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建设省级生态镇

时间:2019-05-13 19:0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建设省级生态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建设省级生态镇》。

第一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建设省级生态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建设省级生态镇——箬横镇创建省级

生态镇工作总结

箬横镇地处温岭东南沿海,东部靠海,西部靠山,镇域面积115平方公里,辖108个行政村、6个居,常住人口14.4万。2008年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1.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79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12元。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省村镇建设现代示范镇、省级卫生镇、省绿色小城镇、省教育强镇、省体育先进镇、省科普示范镇、省东海明珠、省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台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建设与整治。特别是今年以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深入开展了省级生态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投入,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通过创建活动,在我镇上下已经形成领导重视,组织完善,机制健全,保障有力的创建工作态势,并且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坚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稳定地吸引着内外商,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二是优化了人居环境。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执法环境监督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注重建成区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使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优化和改善。三是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力度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基层环境保护建设能力,拓展了工作范围,推动了全镇的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人人共同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局面。四是提升了生态文明水平。创建活动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回顾创建活动,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体制,形成高效的工作格局

生态镇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工作量大面广,为切实加强生态镇建设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保证了整个生态镇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我镇专题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成立由镇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按照责任分工成立若干个工作组,落实细化分配创建任务,做到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并隆重召开了由全镇机关干部、各部门、各村(居)、各企业、各相关三产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创建浙江省生态镇建设动员大会,建立了创建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创建活动工作重点,解决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生态镇建设。二是加大投入,完善机制。逐步加大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增加了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政策扶持,探索社会资本投资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资源回收项目,确保整个生态项目能顺利实施。同时为进一步推进生态镇创建工作,我镇把工作着力点下移至各村(居)、企业,要求各村(居)、企业成立相应的生态镇创建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落实环保专人组织实施。

三是多方发动,宣传到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清山,在创建生态镇活动中,我们通过广告牌、横幅、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生态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他们从被动的“要我做”到“我要做”,把镇党委政府的意图转化成自觉的行动。并在各类会议中,强调创建省级生态镇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几乎是逢会必讲,从而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为了更好地倾听群众的声音,我镇还专题召开民主恳谈会,听取群众对建设生态镇和保护水资源的看法和意见,并且鼓励群众积极举报破坏生态事件,提升群众参与生态镇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体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四是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省级生态镇创建工作情况纳入各村(居)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生态镇创建办公室每月召集相关人员组织实地踏看,对各任务落实,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予以督促和批评,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给予及时解决,有力地保证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

二、全面行动,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生态镇建设各项工作 一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制造业产业、产品和技术指导目录要求,提高环保入门槛,把污染项目拒之门外。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一律不再审批,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依法治理重污染企业,对酸洗行业、电镀行业、造纸行业联合相关部门进行重拳整治,严防“15小”企业死灰复燃。全面实行污染达标排放,对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实行停产整顿。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健全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实现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今年,我镇完成了规模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为100%,继续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原料消耗量不断下降。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今年我镇在原有花芯水库供水的情况下,增加了长潭水库的供水管道,实现了农村自来水管网全覆盖,这对我镇加强地下水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联合箬横土管所对废弃矿加强巡查和管理,设置告示牌,不准私自开挖和非法开挖,联合相关村对废弃矿进行安全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合理合法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林区和水源区实行有计划的移民,进一步确保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

三是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制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年度计划,并在温岭市新鑫食药用菌有限公司建立了循环农业示范点。印发《箬横农技》,加强指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生长调节素。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及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完成了1家有栏猪200头的以上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并确保了其他养殖场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是加快镇域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创建要求和我镇生态镇建设规划,加快镇污水处理工程等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排污管网,加快实施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提高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目前已完成上述两个项目的选址、立项、可研、环评、会审工作,预计年内完成招投标并开工建设。在对原环卫所进行改制的基础上,将城区环卫全日保洁实行市场化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深入开展镇容镇貌综合整治活动,联合工商所、派出所、交警队、环境监察中队、供电所、箬横人民医院等部门统一执法,除做好市场划区、摊点划位、停车有序外,建成区还将在重要节点做好绿化、亮化和美化工作,规范道路两侧的户外广告、商招店招管理,同时,抓好横滨大道、北大街和沿路建筑整装美容工作,努力消除城区“脏、乱、差”现象,力求实现镇内交通秩序有序畅通,环境整洁美观。

五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着重做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河沟池塘治理,村庄绿化、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工程,大力推广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建设了一批有特色、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态环保的村庄。目前,全镇已建成省级小康示范村3个,台州市级小康示范村8个,温岭市级小康示范村13个,温岭市村庄整治达标村44个。23个村通过了各级生态村验收,均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池。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实施,在全镇108个行政村共配备了336人的村级保洁员。修建生态型公厕60座,另有18座计划年内完成,海塘防护村建设总量增长,生态公益建设和保护得到有效加强。

六是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89个村被评为市级示范性俱乐部,拥有各类文化团队101支,新建的箬横镇文化活动中心成为全市功能完善、设施一体化的文体中心。我镇还高度重视各类疾病防控,伤寒、副伤寒、H1N1等疾病预防工作有效开展,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合作医疗不断推进。对医疗废弃物督促医院与相关专业处理机构签订协议,确保集中处置率达标。生态墓园与青山百化工作进一步落实,“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95%。

三、突出重点,专项整治,大力提升生态环境水平

一是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联合市环保局,对我镇辖区内的 家酸洗企业进行综合整治,目前全部酸洗企业均已购置设备和调试完毕,实现排水全面达标;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做到一家都不放松,达标率达100%,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规模工业企业排水达标整治;对有污染排放的企业,采取联合执法行动予以整治,并在排水口定期进行抽检、观测指标情况;对非法电镀行业,我镇按照“露一个打一个,不放过一个”的要求,共组织打击6批次,取缔20多家,有效地打击了流动性很大的非法电镀小作坊。

二是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变大气环境质量。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原煤消耗管不断下降,拆除5只砖窑,有效改善了辖区内大气质量。对非法固体焚烧,通过群众举报电话,多次给予打击,针对焚烧时间多处于强度的把关,我镇设立专人落实打击非法焚烧,联合城管、环保、派出所、交警等部门单位,对其落实就打,确保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大气功能区要求。

三是实施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实现无害化处理。根据环卫一体化要求,落实“四级联动”机制,实现无源化、减量化,增加的完善环卫设施,把无害化处理作为首要任务。现在,全镇所有垃圾均运往填埋场作无害化处理。

我镇在创建省级生态镇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如村与村之间进展不平衡,铸造等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等等,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力度,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努力打造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绿色箬横”。

第二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建设国家生态乡镇

创建生态乡镇 建设滨河绿城 ——横沥镇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臵。

通过创建活动,在我镇上下已经形成领导重视,组织完善,机制健全,保障有力的创建工作态势,并且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促进了经济健康发展。坚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稳定地吸引着内外投资商,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二是优化了人居环境。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执法环境监督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注重城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使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优化和改善。三是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力度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基层环境保护建设能力,拓展了工作范围,推动了全镇的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人人共同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局面。四是提升了生态文明水平。创建活动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

现将我镇创建省生态乡镇有关具体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横沥镇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横沥镇位于东莞市东部,面积49.7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委会,1个社区,户籍人口3.5万人,外来人口20万人。横沥是 一个祥和美丽的生态之镇,一直以“宽、洁、绿、美、净、通”作为打造“魅力横沥”的标准,使城市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城市建设优良。城市生活中心区、生态旅游区、工业园区布局合理,“一河两岸”是集商业和文化为一体的中心区,拥有双龙舫步行街、南铭购物乐园、嘉荣购物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商业氛围日趋浓厚,同时建有配套设施齐备的文化广场,大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目前文化中心大楼工程已动工兴建。二是生态环境优美。全镇绿化覆盖面积 1913.45公顷,覆盖率为38.5%。三是治安环境优良。横沥是东莞市治安环境最好的镇区之一,为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和市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近年来,横沥镇成功荣获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模具制造专业镇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横沥镇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环境优势、配套优势、服务优势和人文优势等“五大优势”,积极创造优良的投资软硬环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工业制造业为基础,商贸服务业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人文生态同步推进的发展格局,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热土。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6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外贸出口总额13.3亿美元。

