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乡xx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调研报告
关于xx乡xx村实现全面小康
存在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总体部署,根据星火乡党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对xx村村情进行了实际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村共有 个社,农户 户,人口 人,有耕地xxxx亩,其中塬地xx亩,山地xxx亩,住宅占地xxx亩,党员xxx人。全村有贫困户xxx(扶贫开发建档人口)户,五保户xx户,享受低保 xxx户xx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xxx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xxx人。全村以种植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豆类、小麦、玉麦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落实到位,加之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该村在基础设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xxx%,有xxx社已经通了硬化路面,医疗卫生室xx所,村级活动室xx所。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缺少劳动力,且户主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是生产第一要素,缺少劳动力或无劳动力,导致低收入户收入来源少或无收入来源。盘头村农户中,劳动力总数为xxx人,贫困户数为xxx户,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导致了劳动力务农缺技术,务工缺技能,造成了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偏低。少数村民对市场经济还不适应,他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视农为本,宁愿守地受穷,也不愿外出冒险做生意。部分村民仍习惯于把希望寄予“老天爷”风调雨顺,消极等待国家救济的思想也依然存在
2、健康状况差,因病因残致贫。在xx村村低收入农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为xxx户,占总户数的xxx%。低收入农户家庭状况比一般家庭差,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也需要就医治疗,有的虽不再花钱救治,却也失去了劳动能力(有的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有的甚至瘫痪在床,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还需要人照顾,即使家庭其他成员想外出打工也不可能了。目前农民看病就医保障体系才刚刚起步,农民看病就医的费用,大部分还是由自己支付,常年看病就医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病情稍微重一点,一般的农民家庭都负担不起,贫困户更是承受不起。有的得了大病,只能听天由命。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
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因户制宜,合理采用增收措施
该村的低收入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造血型”,另一类是“需输血型”。“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劳动脱贫。对这类低收入户,主要考虑从就业、创业方面进行帮扶。帮助就业有两种可用形式。
1、充分利用本村的种养大户,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加他们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就业帮扶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能从当地得到稳定收入。这样即帮助了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劳动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为有条件的低收入户的创业积累经验。
2、对外劳务输出,对低收入户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径的劳动力,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统一管理、安排就业。“需输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这类低收入户多为“五保户”,还包括部分因“病残”、“因小孩上学”致贫的低收入户,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生存 的本领,无经济来源。对这类低收入户的帮扶,着重从政策方面进行帮扶。第一、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向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最低标准。第二、政府还要通过财政预算、向社会募捐等方式,为他们建立各类生存保障基金,不断提高这部分低收入户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二)积极引导,大力提倡自主创业
从长眼看,低收入户的脱贫应以自主创业为主。根据目前现状,帮助低收入户自主创业的最佳办法是“政府投入、农户承包、公司销售”。对一些能够自主创业的低收户家庭,政府要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便利的条件,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政府应采用优惠的政策,依托本地区的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建立一批种植、养殖小区,将本地区的低收入户集中起来,共同创业,并为他们提供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销售等一条龙的高效、优质服务。
(三)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 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
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
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
第二篇:农村脱贫致富调研报告
农村脱贫致富调研报告
当前,我县扶贫开发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农村脱贫奔小康无疑是这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事关全县扶贫开发的整体进程。近期,我们对全县农村脱贫奔小康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新的意见、建议,以期对全县脱贫奔小康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现状及特点
我县自年初被确定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以后,着眼“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两发展、两率先”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景象。
