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资源、打造主体,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时间:2019-05-13 19:0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共享资源、打造主体,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共享资源、打造主体,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篇:共享资源、打造主体,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共享资源、打造主体,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西区从衢州国家休闲区、现代田园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定位出发,落实“品质西区聚高端”的要求,突出西区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功能布局和项目布局,丰富完善西区一期建设,通过“聚商气、旺人气”增强西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发挥西区向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整合资源、融合城乡,以建设繁华西区为主线,做大做强做实服务平台,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型,带动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转变,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一、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城乡,全力推动西区提升发展。西区作为衢州的中心城区,围绕“畅想信安增魅力、品质西区聚高端”的要求,突出规划引领理念,构建市域一体化,强化西区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把西区建设的着力点放在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功能上,全力打造精致紧凑、和美儒雅的现代田园城市。

一是突出“规划龙头”理念。规划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是城市建设的龙头,是现代政府重要的政策杠杆和发展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主导、指导和统筹作用。加强和完善规划工作,始终做到规划先行、规划主导,强化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是优化各种资源空间配置,促进各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推动西区有序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对接城市空间战略研究。西区的开发建设已从“工地型”向“城市型”转变,通过对西区一期未开发地块的梳理,从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土地利用、景观营造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重点完善鹿鸣山半岛区块、严家淤岛、中央商务区、衢纺公司等重点地块的规划设计工作,做好西区一期西拓的发展研究,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导西区开发建设工作的实施推进。

三是统筹融合推进专项规划综合化和区块规划规模化。战略统筹谋划市域一体空间发展,加快全市“多规一合”步伐,加强西区与各区域间综合交通、水利水系、绿化生态、廊道建设等规划联动。实施以交通为支撑的区域联动策略、以保护生态为导向的空间构建策略和产业发展策略,着力打造以山水交融、城乡共生、产城一体为特征的生态田园型西区。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共享资源,优化美化西区环境。西区一期按照丰富完善、提质提速的目标要求,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中心城市品质,促进城市人气集聚、紧凑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工程、园林景观工程、亮化工程、绿道网等项目建设,通过完善设施、整治规范提升环境优势,大幅提升西区综合承载力,带动周边区域共享西区资源。一是以治水拆违为重要载体,打造生态西区。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全面推进截污纳管、河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饮用水工程,实现生猪全面禁养和禁止采砂洗砂,消除黑河臭河垃圾河,落实河长制,建立完善长效运维机制,石梁溪和庙源溪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与柯城区联动,形成从从源头到尾的景观带。全面开展“三改一拆”工作,推进项目化拆违、组团式改造、综合性利用,以开展“无违建”创建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畅通西区。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治堵”、“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为载体,谋划建设城市治污治水、园林景观提升、城市道路畅通、城市功能优化等基础设施工程,优化城市环境,畅通西区道路网,结合市域统一规划的绿道网建设,与周边区域连接,提供广大市民慢行游玩周边风景线,集聚西区人气。

三是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打造文明西区。积极推行绿化养护、保洁维护市场化、专业化管理,加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以科技手段提高西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深化交通治堵,倡导文明出行、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加大力度整治提升力度,深化研究西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优化西区环境。

三、以拓展平台为引擎,转型升级,集聚西区高端产业。西区按照“品质西区聚高端”的要求,发挥区域优势,集中精力,拓展平台,积极发展网络经济、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现代商贸、股权投资、证券基金等新型的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培育和集聚西区产业规模。

一是拓展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发展以现代农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平台作用,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和消费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形成网上网下两个市场,不断增强衢州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服务农业转型升级。

二是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平台建设。现代物流业以其优势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独特作用,已成为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从西区功能定位出发,加快物流基地建设、改造提升沿江岸线资源、完善口岸环境,有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企业的壮大,吸引物流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三是强化招商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视总部经济,把“浙商回归”的重点放到“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上,加大与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的对接力度,引进一批总部基地型、资本回归型、龙头带动型企业,促使西区成为高端产业的汇聚地。

