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籍管理重点课后题
第一部分 总论
1、人类历史上地籍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答:地籍发展史大致经历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三个阶段。
(1)税收地籍是各国早起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土地纳税人的姓名、土地坐落、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等。税收地籍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丈量地块地块面积和按土壤质量、土地出产物等评定土地登记。
(2)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经登记的信息具有法律效力。产权地籍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产权地籍必须以反映宗地的界线和界址点的精确位置为主要内容,为了是土地界址能随时在实地准确地复原和保证土地面积计算的精度要求,一般采用解析法测算界址点坐标。
(3)多用途地籍又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保障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农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籍的内容及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远远突破了先前的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局限,逐步向技术、经济、法律等综合方面发展。
5、简述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地籍制度发展的特点。答:(1)大陆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2世纪初物权登记制度萌生于德国,登记记载后才能发生效力,1722年德国颁布《抵押权及破产令》,承认先取特权在效力上优先于抵押权,1750年德国发布《抵押权令》,对抵押权和先取得权享有的优先权必须以登记为要件,相互间的顺位先后由登记先后决定,1896年颁布《德国民法典》,将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与公信力作为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1897年3月德国颁布《土地登记条例》,1935颁布《土地登记条例行法》,1936年颁布《土地登记官职责条例》,1951年颁布《以土地登记规则处理住宅所有权事宜法》等。至此,德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日趋完善;法国在民法典出台前,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罗马法继受运动,《法国民法典》从1800年开始起草,是否采用公示原则成为登记制度议论的中心问题,最后登记公示原则还是在1804年形成时得到了采用。
(2)英美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在1862年设置了政府登记局,统一管理英国城乡土地。1862年英国颁布《威斯伯里勋爵法》,将权利登记体系引入英国,1875年英国颁布《凯恩勋爵法》,规定对占有性权利实行自愿登记,1897年英国颁布《土地转让法》,对不动产权利实行强制登记原则,1925年以后英国颁布了《土地登记法》、《土地负担法》、《财产管理法》等。7.简述我国现代地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答:当前地籍管理制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强化以土地登记为核心的土地产权管理,为国土资源的规划、保护、合理利用提供保障,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地基信息服务,地籍管理工作正在向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地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在该阶段,地籍为改革提供基础资料,为税收服务,城镇地区开展了土地登记工作,对公有土地使用者发给国有土地证,对私有土地所有者发给土地所有权证及附图。
(2)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籍管理
人民公社化阶段实行城乡土地分管,在称此昂土地分管体制下,耕地由农业部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出现无政府无地籍的状态。
(3)改革开放后地籍管理的理性回归
1978年12月之后,土地管理逐步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作为土地管理基础性工作的地籍管理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得重视。保护土地的基本国策出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详查),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全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地籍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并且,国务院于1997年将国家土地管理局与地址矿产部、国家测绘局合并,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其下设规划、耕地保护、地籍、土地利用、开发、储量、环境、勘查等业务部门。第二部分 土地产权制度 1.简述物权与债权的辨证关系。
答:联系:
1、在民法中,物权与债权是两大基本财产权。物权和债权相互对应,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2、物权是产生债权的前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如果说在生产领域中法律对人和财产结合进行调整表现为物权,那么在交换领域中,财产在不同主体之间转移的法律制度则表现为债权,因而物权是债权的前提。
3、债权又是产生物权的前提。商品交换要求发生所有权或经营权的转移,从而另一方取得该项财产的所有权或经营权。
区别:
1、物权是对世权,其权利主体总是特定的人,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人;债权是对人权,其义务主体为特定的人。
2、物权的客体仅限于特定独立的,不包括行为和精神财富;债权的客体不受此种限制。
3、物权是绝对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债权是相对权。
4、物权属于一种支配权,主体通过直接对物的管理和支配而实现权权利,无需他人协助;而债权是请求权,权利主体需义务人的积极履行才能实现其权利。5.简述我国土地他物权的主要特征。
答:土地他物权是指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土地权利。土地他物权的实质是对其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行使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一种限制。
土地他物权是在他人土地上享有的权利。也就是说,土地他物权的客体是他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客体。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他物权不仅有对抗一般人的效力,即能够排斥其他任何人的不法干涉和妨碍,而且有特别对抗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效力,即能够对后者的某些权利行使加以必要的限制。土地他物权的主体是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以外与其存在着某种法律关系的民事主体。这些关系可以是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也可以是法律行为或者其他合法行为设定的。建立这些法律关系的共同目的,就是维护他物权人对该土地享有的某种合法利益。
土地他物权不受一物一权主义的限制。在同一土地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并且这个所有权只能派生一个土地使用权,但是这并不妨碍在同一土地上设立多种甚至同种多个的他物权。土地他物权是长期存续的权利,因而通常有登记的必要。
7.简述土地确权的原则与确权方法。答:土地确权的原则:(1)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的原则(2)国家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的原则(3)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处理土地权属问题的原则
土地确权的方法:①集体所有土地一般为内部使用。②重复征用或划拨,以后者为准。
③界线与面积不吻合的,以界线为准。在土地确权时,要处理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与行政管辖权的关系、与特殊区域内部门管理权的关系、土地权属与规划区的关系。土地权属确认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申报登记、核发证书,因此,确权主要是通过权属调查和申请土地登记、核发证书实现的。
第三部分 土地调查与遥感 2.分析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演变。
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研究。全国全面开展地籍工作是在1986年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之后,但是土地调查工作的试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已启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 5个全国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即:
1、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委员会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2、1989年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又于1993年6月修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3、2001年 8月由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4、2002年1月为保证新旧土地分类体系衔接由国土资源部颁布施行的《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
5、2007年8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并于当日实施。实行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在发达国家已成惯例,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土地资源分类标准很难统一,国土、农业、林业、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和管理需求,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土地调查、统计分类体系。由于各部门的分类体系不同,对同一地类的认识、调查、统计结果往往相差很大,特别是一些专业调查不是全覆盖调查,使得部分土地面积被不同部门重复统计到不同的地类中,造成土调查统计重复、数出多门、口径不
一、数据矛盾,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国土资源统一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导致国家难以全面、系统、准确掌握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使国家和各级政府难以据此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给国家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带来诸多不利影响。2007年7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保证获得准确的基础数据,同年8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有 12 个,二级类有 57 个,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一是区分“类型”和“区域”,按照类型的惟一性进行划分,不依“区域”确定“类型”;二是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 4 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惟一性;三是体现城乡一体化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该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是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等对土地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意味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从过去的 行业标准上升到了国家标准。
