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时间:2019-05-13 19:4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第一篇:民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建议

民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建议免费文秘网免费

公文网

民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建议2010-06-29 18:54:2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民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建议民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建议(2)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改善农村五保群体的生活状况,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维护农村大局稳定、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经过多方努力,我市农村敬老院建设有了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渐显现,我市农村敬老院的现状远不能够满足五保老人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市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使我市农村敬老院建设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根据市纪委的要求和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对全市农村敬老院建设现状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全市敬老院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市实际供养农村五保对象17693人,其中分散供养14430人,集中供养3263人,集中供养率为19%,离省政府提出的2012年集中供养率达50%的目标相差甚远。我市现有农村敬老院91所,可入住床位3758张,现实际入住五保老人3263人,入住率为87%。除去资源整合因素,乡乡基本建有敬老院。91所敬老院共有管理人员258人,其中60以上的180余人,占管理人员65%;高中以上文化69人,初中以下文化189人,除少数敬老院院长由社区、乡镇干部任

职外,其余人员均是临时人员,月工资最低180元,最高600元,平均400元左右。2008年我市的集中供养标准为年人均2011元,2009年调高至年人均2245元,资金来源于省财政年人均850元补助,其余由县(市)区、乡镇财政补齐,市财政每年拿出12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支持各县(市区)敬老院建设。从2009年3月份起,供养经费按月由县(市区)财政专户直接拨付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实行专户储存,专帐核算。

2007年以来,全市共改扩建农村敬老院30所,新增建筑面积26575平方米,新增床位1953张。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认识不足的问题。少数乡镇党委政府在认识上有差距,重视程度不够,改扩建进度缓慢,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敬老院管理滞后、基础薄弱,一些孤寡老人对敬老院缺乏了解,也一定程度造成部分敬老院孤寡老人“不进来”、入住率低的问题。

主要原因:一些领导缺乏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责任意识不强,对农村敬老院宣传力度不够。

敬老院规模小,基础设施简陋。我市现有农村敬老院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普遍存在占地面积小、房屋数量少,建筑结构不合理,设施陈旧老化不配套,基础条件差等问题,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落后与每年增加五保集中供养住户之间的矛盾突出,虽然近几年我们加快了改扩建步伐,但历史欠帐较多。

主要原因:基础薄弱,农村敬老院建设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管理落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通过多年努力,全市每所敬老院均制定建立了民主管理、财务管理、院务公开、卫生管理、安全管理、生产经营等制度,但制度不配套、内容肤浅、具体落实不够等问题明显存在。现住敬老院院长大多都是本乡镇的村民或是村干部,管理

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学习,缺乏敬老院管理的专业知识。主要原因: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低,选聘机制不畅,教育培训不够,管理制度执行力和操作性不强,院长素质不高也是敬老院管理不善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供养标准偏低,经费投入不足。全市的敬老院资金来源主要是五保供养金和城乡低保金,慈善捐赠虽有但远远不够。虽然省、市文件均要求将院长和工作人员的工资、敬老院工作经费及老人的丧葬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一些地方仍未能纳入。我市的集中供养每人年标准2245元,虽较以前有一定增长,但因物价上涨较快,标准仍然比较低。影响了五保老人生活水平提高。主要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快,县(市、区)、乡镇投入不够、违规挤占供养经费现象存在。

(五)是集中供养率不高,老有所乐尚待突破。截止2008年底,我市的五保

对象集中供养率为19%,与周边一些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黄山市30%、芜湖市30%),离省政府50%的目标要求差距很大。

主要原因:一些地方对敬老院建设缺乏责任感,有些甚至认为是种负担,领导过问少,群众关心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二是尽管各乡镇虽有敬老院,但由于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少,设施落后,五保老人入户院积极性不高,导致分散供养的多,集中供养的少;三是由于一些五保老人,脾气古怪,难以合群,加上观念陈旧,恋家恋土,始终惦记着自己的一点私产不忘,不愿入住敬老院。对策与建议

以提高认识为主导,抓住破解难题的切入点。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责任意识,把敬老院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列入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中去,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升迁使用挂起钩来。民

第二篇:民政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汇报材料

民政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汇报材

民政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汇报材料

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始终把民政事业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坚持城乡一体、同步设计、同步发展,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和突出。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第十一次民政会议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着眼“一个创新,五个加大”,怀百姓之心,谋民生之利,大胆创新民政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社

会组织管理体系、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和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力度,在重点把握、难点突破、传统继承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政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做文章下功夫,促进民政事业改革深化

一是牢固树立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理念。着立扭转城乡民政工作二元格局,努力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在发展战略上,从城乡时重时轻转移到城乡并重,着力提高城市民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在工作思路上,遵循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抓好农村与城市民政工作整体规划,促进协调配合、同步发展;在工作布局上打破城乡界限,整合城乡民政业务,实现城乡民政资源共享互用;在工作推动上,借鉴城市民政在信息化上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城市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村民政工作开展。二是不断完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机制。坚持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业务工作和重要法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真正发挥好主人作用。健全并实施了社会听证、专家论证、公示发布的办法,如在全省率行推行地名命名更名专家论证制度和媒体公示制度,组织进行《市区地名总体规划》听证会。

