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5篇

时间:2019-05-13 11:3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篇: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李文宁 康莉莉 《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9日07 版)

随着我国人均GDP提升和群众精神消费需求增长,旅游产业也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正在不断提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虽然我国旅游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产业结构、市场体系、企业能力、产品供给、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够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亟待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需要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形成高效、有机的产业链,在整个产业结构各组成要素自身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各组成要素之间也能很好地相互协调、配置、优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顺利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宗旨是尽可能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旅游活动开始由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偏向健身、休闲、娱乐、服务方面,这就要求旅游产业要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一是要走向生活化,深化旅游产业的消费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民生产业”的价值。二是要走向生产化,凸显旅游产业的生产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动力产业”的作用。三是要走向生态化,回归旅游的本原性功能,展现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色。我们要最大程度地促进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业态,努力形成新老结合、多元并进、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业链条,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通过旅游资源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服务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集聚,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结构。

拓展旅游市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 1

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并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的国内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这就要求拓展旅游市场体系,既要根据旅游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适时调整和提升市场营销策略,又要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构建合理的客源市场体系。一是入境客源市场的开发应以近距离客源市场为主,同时也要形成多元的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国内旅游市场则由近及远形成多层面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格局。二是需要高度重视旅游市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和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时尚媒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整体营销水平。三是政府要加大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拓宽旅游纠纷处理的路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旅游市场转型升级形成良好的氛围。

提升旅游企业能力。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升旅游企业自身的能力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近年来,旅游企业集团化步伐越来越快,产生了一些大型旅游集团企业,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企业散、弱、差的现状,从而使行业整体效益水平、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在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尖锐的背景下,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容忽视。一是通过政府引导、重点投资等措施,市场化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组建集旅行社、餐饮饭店、汽车公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集团公司,拓展旅游企业规模,增强旅游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要兼顾中小旅游企业的转型与实力提升,政府要给予中小旅游企业关注和扶持,积极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应集中精力解决好公司战略规划、技术手段和公司治理结构等主要问题,从而增强自身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积极推进和强化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创新,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通过品牌化、网络化、连锁化来提升旅游企业的素质。

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产品作为旅游者直接面对的旅游对象和客体,其转型升级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吸引旅游者的魅力之源和最终动因。一是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深入发掘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二是要立足高水平景区规划和高标准建设,邀请国内外知名规划团队进行规划设计,提升景区内涵,争取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精品,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特的旅游心理。四是要实现旅游产品种类多元化、体验化发展,由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从单纯服务型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旅游产品转型。

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旅游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支撑。因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理论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旅游专门人才,加大旅游科研力度,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既是现代社会旅游产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目前发展现状的需要。一是要改变现有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途径和方法,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创新旅游人才培养。二是加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通过海外实习、合作办学、国外留学等多渠道融入国际旅游教育,从而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多维旅游人才的需求。三是要逐步完善旅游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现旅游人才的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

第二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不错,值得借鉴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业链很长的基地型项目,全市为电力、石油化工、金属加工 企业配套的企业超过800家,这些中小企业都将从这些产业发展中受益,增加订单。

二、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随着“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实施,我市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但在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关联配套能力还不强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市的主要产业集群从原料采集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分销,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然而,我市传统产业集群与发达地区同类产业集群相比,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配套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产品结构雷同,存在众多企业围绕一个产品“扎堆”生产的现象,“断线”产品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未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产能、发展水平大体相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制约了产业集群的长远发展。

2、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辐射带动能力仍不足

龙头企业是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的主导力量。具有竞争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外 部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市将扶持大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略,新世纪造船、三江电器、安泰动力、宝骊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不仅自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张,效益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带动了行业发展,壮大了行业实力,形成了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态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但是,我市龙头企业较少,辐射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能力还不强,大部分规模企业单体规模较小,规模效应不大,集群发展步伐不快。

3、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我市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过程中,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但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我市遵循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功能,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工业 园区乃至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发展较慢,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研发和销售这两个中心环节还未得到完全重视,带动产业升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5、宏观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也日益显现。工业用地供应紧张,对项目引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同样缺乏,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成品油、煤炭供应价格起伏较大,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产业规模的集聚速度、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为支撑,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市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力不断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1、改造提升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效应

