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社会工作模式总结

时间:2019-05-13 18:0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组社会工作模式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组社会工作模式总结》。

第一篇:小组社会工作模式总结

主要模式 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

1.社会系统理论:

个人和群体功能的失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系统的功能失常导致的。社会系统与其内部的个人和群体 相互影响。

2.社会学的机会理论与文化剥夺、代

际疏离等概念,均强调社会是个人问题的原因,所以个人问题应通过社会变迁来解决

互惠模式

1.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关注子

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个系统(小组和环境)的关系; 2.互动和沟通理论理论。

治疗模式

小组工作的功能

1.精神分析小组(心理分析技术:过去

经验,潜意识意识,新决策)2.心理剧

(角色表演:过去、现在或未来,表演出问题和矛盾,新领悟和新技巧)3.行为治疗小组

(治疗程序:新的学习历程,问题行为、认知或情绪的改变)4.完型治疗小组

(小组的经验、觉察和互动:自我觉察,自我潜力的发掘)5.交流分析小组

(更强调组员间的互动)6.案主中心小组

(更强调氛围的创造)7.理性情绪治疗小组(ABCDE)

8.现实疗法小组

(现实问题的针对性)

1.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1.通过小组成员在组内获得的社会以治疗个人为小组目标:

潜能,提高他们在社会环境方面的个归属和互相依存,实现个人的满足。1.消除小组成员的心理、社会或行为问人能力以及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 2.在小组成员中、小组之间,和有题,帮助他们达到更佳的社会适应。2.运用社会目标模式的接果是培养当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2.介入的重点是个人的康复、改变和重

地的领导者,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放。因此,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建。通过特定选取的小组工作经验达

带动社会改变,对社会和其自身都有裨益。

3.以社区归属和社会整合为最终目标,关注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观。

小组工作的特点

实践原则

境。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都能得到增强。

3.小组工作的目标可能是预防性的、补充性的和复原性的。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交往和讨论来决定它的目标。

1.在社区层面展开,社区组织机构利用1.建立互相帮助的系统是小组的由小组成员集体努力而成的社会行共同目标。这种互助体系也是动,制约官方作出的决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2.小组是主要的媒介,为社会整体利益2.在这一体系里,成员相互依赖

发展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并分担互相帮助的责任,决议3.小组成员为的是社会整体利益,而不要由整个小组作出

是单为他们自己作出贡献。3.小组是个人和社会功能能够得4.通过小组成员有意义和负责任的参到培育和协调的地方

与,显示他们影响社会变迁的力量。

小组本身强调民主参与、成员共识和小工作者应该通过评估其成员正在寻组任务。以共同的社会目标使小组聚集找的共同点,帮助小组强化它的目在一起,以减少组员因不同的社会背景标。

而产生的摩擦,并且协助不同阶层的组工作者应该向小组成员澄清和说明员投入活动。他与小组的角色,并订立一个明确的契约。

工作者应该帮助小组成员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们的小组目标上。工作者应该是诚实的,避免封锁消息或知识。

到治疗目的。

3.改变个人而不是改变社会。

1.小组是治疗的手段和途径。

工作者通过小组过程和结构帮助个别成员转变。该模式2.强调小组成员的构成,选择小组成员的条件是他们能在小组中对他人有益。

4.小组目标实现有赖于个人目标的实

现。

必须为每一个成员建立特别的治疗目标,小组过程应该与个人的治疗目标一致。这种一致性保证个人和小组的目标实现。工作者必须利用小组过程和小组结构来帮助个别成员达到他们的治疗目标。

小组工作者的责任是帮助小组成员,发展各种与他们的治疗目标一致的价值系统和准则。程序设计

小组的日常活动一般是讨论。小组成员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同时存在; 决定他们讨论什么事件、问题及其行动,活动具有培养组员互相支持的功并负责社区变迁的计划。能,从而达到个人和小组目标。

工作者的角色

使能者:促使小组成员发展成为有责任心的公民所必需的技巧

引导者:为小组成员创造条件,并在行动中引导他们。

榜样:树立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榜样形象。

鞭策者:鞭策小组成员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并奖励任何合乎上述要求的思想与行为。