三是建立健全业务工作的运行机制,确保民政工作高效利民便民。如建立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机制,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城镇退伍军人安置保障金自然增长机制,深化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完善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等等。

四是大力推进民政工作向社会化方向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需要,在逐步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民政事业发展政策的同时,重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民政事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民政事业发展。如以老年人福

利、社区建设等工作为牵引,以民间组织培育发展、村务公开等项工作为载体,进一步扩大民政工作开放度、透明度,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倡导发展慈善事业和扩大福利彩票发行等项工作中,全面动员各方支持力量。

五是围绕“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健全民政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的重视,进一步强化对民政事业主导、投入和监管职能,通过党委、政府设在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城市社区建设、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双拥、老龄等五个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六是全面加强民政工作依法行政和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开展依法行政培训和普法宣传教育,全面树立使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观念。加强救灾快速反应视频系统和政府公共信息系

统建设,方便广大群众网上查询。

二、在加大五个力度上谋突破求发展,推动民政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力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有新发展。全市74个乡镇、1223个城乡社区分别建立社会事业所和社会事务站,形成市、县、镇、城乡社区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实现由城乡社区一个口子收集、登记、调查核实、发放。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三年来,全市城乡居民共有万余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低保金8431万元,基本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进一步扩大帮困救助范围,全面落实分层分类救助,较好地解决了全市低收入家庭就医、就学、住房、就业、法律等方面实际困难。三年来,全市发放扶贫助学资金5500余万元,资助学生7万余人次;投入资金3790万元为6361户困难户建造万平方米的住房;结对困难群众3000余户7100余人,帮扶总金额1000余万元;党委、政府各

级领导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6万余人次,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价值2336万余元。充分发挥慈善等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拾遗补缺作用,市、县、乡镇健全了慈善组织,近年来,全市通过“慈善一日捐”和日常捐赠共募集善款达亿元,发放慈善救助金2276万元,受助面达3万余人次,兴办慈善爱心超市10余家。并先后接收捐赠衣被154万件。切实保障灾民生活,健全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灾害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全面落实市、县两级救灾应急预案。近年来,全市共紧急转移安置台风等受灾群众万余人次,市、县两级支出救灾资金1104万元,发放救灾物质折款1800余万元。加大城乡福利工作力度,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有新突破。一是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全面实现集中供养。全市先后投资10676万元,建成市社会福利服务救助中心一期工程,改造完成福利

院5所,农村敬老院52个,集中供养率%。集中供养对象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二是老龄事业不断发展。全市77个“星光计划”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共有116个社区通过了省级验收,达标率80%。同时改选了全市农村基层老年协会。坚持以兴办养老事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积极探索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办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系列化,管理形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的新格局。共设立乡镇和社区老年电大教学点300多个,年均招生人数达41585人次,学员入学率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三是其他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方式,积极探索临时救助与长效保障相衔接,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管理模式,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力度和救助信息的互联共享。全市先后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3200人次。三年间销售电脑彩票

亿元,筹集公益金7000余万元;全市福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2亿余元,安置残疾职工13798人。

加大城乡社会自治力度,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有了新跨越。“十五”期间,所属县全部成为省级以上村民自治模范县。三年来,我市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民政部门组织协调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推进了全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统一组织完成了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20%的村进行了无候选人的直接选举,一次选举成功率为%。以完善社区服务为核心,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健全完善社区准入制度,开展为社区减负和结对共建资源共享等活动,社区居委会换届直接选举范围进一步扩大,巩固了社区建设的基础。创办“96345”社区服务中心两年来,市民通过热线和互联网向96345求助有17余万人次,其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加强民间组织的诚信建设,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公益事业。加强民间组织培育和管理,三年间全市新批准成立社会团体87个和民办非企业单位102家,培育发展市级行业协会近20家。

加大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力度,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有了新作为。自1997年以来,市已连续四次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近三年来,我市着眼军地双向需求,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双服务”活动;着眼深化双拥共建形式,探索“两新”组织双拥活动的途径和形式,培养了一批私营、民营企业与部队共建的对子,有效带动新经济组织和社会阶层拥军活动的开展;着眼军民“双赢”和平战结合需要,妥善处理地方与军队之间的关系,促进驻部队和驻训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全面建设的健康发展。创办“12348”法律援助热线进军营服务活动,同时设立了司法、信访、综合治理的联动机制。优抚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立抚恤补助标准

自然增长机制,广泛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助医解困”行动和“危旧房改造”工程。近年来,全市共减免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费用200多万元,投入200多万元解决150多户困难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稳妥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安置工作,三年中,共接收安置部队转业干部379人次,培训随军家属300多人次,解决96名随军随调家属的就业问题。积极探索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新途径,采取实行按比例择优考试录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货币化安置推荐岗位、自谋职业等办法,建立城镇退伍军人安置保障金增长机制。近三年接收的5759名退役士兵全部实行了自谋职业,同时在政府发放安置补偿金推介岗位的情况下又全部实现了就业。

加大社会专项事务管理力度,公共事务管理体系有新提高。三峡移民安居乐业,以来,我市先后共接收两批三峡库区外迁移民4462名。目前,入迁移民人心思定、安居乐业,三分之一以上的移民家