㈠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试点建设一年多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建设为重点,立足山区实际,按照行政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增加10万多亩,达到近50万亩,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同时,继续抓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积极发展农村运输、加工和餐饮等二三产业,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补助、救助等政策,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5元,同比增加362元,增长11.8%,今年可望实现更高的增幅。
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逐步改观。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与整村推进扶贫和省市挂点、县直挂钩扶贫有机结合,实行规划衔接一致、项目安排一致、扶持投向一致的办法,千方百计匹配、整合建设资源,年以来,先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解决行路难上,新修通村水泥路380公里,通组砂石路140公里,城关、店垭、过渡湾镇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全县有213个村通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1.6%;在解决饮水难上,根据各村实际,采取修渠道、打水井、建水窖等办法,新建水池、水塔2108处,解决了7.66万人的安全饮水难题;在解决特困户住房难上,本着“建得起、住得下、有安全感”的原则,对特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已完成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4286户;在解决农村用电难上,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造完善了50个村55个台区的农村电网。同时,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农村面貌快速改观,一大批新农村示范典型不断涌现。
㈢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生问题逐步改善。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着力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多措并举改善民生,和谐保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以来,新建3个乡镇文化站,70个农家书屋;大力开展贫困学生救助,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建成比较规范的寄宿制学校55所。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县、乡卫生院10家,增加医疗业务用房1.9万平方米,规范整建村级卫生室402个;将城镇居民纳入医保范畴,设立了惠民医院,对城镇低保对象就医实行费用优惠或减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大病救助、“五保”供养、灾后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低保范围逐步扩大,全县纳入低保范围对象达到1.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1%。㈣基层组织不断加强,村务管理逐步规范。按照“三三”制原则和“五基本”要求,大力实施“双引双培”工程,全面巩固“三级联创”成果,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有效增强了基层组织引领发展、为民办事的能力,全县涌现出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对全县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探索建立了村干部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制度,建立“大学生村官”等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帮助村级组织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村务管理明显规范,其中全县村务公开率达100%,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村达100%,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的村达100%,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了较好保障。
㈤农民素质快速提高,乡村文明逐步形成。按照“六进家”(政策、道德、法律、文化、科技、卫生)为载体,大力实施“三入户”(科技入户、政策入户、信息入户)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政策法律素质和发家致富能力,广大农民素质能力明显提高,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小组”创建,全面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广泛开展“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大大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涌现出一批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其中马桥镇进入全省乡村文明建设的先进行列,尧治河、中坪、堰垭等一大批试点村乡村文明建设全省闻名,黄堡镇黄堡村乡风文明示范村建设已初具雏形。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脱贫奔小康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对照同类先进地区,特别是与仙洪试验区、夷陵区、兴山县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为“四缺”:
㈠缺资金。农民脱贫奔小康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即建房、饮水、修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农民在短期内全部解决这些资金尚不现实,而且各类政策性补贴、扶持也显得杯水车薪,成为制约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首要因素。如当前我县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推掉土坯房,建新楼房,以每栋楼房12—15万元计算,一个劳力至少需要积累12年以上才能实现这一愿望,但是依现行的扶持政策,最高也就是五、六千元。而且,农村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期限短、利息高,致使农民人居环境长期难以根本改善。同时,需要集体负责建设的道路、桥梁、水库、渠道等基础设施,也因缺少资金、扶持偏少而进展较慢;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产业也因缺少资金投入难以快速开发,制约了全县农村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㈡缺技术。目前,我县农村缺技术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劳动强度大,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活依然是“苦、脏、累”的代名词。在种植业上,目前仍停留在牛耕人种的古老水平上,仅在收割脱粒方面基本实现小型机械化作业;而且,测土配方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除草等技术利用率很低。在养殖业上,养猪、养牛、养羊、养鸡这四个传统产业无论是在繁育上,还是饲养管理上,都还停留在初级水平,饲养效益很低,养殖风险较高,经济效益一般。在茶叶、蔬菜、烟叶、袋料香菇等产业上,虽然在生产上技术较高,但受加工技术制约,加工增值不多,产业链条过短,粘合相关产业不够。同时,由于技术匮乏,农副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都呈现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状况。