资源供应者:为小组成员的利益而动员和联系社区资源。

1.工作者作出榜样,指导和激励小组成员实现小组目标; 2.运用程序的技巧,推进小组成员间关

系的亲密无间和相互依存,帮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资源; 工作者的技巧

工作者是一个使能者、教导者或领

路人。

工作者本身是“工作者—案主”系统的一部分,既影响这个系统,又受这个系统的影响。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工作,而不是为他们工作或代他们工作。

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包含很深的参与和感情投入。工作者必须表达他的期望,并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的组员。

工作者处在小组和外界环境之间,成为调解人和资源提供者。

当社会工作者扮演一个家长的角色时,他对策划程序和活动有高度的控制力。程序主要是解决问题的讨论和以使小组成员能够更加了解他们的问题和自身的结构性练习。

程序也引导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力量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并给他们机会以实践在小组中所学到的东西。

工作者扮演一个家长式的、有知识和指导式的领导角色,组员改变与否都有赖工作者在扮演其角色过程中,有次序地逐渐展开探究、诊断、治疗和结案等工作。工作者在小组中的权威,使其对小组计划和活动有高度的控制力。如根据专业目标考查和选择小组活动、并控制角色和任务的分配。

由于把重点放在个人需求上,工作者必须具备计划和组织活动的技巧,从而激发起案主的感情宣泄。

优点

3.通过示范训练小组成员,有意识地起

用其他有领导潜质的组员,并逐渐把领导权转移到被选出的小组成员。4.在组织争取资源和改善环境的社会

行动过程中,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技巧。

1.通过民主参与的促进,社会工作的价

值观能够被充分的实现。

2.重点放在个人参与和帮助组员自助

是与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完全一致的。

3.因为目标是社会变迁,而不单是个人的转变,所以对社会发展有益。

缺点

1.小组互助系统的概念正好支

持、并说明了“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的概念。

2.小组尊重人的价值和参与,将

民主的概念引进小组历程里面,使小组成员自己决定自己的目标,符合社会工作的自决原则。

3.双重焦点使小组成员能够选择

一个更加恰当的介入策略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1.这种模式太依赖意识形态,会导致社这模式虽然非常有利于建立互助系

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很难得到更明确统,但是很少能解释促使个人在互的指导。助系统里相互团结、互惠互利行为2.不强调个人动力和缺乏对个人需求的原因 的关注是另一个缺点。运用该模式,缺乏对个人行为转变的评估

工作者找不到任何指引去协助有个在这种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权力人问题的组员,在某种情况下,解决也很小,这使他要利用权力作为影个人问题比解决社会问题更优先。响的手段就很困难 3.这种模式趋向于将小组工作推向社

1.能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功能进行系统性

诊断。

2.能清晰掌握小组成员的需要,对小组的构成提供了一个清楚的准则。

由于强调工作者的强烈指导性和权威性的角色,引致组员的过分依赖,意味着小组历程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既然集中点是个人,环境的改变就不再是目标所在。

区组织,容易混淆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界限。当由基层居民构成的小组组织起来解决社区问题时,这种摸棱两可的特点是最明显。

第二篇:个案社会工作模式总结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

1.非指导性治疗阶段

对治疗技巧/工作者的角色的规定

2.当事人中心治疗阶段 对工作内容的规定 3.治疗的条件阶段 工作内容的变化

4.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 治疗技巧/工作者的角色的扩展

5.对人性的假设

自我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的动力

6.案主的主观经验世界 从案主的主观角度着手,以案主为中心 7.自我概念

内化他人价值条件—自我概念危机—第二评估过程

8.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

应失调

选择性知觉--曲解--否定--防御机制失效

行为修正模式

1.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假

设:

强化、消退、泛化、分化、抗条件作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

假设

影响行为的单元:正增强、负增强、正惩罚、负惩罚 强化的程序:固定比率、变动比率、固定时距、变动时距

强化物的类型:物质、社会、生活

3.社会学习理论的假设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动机确立

 行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

论假设

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 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

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1.对人性的基本假设 人内心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好的,发展出理性信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种是不好的,发展出非理性信念和不良的生活方式。非理性信念一方面来自人固有的倾向,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

2.对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

制的假设

A(引发事件)B(信念系统)C(导致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理论+ D(对非理性信念的识别和辩论)E(消除情绪和行为困扰,形成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理论假设

1.对人性的假设:生理+

心理+社会。人在情境中

2.对求助者价值的假设: 有价值,有发展潜能的人 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优势视角)