庭走上了小康路。先后被国家三峡建委评为移民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移民安置工作先进单位。着力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积极做好地名规划和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完成了苏浙两省边界线的联检。大力推进生态墓区建设,全市已建生态墓区和骨灰存放室232个,覆盖了85%以上行政村,已建184个公墓和生态墓地的绿化率达到%以上,“三沿五区”无坟化治理率95%以上,乱葬乱埋现象基本解决;遗体火化率连续十多年保持100%。基本实现婚姻登记程序的全面优化和婚姻状况规范化管理,所有县实行集中登记,部分地区还先后实施了婚前免费体检制度。其中,从起,我市市政大厅节假日向新婚市民免费开放,并由政府官员证婚。收养工作程序规范,效果良好。

三、在“一个注重三个坚持”上勤分析多研究,总结经验再攀新高

回顾全国第十一次民政会议以来市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实践,主要有“一个注重

三个坚持”的经验,即注重协调推动发展,坚持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抓好工作热点、坚持勇攻工作难点。注重协调推动发展。借党委、政府之力推动各项民政业务的深入1 2 下一页

第三篇:县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

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集中供养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改善当前农村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敬老院扩大集中供养范围,充分体现着党和政府对社会最弱势群体的关怀,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县把乡镇敬老院建设作为建设“和谐多伦”的重要内容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农村敬老院初具规模,解决了部分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问题,但根据发展状况看,存在敬老院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县五保对象基本情况

二、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

农村五保对象身处社会最底层,住房条件十分简陋,生活水平极低,为努力提高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我县高度重视农村敬老院的建设与发展。

2003年以来,在盟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建设了西干沟、上都河两处农村敬老院。

西干沟中心敬老院,位于大北沟镇中部(原西干沟乡政府所在地),建设于2003年,项目计划投资约40万元(与2005年黑山咀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20万元合并建设),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0平方米,建房32间(其中院民宿舍22间,厨房2间、餐厅3间、浴室1间、活动室2间、仓库1间、锅炉房1间),该敬老院2004年投入使用以来,主要为多伦县南部乡镇的五保户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目前,有工作人员4名,床位70张,供养五保老人65名。

三、敬老院存在问题

(二)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服务水平低。建设农村敬老院时,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建设工程只能首先保证院民宿舍、厨房、餐厅、锅炉房等必要房屋的建设,没有单独的医疗室、活动室,只能挤出院民宿舍充当,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敬老院的供养能力。敬老院日常生活设施简陋,如卫生室缺少简要的医疗、保健、消毒器械及必备药品,餐厅缺少必要的消毒设施、厨房缺少活面机、馒头机、蒸车等食品加工器具。入住人员少时,食堂人工做饭还可以维持,随着入住人员的增加,生活必备的基础设施更显的紧张短缺,对院民的服务仅限于吃保、穿暖等基本生活需要。敬老院服务很难从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服务提升到精神生活服务,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开展不起来。

四、对农村敬老院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抓好现有农村敬老院管理,保障院民基本生活,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工作和服务,充分发挥敬老院院务管理委员会作用,加强对敬老院工作的监督管理。在保障五保老人衣、食、住、行、医最基本生活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和领导五保老人开展一些棋类、书画类、文艺类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真正让老人们在敬老院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二)发展院办经济以副补院,能解决多大困难解决多大困难。充分利用敬老院现有的耕地菜地,种植玉米、土豆、蔬菜等农田作物;扶持敬老院开展投资小、无风险、见效快、技术难度低、易于掌握的家畜家禽饲养,如:养殖肉猪、鸡、奶牛等,努力提高院办经济收入,补贴院民生活。

(三)完善生产生活必备的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各级部门要加大对敬老院运行的投入力度。更换两处敬老院部分陈旧设备,添置的新院民生活必备物品。供养人员达到60人以上应该单独设置卫生室,配备简要的医疗保健器械、餐厅配备必要的日常用具消毒设备,厨房活面机、馒头机、蒸车等设备,以便更好的为五保老人提供服务。

(四)加大敬老院新建扩建力度,努力提高集中供养比例。目前我县两处农村敬老院最大收住能力只有140人,集中供养比例低,还需要加大扩建和新建力度。新建多伦县大河口乡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可行性调研报告、项目选址工作已完成,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争取早动工、早使用。

(五)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解决现有敬老院建设工程尾欠资金和设备更新问题。我县两处农村敬老院尾欠工程款30.6万元,设备更新需要资金18万元,需要上级帮助解决,以保障我县农村敬老院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县五保对象提供更加方便、优质、安全的服务,使我县五保供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县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调研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对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发展规律和执政理论认识的飞跃,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基本原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税收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做好税收工作,对于支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税收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税收发展观,是指以经济与税收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把组织收入工作建立在执行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通过税收与经济、管理与服务、治税与治队、改革与发展协调推进、促进税收事业的全面进步,进而更好地为“五个统筹”服务。我们认为,科学税收发展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税收工作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不能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正确的税收工作政绩观就是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要坚持用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发展观点、实践观点、全面观点来指导、推进税收工作。税收工作最大的政绩在于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依法组织税收收入,与时俱进,创新规范管理。尤为重要的是税务机关必须始终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指导思想。在税收工作中,按照“有税尽收、无税禁收”的要求,逐步缩小税收与税源的差距,真实地反映经济状况,使税收收入的规模、速度、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税收与gdp的同步协调增长。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税收人才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国税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国税事业兴衰的关键都是在人,要牢固“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建立选贤任能,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竞争激励机制,造就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队伍。