四、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在强化政府均衡托底的同时,以改革的思路、办法、和机制办事业、兴产业,全力以赴加强民生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完善城乡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开放、竞争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就业体系。完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数量更多、收入更高的就业岗位。

二是构筑统一、系统、规范的城中村改造管理政策体系。推行公寓安置、“房票”安置等多种征迁安置方式,加快完成西区一期征迁工作。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满意导向,切实解决群众最期盼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找准改革切入口,狠抓改革措施落地,用制度和技术手段倒逼西区运行方式创新。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项改革部署,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着力抓好公务用车改革,扎实推进城乡体制机制改革。

2015年5月15日

第二篇: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当前城乡发展实际和新型城乡发展趋势,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性路径选择。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巩固发展全面小康成果、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为加快推进XX城乡融合发展,近日我XX调研组深入XX、XX、XX等县区进行调研,并形成一些思考。

一、坚实基础

近年来,全市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扶贫开发体系、生态文明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XXXX年,实现生产总值XXXX.XX亿元,人均GDP达到XXXXX元,居全省第X位。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XXXX年的X.X:XX.X:XX.X调整为X.X:XX.X:XX.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XXXXX元和XXXXX元,收入比缩减为X.XX:X。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速度,差距进一步缩小。贫困人口由XXXX年底的X.XX万户、XX.XX万人下降到XXXX户、XXXX人,贫困发生率由XX.X%下降到X.XX%,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二)城镇体系基本成型。“十二五”以来,全市按照“做美XX、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以“X市XX县城XX重点镇XXX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体系,有力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XX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市,XX县被列为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县。XX撤县设区、XX撤县设市。XX县XX镇、XX县XX镇被列入全国特色小镇,XX区XX镇、XX区XX镇、XX市XX镇、XX县XX城镇等XX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城镇化率由XXXX年的XX.XX%提高到XX.XX%,累计提高XX.XX个百分点,年均提高X.X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三)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围绕城镇体系布局产业园区和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截至XXXX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XXX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XXX个、示范镇XX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XXXX个和XXX个。XX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XX轻烃裂解、延长油田伴生气、延炼XX万吨航空煤油、彩虹光伏玻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XXXX年规上工业增长X.X%,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XX革命纪念地成功创建XA级景区,荣获“中国最美旅游城市”。XX等一大批招商项目落地建设,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第三产业增长X.X%,对GDP的贡献率提升至XX.X%。新经济企业累计达到XXX家,“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通城乡融合发展壁垒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X小时生活圈,以重点镇为中心的半小时生活圈。XX至XX高速公路建成投用,基本实现县区通高速公路、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极大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黄河引水工程建成投运、XX门水利枢纽下闸蓄水,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全面保障。电力、通讯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延河综合治理、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治沟造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XX.XX%,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五)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坚持将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出的XX%投向民生领域,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社会福利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跃居全省前列。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十三五”累计实现X.X万人就业。在全省率先实现XX年免费义务教育、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和建立大病统筹保险制度,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齐头并进,重点镇新建各类住房XX.X万套,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X.X万套,改建住宅X.XX万套,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XX.X%。

二、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脱贫攻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要素自由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村居民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优势与差距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陕考察工作,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为促进城乡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战略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我市自身发展基础都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政策叠加利好。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XXXX-XXXX年)》等一系列政策,对于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良性循环带来历史性机遇。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要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省委“五新”战略任务的全面落实,XX在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改善、一二三产融合、城镇体系建设、民生领域发展等方面将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必然带动全市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二)独特后发优势。随着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提高城镇化率尚有发展空间。XX北连XX经济区,南接XX经济区,随着XX高铁、XX高铁等客运铁路的相继开工和建设,将大大缩减XX抵达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时间,XX机场建成投用,运营航线达到XX条,通航城市XX个,使XX成为XX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连接两大城市群的重要城市,这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内生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三个经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等重大战略实施,也为促进XX对外开放、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发展等带来更多机遇。

