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镇紫中学 龙智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中存在教学与实际相脱节的弊端,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却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倡导“创没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即问题呈现的形态和组织方式,它是一个精彩的问题空间。2003年颁布的《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义务教育新课程观也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无疑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教学一线虽然也涌现了大量成功案例,但同时有不少问题也凸现出来。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符合,尤其对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不够;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脱节;情境问题难度不当;情境的教学价值不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对情境进行必要的抽象等等。我参加了綦江80学时的培训,针对本文以上问题具体谈一谈创设科学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尤其应关注农村学生的需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创设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素材,以便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的同化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函数变量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一天当中的体温变化情况、青春期身高与体重的增长状况等。面对这些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的问题情境,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自然有探究的兴趣。而且学生在经历亲身体验与自主探究后,所获得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从而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特别应指出的是,农村地区学生的生活经历、日常需求等均与城市学生存在差别,因此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就应避免出现城市气息较浓的经营利润、超市购物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对于偏远农村及民族地区学生,更不适合设置此类情境。这就要求广大农村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以教材和课标要求为参考,从农村生活、生产中寻找素材,并进行充分地挖掘,努力创设符合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如利用粮食产量变化趋势、水源最佳利用途径、种子发芽率,等方面的材料创设情境。只有从学生的现实经验出发,他们才会对问题情境产生一种真实感、亲切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广大农村教师在注意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的同时,也应设法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让学生了解更多事物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而弥补某些生活经验的不足。
二、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紧扣教学目标,且情境应隐含一定数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总是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师应考虑所创设的情境能否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提供支持。教师应首先明确创设某一情境的意图是什么,情境与教学目标相关吗?情境与所学数学知识之间能否建立有效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这种联系让学生体会并掌握新知识。若不认真考虑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则创设的情境可能不适合数学教学内容,比如情境本身没有突出的数学内容,因而它就无法直接为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支持,不能为学生对特定的数学形式的理解提供很好的帮助,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内容,从而起到负面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认识乘法”时,教师呈现一幅彩图;绿茵茵的草地、小河、小桥、几棵小树,6对小白兔。情境中6对小白兔蕴含了“乘法”这一数学内容。但是由于生动逼真地画面中有许多干扰因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迟迟看不见小白兔,教学难入主题。如果教师能对该情境作适当处理,比如显化“小白兔”,淡化“背景事物”,或者只呈现小白兔,引导学生去数,也许效果就会好些。所以说,创设情境不能盲目的追求生动逼真、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是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突出反映数学问题的内容。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应过分强调创设情境,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概括性与系统性特点。有些内容找不到合适的情境就不必牵强附会,完全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入或者由旧知引入新知。
三、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注意难度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即解决情境中问题所需的知识经验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要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如果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过于简单,则问题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若问题过于复杂,远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当时认知水平,则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他们产生探究情境中问题的心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或与同伴的合作互助又能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例线段”有关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利用软尺和树的影长能求出一颗大树的高度吗?阳光下的影子是学生熟知的,但由此能测出“树高”却让他们觉得好奇。此时教师应指出用自己的身高、影长及树的影长可以测树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物体长度与其影长之间的关系并画图示意。在问题的指导下学生经历积极的自主探究后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若只给出问题,而不能给予恰当的引导,问题就会显得稍微复杂,多数学生会在探究中陷入迷茫的困境,从而影响其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给出的问题是求图中较长线段的长度,则学生会认为量一下就可以了,也就过于简单,不利于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也当然不利于引出新知识。
四、充分挖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而不应仅仅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有的教师虽已成功创设问题情境,并由情境提出了适当的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后,却往往忽视引导他们及时回到问题情境并进一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后,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向,这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以检验并修正自己所建构的意义,因此,他们对所掌握的知识能理解得更透彻,有利于后续学习中将所学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切割线定理”时的处理方法就值得借鉴:同学们已经熟悉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其实这只是诗人的浪漫和夸张,常识告诉我们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再登上一层城楼是不行的!那么要登上多少层楼才能看到千里之景呢?我们学习了相交弦定理就会知道了。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学习了该定理后,引导学生把地球半径代入公式,便解决。
五、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必要的抽象
引入情境意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新的数学知识,从而实现由个体经验知识向科学数学知识的升华。所以在教学中引入情境后关键是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抽象,从而实现由所创设的情境上升到抽象数学的有效过渡。例如,以“分豆子”引入“有余数的除法”创意就很好,7颗豆子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分剩下不够再分的豆子就是“余数”,往盘子里试着放豆子的过程就是“试商”。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先是动手分豆子(实物操作),然后不用盘子在脑中分豆子(表象操作),最后过渡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式运算(符号操作)。学生越过表象操作过渡到“符号操作”是关键的一步,如此他们才能达到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并说出算理的水平。所以学生不能一直停留在“在脑中分豆子”的水平,也即应当在适当的时候对情境进行必要的抽象,及时对学生提出学习上的高要求。否则这种来源于情境中的知识在遇到大数量的运算、逆运算尤其是变式问题时便显示出其局限性。所以教学中应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由特殊情境向抽象知识的过渡。