3.产生的背景(服务对象

问题)(早年经历)+ 现状(人格强度)4.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自我与人际沟通的互相影响 治疗方法和技巧

1.直接治疗技巧: 1)非反应性 接纳+宣泄+改变

A.支持——削减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B.接纳、保证、实物帮助C.探索-描述-宣泄——疏

导案主情绪冲突。表达直觉性的负面感受和被压制的内心冲突 D.直接影响——消除心

理困扰,改变不良行为。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干预 2)反应性

分析过去+分析现在+引导 A.现实情况反映

—理解评价当前的内心困扰和外部环境。外在+内在+内外在反映,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映

B.心理动力反映

认识理解心理反映倾向和内心反映方式。早年痛苦经验

C.人格发展反映

不是治疗案主的问题,而是关注案主本身的发展,帮助案 主开发内在资源

1.工作者的角色(非指导

性)

2.注重个案辅导关系

真诚、不评价、同感、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爱、独立 3.注重个案辅导过程

4.治疗技巧/工作者角色的扩展

1.放松练习(肌肉放松心理

放松)

渐进式紧张—松弛放松法 2.系统脱敏(在放松状态下

接触恐惧对象)

确定焦虑层次----每一层次做放松练习3.满灌疗法(反复置于最严

重的焦虑状态)4.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技术的积极运用)

选择目标--监测目标行为--改变环境因素--取得有效结果--巩固收获

5.厌恶性疗法(将厌恶性刺

激与不适应行为对应)6.模仿(榜样的示范+ 案主的模仿练习)7.代币管制法(将原无强化

作用的刺激物与真正的强化物建立联系)8.果敢训练(表达难于表达的正面或负面感受)

1.辅导目标

帮助案主消除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帮助案主改变不良的非理性信念

2.个案工作者的辅导角色 采取综合的改变途径(认知、情感、行为)

注重案主此时此地的感受 强调顿悟(案主对自己问题与非理性信念之间关系的理解)

3.治疗技巧 1)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

色扮演、冒险、识别)2)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

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4.实施原则

1)各种辅导技巧的综合运

2)注重对非理性信念的分

析、辨别和争论(不注重问题的起源和过去生活的经历;以当前生活为分

治疗过程

—重新认识早年经历、调整人格发展。宣泄、分析、修正

2.间接治疗

支持、宣泄、直接影响、现实情况反映

1)辨析案主人际关系的性质 2)案主自决

3)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1.研究

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互动;与过去经历、目前行为相关的内心冲突;自我形象与他人实际评价之间的差距 2.诊断

心理动态诊断(本我、自我、超我);原由诊断(纵向);分类诊断(横向)3.治疗

减轻案主的焦虑和不安 减轻案主的系统功能失调 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功能

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需要 改善案主的社会生活环境

析起点,探索其中各种非理性信念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3)面谈辅导+ 自助辅导

求助者改变过程 辅导目标:帮助案主认识并消除价值条件化的自我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观念、感受和行为,使案主逐渐接近真实的自己,发现自己真实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机能的人。

1.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准确的行为评估

2.需要修正的行为(具体

化)

影响修正行为的外部环境刺激

修正行为导致的环境变化 3.有效的行为修正

确定修正目标(具体化、操作化)

选择治疗技术+ 实施修正计划

4.合理的修正效果评估

1.明确辅导要求(理论、方

法、辅导过程)2.检查非理性信念(直接指

导——不是对引发事件和早期经历而是对非理性信念的理解分析)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帮助

案主认识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不切实际之处及其危害)

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理性

信念代替非理性信念,进而把理性信念与合适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连接形成理性生活方式)5.巩固辅导效果 贡献

局限

1.对案主问题多角度探讨 生理+心理+社会;过去+现在 意识层面+非意识层面 内心感受+对环境的认识 2.对各种理论和模式的开

放态度

3.采用多种治疗技巧

1.分析基础和分析对象:

案主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分析方法:工作者的主

观价值判断 3.专业关系:治疗 1.人际交往场景中了解服

务对象

2.综合诊断方式确定服务

对象问题的原因

3.采用多层面服务介入方

式帮助服务对象 4.理论&模式开放 5.多种治疗技巧

1.不是以治疗为目的而是

以成长为目标

2.从案主的角度理解案主 3.工作者的角色

1.理论具有科学的实验基

2.治疗方法和技术容易操

3.治疗标准和效果易于观

察和测量 1.忽视对求助者内心的探

讨,2.忽视价值观的作用,3.忽视行为背后的动机

1.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缺乏

依据

2.注重关系而非技巧

特点

1.认知因素+行为因素

服务对象行为改变规律 2.综合方式开展个案工作

1.对非理性信念对情绪和

行为的影响的强调已被临床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2.主张工作者积极主动介

入辅导过程

3.对各种辅导技巧的开放

态度

1.对理性和非理性信念的认识局限

2.过分强调工作者的积极

介入

3.忽视对案主内部感受的分析和理解

第三篇:农村社会工作志愿者小组总结

向老师把选农村社会工作这门课的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要我们根据自己小组的主题,结合农村社工自行开展小组“服务——学习”计划。老师彻底放开,没有教材,没有前辈经历,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去摸索。这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课。

据说,我被分到的小组——志愿者小组——十四个组中最简单的。因为简单,一来就拿我们小组开刀,可我们准备不充分,也成了第一个挨批评的小组。但我们确确实实是很卖力的,只是一开始摸索的时候没找到方向。

最终我们的目标定为小板桥。小板桥镇离洋浦十分近,坐公交车10分钟就能到。之所以想到小板桥,也是考虑到它的特殊地理位置,想到因为洋浦的江岸设带来的大规模征地而会导致的大量难民将成为实地农民(我个人认为: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没有了土地,农民还是农民吗?),农民事业,必然会带来大量社会问题。而这里将是问题的集结点,问题越多,我们发挥的空间越大。再者,这里属于正在城市化的地带,利于我们探索农村发展道路。当我们走进小板桥后,发现小板桥镇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里的房屋大量闲置,没有限制的,大多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本地人很多也到外地谋发展。这里还聚集着一帮浪荡青年,因此这里的治安较差,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我们还注意到这里的很多活动中心是关门大吉的。

根据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寻找一个切入点,开展我们的“服务——学习”计划。经过仔细斟酌,确定小板桥小学为我们的基点。

在与校方取得联系,充分了解该小学的活动后,我们与校方多次协商,最终决定带领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去小板桥敬老院实践学习。当然小学与敬老院的宣介工作由我们来完成。于是,我们一部分负责小学那边的准备工作:诸如帮助小学生制作一些小礼物,鼓励他们写下相对爷爷奶奶说的话;一部分负责与敬老院协商具体的活动时间,而我们也借此机会深入了解敬老院,真乃一举两得。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敬老院之行终于开始,老师、孩子、我们、主角——老人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正如照片上的那样,孩子们给老人表演精彩节目,帮助打扫敬老院卫生,和老人聊天,给老人捶背,搀扶老人上下楼梯,给老人送礼物,这一刻孩子与老人融为了一体,真是一次难忘的老少两代之间的“真情沟通”每每回忆到此,我总觉得我们小组太伟大了,一次次情感的真实表露是我们促成的,也被我们捕捉到了。当看到孩子们和老人们那依依不舍的目光,我们有着刺骨的痛!为了深化敬老院之行,校方决定让我们主办手抄报比赛,孩子们的积极表现让我们甚感自豪:祖国的花朵正在茁壮成长。

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曲折前进,我们终于昨晚了我们的主要活动——敬老院之行。但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一.给我们的人生诸如了一个新的活力。没错,王世凯有难,但只要敢闯,敢做,一切都将柳暗花明。在走访小板桥的那段日子,确实太挫败我们了,要么去了不知找谁;要么知道找谁,却找不到人;要么好不容易找到要找的人,他却没时间,要我们回去准备好要问的问题再来。我们渐渐地感觉到:政府也是很排外的,他们也是很注重保密和隐私的。无奈的我们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但这些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政务本应公开的,国家公务员本市为民服务的,而他们却在寻找种种借口推托职责,办事效率之低,分工之不明确,我们也算是见识到了。这就是问题,局势我们的学习动力。

二.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实际深入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我们信心慢慢地向校方提出我们的策划,校方的即刻拒绝,只因为我们还不熟悉学校的管理制度,不熟悉学校的日常活动,等等的一个个“实际”。我们也认识到活动必须站在主角方考虑,还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三.无助,从未有过的无助。特别是我们走访敬老院,看到的那一幕幕:北大爷爷的身份无法证明,还有他的严重眼疾得不到治疗,让我们顿生一种冲动,但我们不能;很多带有残疾的老人住的房间相当简陋,我们相爱能够改变一下,但我们不能;某些五保户的保医、保穿根本没落实,我们还是想改变一下,但我们仍不能;原理的怪味,原理的伙食,我们想改变一下,我们依旧不能……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触发我们去改变的也是许许多多,但我们有心无力,这就是最大的悲哀!