(三)新业态、新技术蕴含新机遇。“双创”“中国制造XXXX”“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正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势必孕育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利好因素,为XX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空间。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催生农产品个性化定制、会展农业等新模式,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开拓了广阔空间。

(四)发展基础实、起点高。“十二五”以来,XX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市一策”要求,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引领,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把城乡作为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有机整体,高起点规划中心城区、高标准布局城镇体系、接地气绘制村庄规划,建立和完善了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在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新型城乡格局上实现了先行先试、高点起步。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在我国拥有近XX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充分发挥XX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的“后发优势”,从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等方面入手,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一)优化区域结构,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厚植城乡融合发展新优势,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一是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城市“双修双改”工作,推进XX撤县设市和XX撤县设区,发挥XX连接XX经济区前沿阵地优势,加快打造功能互补的城市副中心,构建“一主两副”城市格局和“一城三区”中心城市圈。坚持改造与拓展并重、保护与开发并举,持续推进中心城市有机更新。加快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推动XX撤县设市、XX撤县设区。择优培育一批示范性精品特色小镇,配齐重点镇、文化旅游名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四五”末城镇化率达到XX%以上。二是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抓住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机遇,加快XX铁路连接线和延长至XX、XX至XX等X条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三纵两横一绕城”高速公路网络。开通加密航线航班,建设黄河沿岸主要景区通用机场,推动航空口岸开放,加快陆路口岸建设,积极发展临空产业。规划建设XX等一批新的水利工程。依托XXX千伏XX至XX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网络等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城乡要素资源共享,缩小城乡之间软硬件差距。三是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XX以及周边城市合作交流,探索形成协同发展机制。坚持“一县一策”,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大县、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名县、生态环境靓县。统筹推进XX区、XX区、XX开发区差异化发展,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做高效益。将位置相邻、产业类同、基础相近的县整合打造成区域组团发展集群,构建以XX为主的洛河经济带,打造以XX为主的沿黄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经济带,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把比较优势打造成发展胜势,着力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聚焦产业融合,构建城乡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建立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共融共生的新型城乡关系。一是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特色主导产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富民增收的“X+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活“产业链”。深入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建设世界苹果之都,带动和助推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发展,在“添绿”中“生财”。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和畜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花椒、核桃、红枣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肉驴、蚕桑、森林猪、鱼类、虾蟹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加快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创建国家和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农业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推进XX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XX)。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鼓励农业与旅游、电商、康养等业态融合,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二是推进工业产业高端化。围绕“三区九园”工业产业新格局,以XX、XX绿色能源化工园区、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XX个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园区经济体量、承载容量、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和XX盆地化工中间体产品,推进能源化工产业精深加工,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油煤气盐电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能源化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跨越。坚持立足能源、延伸能源、不唯能源、超越能源,推进“三个转化”,逐步形成高端能化、高载能、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油头化尾”“吃干榨尽”“循环利用”,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三是推进旅游产业全域化。要依托红色文化、黄帝历史文化、黄土风情文化、黄河自然遗产和自然绿色生态五大旅游板块,将XX打造成世界级黄河文明寻根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坚决守护好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全力创建XX、XX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支持挖掘民俗村、革命老区村、知青村等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一批田园观光类、民俗风情类、农业体验类等旅游名村和文化古镇,开发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通过“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吸引更多的返乡人才、专业人才参与到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中。坚持文旅融合、相生共兴,积极撬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培育休闲、养生、冰雪等新业态,提升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围绕“政策推着要素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盯着市场走”,结合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紧盯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积极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强优势、增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力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打通农民变市民和市民变“农民”两条渠道,实现城市、城镇落户“零门槛”,加快取消户籍迁移限制,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同时可通过居住证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二是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和鼓励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衔接,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医生中高级职称结构比例。三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的关系,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鼓励市县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实行资金捆绑、政策叠加,以县域为单位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县城、重点镇和人口较多的乡村,避免“一刀切”和“撒胡椒面”,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积极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四)坚持共享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对于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优先发展县城和重点镇教育事业,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优化和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新基建”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加快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把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二是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网络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立医疗共同体,鼓励城市大医院与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机制。统筹加强和配备医疗卫生人才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市、县、乡、村远程医疗系统无缝对接,建成互联互通、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远程医疗系统,缓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优质的公共文化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示范镇、示范村创建,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拓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效果,提高服务品质。四是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保对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作用。五是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要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增强乡村治理能力。

