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时间:2019-05-13 05:3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篇: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同志们: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今天,《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在此,我谨代表财政部,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支持财政会计工作,默默奉献于财政会计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顺时应势,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在会计领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通过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管理会计重在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其理念和方法对财政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通过运用管理会计,有助于关注和重视政府管理中不同环节、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规则制定、流程控制,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有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推动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会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财政工作大局,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会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得到持续平稳有效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会计标准建设,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不够,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二、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指导意见》的科学内涵和重大创新

《指导意见》作为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其内涵丰富。《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的总目标,要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使我国管理会计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围绕该目标,管理会计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理论体系建设、指引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等。《指导意见》在体系设计、内在逻辑、实施机制和切入点等方面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创新与借鉴充分地有机融合,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在全面分析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并提出了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明确了具体工作要求,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指引体系、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等做出了全面部署。《指导意见》在内容上注重原则性、方法性和指导性相结合,其内容的系统设计综合了当今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和单位的现实需要,为我国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发展而量身打造,是指导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蓝图,是一次体系建设的创新。

第二,注重整体推进,创新发展模式。《指导意见》科学创新了一个由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询服务“4+1”的管理会计有机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中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既自成一体,又彼此促进。其中,“理论体系”是基础,解决目前对管理会计认识不一,缺乏公认的定义和框架等问题;“指引体系”是保障,与时俱进地拓展和开发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为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提供指导示范;“人才队伍”是关键,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是体现“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原则的重点;“信息系统”是支撑,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支撑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咨询服务”是确保四大任务顺利实施推进的外部支持,为单位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实务解决方案。

第三,注重全面参与,创新实施机制。《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在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财政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发挥有关会计团体的行业支持作用,突出各单位的主体作用,要求单位重视管理会计培训,大力培养适用的管理会计人才,创建财政主导、部门助力、单位为主体、院校团体和咨询服务为支持、社会各界全面参与的、有机结合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管理会计发展。

第四,注重借鉴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成本管理制度为切入点是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完善的普遍经验。在《指导意见》的研究制定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以成本制度为入口发展管理会计的国际经验,率先启动成本管理制度的相关研究制定工作,并于去年8月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制度通过创新引入作业成本法,以及多维度、多层次成本核算等管理会计的理念、工具和方法,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入手,探索推进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发挥管理会计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是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先行探索和有益尝试,是财政部门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指导意见》的制定发布,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规划了科学的蓝图。未来的任务无疑更为艰巨、工作更为繁重,需要社会各界的继续关心和鼎力支持,相关部门、单位、院校、科研机构、会计团体、会计服务机构和广大会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

第一,财政部门要立足行业管理职能,做好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计团体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等方式,更好地发挥牵头单位的职责作用;要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一批适应实务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对《指导意见》的宣传和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积极培育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推动会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单位要立足实务发展,全面提升管理会计实践能力。各单位作为实践管理会计的主体,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精神的基础上,推动本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建设,深入挖掘管理会计工具,拓展管理会计应用范围;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任用,积极开展管理会计学习培训,形成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切实提升单位价值创造能力。

第三,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立足理论联系实际,做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构建。要围绕实务发展需要,切实把实务中好的经验总结、提炼、升华出来,切实把理论研究成果和国际先进经验利用起来,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提供强大理论支持。

第四,会计团体要立足行业发展,发挥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按照财政部门统一部署,通过多种途径融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共同推进,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专业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五,会计服务机构要增强服务能力,大力开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各相关机构要以《指导意见》为契机,抓住机遇,积极拓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领域;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会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动会计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广大会计人员要立足业务岗位,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专业能力水平。要以《指导意见》为导向,积极参与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来,不断学习管理会计新理论、新知识,在实务中进行创新应用,提升管理会计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单位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更要着力提高素质,发挥引导带头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本单位会计人员创造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通过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专业能力,为单位创造价值,为会计人员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四、任重道远,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大有作为

为了做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财政部在今年上半年,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管理会计咨询专家。现已建立起了集理论界、企业界、行政事业单位和会计服务机构代表于一体的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团队。在座68位专家就是从近360名申请人员中选拔出的精英!我们将建立完善咨询专家机制这一平台,通过咨询专家连接管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积极发挥咨询专家的智库资源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在座各位受聘我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这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是重视加强咨询专家队伍建设。管理会计咨询专家作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工作中的亲密合作伙伴。在首次招聘管理会计咨询专家过程中,我们根据界别和行业,较为均衡地考虑了专家的选聘。在机制建立后,我们将根据工作需要,综合公信力、影响力、参与度、遵守保密纪律等因素,不断优化咨询专家队伍结构,建好、建强这支队伍。