7.简述我国农村土地调查的内容。
答:农村土地调查是历次土地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土地调查以查清土地利用为主要内容,农村土地调查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调查单位,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状况和基本农田等调查,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全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农村土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两部分。(一)权属调查:以宗地为基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2)国有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调查(3)公路、铁路、河流的权属状况调查(4)其他土地的国有、集体权属性质调查(二)地类调查。以航空或航天遥感正射影像图(DOM)为调查底图,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等资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按照实地土地利用现状对地类及其界线进行调查。
9.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与基本方法。答: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容:
1、土地资源状况:主要监测土地数量、利用状况变化,特别是耕地资源状况的变化,监测当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和耕地的变化是重点。
2、土地利用状况:主要是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是土地监察和规范土地利用行为的主要内容。
3、土地权属状况:土地权属变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变革的必然,主要是对土地权属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掌握。
4、土地条件状况:土地利用与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土地条件的变化必然导致土地利用发生相应的变化,应及时掌握土地条件的变化,防止土地变化带来的灾难。
5、土地质量和等级状况:土地等级反映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土地利用的基础也是价格形成的重要依据。
(二)监测方法: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目前由变更调查、遥感监测、统计报表制度、专项调查及土地信息系统等构成。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是目前的主要手段。变更调查是指对实地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加以调查、记载和变更,更新、充实原有的相关资料,进而保持土地资料的现势性。遥感监测是指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实施宏观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实地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分析。
第四部分 地籍调查
1.简述城镇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及内容。答: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建立领导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建立工作责任制。
收集资料:收集测区已有测绘成果资料和地籍登记、发证资料,编写作业技术设计书。
确定调查范围:根据测区范围、测区地形和行政区域,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划分街坊,预编地籍号。技术设计:地籍空置网布设,选点、埋石、观测、计算、成果资料整理等。
表册,仪器,工具的准备。
人员培训,试点。组织地籍人员学习有关地籍调查的政策法规,技术规程等。
宣传教育。地籍调查需要用地单位的密切配合,因此调查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宣传。
2、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核心内容,在进行权属调查前,应准备好调查地图和调查表,同志有关的土地权利人按时到现场指界,然后逐宗地进行实地调查,现场对申请书申报内容进行审核,确定界址位置,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
3、地籍测量
在宗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将棕地的权属界线,界址点、地类界限及其他地籍要素测绘成图,并准确确定其位置和面积。
4、整理资料
所有在调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首先就他们之间的一致性进行核实检查,然后按宗地进行归宗,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加以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字总结。
5、检查验收 为保证地籍资料正确,必须全面检查地籍测量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资料,保证地籍调查成果的质量,并对其进行评定。
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
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2个方面。权属调查是基础,而地籍测量是手段。其中土地权属调查又分为宗地权属状况调查、界址点认定调查、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等3项工作,即通过对土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界线的调查,在现场标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线,绘制宗地草图,调查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地籍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及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地籍调查成果跟权属主的利益关系大,地籍调查必须遵循规定的法律、法规、程序,是根据有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调查核实土地权利状况、确定界址点、线的行政性的工作。因此对从事地籍调查的人员有着比较高的素质要求,从事地籍调查的人员应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深厚的测量功夫、还要具有综合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地籍调查工作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的工作。4.简述权属实地调查的主要内容。答:权属实地调查包括:(1)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宗地权属状况调查是指对宗地的土地使用者性质、土地权属性质、权属来源情况、宗地使用权情况(含共同使用情况)、他物权状况、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和申请书的土地使用者的一致性、土地实际用途与批准用途及申请书上填写用途的一致性等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无误后,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现场填写地籍调查表,并收集相应的权属来源证明材料。
(2)界址调查。界址调查是权属调查的核心,也是地籍调查的核心工作。界址调查是指对相邻双方的界址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在邻界双方认可,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作为土地登记的依据。经过土地登记的地籍调查成果,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
8.简述地籍测量的基本程序。
答: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具体程序有:(1)地籍控制测量(2)界线测量(3)地籍图测绘(4)面积测算(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地籍变更测量(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第五部分 土地登记
1.简述“成立要件主义”和“对抗要件主义”两种登记模式的特点。答:(1)成立要件主义认为,不动产产权的变动在登记之前只休现为债权的存在,在登记之后才能认为是完成不动产产权的变动,未经登记,权利受让方只能得到债权的保护,而不能得到物权的保护
(2)对抗要件主义认为,不动产是一种特定物,其权利的变动应与债权的成立同步,即在登记之前权利就已经变动,登记只有对抗第三人的要件,申请登记的权利只有在登记完成之后才能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6.简述土地抵押权设定登记的基本内容。
答:(1)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权登记是对已登记过国有土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上新设定抵押权的土地登记。(2)其法律特征有范围的限定性不动产一体性土地价值评估性受偿的优先性权利的对抗性。(3)抵押权设定登记申请人为抵押人和抵押权人。该登记不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可直接进行注册登记。14.简述登记赔偿制度建立的意义。
答:(1)使不动产登记制度规范化完整化(2)明确了登记人员和不动产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3)有效保护真正的广大的不动产权利人的财产权利 第六部分 地籍信息管理 1.地籍档案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答:地籍档案按照地区分城市地籍档案和农村地籍档案。城市地籍档案内容包括:地籍调查档案、土地登记档案、土地统计档案、房产调查档案、土地质量档案、土地等级档案、土地利用现状类别档案、土地法规文件档案、城市规划设计档案。
农村地籍档案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档案、土地登记档案、土地统计档案、土地质量与评价档案、土地法律法规档案、非法占地档案、农户承包使用土地档案。3.简述地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答:地籍档案和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是为地籍管理提供了准确完整的档案信息资源,是实现地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地籍档案管理特点是:一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现代化,运用现代档案学知识理论。二是科学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三是设备现代化,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4.简述土地统计分析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答:土地统计分析可以研究空间分布数据的结构性和随机性、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空间格局与变异,以及模拟空间数据的离散性及波动性。
作为经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调节土地配置总量和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政府对土地资源配置中一级市场的垄断,使得市场的直接调控成为不可能,相反,通过间接的土地政策宏观调控来配置土地资源具备了可行性,土地供给过量,造成投资过度、宏观经济过热的局面。相反,拧紧土地供给阀门会起到冷却宏观经济的作用。第七部分 地籍信息系统建设
2.简述国家“金土工程”的主要内容。