主导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的重要动力,也是区域经济优化产业存量、扩大产业增量的重要基础。我市目前已经形成的五大主导产业,是基于靖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综合优势长期培育发展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最具有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潜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就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效应,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一方面,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根据我市目前产业基础及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发展核电、“大飞机”协作配套等新兴产业。

2、培育龙头企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带动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因此,要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激发产业集群发展活力。

一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培大育强与招大引强并举,重点引导、服务、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行“一企一策”,鼓励企业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发展 壮大主导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

二是围绕龙头抓好配套。龙头企业主动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是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效率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壮大自身的重要立足点。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的配套率。引导中小企业积极主动加强与各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联系。各级政府也要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通过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专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配套经营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为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和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创办为其配套的专业园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增强集群竞争优势。

3、拓展集群招商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应作为我市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

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我县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蓄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 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区域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二是注重品牌打造。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有潜力的品牌产品。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创建特色品牌。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化、提供科技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建设各类面向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贡献率。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

1、强化规划引导。以全市总体规划为导向,加快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有效吸引新型产业向我市转移集聚,推进产业向高端发展,扩大专业市场辐射范围,实现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结合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增强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2、改善集聚条件。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干道及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优先保证区内输配电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用电。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新增长点项目,实现滚动发展。加大运输协调力度,确保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逐步实施企业集中供气、供热,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地覆盖率。

3、加快人才开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 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促进人才创业,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逐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代理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强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规范企业用工和裁员行为,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报酬。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注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厚爱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和谐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培植诚信文化、协作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交流,加快信息、知识等转移扩散,促进产业融合。以企业诚信为突破点,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完善行业信用档案,加强企业信用自律,倡导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第三篇: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成都旅游产业倍增

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成都旅游产业倍增

2012年7月18日

作者: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摘要:通过近年来的积累发展,成都市旅游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和转型关键期,在成都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并巩固,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具备了实现产业倍增的现实基础。在全市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成都市旅游业将从国际化工程、品牌打造工程、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标准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精品项目工程和区域合作工程“八大工程”入手,推动成都市旅游产业总收入在2010年和2015年率先实现倍增,分别达到1000亿元和2000亿元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倍增;八大工程

当前,成都市确立了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以及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在坚持“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城乡统筹、圈层融合”的发展思路下,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此背景下,以国际化为路径,以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以旅游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实施产业倍增战略,通过“八大工程”,推动成都市旅游产业总收入在2010年和2015年率先实现倍增,对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实现富民强市具有重大意义。

一、产业倍增的基础

(一)处于加速发展期

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成都旅游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2006-2011年,成都旅游业以高于全市经济发展速

度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累计452.72万人次,年均增长15.9%,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6.21亿美元,年均增长17.7%;接待旅游总人数34614.39万人次,年均增长19.0%;旅游总收入累计3041.01亿元,年均增长18.8%。

(二)进入转型关键期

从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来看,成都旅游业正处在从传统观光型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型旅游的关键转型期。我市旅游产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市场重点向国际国内并重、产品供给向休闲度假、增长方式向产业融合、收益模式向增值服务、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发展格局向城乡一体转变的态势。

(三)产业地位得以强化

从产业地位来看,成都旅游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增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06年的8.06%提高到2011年的8.4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6年的16.5%提高到2011年的17.2%,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产业体系趋于完善

成都市加快完善了集景区(点)、旅游住宿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等在内的综合产业体系,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底,成都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8家,其中,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的景区(点)5个,超过200万人次的景区(点)2个,超过300万人次的景区(点)1个;星级宾馆138家,社会旅馆近4000家,星级农家乐485家,星级乡村酒店44家;旅行社260家,共有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旅行社10家,持证导游1.8万人;与双流机场通航的城市共计100多个。