二是充分发挥咨询专家的参谋作用。下一阶段,我部将立足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为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奠定基础。我们将邀请咨询专家加入研究团队,希望各位发挥专业特长,通过积极建言献策、提供调研环境、总结实践案例等多种方式,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三是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我们将建立通畅的管理会计信息收集、意见反馈渠道,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各位专家在参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积极开拓渠道,了解本行业、本单位的需求,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我们,形成互动机制,促进管理会计体系不断完善

近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会计强国战略,全面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和工作要求,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对我国市场经济和会计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指导意见》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挖掘管理潜力,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在会计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管理会计的理念和方法对财政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通过运用管理会计,有助于关注和重视政府管理中不同环节、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规则制定、流程控制,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有助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工作,推动建立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再次,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经济财政工作大局,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与财务会计领域发展相比,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问:《指导意见》起草发布的过程如何?

答:《指导意见》起草发布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起草阶段。指导意见在起草过程中,秉承了科学民主决策的精神。2013年6月,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两次座谈会,与来自理论界、实务界和国外管理会计行业组织共20家单位的专家深入探讨,对管理会计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摸底。随即,我们启动了《指导意见》的起草工作,我们会同管理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咨询界的多位专家共同组成工作组,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抓紧开展指导意见的起草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指导意见草稿。

第二阶段,形成讨论稿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先后征求部内外各界专家意见,邀请部分省(市)会计管理机构负责同志,进行集中讨论;选择数家管理会计颇具实践基础的企业,进行初步总结提炼;并组织理论界、实务界、政府部门、国外行业组织的专家学者以及“财政部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的总会计师学员,对管理会计理论、应用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讨论稿。

第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会计司针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召开司务会研究,2014年1月28日,我们印发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们共收到75份249条反馈意见。从反馈意见来看,社会各界总体有两点意见:一是一致赞同、支持财政部发布指导意见,认为财政部作为全国会计主管部门,系统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给管理会计带来了春天,意义重大;二是对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以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为主体,同时推动管理服务市场发展的4+1的管理会计体系基本框架设计一致认可。同时,社会各界对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对征求意见稿本身内容,包括文字表述和具体措施等提出了修改建议。

第四阶段,送审稿阶段。我们认真研究并充分吸收了各方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再次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等,征求了有关各方意见,并充分听取部内相关单位意见,根据有关意见和部领导讲话精神再次修改完善后,会计司再次召开司务会进行讨论研究,报部领导批准后予以发布。

问:《指导意见》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答: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适应当前形势、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深化会计改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部分,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即,“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部分,按照提出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和具体措施,构建出由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和咨询服务“4+1”的有机发展模式。

第四部分,从加强组织领导、工作指导、宣传培训和跟踪服务等方面,对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问:《指导意见》创新提出要建立“4+1”的管理会计体系,如何理解该体系的内涵?

答:《指导意见》科学创新了一个由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服务市场“4+1”的管理会计有机系统。该系统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既自成一体,又彼此促进。

第一,理论建设为基础,解决目前对管理会计认识不一,缺乏公认的定义和框架等问题。在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中,不仅要引进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更要结合中国管理会计实践发展,超越单纯“就管理会计论管理会计”的局限,融合多重主题、多重背景、多重理论,开展跨学科的管理会计研究,构建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强化管理会计理论创新和机制完善,鼓励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发挥综合示范作用,积极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促进管理会计实践深化与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作用。

第二,标准建设为保障,与时俱进地拓展和开发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为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提供指导示范。管理会计指引体系计划包括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库,重点介绍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说明各种工具方法应用的环境、具体操作及各自的优缺点,预测达到的效果等,并从现行实务和指引体系建设的测试中提炼具体案例,为单位提供有力的抓手,确保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企业中应用的效果,达到提升单位价值创造力的目标。

第三,人才培养为关键,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是体现“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原则的重点。我们将以提高单位持续价值创造能力为导向,以提升管理会计人员实务能力为重点,推动研究发布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积极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多种培养模式;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更多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深入应用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建立人才储备。第四,信息化建设为支撑,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支撑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我们将积极引导和鼓励单位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鼓励单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加快会计职能从核算到管理决策的转变。同时,“咨询服务”是确保四大任务顺利实施推进的外部支持,为单位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实务解决方案。我们将支持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拓展,共同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跨越发展。

问: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单位和会计人员等应当如何参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答:由于管理会计是满足单位内部发展需求,管理会计在单位的应用水平取决于单位自身的需要。因此,为了确保《指导意见》的实施效果,就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通力合作,积极引导沟通。