㈢缺品牌。当前,经济发展早已步入了买方市场,一个地方的品牌往往决定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决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而品牌的确立,需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用优质产品“打出”。我县农业产业的农、林、牧、渔门类齐全,特色产业众多,共达10个左右。但是,龙头企业过小,品牌要么过多过杂,知名度不高,带头作用微弱,如茶叶产业,仅仅10万亩面积,注册商标就达4个;要么没有品牌,如香菇、生猪等产业,仍停留卖原产品上。作为传统产业众多的山区,客观上需要在一种品牌“旗舰”下,各种产业嫁接融合,形成如同“八宝粥”、“十三香”那样的态势,联合做大,整体对外。但目前,各个产业分散经营,缺少联合,十多个农业产业,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都长不大、做不强。
㈣缺人才。一方面,组织领导型人才匮乏。像尧治河、堰垭那样的组织领导型人才少,大部分村级干部都缺乏带领群众干一番事业的领导能力,往往停留在简单地按上级要求,发展产业,抓好管理上,以致于多数村不能实现自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各类专业型人才匮乏。农村发展需要一批法律、经管、文化专业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多数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特别是大部分学生一毕业就外出务工,学习掌握的是城镇工商业技能,在农村多无用武之地,以致于农村大量缺少专业性、技能型人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据调查,我县各类专业性、技能型人才与正常需求相比,约差5000—10000人。另外,当前农村技工日工价超过城区10—15元/人仍很难雇到,特别是用工量大的月份,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三、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县正处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进入脱贫奔小康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的竞争发展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生态经济强县”战略,找准脱贫奔小康的定位,解放思想、优化思路,创新措施,扎实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力争提前实现五年脱贫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㈠农民是主体,脱贫奔小康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脱贫奔小康工作中,农民是主体,只有坚持广泛发动群众,正确引导群众,多方帮助群众,才能充分激发农民的热情,运用群众力量打好这场攻坚战。一是运用优惠政策激励农民。当前,各项惠农政策格外青睐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招牌政策含金量高,省直单位帮扶措施安排也都在向山区县倾斜,要多种方式宣传对保康发展有利的优惠政策,让农民自觉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焕发大干快上的热情,把开展各项建设内化为精神的意念,转化成自觉的行动。二是运用返乡人员带动农民。充分利用进城务工农民较多的优势,多种方法引导农民将城市先进技术、加工技能向农村普及,把城市先进经营管理尤其是先进的合伙、合作发展经济实体的经验向农村推广,让城市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向乡村传播,使农民快速提高素质,成为脱贫奔小康的能手。三是运用先进典型引导农民。要因时、因地、因情制宜,运用组织农民外出参观、选派村组干部考察、聘请模范专家宣讲等方法,用典型说服群众、启迪群众、提高群众,使群众与党委政府的号召相一致,达到引导群众端正方向、科学谋划、创新实干的目标。
㈡思路是前提,脱贫奔小康要科学进行发展定位。思路决定出路。科学确定发展思路是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前提。当前,我县脱贫奔小康的蓝图已经绘就,工作重点也已经明确,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创新思路,改进措施,使各项工作更好的得到落实。一要科学谋划。要科学拟定开发总规,明确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开发重点、区域布局;制定开发详规,遴选一批项目,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的组织落实。二要创新机制。着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各项制度,形成群策群力、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强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股份合作和租赁、承包等有效形式,壮大—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方向和发展策略,开发精深农产品加工项目。三要突出特色。脱贫奔小康关键在于发展特色经济,而山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特色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要依托独特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并以此为依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利用丰富、独特的山水资源,珍稀植物和人文资源,以及原生态农副产品,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业。
㈢产业是重点,脱贫奔小康要建立完整产业体系。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奔小康的重点内容,立足区域实际,科学确定项目,构建良性机制,配套政策措施,把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脱贫奔小康的经济支柱。一要发展特色产业。按照突破性发展核桃和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烟叶和蔬菜产业,提升发展茶叶和食用菌产业的基本思路,加快全省核桃大县、烟叶大县、茶叶大县、食用菌大县建设,力争经过3到5年发展,核桃面积达到50万亩,茶叶面积达到15万亩,烟叶面积达到8万亩,食用菌达到1亿袋,生猪出栏达到60万头。二是抓好农产品加工。重点扶持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造升级、重组整合,开发核桃、茶叶、食用菌、生猪、桑蚕等系列产品,力争通过3到5年努力,农特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三是抓好标准化生产。要结合国家、省市标准,细化生产标准,抓好核桃、烟叶、茶叶、食用菌、生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通过抓好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保康农产品质量,以质量占领市场,逐步培育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㈣政策是杠杆,脱贫奔小康要用足用活农村政策。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运用政策促进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脱贫奔小康进程。一要捆绑使用政策。