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能源概况
中国能源概况
一、能源禀赋
我国传统化石能源资源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化石能源相对不足。我国煤炭剩余储量居世界第3位。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处于早、中期阶段,未来还有资源储量增加的潜力。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水电技术可开发量为5.4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二、能源生产
我国已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
(1)煤炭生产:煤炭是我国的基础性能源,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四省(自治区)。
(2)石油生产:我国石油产量近年来保持平稳增长。我国是世界第5大石油生产国(前4位分别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和伊朗)。西部和海上是我国未来石油开发的重点,处于勘探的早期和产量的上升期,是保持我国石油稳产的主要区域。
(3)天然气生产:我国天然气生产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产量增长较快。供应格局已呈现出“西气东输、海气上岸、北气南下”的局面。产量居世界第7位(前6位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伊朗、卡塔尔和挪威)。
(4)电力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能源生产增速。我国是世界第2大电力生产国。
三、能源消费
(国家的电气化水平衡量指标:一是发电用能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二是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
(1)一次能源消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立足国内满足需求的能源方针,决定了我国将长期保持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2)终端能源消费: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优质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明显加快,比重逐步增加。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石油和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终端煤炭消费逐渐向工业集中,交通行业是最大的终端石油消费行业,工业用电结构呈现明显的重型化趋势。
四、国际能源合作
随着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我国由能源净出口国逐渐变为能源净进口国。能源进口的不断增加促使我国能源供应保障策略从自给自足逐步走向立足国内和利用国外资源并举,国际能源合作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油气领域,我国能源企业不断加快海外投资步伐,主要投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协议或竞标的方式直接获得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权;第二种是通过企业并购的方式获得海外油气资产;第三种是通过贷款或其他援助方式获得资源国提供长期油气资源供应的承诺。在煤炭领域,我国能源企业主要通过投资开矿的形式获取海外煤炭资源。在电力领域,我国能源企业积极开展跨国输电和电力贸易。此外,我国能源企业还通过工程承包、企业并购、资产运营、技术装备出口、管理咨询等方式进入海外电力市场。
第二篇: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摘要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决能源问题是我国需要面对的尖锐和紧迫的问题。阐述中国能源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能源现状、能源结构、未来新能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64(2008)06-0009-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a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番,能源消费翻1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1〕
1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
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人均天然气储量
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2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的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2.1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
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2.2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 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亿m2建筑中,99%属于高能耗建筑。
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30%[2]。2.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
构,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必须在发展的同 时,下大力控制排放,开发新能源。3解决能源问题的基本战略
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能源供应来 保证现代化建设。因此我国现阶段能源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快研发低能耗或者无污染的新能源的同时大力节能,减少能源的损耗,合理控制污染能源的使用量,增加绿色能源的使用。将“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经济效益”的“两高一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两低一高”模式。其次,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对煤等能源加大洁净化技术的推广。要以保护环境为首位,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政策。适当调整好能源结构,实现结构多元化,加大对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4中国未来能源
在未来,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次能源的供应越来越少。
必须找到更多的、合适的能源来保证祖国的经济建设,在本世纪内,以煤、石油等作为主要能源的同时开发更多新的能源。4.1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将作为中国未来的新能源,有常规天然气和煤层气、甲烷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国土资源部等5部委下发《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办法》,将煤层气列为国家一级管理的矿种;煤层气已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国务院发布加快煤层气利用意见,对煤层气抽采利用实行税收优惠,2020年前可减免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项目建设用地予以优先安排;国家发改委2006年颁布《全国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计划2010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00×108m3,其中地面开采50×108m3。中国煤层气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已经在个别地区实现了商业化,国家也出台了鼓励煤层气的利用,不仅能提供更多油气能源,还降低了矿井瓦斯灾害的发生。4.2油砂与油页岩资源