第三,要树立科学的税收管理观。税务机关要把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作为税收管理的主攻方向,引进流程再造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理念,稳步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第四,要树立坚定的税收法治观。要以税法为准绳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将依法管理与依法监督结合起来,既要切实维护国家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又要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

第五,要树立现代的税收服务观。税收服务将逐步成为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把税收服务作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意识上升为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律意识,依法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通过服好务,体现“以纳税人为本”的要求。

二、当前国税工作与科学税收发展观之间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绩观念扭曲。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政绩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税收事业的成败。应该说,当前国税事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和正确引导。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近年来,由于税收改革的频繁进行,不少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税务部门领导,对待工作业绩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形成了种种错误观点。一是唯税论。长期以来,我国对税收实行的是计划管理,完成税收任务历来是税务部门的“中心”工作和第一要务,更是考核税务部门领导干部政绩唯一标准,自上而下一级考核一级,以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以收入数字多少定奖惩,于是有些税务机关领导干部一味追求这种“显性”政绩与“暂时”政绩,为完成收入而不考虑实际税源,不顾税收政策执行“过头”,对税源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样就导致税源萎缩的地方不得不采取预征预借、收“过头税”等办法完成收入计划,而税源充足的地方一旦完成了计划,则有税不收,甚至截留税款、转移入库。这些不仅直接影响了税收收入的质量,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税务机关领导因完不成任务而常常坐“冷板凳”,而经济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则因任务完成好而得到提升,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心理失衡。二是唯上论。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认为只要上级满意就是最好的政绩,于是追求这种“邀功”政绩,工作未干就闭门造车,精心总结经验,哗众取宠,谋取一时的轰动效应,以引起上级关注,甚至追求“虚假政绩”,填假数字,报假情况,骗取上级领导一时的信任和青睐。三是迷茫论。不少基层领导对一轮接一轮的税收改革无所适从,导致把握不准工作前进方向,分不清工作轻重主次,工作创新意识不强,仅停留在一般水平,疲于应付,在处理完成任务与规范管理,严格执法与强化服务矛盾的过程中求稳怕乱,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开展工作,认为“现在保持稳定就是政绩”。四是短视论。不愿从解决税收

工作中的基础性问题做起,认为上规模大的项目才是政绩,看不到默默无闻抓基础工作也是惠及长远的潜在政绩。

政绩观念扭曲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仍在沿用,税务部门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完成任务上,至于税收能否真正起到促进和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则是次要任务。二是传统的政绩考核方式仍在沿用。对领

导干部的工作业绩缺乏统一规范的综合量化指标考核,很大程度凭上级领导的个人喜好、主观印象来判断,很难对一个干部作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

(二)人员素质堪忧。一是人员结构老化。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1年底,全省国税系统干部年龄在25岁以下的比例不到5%,甚至有部分县市干部年龄在25岁以下的比例仅为2%;干部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的比例较高,达到56.7%;离退休人员占在岗正式人员的22.3%。人员的老化,干部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造成工作上的不思进取,不图创新,缺乏活力。二是领导者素质不强。随着管理方式的变革,相当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钻研业务不深,掌握政策不透,操作电脑不会,造成外行领导内行。三是整体素质偏低。从思想素质看,在少数国税干部身上,存在着政治理论修养不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较为严重等问题;从文化素质看,存在“高学历、低能力;高文凭、低水平”的问题,以**市为例,到2003年底,全系统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高达97.2%,但绝大多数人的学历都是在参加工作以后,通过函授、委培等途径取得的,虽然学历教育在提高干部的文化层次上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某些办学机构把关不严,导致部分人员的学历“含金量”不足,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的第一学历仅仅是初中,甚至是小学;从业务素质看,整体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差异明显,通晓税收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和财会知识的人员比例不高,“通才”和“专才”奇缺,既懂执法程序、又懂税收法规,既能查清帐目,又能说服对方的“能人”太少,计算机、公务员在线人才奇缺。四是创新能力太差。大多数国税干部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动应付的多,自主创新的少。

究其原因,一是以往“进人”门槛太低,大量素质低下的人员涌进来,造成人员基数大,而国税系统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却因名额限制无法进入,造成各种专业人才奇缺。二是分配制度不合理,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现象十分普遍,能者多劳不能多得,活力不足,激励不够,挫伤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教育培训考核不严,尽管近几年加大了干部职工的培训力度,但对培训效果没有严格考核检验,使培训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提升素质的作用。