四.最最重要的是对社会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增能赋值者。社工可以帮助社会上的所谓的“弱势群体”(我个人认为标签轮是想有道理的,我们不应随便给他人乱贴标签,所以我不赞同这一说法)发挥他们的优势职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再优化配置,亦时有需要的群体满足需要。再者,社工的原则是助人自助,社工的目的是让“弱势群体”自食其力。社工的职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社工是社会问题的发现者,也是解决者。它能促进社会的未定和发展,利于社会和谐。但我却觉得我们国家的社工是一幅西方国家而发展起来的。根据依附理论观点:在剥削和依赖的关系中,发展中国家的喜爱年代化问题,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不断扩张所造成的。而我们国家的社会工作者也是在西方国家的“救助”,“援助”“帮助他国解决社会问题”的幌子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社会工作中国化。

第四篇:《小组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一、编写说明:本大纲编写依据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要求及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计划编写,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使用。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理论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

二、本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小组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小组社会工作基于一种小组哲学,和其他社会工作方法一样,帮助个人通过不同的小组经验,来加强其社会功能,以促进个人、小组及社会的发展。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围绕“什么是小组社会工作”和“什么是小组”这两个问题来展开。介绍了小组社会工作的意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它所凭借的理论基础;说明了小组的结构、过程和发展。第二部分论及小组社会工作的整个工作过程。介绍了小组工作的实施模型、整体筹划,以及各个不同实施阶段的原则和特点。第三部分具体介绍了小组社会工作实施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小组社会工作十分强调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习实践的比重,一般采取的是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机构实习三者并重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多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实验室教学是课堂教学到机构实习的适应阶段,它能及时弥补老师和学生的不足,为机构实习奠定基础。机构实习与课堂教学往往是交叉进行的。

四、教科书与参考书目

教材:《小组工作》刘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参考书:

《心理咨询与治疗》 江光荣

安徽人民出版社

《社会工作概论》 王思斌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小组工作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社会工作定义过程中的各种界定,小组的力量、小组工作的功能、小组工作焦点;熟悉小组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小组社会工作与非社会工作取向的小组的区别,适于小组社会工作的小组类型;掌握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小组社会工作各要素间的关系,小组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小组的力量、小组工作的功能、小组工作焦点

(三)小组社会工作的要素与原则:小组社会工作的要素、小组社会工作各要素间的关系

(四)小组社会工作的地位:小组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小组社会工作与非社会工作取向的小组的区别、小组娱乐活动、小组心理治疗、小组咨商、小组辅导、邂逅小组、适于小组社会工作的小组类型、小组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四、本章重点 小组社会工作的定义

五、本章难点

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功能

六、思考题及作业

1.小组的概念

2.小组与小组工作的区别

第二章 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和起源,小组社会工作的成 长背景;掌握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和方法发展,掌握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发展。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起源(1850-1926):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小组社会 工作的起源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成长(1926-1963):成长背景、专业成长、方法发展

(三)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1964-):领域扩大、方法的进展、志愿工作者

(四)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香港地区的发展、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

第三章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包括人类行为发展理论、生态学观点、符号互动论与互动分析、场论与小组动力、小组过程理论、人类价值观念理论。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人类行为发展理论:心理学观点、社会学理论

(二)生态学观点

(三)交换主义与互动分析:交换主义观点、互动分析、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互动论与小组社会工作

(四)场论与小组动力学:场论、小组动力学

(五)小组过程理论:小组对个人的影响、小组变化过

第四章 小组结构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小组目标产生的三个要素,小组工作契约的发展脉络,对小组社会工作中小组的研究;熟悉小组社会工作中成员的因素分析;掌握小组目标的定义,小组规模、决定小组规模的原则,小组空间、小组空间的三个分析角度,小组时间、小组时间因素的四个层面,小组的意义、影响、特征,工作者的角色、功能,工作者的技能,有效的小组工作者的特征,机构的功能,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的目标与契约:小组目标的定义、小组目标的产生的三个要素、小组工作契约的发展脉络