中国油砂资源也很丰富,在柴达木等地已发现了大量高品
质的油砂矿,这能极大地补充中国石油供应不足的状况。中国油页岩资源丰富,探明资源量315×108t,预测资源量4520×108t,其中所含页岩油资源量476×108t,排第2位(2006年),主要集中在东部区、青藏区和中部区,其中东部区页岩油资源量占全国的35%。目前,页岩油探明储量20×108t,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广东省、辽宁省[3]。4.3天然气水合物
在中国南海海域资源潜力最大,11个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分
布区有效分布面积约为125833km2。南海的调查程度相对较高,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和一系列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标志,初步圈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范围及其厚度。
4.4绿色能源 4.4.1地热资源
中国地热资源丰富,利用广泛据中国地调局统计,2000m以浅可采热水量68.5×108m3/a,折合标煤3285×104t/a[4]。4.4.2太阳能资源
全国2/3地区日照小时数大于2200h/a,理论储量折合标
准煤达17×1011t/a。丰富区位于吐哈、柴达木、二连、银额盆地;较丰富区位于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松辽及渤海湾盆地[5]。目前利用太阳光光能发电已成为主流,中国也在加紧研发光伏电池和如何降低成本等问题。4.4.3风能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全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总量为
10×108kW。其中陆地上离地10m高,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 有2.53×108kW,海上7.5×108kW。东南沿海、山东、辽宁沿海及其岛屿年平均风速达到6~9m/s;内陆地区如内蒙古北部,甘肃、新疆北部以及松花江下游也属于风资源丰富区[6]。4.4.4生物柴油
目前中国生物柴油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已经建成了一些
小型生产装置,总产能11×104t/a,主要以地沟油、植物油脚为
原料。大型企业正积极扩大生物柴油产能建设,中粮集团“十一五”期间,规划利用地沟油等建设10套生物柴油生产装置,总产能达55×104t/a[7]。4.4.5氢能
人类利用氢能的方式有利用其化学能直接燃烧,放出热量 和产生水,其过程为:
2H2(g)+O2(g)圯2H2O+483.20kJ 这种单位质量的氢不仅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产物中没有任何污染,大量的氢气不是很容易得到。但是如果将其用于氢能,氢核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放射性,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其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解释了太阳的能量释放过程,即4个H原子聚变成一个He原子,在质量上He原子比4个H原子减少了0.711%,这个差额称为质量亏损,从而释放出能量。,氢核聚变能也属于氢能,氢核聚变的原料是氢的同位素氘,氘的资源比较丰富,在海水中氘和氢之比为1.5×104:1,地球上海水总量约为1018t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氘,经过计算,1L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进行氢核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0L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受控氢核聚变的研究成功将使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困扰。利用氢能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受控氢核聚变,这也是“氢能源”利用的终极目标[8]。尽管现在世界限制核能的发展,但是核能小型化,如核动力汽车等等,都是很有潜力的。4.4.6水能
水能具有资源可再生、发电成本低、生态上较清洁等优越性,中国水能资源丰富,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但中国水电能源开发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积极谋划水电能源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三峡水电站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水电能源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次海洋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环保能源。潮汐能、海浪能发电将在未来起着更重要的位置。5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能源现状和能源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了我国能源利用状况,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明白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英明之处。我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能源结构,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为能源斗争,能源危机时刻存在,国际形势时好时坏。中国必须依靠本国自身的能源来支持经济建设,适当进口国外能源,找出一个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参考文献
1陈清泰,等.中国能源战略构想.财经界MoneyChina,20052杜祥琬.中国能源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求是,2006(22)3张金川,金之钧,袁明生.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天然气工业,2004,24(7)4我国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 部,2006 5罗振涛,霍志臣.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2006年发展概况.太阳能,2007(2)6 李景明,王红岩,赵群.中国新能源资源潜力及前景展望.天然气工业, 2008,28(1)7吴明作,黄黎,张百良,等.国内外木本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现状及我国 的研究展望.西部林业科学,2007(2)8胡亚范,马予芳,张永贵.绿色能源--氢能.节能技术,2007(5)
