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时间:2019-05-13 19:1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第一篇: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刘圣华

2008年第4期 ——社会建设

近几年来,阳新县针对全县农村富余劳力多、城镇下岗职工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把促进就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来抓,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让广大就业对象多就业、就好业、创大业。近3年来,全县帮助实现就业再就业6.6万人次。2007年,我县被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促进就业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劳务经济开发工作先进县”,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十大劳务输出先进县”之一。

一、从组织服务入手,实现“盲目型”向“有序型”转变,让就业对象顺利就业

阳新县总人口9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富余劳动力2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掀起了“打工潮”,有1/5的人员外出打工,但他们基本处于盲目流动状态。针对这一情况,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组织服务力度,促进了“打工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22万人,年劳务收入达20亿元,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畅通输出渠道。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县、乡镇均建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贯通、相互配合、专人专抓的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把每年农历正月确定为“打工经济服务月”,从正月初三开始,组织县劳动保障、民政、公安等部门到民工相对集中的火车站、汽车站联合办公,为农民工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办理相关证件。为确保足够运力,县政府多次向铁道部申请,从2004年起,铁道部门每年为我县增派4对农民工专列,让外出务工人员走得了、走得好。

打造劳务品牌。我县坚持以劳务品牌带动劳务输出,根据全县有近10万鞋匠的实际,向市场推出了“阳新鞋匠”这一劳务品牌。温州、东莞、深圳等地多家制鞋企业直接到阳新人力资源市场联系用工,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阳新有5.9万人在温州105家鞋厂工作,占整个温州鞋业员工的10%以上。“阳新鞋匠”已成为湖北省十大劳务品牌之一。

实行跟踪服务。为解决阳新籍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我县在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了维权和服务机构。2003年以来,先后在浙江温州、广州东莞等地设立了10多个劳务管理站。通过这些驻外劳务站点,搜集市场用工信息,沟通用工单位感情,维护在外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几年来,驻外劳务站点向县劳动力市场提供劳务信息1840条,组织劳务输出3800人次,处理劳务纠纷100余起。

二、从技能培训入手,实现“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让就业对象轻松就业

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虽多,但过去由于缺知识、缺技术,大多干的是苦力活,挣的是辛苦钱。针对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工作来抓,让务工者在家培训专得下心、学得到艺,外出务工就得好业、挣得到钱。

面向市场抓培训。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学员想学什么就教授什么”的原则,通过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20余家上市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实行订单教学,有的放矢地精选了数控车床、模具钳工、电器修理、电动缝纫等14个热门专业培训课程,每年定向培训专业学员3000余人。创新方式抓培训。阳新县采取“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的培训办法,对数控机床、模具等教学设施要求高、培训时间相对较长的专业,将农村学员请到县城的培训机构集中学习;对电脑、电动缝纫这类“轻便”专业,直接到乡镇、村组开设培训点,让农民学员就近参训。2007年,在镇、村共设培训点18个,开班63期,培训农民工2179人。

政策引导抓培训。县政府郑重向社会承诺:不收一分钱,让你学到一门好技术;不收一分钱,给你介绍一个好工作。对农民工培训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即一律免收培训费、职业介绍费、技能鉴定费,对特殊困难的参训劳动力给予每天10元共300元的食宿补贴。2007年,全县共投入职业培训补贴192.7万元。通过全方位、大规模、高质量的技能培训,提升了劳动者素质。

三、从发展产业入手,实现“异地型”向“本土型”转变,让就业对象充分就业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产业,鼓励全民创业,使许多就业对象实现了 “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发展特色农业提供就业岗位。近几年来,我们依托阳新山多水阔的资源优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特色水产、苎麻、油茶等一批优势板块基地,涌现出各类种养殖生产大户640户,吸纳3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农。

发展规模工业提供就业岗位。坚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建材、冶金、化工、轻纺、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先后引进建成华新水泥、鸿骏铝业、远东麻纺等规模以上重点企业264家,新上各类工业项目822个,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36万个。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落户阳新后发展很快,现已形成年产水泥500万吨的生产能力,吸纳劳动力2000余人就业。

发展第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旅游业,着力推进“两湖一山、两圈一线”旅游开发;加大商贸物流和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发展力度,鼓励支持广大群众在服务行业中找市场,谋发展。目前,全县从事旅游服务、饮食、商贸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达2.8万人,其中,仅食用菌、高粱协会等各类农民中介合作组织就达36个,各类农村专业经纪人有2500名。

四、从政策引导入手,实现“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让就业对象成就大业

为鼓励全民创业,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吸引了一大批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经验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