答:一是建立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即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保护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对耕地的实时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耕地占补、结构调整和违法用地等情况,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二是建立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即建立全球重要矿产信息系统和覆盖全国重要矿产分布区的基础数据库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调控。
三是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即建立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部署重大地质灾害区的网络化监测体系,及时、科学地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
四是建立基础性、战略性国土资源数据库。即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国家地籍数据库、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和资源与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形成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
6.简述地籍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地籍信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籍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处理、管理、空间分析、输出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国土资源管理系统集OA、MIS、GIS技术于一体,整合空间数据库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等功能,实现土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证书发放等全部土地权属管理业务的办公自动化,构架国土资源管理日常办公、业务流程审批的规范化、图文传递电子化、管理科学化的综合管理全网络办公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满足国土资源业务办公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审批系统》和满足日常办公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
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地籍管理,是实现无过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地籍管理的现代化,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地籍管理是土地部门的基础性工作,在土地部门的日常业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地籍部门的工作影响着土地部门的正常运转,并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问题。因此地籍部门实行“信息化工程”是广大土地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的工具。现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显示与输出等交互过程,呈现给使用者的是地籍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土地数量信息、土地质量信息、法律信息等矢量与属性信息,对于这些交互过程的直观性缺少考虑和重视。事实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者不仅仅是少数专业人员,对于关心地籍信息的大多数非专业人员来说,为方便操作和理解,系统的直观性应予以关注。确切的说,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环境愈接近实际环境,就有利于阅读和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未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环境将是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地籍信息的三维描述与表达。二维虚拟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展现地籍管理的直观性,可以直观的了解土地利用情况。8.思考我国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问题。答:城市之发展建设过程中是以乡村为基础进行的改建、扩建,有效的将地基信息进行管理,将有利于在未来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确保其能够有效的进行扩展,在一定范围程度上保证城市经济的有效建设。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将有效的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资源以及利用状况的有效了解,通过对现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将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设计目标应用于设计过程中,结合先进的软硬件管理系统,确保地籍信息库的有效建立以及相关信息的及时更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一、总体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
在进行地籍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将地籍信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化的解决,充分发挥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将科学性以及实用性作为设计开发的主导思想。
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规范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和可扩展性与开放性原则。
二、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结构设计
考虑到县市级国土资源局的办公特点及与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网络联接的要求,系统采用B/S为主,C/S为辅的网络模式的系统框架,市局内部各职能科室通过局域网用B/S模式访问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以C/S模式管理数据,市局与外网采用物理隔开,通过Internet网相连,并没有防火墙,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各国土分局、国土所用户可以通过B/S模式访问市局国土资源信息中心。2.地籍数据库设计
在进行地籍数据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种集中管理的方式用以实现数据在系统中的有效操作。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通过对系统内部数据的整合进行统一的管理,将各地域地籍信息管理的网络进行有效的链接,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能够进行实时转移,将空间内部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化监控管理。将无缝信息空间传输变为现实,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储存,在信息的网络传递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将各种地籍信息进行分割管理。3.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流程控制、系统建库、查询、信息统计、数据输出、图形管理、系统日常维护、信息发布等一共十一个功能模块。
有效的完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将有助于提高国家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地籍信息的有效掌控,促进了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国家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在未来的建设中应该引进国外领先技术,全方位优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使用。
第二篇:地籍管理重点
名词解释
1.农村道路:指农村南方宽不小于1米、北方宽不小于2米的道路。(1984)
指农村南方宽不小于1米、北方宽不小于2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2001)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不小于1米、北方宽度不小于2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2007)
2.设施农用地:指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2001)
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2007)
3.零星地物:指小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最小上图图斑规模的土地。如耕地中的非耕地(如零星坟地、耕地中的单家独院)、非耕地中的耕地(如林中的小块耕地),面积达不到最小上图图斑的规模。
4.详查:详查是以较大比例尺图件为基础,开展全面的实地调查,采用较详尽的土地分类系统,运用周全和较高精度的面积量算方法来完成的调查。
5.概查:概查利用较小比例尺的图件为基础,对土地分类也比较简单,面积量算上采用简易的或者数理抽样(或推算)的办法来完成。
6.外业补测:运用测绘知识将需要补测的实地地物按调查底图比例尺缩小在调查底图相应位置上的过程,叫做外业补测。
7.异议登记:指利害关系人对土地登记簿上有关权利主体、内容的正确性存在异议而向土地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将其异议在土地登记簿中加以记载的过程。
8.查封登记:指土地登记机关根据司法机关的要求,对土地进行权属限定,禁止被执行人或其他人进行转移或处理等行为,导致改变土地权属现状而开展的登记。
9.土地权力登记制度:登记所生之效力是针对土地权力而言的。权力登记制度规定,对于土地权力的变更,仅有当事人表示意见一致及订立契据,尚不能生效,必须由登记机关按法定登记形式进行实质审查,确定权力的得失与变更,才能生效,并供第三者查阅,即土地权力变更,不经登记不生效。
10.土地登记代理:指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代替土地权利人申请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土地证书,包括从事于土地登记相关的土地权属指界、收集查询资料、验收宗地测量成果等工作。
简答
1.地籍管理的内容
答:其基本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地籍管理的内容之间彼此紧密相关,其中土地调查和土地定级是地籍管理中最为基础的工作,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都是土地调查的后续工作,以调查和分等定级为基础的登记和统计更加准确可靠。上述各项工作成果是地籍档案的基本来源,可以说地籍档案是其他各项地籍管理
工作的归宿,这些档案的进一步提供使用是地籍管理整个工作的最终归宿。)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任务
答:基本任务:1)全面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
2)为开展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和建立土地档案提供基础;
3)调查工作要改革,要更新观念,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和运作机制,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主要任务: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土地权属调查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
3.外业补测内容
答:由于实际地物发生变化,个别地物或者部分地物的影像在调绘片上与实地不符,且用一般的方法无法准确调绘时,需要通过补测的方法将变化了的情况标绘到调绘片上。因此,运用测绘知识将需要补测的实地地物按调查底图比例尺缩小在调查底图相应位置上的过程,称为地物补测。
这种情况常遇到的有:
(1)、地面信息在摄影后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增的和变化了的地物;
(2)、山区或特殊环境条件下由于阴影的影响,调绘片上的影像无法辨认清楚地物的界线;
(3)、由于调绘片质量的原因,存在漏洞、云块等,致使地面信息残缺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成果