3、新能源国内总需求情况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未来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我国对新能源产业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未来新能源势必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其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开发利用新能源从实际出发,努力推动节能环保建筑的建设,以及低碳减排产品的研发,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打造清洁现代化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从未来的市场前景看,若按“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8%—9%、电力弹性系数接近于1来测算,2015年全国电力需求将达到约5.5万亿千瓦时,要达到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相应约需发电装机12.5亿千瓦。按此继续推算,到2020年全国约需发电装机16亿千瓦,而到今年底,全国总装机预计达到8亿千瓦,这说明新能源具有长期非刚性的需求,它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现实的市场竞争力看,受技术、设备等因素及新能源自身分散性、不稳定性特点的制约,新能源要在成本上与常规能源并驾齐驱还有待时日,加之新能源的关键设备要依赖进口,成本更进一步被推高。这说明高成本、高价格、低效率导致的新能源市场竞争弱势是制约新能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最直接因素。
4、新能源国内开发利用现状
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在资源分布、技术难度、使用成本等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在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进入或接近产业化阶段,尤其是太阳能热水器、风电以及生物燃料,已经形成较大的商业规模,成本也降至可接受水平。核能技术已经成熟,核电在国外已过发展高峰期,在我国则刚刚兴起。核聚变、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海洋能仍处于研究和发展之中,距离商业化还有较大距离。
截止到2009年2月,全球核电装机已达3.72亿kW,年发电量2.6万亿kWh,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约为6%左右。相比而言,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低,以2006年为例,其在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中的比重仅为1%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也仅为8%左右。2007年,全球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为1.65亿kW,相当于全球电力装机总容量的3.7%(见表2)。德国、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其市场规模和装备制造水平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我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大国,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和保有量、光伏电池产量、地热直接利用量以及沼气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我国对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方面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仅为905万kW,占全球5.5%,远低于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占全球16%的比重。
三、新能源产业基地演进的制度要素分析
新能源的发展主要依赖制度的推动,而如何将其达到一个平衡稳定是尤为重要的,由此新能源产业从制度和政策方面应充分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顺应国家倡导的节能环保政策,有效的达到能源利用效率高涨的目标。国家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上应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宏观角度
1、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
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目前,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产业。新能源一方面作为传统能源的补充,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增长。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后,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我国已经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部门和地方地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kW,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kW,而事实上,1000万kW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kW的目标也可能提前于2012年左右实现;二是缺乏设备制造产业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目标。
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我国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并不比国外少,但这其中有许多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的实际,应立即对不合时宜或相互矛盾的规定和措施进行清理,制定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高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
2、环境保护制度
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各国更重视各产业的环保性。环境保护制度对于一个国家长期内产业基地的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例如东北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了风力发电建设项目专项检查。环保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风力发电项目是否履行了环评审批手续;在建项目是否认真按照环评批复的要求落实了生态恢复措施,各项污染治理设施是否同步建设;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项目是否履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各项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等。
3、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影响到产业基地的实际成本与收益,因此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会提高新兴产业基地的效率,带动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的积极性。
