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沉迷游戏说再见”主题讲座
“向沉迷游戏说再见”主题讲座
11月6日,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网络游戏,不要沉迷网络游戏中。由杏坛镇潮乐坊流行音乐协会主办的“向沉迷游戏说再见”校园巡演活动,在我校体育馆顺利开展。参与活动的领导有副校长熊东升、德育处主任黄智聪等行政人员及2017级全体师生。
校德育处主任黄智聪主持活动现场
叶稳挺先生
活动中,心理导师叶稳挺先生针对当红网络游戏“王者荣耀”展开讨论。活动结合所见所闻,通过视频、同学讨论、现场采访等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了沉迷于网游的危害性,重点强调了拒绝网游,珍惜时间,对各类注意的问题做出了说明以及必要的提醒,让同学们在平时意想不到之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活动现场
采访过程中,一位沉迷游戏的男同学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沉迷网游的危害,更加让同学们相信了网游的危害之大。最后心理导师总结道:应早日拒绝网游,多做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或者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活动,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之后其他班多名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都指出了网游的危害。
凡事适可而止,电脑游戏说白了是一种业余消遣,一定要以愉悦身心为原则,不可沉溺其中,造成过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这次活动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生动活泼,更使“杜绝沉迷网游”这一主题深入人心,也为同学们之间互帮互助和班级的团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沉迷网游的危害,并告诫沉迷于网游的同学,从当下开始拒绝网游,珍惜时间。
第二篇:席勒游戏说探析
席勒“游戏说”探析
摘要: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主要探讨了审美教育这一核心主张,其中“游戏冲动”是一个关键词汇。席勒在继承康德“游戏说”的基础上,克服康德的主观片面性,使之客观化,并且大加拓展和丰富。由此,席勒的“游戏说”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本文就从席勒“游戏说”产生的基础,席勒“游戏说”的内涵及席勒“游戏说”的不足与影响三方面对席勒“游戏说”进行探索,试图呈现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传达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完善的人
一、席勒“游戏说”产生的基础
1、席勒“游戏说”的理论基础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开始,都已经有“游戏”的影子出现,但尚处萌芽状态。直到康德注意到它,给予关注才提升了“游戏”的地位,把它作为阐释艺术性质的工具。发展到席勒才真正对“游戏”作专门研究,并形成了他的“游戏说”。席勒把“游戏”一词融入其美学思想,提出“游戏冲动”,“完整的人”、“活的形象”,用“游戏”来阐释美,企图用审美教育来培养美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性,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
2、席勒“游戏说”的现实基础2、1席勒“游戏说”提出的时代背景
席勒当时所处的社会用他的话说,就是“如今是需要支配一切,沉沦的人类都降服于它那强暴的朝下”。“现在,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俗已经分裂,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和报酬相互脱节,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变成一个碎片”。技术占领了艺术与哲学的领域,国家统治和社会分工使人性完全扭曲。下层阶级肆无忌惮的冲动驱使他们急于得到兽性的满足;上层阶级懒散和性格败坏的特质,使得文明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反而发展出愈来愈多的贪婪。“怕失去什么的畏惧甚至窒息了要求上进的热烈冲动,逆来顺受式的生活准则被看做是最高的生活智慧”。正是这一切使席勒看到“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现代人己经丧失了人性的和谐,“他们在自己身上建立起一个主宰,这个主宰在不少情况下是以压制其他的天禀为己任。一方面,过分旺盛的想象力把知性辛勤开垦的园地变成一片荒芜,一方面是抽象精神又在扑灭那可以温暖心灵和点燃想象的火焰。”在这种情况下,人变成了一个抽象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单个的主体,不是完整的富有个性的人,而只是一个个碎片,社会也只是由这些碎片所组成的阶级。“我们看到,不仅是单独的主体,就是整个阶级的人也只是发展他们天禀一部分,而其余的部分,就像在畸形生物身上看到的那样,连一点模糊的痕迹也看不到。”