(五)创新增收方式,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促进农民多元化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和发展环境,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坚持把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首位,统筹运用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兜住民生底线,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健全精准脱贫长效机制,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制度,研究制定新阶段减贫政策和扶贫方针,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加强规划、政策、产业和机制对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积极培育农民增收新引擎。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市场融合、空间融合,让农民更好参与到现代市场体系中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稳定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双引擎”,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发展一批适合农民参与的产业项目,确保农民收入增长不减速。三是全面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借鉴推广XX、XX等“三变”改革先进经验,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深化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充分发挥减灾体系建设和农业保险的保护兜底效应,确保农民安全增收不滑坡。四是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促就业行动计划,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认真落实低保、优抚、救助等民生政策,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

第三篇: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

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工作情况汇报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2月8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依托近近郊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和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的原则,突破性地抓了景区档次向上提升、产业发展向“农”延伸、市场营销向外扩张、战略目标向全国旅游目的地瞄准,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旅游5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带动全区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涉及乡村休闲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乡村休闲游被誉为全省的一面旗帜,武汉农业生态园成为武汉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全省最重要的农业旅游精品线路,2010年,我区被省政府正

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我区已建成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家,即生态农业园和谦森岛庄园,还有农耕年华风情园、武汉开隆高新农业园、田田生态园、武汉花卉中心等一批以观光为主的农业园区。狠抓乡村休闲游商品加工、包装、销售,开发出了木兰茶叶、木兰葛粉、豆丝、野菜、蜂蜜等土特乡村休闲游商品共有30余种。共有乡村休闲商品销售网点98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区。同时还有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产品远销省外乃至国外。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使乡村休闲游商品销售成倍增长。2011年全区乡村休闲商品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产值达2.1亿元,较上年的1.1亿元增长了1亿元,增幅近100%。

(四)乡村休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以北部生态资源和南部近郊农业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木兰八景”开发建设和观光休闲产业发展,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景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乡村休闲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了旅游核心竞争力,推进了乡村休闲游的突破发展。

二、主要作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全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科学制定全区乡村休闲游发展的方针,使全区旅游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成立区、乡两级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以规划指导发展,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和规划设计单位制定完成乡村休闲游产

游办公室切实承担管理职能。一是指导农民按照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二是加强行业规范,对照省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进行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乡村休闲游的提档升级。抓好从业农民的培训,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训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300多人次。三是加大对乡村休闲游的整体宣传和推介。区政府和企业联手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在省市主流报刊上登载宣传营销资料,在《湖北卫视》上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黄陂旅游形象宣传,提升黄陂乡村休闲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2012年乡村休闲游工作计划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上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将围绕旅游兴农富民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乡村休闲游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做好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乡村休闲游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资源特色,突出重点,树立品牌。抓好扩面串联成片连线开发工作,不断推动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得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2、抓好乡村休闲游项目工作。一是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支持,计划将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研子到大余湾、木兰天池到素山寺、木兰天池到云雾山的旅游公路建设,启动黄陂前

