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新媒体时代中基层检察院社会沟通能力的提升[大全]
浅议新媒体时代中基层检察院社会沟通能力的提升
当今社会信息已进入新兴媒体蓬勃发展时代。基层检察院的社会沟通能力不仅仅只体现在处理日常的法律监督工作中,社会群众的高度关注、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得工作中任何失误都会被新兴媒体紧盯,极易引起涉检舆情危机。这就要求基层检察院尽快适应新兴媒体时代的挑战,不断提升新兴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增强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本领,为检察机关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孟建柱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法机关要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说明政法工作在新形势、新挑战下必须要把提升社会、群众沟通能力当做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升基层检察院新兴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笔者浅谈几点思考。
一、对信息化新兴媒体特点的认识
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媒体介质,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其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如网站、微博、贴吧、QQ、论坛、微信、飞信、手机报等等。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包括微博)最为典型。新媒体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甚至有人说现已进入“后新媒体”时代,使新媒体的特性越来越突出。这个后新媒体时代以移动性为显著特征,以双向互动、全空间占用性和社会化为明显优势,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互动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新媒体具有六大特点:一是传播快:传播快如闪电,单位以秒计算。一条信息在网上留存5分钟,就会被转载437次。二是覆盖广。网上空间无限,信息广如大海,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三是式样多。网上信息转播渠道多样,传播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四是影响大。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双向平视交流,一有不慎,就可能小事吵大、大事吵炸。五是作用强。网络问政,载舟覆舟。媒体舆论具在强大的群集传播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干扰破坏能力,正成为一种强大的软实力。六是管理难。新媒体是跨平台融合的综合平台,有根无心,事发难寻,力量强大。新媒体具有双面性,它是交换性传播,可以从虚拟世界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可以使个人行为聚合为群体行为。所以非常难以管理。
近年来,仇官、仇富、仇警气氛充斥网络,总有人紧盯政府、官员、富人和政法机关发布负面信息并妄加评论,搞舆论有错推定,随意“拍砖”。再就是恶搞成风,搞舆论娱乐化,抓住一点失误就不遗余力的丑化政府和政法机关的形象。
二、新兴媒体时代基层检察院面临的形势
新媒体正无所不在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然也包括检察工作。特别是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一起普通案件就有可能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暴。新媒体信息的强大力量和传播速度使得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自主编辑、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并伴随着各种评论瞬间传遍社会乃至全球各个角落。由于新媒体的出现,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包括重大案件在内的许多重大事件与问题,因为通过网络才得以真相大白,网络监督的力量日益得到网民的重视,也对检察院的执法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新兴媒体对基层检察院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人民群众法律与民主意识的增强,使网民对检察工作的监督成为可能,一旦出现有关检察院的网络事件,应对得当则事件顺利解决,应对不当就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的舆论环境和宣传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冲击也无法回避。这就要求我们既高度重视做好案件本身的处理工作,又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不但要善待媒体,还要善用媒体,努力提升新兴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
三、基层检察院在新兴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首先现在很多干警都能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可是依旧麻痹大意,认为自己所处的舆情环境风平浪静,没有危机意识。再次是角色模糊,认为应对网络舆情是宣传部门的事,认识不到应对舆情、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每个检察官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方法不到位。没有认真研究舆情传播规律,网络应用技能掌握不好,遇事有畏难情绪,应对舆情无从下手。手段也只停留在封、堵、捂、盖、删等简单的方法。再就是危机意识淡薄,遇事反应迟钝、表态不及时,信息不透明,甚至出现失语、乱语现象。一不愿说。采用封堵、拒绝、拖延、隐瞒等方法不愿公布真相,引发媒体的质疑和炒作;二不善说。表现在慌着说、躲着说、急着说、随便说,引发矛盾和炒作。三不屑说。对网络有抗拒心理,认为我自己没问题没必要辨白。四不敢说。有了负面信息首先想到的就是删贴,不敢或不会正面回应,往往是越抹越黑。一旦发生问题就手足无措,要么置之不理,推到宣传部门去应对;要么不负责任地乱说乱动,从而引发信任危机,导致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三是工作机制不到位。由于当前基层检察机关普遍存在对网络这个宣传阵地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目前检察机关对于新媒体沟通的措施及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处置制度较为零散,或是原则性的规定,或是针对个案的应急预案,尚没有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四、新形势下基层检察院加强与新媒体沟通能力建设的建议
面对新媒体的时效性、多样性、复杂性等新情况,面对国内涉法的问题越来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现状(对司法公正关注度排名第二),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积极利用网络插手国内事件的现状,在当今社会转型的情况下,大量的社会矛盾集中到检察院,检察院工作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困难也更大。基层检察院只能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新媒体时代检察院工作规律的研究,着力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悉心体察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主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公众情绪,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检察院权威的声音及时传送到微博等新媒体的各个角落,最大限度增加舆论的“正能量”。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在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培养舆情意识。首先要切实提高认识,增强政治敏感性,增强提高社会沟通能力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加强对舆情规律、网络与检察工作的关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形成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工作理念,夯实提高能力的思想基础。其次,要强化平等传播意识,积极抢占新媒体阵地,加强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自有媒体建设,掌握与网民沟通的技巧,提高检察工作的亲和力和公信力。再次,要强化舆情风险意识和监督意识,时刻绷紧办案社会效果这根弦,杜绝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两张片”的现象。
二是要提高“五个能力”。首先是要从提高检察官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抓起。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杜绝网络炒作,要从抓队伍做起,按照中央政法会的要求,重点要提升五个能力:即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和队伍拒腐防变能力。这五种能力相互依存,互相补充,其他四种能力提高了,也就为提升社会沟通能力打好了基础。在与新媒体沟通时,要从维护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面对网络舆情做到既得体又有度,做到不盲视、不畏惧、不回避、不狂燥、不失语,在法律监督中不但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还要做到让社会公认,提高检察工作的公信力。三是要狠抓阳光检察。要坚持源头治理。公开、公正、公平是避免舆论危机发生的根本,不但要精心办理好每起案件,认真制作每一份法律文书,保证案件从实体到程序都不要出现瑕疵。还要有舆情风险意识,一开始就要想到以后公开后的结果。还要开展检察院开放日等活动,让社会各界了解检察院、理解检察院,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做检察院文章的人没有机会。再就是加大检务公开力度,创新新闻发布形式,加强与网民的互动。
