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大全

时间:2019-05-13 18:3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大全》。

第一篇: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大全

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

社区体育是青少年开展社会参与、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国务院早在2007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状况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各个层面都对学校体育越来越重视,然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而言,社区和学校对开展青少年活动同样重要,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因此,情况不容乐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家长的高度重视和揪心。目前,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则显得“裹足不前”。一方面,青少年庞大的体育锻炼需求得不到社区的充分重视和回应,比如上段地区的北滨路沿线“夜跑”已成为青年时尚,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却难以解决;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的主体也常常不是青少年,比如太极拳、健身操、广场舞的绝对主力是大爷、大妈,青年因为时间、场地等限制很少参与。

二、存在问题和分析

(一)社会认识跟不上时代发展和青少年需求。首先,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文化水平决定了对于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从目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上看,广大基层群众往往把主要消费放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宁可就医,也不愿健身,更多的人根本没把体育当做消费,以致体育消费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比例还很少。其次,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社区体育既有的工作体系中未得到充分重视。据了解,政府所提供的社区健身设施存在“两多、两少”的情况,即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器材多,“三大球”球场、网球场等适合青年运动的场地设施少;户内设施多,户外设施少。第三,社区体育是一种集休闲娱乐、增强体质、培养品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教育手段,其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第四,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舆论媒体,对青少年社区体育在组织动员青少年方面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不深。

(二)管理模式跟不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体育大多还是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即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安排时间、场馆及实施内容,管理效率不高。此外,社区中没有设立相应的社区体育部门,缺少具体的体育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因此,体育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开展。

(三)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硬件条件有待优化。一方面,社区体育设施投入不足。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在质量、数量以及配置方面都存在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居民整体健身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运动设施向社区开放不足,无法有效弥补场地不够的困境。

(四)推进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软件因素有待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专业教育和专职人员不足。社区青少年团与社会组织发育严重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有些社区单位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体育领域的分内事,与社区发展无关;有些则把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完全看成学校的任务,忽略了社区的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在区和街、镇层面,要积极出台鼓励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体育需求有所回应。在社区层面,要推动建立社区体育联席会议等类似制度,将学校、驻区单位、党政机关、“两新”组织等充分纳入,重点发挥制度在牵头发动、信息沟通、整合资源、反映民意等方面的作用,保障青少年体育在社区生根发芽。

(二)合理规划社区体育硬件设施。随着我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都在持续变化,这就要求社区体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也必须进行合理规划。一方面是科学兴建,因地制宜地选址、建设和运作。规划过程既要由政府统筹,也要充分听取广大居民意见,将选择权、使用权、监督权真正交给群众。另一方面,要注重现有资源科学整合,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区居民开放。各级政府应当对开放的设施配以一定的经费保障,用于场地开放过程中的必要的维护、人员等费用。

(三)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开办社区体育俱乐部既能将青少年的体育需求?c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较好结合,也能通过良性运作吸引来自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是一条广受认同的社区体育发展之路,也是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的关键。要大力规范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登记注册和日常管理,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技能培训。要充分顺应市场规律,引进符合青少年及其家庭需求的体育项目,通过收取必要的费用保证项目持续开展,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应通过开展汇报演出、社区比赛、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青少年及其家庭参与社区体育的热情。

(四)大力培养社区体育人才。要依靠社区体育指导员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按照人口比配备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中的体育志愿力量,比如,愿意资助比赛的企事业单位、乐于为社区运动服务的志愿者等,对社区体育人力资源进行有力补充。

(五)关注青年中新兴的运动健身模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娱乐化、社交化、公益化”的运动健身模式渐渐成为青年潮流,运动类的APP在青年体育爱好者中十分普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关注这一青年体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满足青年的需求。

(六)满足社会弱势青少年的体育需求。针对身体残疾、心智障碍等特殊青少年群体开发符合其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通过体育运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治疗。为更多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让他们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也开展必要的社会交际,构建自身完整的社会网络。

第二篇: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wenmi.net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 “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 竞赛已形成制度。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看,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省、嘉兴市的人均数,我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人均0.057平方米,上级体育部门要求达到人均1.2平方米差距甚远,市属公共体育设施少且陈旧,71%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率低,社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不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属体育场馆设施满wenmi.net足不了市少体校的体育训练条件。&nb

开展,以此带动各项体育工作制度的落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扩大体育人口。

3、加强体教结合,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以2008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拓宽训练渠道,继续完善以市少体校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巩固原有优势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强化训练和管理措施,积极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2006、2010年省、市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以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改善市少体校训练条件,加强少体校的全面建设,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申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奠定基础。

4、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全面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实事的大事来抓,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市属公共体育设施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设施利用率,探索新建体育场馆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要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体育总会、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站等基层组织,注重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 “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 竞赛已形成制度。

