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家乐发展情况汇报范文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农家乐发展情况汇报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29.5平方公里,下辖三清乡和枫林办事处共15个行政村,人口19282人,辖区现有的4700余农户中,35%分布在景区沿线,居民普遍依托三清山旅游资源从事农家乐、导游、轿夫、卫生保洁等工作。近年来,随着市场开发力度加大,三清山知名度日益提升,尤其是申遗成功以来,游客量实现了飞速增长,从而带动了景区农家乐的快速发展,目前,辖区内已发展农家乐510户,正在建设的农家乐400多户,总床位数5000余张,总餐位数近30000个,从业人员达4700余人,三清山农家乐发展已渐成规模。
一、主要工作经验
1、政府引导为发展农家乐打下了基础
上西坑村大湾自然村紧靠环山公路,距离核心景区仅十分钟车程,交通极为便利,但从前,这里房屋破烂,环境卫生较差,游客很少驻足,村民基本都靠外出务工谋生,年人均收入仅为2000多元。如今的大湾社区,青山苍翠,绿树成荫,一幢幢整齐划一的雅致小房错落排开,周边环境宜人、风景秀丽,一举被省建设厅评为“江西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村民依靠发展农家乐使年人均收入提升到了6000元以上,每天入住和用餐的游客如织,旅游旺季住宿甚至需提前两周
预定。
带来这一翻天覆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风景区的主动引导,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带动农民致富,风景区提出了发展“千户万床”(即在辖区内建设1000户农家乐,10000张床位)农家乐工程的目标,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发展农家乐对改善农民生活的巨大助益,承诺在政策、资金、咨询、营销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并针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能在资金、政策和业务上获得较大支持的实际,积极将发展农家乐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因势利导打造发展环境,全山共投入500万元,拆除“空心房”及无人居住的房屋13508.6平方米,新建房屋5300平方米,完成饮水1450户,改厕1235户,改栏130余户,累计清除垃圾5100余吨,完成水泥路面硬化120余公里,绿化5100余平方米,房屋亮化3万余平方米,着力优化农村环境,突出了“一个重点”即全面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一个难点”即全面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15个行政村配备了60名保洁员,所涉经费由财政统一安排,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农村卫生长效保洁,为农家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市场运作为发展农家乐创新了机制
环境改变心境,思路决定出路。为了让辖区群众更多的享受到旅游带来的实惠,风景区主动出击,为居民牵线搭桥,在引浆村引进国际青年旅舍、三清山画家村等上规模和上水
平的企业,借来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提升景区农家乐品位。同时创新导入“公司+农户”模式,合作创办较大规模的农家乐,当地居民以房屋、土地作为资本投入,与公司合办农家乐,并可优先进入山庄就业,吸引了不少农民工返乡就业,在银湖山庄从事服务员工作的小陈就是其一,在每月得到的900元工资之外,她同时也是山庄的“房东”,家庭每年可获得2.6万元的租金。山庄经营者本身也是一位返乡农民工,正是在风景区的政策吸引和大力扶持下,毅然投入260万元,按特色三星级农家乐的规范标准,将村民住房装修靓化为拥有各类客房60间的农家乐山庄,执行公司经营管理模式,自今年3月份开始营业以来,已解决当地群众40人就业,目前经营状况良好,客房入住率达50%以上。
此外,为有效解决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农民创办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的资金问题,风景区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与市财政局共同出资2050万元组建了上饶市旅游服务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深入辖区服务群众,截止至9月底,共接受32家农家乐经营户累计621万元的贷款担保申请,通过规范审核,已将其中10家推荐至中国银行办理放款手续,贷款总金额达195万元。
3、统一规范为发展农家乐提升了形象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的旅游发展更加注重人文自然的和谐,对农家乐发展也有一套整齐划一的标准。风景
区着力打造的首个规模化农家乐服务区——银湖湾生态村,占地91800平方米,可容纳182户村民,建设在符合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完全依照农家乐旅游的需要和标准而行,风景区对所有房屋框架结构基础统一设计,承担该项建设及外墙涂料的全部费用,并投资建设村内道路、绿化和户外供电、供水、电视、通讯、排水、排污等公共设施,总投资达7000余万。白墙、黑瓦、杉木门、花格窗、未现一处外露电缆,仅从已建成的47户民居中,就可窥见生态村极富赣东北特色的别样风貌,堪称三清山农家乐发展的摹本。加之风景区相应出台了农家乐星级评定规范标准,加大对从业者的管理培训力度,在硬件上统一标识招牌、外观整体,在软件上对经营服务、卫生防疫、安全管理、活动项目进行统一培训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农家乐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农家乐产业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
4、因地制宜为发展农家乐彰显了特色
各示范点的成功经验,在辖区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辖区群众纷纷摩拳擦掌,掀起了农家乐发展的热潮。为杜绝产业过度集中而导致的资源浪费,风景区审时度势,一面继续鼓励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创办农家乐实现增收致富,一面积极引导各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形成农家乐发展链条上的一个个闪光点,既有效利用资源,也避免了游客的视觉疲劳。如今,岭头山的“田园牧歌”、方塘村的竹笋、西坑村的黄金茶、中关村的胶股蓝、引浆村的剥皮兔等都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商品,处处有代表,村村有特色。
二、存在的问题
三清山农家乐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规模小、网点分散、旅游商品开发度不高、竞争力较弱、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不足等方面,极大制约了游客消费,滞缓了旅游收入增长。此外,在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环境与产品包装、从业人员队伍等方面也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1、思想观念陈旧
近几年,景区农家乐依靠三清山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但绝大多数经营者对农家乐的发展潜力认识不够,小农意识强烈,抱有“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保守观念,只愿受益,不愿投入,加之经营者的资金有限,严重制约了农家乐的发展壮大。