四是要培养良好作风。一支队伍的作风对能力养成十分重要,提升社会沟通能力也要从抓作风做起。首先要树立新闻意识、应对意识、忧患意识。要从立案开始,一方面切实改进执法作风,一方面对重点案件建立舆情档案,研判其以后是否可能成是媒体关注的重点而引发舆论危机,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是要树立严谨的作风。每个办案人员出庭支持公诉或接待当事人时,都要想到可能会面对到媒体,想到这个当事人可能是发生舆论危机的燃点,意识到如果自身形象不好,或者语言不文明,作风不严谨,就可能成为被炒作的对象。再次,要有敢打必胜的作风。不要患“网络恐惧症”,出了问题不堵不盖,不推卸责任。不能空走程序不解决问题,本来工作上有瑕疵了,就是诚恳改正,如果应对失当(如习惯性执法等说法),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五是要加强机制建设。一要健全培训机制。将网络舆情应对纳入业务培训范围,打造觉悟高、业务能、能力强、作风好的宣传队伍,同时提高全员应对舆情的整体水平。二要建立舆情研判机制。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定位,通过调研加强对检察工作的舆情风险评估,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对于重大敏感案件,在办案中就进行舆论风险评估,及时制定舆情引导预案。三要建立应急处置机制。搞好舆情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研判,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要通过正面引导主动宣传,积极掌握话语权,培育自己的意义领袖,占领宣传工作的先机。应对舆情的关键还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应对技巧,要保证工作中不失误才是关键,删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要健全民意沟通机制。改进和完善检察机关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机制,健全和创新工作整改情况向群众反馈机制,健全和创新民意转化机制,将防止舆情风险的防线前移。五是建立舆论引导问责机制。对于新媒体所涉及的事件,要尽快明确责任主体,形成舆论快速回应的责任机制,明确责任人,加强各部门的配合,多层次多渠道回应,对出现问题的追究责任。六要健全宣传资源整合和与网络主动对接的机制。完善与宣传、网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互动机制,强化网络外交,主动与重要网站沟通,发展网络盟友和统一战线,在发布、监控和引导上取得外部的支持,保证信息畅通,形成统一、互动、共为的工作体系,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
六是要掌握应对技巧。处置舆情网络事件要从“常、广、早、小、快、真、引、诚”七字诀。“常”就是要将舆情监控做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有常设机构和经常值班的人员,提前监控预警,发现苗头和倾向及时处置,避免小热点演变成大热点,新热点拖成老大难、简单热点衍化成复杂矛盾。“广”就是发展壮大网络宣传和评论的队伍,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办法,广泛设点,密布监控和应对网络。“早”就是及早发现,掌握主动。发现苗头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启动应对机制,通过主动地表态最大限度平息新媒体参与者和“围观者”的情绪,为自己争取主动。“小”就是一出苗头就及时控制,要善于将小事件放在大背景下观察,提高敏感度,将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快”遇到事件要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处置,不等、不拖,快刀斩乱麻。“真”就是公布真相,信而有征、凿凿可据,谎言终究是见得阳光的,一旦被揭穿就很难弥补。“引”就是对于新媒体暴露出来的事件,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有效引导,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诚”就是不要居高临下,不要为自己表功颂德,要尊重民意,以诚相待,耐心答复,真情互动。
郑瑞华:论检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沟通
【内容摘要】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自诞生以来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同时也对现阶段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执法公信力、网络舆情处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升基层检察机关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实现基层检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的“无缝对接”,是摆在当前基层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关键词】 检察工作;新媒体;社会沟通;网络舆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群众和媒体对司法公正、司法改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今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孟建柱同志提出提高政法队伍建设要着力提高五个能力,将提高政法干警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建设作为五个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基层检察机关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要做好基层检察工作,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检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建设,增强应对、引导网络社会舆情的本领。在复杂多变的舆论新形势下,提高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沟通能力,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已经成为基层检察工作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Medium”,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其各种应用形式。通常认为的传统媒体是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那么除此以外的其他媒体类型及应用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它是以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包括网站、微博、论坛、微信、数字电视、数字杂志等。新媒体强调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简单谓之:“所谓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1】。因此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这一概念强调了新媒体的受众这一核心要件,突出了新媒体的技术基础,不再纠结于到底新媒体包括什么类型,而是以高度的概括性从新媒体基于的技术基础、以及最核心的特征来进行的说明。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新媒体具有六大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传播快如闪电,单位以秒计算。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读写处理速度正快速飙升,在短短的时间内便可快速达到千里之外的亿万受众。二是传播形式、方式多样。网上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和形式多样,通过网站、微博、论坛、微信、手机短信、数字电视、数字杂志等形式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实现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三是传播信息覆盖面广。互联网上的空间就好像浩瀚的宇宙,信息量无边无际,信息内容更是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四是影响大作用强。基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及“指数型”传播方式,一个很小的事件就可能被炒作成社会性事件。但同时网络问政等一些利用媒体解民忧、探民情的电子政务方式方兴未艾。媒体舆论具在强大的群集传播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干扰破坏能力,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五是现实管理困难。新媒体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2】。从诞生以来就是一个虚拟的存在体,它具有两面性,可以从虚拟世界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可以使个人行为聚合为群体行为。加之我国对网络监管尚缺乏法律规定,给网络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留有了可乘之机。
二、检察工作与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沟通的辩证关系
当今的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正飞速发展,它正无所不在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由于各类新媒体的出现,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它的出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新媒体信息的强大力量和传播速度不得不让我们高度关注。由于微博的广泛应用,一起普通案件就有可能在网上掀起舆论风暴。现在中国有五亿多网民,可以说人人都是检察工作的人民监督员。新媒体信息的强大力量和传播速度不得不让人惊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惊喜,是很具备价值和前途的信息载体。包括重大案件在内的许多重大事件与问题,因为通过网络才得以真相大白,许多司法腐败、司法不公案件在网上得到曝光并迅速引起关注,网络监督的力量日益得到网民的重视。但是如果基层检察机关处理每一起案件或者是检察干警的言行举止不当,就有可能在网上引起网络舆情,涉检网络舆情的自由互动性、舆论的突发性,易发性对基层检察工作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也对现阶段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执法公信力和与新媒体社会沟通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所以说新媒体给检察工作创造了机遇同时也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利用双刃剑时用其锋芒、避其损伤是检察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下的重要课题。