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

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看,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省、嘉兴市的人均数,我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人均0.057平方米,上级体育部门要求达到人均1.2平方米差距甚远,市属公共体育设施少且陈旧,71%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率低,社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不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属体育场馆设施满足不了市少体校的体育训练条件。

3、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我市群众体育活动广泛,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市少体校省、海宁市批准布点项目人数为275人,现业余训练项目布点人数到位,但业余训练经费到位率为73%,随着国家、省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以体育强县、体育强镇、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都急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予以扶持。

4、全民体育意识淡薄,全民健身意识不强,全民健身覆盖面还不够广,全民健身存在“两头热、中间冷”,即:少年儿童、老年人参与活动多,中年人忙于工作参与活动少;农村受环境条件、思想观念等影响,活动面不宽,参与面不广,农村体育工作还有有待于突破。

三、下一步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完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以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多层次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培养、选拔、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着眼点,完善体育训练体制,强化体育训练和管理措施,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促进整个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镇、村为重点,城市体育以街道、社区为重点,广泛开展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到201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全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身标准》施行面达到100%,达标率9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和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每千人1名,体育协会达到15个以上,有50%的镇跨入浙江省体育强镇镇行列,有5至10个社区跨入浙江省体育先进社区行列,有1至2个社区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市成为浙江省体育强市。“十一五”期间举办好海宁市第十二、十三届运动会。

2、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竞技体育以输送人才、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以市少体校为主体,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体育训练格局,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训练,使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达到省布局人数要求,在训人数保持在400人左右,田径、举重、游泳、射击等重点项目要继续保持嘉兴市的领先地位,在浙江省占有一席之地,力争在嘉兴市第六届运动会和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继续开展省级、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力争达到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标准。

3、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体育设施建设以满足群众健身、体育消费、体育竞赛和符合我市中等城市发展要求为目标。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和乡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建好体育场、射击馆、游泳馆;进一步完善市少体校训练基础设施,全面改造现水月亭路老体育场,切实改善训练条件,以达到国家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要求;加强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重点在街道(社区)、镇(村)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和设施。到2010年力争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三)对策和措施

1、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体育意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加大宣传力度,从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积极倡导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兴建体育场地设施、构建多元化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网络,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搞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营造一个政府管理体育、社会支持体育、群众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

2、积极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按照亲民、便民、利民原则和政府主导、社会兴办的原则,深入实施我市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举办好海宁市第十二、十三届运动会,掀起阶段性全民健身热潮。以镇、社区、学校为重点,努力构建涵盖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和体质监测等内容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工、青、妇、体育协会等群团组织优势,组织实施好青少年、职工、农民、妇女、老年人等人群的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质监测工作,以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先进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促进群众活动的广泛开展,以此带动各项体育工作制度的落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扩大体育人口。

3、加强体教结合,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要以2008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拓宽训练渠道,继续完善以市少体校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巩固原有优势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强化训练和管理措施,积极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2006、2010年省、市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以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改善市少体校训练条件,加强少体校的全面建设,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申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奠定基础。

4、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

全面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实事的大事来抓,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市属公共体育设施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设施利用率,探索新建体育场馆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要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体育总会、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站等基层组织,注重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swx91518)

第四篇: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

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竞赛已形成制度。

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

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

第五篇: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报告模仿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青少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和基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2014年全国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体育特别是青少年体育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提出了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又涉及到诸多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问题,进一步指明了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2015年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郭建军司长和北京体育大学杨桦书记担任主编,完成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表明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本报告基于2015年中国体育事业统计数据,并结合青少年工作会议和《意见》以及《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进行系统分析如下。

1.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现状

作为运动训练的实践者和运动成绩的缔造者,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三维金字塔(培养数量维、培养质量维、培养方式维)结构特点,分析反映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是建立在广大青少年群体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后备人才运动技术、后备人才梯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健全人格塑造,这三者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质量要素;而培养单位由体育系统扩展到包括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家庭系统四线并举的多种培养形式培养和输送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1.1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政策法规建设

法规制度建设是引领、促进、指导和规范事业发展的准则和依据。针对青少年体育领域制度滞后且空白较多的情况,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把法规制度建设作为核心工作加以强化。

2014年初青少司组织成立了专家组,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召开研讨会、赴上海、湖南、四川、广东进行实地调研等形式,获取基层一线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在12底召开的全国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座谈会上征求了意见。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指导意见对明确了我国青少年训练的指导思想、训练原则、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改革保障、提高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时1年半的时间,编制完成的《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填补了长期以来大多项目没有后备人才发展规划的空白,为今后十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规划了蓝图,做到抓后备人才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新的要求下,结合当期形势需要,突出核心指标,兼顾体制外资源,合理划分类别,强化日常建设管理内容,以评促建的目的,修订出台了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

1.2 体育后备人才数量现状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储备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的人力保障。