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门从加强服务、节约社会资源等考虑出发,主要发挥宏观指导、政策支持、组织协调、行政推动的作用,支持、引导、鼓励、推动管理会计发展;单位是管理会计应用主体,要切实加强基础建设,把管理会计嵌入其管理和发展之中;科研院校、会计团体要充分发挥在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人才培养、自律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会计服务机构要立足服务单位发展,大力开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抓住机遇,积极拓展管理会计咨询服务领域;广大会计人员要以《指导意见》为导向,不断学习管理会计新理论、新知识,在实务中进行创新应用,提升管理会计专业技术水平。

问:下一步,财政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

答: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

第一,着力抓好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与相关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会计团体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等方式,更好地发挥牵头单位的职责作用,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竭尽所能、倾心尽力。

第二,着力加强学习宣传。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宣传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积极作用,通过学术专家、单位会计管理人员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广大单位充分认识理解《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为创建我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第三,着力促进交流创新。管理会计源于实践,重在实践,各单位只有做好实践探索、做好经验总结、做好相互交流,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参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能力,从而推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引体系转化为实践。财政部门要做引导工作,搭建相应的交流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切实把实务中好的经验总结、提炼、升华出来,切实把理论研究成果和国际先进经验利用起来,切实把基本指引和应用指引体系完善起来,为建设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体系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四,着力鼓励广泛参与。《指导意见》的制定过程中体现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参与,凝聚了财政部门、相关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会计团体、会计服务机构等各方面的智慧、力量和心血。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门要“集众思,广忠益

管理会计为银行业注入核心竞争力

核心提示:管理会计作为银行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显重要。

在银行业务处理实现了信息化的今天,各家银行日益感觉到管理信息化的落后严重制约了银行的发展。过去,银行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金融产品来争取市场份额;今天,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已很少有哪家银行拥有别人没有的产品。尽管金融机构的规模和资产不断扩大,但赢利能力正逐渐下降,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随着对新经济模式认识的深入,银行逐渐认识到,要想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用信息技术克服管理弊端。此时,管理会计作为银行管理信息化体系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显重要。让管理会计为银行业创造价值

通常,财务管理可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银行的总账、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管理等进行账务处理;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中找出有用信息,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日趋加剧,各银行都在积极加强信息处理的能力,以期能对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及时而准确地分析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把信息转换成知识,再将知识变成利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会计对于银行的重要性现已超越了财务会计。首先,在过去的10年间,财务和会计部门的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单纯的信息处理转变为有力的决策支持。现在很多银行根据客户和产品来定义业务链,替代了从前那种僵化的组织结构以及传统的业务管理。其次,当今管理的重点已经放在了通过合理的绩效体系提升企业活力上。银行鼓励各业务部门采用更为合理的业绩指标去监控和管理他们的业务,这些指标包括数量、投入产出比率、市场份额、营业利润增长比以及人均盈利水平等内容。

管理会计系统可通过成本管理、盈利能力分析、差异分析、投资分析等子系统,得出管理所需的各种决策数据,为资金头寸、利率定价等提供决策依据。概括地说,管理会计的目的就是要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银行金融机构能从管理会计中获得哪些价值? 管理会计面向银行的管理和决策,其核心价值如下:

1.信息集成。有效地集成门柜业务、信贷管理、卡业务、中间业务等营业系统以及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的信息和数据,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工具,为银行经营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2.成本控制。引入全面成本管理思想,根据作业成本的原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从产品成本、部门成本、项目成本、人力成本、质量成本、客户成本等方面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成本费用的归集和逐级分摊、成本的预测与分析,实现成本的源头控制、实施控制、核算控制、评价分析,达到集约管理的目的。

3.效益分析。在成本明细化控制的基础上,将直接经营收入和内部转移收入分解,以确定机构、责任中心、产品和客户的赢利情况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创造价值的责任、权力有效分解、落实到位,为加强作业管理、提高作业效率、增强利润中心的赢利能力服务。

4.绩效考核。系统自动统计各部门、机构、产品、人员各类投入、产出、利润等指标数据,并可进行计划与发生的比较、当前与历史的比较、同类项目之间的比较等,为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准确的考核提供依据,为第二年科学地制定计划提供保证。

5.风险防范。提供完善的预警控制功能,对经营事件实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对异常及重要情况进行报警,并提供严密的审批和权限控制,从而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

6.信息表现。系统为各级行领导、部门经理、各级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甚至柜台营业组长,提供多种管理指标信息,并以日期、机构、产品、部门、客户经理、柜员为维度,以表格、柱状图、饼图、立体图、曲线等方式展现。