实行政策激励。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回乡创业的意见》、《关于加快促进再就业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做到回乡创业人员投资办企业与外商同等对待,享受相同优惠政策,并开辟“绿色通道”,帮助回归创业人员解决在创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发挥典型效应。大力培植一批回乡创业典型,引导群众创业。近几年,先后有张绪刚、刘会学、邓光梅等一批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原破产企业职工张绪刚外出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后,回乡买断濒临倒闭的麻纺厂,创建远东麻业公司,目前已形成2万锭麻纺、4万锭棉麻混纺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近4亿元,安排就业2600人。目前,全县在外务工人员有2500多人回乡创业,累计投资13.2亿元,创办或领办各类经济实体,使县内8000多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打造创业平台。为更好地吸引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县委、县政府采取“筑巢引凤”的办法,在浮屠老工业区专门设立300亩回乡创业园,在梁兴工业经济带和兴国州古商城、湖滨花园商业区建立回乡创业基地,并推出一批有针对性的项目,以基地引路,以项目带动,为回乡投资人员创业创造条件。目前,全县由外出人员回乡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660个,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中共阳新县委书记)

第二篇: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并强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该报告一经提出,便博得了民众的一致认同,这也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广大毕业生指明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十七大精神除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之外,还告诫学生要早做规划、做好规划:提议在学生刚入校时就可以让经历了求职过程的老生讲述自己的求职过程,让新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了解现在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思考大学生四年的人生职业规划,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准备,再适时地介绍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许多政策支持和鼓励,让学生理解大学生创业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避免他们在毫无准备下求职或创业过程中的焦虑不安,茫然无措,情绪亢奋,怨天尤人。在这种背景下,针对大学生暑期兼职打工这个主题,我们聊大东昌学院中文系开展了为期两个月(7、8月)的社会调查活动,希冀通过此次努力能够帮助大家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式,调整观念思想,规划人生,为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迎接职场挑战做好准备。现在将此次调查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时代的潮流冲击着一切,昔日宁静的大学校园也不例外。学子们不再重复从寝室到教室到食堂的三点一线,不再满足于除了书本还是书本的单调生活。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院校均涌现出数目不等的校园打工族。他们除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还在校外兼职打工,成为求职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兼职族”已突破最初的贫困生勤工俭学的范畴,从家教、卖报,到化妆品促销、热门商品代理的应有尽有。甚至还有自己投资开店、办公司的。大学生们选择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一定的收入,少数人还构成了校园中的高收入群体。

随着暑期的临近,大学生的业余时间更是越来越多。暑期来临,各商家也纷纷打起了促销战,劳动力市场上的兼职岗位激增;不少大学生和准大学生想在暑期勤工俭学、做兼职;同时,各招聘单位也没有放过这个招工的黄金时期,招聘、招生、各种暑期活动的广告在大学里满天飞,各种诱人的兼职岗位也充斥着校园的各个角落。这些充满诱惑力的广告是否真正的打动了你的心呢?你是否也想在假期加入“打工一族”呢?据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校园频道合作,进行了一项题为“你做过校园兼职吗”的调查。在1399名参与填答的公众中,86.5%%的人表示“自己曾经或正在做兼职”。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儒雅之气的的学子走出“象牙塔”加入打工一族呢?

据了解,我国60%的大学生毕业前没有就业规划,临到毕业难免恐慌就业失准。因此,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现状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进入大学前就做好职业规划,通过校内学习与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之不断完善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达到同频共振。惟其如此,4年用心经营才能换来快乐就业的资本。而兼职打工则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首选。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各个群体对大学生兼职的态度:

一、学生观点

兼职可谓是让学生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做兼职来充实生活,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打工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如果挣的多得还能留着自己用。而且通过兼职与各行各业的接触不仅能积累一些工作经验,还有利于提高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拓宽人际关系网,从而丰富人生阅历。

暑期同学聚会,在谈及大学生兼职话题时,昔日过早走上社会的朋友说道,现在的社会最重要的并不是文凭(当然文凭固然要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能力加上社会的经验。就说我的行业国际物流,现在很多公司要招的人不是大学生。而是很多都不是本科,有社会经验的。所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想进这一行很不容易,除非是不拿工资的。社会是残酷的,但也是现实的,没有能力就要被淘汰。所以我觉得有时候是应该学点个人能力,社会经验的。但是大家打工要明确一个事情,你打工不是为了钱而去打工,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让你学到东西,那才是真正地“赚到”了。