(三)管理质量与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征收管理失序。ctais上线后,征管工作虽然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但对税收的源泉控管则明显弱化,日常基础管理环节相当薄弱,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由于职责不清,职能缺位,造成税源管理失控。实行集中征收后,保留的农村基层分局,名义上履行管理职能,实际上只负责催报催缴和代为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领购发票等工作,完全放弃了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导致纳税人户籍不祥,登记不实,管户不清。二是由于ctais软件的自身缺陷,导致税源控管乏力。纳税评估岗形同虚设,无法产生案源,传递给税收稽查岗位,这就给纳税人逃避税务机关的监控提供了可乘之机,致使漏征漏管屡查不绝。三是由于对政策的错误理解造成税源控管缺乏。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后,部分国税干部错误的认为免征就是免管,于是就放弃了对不够起征点的纳税人的管理。四是信息数据失真,导致信息管理失效。一方面由于国税部门尚未建立起与地税、工商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国税机关所掌握的仅仅是在ctais中所反映的孤立、静止的信息,无法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另一方面,基层国税部门为了片面追求机上征管考核质量,提高“五率”,在数据输入微机前,就事先进行了人工处理,制造该登记的不登记,并人为制造假申报、假停业,使相当一部分纳税人游离于ctais监控之外,导致信息数据失真,从而大大削弱了微机的监控作用。

2、行政管理失范。一是机构设置不规范。缺乏明确的设置依据与标准,往往是以加强管理为名,自搞一套,随意性大,以至于今年设,明年撤,机构时常处于变动之中,不仅带来一系列人员调整、职能调整的麻烦,而且使纳税人无所适从,影响国税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二是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与完善,制约干部发挥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在大多数干部政治前途渺茫的情况下,如何激励干部还没有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办法,人员苦乐不均、分配不公已经成为国税事业发展的严重掣肘。三是行政管理透明度不高,政务不能实行完全公开,财务经费支出结构性矛盾突出,公用经费,尤其是招待费用和车辆费用支出过大。

(四)规范执法的体制、机制、人员素质还有差距。第一,执法体制不配套。尽管国税部门是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但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仍需接受当地政府领导,且方方面面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再加上现行财政体制“各管各”,在这种情况下,使国税部门听命于各级党委政府,难以独立执法,以至于行政干预执法。同时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也迫使少数国税机关为任务而执法,甚至“靠税吃税”。第二,执法机制不健全。在管理机制上,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能交叉或遗漏,税收征管基础设施跟不上,税收信息化协同不够,共享程度不高,影响了执法的质量和效率。在监督约束机制上,业务工作制度缺乏衔接,协调性差,各执法环节存在一些“空隙”,在各工作系列内部也缺少严密系统的制约与监督。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力。在执法保障上,办案经费不足与装备落后问题突出。第三,执法人员素质没保障。少数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许多人员的执法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执法素质的缺陷,导致在执法过程中难免出现执法走样,造成执法偏差的情况。

(五)税收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形势。近几年,国税部门越来越重视税收服务,尽管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来强化服务,但总体上收效甚微,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纳税人的要求,问题在于:一是管理出位。纳税人只被当作国税机关的被管理者来对待。优化税收服务并没有当作税务行政的主要内容,完成收入任务是硬指标,税收服务则是软指标。二是保障失位。税收服务应该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并且需要有效的计划和组织来保障实施。但长期以来,办税服务厅成为主要的服务场所,并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税收服务没有保障。三是监督缺位。税务机关没有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纳税服务很大程度取决于行政领导的自身觉悟与管理水平。四是内容错位。社会化服务与税收服务不分,税务代理机构与税务机关“明脱暗不脱”,推行强制服务,获取部门利益,而税务机关提供的服务还处于较低层次,纳税人并不能得到真正需要的服务。

三、进一步做好国税工作的措施

上述五大问题,在树立和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逐步予以解决,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改进和完善考核办法。促进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政绩观,首先是要改进收入考核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将更多地依靠税收,在履行税收收入职能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将税收计划由指令性、行政性改为预测性、指导性计划,并体现一定的弹性,弱化行政考核,强化依法治税,破除单纯考核收入数量的旧体制,将依法治税与税收计划统一起来,强化税收征管和执法质量的考核,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的监督。其次,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做到全面、客观、公正。所谓全面,就是在考核一个地方的工作时,对干部进行定性和定量双指标考核。不仅要看税收任务的总量,还要看税收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不仅要考核税收收入,更要考核税务管理;不仅要考核物质文明建设,还要评价精神文明建设等。所谓客观,就是既要看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能动性,也要看客观条件的优劣;既要看上级党组织的认可度,也要看群众的满意度;既要看领导班子集体的作用,又要看领导成员在集体领导中发挥的作用。所谓公正,就是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将政绩考核结果向群众公布,听取群众意见。

(二)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改革进人机制,规范“入口”。以后进人一律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择优录用,改普遍招考为分类录用,在公务员招考中重点扩大稀缺人才,专用人才(计算机、法律、文秘)的招收比例,改善队伍素质结构。二是健全分流机制,疏通出口。适当放宽内退条件,对工作能力差,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不分年龄界限鼓励其内退,保留基本工资待遇,对需要分流的人员一律实行买断工龄制,减少国税系统人员基数,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三是改进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办法,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做到客观、公正评价干部职工的工作业绩。同时设立专门的督办考核机构,有专人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实实在在的考核督促。四是完善培训办法。在培训对象上,以中青年干部、业务上的新手、生手为主;在培训内容上,大力开展税务稽查、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法律法规、应用写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岗前培训和应用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网上办学、委托办学、联合办学等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效率和效果;在培训考核上,要建立培训必考的制度,采取闭卷考试方式,学什么考什么,把考试成绩与工作考核奖惩挂钩。