三、当前检察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对检察工作带来积极一面的同时也给检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新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另一方面作为依法履行法律监督工作任务较重的基层检察机关,更是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类媒体的普遍关注,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在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沟通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的滞后,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新媒体网络的监督普遍缺乏正确认识,有的甚至对新媒体心存恐惧。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理念滞后、认识错位,没有意识到网络也是民意沟通、疏导情绪的渠道,没有意识到网络的强大力量,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对负面信息的危害估计不足,认识不到网上的小问题可能引起大**,麻痹大意,认识不到应对舆情、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每个单位和干警的责任和义务。
(二)能力建设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投入。
在基层检察院,干警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新媒体发展环境,对现代信息条件下新媒体沟通工作缺乏认真的学习和了解,虽然加强了检察宣传工作,但缺少应对网络舆情的学习培训,有的办公室人员身兼数职,应对起网络舆情来力不从心、顾此失彼,更不用说在基层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实现检察机关内部上下级的联动,没有与党委、政法委、宣传、网管等部门形成合力。
(三)应对网络舆情方法简单,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网络应用技能掌握不好,没有相应的技术检测手段及时发现网络舆情的苗头,造成遇事反应迟钝、表态不及时,信息不透明,手段也只停留在封、堵、捂、盖、删等简单的方法。还有的网络舆情收集手段相对落后,应对措施启动滞后,遇有情况往往不愿说、不善说、不屑说、不敢说。
(四)应急制度不健全,缺乏制度性的长效机制。
由于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造成应对舆情的工作制度不健全,且较为零散,有的是针对个案的应急预案,没有形成风险评估、舆情监控、应急响应、事件处置的一整套长效工作机制。没有落实宣传人员的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没有形成宣传工作网络等。
四、提高基层检察机关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沟通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对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沟通的认识,加强检察人员媒体素养培育。一是要客观对待舆论监督,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督功能,真正把新媒体当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的重要平台,当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受和对待网络舆论。二要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单向、封闭、被动的模式,新媒体的大众性特点,又为公民实现话语权和知情权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检察机关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规律,加强对新媒体的使用技能、运作规律的认识,树立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新观念,注重在手段、技术、意识上增强“主动性”,掌握新媒体传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3】。三是要加强对干警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专题培训,提高检察干警处理涉检网络舆情突发情况的能力,不断增强面对新媒体传播的应变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二)做好执法规范化工作,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自身硬才能自身净,做好执法规范化建设就能够在出现舆情突发事件时有所准备,胸中有数。要以“两法”的实施为契机,完善相关执法规范和配套制度。注重从涉检信访、冤错案件、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等入手,分析自身执法不规范的突出问题,坚持严格公正廉洁执法与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并重。以管理科学化促进执法规范化。全面修正、完善和细化执法工作基本规范和民事行政检察办案规范。全面推进案件管理工作制度,修订完善目标绩效考评机制,严格执行职务犯罪案件全程录音录像制度,认真开展网上办案,加强对执法办案活动的全程、实时、动态监管,有效防止、及时纠正执法不规范问题。要坚持源头治理,每位检察人员要精心办好每起案件,保证案件从实体到程序都不能够出现瑕疵。落实检务公开,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公开、公布基层检察工作情况,让社会各界了解检察工作。
(三)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健全工作机制和宣传机构,加强运用管理能力,将应对舆情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与上级院统一的工作体系和沟通机制;二是要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负责网络预警人员,每天坚持对“易燃”的网络舆情开展监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三是要建立舆情研判机制。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调研加强对检察工作的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对于重大敏感案件,认真执行办案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规定明确风险等级,及时制定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预案,根据政治形势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判断网上舆情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及队伍建设的评价和反应。评判机构定期向领导机构提供网上舆情监测报告,为领导机构决策和防范网上舆情风暴提供材料和依据。五是要建立信息发布机制。网上舆论并不都是出自理性的认识,不少盲目及武断的观点在网上随处可见。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要建立正确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建立检察新闻发言人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保证公众有顺畅的渠道了解检察机关检务信息和执法办案的工作情况。建立顺畅规范的新闻渠道沟通机制,检察机关就保证了正确信息的流通性,在最短时间内使猜疑和虚构的事实不至于大面积散播,形成虚假的舆论导向【4】。对网络新闻、消息从线索提供、初稿采写,到审稿签发、网上发送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确保网络宣传工作顺利进行、健康发展,无失实、泄密事故发生。
【结语】提升基层检察机关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只有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不断创新工作,与媒体以及网民等建立相互信任的互动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沟通能力,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沟通中觅得先机。总而言之,基层检察机关在与网络舆论交流的过程中,要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引导好网络舆论的走向,就必须始终坚持平等的理念,“宁可处江湖之远,而不居庙堂之高”,沉下身子,脚踏实地,才能将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沟通工作做好。
浅谈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新媒体时代宣传工作几点意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类似于微博、微信、短信等形势多样的新兴媒体传播技术,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对社会舆论的态势及人们的政治思想意识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类新形势新问题,以湖北省检察院为代表的各省级检察机关已经开始全面谋划和推动新媒体下检察宣传工作的格局和模式,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在基层检察机关,检察宣传工作在应对新媒体信息传播工作时仍然存在的大量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检察工作实际,认真剖析了目前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新媒体应用检察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思想重视不够。
在基层检察机关工作中,部分干警,甚至包括部分领导同志在思想观念上都还没有认识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宣传格局的影响力,尤其是缺乏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对新媒体沟通工作缺乏有效的学习和认真的了解。有的老同志会错误的认为自己不上网,新媒体离自己还很遥远,与己无关。还有的同志会错误地认为在新媒体上报道效果较小,没有传统媒体的作用大,在使用新媒体上有一定得抵触情绪,由此,对新媒体的应用宣传工作没有重视起来,从而导致检察干警在新媒体应用中出现了根子上的疲软。