另一个同学补充道:“虽然这个暑假我没有赚到钱,但是我也增长了见识,以前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一个多月来看到和听到了很多别人的经历,以后走向社会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保护自己。以前我见到陌生人就不愿意说话,可是在这里找工作,你不张嘴说话别人就不可能给你机会,所以我现在变得外向了许多。”虽然结果不同,但内心的感受却殊途同归。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多数大学生表示,假期打工赚钱并不是主要的目的,为自己积累社会经验才是他们最终希望的。如果这四年“一心只读圣贤书”,什么阅历也没有,“书呆子”将来毕业时是很难找到一份好工作的。他们愿意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这对他们的未来是有所裨益的。的确,大学的学习主要是理论学习,以及实践体验学习!作为学生,我们的天职就是学习,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我们要全面地学习。但是现时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实践体验学习的机会非常少,残缺的学习导致了学习质量的低下。谁愿意成为一个书呆子?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兼职打工!它能够直接地弥补和充实大学生所缺乏的社会实践体验学习。迈入大学之门的学生,已经成为成年人。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大学生涯开始的时候,就逐步锻炼自己不再完全依靠父母的能力,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会促使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同时在求职过程中,也会使自己提前步入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特别是在寻找打工机会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会使自己提前经历活生生的挫折教育,这就为大学毕业后的求职做好了精神准备,也提高了克服困难的能力。相对于那些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尽管他们在学校可以相互比阔,享受着常人没有的高消费生活,但这种物质上的富有和享受,并不能代表精神上也是富有的。大学生“打工皇帝”可能生活得很艰辛,但是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会成为他们终身受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二、家长观点

然而面对子女兼职打工,家长又持怎样的态度呢?在调查中,一位父亲说起了他女儿的兼职经历:他的女儿今年上大三,假期在某饭店打工。他很不愿女儿打工,尤其是做服务员。他对女儿的选择有些意见,但尊重女儿的选择。他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女儿的成长也有好处,接触社会可以更快地成熟起来。他认为假期打工不是不可以,但要有个“度”,过多的打工肯定会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另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们:我们不反对孩子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出去打工,孩子们在与社会亲密接触过程中,能了解社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对社会适应力。社会实践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在以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兼职经历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学业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本末倒置放弃学校正常课业而去打工,希望孩子们一定要处理好学习与做兼职的矛盾。” 的确做兼职虽然好处很多,但毕竟大学生们还在校园,需要大量的时间学习,如何处理好兼职与学习的关系,对每一个做兼职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对此一位富有打工经验的同学说:“兼职对学习肯定是有一定影响的,不过关键在于自己怎样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因为有兼职的压力,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忽略学习,所以只要有学习的时间,我就会加倍地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因此,兼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成了督促自己的一种动力。”

三、教师观点

东北师范大学一位姓王的老师针对大学生兼职问题曾在网上留言:“大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之前,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体验一下现实生活,这对他们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摸索前进不无裨益。社会可以说既简单又复杂,学生们在做兼职的过程中对社会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不至于在真正走进社会时茫然而不知所措。所以大学生做兼职既能对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又能加速“脱贫致富”,这样的“校园打工族”必然将成为主流。利用假期积累社会经验,对于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竞争力益处多多,还可以弥补学校应试教育对塑造学生性格的不足,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时下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求有工作经历,大学毕业生虽然没有工作经历,但若有“丰富”的打工兼职经历,在毕业求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砝码。”

四、社会观点

据统计,有80%以上的大学生热衷于打工兼职,而一到暑假,大学生打工的愿望则更加强烈。大学生兼职打工的目的很多,但期望在打工中成熟,获取宝贵的助学金则是他们最基本的想法。对于家境窘迫的学生而言,打工则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在走访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表示工资对其而言并无太多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有机会走进一家大公司学习许多学校里没有也根本不可能有的东西。“赚钱不是目的,关键是要学些知识。”这是许多选择新兴职业兼职者的心声。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我们的当代大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经验少,眼高手低现象极为普遍。而兼职打工无疑是一种好的途径。各高校也为学生打工铺路架桥,很多高校建立了勤工助学组织,引导学生从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大大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磨合期。

(一)兼职打工同时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

对于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兼职打工是他们进行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动力。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兼职打工求得人生独立,步入成人的行列,我们无论家庭条件优越与否,我们都渴望独立,需要独立,而独立的首要问题是经济独立,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学费生活费不愁,平日里还可以有不少零花钱用来消遣,但现在你还能像以前一样心安理得吗?那都是父母的辛苦钱。家庭条件稍微差点的同学,虽然高校出台了很多针对大学生的优惠政策,但自尊心让大学生在同龄人面前羞于向上级升手,希望自食其力,打工不正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嘛,用自己的手,挣自己的钱,上自己的学,走自己的路。