例如辽宁阜新市国税局把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风电发展,促进阜新转型。阜新联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和阜新申华协合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坐落在彰武县,两企业是以开发利用风电项目投资为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为助推企业帮大做强,市国税局利用现有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针对该企业采购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市国税局积极向上级请示,主动向企业介绍办理类似业务的案例及税收政策,引导企业积累原始资料。
总的来说,国家应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新能源发展初期,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开发资金,或在能源集中采购方面给予倾斜,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设立专项的投资基金。但政府直接投入毕竟有限,政府投资的真正目的在于吸引商业资本进入,产生乘数效应。因此政府作为的重点应放在制度设计方面,以政策支持和导向为新能源“出海”护航。一是制定相应市场准入政策,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持续稳定的消费市场。二是完善电力定价体系和价格补偿机制。三是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发挥政策杠杆作用,调动投资者积极性。四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比如在风电发展上,有些风能基地在没有详细测风资料的情况下上马,风电场规划粗糙,规划的容量也不科学,使很多风电机组无法达到设计出力。
(二)微观角度
1、创新制度
企业的活力主要在于创新,但创新若想与市场规律更好的协调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东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内的企业不仅在企业制度上同时在企业管理上都十分重视创新。例如国电双辽公司实施了创新制度,在技术创新上,企业进行投入上的制度限制,特别是设置了最低科研资金的限定。在管理制度上,创新制度给予了运行环境及运行期限的制度保证。
2、竞争制度
东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基地内的企业在竞争制度的引导下更好的与市场运行基本规律相一致,避免了企业经营者利益冲动而引发非市场规律下的竞争所形成的最终企业甚而产业基地的损失。
第三篇:中国能源人物
中国能源人物
主办单位
中国能源报
学术支持单位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
评选背景及意义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为了切实落实“十二五”发展纲要,推进我国能源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本着树立先进、服务行业的原则,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特举办“2011中国能源人物”评选活动,旨在塑造最具公信力的社会品牌,评选出2010年为我国能源事业发展做出杰出成就的人物。通过表彰先进,激励能源各领域领军人物锐意革新、积极进取,为“十二五”开创我国能源新局面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且,通过发掘“能源人物”背后的感人事迹,鼓励能源领域各行业从业者及社会公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能源事业,踏实工作,创优争先。
评选标准
评选将依据“责任、推动力、影响力、引领力”四个指标进行评审。
评选范围
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能源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之人士,包括从事能源领域的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管理及研究人员。
评选流程
第一阶段:推荐、报名阶段
与能源领域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以及个人均可推荐。所有推选人都将填写正式的推荐表格,包括填写推荐理由及被推荐人在2010年为能源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主要事迹和取得的成绩,方确认为有效提名候选人,进入下一轮评选委员会评审。第二阶段:初评阶段
组委会对推荐人材料进行核实考证无误后,提交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十位候选人物,并在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网站上予以公示。第三阶段:终审阶段 对公示无疑义的候选人,组委会将再次将候选人的评审材料上报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将依据“责任感、推动力、影响力、引领力”四个标准分别对每位候选人进行打分评定,得分最高者即为“2011中国能源人物”,并在中国能源报、能源网、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网站上予以公示。
2010中国能源人物获得者
张国宝 获奖理由
一、完善能源保障体系,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在张国宝执掌中国能源的这11年,中国疾速成为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跃居世界第一。
在张国宝同志任内,他主导建成我国首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和支持煤电运一体化、“输煤与输电并举”加速资源产区战略调整。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突破9.5亿千瓦,创造了世界纪录;石油产量保持平稳增长,2010年首次在国内海域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亿吨/年,千万吨级炼厂达到18座;建成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线,天然气暖气管道总长度达到4万公里。国家石油储备从无到有,目前已建成一期项目4个基地,总规模达1640万立方米。这些措施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的基础能源供应,推动了我国电力工业和天然气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石油工业的稳产增储。
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他力主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关停技术落后、能耗高的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厂,为建设大机组、大煤矿、大炼油厂,发展清洁能源腾出了空间,推进了产业升级。大力支持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其中核电结束过去五年无核电机组投产徘徊不前的历史;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番增长,打造多个陆上“风电三峡”。
为加快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在张国宝的领导下,国家能源局力排众议,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建设大型风电场,打造若干个“风电三峡”,大规模使用风能,把成本摊薄,从而降低价格;二是通过规定国产化率70%的硬性指标扶持国产设备,重点扶持优势龙头企业;三是打破政府制定电价的传统,引入风电特许权招标制度确定电价,公开竞争。这三项措施,加上《可再生能源法》对补贴基金和全额收购可再生发电的规定,使得中国风电价格迅速降至每千瓦时0.5元左右,风电行业迎来爆发性增长。截至201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总量达4182万千瓦,领先于美国,居世界第一。