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大各类政策资金整合力度,将政策资金优化配置,用于农村脱贫奔小康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招商引资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企业扶持政策与新农村建设政策等政策的整合,使之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和加快农村脱贫奔小康进程。二要完善各项政策。要完善资源流转政策,突破地域界限、行业限制,允许区域内外各类经营主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按照有偿、自愿原则,通过买断、租赁、转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耕地、山林、河流等资源开发。同时,要按照先发展、后扶持的办法,对开发、建设符合规定的项目,按质量高低、贡献大小,进行奖励性扶持;对开发高科技产品、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名牌产品、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潜力产品的,通过科技贡献奖励、政府特殊津贴等渠道予以适度奖励,帮助把优势产品做大做精。三要全面落实政策。围绕烟叶、茶叶、蔬菜、核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在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的同时,制定茶园建设补助、烟叶保险、生猪免费防疫、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补贴以及核桃种苗补助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并对产业“空白村”实行部门帮扶、领导包保,落实产业致富项目,推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㈤组织是堡垒,脱贫奔小康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基层组织是脱贫奔小康的“火车头”,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脱贫奔小康的重要内容,建设好村支部、村委会班子,使之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不断为农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一要全面加强班子建设,形成战斗堡垒。要按照“五基本”要求,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增强村级组织引领农村发展的能力,使之在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农村干部的教育,使村干部懂理论、知政策、会科技、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培养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级班子带头人,把更多的能人、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选拔成村组干部。二要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密切干群关系。把挂点扶贫、结对帮户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组织干部深入基层,体验农村生活,察民情、解民难,既让党员干部受教育,又使广大群众得实惠。当前,要实现省、市、县三级工作队村级全覆盖。要创新帮扶方式,改变传统的给钱送物帮扶模式,将送政策、送项目、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作为帮扶的重点,工作队员要实行驻村帮扶,住下来、沉下去,为村级发展、农民致富多想办法、多下功夫,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三要倡导时代新风,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用先进事迹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使农民树立健康的道德风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产生加快发展的热情,形成崇尚创业、敬佩富裕、热爱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农村脱贫致富调研报告
关于柳树口镇韩角村脱贫致富调研报告**县林业局翟积会为了深入了解山区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山区农民收入翻番,为**“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进县,冲刺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县”的目标提供坚强保证。本人于6月2日—3日利用周六和周日两天时间深入柳树口镇韩角村开展了实地调查活动,其中走访11户,发放调查问卷23份。现将调查活动情况分析如下:
一、韩角村基本概况:韩角村位于柳树口镇北部山顶,距镇政府所在地约40余里,全村区域总面积7325.8亩,有耕地面积590亩(其中农民实际耕种面积300余亩,其余为撂荒地)、退耕还林地99.8亩,山林地6447亩、城镇村工矿用地82.4亩,水域6亩。全村辖韩角、刘家庄、**角等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25户,50口人,其中党员7人,常住人口8人,是典型的空壳村,2011年人均收入为5948元,低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992元,也是我县贫困村之一。该村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为主,粮食以玉米、小麦为主;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31头,羊存栏123头,为外村村民放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韩角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篇:脱贫致富谢党恩 自力更生奔小康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脱贫致富谢党恩自力更生奔小康
各位乡亲大家好!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我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我讲的主题是《脱贫致富谢党恩自力更生奔小康》。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各级各部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实施下,我们各个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的日子一天天的好过起来了,路通了,灯亮了,自来水接到家门口了,白墙青瓦小洋楼盖起来了,腰包逐渐鼓起来了,过去‚晴天灰尘满天飞,雨天泥巴路里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有的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和产业帮扶,脱贫致富,事迹上了报纸,上了电视,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能手,这些都得益于党的政策好。一、十九大‚礼包‛
大家都知道,在今年的10月18日,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总书记的报告语重心长,接地气,他最关心的还是我们大家,报告中提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大好事啊,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家种地就放心了,可以安心搞好生产。延长承包期30年,意味着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的30年内,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不会改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不会改变。这一政策反映了大家的期盼,真正的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家既可以沉下心来搞生产,又可以放心流转土地经营,还可以安心就业。