(二)兼职打工加强与社会有的联系。

通过兼职打工,可以更早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人生,扩大交际面,提高日后工作的竞争力。打工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中认清自我,丰富阅历,不断成熟。在学校成绩优秀,自我感觉良好,而在社会中能否经的起考验就难说了,打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演练场,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空有纸上谈兵是没用的,实践中认清自己的弱点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对及时调整心态,改进学习方法是大有裨益的。有些大学生处于职业定向的阶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确立职业理想。兼职打工能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三)打工可以减少大学生对社会的恐惧感,培养交际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过,未来的人才标准,交际能力占75%,而学历只占15%。凡是曾经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都知道,工作中融洽的与同事及领导相处在某种意义上比工作能力更重要,交际是一门大学问,而且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需要历练,历练的途径是工作,大学生的工作只有打工了。想象一下,当一个学生红着脸试着第一次敲开一扇陌生的大门去推销自己手中的商品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已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社会经验对一个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笔非常重要的财富,每个学生从学校到社会都存在一个心理断层期,谁能尽快度过这个时期谁就能再竞争中占据优势。

(四)从社会、企业效益来看,公司企业接受大学生兼职打工,他们可以以低廉的价格换来高素质的劳动力,降低经营成本。

第三篇: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研究报告(xiexiebang推荐)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研究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就业工作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大将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这要求我们加快促进就业工作的进度,加大促进就业政策的力度。正确理解“充分就业”的深刻涵义,并根据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研究制定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来逐步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关于充分就业的目标

(一)“充分就业”的涵义。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凯恩斯(1936年)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有“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即指劳动者愿意接受一定市场工资水平的就业但仍得不到就业机会。凯恩斯认为,通过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就能消除“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全部都就业了,而是指在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状况;此时,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仍会存在供求不匹配的摩擦性的失业。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率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称为自然失业率。经济学家们最初认为自然失业率为2%—3%即为充分就业,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的经济和技术变革,标志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水平也上升到5%左右。当代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时还有三个特征:一是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二是劳动关系相对稳定;三是劳动者素质得到较充分开发,对其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充分就业也是国际劳工公约的基本内容。国际劳工组织在就业政策公约(1964年第122号)号召各会员国将充分就业作为一项主要目标,提出实行积极的政策,促进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生产性就业是指有社会和生产效益的就业,而非无效就业)。目前,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将充分就业作为本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四大目标之一,作为政党执政纲领的首要内容。

(二)我国充分就业目标的提出。

我国有13多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发达国家,他们主要面临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不同于其他转轨国家,他们主要面临转轨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再就业问题;还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他们主要面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我国就业所面临的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决定了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未有过的。

作为人口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矛盾交汇到一起,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表现为“四大一突出”,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业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是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首当其冲。就业是每一位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重要保障,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促进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安国之策。为此,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充分就业的目标,把它确定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十七大又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新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具体体现,它指明了就业工作努力奋斗的方向。

我国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是有现实基础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就业总量伴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每年平均为1000万人,近25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成功地解决了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有力保持了就业局势的稳定。在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将为就业持续增长提供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就业作为宏观调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将为促进就业建立起工作的长效机制;近10年来我国在解决就业问题中形成的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和成功经验等,也为实现就业更加充分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三)充分就业的蓝图。

充分就业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状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城乡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出发点。二是市场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渠道通畅,劳动者流动就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环境良好,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三是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失业率调控在社会可承受的水平,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标志。四是大多数劳动者实现就业且比较稳定,并通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持续地增加收入,劳动关系更加稳定和谐,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结果。

到2020年,我国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届时,城乡劳动者应普遍得到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应更加均衡、就业环境更加完善、就业保障更加健全、就业质量更加良好。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就业岗位与有效劳动力资源大体平衡,绝大部分劳动者可以顺利实现就业。届时,我国的新增就业每年保持在1500万左右,在总体规模上能够使新增劳动力得到基本消化,就业总量将由现在的7.6亿人提高到8.5亿人左右。城乡统筹就业和服务业就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就业人数由现在的2.8亿人提高到5.1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1.5亿人;城乡就业结构比例从现在的3.6:6.4变为6:4;一、二、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由目前的45%、24%、32%变为30%、25%和45%。