创造价值过程中管理会计的主要功能

银行综合经营计划体系的建立和各项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对各级分行、部门、产品、网点、客户经理、大客户、柜员和各类管理人员诸方面进行量化、细化的投入产出分析,为综合经营计划的编制、分解和监控提供依据,为绩效考核机制的有效推行提供信息支持。而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就是盈利性管理和绩效管理。

管理会计系统可为银行提供细分经营管理信息的窗口,协助银行实现对成本、效益、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将银行经营决策的着眼点从财务会计上升到管理会计层面,为银行运营成本的控制和综合盈利能力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1.盈利性管理。

管理会计系统中的盈利管理可实现如下功能:

①制定资金转移定价规则进行部门间内部支付,反映真正创造价值和有贡献的地方(如外部获取的数据);

②计算基于可预计损失的风险准备金(如从风险评级系统获取数据); ③将直接和间接的经营成本分摊到相应的业务和支持单位(如从核心交易系统分析中获取的数据)。

(1)资金转移定价。资金是银行内所有部门都享用的一项共同资源。但业务部门的资金使用与来源通常是不平衡的,因此业务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之间需要有一套定价机制,以解决以下问题:①不同部门、产品、渠道的赢利性分析;②将流动性风险与利率风险集中到资金管理部门;③通过调整转移定价起到战略导向作用,衡量由于资金缺口或盈余带来的损益。(2)呆账准备。呆账(风险)准备用于量化已预期的损失,它对赢利性的分析影响至关重要。呆账准备通常包括两类:一般准备金与特殊准备金。一般准备金的计提通常是考虑当商业环境变化时,贷款组合可能带来的损失。这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对各类贷款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并进行内部评级。贷款的内部评级应反映借款人在还款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特殊准备金通常是指针对不良资产或风险超过全行资产平均水平的资产,应该逐笔评估其还款可能,计提相应的呆账准备。

(3)成本分摊。通常,成本的分配尤其是经营成本的分摊是管理会计里较为复杂与敏感的方面,它包括选择成本分摊、执行成本分摊以及绩效管理等内容。传统上,选择成本分摊的方法有两种:完全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对费用进行多维度分析,根据部门内的不同职责划分不同的成本归集,根据不同的成本归集来确定成本分配顺序和分摊因素。同时,还需要界定可控成本与非可控成本,可控成本与业绩评价挂钩,非可控成本用于分析与决策支持。2.绩效管理。

从发展远景考虑,银行应根据下属部门和个人对银行整体目标的贡献进行绩效考核。其作用在于: ①明确银行的战略目标; ②使评价指标具体化; ③确立全行统一的发展目标;

④使个人、部门、分部和管理者的表现协调一致。

将关键绩效指标和岗位责任相挂钩,并根据负责人的意志分解到下属员工。在这种体系里,绩效指标促进银行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向着整体战略目标不断努力,同时还可以体现出具体的执行进度,分析完成或未完成指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总结经验、揭露矛盾,挖掘潜力,促进生产发展,并与薪酬挂钩。

同等重要的是,绩效考核的内容应当包括:利用标准成本制度结合变动成本计算法,对日常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追踪、收集和计算;定期根据各责任单位报送的业绩报告来评价和考核其业绩与成果,确定其履行职责情况和应受的奖罚,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已将管理会计视为数据大集中之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更大利润的必由之路。通过管理会计系统,可对银行收入、成本明细数据做出准确核算与科学分析,并将经营成本、经营收入、营业费用、资金转移收支等项内容合理的分解到具体部门、产品和客户。另外,在实施管理会计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产品定价、人力资源管理等提供了量化数据和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篇:十一五期间吴兴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吴兴区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十一五”以来,我区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突出企业主体,强化政府引导,激发发展活力,全力推进“四个大”建设重点工作,在产业结构优化、平台空间拓展、特色产业集聚、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有效作为,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

一、以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引领转型升级

突出规划的引导力和政策的扶持力,引领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一是科学规划引导转型升级。在《吴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相继编制完成了《吴兴区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吴兴区生态功能区规划》、《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四年行动纲要》和《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纲要》等一系列规划,在规划之中体现转型升级要求。坚持大结构优化与小结构调整并举,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全区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实施工业“四个二”和服务业“二个四”产业发展战略,明确全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优化功能布局,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并驱”,合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健全转型升级政策体系。突出政策引导,建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围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制定了《吴兴区工业企业考核奖励试行办法》、《吴兴区鼓励企业上市若干政策》、《关于深入推进创业创新鼓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关于公布取消 停止 返还 补助或优惠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等相关鼓励扶持政策,从土地、财政补助、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着力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三是着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按照转型升级要求,坚持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优化一产,突出龟鳖、蔬菜等五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做强二产,以项目引进和企业培育为重点,突出科技创新,提升发展和做大做强金属制品、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做大三产,推动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7.5:53.8:38.7调整到2010年的4.9:51.8:43.3,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发展更趋协调。