总书记的报告中还提到: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产业兴旺是前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产就是农业,二产就是工业,三产就是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走‚三产‛融合之路,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经济,让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城市要有城市的特征、乡村有乡村的特点,让城里人到村里有看头、有听头、有玩头、有买头、有吃头,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让大家的收入较快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大家都富裕。
二、脱贫致富谢党恩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三年来,我们很多村干净敞亮的通组路都修好了,这极大了改善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文化广场丰富了大家的文体生活,总书记期盼着我们大家都热爱生活,要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三年多来,我们村通过国家的各项产业扶持项目帮扶群众800余户,实现人均增收2000余元,易地搬迁50余户,教育扶持30余户,社会保障兜底40余户,就业700余人,自主创业的4户,创业净利润最高的一户已达10000元/月,村里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600余亩的白茶基地投产了,年存栏2000余头的生猪养殖场投产了,我们很多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工资不比在城市低。在我们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党的恩情,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精准扶贫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大家改善生产生活状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口袋’和‘脑袋’都富起来,俗话说“外因往往因内因而起作用,作为帮扶干部的我们更多的只能通过外在的力量帮助大家,只能搀扶着大家走一段路,而真正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还是要靠大家自己自力更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要坚决摒弃一种错误观念,这种观念是一种坏风气,那就是‚争当贫困户‛,为了要‚贫困户‛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这个名号,有的人想尽各种办法,一而再再而三的证明自己是最穷的那一户,甚至有的人以成为贫困户而感到光荣。借口最多的就是“我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太大,连自己都养不活,希望上级部门多多给钱,解决困难”,久而久之,养成了思想上的一种懒病,整天就“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国家送小康”、‚靠干部来救济‛、‚要钱还要物‛,一旦实施修路、安全饮水等工程,我们帮扶干部流汗干,部分群众蹲着看,占地补偿就漫天要价;当然,从古至今,不劳而获的钱谁都想要,谁都需要,谁都不会嫌钱多,我们上级党委政府扶贫的主要目的是:在大家困难的时候帮大家一把,让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好起来,腰包鼓起来,但帮扶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我们绝对不能因穷而要,因要而懒,因懒而穷。2006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废止了农业税条例,意味着,在我们国家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传统税收彻底终结,大家再也不用上交公粮了,这个举措大大的减少大家的负担。现如今,国家的各种惠民政策接二连三的出台,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险、高龄补贴、危房改造、通组路全面硬化、文化广场建设等等,我们大家好好想一想,这一路走来,这些好政策难道还不足以体现我们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吗?我们的总书记曾所说:“撸起袖子加油干”,我相信在国家各级各部门的种种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在这里,我想到了一户易地搬迁群众家门口贴的对联,上联是:白手起家告别一穷二白,下联是:红心向党迎来万紫千红,横批:感党恩。这是一位70余岁贫困群众自己亲笔题写的对联,虽然字不工整,但却体现出这一户群众对党有着浓浓的感恩之情。
三、自力更生奔小康
总书记2015年6月16日到我们播州区的枫香镇花茂村视察时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了,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暂时的经济和生活困难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只有思想的贫困才是最可怕的贫困。摆脱贫困的先决条件是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总书记曾说‚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困难群众),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总书记十分关心扶贫开发工作,他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没有这种意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贫困群众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先富‛。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3年来,我们村发生的巨变,也使我深刻体会到,越是穷,越要有树立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让观念‚先飞‛,让思想先行,积极作为,把优势做足,把特色做强,把短板补上。
当前我们很多的群众仍然是:家庭经济薄弱、基础条件差,仅仅靠国家的政策来送钱送物也只能应一时之急,关键还是要增强我们其自身的‚造血功能‛,而我们的造血器官就是产业。我们要根据自己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自身能力,家庭实际来选择确定产业发展路子。有山的靠山,有水的靠水。比如养什么合适、种什么合适、栽什么树合适等问题必须解决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家庭资源条件、劳力条件、经济条件允许的产业作为长期的、主导的、稳定的产业路子,这才是我们脱贫致富的路子。同时还要树立不等、不靠、不要的思想,不断自我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先锋。人穷志不能短,凭着这股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劲头,再加上好政策,走出贫困并不是遥不可及。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加油干,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全民同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步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这正是: 不要钱来不要物,政策引领来致富,党员群众手拉手,山里人穷志不短,自力更生好脱贫,携手并肩奔小康。
感谢大家!