二、产业倍增的目标

到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一千亿元目标,较2010年增长65.6%;旅游外汇收入5.8亿美元,较2010年翻一番;旅游总人数1.2亿人,较2010年增长76.0%;入境旅游人数150万人,较2010年增长87.0%。到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两千亿元目标,较2010年增长2.3倍;旅游外汇收入9.18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2.17倍;旅游总人数2亿人,较2010年增长1.93倍;入境旅游人数310万人,较2010年增长2.86倍。

三、产业倍增的思路

以旅游“产业倍增”为目标,紧抓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把推进城市休闲旅游区功能提升、加快“两带”功能区建设、打造天府新区旅游增长极作为全市旅游区域工作重点,把实现城市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生态与旅游融合、农业与旅游融合作为全市旅游领域工作重点,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旅游“八大工程”实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配套软硬环境,全面提升成都旅游的对外开放形象、交流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为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做出重要贡献。

四、产业倍增的路径

(一)国际化工程

一是全域全城旅游化。依托成都良好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外交流较多的优势,把旅游的服务要素和城市设计相融合,把景区、城区、消费区等相融合,将成都整个作为一个5A景区进行打造,营造出最国际最中国的休闲生活,实现景城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进旅游产品国际化。抓好国际旅游精品建设,推进文博旅游景区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创建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抓好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建设,抓好都市旅游业态提升,加快文化街区建设。抓好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建成一批国际旅游度假区。抓好天府古镇旅游产品建设,按照“四态合一”的要求,完成古镇业态提升,全面构建天府古镇旅游圈。

三是推进旅游设施国际化。优化旅游住宿设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主题饭店、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星级乡村酒店、特色客栈。改善旅游交通设施,围绕旅游完善以公路、铁路、航空和绿道为支撑的交通通达系统。调整车辆结构,丰富车辆档次、型别配置。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城镇、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沿线的信息咨询、交通标识、生活服务、应急救援等设施配套。

四是推进旅游营销国际化。塑造成都旅游品牌,集中塑造“休闲之都?熊猫家园”、“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旅游品牌。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细分客源市场,找准境外市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继续开办海外营销机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抓好重大旅游节会营销,力争举办更多国际性旅游会议和活动。扩大口岸开放,简化机场旅游出入境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增开成都至国外境外主要客源地直飞航线。完善外币兑换服务。

五是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推进旅游人才培训,抓好旅游人才引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联系会议、联合执法和督查督办等长效机制。畅通外语投诉渠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和反馈机制。优化旅游语言环境,完善旅游景区(点)中英日韩四语标识系统及公共设施国际通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和中英双语成都旅游宣传广告设置。提高市民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加强市民对国内外游客友好礼貌的养成教育。

(二)品牌打造工程

一是巩固提升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总品牌。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总品牌下,整体打造熊猫故乡、美食之都、古蜀之都、会展名城旅游子品牌,构建多元化的细分市场品牌形象组合和品牌产品体系,打出“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最新旅游营销口号。

二是塑造熊猫故乡旅游品牌。以塑造熊猫之乡旅游品牌为核心,提升成都国际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发展壮大以大熊猫生态园区和大熊猫栖息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以大熊猫文化、大熊猫相伴而生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以网络、平面媒体及媒体为途径的数字大熊猫产业。加快中华熊猫世界(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都江堰大熊猫疾控中心和都江堰大熊猫野放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三是塑造美食之都旅游品牌。开发新的融合川菜、个性川菜,制定有关传统川味菜点制作与服务的行业标准和国家、国际标准,将成都著名川味菜点的传统制作技术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沙湾、羊西线、府南新区火锅美食街为核心打造蓉西国际美食旅游圈,以玉林、科华路、人民南路南延线为核心打造蓉南美食圈,以春熙路、总府街为核心打造成都小吃美食圈。依托天府美食嘉年华等产业化项目实施餐饮旅游化战略,打造餐饮美食旅游产品,提升餐饮美食的品质和聚集度。

