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时间:2019-05-13 02:3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第一篇: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作文教学要走向开放

——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余树财

作者简介:成都市成飞中学高中语文老师,善反思,爱研究,笔耕不辍,多次执教区域公开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语文月刊》《学语文》《新作文·作文教学研究》《教育科学论坛》《基础教育研究》《语文报》等刊物发表4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

2017高考已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出现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将给我们作文教学带来哪些启示?

一、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新变化 相较于前两年高考作文,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总体呈现出开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材料内容的开放 虽然,今年的全国卷作文依然沿用了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但命题在材料内容上却做足了文章,一改以往材料内容相对单一(或一则故事、一个事件、一句名言或一幅漫画、一组人物等)的面貌。

(1)向生活开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不回避社会热点 这一点,全国卷Ⅲ和卷Ⅰ表现得较为明显,卷Ⅲ作文让考生写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高考——“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高考是考生这一年来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考生家庭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卷Ⅰ作文材料以关键词的形式多维度地展现了当下的社会生活。这一个个关键词就像一幅幅生活写意画,又像是一个个聚焦镜头,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既有城市生活,也有农村生活;既有国家大事,也有市井民生;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科技。这些生活有些与考生联系可能不是那么紧密,但都是考生平时感同身受的。

材料内容向生活开放,让考生有话可说的同时,也为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个性差异考生的写作提供自由选择与施展的空间,体现了分省命题回归全国卷后命题的良苦用心。更为重要的是,材料全面向生活开放,大大拓展了材料作文写作的空间和命题的有效性,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进步。

(2)向传统文化开放,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成长 这一点是在落实了新修订的2017《考试大纲》“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1】。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今年高考受到格外的重视,在其他考题中均有体现,作文也不例外。全国卷Ⅰ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长城”“京剧”关涉的就是传统文化,但最能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还是全国卷II。

2017全国卷II作文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相较于之前的一两句名句(诗句)材料——如2007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2014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卷II材料本身就呈现出开放的特点。这六个名句风格各异,或温婉或豪迈;内容形式有别,或诗词抒怀或随感思辨,产生的时代也不一样,或古代或近现代。六个名句涉及自强不息、家国情怀、坚守自我、心怀天下、勇于担当、豁达自信等精神内涵,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与卷Ⅰ相比,卷II更显出向传统文化开放的特征,更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成长。

2.思维的开放

前几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一般在材料中呈现一个事件或现象后,会给出不同人对此事件或现象的不同看法——看法之间往往矛盾对立,让考生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样的作文写作要求考生要有良好辩证思维能力,否则议论说理会可能会以偏概全,逻辑不严。今年的高考作文显然降低了这一思维要求,全国卷Ⅰ和卷Ⅲ,如果考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展得不够理想,而形象思维占优势,也可以通过写故事脱颖而出。从这一点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了考生的思维。

其实,深入研究今年高考作文,我们会发现,今年高考作文不仅仅只是向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开放,同时也向象征思维、求同(分类)思维、求异思维及关键词思维开放。

全国卷Ⅰ和卷II的作文命题在这一点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卷Ⅰ作文材料给出的是12个富有中国特征的名词,要想深度立意,就必须使用象征思维,还原每个关键词的象征义,如“长城”“京剧”象征中国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高铁”“移动支付”象征时尚、现代科技,等等。考生选择要两三个关键词立意,就要用到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和辩证思维,可以选择同类,如“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反映的是中国发展所出现的问题,理性思考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良策等;也可以选择矛盾对立的异类,如“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和“美丽乡村”,辩证地看待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行文时,还要用到关键词思维,围绕关键词去组织材料,构思行文,如围绕“食品安全”这个关键词,在脑海中搜寻社会生活中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及政府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作为和失误等。

作文命题向考生思维开放,尊重了学生思维差异发展的实际,也体现了高考作文考查“思维发展与提高”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向,对于引导高中作文教学有积极的意义。

3.文体的开放

前两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要求考生对事件、现象、人物等谈看法,做选择,文体上较为封闭,基本限定了写议论文。今年高考命题在这方面做了一定调整,全国卷Ⅰ要求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呈现”“帮助读懂”这个要求就放宽了文体的限制,既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叙事来呈现,让外国青年形象地感受中国;也可以写议论文,阐释自己对中国的认识,让外国青年理性地认识中国。全国卷Ⅲ作文在要求中给出副标题“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这个命题形式非常新颖,是高考命题以来极其少见的一种命题形式。这个命题形式除了给考生写作内容提供了个性选择的空间外,更主要的还是开放了文体,给考生以文体自由选择的权利。

全国卷Ⅰ和卷Ⅲ作文命题的这个变化打破近几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文体的封闭,让高考作文命题本身也走向了开放。因此,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按套路出牌”,但又不得不为之叫好。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进步,也是创新开放精神在高考作文命题上的体现,值得点赞!