所以现代人的发展是片面的,他以牺牲多种能力为代价来发展一种能力,以牺牲人性的完整和谐获得某种技能的片面进步。基于这种社会混乱状态,席勒主张只有摆脱现实,采取超现实的方式才能恢复人的完整性,才能打碎那个如精密机械化的运转机器般的社会文明形态。他认为只有通过美与艺术改造的灵魂才能
实现真正的自由,达到游戏冲动的状态,最终恢复人的完整性,建立一个真正的和谐统一的社会。
2、2完美人的追求与“游戏说”的提出
相较于席勒对现代人的失望和灰心,他对于古希腊时代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那是个人性和谐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在那里,感性和理性没有被严格的区分,没有任何外力通过划定它们各自的界限使它们相分离。虽然理性同样被重视,但思考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虽然理性也把一切区分得极为精细,但并没有破坏人性的完整。“希腊人不仅内在地体现出了和谐,表现在外在生活上亦如此。在希腊国家里,每个个体虽然享有独立的生活,但在需要时又能结成整体”由此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和谐。“古希腊人在昊天旭日之下与干净自由的自然融洽相处,他们的想象方式、感情态度、风俗习惯亲密地接近纯朴的自然”。希腊人的这种自然本性正是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体现,而现代人看似一切出于自然,却个个孤立,相互之间毫无关系,好像只是固定在一部周而复始向前运转的机器上的一个个独立的零件,因此现代人应该而且必须忠于自然并且更加热爱自然。
席勒所说的希腊时的“自然”本质就是自由,而“游戏”的实质也是自由。所以,席勒对古希腊时代自然的向往实际上就是对那游戏式的生存状态的渴望。他希望通过艺术重拾自由,使人性重回游戏状态,重新实现人的完整性。然而席勒虽推崇希腊人时代,并非是要使现代人回归希腊时代。希腊人在个体上的完美,但在整体上现代人应该更具优势。因此,在现代人人性分裂的基础上达到人性的和谐,才是席勒真正追求的社会进步的目标。
二、席勒的“游戏”说
1、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
基于前十封信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与批判,分析与探索,提出时代必须假道美来克服由粗野和疲软与乖戾这两种对立的特征而造成的混乱。正是由于美与文明之间存在一种芥蒂,席勒希望能够提出一个美的纯理性概念,这个概念必须在抽象的道路上去找寻,必须从人自身天性的需要中来推导。在接下来的第十一和第十二封信中,席勒提到了抽象状态下人具有的两种相反的力,这两种相反的力促使人去完成双重的任务:把必然转化成现实,使现实服从必然的规律。“因为这两种力推动我们去实现他们各自的对象,人们就非常恰当的称他们为冲动。”第一种冲动来自人的肉体存在或是自然本性,我们把它称为“感性冲动”,第二种叫做“形式冲动”。感性冲动来自人的物质存在或人的感性天性,把人当作个人放在时间之中,要求变化和实在性。它扬弃了人的人格性,把人局限在某种事物和某个瞬间,存在受到最大限度的限制,人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形式冲动来自人的绝对纯在或人的理性天性,把人当作类属,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它扬弃时间和变化,把个别事件当作一切事件的规律,把一个瞬间看作永恒,存在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乍看起来,这两种冲动是彼此对立的,一个要求变化,一个要求永恒,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交锋,因为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范围,服务于各自不同的对象。“感性冲动固然要求变化,但它并不要求变化也要扩展到人格及其领域,它并不要求更换原则。形式冲动要求一体性和保持恒定,但它并不要求状态也同人格一
起固定不变,它并不要求感觉同一。”因此,席勒认为要“监视这两种冲动,确定它们各自的界限,这是文明的任务”。文明的职责就是第一要培育感觉功能,防止感性受到自由的干涉;第二是要培育理性功能,确保人格性。
在第十三封信中,席勒详细谈到了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相互从属关系,如果人被感性冲动所支配,那么他就不得不成为物的奴隶。若是形式冲动先于感觉,人也就无法得知他自身的绝对实在性,于是有形式等于没形式。它们二者是处在相互的作用之中:没有形式就没有物质,没有物质也就没有形式。一个冲动为另一个冲动奠定基础,立下界限,从而使每一个冲动在互相作用的情况下显示自己。这两个冲动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所产生的第三种冲动,席勒把它称为游戏冲动。