四是塑造古蜀之都旅游品牌。以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支撑,整合周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跨越区域界限联动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世界遗产精品线路组合产品。加强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文化资源和以杜甫草堂为核心的诗词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优化、整合省内相关资源,分别推出特色鲜明的三国文化主题线路产品和中国诗歌文化产品。以建设多功能博物馆为主体,着力打造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加快金沙遗址—三星堆博物馆、古蜀文化旅游博览园、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金堂五凤古镇等景区的国家4A和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五是塑造会展名城旅游品牌。以成都会展业“一主多副多馆”格局构建为契机,结合会奖旅游的高端性特点,大力开发会奖旅游市场。以大型会议、展览或节庆的举办为契机,积极发展展后或会后观光旅游。适应城市居民体验式和探索性旅游的发展需求,推动节庆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

(三)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一是实施一线一品。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按照“一线一品”、“一村一貌”、“一镇一特色”的思路打造集中连片的农业风光,大力发展城市近郊插花式的景观农业,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休闲功能,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不断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增收点。

二是实施统筹融合。围绕“三圈一体”战略,推动一二三圈层旅游产业找准定位,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和一体发展。以各区(市)县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整合发展最具特色和潜力的旅游品牌产品,实现错位和协同发展。以旅游区、功能区为单位,加强各区(市)县间旅游信息交流和互动,把握最新的游客动态,实现客源市场共享。围绕成都市旅游总品牌和子品牌形象,将市域旅游三圈层融成完整的“一极”,集各区(市)县资源优势共同开发成都旅游产品。

三是实施品牌下乡。培育自创品牌,帮助和引导资源条件好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在餐饮、住宿和农副产品等方面申请自有品牌。引进外来品牌,鼓励按照特许经营、联合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的涉旅品牌业主和运营商落户乡村。

四是实施人才下乡。编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方案》和《乡村旅游综合服务师职业标准》。推广试点“一户一大”,推广一户品牌农家乐派驻一名大学生驻点帮助业主规范管理和开发新产品等工作。建立乡村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乡村发展重点旅游项目提供智力服务。

五是实施金融下乡。提升支付手段,依托最佳旅游联盟,推广网上预订和在线支付。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乡村旅游的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等。完善金融服务,试点建设乡村旅游金融服务中心,开展旅游金融一体化服务。

六是实施品质提升。制定《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古镇旅游服务标准》、《农家乐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提升乡村旅游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依托旅游执法大队,探索建立由旅游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游客共同组成的服务质量监督员队伍。建立乡村旅游品质网络保障平台,实现旅游品质的网络化动态实时监控。

七是实施业态提升。编制《成都市乡村旅游特色新业态的开发规划》,创新传统业态的时尚元素。通过市场创新、技术创新、流通渠道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方式,开发乡村旅游新型业态形式。引导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开展酒店管理公司顾问管理新业态和特色村的试点工作。

八是实施科技提升。开发乡村旅游管理软件和平台,推广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应用。加快农业高科技旅游园建设,完善园区的休闲、观光和体验等服务和功能。

九是实施文化提升。提升生态文化,按照生态、形态、业态和文态四态合一的思想,推进一批乡村低碳旅游区建设。提升民俗文化,打造一批典型地方文化节日。提升景观文化,规划建设乡村绿道和“景田”工程,对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以托管、共管和自管等形式试行景区、环境和物业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

十是实施组织化提升。摸清现有闲置乡村房产资源,建立数据库,分类管理,策划项目,打捆招商,推进熊猫驿站乡村酒店连锁模式,把农民居住型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鼓励发起乡村旅游合作社、农家乐协会和企业业主参加的乡村旅游联盟,建立产、学、研、管共同参与的新型乡村旅游组织管理体系。

(四)景区管理和服务提升工程

一是规范景区综合管理和旅游服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市级相关部门配合,各区(市)县政府和各旅游景区具体实施,重点抓好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测评、旅游标准化试点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复核等工作。

二是探索建立景民共享利益机制。鼓励景区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景区与原住民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定期举办旅游法规、知识宣贯和普及。优先安排居民在景区就业。规范管理景区居民从事旅游服务业。