(三)强化税务管理。税收工作将逐步实行无计划管理,把考核目标多元化、内在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与新时期治税思想相贯通的税收管理体系,通过定岗、定责、定标,逐层细化,逐个量化,推行全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完善岗责体系,明确岗位职责,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科学进行业务重组,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并制定规范、明晰、流畅、高效的税收征管流程,建立各种信息传递制度,确保业务流程中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转和各岗位间的紧密衔接,形成良好的征管格局;开发研制,建立起较为实用的计算机综合目标量化考核税收管理系统,实现税收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要建设新型征管模式,实施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改革,全面推行“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格局,理顺申报、征收、管理、稽查等工作环节,严格收入监控。要夯实税源基础,通过实行税源户籍管理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税源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做到户籍管理专业化、规范化。要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利用ctais信息技术建立重点税源的数据库,指定专人实行分户跟踪动态管理。

在内部管理上,要改革分配办法,推行能级管理,按照“三考一定”的思路,即通过考试、考评、考核,确定能级,将干部的能级与收入挂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改传统的按人头分配为按能级分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庸者少劳,少劳少得;懒者不劳,不劳不得”。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利用网络等媒介公开人事、财务等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确保干部职工的知情权。

(四)严格税收执法。一是要把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作为保证税收执法质量的根本,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特别是要加强业务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二是要完善税收执法工作机制,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在征收环节,通过推进多元化申报方式,加快征管信息化建设,实现税收执法的网络化管理;在管理环节,通过加强对税收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以制度约束方式来突出管理质量考核,切实夯实管理基础;在稽查环节,努力实现稽查程序的规范化,按照职责分离,相互制约,密切配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稽查执法行为。三是要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机制。对内,重点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监督重在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确保执法的依据合法;事中重在强化过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和执法的随意性,包括全面推行执法责任制、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抓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等工作;事后监督必须注重责任的落实,通过开展税务执法检查,落实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等。同时,要进一步抓好“两权”监督,强力推行执法责任制,在国税系统内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对外,要通过完善税务执法公示制、聘请社会税收执法监督员、加强信访、投诉举报管理等形式,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强化税收执法考核。要根据规定设立税收执法考核指标,如偷、逃税处罚率、税务保全强制措施执行率、税务违法案件移送率等指标,逐步代替单纯的税收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进一步健全税收执法考核机制,此外,还要完善奖惩措施,将质量考核与实施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激励机制等结合起来进行。

(五)优化税收服务。要从根本上优化税收服务,必须从机制上建立有效的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税收服务体系,将税收服务从口号性要求变为制度性要求,从被动性要求变为主动性行为。一是要创新税收服务机制。税收服务与征管工作的联系紧密度越来越强,要积极构建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当前,要抓住起征点调整后,机构进一步收缩,农村管理人员“富余”的机会,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服务机构。根据服务工作的需要,在市州局设立“税收服务管理科”,加强对全系统税收服务工作的指导、协调与检查,在县市局设立“纳税人服务中心”,在办税大厅设立“税收服务岗位”。同时建立纳税服务责任制和服务工作考评制度,从组织上、体系上,保证税收服务工作的系统化、长期化。二是要整合现有办税岗位。将目前单一办理某项涉税业务的“一岗一责”整合为可办理所有涉税业务的“一岗多责”,推行“一窗式”服务,变多个窗口为一个窗口对外,让纳税人在一个窗口就能办理不同涉税业务。三是要更新服务方式。要进一步完善办税服务功能,包括公开办税规则、简化办税手续,如推行税法公告制、首问负责制、纳税提醒制。并积极探索多元申报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要大力推行维权服务,切实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申辩权、受尊重权以及对税收活动的监督权,如通过推行公开办税,实行“阳光服务”,开通办税服务“绿色通道”,实行贴近式服务;开展送政策下户,实行“零距离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税收服务功能。四是要改进服务手段。要充分利用金税工程、办公自动化等手段,借助先进信息化技术改进传统税收服务手段,发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搭建电子平台,使纳税人从繁杂的办税事务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享受方便、快捷、高效的税收信息服务。如,可尽快建立计算机税收法规信息库,设立税法知识查询热线,设置纳税信息电子触摸屏。同时,要制止强制性税务代理,让税务代理与税务机关彻底脱钩,使税务代理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完善社会化税收服务机构。

第五篇:落实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doc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作好林业建设

一、全市林业概况分析

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坏境、净化空气等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我市不合理的森林采伐利用,天然林面积剧减,严重地影响了生物物种资源,危及生态平衡。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将祁连山森林资源作为河西人民懒以生存的条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自然条件.全市川区已形成农田林网.加之近几年来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封山,封沙育林,基本形成农田林网系统., 过去从我上学时就听到看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几十年来所造的林只造不管,成活率,保存率并不多.这就引起了国家和林业人的反思.当然我们西北的自然条件恶劣,气厚干旱,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所造的林保存下来,面积可能有现有林地面积的几倍,这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这引起了政府和林业人的思考.1976年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国家各方面政策出台,地方政府同时也相应的出台了一些条条框框,造林逐步才重视起来,政策规定,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才调动起林农的积极.至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相应的成立了地方职能部门张掖的林业开始有了历史性的大变化.1998年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改制定了《 森林法》,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成立了全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业务部门技术人员,从2002年5月至2003年2月,完成了全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开展重点公益林认定核查和重点公益林管护核查,并对认定核查的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