三、能源国际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能源国际通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陆上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境外能源资源投资并购和勘探开发也取得重大收获,初步建成了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洲、中东和亚太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合作对象不断丰富,目前我国已与数十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能源合作机制;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从石油、天然气逐步扩展到铀、煤炭、风能、太阳能、能源装备等多个领域,从单一的上游勘探开发逐步发展到上下游一体化的多方位、全领域合作;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在“走出去”中通过独资、合资、参股、并购、工程承包、技术服务等方式,在海外能源勘探、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国能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增强。
四、能源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张国宝同志任期内,能源科技化程度大幅攀升,建成了一批主要的能源基地,供给能力明显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异军崛起,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显明优化,能源装备水平获得长足提高。
在国家能源局的推动下,国家发改委连续出台多项鼓励和扶植政策,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起到了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2001年中国发电设备产量仅为1300万千瓦,到2008年则已超过1.3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更是超过50%。
其中有关新能源装备制造的发展尤其显著。开发出了3兆瓦、5兆瓦风力发电机;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从岭澳一期项目的30%,提高到了红沿河项目的85%,并成功掌握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核岛9大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水电单机采用70万千瓦并推广应用,并在向100万千瓦迈进;坚定支持±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输电设备国产化工作,使我国输变电设备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风冷发电循环流化锅炉,重型燃气轮机得到推广应用;成功建造14.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摘取了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五、民生能源工程得到重视,城乡居民使用能源条件不断改善
张国宝在主持能源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民生能源建设,着重从农村能源建设、城市供热机组建设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三个方面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使用能源的条件。
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实施农网完善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并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利用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2009年农村人均生活用电比2005年提高了79%;在城市供热机组建设方面,在北方高寒地区建设了6000完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替代了大量燃煤小锅炉,解决了4000多万城市人口供暖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方面,力主建设青藏联网工程,解决西藏长远供电问题,加快新疆能源开发建设,实现了新疆电网与西北750千伏主网互联。在这些措施的引导之下,2010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水平比2005年提高了32%,人均电力装机比2005年增加0.29千瓦,人均天然气消费是2005年的2.4倍。
总之,在张国宝同志领导下的能源局,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制定能源法规、规划、政策和标准,谋划重大项目布局,引导和服务能源行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张国宝同志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敢于碰硬,不计较个人得失,为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懈努力,扎实工作,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能源行业当之无愧的典范人物,也是中国能源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首届颁奖典礼论坛主题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讨会
主办方简介
《中国能源报》是人民日报社2008年组建成立的一家以报道能源领域相 关新闻信息为主的一家报纸,其前身为创办于1978年的《市场报》,现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宗旨,全力打造国家能源政策、宏观管理与企业运行的综合信息发布平台,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具价值的产经新闻。
《中国能源报》(邮发代号1-6)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与国家能源局合作创办的能源产业经济类报纸,承担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的机关报职能,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以整个能源产业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媒体。作为国内最权威的能源产业经济媒体,《中国能源报》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作为国家能源政策与宏观管理的信息发布平台,为能源产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能源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为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为广大的能源产业领导者、从业者提供最具价值的产经新闻。
《中国能源报》的目标读者定位于能源及相关领域的党政官员和公务员、能源企业家及高层管理者、能源领域投资者、研究者、咨询者和服务者、能源的重要用户、全国各大高校能源专业师生、国际能源行业企业从业人员。这些读者拥有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权,具备能源企业各项运行、重大投资、重大采购行为的决策权和影响力。
《中国能源报》为对开瘦报,彩色印刷,每周一出刊。版面分为新闻和专刊两个板块。新闻板块包含国内要闻和国际新闻,专刊板块涵盖石油天然气专刊、煤炭专刊、电力专刊、新能源专刊、科技装备专刊和节能减排专刊。
评选组委会主要负责人
组委会主席