同时,横沥镇各项配套完善,优势明显。全镇现有外资企业500多家,投资主要来自香港、台湾、欧美等地区。民营企业1000多家,产业主要涉及模具、光电、五金、制衣、制鞋等。拥有西 城、三江、水边、桃子园等大型工业园区。横沥是广东模具制造专业镇,拥有占地面积2000多亩的国际模具城,集聚了300多家中小模具企业,成功举办了四届广东(东莞)模具制造〃机械展览会,吸引了超过1000多家企业参展,模具城产业集聚力不断提升。全镇现有综合性酒店20多家,拥有各类购物商场面积30多万平方米。房地产蓬勃发展,商贸服务业兴旺,双龙舫步行街是镇内的商贸地标。

横沥镇拥有廉洁高效的服务体系。全面实施窗口办事制度,开通了镇长热线,接受投资者的意见和监督。大力开展“窗口工程”,评选“服务之星”活动,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举办“政府满意企业”评选、“企业满意与不满意服务项目”评选和“集中服务日”等活动,获得广大投资者的一致好评。

横沥牛墟作为广东省三大牛墟之一,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著名。历史上的横沥牛墟闻名省内外。至今横沥牛墟还发挥重要作用,是广东省最大的牛交易市场,墟日成交牛少则百多头,多则近千头,东莞、深圳90%的菜牛交易都集于此。拥有“小广州”之称的新埠正街,街道拥有70多年的历史,全长100多米,宽10米,是目前东莞乃至珠三角保存较完好的古骑楼群。东莞横沥,一个正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特色小镇,将以更优美的环境、更齐全的配套、更良好的治安、更周全的服务向人们展示更广阔的商机、更诱人的魅力。

二、创建工作情况 广东省生态乡镇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工作量大面广,为切实加强省生态乡镇建设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保证了整个省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创建任务 创建省生态乡镇,是推动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城镇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创建省生态乡镇,对加快我镇城镇建设、提高我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镇委书记卢少雄多次在重要工作会议上,要求各部门单位充分认识创建省生态乡镇工作重要性,严抓创建措施的落实,把创建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落实各项措施,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具体包括机构人员、工作分工、经费预算、部门协作“四明确”。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明确创建机构、责任分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的生态乡镇创建组织,成立了由镇领导班子、各社区委会和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创建广东省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从各有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创建的日常工作,配备了专职创建生态乡镇工作人员,并制定了创建方案。同时,各村(社区)相应成立了以村(社区)书记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各项指标的整改落实以及 配合镇创建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在实际创建工作中,我镇对照创建省生态乡镇考核标准,详细分解了我镇创建工作任务,对创建任务进行细化、量化,明确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切实抓好专项整治工作。

党委、政府把创建工作摆上了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创建工作,建立会议纪要,建章立制,完善工作例会制及创建省生态乡镇宣传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创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安排专人对各单位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定期检查,保证创建工作按照考核标准落到实处。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确保人力、财力、物力全面到位,以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为主线,形成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全面深入开展创建工作。

二是明确创建经费、部门协作。我镇将创建省生态乡镇工作列入镇财政预算,在财政计划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创建工作。经费的明确落实全面促进了创建宣传、专项整改、环保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整治、城市绿化工作以及各项考核指标的达标整治,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创建省生态乡镇是一个系统的创建工作,需要全镇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配合。镇创建办积极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促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集环保分局、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镇城市综合执法分局、镇宣传办等创建相关 部门单位,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重点加强对村(社区)创建工作的检查和督促,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全面协调创建工作,通过每周召开跨部门例会,不定期到各村(社区)进行现场办公,解决了创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完成。

(二)坚持规划先行,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多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镇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地制订环境保护规划,以规划为先导,制定环境保护的长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我镇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依托“田饶步生态园”、“东莞生态园”的自然环境为载体、“横沥国际模具城”的经济媒体为特色、“横沥牛墟”的人文底蕴为映衬,横沥彰显了优美的环境、齐全的配套、周全的服务、充满人文的关怀向人们展示出了广阔的商机、诱人的魅力。

一是制定环保规划,保证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开展我镇的环境保护工作,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镇坚持把环境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自2003年,我镇已委托中山大学环科所完成编制《横沥镇环境保护规划》,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了我镇经济社会、污染源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15年内可能达到的城镇规模、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和发展方向;严格界定了镇人文保 护用地、水源保护用地、文化建设用地、旅游发展用地、生态保护用地、工业发展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对我镇环境目标、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环保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年底我镇按照市环保局和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制定实施《横沥镇环境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是我镇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

二是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创建工作的主动性。横沥镇委政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环保部门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组织检查人员巡查督导,掌握辖区内的环保工作情况,设立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落实专人负责受理,做好环保投诉的处理和跟踪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各村(社区)委会设立了环保协管员,专人负责本村(社区)的环保工作,实现将环境保护工作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同时,狠抓创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镇文广中心,《横沥》报社、宣传单、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形式强化创建氛围营造,广泛宣传创建意义和任务,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广大群众的创建热情和参与程度,增强创建工作的主动性,稳抓技术培训工作。

(三)落实环保优先,发展循环环保经济。

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横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先 进发展模式,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我镇总体环境质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等各项环境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一是落实环境保护优先。招商是经济发展的支柱,而招商选资的关键在于环保。我镇在招商过程中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和“环境一票否决权”。在招商选资过程中,我镇严把门槛,注重防患于未然,把力气用到抓源头控制、抓基础环节、抓机制体制、抓长效管理上,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通过引进环保型项目,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实现环保与经济同步发展。

我镇在狠抓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着力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以积极预防求主动。加强对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力度,认真制定和落实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处臵的预案。二是以完善规划求主动。积极推动产业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规划。三是以机制创新求主动。加快建立起“环保者得益、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违法者受罚”的利益导向机制,形成环保机制,坚决落实到位。四是以生态建设求主动。生态建设是更高层次的环境保护。倍加珍惜生态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快生态乡镇的建设步伐。五是以群众参与求主动。切实保障群众在重大环境事务上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把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二是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采用高新技术是关键。为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我镇将环保垃圾发电厂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来抓。环保发电厂共分两期工程,一期工程投资2.974亿元,建设规模为1200吨/日,于2004年底全面竣工,并正常投入运行。二期工程投资5.12亿元,建设规模为1500吨/日,并于今年7月初开始调试,计划于今年底前完成环保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环保发电厂的运行,不仅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而且减少了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有效解决我镇乃至周边镇区的垃圾处理难题,进一步促进我市城市化的进程。

我镇还积极推广“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生产之间的资源协作,争取在生产过程中把上游废弃物转化为下游的原材料,实现废物零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推动产业集群,利用企业的聚集效益,达到环境、经济、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严把环保关口,大力推进绿色循环经济。清理整治重点污染企业,依法拒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项目。对现有重点污染企业,严格落实减排任务,对原有的污染企业逐步实行关停并转措施。大力整治镇内粗放型企业,对工厂、企业进行重新规划布局,引导分散的工厂、企业向园区发展;完成关停洗水、印花、漂染等一批重点污染企业,减少污水排放量42万吨∕年。同时,关闭了镇属重要项目东声电力有限公司,减少油燃料消耗20557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97.9吨/年。在控制污染源头 上,我镇严格把好环保关口,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发展商贸、人文旅游等绿色行业;加快“一河两岸”风景工程的建设和全镇道路升级,全面改善城镇面貌,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四)建设生态新城,营造和谐环境

