻眼光、宽广胸怀和战略思维,对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科学定位。一是着眼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战略,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到国际国内的大背影中去思考,放到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去谋划,放到推进大发展中去落实,深入分析县情,找准发展定位,拓宽发展空间,确保科学发展。二是应对竞争态势。抢抓国家扩内需、沿海产业转移等机遇,调结构,促转型,实现后发赶超。三是发挥自身优势。落后蕴藏潜力,后发蓄积优势。要审视自己的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优势。

从产业角度来转型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型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物流服务网络。二是构架绿色发展格局。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推进绿色产业。突出打造以绿色能源、绿色制造和绿色加工为重点的绿色产业。推行绿色环保。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构筑新型城镇框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规划的重点向乡村倾斜,做到简洁营造大方,整齐产生美感。严格管理。用经营城市的办法增强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围绕水系、绿地做文章,建园增绿、建堤扩绿、拆墙透绿,构建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色格局。

靠开放程度来推进发展坚持走开放型、外向型发展的路子,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是主动融入区域合作。抢抓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加快转移的大好机遇,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对接央企、省企,做到与发达地区市场相连、体制相融、产业互补、人才相通。大力实施“大外贸”战略,依托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实现外贸、外资、外经的渗透与融合。二是主抓招商引资。坚持引进项目和培育产业并重、引资规模和引资质量并重、引进资金和引进智力并重、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并重、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并重的原则,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三是主攻平台建设。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把园区建设成为生态经济示范区、新兴产业聚集区、转变发展方式试验区。

用创新力度来保障发展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一是观念大开放。按照“非禁即可、简政放权、优先优惠”的要求,鼓励敢闯敢试,先行先试、边干边试,加快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资源环境等体制机制创新,做到以实效作结论。二是人才大汇集。坚持特殊人才特殊引进,特殊待遇,特殊使用,放宽高层次人才选拔条件,拓宽人才选拔范围,实现“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影响一片”的人才倍增效应。三是环境大优化。把优化环境工作纳入干部职工政绩考核内容,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营造高效率、低成本、无障碍的开放环境。

作者系湖南省祁阳县县长 吴巨培

第四篇:十一五期间吴兴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吴兴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一五”以来,我区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强化政府引导,激发发展活力,全力推进“四个大”建设重点工作,在产业结构优化、平台空间拓展、特色产业集聚、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有效作为,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

一、以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引领转型升级

突出规划的引导力和政策的扶持力,引领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一是科学规划引导转型升级。在《吴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相继编制完成了《吴兴区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吴兴区生态功能区规划》、《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四年行动纲要》和《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纲要》等一系列规划,在规划之中体现转型升级要求。坚持大结构优化与小结构调整并举,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全区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实施工业“四个二”和服务业“二个四”产业发展战略,明确全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优化功能布局,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并驱”,合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健全转型升级政策体系。突出政策引导,建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围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制定了《吴兴区工业企业考核奖励试行办法》、《吴兴区鼓励企业上市若干政策》、《关于深入推进创业创新鼓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关于公布取消 停止 返还 补助或优惠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等相关鼓励扶持政策,从土地、财政补助、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着力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三是着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按照转型升级要求,坚持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优化一产,突出龟鳖、蔬菜等五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做强二产,以项目引进和企业培育为重点,突出科技创新,提升发展和做大做强金属制品、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做大三产,推动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5:53.8:38.7调整到2010年的4.9:51.8:43.3,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发展更趋协调。

二、以创新机制和优化服务相融合,保障转型升级

围绕转型升级,深化机制体制创新,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力度。一是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项目建设实行“三评三控”。将绩效评价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提高项目建设质量。项目准入抓评估,对产业层次、耗排总量等进行控制;项目建设抓评审,对投资水平、用地效率等进行控制;项目竣工抓评价,对建设标准、生产能力等进行控制,加强对项目的调整和提升。招商标准实行“四个不招”。始终坚持严把项目准入关,实行污染项目不招、亏本项目不招、低产业层次项目不招、要素利用率低项目不招等“四个不招”,坚决拒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项目。招商方式实行“五个转变”。紧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招商方式从资源型招商向节约集约型招商转变、从数量型招商向质量型招商转变、从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从被动招商向主动出击招商转变、从依靠政策招商向企业主体招商转变。节能减排实行“六项制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节能减排保证金制度、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通报制度、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减排重点企业风险承诺金制度、水费结算与达标排放挂钩制度、减排重点企业挂牌督办制度“六项制度”,全力推进节能减排。二是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科学谋划吴兴科技城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加快建设科创园孵化平台、童装科技服务平台、电器电机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形成了吴兴科技创业园、织里童装科技服务“五中心”、7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南太湖农业科技孵化器、吴兴食品加工园检测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创业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平台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吴兴科技创业园通过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截止目前新引进孵化企业累计达到64家。三是优化转型升级服务体系。以转型升级为核心,完善区、乡镇、部门三级工作机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做到人员到位、精力到位、措施到位,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转型升级服务网络。尤其连续几年深入开展“四百四进四促活动”专项行动,精心设计“百名干部进企业促项目”、“百名干部进外地促招商”等载体,发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加快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一线,联系企业、联系项目,破解发展难题。特别是09年以来,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软环境。