二、以创新机制和优化服务相融合,保障转型升级

围绕转型升级,深化机制体制创新,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力度。一是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项目建设实行“三评三控”。将绩效评价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提高项目建设质量。项目准入抓评估,对产业层次、耗排总量等进行控制;项目建设抓评审,对投资水平、用地效率等进行控制;项目竣工抓评价,对建设标准、生产能力等进行控制,加强对项目的调整和提升。招商标准实行“四个不招”。始终坚持严把项目准入关,实行污染项目不招、亏本项目不招、低产业层次项目不招、要素利用率低项目不招等“四个不招”,坚决拒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项目。招商方式实行“五个转变”。紧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招商方式从资源型招商向节约集约型招商转变、从数量型招商向质量型招商转变、从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从被动招商向主动出击招商转变、从依靠政策招商向企业主体招商转变。节能减排实行“六项制度”。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节能减排保证金制度、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通报制度、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减排重点企业风险承诺金制度、水费结算与达标排放挂钩制度、减排重点企业挂牌督办制度“六项制度”,全力推进节能减排。二是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科学谋划吴兴科技城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加快建设科创园孵化平台、童装科技服务平台、电器电机检测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形成了吴兴科技创业园、织里童装科技服务“五中心”、7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南太湖农业科技孵化器、吴兴食品加工园检测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创业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平台综合功能明显增强。吴兴科技创业园通过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截止目前新引进孵化企业累计达到64家。三是优化转型升级服务体系。以转型升级为核心,完善区、乡镇、部门三级工作机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做到人员到位、精力到位、措施到位,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转型升级服务网络。尤其连续几年深入开展“四百四进四促活动”专项行动,精心设计“百名干部进企业促项目”、“百名干部进外地促招商”等载体,发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加快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一线,联系企业、联系项目,破解发展难题。特别是09年以来,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软环境。

三、以平台打造和项目建设相互动,驱动转型升级 重点推进平台打造,为转型升级拓展空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调优增量,提升存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一是全力打造产业集聚新平台。编制《吴兴省级工业园区组合区产业布局规划》,打造形成“一区五园”平台格局,一区为吴兴工业区,五园为“织里工业园、东部工业园、城北工业园、城南工业园和青山工业园”。以全省谋划产业集聚新平台为契机,积极规划产业集聚新平台,打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着力提升平台承载功能,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全区工业平台累计投入30.9亿元,全区平台道路网路全面铺开,供电、供气、给排水等各项基础配套不断完善。特别是东部新区“十横十纵”道路框架全面贯通,主体功能布局日益完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提升。二是着力引进优质大项目。坚持增量调整重质量,强化招商引资,通过产权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新方式深入推进选商择资,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全区始终坚持“外企、央企、省企、民企”四轮驱动,着力激活民间资本,以商引商,确保招商引资在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中保持良好态势。成功引进三一重工、新长宁多媒体产业园、华祥(中国)高纤、上海电科等重大项目,积极推动与中节能等央企的合作,实现阿祥集团等传统企业跨越式转型,从纺织领域向装备制造业转型。三是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把转型升级的工作目标落实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实际行动之中,近几年连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建立领导联系、季度例会、现场办公、季度考核等行之有效的项目推进长效机制,重点抓好“大、好、高”项目建设,连续实施100项5000万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全力促进投资快速增长。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59.91亿元提高至2009年的128.67亿元,年均增长21.1%,其中工业性投入由31.2亿元提高到66.6亿元,年均增长20.9%,均实现“翻一番”。