我镇一直十分重视生态建设,早在2002年我镇就创立了以生态为特色旅游休闲区——田饶步生态旅游区,并通过了省环保局的考评,成为“广东省生态示范园”,这是我市首个省级生态示范园。近年来,我镇把握未来的空间发展走势,通过建设重点工程、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开展环境整治,做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建筑物与环境相统一,提升了城镇品位,营造了和谐环境。

一是高标准建设重点工程。第一,大力推“八大工程”项目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展现横沥工业新城、生态绿城、宜居新城的魅力。第二,继续推进全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寒溪河涌的整治工程。第三,优化升级全镇道路交通网络,不断改善镇区交通环境。第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与东坑镇合建的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于2010年9月6日顺利通过市环保局的验收并投入运营,每日处理我镇污水约7万吨。

二是高规格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高标准配臵公厕、垃圾中转站、园林绿化带、活动广场、篮球场、图书馆等;进一步优化供水供电服务,对镇水厂进行检查督导,完善供水管网,为群众提供优良的供水服务;进一步加强电网运 行维护和电力设施保护,落实错峰供电、重点供电等措施,优化电力需求管理;进一步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建设公汽候车亭,规划建设新汽车客运站,满足了群众出行需要;进一步推动城镇绿色工程。实施“禁摩”后,我镇公交车已覆盖全镇各村、社区及各花园楼盘,公交网络日渐完善,满足群众出行需要;同时进一步推动城镇绿色工程,加强绿化美化水平,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见缝插绿工程,不断提高城乡绿化美化,三是高效率开展环境整治工程。根据市委、市政府开展的“五整治”工作部署,为了保护寒溪河和东引河和,镇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我镇寒溪河、东引河进行重点整治,进行淤泥清挖、堤围修复等,美化了中心区环境,改善了一河两岸及周边的环境状况,减少了生活污水对河涌水质的污染,保障了河涌水体质量。

(五)加强环境管理,抓好环境整治,打造优美环境 我镇将创建省生态乡镇工作与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市形象不断优化。

一是推动环境整治工作。2008年以来,通过深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加快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健全村级环卫管理机构,完善环卫市场化管理制度,有效清理卫生死角,顺利通过省、市整治环境卫生工作考核,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镇进行了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加强村环卫办公室建设、加 强环境卫生知识宣传、加强卫生基础设施管理、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加大“六乱”治理力度、加大除四害力度,清理了卫生黑点、整顿了村容村貌,全面改善我镇环境卫生水平。

二是整治环境违法行为。我镇积极开展 “重点污染企业大检查”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不断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大力开展环境安全月活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及各类专项治理工作,组织环保、经贸、工商、安监、执法分局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强化媒体新闻曝光功能,不断巩固和提升全镇环境质量。今年以来,共排查企业328家,其中,共计查封无牌无证的从事电镀、酸洗等重污染加工业务的小作坊11家,33家整改不力的工厂由市环保局作出了正式的行政处罚,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六)依托区域优势,打造横沥品牌

我镇依托区域优势,以人文、科技、生态为支撑点,全面塑造横沥乡镇品牌,建设有横沥特色的“牛文化”名镇,将我镇创建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尖端科技实力、优美环境的省生态乡镇。

一是打造文化重镇,塑造人文品牌。我镇从打造“百年牛墟”文化品牌入手,着力提高横沥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品位,形成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城镇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我镇以打造具有横沥特色的“牛墟”文化品牌为目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休闲“牛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活动中心、“牛经纪”雕塑、“百年牛墟”壁画等。我镇有着“乒乓强镇”的称号,截至2009年,“横沥少年乒乓球队”多次代表东莞市参加广东省和全国比赛,在国家和省市的比赛中共获冠军106个,其中全国性比赛冠军9个、省级比赛冠军35个、市级比赛冠军62个。在文化活动方面,我镇积极开展“十百千万”文化下基层、文化大讲场、“快乐周末”文艺演出、读书节、书画展、篮球赛等文艺活动,推进群众性文体活动。成立摄影、美术、舞蹈、音乐、书法、作家、象棋、曲艺等文艺协会,推进文艺队伍建设。发展特色文化品牌,重点打造“牛文化”主题公园,先后采集“横沥牛墟”近400年相关资料,做成近10余像牛文化雕塑,使“横沥牛文化”逐渐成为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同时,我镇积极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2007年斥资130万元修缮半仙山朱氏宗祠,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二是发展模具产业,塑造模具强镇。经过10多年的发展,横沥镇模具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模具城的建设对模具企业的集聚和升级作用显著,推动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有效促进了横沥模具企业的聚集与升级,吸引了更多优质模具企业商户落户,推动了整个行业发展。目前,横沥全镇从事模具相关产业经营的企业650多家。模具企业生产涵盖汽车零配件、玩具、机械配件、家用电器、仓库器械、办公设备、通讯设备、音响器材、合金产品等行业。镇内上规模的模具企业由原来的10多家发展到70多家,产值过亿元的忠信、富 裕、鑫达、创英等一批大型模具制造企业,在亚洲享有盛名。全镇经过多年的积累,模具行业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模具产业链越趋完善,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同时,我镇深入实施“科技强镇”战略,发挥镇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的作用,推广产学研合作,走以应用开发为特色的技术创新道路。目前,我镇共有6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民营企业被命名为省民营科技企业,39家民营企业被命名为省民营科技企业。目前,我镇已走出了一条产业优、效益高、污染少、景观美的产业发展路子。

三、经验体会与努力方向

(一)创建经验体会

为确保我镇成功创建省生态乡镇,镇委镇政府专门成立了横沥镇创建省生态乡镇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臵了专门的办公场所,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创建工作,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一是组织考察小组学习创建经验;二是邀请省、市领导专家指导创建工作;三是举办了动员大会、工作会议、专题报告会;四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制作了创建宣传单张、电视专题栏目、创建工作动态简讯。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活动,我镇的环境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并积累了大量的创建经验和工作体会。

1.创建省生态乡镇,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人口、资源、经济协调 发展的重要环节。创建省生态乡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我镇抓住创建省生态乡镇这一机遇,围绕建设广东省模具制造专业名镇和打造横沥“牛文化”的工作目标,合理开发利用我镇浓郁、深厚的经济文化资源,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迅速提升了全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社会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升级转型。

2.创建省生态乡镇,是提升城镇形象品位,提高城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没有良好的硬环境,就等于没有了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创建省生态乡镇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有利于提高地方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创建活动不仅涉及工业、农业、商贸业,而且还涉及到生产、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不仅与大环境卫生有关,而且同城镇布局、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密切联系。创建工作必须稳步推进,全面统筹。通过创建提升生态环境水平,提高全镇的综合竞争力。创建省生态乡镇不仅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环境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民工程。

3.创建省生态乡镇,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优化环境、保护生态直接的受益者是人民群众。我镇开展创建省生态乡镇活动,就是要使横沥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 新,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加优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创建工作决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政府下达的硬任务,停留在搞搞卫生、做做表面工作的层面,一定要站在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真正把它摆在突出的位臵,并作为关系经济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来抓紧抓实抓好。

4.创建省生态乡镇,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农村城市化不仅要求有发达完善的功能设施、现代化的城镇格局,更需要人们文明程度与环境条件的同步提高。由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创建省生态乡镇,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巩固和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护的成果,这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5.创建省生态乡镇,需层层落实。创建省生态乡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办公室,建立创建工作责任负责制。必须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为全镇的第一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各村(社区)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责任人。必须制定领导责任制奖惩办法,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编制环境总体规划。各责任主体,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既各尽其职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下属单位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创建积极性,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任务,在全镇上下形成人人听指挥、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创建氛围。