三是以创建促管理。以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旅游度假区等级评定为抓手,高标准提升和完善景区的游客中心、公共厕所和停车场等设施配套。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力争建成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和品牌。

四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开展“诚信旅游、满意成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景区经营秩序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妥善处理涉旅投诉,满意率不低于95%。

(五)标准化工程

一是建立健全旅游标准体系。编制《成都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以及系列基础标准、工作标准、要素系统标准和支持系统标准等各类旅游标准。研究制定《成都市旅游标准工作管理办法》、《成都市旅游标准化试点评价体系》及相关支持政策。起草并颁布《成都市旅行社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景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旅游古镇服务质量标准》、《成都旅游信息化服务标准》等多项地方标准。

二是开展旅游标准化的实施评价。创新旅游标准化实施方式和评价机制,采取企业自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成都市旅游企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标准不到位的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三是创建旅游标准化品牌单位和示范区(市)县。以标准化推动规范化建设,培养一批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市)县,引导区(市)县政府和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培养一支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加强旅游企业制度建设和诚信建设。选择一批大型旅游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旅游院校作为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以促进我市旅游标准化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

四是建立标准化信息平台。在“成都市旅游政务网”开辟成都旅游标准化信息专栏,形成查询、申报、公示、交流、动态跟踪和宣传旅游标准的信息综合平台。鼓励区(市)县政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搭建各自的旅游标准信息交流平台。与相关网站合作,完善旅游标准化信息交流平台中的动态跟踪功能,加强标准制定者和管理者与参与并关心旅游标准化的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

五是加快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各项工作。紧抓成都入选全国第二批旅游标准化试点,成为国家旅游局重点推广城市的宝贵机遇,在此前推进旅游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和标准化建设推广面,重点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方面的标准化建设。重点从硬件升级和软件提升上,以标准引导酒店、景区、旅行社扥旅游行业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加大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涉旅行业标准建设的推广力度。

(六)信息化工程

一是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能力的建设。推动旅游景区及景区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加快旅游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等集约化技术为生态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提供网络营销的平台支撑。开展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旅游信息化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

二是打造多层次的旅游信息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手机终端等资源和技术,建设具备公共咨询、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等功能的成都“智慧天府”旅游数字平台。开发旅游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推进全行业信息化办公和数字化管理。鼓励和引导信息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科学化和统一化管理,促进电子商务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打造“景区数字终端、互联网、手机”立体旅游服务平台。

三是加强新技术在信息化中的运用。加强以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服务的融合创新。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以网络动漫、影视传媒、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网络互动元素为依托,积极发展线下主题游。结合手机智能卡技术,拓展旅游“一卡通”在目的地通讯服务、交通搭乘、消费支付、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

四是加强应急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天府”旅游调度指挥中心,配套建设景区监控、LED大屏、电子门禁等设施,打造集“管理、服务、展示、经营”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实现对全市旅游运行状况动态监控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基地,组建应急救援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探索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的经验。

五是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利用“智慧天府”旅游数字平台,丰富网上营销活动,开展“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系列体验旅游活动,从美食、熊猫、遗产等方面全方位宣传成都城市形象。建立“成都微旅游”官方微博,开展“微博达人”品成都活动。鼓励全市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开设微博,通过微博传播放大效应,拓展旅游营销渠道,加强新媒体领域的市场营销。

(七)精品项目工程

一是提升打造以街子、黄龙溪为代表的天府古镇精品项目。树立“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理念,以资源为核心发展平乐、安仁、洛带、黄龙溪、新场、街子六大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精品古镇。重点发展文化体验与乡村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休学旅游、避暑度假等多元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国际化的视野打造国内一流的度假品牌。