四、以企业培育和产业集聚相带动,深化转型升级

大力实施企业培大育强工程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以要素保障为突破,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集聚优势资源,对织里童装、漾西铝合金、轧村家纺、八里店经编、环渚东林丝织、埭溪五金等特色块状经济,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已形成金属制品和纺织服装两大超百亿产业集群。特别是织里镇,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童装和羊绒衫生产基地。在支柱产业加快集聚壮大的同时,装备制造、光伏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集聚效应日益增强。装备制造业占比提高到9.7%,比05年底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光伏新能、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09年分别增长47.3%和53.9%。二是凝心聚力培育大企业。坚持提升存量水平,大力实施企业培大育强工程,今年特别实施行业龙头企业“腾龙计划”,重点骨干企业“奔马计划”和成长潜力企业“雏鹰计划”三大计划,排定86家转型升级重点企业,集中资源,通过技术创新、装备升级、股改上市等方式全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截止到09年底全区规模企业达到497家,比05年底增加了212家,亿千元企业68家,增加了24家,营业收入超3亿元的大企业达到16家,增加6家。其中栋梁营业收入超60亿元,大东吴超40亿元,金洲超30亿元,4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3家企业列入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上市企业累计达到4家。三是加大要素保障破解发展瓶颈。重点是强化企业发展急需的土地、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供给保障,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扎实抓好土地复垦和低丘缓坡开发,积极开展闲置土地专项清理,不断增强土地保障与保护能力。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服务企业提升年”、“金融转型升级服务年”等活动,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项目资金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先后成立了万邦和江南2两小额贷款公司,全力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压力。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2009年,全区14家金融机构累计新增贷款41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加强人才引育,以“科技人才四百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百名专家吴兴创业、百名企业家高校深造活动。五年来共引进235名专家来我区创业,306名企业家进高校深造,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以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相并举,提速转型升级

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提升转型升级成效的关键环节,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淘汰落后,确保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深入科技创新促转型。全面实施《吴兴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吴兴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加快创新平台建设,2008年设立吴兴区科技创业园,并每年专门安排一定的科技孵化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科创园的建设。积极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累计认定省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21家,引进上电科“一园三中心”项目,上电科湖州电器科学研究院成功挂牌运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累计达到334项,143个项目获得立项,完成校企联姻248家,科技合作项目300项。积极创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名列全市第一。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全区累计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5只,浙江省著名商标33只;获得中国名牌3只,浙江省名牌15只。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抓大”与“育小”相结合、“抓两头带中间”,组织实施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计划。每年重点抓好50家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型成长企业。通过建立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切实增强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引进了三一重工、上科电、新长宁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和2010年,又分别建成吴兴特种金属管道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吴兴羊绒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全区累计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家,公示7家,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2.1%,比05年底提高8.3个百分点。三是节能减排倒逼转型升级。牢牢锁定“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以省级生态区创建为龙头,坚决执行“三个不批”、“四个不招”,严把项目准入关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进入,制止产能过剩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2006年以来,通过“三评三控”否决高能耗高污染项目43个。锁定重点节能降耗项目,定期定向跟踪、逐一督查,06年以来累计完成289重点节能降耗项目,实现节能量28.58万吨标煤,为企业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出台《关于鼓励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累计关停金环、润昌等34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率、二氧化硫排放下降率三大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

第三篇: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转变增长方式

一、加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坚持走规模化集聚化道路。大力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区域综合配套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吴江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业、盛泽丝绸纺织业、汾湖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力争今年吴江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1100亿元,盛泽镇工业总产值提升至650亿元,汾湖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400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彩钢板、羊毛衫、缝纫机等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产业基地竞争力。立足为产业链补缺,培育一批注重为大企业配套“高、精、专、特”的中小企业。争取至2012年,培育壮大10个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形成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基地,5条以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链,重点培育产业链优势企业达到45家左右。

二是进一步提高产业形态,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道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链向高端环节突破延伸。今年重点是抓好恒力集团65万吨聚合纺丝瓶片项目、盛虹1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亨通光棒和特种光缆项目、新民科技纺织园及通鼎光纤项目等重大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缆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制约因素,打开一片新领域。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国家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重点、市级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集群,支持企业开展境内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扩大具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力争今年全市再增10个以上国家级品牌、商标,30个以上省级品牌、商标。同时鼓励企业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增强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取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

三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坚持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争今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超1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7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引领产业发展趋势。鼓励和扶持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以工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人力资源为切入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社会资本投向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今年再建成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引导现有9个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提升,特别要强化技术创新服务,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坚持走大投入大产出道路。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投入,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力争今年启动一批超亿元民资项目和一批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实现工业投入超200亿元,以增量发展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强做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培育4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和8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以大企业的示范、大项目的带动,推进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我市濒临太湖,全市处于太湖流域保护区,部分地区处于一级和二级保护区,产业发展的环境敏感度比较高。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土地资源严重紧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可有效降低环境容量和土地余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化工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9号)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40号)精神,结合太湖流域污水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决定在2009年已关停并转138家化工企业的基础上,自找差距,自加压力,用两年时间再关闭小化工企业40家,接近保留企业的20%,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二是加快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我市纺织产业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染产业是我市纺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工艺环节,这几年由于受到设备工艺、技术水平和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与我市织造能力显著不匹配,落差明显,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纺织产业的做强做大。面对国际国内纺织行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势头迅猛、周边地区印染更新步伐的加快趋势,我市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的形势十分迫切。为此,按照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结合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精神,我市先后出台了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工作意见和淘汰落后设备实施办法,提出了“提升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淘汰落后印染设备1400台(套),占全部印染设备的20%,确保全市印染企业实际排污量减少10%以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三年3000万元用于淘汰设备补助和引进设备奖励。而对于未完成淘汰目标的企业,环保等部门将加大核查力度,严肃查处,并取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争取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实现印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压力进一步减轻的“双赢”目标。