二、2017高考作文命题新变化的教学启示 总的来说,“开放”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呈现的主要特征,也是最突出的变化,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作文教学也要走向开放。那么,作文教学到底该如何走向开放?就此,笔者谈一些粗浅的建议,若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1.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密切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热点,它向我们释放一个强信号: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因为,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脱离社会,每一个社会个体在关注自我生活的同时,更应关注社会生活,这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生活?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笔者现任教高二,每周利用一节晚自习组织学生收看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让学生了解每周国内外的大事和热点新闻,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新闻事件写评论。评论采用短评或简评的形式,要求学生按照“叙、评、析、结”,即概述事件→阐释看法→分析论证→总结建议的基本格式写作。一开始,为了规范学生写作,我们以材料作文的形式改编新闻事件,并印制成练习,每一个步骤及其写作内容,都在练习中明确标注,要求学生按照流程一步一步地写。经过一个学期的熏陶和训练,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深度提升后,就放开束缚,让学生自由写作。下面是一位学生就宁波“老虎伤人事件”写的短评:

宁波“老虎伤人”事件持续发酵,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令人忧虑的当前中国公益文化事业畸形发展的现实。

受害者之所以不买门票入园,而宁愿铤而走险翻墙逃票,其中门票价格较高——至少相对于受害者的收入水平显得较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倘若门票价格低到他能像买一瓶矿泉水那样轻松,我想他也不至于冒着生命危险去逃票。健康的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本应建立在国强民富的基础之上,但某些管理方或经营者在利益的诱惑下,不断提高公益文化设施及文化旅游景点的价格。这种违背价值规律和文化消费规律的行为最终将会导致文化远离民众,让大多数想参与文化消费的民众无法承担,“老虎伤人”事件的受害者就是这大多数人中的典型个例。

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强对文化景点和公益文化设施的定价和监管,否则,今后恐怕会出现更多的“熊伤人”“狮伤人”“鳄鱼伤人”事件。(《老虎伤人,中国公益文化事业畸形发展的隐忧》)

当然,高三的复习备考时间紧张,让学生集体收看《新闻周刊》可能不太现实,但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订阅一份《南方周末》,放在教室读书角,学生闲暇之余可以浏览阅读。新闻短评写作无需花很多时间,作为“每周一练”坚持下去不是难事。

2.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熏陶 人都是在一定文化中生活,传统文化延续着民族的血脉,理解和传承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精华,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熏陶,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熏陶,这是一个重大的教学命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在笔者看来,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和熏陶,不能只是“喊喊口号”,“唱唱高调”,一定要遵循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和学习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具体到作文教学,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与古诗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古诗文教学时,学习到体现文化精神文句时,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探究这些文句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并结合社会现实,让学生写心得、随笔或评论。如教学苏轼《定**》,讲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就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探究该诗句所体现苏轼的精神追求,以及这一精神追求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结合现实生活,就此写随笔或评论。且看学生写的片段:

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对世间万事万物都始终怀着一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与豁达。人生在世,无非就是两种天气,阴天或晴天。天有不测阴晴,风雨本无常态,人生也一样,难道不是吗?所以,面对人生风雨天晴,不必大惊小怪!下雨,没什么可悲;天晴,也没什么可喜,只要内心坦然宁静,人生处处都是好风景。而如今,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心灵追求似乎正在逐渐偏离这“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本真。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有多少人能够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去面对?大多数人与不如意事偶遇时,首先就是抱怨,指责、不满,等到所有这些消极情绪把生命能量差不多消耗殆尽时,又开始想尽办法逃避。对这些人,我只想说,学学苏轼吧!学学他面对人生风雨的那份释怀与坦然吧!