第五篇:宿豫区总工会关于2013脱贫致富奔小康
宿豫区总工会关于2013“脱贫致富奔小康
活动”的实施意见
各部、室:
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改进机关作风、锤炼干部品格、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小康步伐,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认真开展好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根据区扶贫办《宿豫区2013年脱贫致富奔小康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区委有关会议精神,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强村富民为目的,以相对贫困村组和困难群众为重点,以转作风、炼干部,抓基层、强基础,办实事、解难题为主要内容,切实树立“群众工作无小事,联村联户更连心,强村富民真惠民”的思想,帮助贫困村组理清发展思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加困难群众收入。通过开展这次行动,达到广大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干群关系更密切、脱贫致富更有效、基层基础更牢固、社会建设更和谐的目的。
(二)基本原则。
1、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广泛动员,全面参与,明确任务,积极行动,推动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
2、综合带动,互帮互促。党员干部要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3、深入基层、务求实效。要紧密结合实际,因村因户制宜,尽心尽力而为,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使之真正成强村心工程、德政工程。
4、健全机制、长期坚持。要立足“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脱钩。
(三)主要任务
1、因势利导,宣传政策。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区委、区政府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宣传我区当前面临的宝贵发展机遇
和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吃透政策、研究政策。
2、反映民意,促进和谐。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时反映群众的愿望及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建议。对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的要尽快解决;不能解决或者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要耐心解释、争取理解;需要上级机关帮助解决的要及时整理上报,统筹协调解决,以务实有效的工作成绩赢得群众对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3、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开展“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就是要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吃透政策、研究政策,帮助基层群众强化增收措施,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帮助发展富民产业,集中力量解决好基层发展滞后的“短板”问题,不断加快基层群众增收步伐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4、疏导情绪,创新管理。开展“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就是要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好调查研究和合理解释,在畅通村情民意、解决矛盾纠纷、加强社会管理中提升驾驭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5、固本强基,转变作风。结合创先争优和“三解三促三满意”活动,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积极帮助村“两委”班子提高工作创新能力、领导发展能力、凝聚群众能力和维护稳定能力,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党员培训教育等工作,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带头和组织协调职能,发挥好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巩固和发展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6、总结挖掘,推广典型。要注重发现基层组织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注重发现政府办公室系统及个人在强村富民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注重发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做法、好经验,并集中起来、推广开来、坚持下去。通过培养树立典型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全盘的作用。
二、参与范围和工作方式
(一)参与范围。区总工会机关在职在编领导干部。
(二)联系对象。详见宿豫区总工会帮扶困难群众联村联户表(附后)
(三)联系方法。“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按照一次确定联系对象,同步进村入户的办法进行,根据扶贫办相关文件要求,至少每月上门一次,保持全年工作联系不断。每人联系1户以上困难户。
三、工作措施和成效体现
(一)坚持“八个结合”。这次“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要与农村重点工作和季节性农业生产相结合,要与贫困村资源开发和实施示范扶贫开发规划相结合,要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要与劳务输转相结合,要与政策法规和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要与全民创业就业相结合,要与“文明村”和“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相结合,要与“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相结合。
(二)实施“五个一行动”。政府办公室系统及党员干部要立足长远,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各自特长,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村和联系户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想出一个增收致富点子、推广一项实用技术、扶持一个主导产业,办一件群众急需的实事,不断提高村和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变为现实。