2、产品比较单一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不少农家乐虽然经营多年,但是产品相对单一,仅仅以提供乡土特色风味餐、住宿、棋牌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起点不高,规模不大,对三清山的道教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不够,缺乏一些学习性、参与性、休闲娱乐性的活动内容,很难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致使景
区农家乐仍旧处于粗放状态。
3、服务水平较低
景区农家乐从业人员大多为辖区农民,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加之缺少系统专业的培训,服务不够规范,很难满足中高端游客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农家乐市场前景广阔,蕴藏潜力巨大,对农家乐的开发、包装、策划、推广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摸索,需要勇于创新和突破。为此,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加强指导,快速推动三清山农家乐的稳步发展。
1、转变理念,提升服务
三清山农家乐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一方面要鼓励经营者学习外地农家乐成功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合理运用到自身经营管理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大农家乐的市场营销力度,与景区旅游促销相结合,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争取更多的客源。此外,要注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定期开展服务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力争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农家乐服务队伍。
2、统一标准,加强引导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
原则,明确三清山农家乐发展目标、产品构成、开发重点等内容,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景区发展情况等因素,制订出一套合理、详细的农家乐发展规划,结合本地自然环境和主要农产品,在村庄房屋建筑、环境营造、产品设计等方面形成一定的风格,适度开发,避免一哄而上。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使农家乐的开办、接待、服务、安全、管理等环节全面规范,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接团,有效杜绝恶性竞争。
3、创新机制,加大扶持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建立扶持农家乐的政策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在规划、土地、税收、交通、水电、资金、安全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在道路、停车场、供水排污、环境美化、资讯服务、卫生防疫等方面加快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农家乐开发的项目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健康、稳定发展。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在合法程序下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研究出台考核奖励办法,对诚信经营、规范服务、效益明显的经营户给予一定奖励。
4、关注产品,强化开发
在开发农家乐产品的过程中注重生态建设、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的结合,通过营造独特的田园生态环
境氛围,挖掘深厚的传统乡村民俗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延长产业链,开发出能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参与性强、个性突出、生命周期长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着手,使三清山农家乐一直朝着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1
一、发展现状
为准确掌握全县农家乐的基本情况,镇10月份组织对全镇农家乐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统计调查。全镇现有农家乐共计24户,涉及三个行政村,其中村有13户,村有11户,村有2户。从投资规模上看,全镇农家乐投资合计约133.54万元,其中村农家乐平均每户个体投资3万元共计39万元,村农家乐平均每户个体投资1万多元共计10万余元,村有农家乐1户,投资约30万元。从经营状况上来看,全镇农家乐经营状况总体较好,其中村农家乐每户每年平均收入4万多元,经营最好的一户能达到10万多元;村由于人流量相对较少,农家乐经营状况一般,每户每年平均收入6000多元,经营最好的一户能达到2万多元。从接待能力上看,全镇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共计2.4万人,其中村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村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4000多人。从吸纳劳动力情况来看,村农家乐户均吸纳劳动力3人共计39人,村农家乐户均吸纳劳动力2人共计20人。从人均纯收入情况来看,村农家乐经营户年人均年收入3万元,厨师年人均收入1.5万元,服务员年人均收入9000元;村农家乐经营户人均年收入6000元,厨师年人均收入4000元,服务员年人均收入20xx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营管理观念不活。镇农家乐经营仍处在一种粗放经营的发展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农家乐经营者经营观念不活,发展眼光短浅,缺乏投资意识与创新意识。全镇24户农家乐经营户中有20户为季节性经营,没有作长期经营打算,品位不易提升。
二是服务水平不高。镇“农家乐”主要是家庭式经营,从业人员的培训跟不上发展的形势,服务不规范,文化水平偏低,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了解不深。服务人员没有严格的、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游客稍增就疲于应付,服务不到位。
三是市场拓展较难。镇农家乐客源市场定位级别较低,没有供游客住宿的宾馆,缺乏娱乐设施和娱乐活动,难以吸引高端客源市场。
四是政策支持较少。县、镇对农家乐的发展没有统一的规划,支持农家乐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资金和培训方面的政策。
三、发展对策和措施建议
一是强化规划,提升水平。建议县上相关部门重视农家乐的发展,要从发展布局、经营层次、经营规模、经营特色上进行整体规划,将农家乐的发展纳入全县整个旅游市场进行规划和规范管理,纳入全县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规范管理,从而全面提升我县农家乐的经营水平。