答:1)土地面积汇总统计。土地面积汇总只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汇总的一部分,全面的汇总包括数据汇总、图件汇总及文字材料的汇总。
2)图件绘制。土地调查的成果图件最主要的是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它与调查报告相辅相成,提供土地资源定位、定性、定量分析的科学依据,是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
3)调查报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是对现状调查的综合陈述,是极为重要的成果资料之
一。编写调查报告的目的,在于对调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反映调查工作的全过程,汇报调查成果质量的控制体系,分析土地调查的质量精度,为调查成果的应用和日后的调查成果完善提供技术接口。另一方面也应对利用的程度进行分析,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使土地调查的成果更有利于土地利用的改进。
5.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内容
答:主要有:
1)地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原来的土地用途或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
2)图斑的变化。行政区域界的变迁、权属范围的更替、土地用途的变化等都会涉及界线的变动,这一切的变动最终均表现为图斑界的变化
3)权属的变迁。权属变迁是必然的,这种权属变迁往往推动着土地利用向合理化和高效化发展。它的变迁常常不是独立地单纯地发生,而是伴随着地类变化和图斑变动而发生。
4)行政区域界调整。行政区域界调整实际上意味着对原有行政范围进行分割和合并的调整。调整中可能还包含着土地利用其它方面(如地类、图斑)的变化。
5)飞地、争议地的变化。随着土地管理工作的加强、土地登记工作的深入发展和土地整理工作的广泛开展,一些地区的飞地得到了调整,争议地的纠纷得到了解除,土地分配更趋合理。这些分配利用上得改善,原来调查资料上统计记载的飞地、争议地已不复存在,需通过
实地调查并依据飞地、争议地调整、调解的协议和批准文件,进行相应的变更工作。
6)单位更名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更名已十分普遍。企业更名有时会涉及地类、界线、面积等要素的变动。这些信息,在基层和各级汇总资料中都是重要的信息源,必须在变更调查中及时进行调查和更正。
6.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
答:1)地租理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
2)区位理论
3)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4)土壤肥力理论
5)土地质量观
7.特尔非法确定权重的基本程序(百度的不是很确定哇。。所以弄了两份,仅供参考哇。。)采用特尔斐法预测一般采取下列步骤:
①明确待咨询的任务。
②汇集背景材料。
③设计咨询调查表。
④初步选定咨询专家名单。
⑤初次联系,向专家发出邀请信和履历表。
⑥确定专家名单。
⑦发出第一轮咨询表和说明性资料。
⑧统计处理。表格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方法可选用人数比重法、峰值法、均值法或四分位法。
⑨修改咨询表,转入下一轮活动。
⑩专题联系,根据不同情况,深入征求意见。确定咨询结果。一般通过2~3轮活动就能结束,利用计算机通信取代书面通信,可以加快咨询过程。特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专家人数的多少,可根据预测课题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宽窄而定,一般不超过20人。
2).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
3).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
4).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也可以把各位专家的意
见加以整理,或请身份更高的其他专家加以评论,然后把这些意见再分送给各位专家,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
5).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轮收集意见并为专家反馈信息是德尔菲法的主要环节。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在向专家进行反馈的时候,只给出各种意见,但并不说明发表各种意见的专家的具体姓名。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
6). 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特尔菲法同常见的召集专家开会、通过集体讨论、得出一致预测意见的专家会议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特尔菲法能发挥专家会议法的优点,即(1)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2)能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点表达出来,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同时,特尔菲法又能避免专家会议法的缺点:(1)权威人士的意见影响他人的意见;(2)有些专家碍于情面,不愿意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见;(3)出于自尊心而不愿意修改自己原来不全面的意见。特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8.城镇土地分等程序包括哪些
答:1)确定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及权重;
2)分等对象因素分值计算;
3)城镇土地等别划分。
4)城镇土地分等成果应用
9.初始地籍调查准备工作包括哪些
答:主要包括:
1)组织准备,包括建立领导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建立工作责任制等。
2)收集分析资料,将原有资料尽量收集齐全,并进行分析、整理。
3)踏勘设计确定调查范围,为了估算工作量,制定工作计划一般可预先在1:2000~1:1万地
形图上标绘调查范围。
4)制定调查计划,技术人员应根据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情况进行地籍调查项目技术设
计。
5)表册、仪器、工具准备,包括所需表格、簿册(如地籍调查表、野外测量手簿等)、测
绘仪器、计算工具、图纸以及必要用品的准备。
6)人员培训、试点
7)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工作等。
10.我国土地登记制度要点
答:1)强制登记;
2)经登记的土地权力受法律保护;
3)进行实质性审查;
4)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
5)自我举证;
6)统一登记;
7)颁发土地证书。
此外,为强化对土地登记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我国还实行土地登记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土
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
估价方法:
1、收益还原法(又称收益现值法)
收益还原法是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它是对土地、房屋、不动产或其他具备收益性质资产进行估价的基本方法。此方法用于土地估价时,把购买土地作为一种投资,地价款作为购买未来若干年土地收益而投入的资本。因此,收益还原法是估算土地在未来每年预期纯收益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还原率,将评估对象在未来每年的纯收益折算为评估时日收益总和的一种方法。
特点及适用范围
特点: ①具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地租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②以收益为途径求取价格,所求的价格称为收益价格;
③评估结果的准确度取决于土地纯收益及还原率的准确程度。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有收益或有潜在收益(收益性)的土地、建筑物或是房地产的估价。
土地价格=纯收益/利息率
土地年纯收益不变的公式
Par
P-土地价格a-土地纯收益r-土地还原率
公式假设前提:①纯收益每年不变且为a;② r每年不变且大于零;
③土地使用年期无限。
土地使用年期有限且其他因素不变的公式
Pa11 nr(1r)
n—使用土地的年限或有土地收益的年限(从估价时点到未来的时间)
步骤:⑪总收益
⑫费用
⑬纯收益
⑭确定r
⑮确定年限
⑯确定价格
基本步骤
1、计算总收益:总收益是指以收益为目的的土地及与此有关的设施、劳力及经营等要素相结合而产生的总收益。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收益,按客观、持续及稳定等原则确定。
2、计算总费用和折旧费、房屋收益或其他资产的收益等
总费用是指为创造收益所投入的直接必要的劳动费用与资本费用。总费用在不同情况下,所包含的项目也有所不同。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费用支出,计算加总一般正常合理的必要年支出。
3、计算土地纯收益:从总收益中扣除总费用和房屋折旧费、房屋收益等,即为纯收益。
4、确定合适的还原率:是影响地价高低的重要因素,要慎重选择。
5、选择公式求算地价:根据公式适用评估对象和评估目的等条件,选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将纯收益用相应的还原率进行还原,即得土地的收益价格。
2、成本法
土地价格=购置待开发费用+土地取得费+正常利润+税费
3、市场比较法
第三篇:土地行政学地籍管理重点
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 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1自然 2社会经济3人的文化
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1先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2珍惜节约合理集约利用3均衡协调开发与合理布局。4国土真题开发农业优先有效利用各类土地。5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6加强法制和依法管理
我国土地面临基本问题:1耕地减少人口加,人地矛盾尖锐。2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加剧供需矛盾。3土地规划滞后法制不健全4土地利用不合理。5城镇及农村居民点规划缺乏总体规划的调控和指导。6轻视土地利用的经济原则7各级政府土地的宏观配置不适应土地市场和资产市场发展的要求。
土地利用管理: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土地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3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2土地利用的规划与计划管理3土地配置的管理4土地用途管理5土地利用的监测与调控 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1经济效率2分配公平3社会发展4保障供给5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国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了一种战略性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3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征用:国家为了公共需要城市建设或其他原因,依法的程序批准权限批准,并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强制取得农村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房基地。从而取消其所有权另外支配使用的一种土地政策与制度。土地征用的特征:1强制性2补偿性3转移性 我国土地市场的特点:1垄断性2权利主体性3不完全性4地域性5土地的共给弹性小需求大6竞争性7宏观调控性
我国土地市场的运行模式:1一级市场政府出让市场有偿有期限出让国有土地2二级市场使用权转让市场包括使用权出售互易出租3三级土地市场用地单位使用权的有偿转换有消费性质。
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措施,是地籍工作体系的简称。
地籍管理目的: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管理生产建设服务。
1、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
么?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2、地籍调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地籍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3、地籍调查分为哪几类?