李庆文 组委会秘书长
解树江 组委会副秘书长
潘仁飞 组委会副秘书长
刘
浩
第四篇:2020年中国能源展望
2020年中国能源展望
随着中国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钢铁、水泥、汽车、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国民经济重点产业高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0%。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36.2亿吨标煤,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6.4%,18.9%和5.5%,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9.1%,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导致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未来几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煤炭消费比重居高不下
随着中国经济日趋成熟,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预计将在2020年之后显著放缓。由于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于石油比较丰富,中国能源必将更多地依靠煤炭来支持。预计到2020年,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达到14.6亿人左右,由此估算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7.35亿吨标准煤。以此为基础计算的2009年至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4.14%。煤炭消费的比重将不得不上升,占全部能源消费的75%。
石油、天然气供需矛盾依旧突出
2012年,中国生产原油2.0748亿吨,同比增长1.9%;共消费原油4.7613亿吨,同比增长了4.9%。中国对外原油依存度达到了56.4%,较2011年和2010年进一步攀升。2012年我国进口天然气428亿立方米。从2006年开始进口天然气,短短七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上升至29%。
全球油气市场正出现油气生产西移和消费东移的趋势,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油气需求的主要增长点,未来油气供应仍面临重大挑战。短期内,中国仍将不断加大对油气消费的依赖。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超过70%和50%。过多依靠海外进口资源,增强了我国能源保障的不稳定性。因此,进一步扩大油气储备能力,仍是我国应对能源危机,确保可调节手段、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手段。
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将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通过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
能源,对中国意义重大。第一,中国幅员辽阔,很多边远地区和农村还没有纳入电网的覆盖中,所以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带动那些农村地区的发展;第二,中国自己的经济结构要转型,要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可再生能源也就是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第三,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面临着很多共同的新技术创新问题。因此,为实现创新型的国家的目标,中国也为这方面的发展设立了很多新的目标。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水电3亿千瓦、风电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
第五篇:中国能源外交何去何从
中国能源外交何去何从
传统的能源安全观,以能源的充足供应、持续和价格合理为重点内容,反映的是石油、煤炭等高碳经济时代特征。2006年7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八国峰会时首次提出新能源安全观,即“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此后,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多边及双边场合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新能源安全观。
本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来看,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2012年,中国原油进口2.7亿吨,对外依存度达56.4%;天然气进口447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为28.9%。从国际来看,国际能源争夺日趋激烈,全球能源市场格局波动加剧,中国能源安全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安全观为中国能源外交指明了方向。
一、新能源安全观下中国能源外交实践
在新能源安全观指导下,中国能源外交取得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能源外交多元化、促进能源外交机制化和新能源国际合作逐步深化三个方面。
(一)能源外交多元化卓有成效
中国50%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且全部依靠海路运输,地区形势动荡威胁中国能源安全,能源多元化战略成为中国能源外交主题。中国在巩固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同时,深化与拉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能源多元化格局成效显著。
海湾六国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中国与相关国家在开展互利共贏的能源合作道路上不断推进。中国和沙特相继签署《关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领域开展合作的议定书》、《关于石油、天然气、矿产领域开展合作的议定书的补充谅解备忘录》、《加强合作与战略性友好关系的联合声明》等多项文件。
2012年,中沙双方签署在沙特合资修建炼油厂的协议,该协议投资近100亿美元、年处理原油2000万吨,是目前中国海外能源合作中最大的项目。中国与俄罗斯高度重视能源合作,以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为平台,双方能源合作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以来,中俄相继签署了《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关于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路线图》、《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框架协议》等多项能源合作协议。2013年,中俄签署长期供应原油协议,价值高达2700亿美元。在未来25年,俄罗斯每年将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石油。
中亚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来源地,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进入新阶段。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关于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协议》、《中哈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双方将加快实施中哈天然气管道一期扩建(C线)和二期(别伊涅乌-巴佐伊-奇姆肯特)建设,并加强原油管道扩建使其达到每年2000万吨的输油能力。