二是加快天府新区内的两湖一山国际文化旅游功能区项目进程。依托“两湖一山”功能区资源环境优势,立足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低碳化发展,以山林植被的保育与恢复、现有项目的改造提升、高端项目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龙泉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东山国家农业公园、花果山田园度假区等重点精品项目进程,全面提升“两湖一山”的旅游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山地湖泊型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是全面推进都江堰国际旅游城市相关项目建设。坚持高品位与注重多层次相结合,着力打造旅游综合体,推进景区城区一体化。中心城区城市旅游突出“拜水都江堰”主题,加快建设水文化博物馆、古县衙、文庙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青城山文化旅游突出“问道青城山”主题,加快泰达?上青城、青城山博物馆群落等项目建设。龙池-虹口山地运动旅游突出“逍遥龙溪谷”主题,加快虹口温泉、“高原欢乐谷”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乡村田园体验旅游突出“悠然天府源”主题,推动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

四是大力推进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示范项目建设。依托龙门山优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以高端为引领,以度假为突破口,加快中华熊猫世界、琉璃坝蜀山论坛、湔江国家湿地公园、白鹿法式风情小镇、西岭雪山—花水湾、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南丝路文化区、石象湖乡村俱乐部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依托龙泉山山地农业和山地田园风光,以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优先为原则,加快建设云绣花田—观音山生态建设示范区、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小堰口—三峨湖生态建设示范区、龙泉湖国际山水休闲度假区、观岭国际度假社区等一批重大旅游示范项目。

(八)区域合作工程

一是优化旅游开放合作环境。完善配套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旅游综合交通体系、旅游集散服务与咨询中心体系、旅游标识和解说系统、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务环境的便利化,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旅游项目审批流程,全面提升成都旅游的对外开放形象、交流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体系。

二是拓展旅游开放合作格局。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合作格局,推进天府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区域内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要素配套,共同打造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河道旅游和精品线路等;完善成都旅游区无障碍旅游体系建设,与周边省市共同打造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九黄、三国文化、雪域风情等区域旅游品牌;推进成渝区域旅游合作,强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积极融入三大经济圈城市群旅游合作,共建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引进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知名旅游运营商、品牌连锁酒店或办事机构选址落户成都,构建与国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联动平台。

三是改进旅游开放合作方式。政府搭建招商引资项目平台,通过推出一批景区、宾馆、餐饮、交通等商业性的旅游投资项目,瞄准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优先引进产业前景好、旅游市场急需、品牌形象佳、带动效应明显的行业龙头企业。依托成都“商会资源”、“航线资源”、“领馆资源”和“友城资源”,引导通航城市、友好城市和设领国家的企业来蓉进行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游览业、购物业、会展业、航空业、旅游电子商务的投资和开发,拓展成都对外旅游合作的新空间。

[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汪欢欢,廖熹。汪欢欢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城市与服务经济研究所所长;廖熹系该所研究人员。

第四篇:抓住契机加快惠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精选)

抓住契机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副市长杨灿培谈我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2011年11月23日惠州日报黄金十年 《惠州日报·旅游周刊》十周年纪

2001年到2011年,是惠州旅游快速增长和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惠州旅游业在这黄金十年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无论是从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数量上,还是从服务品质和规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11月4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在惠州市凯宾斯基大酒店举行了“惠州旅游黄金十年”座谈会。惠州旅游黄金十年的辉煌,将深深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而新的十年将是怎样的一个前景?日前,副市长杨灿培就我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82倍,过夜人数增长2.35倍 记者:惠州旅游走过了黄金十年,请您谈谈这十年中,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杨灿培:“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有旅游景区(点)70多个、星级饭店71家、旅行社48家、旅游餐馆和农家乐100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2.75万,间接从业人数达16.5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3510”旅游工程,强力推进南昆山、罗浮山生态旅游项目和环大亚湾五星级标准的酒店群建设,全市新增国家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12家、国家4A级景区7处,3A级景区2处,创建两个广东省旅游强县(龙门、博罗)。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2501.03万人次,过夜人数达107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0.82亿元。旅游总收入五年增长2.82倍,过夜人数增长2.35倍。在黄金十年中,我市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龙门、博罗两县荣获“广东省旅游强县”,龙门还荣获了 “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温泉养生旅游名县”、“中国温泉之乡”等荣誉称号,南昆山温泉旅游大观园、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龙门尚天然温泉度假村、龙门铁泉度假村等荣获 “广东省温泉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我市旅游将逐步形成一心两带三区五组团

记者:十年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请问惠州市在“十二五”期间有什么样的旅游发展目标?