根据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共有各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390904人,与2014年的351448人同比增长11.23%。其中,2015年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业余体校)培养的体育后备人才数量为293615人,同比2014年的256707增长14.38%;2015年体育运动学校后备人才数量为78775人,同比2014年增长4.43%;2015年体育中学后备人才数量为11292,同比2014年的10947增长3.15%;2015年竞技体校后备人才数量为4488,同比2014年的4945人下滑9.24%;而2015年单项运动学校后备人才数量为2673,同比2014年的3602人下滑25.79%。参见图1 2015年体育后备人才分机构单位分布状况,表1 2014年、2015年不同单位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分布对比状况(单位:人)

1.3体育后备人才区域现状

受区域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共计149096人,占后备人才总数量的38.14%,同比2014年45.07%的比列减少了6.93%;2015年中部地区共有各类体育后备人才134696人,占后备人才总数量的34.46%,同比2014年比列提高了6.56%;西部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共计107112,占后备人才总量的27.40%,同比2014年27.03%比列变化不大。参见表2 2014年、2015年我国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区域分布状况(单位:人)2014、2015年各省后备人才储备数量对比折线图中显示,与2014年各省份后备人才数量相比,2015年中部分省份后备人才数有所增加,其中上海、广东、四川、宁夏下滑尤为明显,除内蒙古地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增幅明显,其他地区幅度不大。参见图2 2.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现状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和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青少年体育组织是引导青少年体育开展的社会实体,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和完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不仅是增强青少年体制水平,同时也是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

2.1 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策法规建设与管理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组织作用的主线,深化建设传统校和俱乐部两项组织建设工作,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从“组织、活动、场地”方面入手,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

(一)组织建设方面,为进一步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发展,做好传统校的顶层设计,谋划新时期的建设发展,起草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形成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长期规划(2015-2020)》初稿,明确了新周期传统校、俱乐部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活动开展方面,积极构建以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协同教育和其他社会力量打造以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为龙头的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继续推动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项目在校园的推广普及工作。协同教育部编制了《关于加快发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了全国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议,正式启动了校园足球布局城市高中、大学联赛;

(三)场地建设方面,研制了《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初稿,规范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建设和管理;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器材设施标准缺失、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政府采购无标可依、企业生产没有明确目标等现象问题,形成了《青少年体育器材设施标准体系》,制定器材生产标准,并以足球项目的器材设施为突破口,形成《笼式运动设施通用要求》标准草案。

2.2青少年体育组织数量现状

随着职业体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国内比赛的举办,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主动投入到体育产业中。其中,以市场为主导、以民营、私企为主体投资的青少年俱乐部、学校、培训班等大量涌现,为广大青少年体育健身提供服务。

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数量稳步增长。2015年我国共有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20771个,较2014年17844同比增长了16.40%。其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746个,占体育组织总数的61.36%;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228个,占体育组织总数34.80%,两者共占据体育组织总数的96.16%,而青少年户外体育运动营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数量相对较少,分别占体育组织总数的1.36%和2.48%。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管理为重点。参见图3

2.3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隶属情况

根据不同的需要及战略要求,不同级别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发挥不同的作用。2015年中国体育事业数据显示,2015年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数量仍以省级为主。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地市级数量有所增加。表明青少年户外体育项目以省级管理为核心,参与门槛较低,青少年较为方便的可以参与其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国家级为主,表明国家层面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重视,但当前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上“倒金字塔”结构没有得到遏止,与2013年相比反而更加突出;地市级中心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占主要地位,表明开展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上地市级更为直接、方便。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3.1 “阳光系列”活动

由于青少年体育活动举办主体日益多元化,组织形式愈加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加上青少年体质现状引起全社会关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已形成广泛共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青少年体育发展。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通过协同教育和其他社会力量整合以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为龙头的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包括科学健身校园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户外营地夏(冬)令营、资助项目中心的夏(冬)令营等活动,创新内容和形式,以打造“夏令营、冬令营、特色活动”三大品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省市和各项目协会联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青少司会同教育部和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在暑期和“十一”假期举办了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5个项目的联赛,共有111支体育传统校队伍、共计1541名中学生参加,其中篮球、排球、田径、武术4个项目的比赛成绩首次纳入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序列。进一步规范了赛事组织,提高办赛质量,并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开展本省(区、市)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拔赛,并选派优胜队参加全国传统校联赛,以此带动各省市级体育传统校比赛活动的广泛开展。

3.2 校园足球运动

根据青少司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校园足球活动已经覆盖了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国131个布局城市,其中国家级布局城市49个,省级布局城市82个,国家级试点县3个,省级校园足球开展省份11个。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到5084所,注册人数19万余人,足球人口270万余人。正式启动了校园足球布局城市高中、大学联赛。全年共完成比赛10万余场,同时在20个城市开展青少年精英训练营试点。