(二)能力不足,基础力量不够。
目前,基层检察机关的检察宣传工作普遍呈现一人一岗,甚至一人多岗的情况,仅仅一名专职或兼职干警来从事检察宣传工作,不仅要应对传统媒体、而且还要应对新兴媒体的应用,有些甚至还兼职起草大量的文字材料工作,面对这样的局势,想真正的搞好新媒体下的检察宣传工作,也是有心无力的。在新媒体应用中,因为会用到最新的互联网技术,需要检察宣传干警对新媒体的运用手段和技巧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及时的发布信息、回复信息,以及各类的网络舆情检测等,但目前由于基层检察机关宣传工作干警接触新媒体应用比较少、了解不够,同时对新媒体的应用手段能力不足,因此无法正确有效的使用新媒体工具。
(三)设备不足,硬件设施不够。
新媒体应用是需要充足的设备支持,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3G手机等设备一样也不可缺少,同时还需要对应用新媒体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及时检测网络舆情的配套软硬件设备,但在基层检察机关,这类信息化设备并没有能够配全配齐,不但影响了干警对新媒体应用的积极性,同时也限制了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四)机制不足,管理力度不够。
随着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扩展,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和运用新媒体应用工具的过程中也缺乏应有和必要的手段,检察干警没有一个规范、有序的运作和管理新媒体应用的规范机制,这样就会导致在新媒体应用检察宣传工作中出现散乱、无序的现象,同时在面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危机时,也无法进行切实有效的应对。这样的话,一旦出现问题,危害后果将非常严重。
二、基层检察机关面对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意识建设,切实深化对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领导。
目前,我国有近6亿网民,手机网民有4.6亿,微博用户达到了3亿多人,很多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从网上获取,而用好新媒体也正成为检察机关信息化条件下密切联系群众、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基层检察机关要紧紧围绕检察机关工作主题,成立专门的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领导机构,积极构建党组统一领导、综合部门组织协调、业务部门积极参与、全体动员的检察大宣传工作格局,同时强化学习和培训,让全体干警深刻认识到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也深入了解新媒体信息爆炸时代检察宣传工作需要及时转换阵地的紧迫性,由此而提升检察宣传干警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新媒体应用检察宣传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推进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发展,(二)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能力。
要做好新媒体时代下的检察宣传工作,必须建立一支政治过硬、懂网用网、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正规军,基层检察机关要积极整合检察宣传工作资源,把宣传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检察干警优先充实到检察宣传岗位上,同时积极让业务部门中写作能力强的干警加入到宣传骨干队伍中,组建成相对固定的宣传小组,积极组织他们进行培训和学习新媒体时代下的宣传工作技巧和应用方式方法,让他们能真正的了解媒体、掌握规律、提高能力、更新理念、快速适应。因为新媒体的受众十分广泛,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因此,基层检察机关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要不逃避、不推诿,积极主动,敢于面对。特别是对媒体的质疑和提出的问题,检察干警要能够积极回应,澄清质疑,说明问题。要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宣传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来占领舆论制高点,把握舆论主动权。
(三)加强基础建设,切实增强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保障。
要做好新媒体时代的宣传工作,人才是基础、设备是保障,基层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装备保障,舍得花钱添置装备设备,为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插上先进的翅膀。首先要保证检察宣传工作者在新媒体应用中所必备的互联网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硬件设备,同时还需要提供充足的检察宣传工作经费,让检察宣传工作者在新媒体应用时代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再无后顾之忧。其次,要主动的投入资金,积极开发各类新媒体应用程序和软件,让检察机关在各类新媒体中能占据一席之地,有一个发挥宣传作用的平台。最后,检察技术部门要为检察宣传部门做好技术保障工作,如做好门户网站运维、短信宣传平台的运维等工作,确保检察宣传工作稳定发展。
(四)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规范新媒体时代检察宣传工作的运作。
一是建立健全新媒体应用管理体制机制。有效的制度将更好的规范新媒体时代检察信息宣传工作的运作,基层检察机关应该积极的探索建立健全各类新媒体应用运作的体制机制,如检察机关门户网站管理办法、微博管理办法、微信宣传使用和管理办法、手机APP使用和管理办法等。这类制度将有效的规范新媒体应用的运行,让检察宣传干警在使用和管理新媒体应用是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二建立健全新媒体安全预警系统。目前,新媒体已逐渐成为成为社会思潮、民众情绪表达的有效载体,这样也使得公共危机事件引发网络群体事件的偶有发生,社会危机一般最先在新媒体上露出端倪。因此,基层检察机关需要在检察宣传队伍中需要建立专门的舆情检测、传达、应对的专业化队伍,确保在第一时间及时检测、发现和报送事态发展情况。在新媒体事件发生的初期,要做到防微杜渐,尽量做到早介入,杜绝“蝴蝶效应”的出现;新媒体发生的中期,做好疏通工作,事后做好新媒体事件的弥补措施。通过这种方式持续跟踪人们思想情绪波动变化,多角度、多侧面掌握群众思想反应,提出有针对性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切实有效的加强了网络舆情的管理。
第二篇:新媒体视角下基层检察机关提升社会沟通能力的路径探析
新媒体视角下基层检察机关提升社会沟通能力的路径探析
摘要:
以互联网、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也使得各级检察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基层检察机关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做好正面宣传与舆情应对文章,补齐综合素质能力“短板”,探索提升新媒体视角下社会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强化检察工作效果、提升检察队伍形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沟通能力;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思维、诉求表达的途径和方式。2013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孟建柱同志对新时期下政法工作首次提出了要“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1]作为基层检察机关,如何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沟通能力亟待解决。
一、新媒体背景下社会沟通能力解读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形式借助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支撑形成新的媒体形态,如博客、微博、微信、易信、虚拟社区等,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类传统媒体相比,形成“新媒体”。
但是,新媒体之“新”绝不仅仅在于其基于一种崭新的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还在于其开创了一个“社交媒体”或称为“自媒体”的时代。它改变了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模糊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鼓励人们参与、评论、反馈和分享,它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差异,使人类重新“部落化”。在以即时性、多元性、交互性、虚拟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时代,作为群众关注热点的检察工作时常登上“头条”,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和评议。在此背景下,检察机关社会沟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社会沟通能力,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即是其作为社会主体,与群众、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其他社会主体进行交流、信息共享等活动,以获得理解与支持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平等、交互的对话关系,使得检察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可以快速进行信息的分享与反馈,并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体现出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载体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同样也表现了新媒体视角下检察工作在公众关注下的积极互动、开放包容。
新媒体背景下的社会沟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社会沟通不等于宣传。宣传,在西方本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现在通常理解为宣布传达、散播说教,强调单方面的强制与说服,一般不考虑受众,不关注互动。那么,在以多元互动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宣传仅仅只是社会沟通的一个方面。