(二)小组的外部结构:小组规模、决定小组规模的原则,小组空间、小组空间 的三个分析角度,小组时间、小组时间因素的四个层面

(三)小组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小组的意义、影响、特征,小组的研究

(四)小组社会工作的小组成员:小组社会工作的小组成员的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小组社会工作的小组成员问题的性质、成员行为

(五)小组社会工作中的工作者:工作者的角色、工作者的功能、工作者与小组、工作者的技能、有效的小组工作者的特征

(六)小组社会工作中的机构:机构的功能、小组与机构的运作、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

第五章 小组过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角色的几种分类及反小组角色,小组文化中小组 规范的功能和形式,小组冲突的形态、类型,小组领导产生、小组领导与服从、小组领导模式、双人领导与同辈领导;掌握小组互动的内容,小组角色的分类,小组文化的定义,重点掌握小组凝聚力的内容。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互动:互动过程的内容、人际关系的模式、沟通的定义、沟通网络内容、小组中的沟通模式

(二)小组角色:小组角色的分类、小组任务角色、小组建构与维系角色、个人角色的分类、常见的反小组的角色

(三)小组文化:小组文化的定义、小组文化的四个基本信息形态、小组规范的功能、小组规范的形式

(四)小组凝聚力:小组凝聚力的定义、凝聚力实现的条件、决定小组凝聚力的尺度、小组凝聚力对小组的影响

(五)次团体:次团体对小组的意义、次小组形成的原因、冲突的功能、小组冲突的形态、类型、解决冲突的方法、替罪机制的内容

(六)小组决策:小组决策过程、小组领导产生、小组领导与服从、小组领导模式、双人领导与同辈领导、小组决策的方式

第六章 小组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发展的四、五、六、七阶段模型,掌握社会工作 小组的前期、开始、形成、冲突、维持、结束的内容。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发展的模型:小组发展的四阶段模型、五阶段模型、六阶段模型、七阶段模型

(二)社会工作小组的发展阶段:小组前期、开始、形成、冲突、维持、结束的内容

第七章 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模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其 他类型的小组工作模型及比较;掌握实施模型建构的功能,如何用模型界定小组工作的功能,社会目标模型、治疗模型、互动模型的内容。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模型建构:实施模型建构的功能、如何用模型界定小组工作的功能、模型 建立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三大模型:社会目标模型、治疗模型、互动模型的内容

(三)其他类型的小组工作模型及比较 第八章 小组前的准备工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规划程序,小组的目标与目的,小组的组成,各种组织小组;掌握小组聚会的外在环境选择。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规划程序

(二)小组的目标与目的

(三)小组的组成:选择成员的基本要素

(四)组织小组:同质性与异质性小组、大小组与小小组、开放与封闭小组、小 组的时限与持续性小组、小组聚会的外在环境选择

第九章 小组初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动力,与成员的关系及契约形态,掌握小组工 作者的角色与位置,小组工作者的态度与信任感的建立。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初次聚会

(二)小组动力:关于自己产生的疑问、成员对小组工作者产生的疑问、成员对 其他成员可能产生的疑问、初次探索的内容、联结角色

(三)与成员的关系及契约形态:强调相似性、缩短与成员的距离、小组契约

(四)小组工作者的角色与位置

(五)小组工作者的态度与信任感的建立 第十章 小组活动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并掌握小组活动的目的与层面,小组领导者在活动中 的作用,活动对成员的教导训练,特殊的几种方案活动,小组活动的设计标准与评估。

二、计划学时数:9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活动的目的与层面分析:小组活动的层面、Shulman提出的适用于分享活动的情况

(二)小组领导者在活动中的作用

(三)活动对成员的教导训练

(四)打破僵局的方案活动

(五)结构性活动

(六)小组形成期的活动方案

(七)小组冲突时的活动方案

(八)小组维持的活动方案

(九)小组结束的活动方案

(十)小组活动的设计标准与评估

第十一章 小组中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阻碍人际间信息沟通的主要环节,小组中的沉默、不 对等参与;熟悉小组态度、行为及组织结构中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策略,角色知觉、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评价的定义,态度及态度的特质;掌握小组内信息沟通的目的,处理小组冲突的观念与方案,角色知觉在实务上的考虑,态度的转变条件。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沟通:小组内信息沟通的目的、阻碍人际间信息沟通的主要环节、小 组中的沉默、不对等参与