三是尽快制定水泥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我市作为苏州地区水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水泥行业结构调整难度很大,前期也出现了一些反复和矛盾。按照苏州市整体规划,我市现有7家水泥企业中4家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如何利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既完成工作目标、又维护社会稳定,我市已在研究制定相应的退出机制。

四是强化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要健全全市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和节能工作部门联动机制,突出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加强能源统计和预测分析,重点推动建设和改造完善印染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争取2010年GDP能耗下降4.5%。同时,继续推进能源审计,启动对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争取完成能源审计企业20家,进一步做好节能挖潜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确保今年30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争取8家以上企业获得苏州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三、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围绕四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计划,既要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培育新兴产业,又要有的放矢强化新兴产业招商项目落地,推动全市新兴产业加快规模化发展。对已经在手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医药和食品加工项目要按计划加快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招商机制,明确要求抓住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极佳时机,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加快企业引进。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对新兴产业重大目标、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会商和推进的力度。明确新兴产业在享受四大主产业政策优惠的同时,从财政、税金、租金、兼并等方面予以特别扶持,市财政设立“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四个新兴产业项目及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补助,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还实行“一事一议”机制。

第四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五篇: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辜胜阻

http://www.xiexiebang.com2012/7/23 09:46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总体上是正常的、健康的,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很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辜胜阻围绕本期主讲话题,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阐述。

①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低成本战略走向差异化战略,实现从拼劳力、拼资源、拼低价格向追求高附加价值的模式转变,提升价值链,完善产业链,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中高端。

从短期来看,低价策略可以为企业赢得市场空间和稳定现金流,维持企业正常运营。但是,低成本竞争战略获利空间小、容易被模仿。在缺乏创新的条件下,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难以持久。而差异化战略所创造的产品、服务等“差异性”,短期内不易被模仿,能够创造并培育自己独特的细分市场,提升顾客忠诚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获取持久竞争优势。

因此,中小企业要积极实施差异化战略,主动研究消费者需求特征,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或服务,通过改善产品质量和性能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创新销售方式及分销渠道制造市场差异化,通过推进品牌战略培育企业形象差异化,通过完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链来强化服务差异化。制造业中小企业尤其应该重视服务差异化,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服务是企业价值链上最靠近消费者的一环。在制造业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服务差异化能有效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产业链完善和价值链提升。企业需要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网络、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提高服务响应速度、提供个性与多元化服务等途径,向产业链下游的服务环节延伸,提高企业对客户的差异化服务能力,获取产品溢价。此外,中小企业不仅要在当前已有行业空间内积极竞争,也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能力,积极开拓新的业务,从而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消费者。

②从过度多元化战略向归核化战略转变

中小企业应改变盲目多元化战略倾向,做好做强核心主业,实施归核化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平衡专注与多元的关系,专注特色,打造精品。

归核化战略强调将企业业务向其核心能力靠拢,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着力推动主营业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过度多元化的企业需要平衡专注与多元的关系,舍弃多元化的诱惑,实施“归核”战略,降低多元化经营程度,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具竞争优势的行业上,或者将经营重点收缩于价值链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一方面,要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处置亏损资产、服务外包等途径,将非核心业务的资产、产品线、子公司或部门等出售或关停,收缩企业业务范围和产品种类。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归核化”是对多元化片面追求业务范围的修正,是从长远战略出发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之间的平衡。在确立企业核心业务时,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需求变化、科技发展方向、企业比较优势、行业竞争状况等进行相机抉择,规避风险,抢抓机遇。另一方面,要通过重新确立市场定位、推进内部组织优化、加强外部合作、强化竞争优势等措施,把主导产业做强、做优、形成特色,实现“回归”主业和主业重构,使企业在最有优势的环节上赢得竞争,获取发展。