地籍调查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
4、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原则、申请原则、审查原则和属地管辖原则。
5、土地登记分为哪几类?
土地登记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
6、土地登记的程序分为哪些?土地登记的程序分为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和核发证书。
7、土地登记申请人应提交哪些文件资料?申请人向土地登记机关申请土地登记,应当提交的文件资料有(1)《土地登记申请书》。(2)单位、法定代表人证明,个人身份证明或户籍证明。(3)土地权属来源证明。(4)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委托代理人申请土地登记的,还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资格身份证明。
8、土地证书有哪几种类?土地证书是土地登记卡部分内容的副本,是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和土地他项权利持有的法律凭证。目前我国的土地证书主要有四种:《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9、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设定土地登记可分为哪几类?(1)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2)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3)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4)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5)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6)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7)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8)土地使用权抵押设定登记。(9)土地使用权出租设定登记。
10、土地登记申请书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土地登记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基本事项,并由申请者签名盖章:
(一)申请者名称、地址;
(二)土地座落、面积、用途、等级、价格;
(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权属来源证明;
(四)其他事项。
11、土地登记形成的文件资料主要有哪几种?
(一)土地登记申请书;
(二)土地登记收件单;
(三)土地权属证明文件、资料;
(四)土地登记审批表;
(五)地籍图;
(六)土地登记簿(卡);
(七)土地证书签收簿;
(八)土地归户册(卡
(九)土地登记复查申请表;
(十)土地登记复查结果表;
(十一)确权过程中形成的协议书、决定书等文件、资料。
12、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分哪几程序?
(一)查询土地登记的申请;
(二)对土地登记查询申请的审查;
(三)查询和鉴证;
(四)查询收费。
13、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对查询人员有哪些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土地登记公开查询的良好秩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来维护。
(一)土地登记查询申请人查询土地资料应当在土地登记机关或其委托部门指定的场所进行。
(二)查询人应保持土地登记资料的完好,不得在登记资料上圈点、画线、注记、涂改或拆页等。
(三)查询人查询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土地登记资料,应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查询人非法使用查询结果,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未经土地登记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将土地登记资料携带出指定的场所。
14、土地统计的特点和内容有哪些?土地统计的特点有:数量性、总体性、时空性、综合性、实用性。土地统计的内容有:土地的类型、面积、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等。
第四篇:地籍测量重点
地籍: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图、数、表等形式表示.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
土地产权:是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具体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包括与土地相连的生产物、建筑物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权利.土地使用权:是指依照法律对土地加以利用并从土地上获得合法收益的权利。
土地权属主:简称权属主,也可以称作权利人,是指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单位和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组合宗。如果一个地块由若干个权属主共同所有或使用,实地又难以划分清楚各权属主的用地范围的,划为一宗地,地块:是指一个连续的区域,并可辨认出同类属性的最小的土地空间区域。(例如:宗地或丘、图斑、均质地域、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等)
宗地:是指由权属界限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它具有固定的位置和明确的权利边界,并可同时辨认出确定的利用类别、质量和时态等土地基本要素。
边界系统:人们或政府管理机构通常以某种方式所承认的界线存在形式。一般包括普通边界和法律边界。
普通边界:主要依靠自然或人造的边界要素,依据各地的普通规则,但没有精确的边界数据,或有边界数据但又没有法律手续固定下来的边界。
法律边界:对人造的或自然的边界要素进行精确的测量,获取测量数据,通过法律程序给予承认,并在实地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边界。
界址点——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
图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在所有权宗地内,按土地分类标准的三级类为依据划分出的一块地,称作分类地块,地籍图的概念:是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有关的地 地籍的功能:(1)地理性功能(2)经济功能(3)产权保护功能(4)土地利用管理功能(5)决策功能(6)管理功能.地籍用途:(1)按地籍的用途划分,地籍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划分,地籍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地籍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地籍测量的具体内容-(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2)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等;(4)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
(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
(1)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
(2)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3)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
(4)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5)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
(6)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7)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地籍调查: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地籍调查的内容
1.税收地籍调查的内容
一是土地权利状况,即纳税人情况,包括姓名或单位名称、地址等。二是计算赋税的依据,即需要纳税的土地类型、土地面积和土地等级等。2.产权地籍调查的内容
产权地籍调查是以土地权属调查为核心内容,同时调查土地利用状况和其他要素。3.多用途地籍调查的内容
(1)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包括权利人状况、权源、权利性质、权利限制等;(2)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包括地理位置、权属界址等;
(3)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数量。包括土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等。(4)土地及其附着物的质量。包括土地等级,基准地价,建筑物的结构、层数,各种房地产价格等。
(5)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利用状况。包括土地类型,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间距,各类别面积比例。地籍调查的原则
(1)符合国家土地、房地产和城市规划等有关法律的原则。
(2)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时,在依法与现状结合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历史背景。
(3)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则。以科学的地籍制度为基础,保证地籍的现势性与系统性、可靠性与精确性、概括性与完整性。(4)符合多用途的原则。
土地权属的确认方式-1 文件确认 2 惯用确认 3 协商确认 4 仲裁确认 宗地的划分基本原则
①由一个权属主所有或使用的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划分为一宗地; ②如果同一权属主所有或使用不相连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土地,则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宗地;
③如果一个地块由若干个权属主共同所有或使用,实地又难以划分清楚各权属主的用地范围的,划为一宗地,称为组合宗。
④对一个权属主拥有的相连成片的用地范围如果土地权属来源不同,或楼层数相差太大,或存在建成区与未建成区(如住宅小区);或用地价款不同,或使用年期不同等情况,在实地又可以划清界限的,可划分成若干宗地。1.城镇地区土地划分:
~省~市~区~街道~街坊~宗地 2.农村地区土地划分:
~省~县(县级市)~乡(镇)~行政村~宗地~地块(图斑)宗地草图的记录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在所有权宗地内,按土地分类标准的三级类为依据划分出的一块地,称作分类地块,俗称图斑。按地籍的定义,房屋调查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房屋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1.房屋的权属
包括权利人、权属来源、产权性质、产别、墙体归属、房屋权属界线草图。2.房屋的位置
房屋的位置包括房屋的座落、所在层次。3.房屋的质量
房屋的质量包括层数、建筑结构、建成年份。4.房屋的用途
房屋的用途是指房屋目前的实际用途,也就是指房屋现在的使用状况。5.房屋的数量
房屋的数量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共有面积、产权面积、宗地内的总建筑面积(简称总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等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的测量工作。
地籍图根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比例尺无关。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则
遵循的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分级布网,但也可越级布网)。地籍控制测量常用的坐标系有大地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高程基准 实测界址点坐标的作用:位置确定、法律保护、面积量算、界址点恢复
精度规定:A1 ±0.05 A2 ± 0.10 A3 ± 0.25 A4 ± 0.50 界址点的测量方法:、极坐标法、特点及适应范围
极坐标法的方位与距离重合,精度较高,速度较快。极坐标法与其他定点方法相比,不受地形乃至场地的影响,应用很广泛。其缺点是对于老城区、商业密集区、街坊内部的隐蔽界址点,效率低,成本高。
它适应于规划整齐,通视良好的大面积界址点测定,是目前城镇地籍调查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技术方法
角度交会法、特点及适应范围
该法施测简单,不受距离限制,但外业设站多,工作量大。该法适用于对难以到达或难以量距但又通视的明显界址点的测定。
距离教会法、特点及适应范围
距离交会法施测简单,精度较高,适用于测定二类界址点及原界址点位置的检查和恢复,变更界址点的测定等,在控制点上直接交会的测站点,也可用于一类界址点的测定,但应注意交会角不能太差。
内外分点法、特点及适应范围
内外分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精度很高,但该法受地形限制,要求已知点的连线必须通视。它仅适用于规则建筑物外侧呈线状排列的界址点的测定。
直角坐标法、特点及适应范围
直角坐标法是两次方位与距离交会的组合,施测简单,易懂易做,垂足点的精度不受地界和建筑物离测线相对位置的影响,精度较高。
缺点是目标点到垂足的距离受获取的垂足点位置精度的限制。在大量的界址点测量中,它仅仅是对极坐标法的补充 物和地貌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是地籍基础资料之一。
宗地图的概念: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面积量算与平差原则
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逐级按面积成比例平差,即分级控制,分级量算与平差。
两级控制,三级量算。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后,为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变更调查。
1.作用
(1)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
(2)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的检查、补置、更正。(3)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4)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5)使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
2.特点: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变更同步、手续连续;任务紧急。
数据采集方法:全野外数据采集、航测法数据采集、模拟地籍图数字化数据采集
第五篇:地籍管理
《地籍管理》课程复习提纲——2014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1. 地籍的概念、分类。不同类型地籍的特点和作用;
地籍:①是有关于土地特定内容的信息(信息集、信息系统)②记载土地特定内容的图簿册③土地特定内容及其权利的权属关系。
地籍分类:主要功能【税收:在于为课税服务使征税有据可依。产权:是实施有法律效力的土地登记。保障土地资产在社会之上流转的有序进行,有效防止和制止扰乱正常流转的行为发生,确保和法权利人土地产权的安全。多用途(现代):明确土地产权依据,作为为土地利用、保护土地、全面科学管理土地的基础依据。】开展的先后顺序【初始是基础性的全面、的调查、记载、整理。日常: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等状况的适时修正、充实,从而更新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城镇、农村】手段和成果形式【常规、数字】 2. 地籍管理的概念、内容及相互关系、原则、手段;
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内容:土地调查、登记、统计、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
原则:统一管理原则;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地籍成果简便实用。手段:行政法律、测绘、图簿册、电子计算机手段。3. 我国四套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出台的年份及其应用;
①1984年 应用于土地科学的研究工作。②1989年9月③2001年8月④2007年1月 4. 掌握2007年出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熟记一级地类的数量、代码、名称、涵义;了解二级地类的涵义及其与一级地类间的 对应关系); 01耕地(011水田、水浇地、旱地)02园地(果园、茶园、其他园地)0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04草地(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
05商服用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商务金融、其他商服用地)06工矿仓储用地(工业、采矿、仓储)07住宅用地(城镇住宅、农村宅基地)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医疗慈善、文体娱乐、公共设施、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09特殊用地((军事设施、使领馆、监教场所、宗教、殡葬用地)
10交通运输用地(铁路、公路、街巷、农村道路、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12其他土地(空闲地、设施农用地、田坎、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
5. 《土地调查条例》对调查类型()、调查周期(每十年进行一次)、调查方法(全面调查的犯法)、调查手段(实地调查统计、遥感监测手段)的规定。
6. 二调的任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即农村土地调查)的基本任务、基本技术方案; 任务: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农村土地调查)的基本任务: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基本技术方案:
7.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准备工作—外业工作—内业工作—成果检查验收与核查)
8.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成果【土地面积汇总统计表(乡镇、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9.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外业调绘的内容与成果。69
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
成果:
10.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土地权属界线图的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内容:
土地权属界线图的的内容:
11.面积量算的原则: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自上而下逐级汇总。12.图斑地类面积和耕地图斑地类面积的计算方法。
图斑地类面积的计算方法:从图斑量测面积中扣除内含小图斑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和田坎面积,余下的值才是该图斑地类面积。耕地图斑地类面积的计算方法:除去田坎面积。
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对耕地要做的调查有:耕地的面积 肥力等级、边界、类型、田坎的面积与界线。15.地籍调查的概念、目的、分类(地籍总调查、日常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册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目的:查清、核实宗地的地籍要素,如宗地位置、范围、数量、质量等级、权属关系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且同图、变、表等手段加以表示,从技术和法律方面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完善地籍管理基础设施,以满足国家对土地资产科学管理及税收、规划、房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要而建立地籍基础档案。
16.地籍要素包括哪些内容?(界址点、界址线、宗地、地籍子区、地籍区)
17.不动产单元、宗地代码和界址点号的编码方法。(按《不动产权籍调查技术方案(试行)》或《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不动产单元代码采用分段的表示,具体方法如下:
a)第一段表示行政区划代码。b)第二段表示地籍区与地籍子区。
c)第三段表示宗地(宗海)号,由宗地(宗海)特征码和宗地(宗海)顺序号共同组成。d)第四段表示定着物代码,由定着物特征码和定着物单元编号共同组成。
e)不动产单元代码在表示时,段与段之间可用全角字符“空格”进行分隔,“空格”不占用不动产单元代码的位数。
18.地籍总调查(原为初始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准备工作、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检查验收、成果资料整理与归档、数据库与地籍信息系统建设。