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天然气领域合作渐入佳境,双方先后签署了《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土能源合作分委会第二次会议纪要》。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土库曼斯坦,双方将两国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水平,并启动D线建设,确保2016年建成实现每年向中国输送6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目标。
此外,中国在拉美地区也展开了不少能源投资项目,对拉美国家能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委内瑞拉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能源合作不断深化。2008—2009年,中委签订多项能源合作协议,包括到2013年委内瑞拉将向中国的石油日供应量增加至100万桶,在广东省建立日加工40万桶原油的炼油厂项目等。
中国和巴西在能源领域 合作也持续加强,实现了互利共赢。中国和巴西签署了《关于能源和矿业合作议定书》、《十年合作规划》等能源领域合作文件,2010年至2019年,巴西每年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原油的协议,两国在油气生产、加工及天然气运输协调等方面也加强了合作。
(二)促进能源外交机制化
中国在全球能源合作领域的实践不断拓展,内容逐渐丰富,多边能源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如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中涉及能源议程的所有活动同时加入世界能源理事会、世界石油大会等专门性非政府能源组织。中国积极与国际能源机构展开实质性能源合作,2009年10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并为在各种能源市场问题上开展密切合作制定具体规划。
中国积极拓展区域性能源合作与对话,成果显著。2010年,中国与海合会6个成员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关于战略对话的谅解备忘录》,有利于双方在能源领域进一步深化互信、加强互利合作。2011年9月,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4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发表《西安倡议》,提出将积极构建能源合作俱乐部,深化能源领域合作。
中国十分重视在东盟和东亚峰会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以《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目标和措施为指引,积极参与和推进在能源安全、石油市场、石油储备、节能与能效、能源市场一体化等领域的合作,为亚洲地区和世界能源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新能源国际合作逐步深化
新能源产业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政府将新能源产业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中国不断加强双边和多边新能源国际合作,重视并积极参与区域组织下的新能源合作。
中国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合作、东亚峰会能源合作、东盟“10+3”能源部长对话机制和上合组织能源合作为平台,加强区域一体化框架下的新能源合作,包括区域新能源研究、替代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能源安全等方面;强调通过强化有关能效和节能计划,利用水力、扩大可再生能源系统和生物燃料的生产或利用,以及在感兴趣的国家开发民用核能,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
以美国、欧盟为主要对象开展的双边合作是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另一主要途径。中美新能源国际合作机制和对话主要包括中美首脑会晤机制、中美能源对话机制、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两国签署了《能效与可再生能源合作议定书》、《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等一系列新能源合作协议。
中欧新能源国际合作机制和对话主要包括中国一欧盟能源合作大会和中欧峰会。2005年第八次中欧峰会签署的《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明确提出,把新能源列为合作与对话的重要领域。此后,中欧继续通过这一平台签署了《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能源交通战略对话谅解备忘录》、《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合作协议。
加强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技术合作,有利于中国积极吸收和引进欧美新能源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成果,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
二、新时期中国能源外交面临的挑战
在国际能源格局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在能源供给安全、国际能源秩序、新能源国际合作等领域,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能源供给安全的风险加剧
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中亚、中东地区,非洲和拉美地区是重点开发市场。在多元化能源外交推动下,中国已在海外初步建成了四个重要战略区域,分别是以苏丹为主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中亚战略区,以委内瑞拉为主的南美战略区,以沙特和伊朗为主的中东战略区。2010年以来,西亚、北非持续动荡,对产油国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国际油价以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2012年以来,国际油价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背景下持续上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内战以及以色列和哈马斯暴力冲突等因素一度将油价推至高点。因担忧伊朗危机升级或将导致霍尔木兹海峡被关闭,2012年3月,国际石油价格在一个月内迅速飙升至2011年4月以来的最髙水平,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突破每桶110美元。2013年,动荡因素持续发酵,埃及内乱、叙利亚内战使中东地区格局深度调整,传统热点高温不退。中东地区政治博弈继续,宗教与民族矛盾纠葛,伊斯兰教义与世俗力量碰撞,催生各种不可控因素,中东地区局势将持续影响国际能源市场价格。
(二)国际能源秩序酝酿深刻变革
随着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髙,所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更为复杂,各国争夺国际能源态势进一步加剧。