积极走出去营销,在省内外开展2-3次乡村休闲游推介;三是举办一次全区旅游农副产品专题推介会。

8、办好会节活动。一是办好第十三届木兰旅游文化节;二是办好第四届木兰山登山节;三是办好第四届武汉云雾山杜鹃节;四是大余湾油菜花节,五是办好木兰山金秋庙会。同时,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和纳入市级绩效目标的乡村休闲游调查统计工作。

三、几点建议和请求

一是加大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建议建立乡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以农民为受惠对象,加大农舍住宿设施、农家饮食设备、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完善公交线路、交通道路、停车场、乡村环境、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建设。加大对休闲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让乡村休闲游投资商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受其制约,乡村旅游的建设往往难以落实和操作。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休息场所、住宿条件、购物商点与旅游设施建设等,也难以得到正常的用地指标,使不少项目不得不延期实施或流产,或项目仅停留在规划之中。请市办协调解决。

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注重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接机制。建议采取定向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减免所得税等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乡村旅游消费券”,或在干部职工福利中安排一定的消费比例,或倡导中小学安排一定课时到具有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景点,学习和体验生活等,8-

第四篇:城乡人才融合发展措施:区2022年加快推进城乡人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

城乡人才融合发展措施:区2022年加快推进城乡人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实施XX区城乡融合发展突破行动,盘活城乡两端人才资源,带动产业、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良性循环,现就推进2022年全区城乡人才融合发展提出以下措施:

一、坚持城乡人才资源共享

1.坚持城乡人才一体引进。统筹考虑城乡人才差异化需求,一体制定招录计划,年内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人才引进、选调生和民生项目等方式引进40名左右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区直部门和镇(村)、街道(社区)工作。依托XX人才“归雁工程”,同步为乡村引进一批急需紧缺党政人才和教育、卫生等领域学科带头人、成熟业务骨干

2.坚持城乡人才一体配置。按照省市部署,探索实行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事业编制,及时为镇(街道)补充“新鲜血液”,推进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时调整编制配置,加强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人员编制在城乡学校之间、学段之间动态调整。

3.坚持城乡人才一体使用。试点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行共同体学校人事统一管理,推动城乡师资共享、有序流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全区卫生人才一体化配备和管理,在卫生编制总量内统一配备各类卫生人才,加快推行“区聘镇用”和“镇聘村用”。

二、加强城乡人才队伍互建

4.开展党政人才互派挂职。选派40名左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镇挂任副镇长、内设机构负责人,到村挂任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从镇村选派1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区两级对口部门或重点专项工作专班挂职锻炼,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培育城乡优秀党政人才。

5.创新村企人才交流实训。选派10名左右优秀村干部到XX集团公司所属经营单位、区属国有企业跟班实训,补齐企业管理、市场经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积极选聘各级各类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或管理人员到村担任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职业经理。

6.推行治理人才结对共育。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村、“村改居”试点村选拔优秀村干部到城市社区挂职锻炼,明确一名社区党委委员或居委会委员与挂职村干部结成帮带对子,传授社区工作方法和经验,增强村干部社区基层治理能力,为“村改居”工作衔接打好基础。

三、推进城乡人才回引聚能

7.引导专技人才返乡创业。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离岗创业政策到村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企业、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担任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期满返岗后,表现优秀的,优先晋升职级、职称评聘,未入编干部优先纳入事业编制管理,8.推进送智送技下乡行动。采取顾问指导、兼职服务、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模式,全年至少柔性引进3个以上推动乡村重点产业发展的专家顾问和创新团队。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20名左右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通过“科技特派员+项目+服务”模式,到村开展“保姆式”服务。采取一般干部包村、科级干部连村包片方式,选派40名左右农技人员下乡包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农民生产技术难题。

9.实施涉农企业带培计划。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区内食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殖企业依托原料基地、产业园区等建设实训基地,培训本地农民应用新技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带动、保底收益、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共设风险保障金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10.鼓励乡贤能人返乡助农。鼓励乡贤企业家和城市离退休干部选定帮扶村,担任“名誉村长”,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物资资源和市场资源,协助村“两委”成员参与乡村疑难问题解决、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村治理。