③从偏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偏重规模扩张走向注重质量提升,实现规模至上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时期,主要是基于“高物质消耗、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许多企业过于偏重规模扩张。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但盲目规模扩张不一定带来规模经济。因为,企业规模越大,内部管理层次越多,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也更高,甚至给企业发展带来陷阱:伴随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将会出现品牌、声誉和管理“稀释”的现象,导致管理失控、企业经营效益下降。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方式,致力于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挖掘企业潜力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提升企业效益。要从重规模变为重质量,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的局面。具体来讲,中小企业要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合作创新机制、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等来加强核心技术开发。要重视关键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除了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还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采用新型管理手段来培育企业管理优势型核心竞争力。在当前高成本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尤其要引进精益生产管理手段,要加强生产流程改造,缩短生产周期;要突出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消除无效生产和浪费;要加强质量检测,对生产流程的每一道工序进行全面质量控制;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实施专业化协作生产;要建立业绩评估体系,鼓励员工参与生产和管理的改进,从而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实现企业集约式发展。

④从盲目求快向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

中小企业应实现从急功近利式的做“快”向追求基业长青的做“久”转变,突破家族企业的人才瓶颈和企业传承难题,重视商业道德,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的超高速成长必须尊重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规律,缺乏扎实基础的跨越式发展往往难以持续。我国有许多曾经风光的明星企业“走得快”,但“未走远”。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而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为12.5年、美国企业平均为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四分之一都存活了100年以上。同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通过保障消费者权益、重视商业道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措施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当前,我国8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家族化治理”存在治理结构封闭性、管理决策随意性、代际传承排他性等诸多局限。为此,广大中小企业应改变盲目求快的发展思路,重视可持续发展,变革过分依靠“人治”的家族化管理模式。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关键时期,要营造一种公平的接班人选择标准及机制,选择合适的企业接班人。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积极引入独立董事、完善董事会等,建立公司权力的制衡机制。要明晰产权,尤其是家族成员间的产权,降低“内耗”,提高经营绩效。同时,还要改良企业文化。

⑤从无序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赢”,由个体分散的无序竞争向联盟竞合转变,推动各类战略联盟和集群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技术创新加快、消费升级等因素的作用下,现代商业竞争进入了竞合时代,强调企业间合作双赢胜于竞争单赢。

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和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市场进入成本,扩大业务范围。中小企业要明确企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战略伙伴,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和需求,选择供应链联盟、生产联盟、技术研发联盟等形式,加强对联盟关系的管理,完善双方契约关系,通过建立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等,推进战略双方的互信、共赢。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入产业集群,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根据自身条件对企业进行价值链定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产销结构等实现与集群内大中企业的多层次分工协作;利用集群条件重构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机制,并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适应集群文化环境。

⑥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向高层次国际运营转变

中小企业应从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走向高层次国际运营战略,做好风险防控,积极稳健推进企业海外拓展,融入国际高端供应链,融合全球资源。

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OEM(代工生产)的低层次模式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使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当前,这种低层次参与国际分工战略不可持续。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应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国际分工重组的机遇,既要通过融入国际高端供应链,借国际知名公司之力提升自身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谈判地位,提高“议价权”;又要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加强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企业要知己知彼,循序渐进。海外投资有并购和新建企业两种,各有利弊。中小企业要根据目标市场、产业及产品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因素,进行灵活选择。同时,中小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跨文化管理,通过借鉴国际通用的管理模式、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跨文化交流等途径,实现管理国际化。要积极推进品牌国际化,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渠道布置、广告策略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塑造自有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中小企业要积极推进人才多元化,一方面,引进海外高端人才、聘请具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优秀人士加盟;另一方面,选派企业内部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去海外深造,定期组织员工参加相关培训。此外,企业要借助海外华商的力量,克服资金、人才、管理和品牌等国际化障碍。中小企业国际化需要灵活运用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网络搜集世界范围内的商务信息,寻找消费者和合作伙伴,进行分工协作,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在国际化过程中,还要重视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组织建设,健全企业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处理机制,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下载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5篇

    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李文宁 康莉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9日07 版) 随着我国人均GDP提升和群众精神消费需求增长,旅游产业也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正在......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各位老总、各位朋友、同志们: 非常感谢各位企业家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会议。我到鄞州之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企业家大会,与大家共谋创业创新......

    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今年以来,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提升”、“服务业提速”、“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培育”等四大计划为突破口的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战......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精选五篇)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越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越应该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平县是资源富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建平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优秀范文五篇)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锡林郭勒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总体上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全盟是在低基数上实......

    加快转型战略步伐 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加快转型战略步伐 全面发展物业经济 思路决定出路,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明确战略目标,全体员工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工作,并不断开拓创新。在“十二〃五”发展的新时期,公司经......

    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5篇范文]

    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梁保华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越能打开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希望江苏主......

    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