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全]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前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诉前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调解工作的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 诉前调解是指对于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纠纷案件在立案前或者当事人申请诉前保全的案件,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调解方式解决纷争,化解矛盾纠纷。
人民法院可以引导当事人主动向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也可以依职权或者经当事人申请后,通过委派调解、联合调解以及自行主持调解的形式进行诉前调解。
第二条 诉前调解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强化诉前调解工作意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司法推动” 的要求,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将诉前调解工作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先选择,切实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条 诉前调解的主要任务是: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建立健全诉前调解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初始阶段,解决在基层当地,实现案结事了和涉诉信访的源头治理。
第四条 诉前调解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调解优先原则。人民法院要将诉前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选择,努力使矛盾纠纷解决在诉前。
全面调解原则。人民法院除法律规定不得进行调解的外,所有的矛盾纠纷一般应当经过诉前调解。
合力化解原则。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应当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司法支持原则。人民法院要通过对诉前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及时进行效力确认,充分发挥对诉前调解的司法保障作用。
高效便利原则。人民法院要充分发挥诉前调解灵活高效的优势,多渠道、多方式、高效率、低成本地化解矛盾纠纷。
依法审查原则。人民法院对诉前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要严格依法进行,确保诉前调解的质量,防止违法调解,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下列纠纷在立案前应当先行调解:
(1)婚姻家庭、继承、变更抚养、收养关系、追索抚养费、扶养费、赡养费纠纷;
(2)劳动争议纠纷;
(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4)医疗损害赔偿纠纷;
(5)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
(6)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
(7)数额较小的民间借贷、买卖、借用纠纷;
(8)物业服务合同纠纷;
(9)拖欠水、电、煤气、电信费纠纷;
(10)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
(11)刑事自诉纠纷;
(12)其他以诉前调解方式更有利于化解的纠纷。
上述纠纷,当事人书面表示不同意进行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引导和释明。经释明后当事人仍不同意调解的,应当及时审查立案。
第六条 对于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影响较大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第七条 诉前调解的期限从当事人同意诉前调解之日起计算,一般为20 日。调解期限届满未达成调解协议的,经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延长10 日。
诉前调解期限不计入立案审查期限。
第八条 对于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纠纷,要及时审查立案,不得久调不立。
第九条 诉前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督促当事人及时履行。
第十条 人民法院要大力支持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和调解人的诉前调解工作,在审理涉及调解协议的案件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及时认定调解协议的效力,树立和维护诉前调解机制的权威,提高和维护诉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实际效果。
第十一条 诉前调解的纠纷,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之日起中断。当事人以邮寄方式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的,从当事人邮寄之日起诉讼时效中断。
二、诉前调解组织
第十二条 诉前调解主要由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或者调解人进行。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派员参与或主持诉前调解。
第十三条 调解工作室是在基层人民法院及其人民法庭设立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合调解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诉至人民法院但尚未立案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
第十四条 调解工作室应当配备2 名以上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并可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若干名兼职人民调解员或者特邀调解员。
第十五条 各基层人民法院应积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选聘符合人民法院工作要求的人民调解员进驻调解工作室开展调解工作。在选聘人民调解员时,要优先选聘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人民陪审员、离退休法官、检察官以及其他具有调解经验的人员。
各级人民法院可以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相关调解组织、基层组织,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法官、离退休检察官、离退休警官和律师、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教师等人员中选聘特邀调解员。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要加强对调解工作室的管理和业务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审判经验丰富、调解能力强的审判人员担任调解指导员常驻调解工作室。
三、诉前调解程序
第十七条 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接待窗口在收到当事人起诉状后,应当立即决定是否进行诉前调解。暂时无法确定的,须在收到起诉状后3 日内确定。