2、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的产生在席勒看来是自然而然的。既然人在意识到自己自由的同时又需要感觉到自身的生存;意识到自己物质性的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精神性,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冲动被唤起,即“游戏冲动”。此时,“游戏冲动”被赋予新的任务,将人的物质特性与形式特性相调和,将变化与永恒、接受与创造合而为一,从而使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自由。
席勒举出了例子来说明“游戏冲动”的“自由性”特征。“当我们怀着情欲去拥抱一个理应被鄙视的人,我们痛苦的感到自然地强制;当我们敌视一个我们不得不尊敬的人,我们就痛苦的感到理性的强制。但是如果一个人既赢得我们的爱慕,有博得我们的尊敬,感觉的强迫以及理性的强迫就消失了,我们就开始爱他,就是说,同时既同我们的爱慕也同我们的尊敬一起游戏。”这里的“游戏”就是“自由”。
因此,这两个冲动在其中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那个冲动,即游戏冲动,所指向的目标就是,在时间中扬弃时间,使演变与绝对存在,使变与不变合而为一。”既然游戏冲动满足了人类感情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理智的要求;帮助人们解除物质束缚的同时,也解除了道德上的束缚。人们从未有过的和谐统一状态由此便实现了,因此,可以说完满的人性需要由这个游戏冲动来实现。
但是,现实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在前面席勒“游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都已经交代过了,基于这样的现实,席勒又提出了怎样的济世良方呢?要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不能指望现在这样糟糕的国家,同样也不能指望观念中理想国家,因为它本身必须建立在更好的人性之上。这就需要先改造人,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3、完整的人
事实上,“完整的人”这个范畴与“游戏”的哲学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席勒曾经在他的第十五封信中这样谈到:“人既不仅仅是物质,也不仅仅是精神。因此,美作为人性的完满实现,既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生活,„„也不可能是绝对纯粹的形象„„。美是两个冲动的共同对象,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使人的双重天性一下子发挥出来„„”。
关于游戏冲动对象的问题,席勒指出,感性冲动的对象是“最广义的生活,这个概念指一切物质存在以及一切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形式冲动的对象,“用一个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就是本义的和转义的形象,这个概念包括事物的一切形式特性以及事物对思维力的一切关系”。“本义和转义的形象”正是人的理性发挥作用的对象,包括了一切内在的形式与理性的法则。游戏冲动的对象,是一种“活的形象”,“这个概念用以表示现象的一切审美特性,一言以蔽之,用以表
示最广义的美”。
自此开始,席勒从对人性分析的角度转为了对于美的分析。活的形象代表了最广意义的美。活着与有无生命没有关系,正如一位雕刻家选择大理石作为他雕刻的质料却放弃了木头和泥土,因为他知道大理石更能表现雕刻对象的特点。大理石在雕刻家心目中就是“活的”。至于形象,就更是一种人的理性思维的抽象了。所以美离不开人类的一切活动,一旦美走出了人类世界它也将不再存在。“只有当他(指人或物)的形式在我们的感觉里活着,而他的生活(或指物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形式时,他(它)才是活的形象”,也就是说,活的形象需要有感性的内容和理性的形式。一件艺术品之所以是美的,正是由于艺术家把有形的质料与无形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结果,而这一点正是通过游戏冲动来完成的。
如果一个人按照游戏冲动所指引的道路去寻找美的理想,那是绝对不会错的。美的事物不单单只是纯粹的生活或者纯粹的形象,它要求人们带着绝对的实在性与绝对的形式性这样的双重法则。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只有当人是“完整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而且只跟美进行游戏。同样的,经过美的熏陶,人们在游戏当中使形式与存在达到一种平衡,那么人也就成为了“完整的人”。“在力的可怕的王国和法则的神圣王国之间,审美的创造活动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第三个王国,即游戏和假象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给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人摆脱了一切称之为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东西是物质的,还是道德的。”