(二)冲突的处理:小组态度、行为及组织结构中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应策略、处 理小组冲突的观念与方案

(三)小组内角色知觉:角色知觉、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期望、角色评价 的定义、角色知觉在实务上的考虑

(四)小组内的态度转变:态度及态度的特质、态度的转变条件

第十二章 小组后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评价中的实验法及单一系统设计法;熟悉和掌握小组结束的原因,小组结束的动力,小组工作记录的功能、形式与结构。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结束的原因分析

(二)小组结束的动力分析:小组领导者的反应、小组成员的反应

(三)小组的评价:实验法及四类要素、单一系统设计法的步骤、设计结构

(四)小组工作记录:小组工作记录的功能、小组工作记录的形式与结构、注意 事项

第十三章 小组的领导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小组领导者的功能及任务,小组领导的方法,小组的 管理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领导的概念与本质:小组领导者的功能、具体任务

(二)小组领导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小组领导者与成员相结合 的方法环节、正确运用抓两头带中间的领导方法

(三)小组管理方法

第十四章 小组会议与讨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小组会议成功的条件,解决问题的会议应注意的问题,小组讨论的事前准备,如何主持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成效评价的测量;掌握小组讨论的功能,会议有效性的方法与步骤,讨论性小组会议的形式。

二、计划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会议的职能:小组讨论的功能、小组会议成功的条件

(二)会议有效性的方法与步骤

(三)讨论性小组会议的形式

(四)主持会议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会议应注意的问题、小组讨论的事前准 备、如何主持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成效评价的测量

第十五章 小组评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为了证明小组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者有必要对小组工作进行评估。

二、计划学时数:6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小组评估概述:评估的概念、评估的类型、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二)评估的设计:单一个案设计、多个案例设计

(三)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测量工具的选择、收集资料、资料分析

(四)评估报告的撰写:撰写准备、评估报告的格式

第五篇:农村社会工作志愿者小组总结

农村社会工作志愿者小组总结

向老师把选农村社会工作这门课的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要我们根据自己小组的主题,结合农村社工自行开展小组“服务——学习”计划。老师彻底放开,没有教材,没有前辈经历,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去摸索。这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课。

据说,我被分到的小组——志愿者小组——十四个组中最简单的。因为简单,一来就拿我们小组开刀,可我们准备不充分,也成了第一个挨批评的小组。但我们确确实实是很卖力的,只是一开始摸索的时候没找到方向。

最终我们的目标定为小板桥。小板桥镇离洋浦十分近,坐公交车10分钟就能到。之所以想到小板桥,也是考虑到它的特殊地理位置,想到因为洋浦的江岸设带来的大规模征地而会导致的大量难民将成为实地农民(我个人认为:土地是农民的根本,没有了土地,农民还是农民吗?),农民事业,必然会带来大量社会问题。而这里将是问题的集结点,问题越多,我们发挥的空间越大。再者,这里属于正在城市化的地带,利于我们探索农村发展道路。当我们走进小板桥后,发现小板桥镇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里的房屋大量闲置,没有限制的,大多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本地人很多也到外地谋发展。这里还聚集着一帮浪荡青年,因此这里的治安较差,偷鸡摸狗的事时有发生。我们还注意到这里的很多活动中心是关门大吉的。

根据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寻找一个切入点,开展我们的“服务——学习”计划。经过仔细斟酌,确定小板桥小学为我们的基点。

在与校方取得联系,充分了解该小学的活动后,我们与校方多次协商,最终决定带领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去小板桥敬老院实践学习。当然小学与敬老院的宣介工作由我们来完成。于是,我们一部分负责小学那边的准备工作:诸如帮助小学生制作一些小礼物,鼓励他们写下相对爷爷奶奶说的话;一部分负责与敬老院协商具体的活动时间,而我们也借此机会深入了解敬老院,真乃一举两得。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敬老院之行终于开始,老师、孩子、我们、主角——老人们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正如照片上的那样,孩子们给老人表演精彩节目,帮助打扫敬老院卫生,和老人聊天,给老人捶背,搀扶老人上下楼梯,给老人送礼物,这一刻孩子与老人融为了一体,真是一次难忘的老少两代之间的“真情沟通”每每回忆到此,我总觉得我们小组太伟大了,一次次情感的真实表露是我们促成的,也被我们捕捉到了。当看到孩子们和老人们那依依不舍的目光,我们有着刺骨的痛!为了深化敬老院之行,校方决定让我们主办手抄报比赛,孩子们的积极表现让我们甚感自豪:祖国的花朵正在茁壮成长。