同时,要利用好选修教材,对涉及课内的文化经典——如《论语》《孟子》《庄子》等,作适度的教学拓展,让学生在“领略圣贤情怀”,涵养人文精神的同时,“提升作文的高度”,这一点,马平老师做过颇有成效的尝试。【2】

3.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一改侧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思路,开始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这意味着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要也要走向思维的开放,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既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象征思维等等。这些思维能力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类工作必备的思维能力,因而我们的教学应尽量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作文教学,我们在教学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就要教会学生运用象征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进行有“三度”(深度、高度和新颖度)的立意;具体组织材料,行文表达时,要教会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关键词思维、求同思维等有条理地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本质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使命所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身上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松懈怠慢不得!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

4.文体教学和训练不可偏废

今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已向文体开放,不再限定考生写议论文,这其实也是在向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备考释放信号:文体教学和训练不可偏废,即作文教学和训练不能只局限于议论文一种文体,要加强各类文体的教学和训练,既要加强议论文教学和训练,也要加强记叙文的教学和训练,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书信、演讲词等文体的教学和训练。总而言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牢固树立各类文体教学不放松、不偏废的思想,这是对作文教学的负责,也是对学生发展的负责!

开放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邓小平说,世界是开放的,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套用邓老的说法,语文是开放的,唯有开放,语文教学才显生机和活力。

作文教学亦是开放的,走向开放,作文教学才会海阔天空,美丽如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 【2】马平.《先秦诸子选读》的写作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0):66~67.

第二篇:高考全国卷作文

高考全国卷作文

【摘 要】高考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到2008年,历经三十余年变革,对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导向是客观存在。作为高考重头戏的高考作文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同样存在。与其亦步亦趋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检验和导向影响,不如充分利用导向价值。本文正是立足于抓住高考作文命题的变革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相宜的作文教学训练策略,把促进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和更快发展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落实到实处。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原因;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研究;研究内容与重点;研究难点与创新;研究条件、方法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第二章 三十年(1978--2008)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分析。包括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阶段化分期概况:恢复与发展期、深化发展期、转型与多元化阶段;高考作文命题阶段化比较分析,每个阶段从考查主题内容、题型、作文的要求、文体的变化进行分析。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特点综述:坚持育人、保持时代性、重视思辨性、体现人文性、走向开放性、迈向多元性。第三章 他山之石--国际视角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分析。包括法国高考作文命题分析;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第四章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包括新课标与高考作文命题研究;重点内容有高考作文命题变革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其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源”,深入生活的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本”,注重思维全面训练的策略;作文教学训练的多元化策略;作文教学训练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策略;读与写的紧密结合训练策略。第五章 从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看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包括高中作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广博的知识积累、生活实用文为主

法国作文看上去很美 【日 期】2015.06.11 【来 源】乌鲁木齐晚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法国近年高考作文题(部分)

●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艺术作品是否可以培养我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3.评述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选段。

理科:1.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3.评述笛卡尔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社会经济科: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2.为什么人们需要寻求自我认知?3.评述汉娜?阿伦特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2013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语言是否是一门工具?2.科学是否仅仅局限于用来验证事实?3.评述笛卡尔与伊丽莎白公主通信中的一段论述。

理科:1.工作是否能使人们认清自我?2.我们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响而仅仅遵循道义行事?3.评述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思维与虚无》中的一段论述。

社会经济科:1.我们对国家负有哪些责任?2.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读和阐述事物?3.评述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在《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一段论述。

●2012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人们通过工作获得了什么?2.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1.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相?2.解释卢梭《埃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2011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1.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2.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3.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据百度)

法国培育“伟大的心灵”,中国培养“有用的人才”

“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在网上疯传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

然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胡大平说,“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胡大平认为,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胡大平表示,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不可否认,像法国高中会考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

胡大平说,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最后,胡大平总结道,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从作文看法国人的哲学观

法国的高考又称高中毕业会考,通常每年6月份举行,会考分为文科、理科、社会经济科三类。会考通过后可直接申请法国大学。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社会经济,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参加毕业会考的法国学生第一门考试科目为哲学类考试,每位考生可在三个备选题目中任选一题,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

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所以,法国学生的毕业会考,一定要有哲学类考试。(综合东方早报、华商报)

“法高考作文题”为何如此“高大上”

【日 期】2015.06.09 【来 源】东方早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

早报记者 吴海云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卷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东方早报:伴随着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公布,那份在网上数度流传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也重回了人们的视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题目非常“高大上”,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题过于幼稚。你对此怎么看?