三、席勒“游戏说”的不足和对后世的影响
1、席勒“游戏说”的不足
席勒“游戏说”虽借用了“游戏”之名,并肯定了游戏的“自由”本质,却夸大了美的艺术的社会作用,悖离了现实,似乎只要创造出美的艺术,就能够培养出高尚的人格或人性,自由就实现了,人类社会就会变得美好。这样“游戏”就承担了太多的“说教”功能和“神圣”色彩。因此,席勒“游戏说”强化了“游戏”的社会功能,却弱化了“游戏”的自主性。艺术就是艺术,它本质上仍然属于一种精神性、娱乐性活动。虽然能够充当社会批判的角色,但却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实际的改革。可以说席勒的“游戏说”具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
2、席勒“游戏说”对后世美学家的影响
席勒的“游戏说”理论虽存有弊端,但它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影响仍无可限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他发展了康德的美学观,之后英国思想家斯宾塞直接发展了席勒的“游戏说”,形成了西方美学史上著名的“席勒——斯宾塞游戏说” 当代哲学家——美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亦是在席勒的基础上把“游戏”作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解释线索提出了其著名的“伽达默尔——游戏说”使西方美学史上的“游戏”理论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至 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席勒【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5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重版)
【3】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6月
【4】国轶颖《试论席勒“游戏说”》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1月
第三篇:向危险游戏说不 生命教育教学设计
向危险游戏说不
加区二小 刘丽艳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哪些是安全的游戏,哪些是危险的游戏,并在生活中注意不模仿、不尝试做危险游戏,学会保护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
能力目标:通过辨析、讨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情感目标:懂得危险游戏的危害,树立健康的游戏观。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哪些是安全的游戏,哪些是危险的游戏。
教学难点: 通过辨析、讨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课时进度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辨析、讨论 步骤与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一、导入 案例:《涛涛苦恼》
涛涛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原本快乐活泼的他现在却愁眉不展,看着妈妈每天都因为他流眼泪,他后悔极了…… 今年暑假的一天,因为父母都去上班,涛涛自己留在家里玩,感觉玩什么都没意思,于是到厨房拿出了火柴在屋里玩划火柴,开始看到火柴点燃了又熄灭了,他很开心,可是万万没有让他想到地是,他不小心点燃了家里的窗帘,火越来越大,涛涛根本无法扑灭。幸好有邻居看到他家窗户往外冒烟及时地发现了隐情。救出了涛涛,扑灭了火,但这次事故将涛涛的左臂和右脚烧伤了,留下难看的伤疤。
师:听完涛涛的事情,谁能说说涛涛的苦恼是什么? 生:因为自己不小心引发了火灾,还烧伤了自己,让父母难过。
师:涛涛的苦恼是因为什么引起的? 生:独自在家里玩火引起的。
师:由于涛涛在索爱做危险游戏,所以给自己带来了伤害,让家人担心。在今天的生命课上,老师要和同学一起对危险游戏说“不”。(教师在黑板书写课题)二:活动过程
活动
一、情景剧:《异想天开“荡秋千”》 找两个同学扮演角色。
老师小结:我们不同意丽丽这样做,因为太危险了。会掉下来伤害自己的,会让父母和亲人伤心难过的。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有哪些游戏是不能做的,哪些游戏是可以做的呢!