劳动者素质大幅提高,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基本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经过中等以上教育或职业资格培训,持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二是就业渠道通畅,劳动者自主择业、自由流动、自主创业的环境良好。以《劳动法》为核心、《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为主干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健全完善,政府、用人主体、劳动者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依法调整;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城乡就业的体制分割基本消除,劳动力价格在劳动力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在法律的保障下,劳动者的自由流动成为现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政策环境良好;遍布城乡直到社区村镇且信息联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在公共财政支持下,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能够较好满足劳动者实现就业和提高素质的基本需要。

三是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失业率和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社会能承受的范围内。到2020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下,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200万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左右),社会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半年内;失业人员能将获得失业保险并通过就业服务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准备活动中,失业半年以上者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

四是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就业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在劳动合同的保障下,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休假、劳动保护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劳动条件得到较好改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劳动收入水平有较大增长,中等收入水平劳动者占主体,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并形成正常增长机制;社会保障覆盖所有劳动者,就业安全性明显提高;劳资关系形成健全的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得以解决。

二、关于扩大就业的国家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的提出。

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使劳动者通过就业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经济增长能否拉动就业同步扩大,却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紧密相关。从我国30年的改革发展的总过程看,由于发挥了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不仅使国民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大量有效就业的增加。对比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曾出现的过分倚重发展资金密集或技术密集产业和行业,经济虽能保持增长却没有带动就业增加的情况,更使我们看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重要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资本在企业生产投入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企业改革和调整力度不断加大,都会对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使经济增长带动更多的就业。1995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专门举行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会议《宣言》中首次提出:各国应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提出,面对长期存在的高强度就业压力,以及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换、人口增长高峰等一系列压力,要重新审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选择,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向,从单纯“增长优先”逐步向“就业优先”的均衡发展转变。

在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就业工作座谈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逐步建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些都说明,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和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 发展战略,已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议程。

(二)发展战略的涵义。

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是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总体布局上,在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即通过经济增长拉动更多就业增加,而避免出现高增长低就业的情况。二是在要素投入上,在增加各要素投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真正将巨大的人口就业包袱变为人力资源财富。三是在目标导向上,切实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四是在具体安排上,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予以考虑;在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以及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都要考虑对就业的影响,确保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前三个方面是针对我国国情的涵义,第四个方面则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

(三)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统筹城乡就业,扩展有就业优势领域,调控降低失业风险,并实行就业保障战略。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相对我国自然资源和资本、技术而言,人力资源最具比较优势。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看,提高我国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方面来自于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非农部门,另一方面来自于劳动者教育培训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体系,把经济增长真正转到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实现素质就业,使扩大就业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辅相成。

形成比较优势的发展。

在保持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同时,更加大力发展吸纳就业潜力大的领域,实施比较优势的战略。一是巩固稳定第二产业,大力扩展中、低端制造业和建筑业,稳步实现产业升级,在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中兼顾劳动密集企业和环节,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保持稳中有升。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金融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门类广泛的各类服务业,发挥其投入较少,就业贡献大的优势。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2007年为百分之三十多,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平,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三是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占社会就业总量的80%-90%。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是最积极的一种就业形式,是发挥劳动者自主性、能动性就业的重要途径。创业还具有带动更多就业的“倍增效应”,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长期存在、社会投资吸纳就业有限的情况下,弘扬劳动者的创业精神,依靠劳动者自主创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建立中国就业新格局、新机制也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要加强创业观念教育和典型引路的做法,使更多劳动者通过建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等理念,奠定创业的思想基础,并在社会上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其次,要落实好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和帮助劳动者创业。建立健全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的支持创业政策体系。第三,要加强对健全完善包括开业指导、创业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企业孵化等支持创业的服务体系,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形成全民创业的风气,使创业这一促进就业积极有效途径成为中国经济和就业新的增长点。

实施统筹城乡就业。

统筹城乡就业,就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搞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从体制、政策和工作体系入手,建设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此,要坚持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与就业同步规划;要制定和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规划,对城镇人员的就业再就业与失地农民的就业,以及本地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外地农民工的就业进行统筹安排;要建立健全管理城乡就业的组织体系,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布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转移就业提供有效服务。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权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进行调控降低失业风险。

一是建立就业和失业的评估制度,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革经济制度、制定宏观政策措施时,对预期的就业影响进行评估,如有利于就业总量目标实现,则鼓励实施;如可能导致失业率大幅攀升,则实行相应的失业保障措施。二是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直接产生较大影响时,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从源头控制失业。三是当全国或局部地区出现失业人群过多、过于集中时,有应急的预案和过渡性的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实施就业保障战略。