4.结论

结论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总量同比上年有所增加,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是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与推动。2015年我国共有体育后备人才总量390904人,同比2014年增长11.23%;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和体育运动学校作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机构,在培养的后备人才总数中所占比列较大,是其培养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其专业性不强的特点定将极大制约后备人才向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转化。结论二:体育后备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后备人才数量差异较大。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产物,受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区域间发展存在差异。2015年中部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增长基数大,有着超越东部地区的势头;东部地区比列下降,西部地区后备人才储备有所提高。

结论三: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平稳推进,青少年参与体育渠道日趋丰富、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是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2015年,青少年体育组织总量同比有所增加;青少年通过各种渠道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俱乐部等参与体育运动机会增多;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各种体育组织结构较为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参与需求。但青少年体育组织、俱乐部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同性质体育组织的运营管理、法律监督以及与依托单位工作的矛盾冲突等等。

5.青少年体育主要建议

5.1完善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建设,规范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

完善的法规制度是整个社会价值判断体系的屏障,是青少年体育监管体系的硬性约束条件。落实法规制度建设工作,是对青少年体育事业安全、有效发展的保障。

针对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训练和运动员保障等问题制定的《规划》(《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意见》以及涉及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而起草形成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长期规划》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长期规划(2015—2020)》、《关于加快发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密切关系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任务十分重大,贯彻落实当前的政策法规工作,要求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一把手”要抓工作,系统研究、提出落实方案,要对任务进行分解,拟定实施时间表,监管部门建立检查机制,定期追踪、检查各中心情况,及时通报各中心的经验、问题、难点,同时建立相应的、具体可行的评估体系。狠抓工作,不做形象工程,切实让每一项政策落到实处,达到最终目的。

5.2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管理建设,优化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质量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规范、标准、运营情况良好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既能提供优质的俱乐部服务质量,保护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又能以其良好的形象提高公益捐款能力、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增加社会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需加强以下两方面:一是俱乐部管理部门对俱乐部管理工作需规范,加强工商行政机关对俱乐部的登记管理,不人为设卡,不要怕乱,只要符合社团和民政注册条件的就应批准;严格控制俱乐部数量,以点带面,实现规模效应以有利于其融资,并加强俱乐部融资的监管力度使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组织融资有章可循;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办不好就淘汰。二是俱乐部内部管理工作需规范,俱乐部要积极稳妥地改善内部治理结构,采用民主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方法,保证公开化和透明化的资金运作,树立良好形象,从而提高获取公益捐赠的能力;不断通过宣传组织的宗旨来唤醒人们的认同意识,使俱乐部的发展得到更多的关注,亦可通过传统的广告、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刺激更多的群体来“消费”俱乐部的服务,从而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以增加社会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支持。在强调搭建多元化体育组织建设之时,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不可或缺,应加强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投入建设,构建以青少年俱乐部和传统项目体育学校为主,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为辅的社会体育组织,为青少年提供良好公共体育服务。

5.3加大青少年体育活动宣传,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扩大青少年初级训练基础。俱乐部建设、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营、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调整传统校的布局结构,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完善传统校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以三 大球、田 径、游泳、武术等项目为主的,校、市、省、国家四级传统校联赛,完善传统校各类人员培训体系,建立传统校动态评估检查体系,逐步建立传统校长效激励机制,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

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2014 年起草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规划》计划到 2020 年创建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12000 所,积极推动省区市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俱乐部行业协会,引导和支持地方政府对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的资助和扶持,改变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的“倒金字塔”结构状况,初步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普及与提高融通、体教有机结合的俱乐部发展体系。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业人员培训和竞赛交流活动,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定期评估工作。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将联合北京体育大学发布全国第一部《青少年体育蓝皮书》,全面展现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情况。继续开展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同时将调查范围扩大至全国近100 所城市。

抓好新形势下的青少年足球工作。在全国重点建立一批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积极协助教育部门组织管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建立和完善 U 系列青少年联赛体系,打通教育、体育部门的竞赛体系,与校园足球联赛合理衔接;培训和支持退役足球运动员、足球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有足球专长的社会人士担任中小学足球教师或教练,补充校园足球师资力量。

下载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年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精选 3 篇)?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 文化市场 ? 论文摘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这是成都市委、市府提出的未来......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杨家圪坮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 ”活动的调研报告日期:2012年4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开创杨家圪坮镇跨越崛起新局面。也为了全面......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以技术含量高、......

    加快追赶跨越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思考

    当前,我市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追赶跨越”主题,紧紧抓住国家“增投资、扩内需、保增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大力加强基础设......

    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

    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如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如皋的重要时......

    体育事业发展工作思路

    **年,全省体育系统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根本任务,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努力完成十二届全运会参赛任务,大力推进基......

    有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合集)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迚农业结极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戓略丼措。为从总体上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