19.界址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指界、界标设置、界址边长丈量 20.宗地草图的内容和绘制要求。
a)本宗地号、坐落地址、权利人。
b)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及界址线,宗地内的主要地物。c)相邻宗地号、坐落地址、权利人或相邻地物。d)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距离。
e)确定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边方位所必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f)丈量者、丈量日期、检查者、检查日期、概略比例尺、指北针等。绘制要求:
b)应选用适宜长期保存、使用的纸张绘制,也可直接在地籍调查表上绘制,较大宗地可分幅绘制。
b)宗地草图上标注的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距离和条件距离等应为实地调查丈量的结果。c)数字注记字头向北、向西书写,注记过密的地方可移位放大表示
21.地籍调查表的内容和填写要求。土地权利人、单位性质、证件类型、证件编号、通讯地址、土地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土地坐落、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证件类型、证件编号、电话、代理人姓名、证件类型、证件编号、电话、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预编宗地代码、宗地代码、所在图幅号、比例尺、图幅号、宗地四至、批准用途、地类编码、实际用途、地类编码、批准面积/m2、宗地面积/m2、建筑占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使用期限、共有/共用权利人、情况说明、界址点号、界标种类、界址间距、界址线类别、界址线、邻宗地、起点号、中间点号、终点号、相邻宗地权利人、指界人姓名、本宗地指界人姓名、日期、界址点位说明、主要权属界线走向说明、权属调查记事、地籍测量记事。宗地草图。填写要求:以宗地为单位填写,每宗地填写一份。
证件类型、证件编号、电话、代理人姓名、证件类型、证件编号、电话、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预编宗地代码、宗地代码、所在图幅号、比例尺、图幅号、宗地四至、批准用途、地类编码、实际用途、地类编码、批准面积/m2、宗地面积/m2、建筑占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使用期限、共有/共用权利人、情况说明、界址点号、界标种类、界址间距、界址线类别、界址线、邻宗地、起点号、中间点号、终点号、相邻宗地权利人、指界人姓名、本宗地指界人姓名、日期、界址点位说明、主要权属界线走向说明、权属调查记事、地籍测量记事。宗地草图。填写要求:以宗地为单位填写,每宗地填写一份。
A.1.3图表内容与实地一致,表达准确无误,字迹清晰整洁。
A.1.4表中填写的项目不得涂改,每一处只允许划改一次,划改符号用“”表示,并在划改处由划改人员签字或盖章;全表划改不超过2处。A.1.5表中各栏目应填写齐全,不得空项。确属不填的栏目,使用“/” 符号填充。
A.1.6文字内容一律使用蓝黑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填写,不得使用谐音字、国家未批准的简化字或缩写名称。A.1.7项目栏的内容填写不下的可另加附页。宗地草图可以附贴。凡附页和附贴的,应加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印章。
A.1.8对面积较大、界线复杂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宜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并签字盖章(见附录B)。界址线有争议的土地,填写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并签字盖章(附录C)。
22.地籍测量的工作内容包括哪些?(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地籍图测绘、宗地图的编制、面积量算)23.地籍图与宗地图的主要内容。
地籍图的主要内容:一部分可通过实地调查得到:街道名称、单位名称、门牌号、河流、湖泊名称等,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测量得到:界址位置、建筑物、构筑物等。
宗地图的主要内容:所在图幅号、地籍区号(街道号)、地籍子区(街坊号)、宗地号、界址点号、利用分类号、土地等级、房屋栋号、用地面积、界址边长、邻宗地的宗地号、邻宗地间的戒指分割示意线、紧靠宗地的地理名称、宗地内的附着物、本宗地的界址点位置、界址线、地形地物的现状、界址点坐标表、权利人名称、用地性质、用地面积、测图日期、测点(放桩)日期、制图日期。指北方向、比例尺、宗地图的制图者签名、审核者的签名。
24.根据《2015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实施方案》,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
监测工作包括哪些内容?(①国家开展遥感监测;②地方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
③逐级开展变更调查成果检查;④各级开展数据更新入库和汇总统计分析。)
25.按照《地籍调查规程(TDT1001-2012)》的要求,如何对新设界址或界址变化的宗地的
宗地号、界址点号和宗地草图进行更新?
利用全站仪、GPS接收机和钢尺等测量工具野外实测界址点坐标。在描绘新的宗地草图上重新安排界址点号。26.按照《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哪些权利属于不动产权利登记的对象? 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
集体土地所有权;
海域使用权;
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
森林、林木所有权;
抵押权;
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
宅基地使用权;
地役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 27.不动产登记有哪些类型?(首次登记、变更登记、转移登记、注销登记、更正登记、异
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理解什么情况属于何种类型)
28.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程序与内容。(申请—受理—审核—登簿)(每个阶段具体做什么?)一)登记申请书;
(二)申请人、代理人身份证明材料、授权委托书;
(三)相关的不动产权属来源证明材料、登记原因证明文件、不动产权属证书;
(四)不动产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等材料;
(五)与他人利害关系的说明材料;
(六)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材料。二
受理
(一)不动产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等材料与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状况是否一致;
(二)有关证明材料、文件与申请登记的内容是否一致;
(三)登记申请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29.不动产登记审核的主要内容。
书面材料:查验法律文书编号、人民法院以及仲裁委员会的名称等是否一致,查询结果需打印、签字及存档。查验不动产界址、空间界限、面积等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是否完备,权属是否清楚、界址是否清晰、面积是否准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完税或者缴费凭证是否齐全。不动产存在异议登记或者设有抵押权、地役权或被查封的,因权利人姓名或名称、身份证明类型及号码、不动产坐落发生变化而申请的变更登记,可以办理。30.不动产权利在什么情况下不予登记?(参见《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4.8.2款)
经审核,符合登记条件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予以登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动产登记机构不予登记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申请人未按照不动产登记机构要求进一步补充材料的; 申请人、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材料以及授权委托书与申请人不一致的; 3 申请登记的不动产不符合不动产单元设定条件的; 申请登记的事项与权属来源材料或者登记原因文件不一致的; 5 申请登记的事项与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相冲突的; 6 不动产存在权属争议的,但申请异议登记除外; 未依法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土地租金、海域使用金或者相关税费的; 8 申请登记的不动产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 不动产被依法查封期间,权利人处分该不动产申请登记的; 10 未经预告登记权利人书面同意,当事人处分该不动产申请登记的; 11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1.什么情况下颁发不动产权证书?什么情况下颁发不动产登记证明?(参看《规范》)
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森林、林木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等不动产权利登记,核发不动产权证书
抵押权登记、地役权登记和预告登记、异议登记,核发不动产登记证明。
32.按照《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如何办理集体土地所有权首次登记(提示:从申请主体、应提交材料、审查要点等方面展开论述)申请主体: 土地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代为申请,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委员会代为申请; 土地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代为申请,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小组代为申请; 3 土地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为申请。应提交材料、1、不动产登记申请书;
2、申请人身份证明;
3、土地权属来源材料;
4、不动产权籍调查表、宗地图以及宗地界址点坐标;
5、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材料。审核要点: 申请集体土地所有权首次登记的土地权属来源材料是否齐全、规范; 2 不动产登记申请书、权属来源材料等记载的主体是否一致; 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资料是否齐全、规范,权籍调查表记载的权利人、权利类型及其性质等是否准确,宗地图、界址坐标、面积等是否符合要求; 权属来源材料与申请登记的内容是否一致; 5 公告是否无异议; 本规范第4章要求的其他审查事项。