二是强化管理,规范服务。县上应明确农家乐的主要牵头管理服务部门,协调好与农家乐发展密切相关的旅游、工商、卫生、商务、城管、物价、安全等部门的管理责任落实。建立和完善上下连贯、高效有序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对农家乐经营实施有效管理和高效的服务,促其增添必要的卫生设施,落实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和生活环境,促进农家乐经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轨道。为农家乐业主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对本地风土人情、典故传说、农业生产知识等进行统一包装和推介,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强农家乐的经营特色。对农家乐经营用户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增强管理经营经验,对农家乐的厨师进行培训,以丰富农家乐的菜肴品种,增加特色,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对农家乐的服务人员进行陪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可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部分干部群众到其他农家乐发展较成功的地方学习和考察,学习和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另外,还可以将农家乐经营户组织起来,成立农家乐协会,实行行业自律。
三是突出个性,形成特色。我县农家乐季节性经营占较大比重,应引导经营者自我包装与营销,发挥我县农村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在民俗游、休闲游、生态游上做文章,发挥我县山、水、果等自然风光和农家特色,努力把农家乐打造成、市民城郊游的首选地。引导经营者在“农”、“家”、“乐”上下工夫,在“农”字上,应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如草编、赶牛车、干农活、摘蔬果、采野菜等参与性较强的农事特色旅游活动。在“家”字上,要善于营造“家”的气氛;在“乐”字上要改变“打牌”唱主角的现象,开发新的娱乐项目。
四是多方帮助,合力共建。充分发挥各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发展农家乐。可以实行政策性资金捆绑使用,从林业、环保、农牧、卫生、新农办等部门涉农资金集中定向支持;考虑对外招商引资,同时还可以通过信贷措施,来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2
一、外出考察的基本情况。
二、外出考察的几点体会。
1、政府主导、行政推动是加速推进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的不二法门。我县应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将各方面资金捆绑使用,重拳出击,政府先要搭好框架,由公司带头,农户填空。
2、面向大众,低档消费是农家乐的最好定位。
3、宣传造势应当先走一步,舍得下本钱。
4、应追求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和群众的长远利益,管理和收费部门要简化手续,多收费不如少收费,少收费不如不收费。
三、当前应抓的几项工作。
我站在宣传部和文联的角度考虑,应当尽快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为我县旅游业的发展造势鼓劲:
1、应在西安、宝鸡、咸阳三地建立旅游广告牌,在312国道,福银高速等处张贴宣传标语。
2、全力推进《走进永寿》的出版发行;支持《永寿文库》的编选工作;重点编辑一本dm杂志(公共读物,免费发行,放在酒店车站等处,供人随意阅读)如定名为《永寿印象》;全方位不间断地向国内外介绍永寿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
3、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征联、征文活动。
4、适时组织汉唐文化研讨会,重点推出娄敬陆贾为代表的汉文化;长孙无忌、来俊臣、安金藏为代表的唐文化;以及马平民任哲中为代表的戏曲民俗文化等。
5、农家乐初步建立后,室内布置等事,县文联应组织书画家进行创作,达到一家一品,一屋一局,绝不重复。
6、应积极联系中省文艺界人士多在永寿举行笔会。
7、应组织人力搜集甚至编写民间故事,分门别类刊发各地,侧面迂回,以补正面宣传之不足。
总之,这八个事情就是一牌两书加杂志,征文研讨紧相随,民间故事提情趣,书画高悬升档次。
xx
20xx年xx月xx日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速度加快,生态建设意识不断增强,对苗木花卉的需求日益扩大。我县苗木花卉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不但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环境美化作出了贡献,还给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带来了生机。充分利用苗木花卉发展“农家乐”旅游,可以形成强大产业特色和集合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和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优势
“农家乐”是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是以农家独特的田园风光及成片的园林、果园、茶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品茶、园艺习作、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绿色生态休闲旅游。
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开辟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与旅游结合的效益型农业发展之路。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具有与其他类型“农家乐”不同的特征与优势。一方面“农家乐”旅游者在欣赏到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可以观景购花、休闲娱乐;另一方面,以丰富的苗木花卉资源优势吸引顾客,可以不断地将“农家乐”做大做强;以“农家乐”休闲引客可以促进企业的农林产品生产与销售。由于“农家乐”具有的强烈的季节性、时段性、低消费性,使“农家乐”在旺季和节假日人满为患,到了淡季和平常时间则出现客源不足,但人员、场地、设备要照常护养,利润并不高,可以通过苗木花卉的经营进行补充,而苗木花卉的种植与护养也具有时间上的空闲性。“农家乐”旅游与苗木花卉产业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农业旅游改变着农村的产业结构,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拉动着农业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也搭建着农村与都市间的桥梁。
二、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皖中和沿江苗木花卉产业带的林业规划,20xx年,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决定》。白山、盛桥、柯坦、汤池、乐桥等镇加快了发展步伐,加大林地流转工作的力度,鼓励大户、企业承包荒山荒地,中锦园林绿化、锦苑花木、华盛园林、众意园林绿化等花卉苗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并成立了苗木花卉协会。20xx年省林业厅和省旅游局联合发文,在全省开展“森林旅游人家”创建活动,20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农家乐示范点(区、户)创建活动,为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冶父山苗圃打造国家森林公园3A级景区,万山镇中锦山庄和庐城镇富华山庄分别利用苗木花卉基地发展3星级和5星级农家乐,柯坦镇虎洞山庄3星级农家乐、汤池镇金盛源生态山庄5星级农家乐和潘家苑山庄5星级农家乐分别利用山林生态资源发展农家乐,取得了明确的效果。
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虽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但产业发展仍处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利用苗木花卉发展农家乐意识不强,认识不清。苗木花卉企业不少,但开展农家乐旅游很少。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品牌竞争力不强。有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不仅失去了“农家乐”的内涵,而且破坏了环境协调,浪费了资源,失去了旅游吸引力。三是服务功能单一,品位不高。当前我县“农家乐”旅游尚处于以品尝土菜、生态观光、棋牌娱乐为主体和少量采摘、垂钓为活动内容的阶段,缺乏参与性项目、绿色健身休闲项目的开发不足。家族化经营,缺乏规范管理;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三、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发展建议