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接待人员应当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进行调解。
第十八条 经诉讼引导,当事人可以自行向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申请诉前调解;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也可以将案件移送或者委派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进行诉前调解。
第十九条 经诉前引导,当事人自行向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申请诉前调解的,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应当进行登记备案,必要时,可以向相关调解组织通报情况。
第二十条 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决定委派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进行诉前调解的,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登记编号后,及时进行联系,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或者调解人同意的,应当将委派调解函和当事人起诉材料一并移送。
第二十一条 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受委派进行诉前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加强跟踪,进行指导,提供帮助。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派员参与调解。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诉至人民法院的纠纷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进行诉前调解。人民法院决定自行进行诉前调解的,由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确定审判人员主持。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主持诉前调解的,可以邀请有关调解组织协助调解。
第二十四条 诉前调解未能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当事人明确表示不同意继续调解的,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应当将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依法立案审理。
四、诉前调解协议效力
第二十五条 调解工作室、相关调解组织、调解人诉前调解案件时,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参考行业惯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以及当地善良风俗等行为规范,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十六条 诉前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不要求确认调解协议效力或者出具调解书的,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应当主动与相关调解组织联系,将调解回复函以及调解协议、调解笔录等调解材料复印件立卷存档。
第二十七条 诉前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办理。
第二十八条 诉前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即时立案审理,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的规定》,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经审查确认调解协议有效的,应当直接出具民事调解书。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申请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具有无效或者可撤销情形的,应当向当事人释明并征询当事人是否同意由原调解组织继续调解。当事人同意的,应当将案件退回相关调解组织重新调解;当事人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立案审理。
第三十条 经人民法院主持诉前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当场履行的,一般不出具调解书;不能当场履行,当事人要求出具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即时立案,由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指定审判人员审查并出具调解书。
第三十一条 经诉前调解达成的具有给付内容的协议,当事人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申请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三十二条 经诉前调解达成的具有给付内容的协议,债权人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五、诉前调解工作管理
第三十三条 诉前调解工作由各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统一管理,各审判业务部门具体负责诉前调解的业务指导。
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应当积极协调相关审判业务部门,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要建立调解组织名册和调解人名册,建立健全覆盖本辖区的诉前调解网络,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和充实。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应当依照省高级人民法院与诉调对接相关单位联合下发的有关诉调对接工作的文件要求,建立健全诉调对接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保障诉前调解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开展诉前调解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优势,为诉前调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法院要在诉讼服务中心显著位置详细告示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相关调解组织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构的地址、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方便当事人选择诉讼外的其他途径解决纠纷。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要建立诉前调解工作统计台帐,做好诉前调解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定期报送工作。
各基层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按月将本院和辖区内人民法庭诉前调解工作的统计数据和工作台账报送各中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各中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每月将本院和辖区内基层法院、人民法庭诉前调解的统计数据报送省高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省高级人民法院每季度以审判管理工作通报形式进行通报。