活动二:游戏辨析
师:将以下活动的内容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想一想,并与同桌或小组交流一下,不能做的游戏后面打对号,在不能做的游戏后面打错号。(1)爬到高处往下蹦。
(2)手拿棍子和同学互相打闹,或从同学后边互相推打。(3)和同学一起跳绳、踢毽子。
(4)在家玩火、电插座、拿绳子将自己困住。(5)同学之间扔石块、扔打扫卫生的工具游戏。(6)模仿电视中的节目做特技表演。(7)在家玩拍球、拼图游戏。交流台:
师:平时同学们都做过很多游戏,哪位同学愿意将自己玩过的安全又意思的好游戏告诉大家,并谈谈自己的收获。大家比一比看谁提供的游戏既有意思,又有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结束:同学们,安全健康的游戏可以让我们获得快乐,危险的游戏会给我们带来伤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班级的每个同学都能选择快乐健康的游戏,如果你想向危险的游戏说不,请在老师的这份想危险游戏说“不”的倡议书上签下你的名字吧。
第四篇:小班角色游戏说课
小班角色游戏说课
一、活动背景
通过前期的游戏活动了解到,我们班的幼儿对喂娃娃吃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对于学做爸爸妈妈、炒菜做饭、非常感兴趣,很乐意在游戏中模仿爸爸妈妈的动作,炒炒菜、拖拖地等。我们这个月的主题正好是《娃娃家》,通过这个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又从中了解了“卫生间”的相关经验,比如洗洗澡、换换衣服、洗洗衣服、熨熨衣服、晾晾衣服等,有了这些相关经验的丰富后,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了对洗晒衣服的兴趣,于是我们针对这一点将“娃娃家”进行了调整,乐乐家以厨房、客厅的游戏情节为主;妮妮家则以卫生间的游戏情节为主。
二、观察重点
我班的幼儿对于角色游戏的兴趣非常的浓厚,大部分的幼儿都非常乐意参加到游戏中,与同伴一同游戏,但是通过近期的活动我们发现幼儿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角色意识较弱。比如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位幼儿坐在超市的收银台前,拿着小刀在切菜,其他小朋友跟他说:“我要买东西。”他也不理,所以为了能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我们增设了角色相应的挂牌,以此来提醒幼儿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2、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自顾自游戏的行为较多,大多数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在操作摆弄上,因此在之前的游戏中争抢玩具的情况较为明显。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于材料的投放要种类少、数量多,多增设平行游戏,所以我们在娃娃家中添置了锅铲、灶台等,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观察到这两点不足之处后,我把本月的观察重点放在以下两点:
1、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2、观察娃娃家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宜,能否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三、活动反思
从今天角色游戏的情况来看,经过对游戏材料的增添和调整后,娃娃家中幼儿的争抢行为明显减少了,幼儿可以在娃娃家开展平行游戏,满足了幼儿操作摆弄,学做爸爸妈妈炒菜做饭的欲望。当我以角色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的时候,有的幼儿还会招待我,请我吃饭。
另外,在妮妮家,我觉得所提供的小衣服、小裤子和小鞋子,显得略微大了些,可能因为这些小衣裤都是婴儿衣裤,所以幼儿想要把它穿到“娃娃”的身上有一定的困难,我看到有位小姑娘,她很认真,也很有坚持性地在尝试给“娃娃”换衣服,可是尝试了很多次就是穿不上去,因为衣服、鞋子都太大了。所以我觉得这些材料还是需要调整的。
再有,我觉得增设了挂牌后,幼儿的角色意识有了一定的增强,幼儿在游戏中,有的幼儿看到自己的挂牌就会说:我是妈妈。我要去做饭了。有的幼儿看到同伴的挂牌时,也会提醒他,比如有个幼儿看到银行经理走开了,就追过去,指着挂牌对他说:“你是银行的经理,你要去发钱的,快点回去。”然后领着他回到银行。
我一个人的观察应该说还不是很到位的,昨天大家一通观摩了我的游戏活动,我很希望听听大家观察后对我活动情况的反手,请大家给我提提意见,谢谢大家。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游戏说课1
幼儿园小班游戏说课稿:高个子和矮个子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音乐游戏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情节,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并且给了孩子音乐的享受。《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与同伴交流情感,彼此建立起信任、了解和友谊。这个音乐游戏的由来是这样的:我班幼儿很喜欢听故事,经常要老师讲故事给他们听。有一次在讲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后,他们对故事中出现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尤其喜欢,第二天就有好多小朋友还缠着我说:“老师,你再讲一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于是,我就又讲了一边。过后的几天里只要是课间一有空,孩子们就要听这个故事,我就在想他们这么喜欢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不如把这两个人物形象放进游戏中,他们肯定会很喜欢。因此就有了音乐游戏《高个子和矮个子》,在这个音乐游戏中,我让幼儿先是观察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身高,得出高个子和矮个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出现游戏规则,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2、说目标:
(1)能感知明显的高音和低音,初步培养幼儿听觉能力与动作反应能力。
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多种感知通道参与,特别是大肌肉运动的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感知兴趣和感知音乐的效果。
(2)在玩的过程中遵守游戏规则。
(3)进行创编游戏: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与能力。
皮亚杰指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
3、说准备: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以及帮助他们对游戏内容的理解,加强游戏的趣味性,我适当地使用了能活动的教具,本次活动我作了以下准备:
(1)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图片各一张。
(2)用纸做高高的帽子和平顶的帽子,每样都是人数的一半,达到幼儿人手一份。
(3)乐器:沙球和木鱼各一个。
(4)大小标记各一个。
4、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让幼儿会听音乐进行高个子和矮个子走路。通过观察比较、参与体验、分组游戏、师生交流等,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自始至终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活动的难点是遵守游戏规则,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高个子走路,什么时候矮个子走路,并进行创编游戏,这时我就利用上数学活动时学过的大小标记,引导幼儿大胆尝试,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以示范讲解法、游戏法,让幼儿学会并掌握正确的玩游戏方法;在游戏过程中用引导法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从而获得游戏带来的快乐。我还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实践体验、大胆探索等学法,在玩中学,学中玩。让教法与学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目标能得以落实。
三、说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并进行创编高个子和矮个子。
出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
(1)这是谁呀?(白雪公主和小矮人)
(2)你们看看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一样高吗?(不一样)谁高?谁矮呢?(白雪公主高,小矮人矮)
师:我们把比较高的呢叫高个子,比较矮的叫矮个子。
(3)接着问:谁来学一学高个子、矮个子呢?提醒幼儿学高个子时应尽量地踮起脚尖、双手往上伸;学矮个子时尽可能地往下蹲。最后集体模仿高个子、矮个子。
这一开始部分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启发想象来进行创编模仿高个子和矮个子,为后面要进行的游戏做好铺垫。
2、学做游戏《高个子和矮个子》。
(1)刚才我们学做了高个子和矮个子,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高个子和矮个子》的游戏,师出示两顶帽子,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这两顶帽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一顶高高的,一顶平平的)
(2)猜猜看,这两顶帽子给谁戴的呢?
(幼儿自由猜测)师:高帽子给高个子戴,平平的帽子给矮个子戴。
(3)介绍游戏规则:高个子和矮个子不是一起走路的,要听钢琴的“命令”——高个子听到高音走路(教师可在钢琴的高音区奏和弦),这时矮个子不能走;当矮个子听到低音时才能走路(教师可在钢琴的低音区奏和弦),这时高个子不能走。请幼儿仔细听两段音高完全不同的和弦,清楚高音时高个子走,低音时矮个子走。(教师可弹奏两遍音乐)
(4)请两名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表演:分别戴上高帽子和平顶帽子,扮演高个子和矮个子听音乐走路,让全体幼儿进一步熟悉明白游戏的玩法。
(5)全体幼儿分两组游戏:一半戴上高帽子做高个子,另一半戴上平顶帽子做矮个子。再次强调游戏规则:应按规定的音乐做高个子,矮个子听音乐走路。
(6)交换角色,再次游戏。
(7)小弟弟戴上高帽子做高个子,小妹妹戴上平顶帽子做矮个子,进行听音乐走路游戏。
(8)交换角色,再玩一遍游戏。
3、运用乐器游戏:
(1)出示沙球和木鱼:
刚才我们的高个子和矮个子听着钢琴的命令进行游戏,接下来我们要听沙球和木鱼的命令来做游戏。介绍游戏规则:沙球声——高个子走路,木鱼声——矮个子走路。幼儿分两组进行游戏。
(2)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4、引导幼儿创编游戏:
(1)小朋友刚才的游戏真好玩,看有两个标记朋友也想来和我们一起玩。(出示大小标记)你们高兴吗?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个别幼儿上来示范表演,全体幼儿做一遍动作)。
(2)大标记做高个子,小标记做矮个子,等一会听到高音时大标记走路;听到低音时小标记走路。(先请两个幼儿上来进行表演)
(3)全体幼儿分两组进行游戏:一半做大标记听高音走路,这时做小标记的不能走路;另一半做小标记的听到低音走路,做大标记的就不能走路。
(4)交换角色再玩一次游戏。
5、结束部分:
我们班还有好多小朋友呢,他们可都喜欢你们今天做的这个游戏,我们邀请他们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