三、以平台打造和项目建设相互动,驱动转型升级 重点推进平台打造,为转型升级拓展空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调优增量,提升存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一是全力打造产业集聚新平台。编制《吴兴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区产业布局规划》,打造形成“一区五园”平台格局,一区为吴兴工业区,五园为“织里工业园、东部工业园、城北工业园、城南工业园和青山工业园”。以全省谋划产业集聚新平台为契机,积极规划产业集聚新平台,打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着力提升平台承载功能,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全区工业平台累计投入30.9亿元,全区平台道路网路全面铺开,供电、供气、给排水等各项基础配套不断完善。特别是东部新区“十横十纵”道路框架全面贯通,主体功能布局日益完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提升。二是着力引进优质大项目。坚持增量调整重质量,强化招商引资,通过产权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新方式深入推进选商择资,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全区始终坚持“外企、央企、省企、民企”四轮驱动,着力激活民间资本,以商引商,确保招商引资在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中保持良好态势。成功引进三一重工、新长宁多媒体产业园、华祥(中国)高纤、上海电科等重大项目,积极推动与中节能等央企的合作,实现阿祥集团等传统企业跨越式转型,从纺织领域向装备制造业转型。三是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把转型升级的工作目标落实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实际行动之中,近几年连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建立领导联系、季度例会、现场办公、季度考核等行之有效的项目推进长效机制,重点抓好“大、好、高”项目建设,连续实施100项5000万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全力促进投资快速增长。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59.91亿元提高至2009年的128.67亿元,年均增长21.1%,其中工业性投入由31.2亿元提高到66.6亿元,年均增长20.9%,均实现“翻一番”。

四、以企业培育和产业集聚相带动,深化转型升级

大力实施企业培大育强工程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以要素保障为突破,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集聚优势资源,对织里童装、漾西铝合金、轧村家纺、八里店经编、环渚东林丝织、埭溪五金等特色块状经济,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已形成金属制品和纺织服装两大超百亿产业集群。特别是织里镇,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童装和羊绒衫生产基地。在支柱产业加快集聚壮大的同时,装备制造、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集聚效应日益增强。装备制造业占比提高到9.7%,比05年底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光伏新能、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09年分别增长47.3%和53.9%。二是凝心聚力培育大企业。坚持提升存量水平,大力实施企业培大育强工程,今年特别实施行业龙头企业“腾龙计划”,重点骨干企业“奔马计划”和成长潜力企业“雏鹰计划”三大计划,排定86家转型升级重点企业,集中资源,通过技术创新、装备升级、股改上市等方式全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截止到09年底全区规模企业达到497家,比05年底增加了212家,亿千元企业68家,增加了24家,营业收入超3亿元的大企业达到16家,增加6家。其中栋梁营业收入超60亿元,大东吴超40亿元,金洲超30亿元,4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3家企业列入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上市企业累计达到4家。三是加大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重点是强化企业发展急需的土地、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供给保障,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扎实抓好土地复垦和低丘缓坡开发,积极开展闲置土地专项清理,不断增强土地保障与保护能力。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服务企业提升年”、“金融转型升级服务年”等活动,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项目资金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先后成立了万邦和江南2两小额贷款公司,全力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压力。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2009年,全区14家金融机构累计新增贷款41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加强人才引育,以“科技人才四百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百名专家吴兴创业、百名企业家高校深造活动。五年来共引进235名专家来我区创业,306名企业家进高校深造,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以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相并举,提速转型升级

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提升转型升级成效的关键环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淘汰落后,确保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深入科技创新促转型。全面实施《吴兴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吴兴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加快创新平台建设,2008年设立吴兴区科技创业园,并每年专门安排一定的科技孵化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科创园的建设。积极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累计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21家,引进上电科“一园三中心”项目,上电科湖州电器科学研究院成功挂牌运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累计达到334项,143个项目获得立项,完成校企联姻248家,科技合作项目300项。积极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名列全市第一。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全区累计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5只,浙江省著名商标33只;获得中国名牌3只,浙江省名牌15只。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抓大”与“育小”相结合、“抓两头带中间”,组织实施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计划。每年重点抓好50家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型成长企业。通过建立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切实增强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引进了三一重工、上科电、新长宁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和2010年,又分别建成吴兴特种金属管道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吴兴羊绒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全区累计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家,公示7家,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2.1%,比05年底提高8.3个百分点。三是节能减排倒逼转型升级。牢牢锁定“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以省级生态区创建为龙头,坚决执行“三个不批”、“四个不招”,严把项目准入关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进入,制止产能过剩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2006年以来,通过“三评三控”否决高能耗高污染项目43个。锁定重点节能降耗项目,定期定向跟踪、逐一督查,06年以来累计完成289重点节能降耗项目,实现节能量28.58万吨标煤,为企业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出台《关于鼓励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累计关停金环、润昌等34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率、二氧化硫排放下降率三大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