各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的统计台账必须准确真实,严禁弄虚作假。一经发现统计虚假,将在全省通报批评,取消其考评资格,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认真总结诉前调解的工作经验,对于适合本地区的成功经验,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及时加以宣传推广。
六、诉前调解工作考核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诉前调解工作纳入审判管理工作范畴,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考评体系。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诉前调解工作纳入审判绩效考评体系,每半年考评一次。
省高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各中级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的考核,中级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办公室负责对辖区内基层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工作的考核。
第四十二条 诉前调解工作的考核结果应当作为评价各级人民法院、各审判业务部门和审判人员工作绩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各级人民法院对于诉前调解成效明显、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应当适时进行表彰奖励。
第四十三条 诉前调解工作按照《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深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的规定进行考核。
七、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意见由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以前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第二篇:街道大调解工作意见
中共XXXX街工作委员会 XXXX街
道
办
事
处
关于XX街2012年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
实 施 意 见
各党(总)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机关各部门:
为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央、省、市、区“大调解”工作部署,2012年全街“大调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区政法工作会议和区第十届一次党代会精神,不断深化“大调解”工作,深入推进“大调解”“五进”活动,大力夯实大调解基础工作平台,扎实开展重点领域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构建完善“大调解”网络体系,全面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为党的十八大、省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和“四个贡井”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巩固提升“五进”活动成果
1.健全矛盾源头调解组织网络。深入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完善基层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规范化调解室。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全面巩固提升“大调解”工作进城镇小区、进院落、进市场(商场)、进车站、进工业园区(景区)等面向群众的一线调解“窗口”工作,完善各级各类调解组织登记备案制度,夯实“就近就快”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基层基础,努力实现第一时
—1— 间、第一地点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2.完善调解工作群众评议制度。坚持群众路线,建立完善基层调解工作群众代表评议制度,积极培育和倡导“群众的事情群众评议,群众中产生的纠纷依靠群众解决”的人民调解工作新途径,把调解工作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畅通社情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依法参与调解。
3.贴近群众开展排查调解工作。组织各类调解组织,广泛开展“下访寻问题、就近解难题”实践活动,走出去、沉下去,进社区入户,听取意见,了解诉求,排查矛盾,解决问题。变“坐等上门”为“上门”排查调解。落实领导包案、部门包社区、党员包户,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化解矛盾,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当地。
二、大力开展“攻坚破难”活动,完善解决突出矛盾纠纷的联动协调机制
1.开展突出矛盾和问题专题调研。大调解牵头部门要围绕解决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环境污染、医患纠纷等涉及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突出矛盾和民间金融借贷、经营性纠纷、涉法涉诉信访积案(老案)等问题,逐项开展专题调研剖析,逐个研究破解矛盾的有效办法,积极探索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突出疑难矛盾纠纷的对策措施和长效机制。
2.健全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类型化管理,健全解决突出疑难矛盾的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总结推广交通事故纠纷联动调解等成功模式,—2— 实现分类施治、攻坚破难的专业化与联动调解的“无缝衔接”。
3.完善重点领域“攻坚破难”联动调解体系。整合资源,形成党政主导、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力量整合调处化解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联动协调机制,实现排查、预警、防范、调处、稳控工作的“一体化”层级管理,有效促进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三、健全“大调解”工作常态运行机制,提高“大调解”体系综合效能
1.加强“大调解”工作平台常态机制建设。健全社区“大调解”组织体系,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强化矛盾纠纷层级管理、衔接联动、工作保障“三项重点机制”建设。把“大调解”工作经费、调解员“个案奖励”等纳入预算统筹安排,全面落实经费常态保障。
2.完善“大调解”综合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完善覆盖各级各类调解组织的“大调解”信息系统,以“大调解”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健全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调解工作绩效考评机制、调解“个案奖励”机制和信访、维稳、应急处突等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提升“大调解”信息系统的综合效能。