(三)做到“三到两跟进”。“三到”:看到身影。广大干部要自觉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到贫困村去、到贫困户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听到声音。积极开展以讲政策、讲思路、讲法律和送科技、送信息、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三送”活动,每年深入联系村不少于4次,与联系户谈心交流不少于4次。见到实效。通过行动,使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社会管理明显提升,使农村特困户有致富能力、有增收产业、有稳定收入、有生活保障。“两跟进”:群众所盼所求在哪里,“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就跟进到哪里;“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开展到哪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举措就跟进到哪里。
四、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宣传动员阶段(2月底)。根据省、市、区委安排部署,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省、市、区委的战略意图,深入学习传达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迅速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政府办公室全体党员干部中间去,真正使开展“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的宗旨、目的、意义、内容、措施深入到每个党员干部的思想中,体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努力在政府办公室系统内形成广泛参与、自觉行动、共谋发展的舆论氛围和良好格局。
(二)调查研究阶段(3月初)。按照区委要求,政府办公室系统以及个人,要深入联系村户,充分了解贫困村户的相关情况,掌握并帮助贫困村户找准发展方向,理顺发展思路,结合村户和自身实际,制定帮扶方案,细化具体工作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列出工作进度和取得的成效,为开展这项行动取得实效提供强力支撑。
(三)全面实施阶段(3月上旬开始)。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制度,建立健全台账资料(包括会议、活动记录、文件通知、简报信息、宣传资料、各种表格等)。3月上旬,政府办公室系统和个人要开展一次集中活动,深入一线,听群众诉求,真正把党的政策和温暖带下去,把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带上来,把扶贫帮困和增收致富的措施落到实处,把群众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解决妥当,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扶贫见实效、基层增活力、干群关系更密切、社会更和谐。
五、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开展“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事关全区转型跨越发展大局。政府办公室系统及个人要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制度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贯穿始终,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加强领导,靠实责任。政府办公室系统将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处理各项日常事务。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带头作用,努力把各自联系点的工作做深做细,取得实效。政府办公室系统一年进联系村不少于4次,累计时间不少于1个月;联系特困户的干部一年入户不少于2次,累计时间不少于1周。严格按照“八个结合”、“五个一行动”、“三到两跟进”的要求,确保“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健康有序、扎实有效开展。
(二)统筹安排,协调推进。要统筹协调好业务工作与进村入户的关系,一手抓好业务工作,一手抓好行动的组织实施,做到协调开展、相互促进。要统筹协调好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关系,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做到联系的贫困村不重复、特困户不遗漏。要统筹协调好物质援助与拓宽增收渠道的关系,在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帮助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统筹协调好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锻炼干部的关系,使干部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在一线锻炼中改进作风。要统筹协调好扶贫济困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关系,在着力解决群众现实困难问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同时,要注意化解矛盾纠纷,整治村容村貌,改进村风民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三)严明纪律,严格要求。要防止增加基层负担,严格遵守“八个不准”,要轻车简从,严禁层层陪同,严禁收受礼品;进村入户干部原则上住在村里,费用自理,不得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派出单位要提供必要条件;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尊重地方组织领导,不得包办代替基层组织的正常工作;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对待、尽力帮助解决,单位和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地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并做好跟进协调工作。要防止形式主义,党
员干部要肯下去、常下去、真下去,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到联村联户又联心、强村富民真惠民。防止弄虚作假,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坚决杜绝欺上瞒下的现象,坚决破除消极应付的思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基本要求、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对这次行动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要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大力宣传推广,为“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五)强化督查、严格考核。要把“联村联户、强村富民”行动作为政府督查室工作的重点,纳入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区政府办公室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成绩特别突出的干部给予重用,对工作不力、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