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已有一定基础,为进一步做长产业链,做大品牌,需进一步综合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乡村林场和苗木花卉基地等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发展农家乐旅游,为游客提供价廉物美的健康、生态、休闲度假型农家乐旅游产品。
1、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为保证农业旅游的发展,要结合生态资源对“农家乐”发展做好中长期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成规模地推出一批苗木型、果园型、花卉型“农家乐”,使之连成片,春看花、秋卖果,互为补充、互相拉动,有看、有游、有吃、有卖(产品)。同时,加强对苗木花卉型“农家乐”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些苗木花卉型“农家乐”示范精品项目和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体系,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2、做绿色文章,创乡土品牌。我县苗木花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镇特别是冶父山、东顾山、岱鳌山、黄山寨等生态环境良好,鸟语花香,风格各异,美不胜收。农村保留着中国文化中最有情韵、最本质的东西。都市人对于“农家乐”的追寻,除了自然环境外,还有寻找故园的渴望,丢掉了最富情趣的“土”,“农家乐”便会失去对城里人的吸引力。因此,保持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将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做出特色和品牌最为关键。
3、增强服务功能,满足消费需求。发展苗木花卉“农家乐”,在建设完善停车场、公厕、购物等相关配套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扩大功能,增强“农家乐”吸引力和影响力。目前具有的观赏型、娱乐型、品尝型“农家乐”仅仅是最基本的类型,更需发展农庄型、务农实践型、中长期疗养型“农家乐”。此外,“农家乐”发展应当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形成高、中、低档三种层次,而且最好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模式。低层次的小型“农家乐”和高层次、项目齐全、消费较高的大而全“农家乐”都不应当是发展的主流,富有特色的中型“农家乐”,而且规模化成片发展,最有竞争力,也最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也不至于使消费水准过高。
4、发挥交通优势,扩大消费市场。“农家乐”主要建在农村,发展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既要考虑到环境优美,也要注意交通进出方便。地处南北要道,地理位置优越,公路、高速、航运、水运便捷,在描绘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未来图景时,应当着眼于周边省市,打造一个具有持久发展性而又在皖中地区极具竞争力的苗木花卉型“农家乐”带,这是发展的长远目标,也是苗木花卉型农家乐的生命力所在。
5、加大政策扶持,增强发展举措。一是政府要引导农户和苗木花卉企业利用自身庭院、林场和苗木花卉基地发展农家乐旅游,将盆景、根雕、苗圃展示给城里人观赏,城里人利用节假日到农家小院呼吸新鲜空气,观赏田园风光,采摘新鲜蔬菜,点杀农家饲养的鸡、鸭、鹅、兔等,临走时购买盆景、根雕和新鲜的农产品。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新农村建设。二是各职能部门要本着扶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加强对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的服务与指导,简化项目的审批手续,有关职能部门在允许的范围内降低办证门槛,简化办证手续,减免办证费用,形成千村万户都在发展苗木花卉型旅游的群体优势。三是加强宣传,树立品牌。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我县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产品,宣传产业发展成果,积极塑造苗木花卉型“农家乐”旅游品牌。
第三篇:农家乐发展交流材料
农家乐发展交流材料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等资源,农家乐”指以村庄或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开展以农家特色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县“农家乐”也逐渐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一、农家乐发展现状
经历了萌发兴起、初步发展、规模建设、规范管理四个阶段。尤其是20xx年西柞高速公路开通后,县农家乐起始于1996年溶洞旅游景区的开发。营盘、乾佑、下梁、石瓮、凤凰等乡镇先后建起6大农家乐集群点,发展农家乐经营户260余户,形成了日接待游客1.5万人次的能力,当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78.62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1205.54万元。经过10年发展,县“农家乐”已基本形成了以各景区为依托的农家乐集群。据统计,20xx年底全县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23家(营盘镇45家、乾佑镇6家、下梁镇10家、石瓮镇40家、凤凰镇22家)省级农家乐明星村”1个,直接从业人员达500余人,日接待能力超过1.5万人次。20xx年,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66.4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00万元。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农村农民家庭为载体,1资源模式多样。一是纯餐饮型。大多数由当地农户创办。以农家菜为特色,利用家中富裕劳动力、农舍,配备相关设施,为游客提供农家特色餐饮等服务,主要分布在景区(点)周边和公路沿线。二是餐饮娱乐型。利用自身周边环境和风景,兴建鱼塘、果园等少量的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在品尝特色饮食之余可以体验乡村乐趣,如九庄等。三是休闲体验型。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人文风情,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及住宿服务,如东甘沟村等。
全县80%以上的农家乐”采用这种投资经营方式。二是农民合股投入。以亲戚朋友合作为前提,2建设主体多元。一是农户个体投入。农民以自家积蓄和借款的方式解决初期资金投入问题。实行共同投入、合作经营,其经营规模和投资金额一般都比较大。三是企业投入。以企业为依托,以自己的产品为原材料,场区内创办的生态园,如汇生源生态农家。四是外来企业投入。外来企业主通过租地、租山等形式参与“农家乐”建设与经营,如善和缘山庄。