杨灿培:结合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我市旅游业主要是发挥自身的规模优势,实现各不同类型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互补。

惠州的旅游发展应立足珠三角,面向粤港澳,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并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惠州的旅游产业应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中心城市综合旅游服务区),“两带”即百里生态旅游带和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三大旅游功能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部文化旅游区、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五大产业组团(南昆山生态旅游组团、罗浮山文化旅游组团、惠州西湖文化旅游组团、秋长文化旅游组团、稔平半岛滨海旅游组团)。通过百里生态旅游带的建设,把惠州各主要旅游组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出规模优势,实现不同类型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惠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至201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3800万人次,接待过夜游客人数15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300亿元。全市4A景区达到15个,5A景区1个。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有较大提高,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地位,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 记者:要实现以上目标,您认为我市旅游业还应当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杨灿培:要达成以上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提升产业地位。按照《惠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惠州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客流的联系,形成“一心两带三区”的旅游产业基本格局。

其中“一心”是惠州市中心区。以西湖、红花湖、高榜山、东江游等为基础,以象头山、叶挺故居、惠阳古树森林公园及周边的客家围屋、乡村景观为核心,打造中心城市综合旅游区和 “乡土·生态”主题环城游憩带。

“两带”即百里生态旅游带和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百里生态旅游带定位为惠州市精品自驾车旅游线路。以S244省道、粤赣高速、广惠高速及其东延线为主要轴线,北起南昆山、罗浮山,南至东环大亚湾海域,囊括惠州所有生态旅游特色资源。东江文化景观旅游带近期以东江为纽带,整合惠城区东江沿岸的景观、游憩资源,结合两岸景观改造、生态恢复以及灯光工程等辅助性工程,树立东江游整体休闲氛围。在此基础上,整合东江流域的民俗文化,以节庆、主题文化餐厅、豪华娱乐邮轮等形式为载体,使东江游成为展示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名片。

“三区”即北部山地综合旅游区、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和环大亚湾滨海休闲度假区。北部山地综合旅游区以森林度假为依托,重点建设罗浮山旅游宗教文化度假区、南昆山森林度假综合旅游区、象头山和莲花山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并将温泉大观园、农民画乡及香溪堡旅游区纳入大南昆旅游区的范围,带动乡村旅游、社区生态旅游、农民画乡体验旅游等多种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惠东沿江森林生态休闲区资源优势突出体现在江河、山水的有机结合,具备开展森林生态休闲度假及观光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同时山水中点缀着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环大亚湾滨海休闲度假区。以巽寮湾为核心,整合环大亚湾的海滨度假地和海滨资源,以高档滨海休闲度假为主,抓好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和天后宫美食一条街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巽寮金海湾整体形象包装的同时,整合好双月湾、海龟湾、平海古城、海滨温泉等优势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

二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旅游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树立生态低碳的旅游消费理念。要着力从一般性的产品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产业体系竞争,提高旅游产业的总体竞争能力。要着力从简单粗放的旅游产品开发阶段转向效益化发展阶段;要着力从注重设施建设等硬件因素转向加强服务与环境建设,改善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三是要创新体制机制。首先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支持旅游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鼓励各地进行旅游体制改革,支持建设一批试点地区,探讨旅游综合改革、专项改革和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等新路子。其次是突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选资和开发力度。努力推进我市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指导各县(区)旅游部门对全市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登记造册,积极跟踪服务。创新招商思路,开展专业招商、网上招商、项目招商,高标准选资,以大项目推动旅游经济大发展。

开发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 记者: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惠州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才使得我市旅游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请问下一步惠州旅游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杨灿培:惠州旅游从十年前排名十几位一跃而成为广东前六名的旅游强市,这与市委市政府对旅游的重视当然是密不可分的。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旅游产品开发不仅要注重风景资源的开发,更要注重城市周边农村与生态环境的开发,开发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紧紧以度假旅游为核心,构建休闲度假产品系列。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在擦亮“罗浮三宝”、“南昆八珍”、“龙门农民画”等惠州名优特旅游产品品牌的同时,继续开发新的具有浓郁惠州和岭南文化气息的旅游商品,在主要城区和旅游景区开辟旅游商品专营区,规范旅游商品经营活动。