6.创建省生态乡镇,必须深入基层。创建省生态乡镇工作必 须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都意识到创建活动的重要性。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创建进入学校、进入社区、进入企业,从而营造浓厚的生态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气氛,达到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创建的生动局面。

7.创建省生态乡镇,要勇于创新、突出亮点、彰显特色。创建省生态乡镇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才起步不久,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比较有限,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时时刻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超越常规的习惯做法,不断追求进步;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完善机制,提升水平;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所长。在创建过程中要结合自身优势工程、优势工作、优势资源,突出亮点,勇于创新,创建有自身特色的省生态乡镇。

(二)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

争创省生态乡镇以来,我镇全方位开展工作,以大突破转变思想观念、以大气魄推进城镇建设、以大动作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其它先进乡镇的经验,我镇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未来的工作中,我镇仍需继续加强以下各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规划,提升生态环境水平。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规划,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不断优化城镇生态环境。2.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强化镇领导班子及各部门单位主管领导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环保分局业务人员和各村(社区)环保办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让环保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提升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业的环保责任感,真正形成领导重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3.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严抓污染治理,不断削减污染负荷,有效改善全镇环境质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4.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环境执法和整治工作,加大检查监督力度,确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有效运转,保障我镇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的安全。

广东省生态乡镇不仅仅是一项荣誉、一个称号、一块牌子,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创建作为总抓手,推动全镇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持续改善、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水平。创建省生态乡镇,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做好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以更加明晰的责任意识,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方法措施,不断提 升我镇生态文明水平,争取早日通过上级的考核验收,横沥将以更优美的环境、更齐全的配套、更良好的治安、更周全的服务向人们展示更广阔的商机、更诱人的魅力!

横沥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浙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

[发稿时间:2008-09-19 阅读次数:167] 【打印】 【关闭】 【大 中 小】

编者按:9月18日在南京开幕的省政协十届三次常委会议,围绕推进生态省建设进行专题协商讨论。会议共收到大会发言材料65份。在昨天下午的会议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通报了我省近几年生态省建设的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并听取委员发言,有8位委员作了大会交流发言。现将他们的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 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

陆桂华(代表民盟江苏省委)

当前,我省的发展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压力,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在不断推进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加以克服和解决。建议:一是要深刻认识我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省的思想保障。二是要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和生态省建设的目标考核责任制。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从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面构建生态省建设的共同责任机制。政府方面,要建立省、市、县三个层次的政府考核体系;强化过程性信息公开与督促;完善财政激励机制。企业方面,要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与能源审计;加快企业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企业及区域之间引入清洁生产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居民方面,要重视城乡家庭节能减排;在社区建设中,注重建设中水回用、垃圾分类等设施。三是要合理调整“十一五”规划目标,使其更加贴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节能领域加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减排领域加入氨氮排放量、总磷排放量;农村综合环境治理方面,加入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投资方面,加入各地区的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门槛指标。四是要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规及标准体系。加快修订《江苏省节约能源促进条例》,尽快制定“十一五”资源节约型社会规划。试行绿色GDP核算体系以及包括自然资本的新型人类社会财富评价体系。建立省、市、县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分析评价支持系统。五是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完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建立保障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资源环境产权保障体系。进一步理顺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建立包括资源环境本身的价格、资源环境技术管理服务价格以及商品的资源环境价格于一体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深化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理顺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全国率先建立较完备的生态补偿体系;设立专业补偿基金并将其纳入环境保护引导资金或污染防治资金进行管理;表彰在全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及科研领域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地区、单位和个人。

充分发挥政府扶持作用

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

徐雁(代表民革江苏省委)

为推动我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在基地建设方面,通过标准化示范和产业化带动等手段,重点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优质粮工程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与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结合起来,抓好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以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在产品开发方面,加快产品开发,规范监督管理。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积极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充分利用各地农业资源,发展有机食品,提高认证食品效益。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例行检查制度。在科技保障方面,加快新型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的制定,推动食品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强化科技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和农民实施生产全程管理,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和实现优质优价。在市场培育方面,积极开拓市场,实施精品品牌战略。大力推介和推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树立我省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公共品牌形象,促进农产品国内外贸易。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推进网上交易。加大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健康投资意愿,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生产、贸易和流通。在加大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业环境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计划、财政、农林部门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省、市、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工作机构,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定认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等方面。

加强我省水系的保护和修复

陶克中(代表民建江苏省委)

我省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丰富的水资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由于各种原因,我省的水系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水系功能管理。合理确定水系的社会及自然服务功能,统筹发挥各水系的功能作用。根据水系的功能定位,科学制定开发保护规划,统筹协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需求。严格水系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功能管理,建立河湖水域和岸线占补平衡制度。二是科学保护、修复江河湖库,提升水系活力。建立水系健康指标体系,制定区域最低水面率等控制性指标,并列入生态省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科学治理内源污染,依据水系的环境容量实行排污总量限额管理,对污染和淤积严重的河湖,因地制宜组织生态清淤和湿地治污,着力提高河湖的生态功能和水体自净能力。进一步完善水系引排系统,促进水体流动,增加环境容量。三是加快第三引江通道的规划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格局,为沿海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抓紧研究规划沿海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尽快实施我省新辟第三引江通道的可行性论证,抓紧引江口门选择、输水线路勘查、工程规模分析论证等工作。规划沿海水资源配置工程,并与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资源结合起来,与治理盐碱、风沙和防洪排涝结合起来,与加强沿海、近海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改善滩涂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四是整合管理、技术力量,建立水系保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我省已经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关于水域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和政策。积极整合有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加强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和水资源保护责任体系建设。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科研成果,加强水系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为水系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推进规划环评

从源头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

朱晓进(代表民进江苏省委)

规划环评处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避免重大决策的失误。为使规划环评真正在生态省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和培训,努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各级领导干部对开展规划环评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完善法规,理顺关系,出台规划环评的相关细则,明确规划环评的审批、监管和监督执行部门。进一步加强规划环评的强制性、规范性。尽快出台规划环评实施相关细则,明确可开展规划环评的单位资质,赋予环保部门审查、审批、监管、监督规划环评的职能。将规划环评作为规划审批的必需的前置条件。三是保障规划环评经费。四是监察部门应积极介入,加强监察。对各规划编制单位的规划环评编制及实施情况进行监察。五是强化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政府部门要以适当方式及时公示规划环评信息,并通过召开听证会、论证会及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公众对所在区域规划发展的意见。六是提高规划环评的科技支撑力。规划环评涉及科技和社会科学领域,涉及宏观和微观,既需要有专业知识又需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必须重视发挥专家和学者的作用。可成立规划环评专家委员会,研究、指导规划环评;完善相关技术指标体系与标准平台,建立全省共享数据库,引导全省的规划环评;建立相关专家库,聘请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环评具体规划的制定。对有资质做规划环评的单位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控制空气污染

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张大钧(代表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