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经济效益可观等特点。据调查,3经营效益比较可观。农家乐”大多是利用农户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进行经营活动。全县18家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年营业收入达30万元,一般规模的农家乐”经营户,每户月营业收入可达5000--8000元,这是传统耕作农业所无法比拟的 县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农家乐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农家乐集群点建设的通知》农家乐开办标准(暂行)农家乐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暂行)扶持和鼓励居民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4政策引导初显成效。20xx年以来。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相关责任,多方筹措扶持资金295万元,扶持农家乐集群点建设,加强农家乐户主和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使农家乐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逐步推进。20xx年4月,县上设立农家乐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通过全面调查摸底、价格指导、培训提高、星级评定、宣传推介和常规管理等工作,全县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存在主要问题
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虽然县在发展农家乐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从发展形势来看,仍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带动作用不明显。投资主体单一,1基础条件薄弱。投资能力相对有限,且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同质化,自身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规划和开发建设的规模不够,基本上是由原有民居改造而成,项目、内容、特色档次较低,加上分布松散,各自经营,全县尚未形成有影响的龙头户型;区域性的农家乐集群建设在集中、示范、协调、互补等功能和作用上还未真正得到发挥,没有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品牌。县域特色不突出。服务功能、经营项目、投资开发模式比较单一,2开发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品位不高,只局限于餐饮、棋牌、钓鱼等,休闲娱乐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传统饮食的地方风味不突出,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制作工艺等尚未挖掘到位,缺少体验、休闲项目,游客参与性不强,逗留时间未有效延长;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尚未形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不足,产品之中没有充分将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有机融入,乡土气息、乡村风情、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特色等原生态、原创性文化未能得到较好展示。服务质量待提高。资金投入不足,3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相对粗放、涣散,服务质量不高,从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等资源,农家乐”指以村庄或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开展以农家特色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县“农家乐”也逐渐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一、农家乐发展现状
经历了萌发兴起、初步发展、规模建设、规范管理四个阶段。尤其是20xx年西柞高速公路开通后,县农家乐起始于1996年溶洞旅游景区的开发。营盘、乾佑、下梁、石瓮、凤凰等乡镇先后建起6大农家乐集群点,发展农家乐经营户260余户,形成了日接待游客1.5万人次的能力,当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78.62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1205.54万元。经过10年发展,县“农家乐”已基本形成了以各景区为依托的农家乐集群。据统计,20xx年底全县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23家(营盘镇45家、乾佑镇6家、下梁镇10家、石瓮镇40家、凤凰镇22家)省级农家乐明星村”1个,直接从业人员达500余人,日接待能力超过1.5万人次。20xx年,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66.4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000万元。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农村农民家庭为载体,1资源模式多样。一是纯餐饮型。大多数由当地农户创办。以农家菜为特色,利用家中富裕劳动力、农舍,配备相关设施,为游客提供农家特色餐饮等服务,主要分布在景区(点)周边和公路沿线。二是餐饮娱乐型。利用自身周边环境和风景,兴建鱼塘、果园等少量的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在品尝特色饮食之余可以体验乡村乐趣,如九庄等。三是休闲体验型。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人文风情,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及住宿服务,如东甘沟村等。
全县80%以上的农家乐”采用这种投资经营方式。二是农民合股投入。以亲戚朋友合作为前提,2建设主体多元。一是农户个体投入。农民以自家积蓄和借款的方式解决初期资金投入问题。实行共同投入、合作经营,其经营规模和投资金额一般都比较大。三是企业投入。以企业为依托,以自己的产品为原材料,场区内创办的生态园,如汇生源生态农家。四是外来企业投入。外来企业主通过租地、租山等形式参与“农家乐”建设与经营,如善和缘山庄。
具有投资少、风险小、经营灵活、经济效益可观等特点。据调查,3经营效益比较可观。农家乐”大多是利用农户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进行经营活动。全县18家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年营业收入达30万元,一般规模的农家乐”经营户,每户月营业收入可达5000--8000元,这是传统耕作农业所无法比拟的
县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农家乐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农家乐集群点建设的通知》农家乐开办标准(暂行)农家乐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暂行)扶持和鼓励居民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4政策引导初显成效。20xx年以来。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相关责任,多方筹措扶持资金295万元,扶持农家乐集群点建设,加强农家乐户主和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使农家乐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逐步推进。20xx年4月,县上设立农家乐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通过全面调查摸底、价格指导、培训提高、星级评定、宣传推介和常规管理等工作,全县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存在主要问题