四、突出城乡人才夯基蓄势

11.实施现代农民“提能计划”。以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为重点,分层分类组织青年农民、种养大户、乡村能工巧匠等参加农业技能、创业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鼓励50岁以下在职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后备村干部参加职业高等教育,按照“农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升政策水平和履职本领。

12.实施乡村人才“头雁计划”。注重把乡村人才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优秀乡村人才党员培养成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从乡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里培养和补充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级带头人队伍。年内乡村治理人才队伍规模达到200人以上。

13.实施城乡社工“雨露计划”。将城乡社区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纳入全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根据社区治理和服务需要,分层分类开展政策培训。健全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引导社区工作者报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五、保障城乡人才政策融通

14.融通城乡人才评选表彰政策。完善城乡实用人才认定管理、教育培训、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年内评选城市社区工作实用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各30名左右,加强跟踪培养,连续3年每月给予150元的基础奖励补助金

15.融通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政策。对全区农村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动植物病虫防控防疫、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农村人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按认定等级给予补贴,引导乡村本土人才向农业产业发展方向集聚

16.融通城乡社工奖励补助政策。逐步推行城乡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持证上岗制度,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所在镇、街道可结合实际给予教材费、报名考试费、考试往返费用等相关费用报销。对在城乡社区工作连续满3年,并取得初级、中级、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的社区工作者,一次性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5000元的职业津贴。

17.融通城乡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研究完善人才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配套政策,加大人才公寓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人才创业场地和安居问题。整合相关部门人才服务职能,建立“一站式”城乡人才服务平台,开通人才服务热线,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等服务,推动城乡人才资源高效流动

18.融通镇村干部选拔使用政策。注重从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五方面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区直机关提拔副科级及以上干部优先考虑具有镇村工作经历的干部。全面落实镇村干部安心安业相关政策,确保乡镇干部收入高于区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公务员考核优秀等次高于区直机关20%以上。

第五篇: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讲解

打造乡村休闲产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工作情况汇报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年2月8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依托近近郊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和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的原则,突破性地抓了景区档次向上提升、产业发展向“农”延伸、市场营销向外扩张、战略目标向全国旅游目的地瞄准,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旅游5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带动全区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涉及乡村休闲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乡村休闲游被誉为全省的一面旗帜,武汉农业生态园成为武汉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全省最重要的农业旅游精品线路,2010年,我区被省政府正

式命名为武汉市首个湖北旅游强区(县,木兰乡和大余湾分别被命名为湖北省旅游名镇、名村,“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获“2011年中国最佳绿色生态人文旅游节庆品牌”大奖;2011年,我区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县(市、区”和“湖北旅游强区(县”;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乡村休闲游工作先进单位”;长轩岭街和蔡店乡刘家山村分别成功创建2011年武汉市首批旅游名镇、名村。目前,木兰旅游品牌已成为省市旅游业的主打品牌,“木兰八景”已成为1+8城市圈的主打旅游线路,成为湖北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吸纳游客排名为全省前三名。

(二乡村休闲板块建设形成规模。形成观光休闲游产业集群,清凉寨的开发使昔日最穷的刘家山村,今朝成为最美的山寨,农民人均收入连年翻番。木兰草原的开发也使昔日的荒丘变成了“人间的天堂”,“木兰八景”成为华中地区知名品牌,木兰组歌唱响人民大会堂,武湖生态园和谦森岛庄园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园,木兰湖被评为国家级水利旅游景区。同时以景区为依托,大力推进“十百千”工程,即打造十个特色休闲集镇、一百个休闲专业村和休闲山庄、一千个休闲农舍,建成休闲特色集镇5个,休闲专业村10个,休闲山庄68家,其中星级休闲山庄19家,“农家乐”479户,其中星级“农家乐”37家。