为控制空气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建议:第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空气污染。加快电厂、水泥厂等企业的节能减排改造,实行在线监管。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污染转移,为我省走自主创新之路做好生态环境储备。第二,加强城市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并做好空气污染预警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采取系统措施,加大空气与健康影响的监测和研究的投入。力争在我省十三个省辖市都建立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点,并将其列入我省公共卫生监测项目,重点加强苏南和沿江地区的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工作,做好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二是建立我省空气污染预警体系。通过建立全省性的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点工作,加大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建立空气污染预警体系,逐步做到控制相关企业分时段排放,削减单位时间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改善空气质量。三是着力加强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将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点工作与社区医疗保健工作相结合,建立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并对室内装修空气污染的检测和治理加以重视,为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建立起系统的健康干预措施。第三,开展蓝天工程。一是加快改善我省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加紧进行能源替代工作,使电能广泛应用于公共领域和消费领域。同时要积极调整电力能源结构,加快建设天然气发电机组,更要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和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总结推广“垃圾电厂”经验,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厂项目和田湾核电站项目。在实现电力替代的同时争取减少二氧化硫、温室气体排放,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广太阳能、节能灯具的使用。二是完善我省空气污染预警系统。通过预警提醒,引起居民对空气质量的重视,自觉减少污染空气的行为;加大对居民个人的节能减排宣传教育,使居民个人也能在生活中注重节能减排。三是对水电等实施阶梯价格措施。在实行峰谷电价的基础上,也实行阶梯电价,引导居民节约用电。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加速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

杨德才(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

生态环境补偿及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方利益。建议由政府出面,在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方法及激励机制。一是完善有利于矿区生态环境补偿、生态修复的配套政策及法规。在对相关文件清理完善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我省有关矿区生态环境补偿及生态修复的法规性文件。对现有相关政策进行梳理,逐步调整,统筹规划,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协调发展的相互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并对涉及矿区补偿领域的治理成本通过横向转移支付等形式进行区际间的合理分摊。二是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部门协作,组织有关单位深入研究,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和“政府主导,市场跟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进行生态补偿试点,按已经造成的损害和正在造成的损害分别确定征收生态补偿费的金额、征收方法、程序以及补偿资金的运用,并根据试行结果进一步完善,再逐步推行。三是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生态环境补偿筹资体系。在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同时,积极拓展生态环境补偿融资渠道,设立“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基金”,充分利用市场条件探索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完善对各种社会力量的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国土资源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省和有关部委共建形式,在有关高校建立“苏北国土资源整治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联合,将已有成果进行系统集成,同时对尚需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中攻关。五是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煤矿资源地区科学发展。引导产煤区进一步强化全面的生态环境观。切实执行“项目建设必须进行环境评价,项目投产后必须配套环境监测,项目结束后必须完成环境审计”的全过程管理;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及清洁生产工作;注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拉长矿产资源产业链,促进矿区经济多元化发展。

加强江苏沿海环境保护

与生态修复

叶勇(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沿海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事关生态省建设的大局。为此建议:一是要加强沿海生态保护宣传。把沿海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生态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境素质。制订并启动沿海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专项计划、生态建设培训计划。二是要加大环境监测执法力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强化沿海及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体系和执法队伍建设。在现有海洋环境监测台站的基础上,优先在沿海市、县重点港湾及近海生态敏感区域建立生态环境监测预报机构,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视监测网络及海洋灾害预报预警监测系统,逐步实现在线监测,提高技术人员与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建立重大海洋污损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完善海洋环保监督执法机制。三是要统一规划管理沿海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构,统一协调规划管理我省沿海生态开发和保护。加快编制沿海生态开发和保护规划,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着力建设沿岸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四是要加快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责任制及补偿机制。将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关任务纳入沿海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及主要领导的任期责任制,实行考核,探索生态责任离任审计。沿海地区各级政府要将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资金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建立补偿资金制度,对影响沿海生态建设和修复的项目征收补偿金,统筹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五是要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和科技支撑。通过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引进生态修复人才,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水生态修复、湿地修复研究与实践成果,提高我省沿海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建设水平。发挥我省相关学科优势,组建并加强与沿海生态修复相适应的研究机构。六是要科学修复沿海生态。严格控制污染源。改变单一粮棉油种植模式,推广种植豆科作物、推广种草养畜,开展植树造林,进行植物修复。整合多种资源和技术,进行综合修复。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的基础设施,构建沿海生态城镇建设平台。启动大规模人工放流海洋渔业资源和伏季休渔,增加海洋经济生物总量,促进沿海生物多样化。

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几点建议

陆群(代表省工商联)

为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建议:第一,更大力度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发展安全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美好江苏的必然选择。我省太阳能产业已经有了很好的规划,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但比较其他地区,我省对太阳能应用的力度还显得不够,政策措施也还需进一步细化。只有大力推广太阳能发电应用,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才能逐步下降。如果不能在太阳能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加之外省市优惠政策的吸引,我们就有可能失去这一产业的优势。第二,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建立生态文明的法律保障机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从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较为完整的政策保障体系。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进一步做到科学、规范,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一方面,在环境容量已经很小的地区,要实行最严格的禁入制度,另一方面,在环境容量能够承载的范围内和达到环境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还要给予准入政策,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全面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经济发展依赖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如果好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甚至不可逆转。因此,在建设生态环境上要做到未雨绸缪,重点做好保护工作。省里一方面要对有限的几个自然保护区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可行的对策措施,特别是要给予一定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要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给当地农民找到致富的出路。第四,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保护。加快海洋生态保护规划和具体措施的出台,制定生态补偿实施办法,建立生态保护的财政补偿机制,逐步实现生态补偿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来源:《新华日报》

一、生态省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2005-08-31

(一)宏观背景

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随着全球性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人类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开始探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于1994年批准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是国际上率先采取行动的国家之一。进入新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强化。

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予以高度关注;出口贸易也越来越多地面临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挑战。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二)现实基础

1.自然地理概况和生态环境现状。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全省人口4647万,有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占70.4%,平原占23.2%,河流湖泊占6.4%;海域面积连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达26万平方公里,有3000多个岛屿,海洋资源丰富。省内地势起伏较大,西南部高,东北部低,主要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地理环境相对独立。西南部为平均海拔800米的山区,1500米以上的山峰大多集中在此;中部以丘陵为主,大小盆地错落其间;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河网密布。

我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充沛,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置多样,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年平均气温15~18℃,多年平均降雨量160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钱塘江、苕溪、运河、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基本发源于本省,除苕溪汇入太湖、运河连通长江水系,其余均独流入海。

我省人口稠密,陆域比较狭小。2001年末,全省共有耕地约160万公顷,人均耕地0.036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二分之一,世界人均耕地的七分之一。平原地区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4.8%,其中水田又占耕地的77.6%;丘陵山区土地利用则以林为主。2001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9%。水土流失状况自1997年开始总体有所好转。

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但总体质量欠佳。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4%(含灌木林),居全国前列。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在全部林地面积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分别占42.69%和41.36%,过熟林面积仅占0.66%。森林资源80%以上分布在浙南和浙北地区,沿海地区及杭嘉湖平原比重相对较小。全省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0.01%,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地。

江河湖泊总体水质良好,大部分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但杭嘉湖等平原河网的水质则超标严重。全省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但沿海一些平原地区过度超采和不合理使用地下水,造成比较严重的地面沉降。全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共有80.2万公顷,其中近海与海洋湿地约57.4万公顷,河流、湖泊湿地12.2万公顷,库塘10.6万公顷。河口和近岸海域资源丰富,但局部地区海域水体污染严重,时有赤潮发生,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主要包括森林、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全省共有物种、地质遗迹、生态系统等保护类型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各级森林公园72个、地质公园3个,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镇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较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至2002年,全省城市和县城园林绿地面积4.18万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为6.32平方米,污水厂处理能力209.52万吨/日。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16个省控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和酸雨发生频率较高。噪声污染处于轻度—中等污染水平,总体水平略有好转。

农村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化肥施用量平均达443公斤/公顷,农药使用量平均达18.3公斤/公顷,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塑料农膜使用总量4.57万吨,覆盖耕地面积24.6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3%。2000年全省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达8.68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0.10万吨,相当于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4%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59%。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加剧。