2.社会沟通不等于禁言。社会沟通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因此,检察机关舆论主动权的把握不以禁止公众和媒体的评价与监督为基础,相反,在保障公众知情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前提下,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回应民生,才是社会沟通的本意。
3.社会沟通的本质强调公共关系的维护。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活动,这正是社会沟通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么,从这个意义而言,社会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置应对两大部分内容。因此,检察机关要提升社会沟通能力,首先就是要处理好言论自由与公正执法的关系,正确把握好新媒体影响检察工作的合理界限,最大程度抑制网络民意对检察工作的消极影响,从而达到双方的相互适应和理解。
4.社会沟通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基层检察机关的社会沟通,强调了检察机关与基层群众、社会大众的交流、沟通,倾听群众的意见,主动的信息共享,坚持了以人为本原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
二、基层检察机关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挑战与困境
当前,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形势,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诉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媒体时代无孔不入的监督,将检察机关的执法行为放入四面透明的玻璃房中,检察工作细微的偏差和瑕疵都有可能成为舆论对社会公正最后一道防线不信任的导火索,从而引发大范围的舆情。这对检察干警在职业道德、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服务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基层检察机关而言,在新媒体无所不在的环境中更好地开展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提升社会沟通能力与水平也面临不少问题。
(一)对于社会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当前,基层检察机关的部分干警思想上对社会沟通能力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尚停留在“关起门来办案”的认识阶段,没有意识到新兴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处置应对的重要意义,对于社会沟通不主动、不积极,简单地将办好案件与做好检察工作等同,将履行职能与群众沟通等同,忽视对社会公众关切的回应,没有意识到网络等新媒体也是民意沟通、疏导情绪的有效平台和便捷渠道,缺乏进行社会沟通的主观意识。
(二)欠缺社会沟通方面的技巧、方法。我国80%以上的检察院在基层,80%以上的检察工作任务在基层,可以说,基层检察机关是检察工作的基础。而且由于基层检察机关离群众最近,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关注度自然也高,但也因此最为繁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部分基层检察机关忙于应对各类执法办案工作,而忽视了对于舆情传播规律、媒体应对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新媒体知识缺乏,政治敏锐性欠缺,应对舆情还停留在简单的封、堵、删、捂等被动应对方式,沟通的能力与技巧不足。
(三)缺乏专业的队伍和机构建设。案多人少矛盾的突出是绝大多数基层检察机关共同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在修改后刑诉法实施后,简易程序全部要求出庭、刑事和解案件增多,以及羁押必要性审查、监外执行刑罚监督等新增职能的履行等等,使原本突出的矛盾更为加剧。基层检察机关无力在专业的社会沟通宣传机构与队伍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原有的宣传干部往往身兼数职,平时缺乏舆情应对的培训与研究,关键时刻应对可能力不从心。
上述存在的问题,暴露出了基层检察机关在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方面“软”、“硬”件的缺乏,成为影响其提升媒介素养、提高沟通能力的掣肘之因。
三、基层检察机关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路径举措
当前,基层检察机关应把提升社会沟通能力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牢牢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和要求,不断深入探寻提升媒介素养与社会沟通能力的路径对策。
(一)创新社会沟通思想理念
基层检察机关处在群众工作一线,应强化“服务为先”的意识,深化“社会沟通也是中心工作”的认识,转变和创新社会沟通思想理念,摒弃以往网络是“洪水猛兽”的错误观念,重新审视新媒体的强大力量,切实加强现代新闻传播规律研究,探索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环境规律,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提高与媒体、公众打交道的能力,最大限度增加舆论“正能量”,不断为检察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社会沟通组织格局
基层检察机关应根据自身职能和组织体系,健全检察长负总责的组织领导体制,推进检察宣传与舆情应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定期研究重要工作、决定重大事项。树立全院一盘棋理念,通过基层检察室等基层服务“触角”作用,完善信息宣传、舆情应对、检务公开、联系基层、信访维稳、矛盾调解等机制和人员,建立健全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强化与上级检察机关和当地宣传部门的协调沟通,不断完善社会沟通工作组织体系格局。
(三)提高检察宣传工作水平
1.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是一项复杂、细微、难度大、专业性强的工作,检察机关要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设定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将成立一支关键时刻拿得出、顶的上的检察宣传队伍作为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重点培养干警综合运用法言法语、网言网语、群众语言进行宣传、对话能力,提升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水平与实效。
2.搭建多元化沟通联系平台。充分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有力工具,及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检察门户网站、网络在线交流等多种新载体,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公布检察工作动态,畅通群众控告、申诉、举报、维权渠道,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沟通,及时回应民声,不断满足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微博为例,据统计,全国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实名认证微博已达1.8万多个,发布微博近1400万条,拥有粉丝3.4亿,政务微博在发布案件信息、传播法治理念、吸纳民情民意方面凸显重要作用。
3.主动推行检察信息公开。新媒体时代,基层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愿望强烈。因此,积极推进检察信息的公开成为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重大刑事案件、涉及国家和集体利益案件发生时,执法办案整个过程,包括案件承办人本身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执法裁判的权威性并不是自明的,执法裁判权的合理性本身也需要论证”
[2],因此,检察机关应当主动打破检察工作的神秘主义,及时加强释法说理,适时公开案件进展情况,回应热点关切,尊重和满足媒体知情权,避免各类揣测、怀疑等不实新闻抢占舆论先机,引发舆情。通过开展“举报宣传周”、“检察开放日”等活动主动向社会公众展示检察机关职权范围和工作内容,真诚欢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真正实现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同时,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对于促使检察机关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检察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1.培养舆情意识。网络凝聚的“主流”民意并非全部代表事实真相。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称,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
[3]因此,检察机关要加强媒体传播规律的学习和研究,增强政治敏感性,培养和树立舆情风险意识,形成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工作理念,杜绝怀揣“舆情应对是宣传部门责任”的错误思想,切实增强应对舆情、化解矛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建立舆情监测、收集机制。健全和创新网络舆情收集转化机制,实现网络民意的具体转化,便于及时发现舆情苗头,快速提供决策分析。对于收集到的相关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汇总、分类、筛选、分析,及时掌握该舆情的发展动向和新情况,综合分析判断涉检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范围和影响力,提前做好监控预警。