针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稳定性下降,以及广大劳动者对体面劳动的要求,必须实施就业保障战略,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感,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是要形成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使他们不因人力资源市场竞争而被边缘化,帮助他们通过就业来融入社会,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二是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大力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健全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使就业不但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劳动者不断发展的有效手段,形成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双赢的机制。三是要强化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功能,为劳动者灵活就业以及在工作岗位之间变换提供就业保障,进而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流动,促进更加充分就业的实现。

三、关于促进就业的社会经济综合政策

(一)社会经济综合政策的提出。国际社会对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经历了几个阶段:上世纪30年代以前,就业问题被普遍认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而不需要政府作任何干预。30年代后,面对世界经济大萧条和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失业后果,凯恩斯等人提出扩大有效需求来解决就业的主张,呼吁政府运用增加投资、降低利息等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从而扩大就业;同时开始重视建立社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市场风险。70年代前后,面对石油等危机造成的失业高潮,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开发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就业,并实行改进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的政策。从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注重运用综合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如运用经济政策扩大需求,实行反周期政策减少失业,推进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公共服务提供就业帮助,改进社会保障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等,还通过法律确定政府及工会、雇主协会等“社会伙伴”对就业的责任。国际劳工组织在2001年召开的“全球就业论坛”上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提出:“就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各国要制定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生产性就业被置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核心位置,使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成为宏观经济战略和国家政策的总目标。”

借鉴国际社会经验,我国结合国情实际,制定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主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贸易、产业企业等经济政策和教育培训、社会管理、服务援助、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以及一系列保障措施。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促进就业的有效政策措施。”党的十七大特别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将就业作为加快改善民生的六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我国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实施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在社会经济综合政策上下更大功夫。

(二)社会经济综合政策的涵义。

要将是否有利于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社会经济综合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核心内容,在制订和调整综合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促进就业的需要,使政策实施的结果更多地促进就业。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期,对经济增长速度、信贷规模、外贸平衡、财政投入投向等方面的有相应的政策安排,充分考虑降低失业率的要求。必要时,效率、效益及结构转换等目标要适度让位于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的目标,资本利益要适度让位于劳动要素利益。同时,制定实施更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保障的社会政策。

(三)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应采取的社会经济综合政策。

1.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政策。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通过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发展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拓宽就业渠道。最终实现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2.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要按照法律规定,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建立起政府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同时,规范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一步发挥资金效益。

3.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促进就业政策中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使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就业发挥应有的作用。4.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关键。要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对自主创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使金融支持常规化、普惠化,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更多吸纳就业,有利于发挥劳动者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5.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减少失业的对外贸易政策。将促进国内就业作为制定、调整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政策,调整汇率机制,以及处理贸易争端的重要依据。对由于受贸易磨擦影响较大的行业或企业,适时采取税收减免等保护措施,尽量减少失业。

6.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城乡、区域和群体统筹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实现城乡统筹就业是缩小直至消除劳动者城乡就业差别,实现平等就业。支持区域经济发展,鼓励区域协作,统筹协调不同地区就业的均衡增长;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要根据各个群体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7.实行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培训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体系。加强新成长劳动者就业预备制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强化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8.实行更加有利于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政策。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是保障公民实现劳动就业权,维护和改善劳动者生存状况、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的基本要求。要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明确了就业援助的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帮助,并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等。9.实行更加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劳动者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措施,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能力。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促进劳动者自主流动。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要采取措施,逐步完善和实施与非全日制用工等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促进灵活就业规范健康发展。10.实行失业保险更加促进就业政策。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强对大规模失业的预防、调节和控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努力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防止失业群体过于集中。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避免集中推向社会。建立完善失业监测体系和失业预警机制。

四、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制保障

实现充分就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原则。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二是坚持市场就业导向的原则。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保证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三是坚持贯彻平等就业的原则。禁止就业歧视,为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四是坚持实行统筹就业的原则。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实现这些原则,要形成以下机制保障:

(一)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世界各国政府执政的重要目标,在我国,更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因此,一是要树立就业优先的理念,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发展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目标实现。二是要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六个方面重要职责,即: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三是建立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建立对所属的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的制度。四是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并实行有利于就业的经济社会综合政策。

(二)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要彻底改变目前由于地域、身份、行业、部门的原因造成的人力资源市场分割状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供求双方相互选择,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创业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同时,规范企业用人行为和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三)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促进就业工作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体系。建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对规定的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政府制定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开发计划,通过职业培训补贴等形式,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

建立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对困难群体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的就业援助。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并给予相应补贴;采取特别扶助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对因资源枯竭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采取特殊的扶持和帮助措施;通过税费减免以及给予社会保险或岗位补贴等,鼓励用人单位更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