全省自然灾害以热带风暴(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最为严重,梅汛期洪涝次之,农林病虫害、赤潮、冰雹、地质灾害等也时有发生。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尚需加强,矿区复垦还绿和破坏土地恢复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生态省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3.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70亿元、财政总收入116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00元和4940元;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累计建成高标准海塘1280公里,高速公路1307公里,万吨级以上泊位58个,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000多万千瓦。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也快速发展,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成效显著,建设生态省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九五”以来,全省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总体上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大中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杭州、宁波、绍兴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宁波、富阳被授予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市,杭州市还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绍兴、临安等6个县(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奉化滕头村、绍兴夏履镇等4个村镇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称号。全省各地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村镇和绿色社区活动。

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为主加快向质的提高转变。清洁生产广泛推行,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逐步提高,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已建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204个,面积14.1万公顷;建成53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面积约27.4万公顷;无公害生猪养殖规模达277万头。据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调查,浙江省环保相关产业总产值已达297亿元,居全国前列。有150多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90多只产品通过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对旅游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具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先发优势。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我省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比较充分。政府行政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城镇管理和社会保障、金融保险,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也不断加强。这些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将为生态省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公众参与能力不断增强。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先后出台了《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十五”期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建立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都把环境保护有关指标列入目标管理,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全省11个设区市分别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目标,丽水、衢州两市和41个县(市、区)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全省深入开展“绿色浙江”主题宣传活动,全民生态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大批环保志愿者和公益使者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促进了环境管理与社会监督机制的有效结合。

生态省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是:

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矛盾比较突出。浙江人口密度是全国的3.35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人均耕地不及全国的一半,且后备资源有限。传统工业化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为主,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

人口规模过大,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相对于狭小的陆域面积,人口规模仍然偏大,人口素质不高,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9%左右,就业压力逐步增加,高素质人才比较缺乏。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水平不协调,难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和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自然灾害频发,局部区域污染继续加剧。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台风暴潮和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部分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平原河网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全省流域性水环境问题仍然突出。酸雨污染频率和强度未有大的消减。近岸海域和部分港湾海水污染加大,有些海域已成为赤潮多发区。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滞后。地方配套性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一些地方执法不够有力,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

(三)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建设生态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并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

建设生态省,是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我省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日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态省建设是顺应国际潮流、适应WTO运行规则的有效手段,是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态省,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再翻两番,如果不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生态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分阶段、分区域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要求在全国率先建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生态省,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促进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的协调发展,使浙江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四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挥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

——在全市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2月10日)

周效华

同志们:

这次全市审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总结2008年审计工作,部署2009年审计任务,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措施。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很重视,王市长亲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肯定了我们过去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好、落实好王市长的讲话精神,切实做好今年的审计工作。下面,我代表市审计局讲三点意见。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2008年审计工作取得新发展 2008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全市审计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履行工作职责,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全市共完成审计和调查项目165个,查出违规金额5.2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31.19亿元,应上交财政和减少财政拨款3.07亿元。全市还对55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展跟踪审计,审计总金额86.78亿元,审计后核减工程造价5.91亿元、促进节约投资2656万元。全市共有77篇审计报告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批示,其中市局有10篇报告和3篇《审计要情》得到了市委、市政府5位领导的14次批示,有2份调查报告被市委内参《动态与建议》全文刊载。通过审计,还纠正不合规文件3份,促进有关单位出台文件15份。全市审计工作在严肃财经法纪、推进依法行政、服务科学决策、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以绩效审计为引领,财政审计实现新突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确立了新理念。各级审计机关均确立了以民本、效益、责任、管理和服务为核心,以监督检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果为重点的绩效审计理念。同时,还把绩效审计理念引入到专项资金、经济责任和建设项目等其他审计中,推动了审计工作的整体深化。二是突出了新重点。各地将审计重点转向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领域和重点专项资金。市局突出了对廉租房、公园、公交、公共照明等“公字头”项目的审计和调查;溧阳市审计局对土地拍卖资金、物业维修资金、开发区建设负债等6个专题开展了审计调查;天宁区审计局对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资金的使用和效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三是采取了新方法。为保证预算执行审计大目标的有效实现,各级审计机关因地制宜地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市局实行了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的 “集体审定制度”;在一项目的绩效审计中,首次采用了网络调查方法,征集到700多条意见和建议。武进区审计局对预算执行情况采取了“一个中心”、“两头延伸”的审计做法。四是取得了新成果。全市审计机关“同级审”工作报告均得到了人大或政府领导的批示。一些专题审计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引起了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常州市公交发展实施意见》等一些制度、办法相继出台;“推进城市照明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等审计建议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金坛市审计局提出的“建立绿化工程管护制度”的建议得到政府采纳。《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等多家刊物、媒体对我市绩效审计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投资审计取得新成效。2008年,各级审计机关认真落实《常州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的规定,全面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全市共对体育会展中心、高架路一期、BRT二号线道路拆迁等55个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审计总金额86.78亿元,审计后核减工程造价5.91亿元,促进节约投资2656万元,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被采纳777条。该项工作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程、节约投资和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去年的跟踪审计在两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深化。一是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审计内容不断出新。如,市局对快速公交(BRT)二号线道路拆迁跟踪审计中,创新提出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想法,建议对原有道路上被拆除的路灯、交通标志标牌以及绿化、树木等资产进行循环再利用。市园林、财政等部门采纳审计建议,对沿线树木迁移进行公开招标、拍卖,回收90多万元。二是强化审计质量的控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市局、金坛、溧阳、武进、新北、钟楼等审计局分别出台了制度或办法,严格加强对外聘机构和人员的管理、监督,有的还建立了交叉复核、外聘人员“审计日记”和审计情况汇报等制度,严格控制质量。

金坛、溧阳、武进等审计局在全面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同时,积极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共完成审计项目26个,审计核减金额5500多万元。

(三)以关注民生为重点,专项审计构建新机制。去年,全市共对“农村新五件实事”、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抗雪救灾、抗震救灾、财政支农等48项专项资金实施了审计和调查,审计总金额208亿元,查出违规金额717万元、虚列支出484万元,资金滞留、配套资金未落实到位、资金管理不严等问题及时得到查处和纠正,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保障了民生利益,并且构建了防范屡审屡犯的新机制。市局对农村教育培训工程专项资金审计后,促进769万元“国家助学金”及时拨付到位,并发放到学生手中。新北区审计局会同区财政、监察和社会事业局出台2个文件,解决了农村教育负债问题。市委书记、市长对全市抗震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反映的情况高度重视、亲自批示,市纪委监察、民政、财政、对口援建现场指挥部等单位先后制定了10多项规定,促进加强了制度建设。

(四)以问责问效为目标,经责审计又有新发展。根据组织部门的委托,全市共对67个单位的70名领导干部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规金额5570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15亿元,作出处罚决定5份。金坛市审计局查出一名领导干部涉嫌个人经济问题,移送查处被判有期徒刑7年,另一单位一名会计人员因违反财经纪律被开除党籍。溧阳市审计局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也查出领导干部个人经济问题,并移送处理。去年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特点:一是审计项目数量多,全市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接近全年总任务的45%;二是审计对象级别高,市局共对5个单位(部门)的6位副市(厅)级领导干部实行了经济责任审计;三是审计操作方法新,做到了届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党委领导和政府领导“同步审计”相结合;四是审计评价内容广,除了对常规的任期工作目标、财政财务收支和单位、个人遵守财经法纪、廉政规定等内容进行审计和评价外,还根据省厅的统一方案和要求,突出了对土地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执行及外经外贸工作情况的审计和评价。市局针对区、县环保政策执行、环保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了“绿色审计”,引起多方关注。