3.建立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办法,促进舆情引导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设定专门的舆情研判机构,根据不同舆情风险协调制定处置方案与应对策略,拟定信息发布口径和舆论引导方案;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畅通与社会媒体的沟通渠道,统一进行权威发布,或试行重大案件听证制度,主动邀请媒体、公众参与听证,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4]避免舆情进一步扩大。掌握沟通技巧,与网民、媒体、当事人开展对话要综合运用法律思维和社会语境,善于借助新媒体以基层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沟通和信息发布,善用检察权威专家意见培育主流民意,正面调控舆情发展,引导司法公正。
注释:
[1] 2013年1月7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五个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着力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着力提升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着力提升政法队伍拒腐防变能力。
[2] 华为民:《努力实现新媒体与检察工作的良性互动》,《人民检察》,2013年第10期。
[3]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华为民:《努力实现新媒体与检察工作的良性互动》,《人民检察》,2013年第10期。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检察院,浙江 诸暨 311800)
第三篇: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教师该如何阅读
当下,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助力教育教学实践?
一些教师更看重传统的纸质阅读,排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阅读。其实,新媒体阅读与纸质阅读一样,都是全民阅读的一种体现,以什么方式读书,读传统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完全在于个人选择。两者并不冲突,阅读的深浅并不会因介质而决定。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不一定是浅尝辄止的。从甲骨文、竹简书、帛书、手抄纸书到今天的大批量印刷书籍,人类阅读的介质在不断变化,但人类思想的传承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作为教师,海量的知识存储十分必要。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新媒体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而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而是以“学习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新媒体阅读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存储量,拓展教师的阅读视野。教师只有广泛地吸收各门类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贮备,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阅读需要分享,基于阅读的专业对话、合作互动,对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在传统阅读时代,阅读是一种相对独立和私密的行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缺少即时互动。但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情况大大改变了,“私人笔记”变成了“公开日志”,读书的乐趣也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变成了“评论”和“分享”。新媒体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到教育大家的谆谆教诲,“观摩”到杰出名师的教育示范,从他们身上找到成长的路径,获取提升的力量,这是传统阅读难以做到的。志趣相同、有共同成长意愿的教师,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阅读群,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同步完成阅读内容,读后分享阅读心得……借助新媒体,教师阅读由个人行为扩展为群体行为,让阅读更有动力。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让阅读成为一种生命状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做新媒体时代的优秀阅读者,时刻成长自己,才能成就学生!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如何密切联系群众
试论新媒体时代如何密切联系群众
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委党校 刘春雷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随之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这条路必须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正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也日益成为普通民众接受信息和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新媒体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也提高了群众路线的实践效果。如何充分把握新媒体的规律和特点,利用新媒体做好新时期的党群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是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者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新媒体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时代意义
数据显示,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达到4.2亿。精彩的网络以其开放性、高速度、多媒体、交互式等特点,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网络的不断普及,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正成为他们沟通联系、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已不可逆转。
1、新媒体的方便快捷,有利于快速组织动员群众。
新媒体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的即时传递,其超时空传播和资源共享的优势,既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最新的信息资料,又为我党快速动员人民,传递党和政府声音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重要渠道。如汶川特大地震,震后十几分钟,灾情信息就由新华社向全球播发,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每天召开,电台、电视台、互联网24小时滚动直播抗灾进展,中华民族在巨灾面前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表现令世界动容。
2、新媒体的广泛覆盖,有利于正确实施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年龄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民间舆论常常在新媒体上迸发出强大力量,形成很高的关注度、号召力。充分利用新媒体,采取必要的抑恶扬善,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对舆论实施正确引导。
3、新媒体的信息集散,有利于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以往信息交流中的地域限制,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集散地,这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各级党政机关在各大网站开辟专栏、设立论坛,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积极抢占这一舆论阵地,可以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侵袭,避免外部敌对势力和消极思想对群众的误导。
4、新媒体的公开透明,有利于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仅使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而且拓展了群众的监督空间和渠道。现在,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记者、编辑,可以进行现场连线和现场直播。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全社会的集体监督,使党政机关在用权谋事上必须更为谨言慎行,更加注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工作,更加注重、尊重与维护群众的权益。
二、新媒体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挑战
1、新媒体发展迅猛,对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形成挑战。
有的党员干部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作用大同小异,做好党群工作无需开辟新的路径,没必要费时间、花力气去学习掌握,没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建设;也有的仍把新媒体看做是驯服工具、传声筒,不去深入研究新媒体给党群关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的党员干部对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民主性知之不深,只是被动盲目地接受,不能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键有用的信息,对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认识不够,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不能及时充分地回应,导致群众产生意见甚至是偏激情绪,对待网络信息简单地删、封、堵,甚至在发现不良信息时,置若罔闻、任其发展,缺乏警觉性和敏感性。
有的党员干部在发生公共事件后不愿、不敢及时公开信息,给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群众留下机会;不敢面对记者,导致流言遮蔽真相,正确的信息被堵塞;特别是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个别党员干部对媒体隐瞒事实真相,致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新媒体监督广泛,对党和政府的形象维护形成挑战。