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虽然县在发展农家乐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从发展形势来看,仍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带动作用不明显。投资主体单一,1基础条件薄弱。投资能力相对有限,且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同质化,自身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规划和开发建设的规模不够,基本上是由原有民居改造而成,项目、内容、特色档次较低,加上分布松散,各自经营,全县尚未形成有影响的龙头户型;区域性的农家乐集群建设在集中、示范、协调、互补等功能和作用上还未真正得到发挥,没有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品牌。县域特色不突出。服务功能、经营项目、投资开发模式比较单一,2开发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品位不高,只局限于餐饮、棋牌、钓鱼等,休闲娱乐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传统饮食的地方风味不突出,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制作工艺等尚未挖掘到位,缺少体验、休闲项目,游客参与性不强,逗留时间未有效延长;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尚未形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不足,产品之中没有充分将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有机融入,乡土气息、乡村风情、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特色等原生态、原创性文化未能得到较好展示。服务质量待提高。资金投入不足,3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相对粗放、涣散,服务质量不高,从
思想观念到基础设施建设普遍缺乏完美、优质的理念;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技能欠缺,与接待城市游客的服务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品牌意识淡薄,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整合利用,市场+协会+农户”模式和公司化管理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农户与消费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农家乐主要依赖熟客的口碑宣传,网络等新型传播方式运用较少。
三、对策和建议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文化”思路,农家乐”发展要紧紧围绕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打造全国旅游名县的目标。找准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全县农家乐健康发展,拉动城乡消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科学引导,1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农家乐”有序发展。坚持以乡村为依托,以食宿为主业,以生态为主题,以满足需求、休闲娱乐、优质服务、增效增收为目标,精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农家乐”发展具体规划,并将“农家乐”发展纳入全县“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新农村示范建设范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乡村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实行合理布局,有序发展。按照层次性、多元化的错位发展思路,结合县域旅游规划功能区划分,统筹规划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特”农家乐”特色乡村(集群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农家乐”发展格局。
凸显特色,2挖掘文化。努力提升“农家乐”整体水平。坚持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享农家乐”为主要建设内容,充分开发农业旅游、生活体验、绿色饮食、乡村度假等多样化功能,突出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尽力展现乡村魅力,避免走“公园化、景区化”道路。要以“农”为根、以“家”为形、以“乐”为魂、以“富”为本为主攻方向,以差异和特色确定主题,以民俗和建筑体现风格,以淳朴和温馨营造氛围的思路,深度挖掘“农家乐”发展内涵,重点培育具有“八大特色”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饭菜、特色餐具、特色住宿、特色商品、特色民俗、特色体验)农家乐集群和农庄。要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民俗文娱节目相结合,挖掘地道的农家文化和乡土风味,提供面向不同消费层次的休闲旅游项目,通过打牛子(陀螺)碰腿(斗鸡)童子拜观音、六子充、丢方等各种体验式和打渔鼓、扭秧歌、舞龙狮、唱二黄等互动性的农家节目,进一步展示农村婚嫁、耕作农具、古家具等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要整合乡村休闲游与生态旅游、溶洞古镇游、科考探险游等资源,走农、绿(自然生态)农、俗(民俗风情)农、古(千年古镇)农、工(工业园区)结合的路子,促进不同资源的共融互补和各景点的联动发展。
打造品牌,3加强宣传。努力拓展“农家乐”市场空间。将农家乐旅游作为延长游客在柞活动时间、领略乡土文化的一种旅游产品,强化整体促销,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周边城市进行宣传推介。举办厨艺大赛、摄影比赛,组织农家乐参与文化休闲、经营展示和旅游推介会、旅游节庆活动,制作农家乐宣传品、影视作品、饮食休闲指南宣传画册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农家乐宣传推介,提高农家乐知名度,全力打造农家乐品牌形象。以自然生态和“农家乐”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广大农户适时调整种养殖结构,把绿色高效农产品生产与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生产“农家乐”需要的优质原材料。根据不同区域,按照当地饮食文化元素研制和推广特色菜系。如在乾佑河流域主打“南山蒸碗子”菜系;社川河流域主打凤凰菜系,推出和气生财背景下的和睦宴”简化创新“三台席”和“三点水”金井河流域主打洋芋系列菜系,推出极具民俗气息的洋芋宴”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土特产资源、传统饮食和工艺等,将农产品、农副产品做成商品、礼品乃至体验品,挖掘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家乐旅游商品,满足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