全球能源生产西移和消费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进人21世纪,随着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相继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能源消费开始呈现缓慢下降态势,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12年,亚太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贸易中心,占全球石油贸易量比重升至25%以上;煤炭贸易占全球煤炭贸易总量的60%;液化天然气贸易增量占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增量9成以上。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美洲大陆油气生产的崛起。
受页岩开发等技术因素推动,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持续增加2012年原油产量提升至3.95亿吨,同比增长3.9%,仅次于沙特和俄罗斯,居于世界第三位;其天然气产量为6814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据国际能源署预测,美国到2020年将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
国际能源市场石油和天然气格局变革加剧。在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以美元为主导的石油定价机制受到严重冲击,进一步推进了非美元化石油交易发展。自2006年3月伊朗成立以欧元计价的石油交易所以来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支持用石油欧元部分取代石油美元,俄罗斯建立圣彼得堡石油交易所,亦用卢布结算石油、天然气交易。俄罗斯、卡塔尔和伊朗等13个国家组成“天然气出口国论坛”,拥有全球60%的天然气储量、70%的天然气开采量和60% 天然气国际贸易量。
2008年12月,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组织宪章,标志着这一论坛将向长期化、正式化的方向发展。2011年以来,该论坛首脑会议又发表《多哈宣言》和《联合宣言》,提出各成员国将对天然气价格进行调整,并坚持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联动机制。
(三)新能源的“ 双反”危机
中国和美欧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互有需求。但美欧相继对中国新能源展开“双反”调查,不仅破坏了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良好合作,也损害了其新能源产业自身利益。
近年来,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产品连续遭美国“双反”调查。2012年5月,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太阳能电池产品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认定无锡尚德税率为31.22%、常州天合光能税率为31.14%,其他59家单独税率应诉企业税率为31.18%,其余未应诉企业税率为249.96%。同年7月,中国风电设备再遭美国贸易壁垒,在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对华应用级风塔双反案初裁结果中,包括华锐在内的多家中国风电企业被征收高达20.85%-72.69%倾销税。
2012年7月,德国Solarworid等公司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申诉,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2013年6月,欧盟委员会决定从该月6日起向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双方在两月内未能达成一致,欧方将从8月6日起的四个月内,向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征收平均税率为47.6%的临时反倾销税。
此案涉及中国200多亿美元的对欧产品出口,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经过双方多次谈判磋商,2013年7月,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安排,欧盟批准相关的“价格承诺”协议,但是该“价格承诺”协议有效期截至2015年底。
三、优化中国能源外交的思路
在后危机时代国际能源关系复杂多变情况下,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能源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第一,强化能源多元化战略体系。周边能源资源已成为中国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支点。2012年,中国从周边国家进口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分别占全部进口量的13%、65.5%和79.2%。周边能源资源不仅能够确保中国能源来源的充足稳定,输送通道也更为安全可靠。因此,中国能源外交应重点转向中亚国家、俄罗斯及东盟友好国家,构建富有建设性的制度性合作框架,创立机构性协调机制,形成周边能源安全战略协作机制,着力打造新时代的“能源丝绸之路”。
同时,继续深化与中东、拉美和非洲的能源合作,积极营造“多元化”能源外交格局,形成能源战略关系—油气供应国(生产国)和油气消费国之间积极互动。
第二,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提高能源经济外交战略意识,把能源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的重要战略要素,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能源安全、能源政策和能源协调等多边交流与机制。建立全方位、多领域、多层级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强化与主要能源消费大国的战略对话与合作,实现共赢的国际能源合作格局。
继续深化与能源出口国协调和合作,与主要国际能源机构和组织加强沟通和合作,加强政策协调,完善国际能源市场监测和应急机制,促进能源开发以保障供给,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全球化。
第三,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坚持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积极参与区域能源资源开发,扩大区域能源对外贸易和技术合作,提升运输、金融等配套保障能力,构建区域能源合作新格局,共同维护区域能源安全。充分利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会议上合组织峰会、东亚峰会和“东盟+3”能源部长对话机制等平台,发挥巳有对话机制的作用,推动构建高层协调机制,积极开展能源技术合作和交流,提升能源合作领域和空间,从而实现区域内能源技术、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和有效配置,达到互利合作、合理分工和双向共赢的局面。
第四,积极推进新能源国际合作。新能源技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把新能源国际合作和节能减排相结合,不失时机地引进国外新能源技术、设备和成果,可有效提升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
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探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全球能源供应体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步增强在世界新能源发展中的参与能力和引导作用。重视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对话机制,阐述中国在新能源的立场、态度和政策,争取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有效维护中国的能源经济利益与国家政治利益。(原载于《国际问题研究》 作者:闰世刚 刘曙光 转自华夏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