新媒体广泛透明和资源共享的特点,使党员干部公开透明地暴露于媒体和公众监督之下,如果党员干部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就很容易失去形象和权威,难以有效地发挥新媒体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作风转变不力。经济快速发展,在提高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引发了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贪污腐败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们很容易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寻求思想共鸣、宣泄不满情绪。这就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做好群众教育疏导工作。但少数党员干部意识不到新媒体的力量,不能与群众平等交流,仍习惯于高高在上、我说你听的说教,不仅降低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更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
二是工作方式落后。少数党员干部不重视新媒体的建设与运用,党群工作方式相对滞后,互动交流渠道不畅,常常出现与发展形势、工作任务、群众思想脱节的现象,这必然给党的形象和威信带来损害。
三是监督意识淡薄。新媒体传播多元、广泛,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监督党员干部及其亲属的举动,借以衡量党和政府的公信度。少数党员干部漠视网络声音,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
3、新媒体复杂多元,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挑战。
第一,主导地位遭受冲击。新媒体既是信息传播工具,更是一块争夺异常激烈的思想舆论阵地。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实力和网络技术优势,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势必对我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影响和冲击,对我们党一元化指导思想构成挑战。
第二,信息真假难以辨别。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多元复杂,使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很大,这些信息有的是真实有效的,有的是虚假甚至是恶意的,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客观事实的反动言论,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混乱。
第三,控制能力有所削弱。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其信息的传递、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人们不再仅仅听从单方面的报道和阐释,传播的教育色彩被淡化,传播的娱乐价值上升。所以,在各种信息传播中,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说服群众,为民众所接受,发挥其教育引导群众的功能,其难度越来越大。
三、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的对策思考
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在群众中的广泛普及,使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其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需求不断增强,对党政权力的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日常活动都处在群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新媒体多向即时互动、去中心化耗散传播和交互关注的问政、反腐,无不彰显出新媒体在沟通和动员方面的强大威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
1、积极应对,提高党员干部对新媒体的认识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网络舆论虽不是主流的声音,但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晴雨表”。所以,如何做到对网络舆论既重视,又不片面迎合,这是领导干部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第一,不害怕。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单向灌输的模式,习惯了舆论环境的单纯和“大一统”,而新兴媒体的兴起,使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变成了今天的报道员和评论员,过去许多被沉默的声音在今天也许会引起轰动,成为关注或焦点,这样使得有些同志感到惶恐和害怕。其实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民间表达总是需要渠道,所以领导干部应该要研究面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心态,同时也要征求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主动打造交流的平台,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二,不轻信。我们常说网络创造了眼球经济,要吸引眼球,所以网络舆论常常比较敏感化、情绪化,有时还带有非理性色彩。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也往往让人不经仔细思考、深入分析就发表意见。领导干部要提升把握舆情焦点的洞察能力,从表面深入事情的本质和核心,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关注社会公众的议论和关注的问题,主动进行提示,进行有效的引导。
第三,不逃避。应该说全面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不能改变的现实。我们只能顺应潮流,争取主动,才能在开放的舆论空间中树立起主旋律的风向标。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树立引导舆论的责任意识。一是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换中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立场。二是要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三是要主动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领导干部比普通群众应该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发挥官方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占领信息发布的制高点,及时为群众解疑释惑。
2、广开渠道,利用新媒体密切联系群众
网络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这样一种手段、一种平台。领导干部应该经常上网倾听群众的呼声。比如人民网的“观点”,光明网的“光明观察”,新华网的“言论”。领导干部还更要重视本单位、本地区自己的网络,了解来自网络上的批评建议,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
各级党员干部要通过个人网站、论坛、博客,开辟“民声通道”、“网上信访”、“人民心声”等栏目,拓展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使人民群众能够真实表达所思、所忧、所怨、所盼,从中了解民情民意,汇集民心民智。针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前端征兆,在政府网上设置热点问题在线调查,广泛听取网民心声和诉求,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需求,层层跟踪督办,回访落实情况,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条件,创新多种监督方式和手段,依靠公众舆论力量规范党员干部行为,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政府网站建设是利用新媒体建立通道的重要措施。现在政府网站和官方媒体的网站建立很完善,但是应用得很差。政府网站运用的效果以及老百姓对它们的期待反差非常大,甚至群众指出网站 “撂荒”。“撂荒”指重建设、轻管理、内容陈旧、对群众吸引力不强。某些政府网站信息和服务的覆盖面不够,实用性程度比较低。有的政府网站,现在看到的还是多年前对网友的一条反馈,再往下就没了。一些政府网站已经沦为了一种摆设,空有其壳,少有实质内容。各级政府官员要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把网络、政府网站作为关心群众疾苦、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和通道,努力做到来信、来电要给一个回复、给一个反馈,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政府网站要真正活起来、运作起来,要和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挂起钩来。
政务微博是一个新生事物,近一两年的时间发展非常快,爆发式的增长。政务微博的创办应该说拉近了机关和老百姓的距离,成为党和政府与网民之间的新的沟通和政民互动的新渠道,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政务微博将会成为今后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个主渠道,也可以成为政府对于网民有效服务、有效互动的一种桥梁。但是也出现一些情况,在发展当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份专业报告称,当前的政务微博当中,80%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一直在自言自语,起不到和群众沟通的作用。
3、完善制度,建立危机预防和应急机制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公众舆论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甚至以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攻击来表达观点。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管理网络媒体,一旦遭遇重大事件就可能失语或失控,势必对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影响。