第五篇: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转变增长方式

一、加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坚持走规模化集聚化道路。大力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区域综合配套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吴江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业、盛泽丝绸纺织业、汾湖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力争今年吴江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1100亿元,盛泽镇工业总产值提升至650亿元,汾湖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400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彩钢板、羊毛衫、缝纫机等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产业基地竞争力。立足为产业链补缺,培育一批注重为大企业配套“高、精、专、特”的中小企业。争取至2012年,培育壮大10个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形成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基地,5条以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链,重点培育产业链优势企业达到45家左右。

二是进一步提高产业形态,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道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链向高端环节突破延伸。今年重点是抓好恒力集团65万吨聚合纺丝瓶片项目、盛虹1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亨通光棒和特种光缆项目、新民科技纺织园及通鼎光纤项目等重大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缆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制约因素,打开一片新领域。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国家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重点、市级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集群,支持企业开展境内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扩大具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力争今年全市再增10个以上国家级品牌、商标,30个以上省级品牌、商标。同时鼓励企业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增强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取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

三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坚持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争今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超1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7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引领产业发展趋势。鼓励和扶持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以工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人力资源为切入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社会资本投向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今年再建成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引导现有9个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提升,特别要强化技术创新服务,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坚持走大投入大产出道路。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投入,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力争今年启动一批超亿元民资项目和一批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实现工业投入超200亿元,以增量发展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强做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培育4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和8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以大企业的示范、大项目的带动,推进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我市濒临太湖,全市处于太湖流域保护区,部分地区处于一级和二级保护区,产业发展的环境敏感度比较高。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土地资源严重紧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可有效降低环境容量和土地余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化工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9号)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40号)精神,结合太湖流域污水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决定在2009年已关停并转138家化工企业的基础上,自找差距,自加压力,用两年时间再关闭小化工企业40家,接近保留企业的20%,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二是加快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我市纺织产业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染产业是我市纺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工艺环节,这几年由于受到设备工艺、技术水平和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与我市织造能力显著不匹配,落差明显,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纺织产业的做强做大。面对国际国内纺织行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势头迅猛、周边地区印染更新步伐的加快趋势,我市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的形势十分迫切。为此,按照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结合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精神,我市先后出台了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工作意见和淘汰落后设备实施办法,提出了“提升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淘汰落后印染设备1400台(套),占全部印染设备的20%,确保全市印染企业实际排污量减少10%以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三年3000万元用于淘汰设备补助和引进设备奖励。而对于未完成淘汰目标的企业,环保等部门将加大核查力度,严肃查处,并取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争取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实现印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压力进一步减轻的“双赢”目标。

三是尽快制定水泥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我市作为苏州地区水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水泥行业结构调整难度很大,前期也出现了一些反复和矛盾。按照苏州市整体规划,我市现有7家水泥企业中4家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如何利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既完成工作目标、又维护社会稳定,我市已在研究制定相应的退出机制。

四是强化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要健全全市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和节能工作部门联动机制,突出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加强能源统计和预测分析,重点推动建设和改造完善印染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争取2010年GDP能耗下降4.5%。同时,继续推进能源审计,启动对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争取完成能源审计企业20家,进一步做好节能挖潜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确保今年30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争取8家以上企业获得苏州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三、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围绕四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计划,既要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又要有的放矢强化新兴产业招商项目落地,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加快规模化发展。对已经在手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医药和食品加工项目要按计划加快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招商机制,明确要求抓住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极佳时机,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加快企业引进。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对新兴产业重大目标、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会商和推进的力度。明确新兴产业在享受四大主产业政策优惠的同时,从财政、税金、租金、兼并等方面予以特别扶持,市财政设立“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四个新兴产业项目及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补助,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还实行“一事一议”机制。

下载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西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辜胜阻 http://www.xiexiebang.com2012/7/23 09:46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

    武山县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情况调研

    武山县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情况调研近年来,武山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一系列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11253”区域发展战略,有力促进......

    关于加快推进北仑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北仑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转型升级既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永恒主题,也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攻坚课题,更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各位老总、各位朋友、同志们: 非常感谢各位企业家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会议。我到鄞州之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企业家大会,与大家共谋创业创新......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如何立足比较优势、破解突出矛盾,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自治区加快“五个基地”建设贡献力量,既是海勃湾区面临的重大课......

    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今年以来,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提升”、“服务业提速”、“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培育”等四大计划为突破口的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战......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精选五篇)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越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越应该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平县是资源富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建平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