3.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础台帐。健全“大调解”工作基础台账,突出抓好“三册一本”(调解组织登记册、调解人员登记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登记册、调解工作记录本)基础台帐建立完善工作,并纳入“大调解”信息系统规范管理。
4.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完善调解员选聘、分级分类培训
—3— 和“调解能手”命名等制度。把具有丰富基层群众工作经验的退休老干警、老干部、老党员和“大学生”村官、社会工作者聘请充实到基层调解室工作,建立完善各级调解组织“特邀专家调解员库”,全面提升一线调解员调解工作素质。
四、加强基层工作督促指导,落实化解社会矛盾责任倒查 1.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督促指导。强化司法调解指导作用,加强对口指导和调解业务培训,坚持依法调解和“法、理、情、德、利”多策施治。认真总结推广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新做法,广泛推广运用“案例工作法”。促进“调解文化”建设,在社区推广“调解文化大院”创建工作。
2.建立化解社会矛盾责任倒查机制。把“大调解”工作成效同越级信访(上访)、涉稳群体性事件、社会管理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客观评价指标挂钩,建立矛盾纠纷未能及时发现和化解引发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等责任倒查机制。
3.积极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创新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促进我街“大调解”工作体系创新发展。
2012年3月13日
—4—
第三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电传
苏高法电【2013】205号签发人:杨晓蓉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第一庭关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有关费用标准(2012)的通知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现将2012我省相关赔偿费用标准所依据的统计数据通报如下: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77元
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825元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02元
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655元
职工年平均工资和江苏省分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表,待统计局数据公布后再做通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
2013年3月8日
第四篇:2012大调解工作意见
安阳市文峰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
文调解领„2012‟1号
关于建立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维护我区社会稳定,经区社会矛盾化解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现就我区2012年“大调解”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文峰为目标,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由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维稳办牵头、综合协调,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控制在萌芽状态,确保全区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建成覆盖全区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组织体系;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实现全覆盖;社会矛盾大调解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职责明晰,机制有效对接,效能充分发挥;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小纠纷不出村
(社区),大纠纷不出乡(镇、街道),疑难纠纷不出区”,“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案件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明显下降。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大调解”工作网络。牵头部门:区委维稳办、区人大法工委、区法院、区司法局、区政府法制办。成员部门:区社会矛盾“大调解”各成员单位。以区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建设为契机,搭建矛盾纠纷受理、交办、调处综合平台。同时深入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区直行政局委大调解组织和调解中心、调解室办事机构建设,规范矛盾调解工作制度,有效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工作安排:3月底前,乡(镇、街道)建立社会矛盾“大调解”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综治维稳中心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成立调解中心和调解委员会,乡(镇、街道)调解中心常年保持2名以上工作人员;村(社区)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并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的意见》(豫办„2009‟20号)文件要求,每个村(社区)至少配备一名专职调解员(2012年达到80%的覆盖率),兼职调解员若干名;村组设立调解信息员,负责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和信息报送。区直各行政局委根据职能任务,建立调解中心或调委会。乡(镇、街道)、村(社区)、区直各行政局委都要为所属调解中心或调委会提供办公场所,配备必要办公设施,保证工作正常需要。区、乡(镇、街道)分别按辖区总人口人均不低于0.5元、1元标准预算“大调解”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障工作开展。以后每年按规定拨付。3月底前,全区所有承担社会矛盾调解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全部建立“大调解”工作矛盾排查制度、接待调处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交办制度、督办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检查通报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用系统完备的制度保证“大调解”工作体系运行。区司法局、区法院、区政府法制办要分别负责指导督促本地区本系统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区人大法工委负责对各单位大调解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二)进一步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牵头部门:区司法局负责调解员队伍建设。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通过完善人员选聘、培训、管理、奖惩等相关制度,提高调解员政治敏感性和业务水平,确保重大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及早发现、及时介入,将各类不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工作安排:3月底由各乡(镇、街道)完成调解员选拔聘用工作;4月初区委维稳办、区司法局组织对新任调解员进行一次全面培训,9月份进行第二次培训。以后实行调解员一年一聘任两培训制度。同时,区司法局负责调解员的管理及相关制度制定。各级要严格按照《文峰区社会矛盾“大调解”经费管理使用(试行)》(文办„2010‟29号)规定,落实调解员奖补政策,提高积极性。