规范管理,4健全组织。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行业自律机制。按照“农家乐”标准化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加强卫生、防疫、安全、价格、环境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切实为游客提供卫生、安全的消费环境。积极组建“农家乐”协会或“农家乐”服务中心、农家乐”合作社,引导“农家乐”经营户按照自愿、联合、规范的原则联合入会,实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授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宣传促销)进一步促进农家乐提质增效,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认定机构和体系,具体负责“农家乐”特色示范点和星级经营户的评审和认定工作,全县培育发展一批特色示范村和星级经营户,发放统一的特色标示牌匾、经营户牌和星级牌,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实行动态化管理。积极申报省、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和示范点,鼓励“农家乐”项目达标升级,并按规定给予配套奖励。
加强培训,5完善设施。不断夯实“农家乐”发展基础。大力实 施乡村集镇规划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加大“农家乐”附近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卫生条件、完善环保设施为重点,逐步完善信息网络、游客咨询和接待中心、公共图形标志等基础设施。联合教育和劳动等部门认真开展“农家乐”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行业服务规范、民俗风情、旅游知识、管理知识、接待礼仪、诚信经营理念等方面培训,从农家菜烹饪、餐饮服务礼仪、食品安全和卫生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举办“农家乐”发展论坛,努力提高经营业主及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
强化扶持,6.优化服务。大力营造“农家乐”发展良好环境。进一步明确农家乐建设管委会职责,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加强对“农家乐”产品设置、旅游接待等环节的指导和协调;加强对本地历史和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挖掘,使农家乐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实现有机结合,进一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娱乐活动;指导帮助“农家乐”经营者做好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防止环境人为二次污染;加强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尽快完善发展农家乐的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农家乐建设用地、贷款、办理建设手续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对规模较大、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家乐经营户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待遇,税费、资金上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通过政策性资金捆绑使用、招商引资、鼓励金融机构为“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建立农家乐发展基金等多种渠道,扶持农家乐集群点规范化建设,加快发展特色鲜明、初具规模、管理规范、品牌响亮的农家乐
第四篇:发展农家乐旅游情况汇报
发展农家乐旅游情况汇报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城镇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家乐休闲旅游迅速发展为新的休闲娱乐方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更好地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健康、规范地发展,2009年,德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德兴市发展农家乐奖励及优惠政策》、《德兴市农家乐管理办法》,结合上饶市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精神,以规划为先导,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着力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快速发展,从而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日趋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
闲旅游项目,吸引城镇居民来休闲度假;同时鼓励乡、村开发旅游商品,重点开发新时尚的生态旅游产品、独创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由单一产品向多层次产品、高品位产品结构转变,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做大做强做精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加快推进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轨。
3、加强宣传,宣传是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树立一个地方对内对外的形象,有效手段。在宣传促销中,我局向上饶市旅游局推荐明星农家乐三家,重点突出农民风俗、生态观光等农村风情,以培育品牌、打造品牌、宣传品牌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按照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现状,精心策划编制了精品休闲旅游线路,重点对外宣传推荐。通过江西新闻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努力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4、政策扶持,着力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建设
我市制定和出台了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各项优惠措施,简化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申报程序。对农家乐休闲旅游证照办理、税收、规费所需的费用实行减免或降低收费标准。市财政分别对已评星级的农家乐经营户进行一次性奖励。同时各乡镇也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如昄大乡在市里的奖励基础上又出台了奖励制度,各乡镇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同时帮助农家乐经营户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壮大已有的农家乐,培育和发展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
5、强化管理,为了使农家乐休闲旅游规范经营,我局按《农家乐的评定标准》,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引导和规范管理。经营户必须有工商、卫生部门的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实行岗前培训,规范服务行为,并将有关管理制度公布上墙,公开接受游客监督。为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星级经营户的评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农家乐休闲旅游整体规模不大。
第五篇:福建省“农家乐”发展情况调查
福建省“农家乐”发展情况调查