(五)以强化考核为抓手,基础建设跃上新台阶。一是多措并举,强势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审计信息化工作推进年”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攻关小组、兴趣小组;制定了《计算机应用能手评选办法》等规定;坚持走外送培训和自我培训相结合的路子,加快人才培养,去年又有18人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全市消除了空白点,累计通过人员占全市审计人员总数的20%之强,其中市局占业务人员的50%,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中级培训“优秀组织单位”;积极组织攻关小组、兴趣小组开展各项活动;对计算机审计人才实行“四优先”政策;加强运用考核,推进“三个必须”和“两个100%”目标;深化现场实施软件的运用,共征集应用实例24篇、专家经验42篇,分别为上年的3倍和4倍,在全省评比中受到表彰。

二是齐抓共管,努力提升审计信息宣传水平。去年,各级审计机关均成立了信息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出台了工作意见和考核、奖惩办法,分解任务,狠抓落实,审计信息宣传工作出现了新的起色。去年共被市级以上刊物、杂志及媒体录用252篇,其中新华日报、中国审计报和审计署网站86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市委办的信息统计排名中跻身全市前20名,改变了长期落后的局面。

三是统筹兼顾,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各地审计机关积极参加地方党委政府组织开展的各项争创活动,有效推进了机关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各地以纪念审计机关成立25周年为契机,大力开展审计征文等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加强审计法制建设,先后出台了《常州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和《常州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布暂行办法》;市局和武进、天宁等审计局向社会公开公告了10个项目的审计结果,增强了监督的力度;各地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党风廉政教育,有效维护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审计机关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不仅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能力,而且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工作经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审计工作只有坚持服务大局,主动贴紧经济社会发展中心,才能使党委政府满意;只有坚持依法审计,严格加强审计业务质量控制,才能使业务上级满意;只有坚持情系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才能使社会各界满意;只有坚持开拓创新,推动审计工作实现科学发展,才能使审计自身满意。所有这些经验,都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今年的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审计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审计队伍建设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够适应;审计作用的发挥与社会各界的期望还有距离;审计资源的整合还不够优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有待提升,等等。所有这些,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和改进。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切实做好2009年的审计工作

2009年全市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发展、提高年”活动的各项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把“促发展、推改革、防风险、保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作用;全力推进绩效审计,努力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积极发挥审计服务的建设性作用,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2009年全市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深化政府收支预算审计。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和审计署“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并重的审计思路,以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积极开展全口径政府收支预算审计。要围绕资金分配和预算管理、执行及结果这条主线,围绕人大监督法关于审查预决算的重点内容和预决算编制的要求,深化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关于大力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围绕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配置使用、行政效能、政策执行等重点,深入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部门(单位)预算支出绩效审计;对关系“经济、民生、环境”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开展绩效审计调查,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2009年,市局除对市财政局等部门具体组织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外,还将对市旅游局、农林局、统计局、外经贸局和市科协等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并结合开展旅游专项资金、农林专项资金、外贸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同时,选择部分重大民生工程(资金)开展绩效审计或审计调查。辖市、区审计局一方面要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永恒主题和首要职责,切实抓紧抓好,同时也要选择重点,结合开展绩效审计。

在搞好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同时,各地要继续安排好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决算审计工作。

(二)全面开展建设项目审计。

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以规范建设行为、节约政府投资、提高投资绩效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保障国家、地方新增建设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和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2009年,各地要把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有效投入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开展审计工作。市局要紧紧围绕政府50项重大工程(工作),继续做好对快速公交(BRT)二号线、沪宁城轨、现代传媒中心等20多个重点项目的跟踪审计。辖市、区审计局也要根据政府的要求,及时提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服务。市局和武进区审计局要认真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项目的跟踪审计。相关审计机关还要根据省厅的安排,组织开展太湖水污染治理的跟踪审计。

此外,各级审计机关还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促进节约建设投资、规范投资行为、推进廉政建设。

(三)切实加强专项资金审计。

全市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加大对“三农”、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资金的审计力度。要通过审计监督,在查处和纠正违规问题、规范资金管理使用、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揭示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促进政策落实,推动和谐社会建设。2009年,全市审计机关要根据省厅的统一要求,继续开展“农村新五件实事”专项资金审计、第七期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效益审计和政府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市局将对第一人民医院、公交集团公司的财务收支、惠民政策的落实、经营管理效益等内容开展审计。金坛市、溧阳市审计局要根据省厅的统一方案,认真组织搞好对县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及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另外,市局要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继续做好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公证审计工作。

(四)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

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促进依法行政为目标,不断规范和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委托和省厅的意见,市局将对常工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的领导干部、溧阳市和天宁区两个地方4名党政领导干部以及市旅游局、农林局、统计局、外经贸局、科协、老干部局、地震局、侨联、常州日报社等9个部门的领导干部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辖市、区审计局也要根据组织部门的委托,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要继续坚持届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相结合的路子。要根据不同层级、不同性质的审计对象,突出不同的审计内容和重点,坚持在财政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查清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切实提高审计质量,为组织部门评价、选拔和任用领导干部提供依据。

除做好上述审计工作以外,各级审计机关还要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和要求,继续加强对内部审计和协(学)会工作的指导和督促;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和公检法司等部门做好经济案件的审计查证工作;努力完成领导和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创新理念,开拓进取,全面提高审计工作发展水平2009年中,全市审计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创新进取,不断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坚持“两手齐抓”,发挥“两个作用”。即:一手抓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作用;一手抓审计服务,发挥审计为领导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建设性作用。审计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做到这一点。监督与服务不是矛盾的对立,而是辨证的统一,严格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有效的服务才能体现监督的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审计不仅仅是查错纠弊、维护经济秩序,还应该揭示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这既是被实践所证明的,也是形势发展所需要的。只有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审计工作才能切实承担起法律责任和历史责任,进而更加全面、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

(二)把握发展规律,推进绩效审计。

从审计发展形势来看,绩效审计不仅是国际审计发展的潮流,也是我们国家审计发展的方向。对此,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作了全面部署,省厅也把今年确定为“绩效审计推进年”,并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2年绝大多数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的目标。对此,各级审计机关应予以高度重视,要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推动全市审计工作的深入和深化。2009年,市局将对财政扶持经济发展类专项资金、社区卫生“惠民工程”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等项目开展绩效审计或审计调查。为推动该项工作的整体开展,在今年的工作中,金坛市、溧阳市和武进区审计局要各安排2个绩效审计项目,其他区审计局各安排1个。此外,全市审计机关在其它项目和专题审计中,也要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节约、行政效能等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将绩效审计的理念贯穿于每个审计项目。

为保证绩效审计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市局在年初的冬训中已经组织了相关的业务培训,各地要认真消化内容,积极借鉴经验,勇于开拓创新。在具体的操作上,有的项目可以考虑出两个成果,即一个审计或审计调查报告、一个绩效分析或研究报告。市局会及时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指导。

(三)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工作水平。

各级审计机关要从推进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各项基础工作抓紧夯实,为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提供保障。

一是进一步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各地要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主要原则、基本要求贯穿于各项审计工作之中,指导实践,推动发展。要坚持以审计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审计人员综合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和锻炼,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和任人唯贤之风;要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和廉政规定,进一步塑造审计队伍的良好形象。

二是进一步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要全面落实6号令的规定,坚持和完善“集体审定制度”,严格审计质量控制。要加大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利用力度,促进形成审计结果整改(问责)工作机制。要认真执行《常州市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布暂行办法》,稳步推进审务公开。要根据《江苏省审计机关综合考核办法》的要求,研究和修订我市的相关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要大力整合审计资源,积极改进审计方式,统筹考虑审计资源的调度和安排,加强多个业务部门、多种业务类型和形式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各种审计资源的共享和审计效率的提高。