“十二五”期间,我们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擦亮旅游品牌。不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手段,走出去、请进来,利用房展会、工业产品展销会、旅交会等会展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地促销推介惠州旅游产品,打造“休闲惠州·度假胜地”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宣传惠州,把惠州最美的一面展现在国内外游客面前。

在继续巩固现有国内外旅游市场基础上,开拓旅游市场。在国内市场方面,积极开拓粤西、粤东、京广、京

九、武广高铁沿线旅游市场,探索开发北京、上海、重庆等大城市旅游市场。在国际市场方面,重点做好日本、韩国的旅游市场开发工作,努力开拓英国、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旅游市场,使惠州旅游产品逐步走向世界。本报记者王子轩

第五篇:浅谈我国产业的升级转型

浅谈我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许多问题,一是以牺牲自身资源,能源,环境以及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二是外向型经济中出口产品大多处于制造业“微笑曲线”的底端,受制于外,无产品定价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面临破产,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探寻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变得十分迫切和需要。关键词: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对策措施

一,我国产业现状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国的三次产业产值比为10.97:50.27:38.76,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用产值结构衡量,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15%左右,达到了完

成工业化的标准。但是,第一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还在50%以上,远未达到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的就业结构要求。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我国工业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工业产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就业却在绝对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每一轮高速增长时期,都依靠结构调整升级产生一批高增长性支柱行业,带动整个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一,把握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包括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对外转移,为我国承接更高的产业提供了机遇,我国要抓住世界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调整产业的比较优势构成,按国际分工深化的原则,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层。

二、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学习西方大国的农业机械化,向集约式农业发展,改变以往的浪费、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体现规模经济,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多种经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大力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同时必需十分重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以进一步促使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针对目前农村情况,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农村电气化, 为农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从而消化现有的过剩生产能力。中国具有一个广大的农村市场, 而且市场的潜力很大, 远未饱和。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 架设乡村电网, 建立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以新农村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道路、电网建设除了能把农村地区大量需求潜力释放出来, 并且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属于高度劳动密集, 以使用农村劳

动力为主, 能够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开展这些项目, 也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并可能缩小城乡差距。

2、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3、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支柱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强对朝阳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同时做好夕阳产业的退出政策指导工作。

4、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方面是指通过创造性的知识集约化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另一方面是指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出现经济服务软化趋势。以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旅游、房地产和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应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层次,加快服务领域的改革步伐。

5、继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分阶段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不断改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基础,也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任何国家,无论在其经

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把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政府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重点。只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三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一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需求导向作用,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需求。二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诸多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高速公路对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大型客机对跨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条件。因此,不断推进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6、政府发挥“经济总动员”的作用,举全国之力,为企业成长、发展排忧解难。我国政府具有良好的“经济总动员”基础。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我国政府应发挥良好的“经济总动员”基础,动员各级、各种新闻媒体的力量,宣传优势企业,树立榜样;动员所有党政部门、群众团体,召开各种形式的企业座谈会,与企业平等对话,共同研判形式,商谈对策。

只要全国上下凝聚力量,共同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困境,我们必将以较快速度,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创造我国经济新的辉煌。

下载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本讲座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阶段、新挑战和新机遇 二、中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未来展望 三、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与产......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辜胜阻 http://www.xiexiebang.com2012/7/23 09:46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

    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摘要]: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广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七〉(精选合集)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七〉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 共30题 ) 1.“三去一降一补”中的“一降”是指......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

    加快推进低碳经济下我国产业转型

    加快推进低碳经济下我国产业转型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剑婷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让“低碳经济”一下子成为妇孺皆知的字眼。尽管会议之中分歧争论不断,但毋庸置疑,节能减排、共同......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应急产业是为科学预防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领域,具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