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充分调动劳动者就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他们发挥就业潜能和提高职业技能,依靠自身努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尽快实现就业。

(原载:2008-3-5中国劳动保障网)

第四篇: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就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我国就业现状的主要特点:第一,失业从隐蔽到公开。第二,我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成为突出的问题。第三,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问题严重,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待解决。第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一再调整所带来的失业。第五,城市经济中新型失业比例不断上升。第六,学生就业难成了新增的矛盾。第七,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失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难题,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首先,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大局。其次,扩大就业规模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第三,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规模,扩大就业。第四,强化服务意识,改善就业结构。第五,优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创业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增加就业。第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和促进就业基金,帮助弱势群体就业。第七,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第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解决就业问题呢?

以创业之策缓解就业难题。创业是最积极的一种就业形势,是发挥劳动者自主性、能动性就业的重要途径。创业还具有带动更多就业的“倍增效应”,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长期存在、社会投资吸纳就业有限的情况下,弘扬劳动者的创业精神,依靠劳动者自主创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建立中国就业新格局、新机制也具有深远意义。首先,要加强创业观念教育和典型引路的做法,使更多劳动者通过建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敢于创新、不怕风险等理念,奠定创业的思想基础,并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其次,要落实好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和帮助劳动者创业。建立健全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的支持创业政策体系。第三,要加强对健全完善包括开业指导、创业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企业孵化等支持创业的服务体系,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形成全民创业的风气,是创业之一促进就业积极有效途径成为中国经济和就业新的增长点。

就业与失业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既产生于又解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经济越落后,失业率就会越高;经济越发达,就业的压力就越小。据测算,我国经济增长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将上升1个百分点。因此,要解决就业难题的最终办法就是要想方设法发展经济。

第五篇: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

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作者单位:宁夏平罗县委党校 作者姓名:谈 伟 华 电 话:*** 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进而引发就业危机。2009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其突出表现是农民工就业形势恶化、农村新增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他们的生计,还关系他们的尊严。就业是民生之本,危机对民生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众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而引发的大量失业。面对新的就业困难,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农民工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有效保障、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影响,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和“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的措施。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中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关键就是要保就业,就业好,社会保障就好,社会就能安定团结,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现状

(一)农民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9年春节过后,返乡农民工的80%,约5600万人已经返城,其余20%以下的返乡农民工还在寻找工作、创业或务农。下半年,将有700万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进入求职队伍;今年全国有610万名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100万人,总计710万人左右。此外,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在经济放缓的 条件下,由于缺乏技能,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也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与技能人才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并存,农民工正面临着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二)部分行业受到冲击

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导向型产业较多,在金融风暴肆虐、发达国家的购买力大为下降的背景下,外向型制造业工厂所受影响尤其明显。温州、义乌、东莞等地的制造业,如玩具、服装、日用品等中小企业倒闭较多,企业的就业岗位需求明显下降。

(三)部分职业需求稳定

对于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工、在建筑业就业的农民工、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农民工而言,他们的就业受到的影响较小。由于国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启动了庞大的扩大内需的计划,建筑业及其上下游行业的农民工吸纳能力将有明显的增强。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具体政策的积极效应日益显现,更多的新就业岗位将被创造出来。

二、帮助农民工就业意义重大

农民工就业在当前的重大意义:农民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事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市场活跃的关键又在于提高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外出打工。通过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渠道,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进而拉动内需。

(二)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发展,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农民工通过就业创业带动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集聚,扩大了当地人口和经济规模,有效推动了当地城镇的建设,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三)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农民工返乡后,通过以工代赈,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个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回乡创业还有利于化解多年来农民工进城务工所形成的一些社会问题,减少大规模的异地流动带来的沉重代价,如留守儿童问题、留守老人问题和农村劳动力弱质化及老龄化等。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通过回乡创办经济实体,有效带动一大批农民的就业致富,为建设新农村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有利于中国工业化进程,是新时期稳步改革的重要推力。农民工为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数亿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满足了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使推进工业化的成本大大降低。农民工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通过市场配臵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向现代化转变。

(五)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帮助农民工就业创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有效形式。工业和城市为农民工提供的就业岗位使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宽裕,精神文化生活也 日益丰富。同时,农民工收入的流入及产业梯度西移,使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当地济经社会大发展。农民工是农民中观念新、素质高、有技术的部分,让他们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人和职员,真正变为城市居民并融入城市社会,可以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强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村全面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做好新形势下农民工工作是应对严峻挑战、推动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提高农民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只有做好农民工工作,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才能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才能稳定消费预期、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才能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增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是,我们谁也不能否定其深厚的草根力量正铸造着座座城市的“辉煌”,一群群流动的农民堪称“社会的脊梁”!如何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安然度过金融危机这一特殊困难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出路与稳定的问题。