(三)推进三条联动。牵头部门:区委维稳办、区人大法工委、区法院、区司法局、区政府法制办。区法院负责司法调解的组织实施,区司法局负责人民调解的组织实施,区政府法制办负责行政调解的组织实施,区人大法工委负责各级各部门调解工作检查督导,区委维稳办负责矛盾化解的政策统筹、理论调研和经验总结推广工作。成员部门:各乡(镇、街道)、区社会矛盾“大调解”各成员单位。根据《中共安阳市文峰区委 安阳市文峰区人民政府 关于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文发„2010‟9号)文件精神和《文峰区社会矛盾“大调解”办公室工作规程(试行)》(文调解领„2011‟
2号)规定,严格执行矛盾纠纷受理、交办、转办、调处等工作流程,规范使用各种报表文书,实现矛盾化解在各部门之间的衔接联动。工作安排:3月底前完成各级大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组织机构建设,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并正式启动大调解体系运转。区人大法工委负责体系运转过程中矛盾化解的检查督导,区委维稳办根据各部门矛盾纠纷调解衔接过程中的运行情况进行具体指导。
四、明确落实责任。牵头部门:区委维稳办。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区社会矛盾“大调解”各成员单位。工作思路:在区、乡、村、组四级成立维稳组织,建立维稳网络,通过开展信息排查、例会通报,分析研判辖区形势,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切实化解矛盾纠纷和不稳定隐患。工作安排:根据《文峰区2011维护稳定工作目标责任书》规定,3月底前成立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任组长,各成员部门责任人为成员的维护稳定领导小组,与各级各成员单位(科室)签订维护稳定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职责任务,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稳控化解责任,确保维稳工作有人抓,有人干,不疏漏。
五、落实工作机制。调处化解机制。牵头单位:各矛盾纠纷化解责任单位。成员部门:各乡(镇、街道)、区维稳及信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思路:对不稳定问题的治理要立足于治早、治小、治苗头、治倾向,把不稳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要做到“五定一有”(定领导包案,定工作措施,定应急预案,定完成时限,定治理效果,有工作台帐)。工作安排:
1、治理责任人:对不稳定问题的治理工作,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
2、分区分级治理:对接报的矛盾纠纷按“属
地管理、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分类管理。一般矛盾纠纷由“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进行分流交办,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调处方案;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跨区域、跨部门的矛盾纠纷,指定主管部门和配合部门,共同协商解决,并委派专人跟踪问效。
3、限时化解:矛盾纠纷化解责任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化解任务。一般矛盾纠纷7个工作日内办结报送,复杂矛盾纠纷15个工作日办结报送,重大矛盾纠纷30个工作日办结报送。
4、坚持开门接访:热情接待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认真听取诉求。对于群众反映的符合政策的合理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对于反映合理、但无政策规定的问题,要积极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帮助解决,并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和教育疏导工作。
主题词: 大调解实施意见
中共安阳市文峰区社会矛盾大调解领导小组2012年3月21日
第五篇:行政调解工作意见
行政调解工作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省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发挥行政调解促和谐、保稳定的积极作用,现就2013年全市行政调解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从源头上减少争议纠纷发生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争议纠纷发生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XX省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评估指标》(川府发〔2013〕14号)的要求。一是要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行使行政权力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整处理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享受法律保护。二是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保证行政决策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决策过错问责机制,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听取群众意见,凡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三是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规范、公正、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通过改进执法方式,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杜绝执法不当导致新的纠纷。四是要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知情权,减少因政府信息不畅造成的行政争议发生。政府信息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进一步推进办事公开,全面公开社保、医保、低保、就业再就业、计划生育、行政事业性收费、涉农补贴以及其他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五是要严格行政执法人员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管理要实现信息化,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职责权限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并及时更新。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培训时,将行政调解列为重要培训内容。