总之,数学教学情景的引入,因根据课堂实际、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等多方面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课堂引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2-05 15:03:00 ] 作者:王济强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本文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概念;创设
作者简介:王济强,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沙湾镇中学。
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问题情境则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由教师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和学习资源,用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运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自然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二次函数y=x2, y=x2-1, y=(x-1)2的图像,再画出y=-x2,y=-x2+1, y=-(x-1)2的图像,请同学们观察图像和函数关系式,分析、总结二次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在画出图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函数与图像的关系。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运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个横放着的圆柱形油桶,恰好可装10吨油,用一木棒垂直插入小孔,测定剩油的高度h,能否很快确定剩油大约多少吨?这显然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设剩油量为W吨,如果能找出剩油W与h的函数关系,并画出次函数的图像,那么求解就方便了,只要测定h,看图像就可以知道W的值了。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
1.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来说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1)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概念的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如:二次函数概念与一次函数概念的类比等等,有些数学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能揭示已有概念的扩充规律,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如:实数概念的教学,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
“正整数 自然数 非负有理数 有理数”,上述数集扩充的原因及其规律如何?(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数集内有些运算无法进行)数集的扩充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①每次扩充都增加规定了新元素;②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运算规律,在数集扩充后的更大范围内仍然成立;③每次扩充后的新数集里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上述准备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新元素“根号”,这样学生对根号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对实数集概念的建立也不会觉得突然,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同时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提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对于这些概念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数轴概念的教学,观察温度计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增减的方向。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创设变式问题情境,对例题(习题)挖掘与拓展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例1:在△ABC中,∠ACB=90°,CD⊥AB,D为垂足,AE是CF的中垂线交BC于E,求证:∠DFC=∠CAE。
分析:方法(1):因为∠DFC与∠CFA互余,所以要证∠DFC=∠CAE,关键证:∠CFA=∠ACF 要证AC=AF,即有中垂线性质可得。
方法(2):利用全等△进行证明,过点F作FM⊥CB于M,证△CDF≌△CMF,即可。
方法(3):利用中介量,连结EF可得EC=EF=>∠CAE=∠CFE => ∠DFC=∠CAE ,利用△ACE≌△AFE=>EF⊥AB=>CD//EF=>∠DFC=∠CAE。
通过这创设这一例题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对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钻研精神,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多变性,避免了学生在几何证明中钻死胡同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一题多解的教学,特别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当地进行教材处理和钻研,要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这堂课才能做到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应变能力,认真听取学生的一些方法,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教学解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都需要创设问题的情境。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乐平市
周国友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角度来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特别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灵活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个个潜在意义的问题,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进行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一、创设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感情因素共同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奇特”的事物,中高年级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联系实际运用等形式,把抽象的教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例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情境: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中午他们走得又累又饿,唐僧让孙悟空去化缘,不一会儿孙悟空化来了一块大烧饼,八戒馋得直流口水,唐僧说我们每人都吃这块饼的1/4,八戒一听就大声喊:“我老猪肚子大,吃1/4太少,一定要吃1/10。“听了八戒的话孙悟空很快就分了1/10给八戒,八戒傻了眼,“小朋友,你们知道八戒为什么傻了眼吗?”“肯定是1/10很少”,“那么你们怎么知道1/10比1/4少呢”?学生余兴未了,教师宣布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吧!经过学生的操作、比较、归纳逐步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每1份就越小,从而 掌握了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节课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满足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好了新知识,体现了“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二创设的问题要有障碍性
维果斯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难度分为以下三类:(1)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2)、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3)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根据他研究,学生最乐于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其中“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就是第三类问题,教学效果最好。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原有认识产生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不平衡,再通过提出具有一定的障碍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改变了以往先让学生写出3的倍数的问题情境,而让学生先按照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进行探究,经过探究学生很快发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和个位没有关系。思维受阻,调整探究方法,全班学生经过多方的假设和猜想,终于发现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在这种情境下,只有改变思维的方向,另寻良策,才能解决问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过程才是有义意的探究过程。