近年来,我市为了争取国家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各县(区)财政、林业部门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5年4月经甘肃市林业厅核查组核查后认定张掖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外.重点公

益林面积287.55万亩,其中:按生态区位划分江河两岸3.25万亩,占重点公益林面积的1.13%;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284.30万亩,占重点公益林面积的98.87%;按地类划分有林地23.10万亩,疏林地1.51万亩,灌木林地262.94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8.03%,0.53%和91.44%;按林种划分水源涵养林0.47万亩,防风固沙林283.82万亩,护岸林3.26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0.16%,98.7%和1.13%;按县区划分山丹县60.50万亩,民乐县35.34万亩,甘州区73.53万亩,临泽县48.86万亩,高台县51.21万亩,肃南县18.11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21.04%,12.29%和25.57% 16.99%,17.81%和6.30%。2005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我市天保区外的重点公益林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范围。2008年经过市林业厅核查后又将肃南县30万亩天保区外的重点公益林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范围,至此,我市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的天保区外的重点公益林面积达313.55万亩,中央历年投入的补偿资金达4700万元。

二、公益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目前比较公认的理解是:生态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所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这是我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以及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维护全球的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就是要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全党、全社会提出了以下本质要求:一是要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二是要在全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三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并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

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所以说,森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重视林业发展,重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就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为生态文明建设尽力,就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我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早地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上游地段,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而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同时,我市又是经济欠发达市区,投入不足是严重制约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国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我国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是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这就为我市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不仅是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对森林生态价值的重新认识,是从根本上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是林业经营思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一次历史性转变。

几年来,通过宣传发动工作和加强对公益林的经营管护,在实践中人民群众认同了改善环境的重要意义,使各级领导及广大干部群众转变了以往经营森林的观念,增强了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了共识,为生态公益林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这一举措,森林单位面积得到了相应的补偿,解决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治沙造林、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沙生灌

木林管护经费的不足,减轻了国营林场的经济压力,改善了森林质量,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如何加强重点公益林的管护工作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提高人们对中央实施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有关政策法规,科学合理的管理、使用好补偿基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强重点公益林的管护。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重视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

各县(区)要积极配合,利用当地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工作,上下形成合力,迅速掀起宣传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的高潮。加大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宣传力度,增强全市人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自觉性要调动各方面的宣传力量,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天保区外公益林建设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支持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建设。

2.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

要理顺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体制,明确经营主体。针对张掖市林权分散的问题,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对集中连片的有林地,可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将产权逐步明晰到个人。对零星分散的有林地,可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合理作价后,转让给个人经营。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山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当然,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依照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民主决策,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享有优先经营权,对于部分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可以通过国家赎买的方式将林权收归国有,以保障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经营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天保区外

重点公益林对于整个地区的生态屏障作用。

3.要提高补偿标准,调动公益林经营主体积极性

目前商品林蓬勃发展,商品林的投资回报远远大于天保区外公益林。虽然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在逐步地提高,但与专家测算的每公顷效益补偿金为375元以上的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现行的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也远远低于林地的正常出租价300元/公顷·年至450元/公顷·年,因此难以提高林农积极性。所以,要提高公益林经营主体积极性,使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得到落实,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大幅度提高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效益补偿标准。

4.要以财政补偿为主,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林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国家理应加大对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体系。但考虑目前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单由国家财政统筹解决难以全面落实。就张掖市而言,虽然市财政给予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一定的效益补偿,但大部分的市、县财政难以落实配套补偿资金。所以,应建立以国家和地方财政统筹为主,部门、单位和社会补偿结合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5.要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

在理顺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以提高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功能等级为标准,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管理机构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林农和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变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各经营管理主体“要我管”为“我要管”。另外,大力提高工程造林质量,提高建设的标准。严格按照《张掖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技术规定》的标准按质按量检查验收所造林分。加快推广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资质准入制度,贯彻落实《张掖市造林管理办法》和《张掖市造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认定办法》。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大力发展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多营造混交林,做好林分的改造,提高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功能等级。

6.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进效益补偿的市场化改革

国际上许多国家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推向市场。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方式是:排放二氧化碳的国家或公司,以资金形式,向本国或外国森林拥有者、经营者支付森林生态效益生产成本,协助他们造林,并可将其造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作为其排放减量成果;森林拥有者、经营者利用其他国家或公司的资金援助进行造林,同时将所吸收的碳汇或抵减量卖给提供资金的国家或公司。

目前国外已有25个国家对生态效益补偿引入市场机制,美国、巴西、哥斯达黎加是3个成功地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国家,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产权明晰条件下,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可以在市场上实现,政府并不是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来源的唯一渠道。推进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效益补偿市场化改革,把我国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其提供的补偿资金远大于政府提供的补偿资金。实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使分布在江河上游: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吸收江河下游发达地区的资金来发展林业,以解决生态效益补偿不足的问题。