(三乡村休闲产业开发方兴未艾。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要求,按照把基地当园区、把园区当景区的思路,依托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及农业产业化基地,以农耕年华景区为龙头形成生态农业观光科普

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我区已建成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家,即生态农业园和谦森岛庄园,还有农耕年华风情园、武汉开隆高新农业园、田田生态园、武汉花卉中心等一批以观光为主的农业园区。狠抓乡村休闲游商品加工、包装、销售,开发出了木兰茶叶、木兰葛粉、豆丝、野菜、蜂蜜等土特乡村休闲游商品共有30余种。共有乡村休闲商品销售网点98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区。同时还有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产品远销省外乃至国外。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使乡村休闲游商品销售成倍增长。2011年全区乡村休闲商品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产值达2.1亿元,较上年的1.1亿元增长了1亿元,增幅近100%。

(四乡村休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以北部生态资源和南部近郊农业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木兰八景”开发建设和观光休闲产业发展,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景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乡村休闲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了旅游核心竞争力,推进了乡村休闲游的突破发展。

二、主要作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全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科学制定全区乡村休闲游发展的方针,使全区旅游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成立区、乡两级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以规划指导发展,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和规划设计单位制定完成乡村休闲游产

业发展规划、红色旅游规划。三是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近几年,我区把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和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乡村休闲游交通、环保、卫生、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对景区建设予以政策支持。成功组织举办了12届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3届木兰山登山节和3届武汉木兰杜鹃节,有力地提高了我区乡村休闲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坚持企业主角,带动乡村休闲产业加快发展。近年我区在开发乡村休闲游产业中共引进民营资金10多亿元,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生态景群——“木兰八景”。这些景区即是乡村休闲游的骨干景区,也是休闲山庄、“农家乐”发展的依托和引擎。

(三坚持农民主体,开发乡村休闲产业合力发展。认真落实“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激发农民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从2009年~2011年3年,省市对我区下拨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200万(2009年45万、2010年75万,2011年80万合计200万。为了把省市扶持资金落实好,让农户感受政府对“农家乐”创业的扶持和温暖,我们积极下到各街乡镇场调查走访,力促按标准提档升级,促进农民全面参与提供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等配套服务,丰富了旅游产品。全区不仅有几万农民吃上旅游饭,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大幅度增长。许多农民成为了酒店业、餐馆业、运输业、农副土特产经营业等行业的老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四坚持行业主管,指导乡村休闲产业健康发展。乡村休闲

游办公室切实承担管理职能。一是指导农民按照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二是加强行业规范,对照省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联合

相关部门定期对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进行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乡村休闲游的提档升级。抓好从业农民的培训,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训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300多人次。三是加大对乡村休闲游的整体宣传和推介。区政府和企业联手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在省市主流报刊上登载宣传营销资料,在《湖北卫视》上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黄陂旅游形象宣传,提升黄陂乡村休闲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2012年乡村休闲游工作计划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上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将围绕旅游兴农富民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乡村休闲游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做好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乡村休闲游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资源特色,突出重点,树立品牌。抓好扩面串联成片连线开发工作,不断推动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得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2、抓好乡村休闲游项目工作。一是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支持,计划将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研子到大余湾、木兰天池到素山寺、木兰天池到云雾山的旅游公路建设,启动黄陂前

川旅游集散中心和木兰山服务区的建设。二是做好已完工项目的验收 和整改,重点做好胜天农庄广场项目、地丰园道路的验收和锦里沟景 区道路项目的整改验收。三是做好2012 年项目的申报,力争申报10 个乡村休闲游支持项目。争取市支持3 家以上企业乡村休闲游贷款贴 息项目。