三、创设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它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各种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开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点亮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含糖25%的糖水,怎样改制成含糖40%的糖水?首先这道题条件开放了,设置直接给出要改制多少千克糖水,其次开放了结果,可以提出以下问题:A需要加多少糖;B需蒸发多少水;C需加多大浓度的糖水,加多少?不仅要开放问题的条件和结果,更要的是开放过程,开放问题的空间,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能求学具盒里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吗?很快有的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要测量的小正方形面积,有的学生沿长和宽摆的,有的学生用直尺画出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有的学生用直尺画出长和宽,学生虽然求面积的方法不同,但最终在操作和比较以及猜想中发现了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最初的探索过程,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具有过程和空间开放的问题正好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情境,开放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开放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开放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
四、创设的问题要具有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经历、思考与探索。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真实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要求的是什么?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的铁圈后,问你们想知道什么?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很快得出:(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测量绳子的长度;(2)用铁圈在桌子边滚一圈,再测量桌子的长度;(3)将铁圈拉直再测量,但无论那种方法都不方便,不实用,能不能找一个求圆周长更好的方法呢?这样学生又进入了猜想论证比较的探究活动之中了,又如在学习完长方体体积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为纸箱厂设计一个能装24平方分米的纸箱盒,你准备如何设计?你感觉那种设计比较美观?那种设计最节省材料?这样的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了生活实际情景,拓展了数学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张纪中心小学
姚妮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客体支持下学生主体宽松、积极、愉悦的心境,并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实现主体的能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学生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体充分发展的统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揭示矛盾,解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的作用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贵在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问置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有疑激思,以疑获知,促使学生很快由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由无意识记转为有意识记。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消除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等弊端,改变了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
2、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铺路石”。通过问题情境,教师对教材中的各知识点、重点、难点把握更准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更清楚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问题情境,能进一步领会教师的课堂教学意图,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更有效地学习。一个“好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3、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经常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进行主动学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能力也就得到了不断的培养和加强。这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奠定了基础,以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持之以恒,就会产生良性循环,对教学大有裨益。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对象,时间等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列举几种来加以说明。
1、激疑引趣设情境。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设置这种问题,在于从兴趣入手组织注意,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2、旧中引新设情境。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一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车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3、步步深入设情境。步步深入设情境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环节紧凑。
4、揭示矛盾设情境。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应注意的事项
毫无疑问,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能极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要使课堂问题情境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在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不能用现成的方法和套路可以解决,必须经过自行探索,或者在教师的指导学习中,创造性的寻求解答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是,必须熟练地驾驭教材,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时,要先易后难,逐步引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梯度分明。在面向全体学生,使班上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度能充分调动起来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
2、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而又系统。对某一教学内容来讲,所涉及出来的一整套问题,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特点、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既而完整配套,又各有侧重,形成层次。这些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又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因此,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抓住关键,叙述要简练,使人一听就知道这是问什么。
3、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要尽可能的引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非常有益的。如果数学教学只提供“思维体操”,不管实际应用,恐怕不合时代要求;同时,又要防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处处强调实用,造成牵强附会。要尽量做到自然渗透、有机结合。
4、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应引导学生去参与提问。教师设问布疑,学生回答不是唯一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发动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思考、用于探讨的热烈气氛。
5、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后,还必须做好总结归纳工作。要把大家讨论的意见,加以归纳、分析、总结。教师要明确表态,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表扬那些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激发全体学生都来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积极性。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在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一、“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能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跳起来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在理解概念时,学生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有现实感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创设古典知识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曾经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四、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五、创设美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教师应尽量将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