四、建立考核制度确保公益林管护到位并制定办法

为促进张掖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工作的有效落实,制订和建立该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实行市、县(区)、乡(镇、林场)三级考核就显得尤为迫切,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有效落实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管护责任。各县(区)根据具体情况划定综合管护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加强生态公益林区的防火、防病虫害工作。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区内伐木、放牧、狩猎、打树枝、铲草等,严禁在公益林内开矿、开垦、采石、挖土、筑坟和建墓地。

(2)落实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补植补造和更新改造,提高生态功能等级。重点抓好23.10万亩有林地(包括黑河两岸的3.26万亩护岸林,19.37万亩的防风固沙林,0.47万亩的水源涵养林),1.51万亩疏林地(防风固沙林)这些对张掖这片绿洲的生态景观生态有重大影响的乔木林地的补植补造和更新改造,同时抓好262.94万亩对抑制风沙、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

作用的灌木林地的抚育和管护。

(3)保证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和补偿资金落实到位。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管护核查办法(试行)》、《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按每亩每年市、县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分别收取0.15、0.2元的管理费用,县级以下林地、林权所有者每亩每年按4.0元的标准对张掖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实行补偿,2004~2008年中央财政共核拨补偿资金4700.8万元,各级部门要确保重点公益林建设和补偿资金落实到位。

2、建立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的依据(1)制定《张掖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办法应对生态公益林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和效益补偿资金的筹集与分配进行明确规定。

(2)制定《张掖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应对生态公益林面积的区划界定、建设的标准、效益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监督管理进行规定。

(3)签订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目标责任制。主管林业的副市长与县(区)主管林业的副县(区)长签订责任书,县(区)级主管林业的副县(区)长与各乡(镇、林场)主管林业的副乡(镇、林场)长签订责任书。责任书的内容包括落实机构人员、建设管护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面积、生态功能等级的提高指标、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的更新改造等。

(4)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以2008年底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面积313.55万亩核定面积为考核依据。

(5)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保存面积、生态功能等级和采伐迹地以市森林资源管理部门监测审核确认的当年森林资源档案统计数据为考核依据,迹地更新面积以市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的统计数据为考核依据。

3.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目标责任制的考核(1)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考核指标体系:

①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管护。设置机构、人员、管护责任书签订率、管护面积落实率、管护人员落实率、面积保存率6个指标进行考核。

②迹地更新。设置迹地更新率1个指标进行考核。

③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和管理。设置建立与更新数据库、建立地理信息系统2个指标进行考核。

④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资金使用。设置建设资金到位情况、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资金兑现情况,补偿资金到位情况、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资金兑现情况6个指标进行考核。

(2)有关考核指标计算办法

各项考核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管护责任书签订率=(已签订管护责任书面积/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100%

管护面积落实率=(核实管护面积/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100% 管护人员落实率=(已落实管护人员数量/应落实管护人员数量)×100%

=(已落实管护人员数量/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200×100%

(注:应落实管护人员数量为按规定每3000亩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面积落实管护员1人以上,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以公顷为单位,管护人员落实率大于100%的按100%计算)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面积保存率=(本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保存面积/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100%

(注: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核定面积以2006年底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面积287.64万亩为考核依据。)迹地更新率=[本实际完成迹地造林面积(不含补植套种)]/ 本前积存的迹地迹地面积×100%(3)考核检查办法:

第一,年终由各县(区)组织有关单位对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

自查,并将情况上报各县(区)人民政府,由各县(区)组织进行审核和自评,填报各项考评表(见附表),编写本各县(区)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报告,于每年1月底前专题上报市人民政府,并抄送市林业局审查核实。

第二,每年12月底至1月初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区)进行检查考核。

第三,市人民政府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向全市通报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4)奖惩办法

考核结果由市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成绩突出的给子表扬奖励。总分不足70分或发现违规使用天保区外重点公益林资金行为的由市政府向有关县(区)政府提出黄牌警告,连续两年被黄牌警告的,有关县(区)政府要向市政府作出书面检讨,并提出整改方案,经整改仍不能达标的,追究有关县(区)政府主管责任人行政责任。

2009年5月10日

下载民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政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敬老院建设情况调研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摘要: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洪门小康村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洪门小康村 今年以来,郧县青曲镇洪门铺村被确定为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村,十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董卫民同志指导联系我村学习实践活动。自......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服务型社区

    构建和谐社区 铁区社区位于科尔沁区西南,现有居民5272人、2195户。社区内共有党员259名,直管党员63名,在职党员195名。近年来铁区社区党支部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方针,本着便......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煤矿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煤矿建设和谐矿区,是各级党委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发展、发展、快发展的新形势下,......

    农村敬老院建设调研报告5篇

    农村敬老院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敬老院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工作安排,4月22日,县政协副主席方世根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常委,对我县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调......

    农村敬老院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敬老院建设现状调研报告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改善农村五保群体的生活状况,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维护农村大局稳定、落实......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调研报告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调研报告2010-06-29 18:57:1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调研报......

    农村产业建设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农村产业建设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在农业产业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