3、认真做好“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和星级农庄申报工作。计划 认真做好“农家乐”的星级评定和星级农庄申报工作。工作 评定12 家星级“农家乐” 申报评定5-6 家五星级农庄。促进“农家,乐”的提档升级。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4、力争创建 2~3 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利用省市新农村试 点示范片建设,将六指街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区。并在全

区重点建设 一批带动性强、就业面大、有市场前景的乡村旅游点。加大乡村休闲游监管和培训力度。

6、加大乡村休闲游监管和培训力度。监管和培训力度 对乡村休闲游的监督管理 工作中的不作为、乱作为以及严重影响乡村休闲游正常经营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切实为我市乡村休闲游的健 康、有序和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力争培训从业人员 300 人次,提升乡村休闲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7、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进一步加大乡村休闲游 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营销工作力度。区政府将投入专项资金500 万元支持旅游部门推 宣传营销工作力度。动旅游事业发展。其中100 万元用于对旅游企业以奖代补,100 万元 用于媒体宣传,100 万元用于办节办会,100 万元用于奖励旅行社组 团市外游客来黄陂,100 万元用于赴省外推介。一是积极参加上海举 办的 2012 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和在汉举办的华中旅游博览会;二是-6-积极走出去营销,在省内外开展2-3 次乡村休闲游推介; 三是举办一 次全区旅游农副产品专题推介会。

8、办好会节活动。一是办好第十三届木兰旅游文化节;二是办 办好会节活动。好第四届木兰山登山节; 三是办好第四届武汉云雾山杜鹃节; 四是大 余湾油菜花节,五是办好木兰山金秋庙会。同时,积极做好信息反馈 和纳入市级绩效目标的乡村休闲游调查统计工作。

三、几点建议和请求 几点建议和请求 一是加大市 一是加大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 建议建立乡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以农民为受惠对象,加大农舍 斜。住宿设施、农家饮食设备、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完善 公交线路、交通道路、停车场、乡村环境、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 的配套和建设。加大对休闲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让乡村休闲游投资 商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用地 指标难以落实,受其制约,乡村旅游的建设往往难以落实和操作。乡 村旅游的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休息场所、住宿条件、购物商点与旅 游设施建设等,也难以得到正常的用地指标,使不少项目不得不延期 实施或流产,或项目仅停留在规划之中。请市办协调解决。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 注重建立 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接机制。建议采取定向发放 “乡村旅游消 费

券”、减免所得税等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乡村旅游 消费券”,或在干部职工福利中安排一定的消费比例,或倡导中小学 安排一定课时到具有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景点,学习和体验生活等,-7-引导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对接。待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时 期,并逐渐成为卖方市场的时候,逐渐减少上述对接措施,实现乡村 旅游与市场的真正对接。将乡村休闲游整体包装进社区,三是加大乡村休闲游宣传力度。是加大乡村休闲游宣传力度。一年多举办几次。拓宽对外宣传渠道,打响武汉农家乐区域品牌,全 力打造黄陂生态休闲中心。四是强化乡村休闲游工作领导机构。建议在各区局独立成立正 化乡村休闲游工作领导机构。领导机构 式编制乡村休闲游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车辆,下拔专项办公经费,促进乡村休闲游大发展。附:2012 年乡村休闲游项目申报表-8-

下载共享资源、打造主体,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共享资源、打造主体,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关于城乡卫生一体化实施意见制定 情况的汇报阜宁县卫生局 2010年11月26日全县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引导系统内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以......

    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慈溪市委文件 慈党„2010‟1号 中共慈溪市委 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 (2010年3月16日)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试验区先行镇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试验区先行镇 近年来,信阳市狮河区吴家店镇在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紧紧围绕“打造试验区先行镇,建设宜居家园”这一目标,狠抓“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渭南市局于5月21日至25日参加了全市“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对全市十二县市区的......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财政推动城乡统筹经验 船山区财政局 2008年11月26日 2007年10月,市委、市政府确定船山区为市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要求通过3......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委召......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合集]

    为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现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冀发200919号文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