33.按照《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如何办理宅基地使用权首次登记(提示:从申请主体、应提交材料、审查要点等方面展开论述)申请主体
申请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的主体为用地批准文件记载的宅基地使用权人。
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登记的主体为用地批准文件记载的宅基地使用权人。
申请材料
1、不动产登记申请书;
2、申请人身份证明;
3、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用地的文件等权属来源材料;
4、不动产权籍调查表、宗地图、宗地界址点坐标等有关不动产界址、面积等材料;
5、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材料。审查要点
1、是否有合法权属来源材料;
2、不动产登记申请书、权属来源材料等记载的主体是否一致;
3、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资料是否齐全、规范,权籍调查表记载的权利人、权利类型及其性质等是否准确,宗地图、界址坐标、面积等是否符合要求;
4、是否已在不动产登记机构门户网站以及宅基地所在地进行公告;
5、本规范第4章要求的其他审查事项。
34.按照《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如何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提示:从申请主体、应提交材料、审查要点等方面展开论述)(注意区别不同类型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登记要求)申请主体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的申请主体应当为土地权属来源材料上记载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申请材料
1、不动产登记申请书;
2、申请人身份证明; 3 土地权属来源材料,包括:
(1)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应当提交出让合同和缴清土地出让价款凭证等相关材料;
(2)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应当提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用地文件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决定书等相关材料;(3)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应当提交土地租赁合同和土地租金缴纳凭证等相关材料;
(4)以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方式取得的,应当提交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批准文件和其他相关材料;(5)以授权经营方式取得的,应当提交土地资产授权经营批准文件和其他相关材料。
4、不动产权籍调查表、宗地图、宗地界址点坐标等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
5、依法应当纳税的,应提交完税凭证;
6、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实施细则》规定的其他材料。审查要点
1、不动产登记申请书、权属来源材料等记载的主体是否一致;
2、不动产权籍调查成果资料是否齐全、规范,权籍调查表记载的权利人、权利类型及其性质等是否准确,宗地图、界址坐标、面积等是否符合要求;
3、以出让方式取得的,是否已签订出让合同,是否已提交缴清土地出让价款凭证;以划拨、作价入股、出租、授权经营等方式取得的,是否已经有权部门批准或者授权;
4、权属来源材料与申请登记的内容是否一致;
5、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被预查封,权利人与被执行人一致的,不影响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
6、依法应当缴纳土地价款的,是否已缴清土地价款;依法应当纳税的,是否已完税;
7、本规范第4章要求的其他审查事项。不存在本规范第4.8.2条不予登记情形的,记载不动产登记簿后向申请人核发不动产权属证书。
35.哪些不动产可以申请办理抵押登记?哪些不动产不可以申请办理抵押登记?(参看《规范》14.1.2及14.1.3 可以申请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
1、建设用地使用权;
2、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3、海域使用权;
4、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荒地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5、正在建造的建筑物;
6、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不动产。不得办理抵押登记的财产范围
1、土地所有权、海域所有权;
2、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3、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不动产;
5、依法被查封的不动产;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不动产。
36.不动产登记簿的构成。(参见《不动产登记簿样式及使用填写说明》)宗地基本信息 宗海基本信息
不等产登记目录:
不动产权利及其他事项登记信息: 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 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登记信息 房地产权登记信息(项目内多幢房屋)附
图房地产平面图
房地产权登记信息(独幢、层、套、间房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业主共有部分登记信息
海域(含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登记信息
构(建)筑物所有权登记信息
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地的其他使用权登记信息(非林地)林权登记信息
其他相关权利登记信息(取水权、探矿权、采矿权等 地役权登记信息
抵押权登记信息
预告登记信息
异议登记信息 查封登记信息
37.土地统计的概念、含义、特点、分类、程序。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据、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以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有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统计工作。
含义:包括土地统计资料
1、土地统计工作2和土地统计科学3等三层含义。
1是2的成果,3是2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与此同时,3有为2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和推动2的开展。
①认识土地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②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③是实行土地管理的重工具④室监督国家各项土地政策执行情况的重要门径。特点:与其他社会统计一样具有数量性、工具性、整体性特点。还有区别于其他统计:数量的地域性(2)总面积的稳定性(3)统计数据、图件与实地的一致性(4)质量的相对性。
分类:初始土地统计(国家土地统计、基层土地统计)、土地统计(国家土地统计、基层土地统计)土地统计程序:土地统计设计阶段、土地统计调查阶段、土地统计整理阶段、土地统计分析阶段。38.常用的土地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数学方法、比较方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39.年内地类土地利用变化平衡表(即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表)的填写与分析方法。
40.地籍信息的概念、特点321。
地籍信息:仅仅包括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空间位置及状态的图形数据(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空间信息)以及描述他们的权属、价值、位置的属性数据(丘号、图斑号、宗地号、地类、面积、权属、地址等属性信息)。
特点:信息数量庞大、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精确、准确。真实、具有法律效力。信息变化快、现势性强。41.地籍信息管理的概念、特点、方式、过程、技术基础。地籍信息管理:322 特点:行政性。广泛性。专业技术性。具有动态性。服务性。方式:常规管理方式、现代化管理方式。
过程:地籍信息收集、地籍信息的组织、地籍信息分析、地籍信息提供。
技术基础:测绘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检索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42.地籍档案管理的内容: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利用、统计(重点掌握地籍档案的整理方法:分类—组卷—案卷排列—案卷目录编制)43.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及业务子系统的构成。346 功能:数据采集、图形处理、制图、属性数据的管理、空间查询、空间分析、服务功能。
业务子系统的构成:①主要业务设计地籍信息系统:地籍调查子系统、土地调查子系统、土地登记子系统、地价管理子系统②从系统功能结构出发设计:输入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应用模型子系统、输出子系统。
考试题型
名解4*4分 =16分
单项选择10*1分=10分 多项选择 10*2分=20分
填 空10*2分=20分
简答题2 * 7分=14 综合题 2 *10分=20分 重点名词解释: 地籍:①地籍是有关于特定内容的信息(信息集、信息系统)②地籍是记载土地特定内容的图簿册③地籍是指土地特定内容及其权利的归属关系。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田坎系数:指田坎面积占扣除其他线状地物后耕地图斑面积的比例(%)
地类图斑:凡位于同一宗地,被线状地物分割的,具有同一土地利用分类的封闭地块为一块地类图斑,简称图斑。
地籍总调查:
地籍调查: 是指依照国家的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性工作。
日常地籍调查:
宗地 :凡被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称为宗地。不动产单元 :权属界线固定封闭,且具有独立使用价值的空间。地籍信息: 地籍信息管理: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地籍信息是地籍管理的依据和归宿,地籍信息的现实状况是管理工作对象、要点、目标形成的基础和依据。是地籍管理的内容之一。地籍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