(一)把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贯穿于农民工就业工作的始终,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越是在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2008年年底以来,农民工就业形势的恶化,不仅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给 农民工的接收和输出地带来巨大压力,影响社会稳定。农民工就业创业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新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所以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以就业促发展。

当前,在农村特色产业效益还不够明显的阶段,农民工外出务工仍是家庭增收的重要渠道。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在科学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背景下出台的,文件指出:今年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促进科学发展。

(二)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以培训促进农民技能素质的提升。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民工中掌握一般性技能的群体失业较多,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难,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专业技能的农民工,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民工培训缺乏统筹规划,不能很好地适应大规模培训的社会需要。主要表现为:有的培训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办法和基本信息共享机制;有的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培训补助标准不一,导致培训机构和受训人员挑肥拣瘦,“厚此薄彼”;有的补贴水平过低,不足以培养市场紧缺的工种;有的缺乏监管,少数培训机构套取财政补助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必须下决心改革培训体制,整合 培训资源,加强统筹规划。否则,不仅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将贻误提高新一代农村劳动者技能和水平的好时机。

过去面向农民工的培训停留在简单的文化类知识方面,由于受到培训理念和教学方式滞后、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培训效果不容乐观,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实效性。其实,要解决农民工“厌学”问题,就要做到两个字——实惠。一是要增强培训实效。培训机构应站在农民工的立场看待问题,培训的内容应以农民工的需求为标准,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二是尽量减轻农民工的培训成本。这种成本除了培训本身,还包括隐性成本,农民工大都是家庭创收的主力,一天不挣钱就意味着一天没有收入,所以是否参加培训对于本就缺钱的农民工来说,无疑需要慎重考量,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既要改善办学环境,充实师资力量,也要提高农民工的培训待遇。

培训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整合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培训基地、相关企业等社会资源,针对农民工需求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实地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建筑建材、服装加工、餐饮服务、汽车驾驶、家政服务、电器修理等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订单培训、校企培训、地企培训和企内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紧紧抓住“人”这个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倾听群众呼声,创新培训方式,按照把农村富裕劳动力培养成产业工人的思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把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 性工作来抓。真正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开展什么样的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提升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

(三)要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不断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就地转移水平。各级部门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统筹处理好农民工组织输出与就地转移的关系。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坚持沿海就业、异地就业、本地就业与回乡创业相结合,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全力打造劳务基地,提高组织化输出水平。相关部门要着力挖掘本地用工岗位,促进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就业合作,不断满足本地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同时要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建立重大项目用工档案,要求建设项目优先考虑使用农民工。重视发挥城市建设、村镇扩张、农民新村建设和以旅游为主导的二、三产业带动社会就业的功能,落实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的主体责任,最大程度地安臵农民工就业。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和有资本、技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创业。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不断提高保障服务水平。

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挖掘农民工用工岗位;协调发展,就是各个环节、不同领域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为农民工的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可持续发展,就是农民工的就业既要考虑当前基本需求,扩大就业面,又要满足其长远诉求,增强就业能力,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1、一方面要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多留用农民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的救助,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落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村队劳务输转机构,形成覆盖城乡、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无偿、优质的服务。

3、要保障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益,各级政府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积极为农民工办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抓紧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的办法,确保他们长期外出务工无顾虑,使其在遇到各种风险时能获得正式的社会支持,增强他们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让农民工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他们在城市的事业发展。

金融危机背景下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既着力解决农民工就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又要着力增强科学发展后劲,积极扩大内需,从而牢牢掌握应对这场危机的主动权,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下载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3月5日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

    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

    二、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 (一)提供政策支持。(机制、资金) 1、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我市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工作,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成......

    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扩大直接融资 发布时间: 2010年03月06日 11:2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体:大 中 小】 每经记者 马宇飞 马超彦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

    全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全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为把辽阳建设成为特大型城市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辽阳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唐志国 (2011年6月20日)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辽阳市第......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促进农村就业增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明确要求基本建立......

    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郑兵亮 (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成庄矿,山西 晋城048021) 摘要:本文通过对晋城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技和教育的力量,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观念。 2、能力目标:认识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战略意义,辨证看......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教育、科技方面的成就;理解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理解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 重点:我国加快发展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