二、进一步运用法治思维、营造法治环境,把握好行政调解的范围和基础
进一步运用法治思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市、区市县行政执法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科学界定本部门行政调解范围,依法明确应当调解、可以调解和禁止调解的行政争议纠纷的具体范围并予以公开。对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调解事项,要严格依法调解。对于行政不合理案件,行政不作为案件,行政行为存在瑕疵的案件,法律、法规不完善或相互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案件,历史遗留导致证据无法查明的案件,法律关系复杂或影响重大的案件,可以探索纳入行政调解范围。对于因抽象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因行政许可、征收、确认或禁止性、标准性规定而产生的行政争议,因生效文书引起的行政争议,有关机关正在处理的行政争议等,可以暂不纳入行政调解范围。对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调解的民事纠纷,要积极主动调解;对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但政策允许调解的与行政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民事纠纷,要结合有关法治原则,大胆探索调解的具体范围,把握不准的,要及时组织研究。行政调解要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依法进行,不能突破法律底线,要处理好合法与合理、国家与个人、经济发展与依法行政之间的关系。
三、进一步推进行政调解规范化建设
(一)切实加强行政调解组织体系规范化建设。市、区市县、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区市县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健全完善行政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单位负责人作为行政调解工作第一责任人,要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基层行政调解机构建设,加强人员配备,做到“有人办事、有机构办事、有条件办事”。抓好市、县、乡三级直接面向群众的一线调解窗口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争议纠纷的化解处理。
(二)切实加强行政调解制度规范化建设。各行政执法部门尤其是行政调解任务重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纠纷层级管理、矛盾全程防控、行政调解与其他调解对接、责任追究、信息案例报送、统计和档案管理等方面制度;完善行政调解工作规则;规范行政调解申请、受理、调查、听证、调解实施、达成协议、协议履行回访和未达成调解协议的争议纠纷善后处理等各环节行为;明确时限要求;规范行政调解文书,确保行政调解行为规范化。
(三)切实加强行政调解队伍规范化建设。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配备2名以上行政调解员,着力培育行业首席调解员、金牌调解员。市、区市县政府法制机构要完善行政调解员信息库,加大调解人员培训力度,切实开展评选行政调解专家、行政调解能手、星级调解员、类型化纠纷首席调解员活动。通过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使行政调解员达到“四懂”(懂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懂调解技巧)、“四会”(会预防、会调查、会调解、会制作调解文书),切实提高调解水平和技能。
(四)切实加强行政调解室规范化建设。行政调解任务重的行政执法部门,按要求设立行政调解室,悬挂行政调解标志,上墙公示行政调解范围、原则和当事人权利义务、调解员职责和纪律,以及体现和谐、和解、和气理念的温馨用语等内容,营造良好氛围。
四、进一步完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
(一)完善争议纠纷处理衔接联动机制。市、区市县政府法制机构、行政执法部门要按照要求,切实规范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信访的对接以及检调对接机制,重点是规范运行程序和操作办法,实现有效、无缝对接,形成调解处理争议纠纷的合力。
(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行政执法部门每季度要开展一次矛盾纠纷集中排查,社会敏感期、特殊时期要开展专项排查。要采取普遍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相结合等方式。对排查出来的争议、纠纷,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按照矛盾纠纷的不同类型、化解的难易程度、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认真制定方案,及时进行调解,防止矛盾激化。对具有普遍性的争议、纠纷,有针对性地改进行政管理方法和执法工作方式,有效预防和减少争议、纠纷发生。对社会影响较大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重大复杂的争议、纠纷,及时按程序报告。
(三)完善矛盾纠纷层级管理机制。根据争议、纠纷涉及的法律关系、难易程度、区域人数、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参照《XX市社会矛盾化解层级管理办法》,将争议、纠纷确定为三个风险等级,Ⅲ级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行政执法部门组织调解,Ⅱ级由区市县政府或市级行政执法部门组织调解,Ⅰ级由市政府行政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
(四)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市政府把行政调解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工作纳入区市县政府和市级部门绩效考核内容,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进行考核。各区市县政府要把行政调解工作纳入县级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绩效考核内容。市级部门要把行政调解纳入内设机构、下级行政执法部门绩效考核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确保行政调解工作落实到位。对因不履行行政调解工作职责、不作为或暴力执法等引起群体性事件、重大网络舆情事件、重大集访信访案件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市、区县市要把行政调解工作经费、调解员工作补贴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开展行政调解工作所需要的场所、设施设备,确保行政调解工作顺利开展。政府各部门要切实保障行政调解工作经费,保证调解员个人补贴落实到位。要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行政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建立健全专业调解工作机制。各行政执法部门要掌握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新趋势和行政调解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本部门工作领域内的矛盾纠纷专业调解机制和制度。国土、住建、农业、环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公安、工商、教育、城市管理等部门,要切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打造专业调解队伍,推动专业调解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