近几年,福建省各地充分利用“三农”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积极打造“发现海西之美 挖掘特色乡村游”活动,使福建省乡村旅游亮点纷呈。至2009年底,福建省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49个;乡村旅游扶持点78个,其中首批省级示范点创建单位28个;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单位165个,水乡渔村23个,农家乐330个。涌现出一大批象上杭五龙农家乐、厦门同安德安古堡、南安天柱山香草世界、长泰山重溪马洋村等乡村旅游的典型。
一、取得的成效
“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延伸,主要是利用各地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优势,加以改造,辅以度假设施,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近几年,福建省 “农家乐”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一)促进旅游业发展。“农家乐”的兴起和发展,大大提升了福建省旅游接待能力,成为福建省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9年全省“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亿元。据了解,厦门市首个对外营业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自2009年6月28日正式开放以来,通过5个月的运营,2009年11月30日,全村已接待游客8.7万人,同比增长2.9倍;营业收入278.4万元,增长4.8倍;旅游总收入2061.9万元,增长2.9倍。
(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农家乐”集吃、住、游、购、乐于一体,是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产业拓展链和服务延伸链。在一些“农家乐”发展比较好的乡镇,已经开始涌现一批特色蔬菜生产户、特种畜禽养殖户,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加工户和旅游产品生产户。据调查,柘荣县农家乐去年户均营业额40万元左右,平均每户净收益5至8万元,经营最好的营业额达到100多万元,净利润30多万元。
(三)增加农民收入。“农家乐”的最大作用是直接带动当地农民的收入。如新罗区洋畲村原本是个贫困村,村民收入主要靠种稻和林业,收入微薄。2006年,洋畲村的村两委瞄准大中城市农业休闲旅游迅速升温的趋势,利用洋畲村上是竹林,下是果林,中间是风景林的优美环境,开发生态旅游,搞多种形式的农业观光园。每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2006年至2009年间,村民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800元。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量城市消费者来到“农家乐”旅游消费,为农村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有利于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农户对外界的认识程度,对自身价值和发展有了新的定位。通过发展“农家乐”,使经营农户在改房、改厨、改厕、绿化、美化家园等方面,率先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逐步辐射或带动周围群众改进环境卫生、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近几年,福建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不仅盘活了农户家庭的闲置资产,而且还促使当地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据统计,2009年,福州市闽侯县7家“农家乐”休闲单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100人,分别从事餐饮、住宿、运输等服务后勤的工作。根据有关资料测算,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会增加5~7个间接就业机会。
二、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卫生安全不符合要求。据调查,福建省各地“农家乐”经营点大部分没有办理相应卫生防疫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属于无照经营,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如部分厨房、碗筷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无健康证上岗现象等。
(二)部分景区存在安全隐患。据漳州市调查,长泰县马洋溪旅游区内后坊村,农户大多将鸡、鸭、狗放养在外,游客不小心就会踩到禽畜粪便,甚至发生过游客被狗咬伤、猫抓伤的现象。同时,“农家乐”不少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旅游景区的安全设施欠缺,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对一些比较危险、湿滑的地方,没有配备安全人员及设置警示标志,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据三明市调查,某农家店共有服务人员20人,从业人员以自家人为主,有老的少的,文化程度基本在初中文化以下为主,在经营活动中时常出现拉客、宰客等现象。2009年上半年,屏南县双溪镇某“农家乐”经营点发生一只土鸡向客人收取380元的宰客现象。
(四)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家乐”的发展。连江县沙澳湾渔家乐,主要是利用当地独有的海滨风光和鲍鱼养殖产业作为平台,采用“村委会+养殖户+旅行社”的运作模式进行开发。开发初期,尚有近十家省市旅行社加盟,但由于后期配套设施的不足使游览海上风光、海上垂钓等项目都大打折扣,游客大幅下降。据南靖县反映,2009年国庆节期间,南靖土楼景区停车点车位严重不足,不少自驾车主将车停在县道两旁,导致交通堵塞。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管理,做大做强“农家乐”品牌。工商、税务、卫生、金融等部门对“农家乐”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土地使用、金融信贷等方面进行协调,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对经营“农家乐”的证照办理、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乐”道路、水电、网络、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统筹规划,引导“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农家乐”协会,制定行业规章制度,积极做好规范管理工作,对“农家乐”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接团,并制订奖惩措施,对农户进行礼仪、旅游、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从业者的素质,有效减少恶性竞争、宰客和哄抬物价现象,维护市场稳定。
(三)突出特色,做好“农家乐”宣传工作。突出乡村的地域风情、传统文化优势,挖掘古村、古镇、古迹、典故等文化内涵;突出体现地域特点,在建筑、饮食、生活、农耕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出地域风情、风貌、生活习俗等特色。同时,还要着重考虑突出绿色、环保、休闲、娱乐等特点,展示“农家乐”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介绍“农家乐”的旅游线路、交通指南、行车路线、酒店住宿、特色美食以及农家特产等内容,引导游客走进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