首先,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新媒体的管理涉及宣传、广电、通信、公安、安全等多个部门。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责任不明、效率不高、推诿扯皮等现象。因此,要整合新媒体管理的相关行政资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协调各方、共同管理的体制机制,改变“多头管理、都管都不管”的情况。要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建立权威、协调、高效、完整的管理责任链。各省市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公安网监要形成互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各自掌握情况,在重大事件和敏感问题上,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合力。
其次,要建立信息监管体系。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监管机制,是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保证。各省市要设立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建立一支专业民意调查队伍,负责对社会各类信息的监测、收集和研判,确保在第一时间报送事态发展情况。还要建设一支有影响力、有说服力、贴近网民、令人信服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引导公众舆论、宣传党和政府主张。各级领导应定期听取舆情综合分析报告,针对舆论热点敏感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媒体舆论,遇有重要舆情和敏感信息要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要通过立法规范、网络实名等形式,建立完善监控举报体系,大力消除不良信息流通。要会同公安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发布恶意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个人和网站,公开进行宣传报道,警示和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
第三,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实践证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正确引导舆论是一个关键;一旦舆论引导不当,就可能造成舆论危机,引发社会危机。因此,党员干部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把握好先机,第一时间抢占信息制高点,不给谣言和小道消息以传播空间。要按照信息公开原则,采取新闻发布会、记者专访、网上答记者问等形式,随时与媒体记者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公开、透明地提供权威信息和解释,形成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合力;要采取协商对话、现场交流、沟通引导等形式,积极疏导公众情绪,有针对性地化解社会矛盾,尽早赢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断给执政党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党群沟通的有效渠道。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时代特征,不断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参考资料:
1、《新媒体与党群关系研究》(党政干部论坛)
2、《中央党校地厅班谈“新媒体时代党的群众工作”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徐宝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密切党群关系初探》
4、《走好群众路线要善用新媒体》(求是理论网)
5、《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专刊》(2013第9期)
第五篇:提高政府官员与媒体的沟通能力及新媒体时代的危机沟通策略(上)
提高政府官员与媒体的沟通能力及新媒体时代的危机沟通策略、方法与技巧(上)试卷
1、邓科主任认为,王勇平的经历,可被视为当下官员与媒体、官员与大众关系的浓缩样板。
正确
错误
2、邓科主任认为,当代的中国新闻正处于转型期,以王勇平为代表的新闻发言人的经历,正是其中的缩影。
正确
错误
3、邓科主任指出,对新闻事件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应对,其后果可能会导致一个政权的垮台。
正确
错误
4、邓科主任指出,市场化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整个媒体的生态格局,会对社会的阴暗面有更多的关注。
正确
错误
5、邓科主任指出,中国新闻体制的质变过程自成体系,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大背景无关。
正确
错误
6、邓科主任指出,中国的新闻发言努力展现开放的态势,努力跟现代社会接轨,展现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与媒体的现代关系,但是配套没有跟上,反而产生了一些摩擦和误差。
正确
错误
7、邓科主任指出,当下的中国新闻正是转向的时候,像王勇平他们这一时期的新闻发言人,其实也是中国“列车”主动转向的一个产物。正确
错误
8、邓科主任指出,在非典之前,全国上下对新闻发布持抵触、不开放的态度。
正确
错误
9、邓科主任指出,前苏联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采取瞒报措施,使用一切手段封锁消息,在事后民众和他国得知消息后,受到了猛烈的谴责,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成为前苏联解体的隐患之一。
正确
错误
10、邓科主任指出,1949年之后,中国仿照苏联的真理报模式,建立起来一整套新闻管理体系。
正确
错误
11、邓科主任指出,媒体新闻属性回归之后,新闻行业逐渐形成共同体,出现了独立的职业操作规范、操作伦理。
正确
错误
12、邓科主任指出,媒体对批评性报道的用力,来源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媒体本身的属性变革。
正确
错误
13、邓科主任指出,中国新闻体制的质变是随着中国的改革转型一同发生的。
正确
错误
14、邓科主任指出,目前中国的媒体逐步由“啄木鸟文化”时期过渡到了“喜鹊文化”时期。
正确 错误
15、邓科主任指出,非典时期,我国媒体报道与网上传言的时间并没有差别。
正确
错误
16、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行的转折以下列哪个事件为契机?
汶川地震
九八年洪水
非典
切尔诺贝利事件
17、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免职是在2011年的()
7月16日 8月16日 9月16日 10月16日
18、《彼岸掠影:一个中国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在美国的见闻》一书的作者是()
王勇平
王旭明
武和平
毛群安
19、国新办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是在哪一年举办的?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21、曾有人指出,下列哪个事件“改变了前苏联的一切,改变了人们对于科学的信赖,也改变了人们对于社会的信赖”?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
苏共二十大秘密会议事件
前苏联“八一九事件”
前苏联“哥伦比亚”号解体爆炸事件
22、在国新办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大约有多少位新闻发言人参加了培训?
100多位 200多位 300多位 400多位
23、在国新办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有多少个部委的新闻发言人参加?
33个 44个 55个 66个
24、曾直言“我的生命不能承受新闻发言人之重”的是下列哪位新闻发言人?
王勇平
王旭明 洪磊
姜瑜
25、邓科主任指出,称自己是政府化妆师的是下列哪位新闻发言人?
王勇平
王旭明
武和平
毛群安
26、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曾获得人民网“十大最受网友欢迎的嘉宾”。
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未获得过人民网“十大最受网友欢迎的嘉宾”。
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曾是国新办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培训“黄埔一期”学员。
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曾是国新办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培训“黄埔三期”学员。
27、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曾指出,记者是新闻发言的敌人。
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不认为,记者是新闻发言的敌人。
邓科主任指出,对新闻事件错误的处理方式,代价可能是一个强大政权的垮台。
邓科主任指出,对新闻事件错误的处理方式,代价不可能是一个强大政权的垮台。
28、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邓科主任指出,媒体对批评性报道的用力,来源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媒体本身的属性变革。
邓科主任指出,媒体对批评性报道的用力,来源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政府的变革。邓科主任指出,市场化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整个媒体的生态格局。
邓科主任指出,政府化媒体的兴起改变了整个媒体的生态格局。
29、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目前中国的媒体逐步由“啄木鸟文化”时期过渡到了“喜鹊文化”时期。
目前中国的媒体逐步由“喜鹊文化”时期过渡到了“啄木鸟文化”时期。1949年以后,我国媒体建立的真理报模式的内容之一是党管新闻。1949年以后,我国媒体建立的真理报模式的内容之一是市场管新闻。30、1949年以后,我国模仿前苏联真理报建立的新闻管理体系,包括的内容有下列哪些?
党管新闻
以正面报道为主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
媒体的政治权威和经济来源基本上来源于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