经历了一个学期的曲折前进,我们终于昨晚了我们的主要活动——敬老院之行。但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

一.给我们的人生诸如了一个新的活力。没错,王世凯有难,但只要敢闯,敢做,一切都将柳暗花明。在走访小板桥的那段日子,确实太挫败我们了,要么去了不知找谁;要么知道找谁,却找不到人;要么好不容易找到要找的人,他却没时间,要我们回去准备好要问的问题再来。我们渐渐地感觉到:政府也是很排外的,他们也是很注重保密和隐私的。无奈的我们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但这些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政务本应公开的,国家公务员本市为民服务的,而他们却在寻找种种借口推托职责,办事效率之低,分工之不明确,我们也算是见识到了。这就是问题,局势我们的学习动力。

二.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实际深入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我们信心慢慢地向校方提出我们的策划,校方的即刻拒绝,只因为我们还不熟悉学校的管理制度,不熟悉学校的日常活动,等等的一个个“实际”。我们也认识到活动必须站在主角方考虑,还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三.无助,从未有过的无助。特别是我们走访敬老院,看到的那一幕幕:北大爷爷的身份无法证明,还有他的严重眼疾得不到治疗,让我们顿生一种冲动,但我们不能;很多带有残疾的老人住的房间相当简陋,我们相爱能够改变一下,但我们不能;某些五保户的保医、保穿根本没落实,我们还是想改变一下,但我们仍不能;原理的怪味,原理的伙食,我们想改变一下,我们依旧不能„„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触发我们去改变的也是许许多多,但我们有心无力,这就是最大的悲哀!

四.最最重要的是对社会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增能赋值者。社工可以帮助社会上的所谓的“弱势群体”(我个人认为标签轮是想有道理的,我们不应随便给他人乱贴标签,所以我不赞同这一说法)发挥他们的优势职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再优化配置,亦时有需要的群体满足需要。再者,社工的原则是助人自助,社工的目的是让“弱势群体”自食其力。社工的职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社工是社会问题的发现者,也是解决者。它能促进社会的未定和发展,利于社会和谐。但我却觉得我们国家的社工是一幅西方国家而发展起来的。根据依附理论观点:在剥削和依赖的关系中,发展中国家的喜爱年代化问题,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不断扩张所造成的。而我们国家的社会工作者也是在西方国家的“救助”,“援助”“帮助他国解决社会问题”的幌子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社会工作中国化。

更多范文,敬请登陆范文大全网(fanwen.glzy8.com)!

下载小组社会工作模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组社会工作模式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工-小组工作模式总结

    发展性模式 组织与环境模式 发展心理学:强调个人的成长。 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自我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强调小组现实状况和小组成员的互动。 小组动力学:小......

    小组发言模式

    小组发言模式 组长:我推荐我们小组xx同学来回答(解决)这个问题(朗读这段课文) 组员:我代表我们小组来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补充(点评) 其他组员:我来补充或我来点评......

    老年小组社会工作案例(含五篇)

    老年小组社会工作案例 老年小组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例介绍, 笔者为从事社会工作近一年的时间的xx?社会福利院专职社工,服务对象为城市“三无”老人, 所谓“三无”即无劳动能......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集(推荐阅读)

    1.(口吃) 游戏名称: .你唱我猜,规则,一个人带着耳机听歌,并唱出所听到内容,另一人猜歌名。分两组进行竞赛 .歌词接龙,规则,由第一个人唱出一句或两句歌词,下一个人接出带有前......

    合作型学习小组模式总结[定稿]

    学习总结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要素 为了落实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1)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转变。......

    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内容(本站推荐)

    一般来说,对于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介绍主要是从三大方法人手,分别予以介绍。这也是因为个案、小组和社区是最常用的三大工作方法。大致说来,三大方法中个案是基础,所以,社会工作......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含义:强调一种适用于帮助各种服务对象和解决各种问题,具有普遍性的工作过程和方法. 社工工作实务的通用过......

    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模式探讨

    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模式探讨社区矫正制度是与监狱制度相对立的再社会化手段。社区矫正是在司法体系中运作的,固然带有强制性,限制一定人身自由的含义。但是人的基本权利,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