三是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全市审计机关应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以AO资格认证考试为契机,全面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技能和水平,继续搞好中级人才的培训,壮大中坚力量,积极启动高级人才的培养,为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提供人才保证。要以计算机运用考核和计算机审计能手评比为抓手,强势推进现场实施系统(AO)和审计管理系统(OA)的运用。要以典型带动一般的方式,推动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和区县财政联网审计的突破,今年要求金坛、溧阳、武进、新北四个审计局各实施1个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其他区局力争完成1个。要继续组织攻关小组、兴趣小组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市局还要积极探索数据中心的建立和开发,全面提升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

同志们!今年的审计任务十分繁重,让我们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法院的思想政治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联系当前法院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一、认清法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生命线,这已被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证明。作为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人民法院,特别是在当前,面临着全面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的重任,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必须摆在应有的位臵。

(一)法院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基石。“三个至上”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主义法理思想,是对法院干警和审判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既是人民法院履行职能,保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也是法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体现。只有坚持“三个至上”,才能确保法院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扎实有效,干警的“三个至上”意识才能根深蒂固。

(二)法院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审判工作科学发展的保障。审判工作既要讲法治也要讲政治,法官既是法律家也是政治家。审判工作科学发展的目标无疑是让宪法法律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但法律臵于社会生活,总有一定的差距,法律即使有明确规定,也总是相对原则,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社会实践。要推动审判工作科学发展,就需要法官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出发,最大限度的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而法官的政治性,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的觉悟,无一不是靠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的。

(三)法院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法官队伍整体素质的牵引。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有着生杀欲夺、判定是非的大权。法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案件质量,提高法官队伍素质已成为司法改革和各级法院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忠林教授指出:“对法律人的业务教育必须与良心教育相结合,良心教育优于业务教育,以良心教育来促进业务。”可见,要提高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法官善良正直的作风,公平正义的习性,清正廉洁的品德。

(四)法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和谐文明法院集体的路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而环境对人的思想、工作以及 生活诸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我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各地各部门也都开展了创建“文明单位”“先进集体”等争先创优活动。当然环境的营造也总是离不开人的参与,开展争创活动既是单位整体形象的显现,更是人的思想、道德、工作以及生活态度的反映,必须通过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使每个干警政治上信念坚定、思想上认识一致、工作上积极进取、生活上廉洁自律、情趣上健康向上才能实现。

二、明确法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刑事案件高发、对敌斗争复杂、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法院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特点,联系实际,切实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一是在坚定司法理念上打牢基础。观念决定行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打基础开始,通过组织干警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培养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到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始终与党的事业保持高度一致;要教育干警正确认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实际,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要引导干警运用社会主义法学原理,运用新旧对比、成败相照、中西方社会效果反映,深刻 揭示我国司法制度与西方国家的本质区别,坚定社会主义的司法理念,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

二是在法院改革发展上增添动力。要推进审判事业不断前进,必须搞好司法体制改革。当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越来越温暖、方便、公正、高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重点,大力总结我国司法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把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讲清说透,营造有利于改革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坚定广大干警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及时解决改革进程中诸如人事变动、机构调整、职能变化等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法院全面发展扫清阻力和障碍;加强干警的审判业务技能培训,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和司法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法官队伍管理力度,根据法院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加快法院队伍人才培养,切实解决好法官断层问题,为法院的全面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三是在提高审判质量上构筑支撑。法院工作的中心是审判业务,提高审判质量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工作要组织干警走出去,了解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请进来,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审判工作提建议,与当事人换位思考等,引 导干警树立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思想,时刻想到人民群众的意愿,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当作判定是非的标准;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教育干警树立大局意识,自觉做到刑事审判宽严相济、宽严有度,民事审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行政审判慎重异议、力促和解,尽可能的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要根据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结合法院工作特点,强化廉政教育,坚决杜绝办人情案、金钱案,通过一定的形式,增大法官办案的透明度,促进公正性,保证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四是在促进内部和谐上营造氛围。和谐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抓好和谐法院建设。要时刻提醒干警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控制和调适内心平衡的能力和水平,崇尚“诚意”、“正心”、“修身”,“吾日三省吾身”,养成和谐的心态和人格;要善于引导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提高民主意识,营造民主氛围,落实民主制度,以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要特别注重抓好内部团结,教育广大干警尊重差异,包容个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公平待人,公正处事,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风尚;要及时化解同志间的矛盾、误解,引导干警学会宽容,善用宽容,用宽容消除人之间的摩擦,消融彼此间的猜疑,实现干群之间、人与人之间心灵上连通,感情上融合,工作上协调。

三、增强法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面对新时期法院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法官个人思想的复杂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在增强实效上下功夫。

(一)要把理论教育与开展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理论教育,进行正面灌输,是培育人、武装人的基本途径。但还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通过开展活动,寓教于创、寓教于境、寓教于乐,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渗透到审判工作、文娱活动中去。寓教于创。一次有益的争创活动,能使积极参与者受到潜移默化教育和感染,也能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要通过开展争创优秀法官、优秀办案能手、优秀调解能手等,形成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育人机制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寓教于境。环境可以陶冶人、感染人,要通过开展读书演讲、请身边的典型作报告、举办学习心得体会展评等活动,使干警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寓教于乐。当物质文明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人们自然会向往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法官的职业决定了与寂寞为伴,要通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尽量满足干警的各种兴趣和爱好,缓解心理压力,并通过一定形式的竞技比赛,激发干警顽强拼搏、不甘落后的精神,形成相互协作、团结奋进的风气。

(二)要把建章立制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定的制度措施来落实、来保证。通过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但仅有规章制度还远远不够,要通过谈心交流,做深入细致的经常性思想工作,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形带人,从思想深处唤起干警的进取意识和觉悟。以情感人,就是要把“情”作为谈心交流的基础,待人热情,交心动情,把干警当作亲人和朋友,善于换位思考,自觉产生心理共鸣。以理服人,就是坚持把“理”作为谈心交流的旗臶,在“理”字中顺情绪、化矛盾、觅真理,始终注意以理启迪人、团结人,反对空洞说教,以理消除干警的思想障碍。以形带人,就是坚持在“形”字中树威信、创活泼、祟内涵,做到形象影响人,增强谈心说服的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凝铸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干警的积极性。

(三)要把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结合起来。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对干警的所作所为必须从严管理,通过外在约束的加强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但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因此,还必须在从严管理的同时,加强人文关怀,着力做好从优待警工作。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生存,重视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动之以情,晓 7 之以理,使干警在人文关怀中受到教育,在理顺情绪中得到温暖,通过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四)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与法官职业的高投入、高风险、低收入相互交织在一起,必然带来一系列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应当看到,许多干警的思想问题是由实际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不解决好就会影响审判工作,波及社会安定。法院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思想上查原因,从实践中找对策,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干警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理念,着力解决干警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诸如职级待遇、住房、福利补贴等利益问题,使干警在真切感受到组织温暖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理解,全身心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

下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建设省级生态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建设省级生态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团结动员全场妇女为红山农场的建设谱写新篇章 (2011年8月 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红山农场第一届妇联执委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敬请......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荐5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努力开创“十一五”时期园区发展新局面 ---海淀园管委会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设想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淀园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案例

    饯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心全意为园区建设服务 西塞山工业园是我市“三园一带”大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自2008年8月由省政府批准筹建为省级工业园以来,园区建设工作进入了快......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班子建设情况汇报17

    文件 慈政服务﹝2009﹞17号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班子建设 情 况 汇 报 根据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中心在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指导检查组的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作者: 刘振华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打造省级专业旅游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打造省级专业旅游村 各位领导,大家好!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年,也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

    组织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案

    组织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案 按照县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部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部领导班子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征求意见,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