胡大平:我对此的看法和许多学者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大多认为,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而我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东方早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中国中学的教育问题,并不在于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应试”手段还是“培养素质”的手段,而是在于学理与实际的脱节。

胡大平:是的。你看法国会考出的那些题目,“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你说它们是不是高深的哲学命题?也许是,也许算不上。无论如何,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东方早报:但问题是,法国的中学生确实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至少反映出他们非同一般的哲学素养吧?

胡大平:这就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东方早报:像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吧?

胡大平:确实。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东方早报:在你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和考核是否应该学习、借鉴法国?

胡大平: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 延伸阅读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8点到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从中法高考作文题看教育差别

【日 期】2015.06.09 【来 源】承德日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大家都共同关注作文题?因为作文不仅分值大,而且最能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

就在举国关注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之时,公众号逻辑学 ID:ihegel 旁听生整理的《法国高考作文题(2006—2014)》在网上火起来。笔者认真看了法国高考作文题目,顿觉中国高考作文题太小儿科了。与法国相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简直就是小学生作文题,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估计在大学才能看到。

这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只看看2014年的法国作文题目就能看出差别来。

文科考生试题 / Série L(littéraire)(三选一)1.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 Série ES(économique et social)(三选一)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2.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3.阐释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理科考生试题/ Série S(scientifique)(三选一)1.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3.阐释笛卡尔1628年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 / Série TMD(Techniques de la Musique et de la Danse)(三选一)1.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2.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3.阐释哲学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的选段。

法国这12道高考作文题目,让我们的学生来做其中的任何一道,能完成吗?恐怕很难。至少写不出思想深度来,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完成这样的作文题目,一要视野宽阔,具有广泛的阅读;二要学会思辨,能够从正反两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三要涉猎经典,多读经典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第三个题目;四要关注精神层面,平时要关注人文精神层面的东西。

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经济社会科、音乐舞蹈专科,别人强调的是人的教育,重视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真理。我们强调的是什么?教科书中的标准答案,零碎的知识点,即考点。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我们的学生能把《资本论》经典著作拿到教室里吗?不能。这些经典是课外书,与考试关系不大,如果拿到教室就会被老师没收并处罚。不但这些经典著作在课堂没有容身之地,就是教科书中的一些经典篇目也被删掉了,理由之一“艰涩难懂”,比如鲁迅的作品。删掉经典,填充的是什么呢?一些流行作家的心灵鸡汤作品。

从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看出中法两国教育的差别。试想一下,别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与别人PK吗?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从作文题目就可以找到答案。看看别人的作文题,再看看我们的作文题,我们难道不该自我反省吗?教育决定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抛弃应试教育那一套了!

孤烟直

第三篇: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盘点

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盘点

今年全国卷三道作文题(以下合指简称“三道作文题”,分指简称“卷Ⅰ”“卷Ⅱ”“卷Ⅲ”),其命题思路有以下基本倾向:

[承袭任务驱动,创新打破僵局]

今年的三道作文题,虽然大体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但却不再局限于狭窄的“就事说理”,而是指向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能需要的交际性写作。

卷Ⅰ的作文题,考查的写作能力符合现实交际需求,承袭了“任务驱动”的命题初衷。这道题的写作要求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三个明确的任务指令,整合了“写作任务、写作环境、写作成果、写作对象的真实性”,要求考生在表达时有明确的读者意识,懂得针对性写作;要求考生帮助读者理性而辩证地了解中国,这与真实语境下的交流基本接近,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与“读懂”,既与预设的读者有关联,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与整合的难度,这不是简单强化应试写作所能做到的。这道题贴近现实,与真实的写作比较贴近,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高考的功能定位是选拔考试,今年的卷Ⅱ和卷Ⅲ也有相近的命题指向。三道作文题体现了“反套作、防宿构”的命题意识,承袭了以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些优点,更多地指向日常交际需求与生活化写作,可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3.0版。

[紧扣时代热点,贴近考生生活]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并不回避社会热点,体现了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贴近考生生活的命题思路。今年的卷Ⅰ采用12个关键词来整体表述中国、宏观介绍中国,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中国符号、中国名片、中国形象,以世界的视野关注中国,从中国的立场走向世界,很好地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有利于引导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考生要写好作文,平时“两耳要闻窗外事”,对这些中国关键词的内容要关心关注,深入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卷Ⅱ聚焦“传统文化”,契合当下传统文化热的社会大趋势,符合新课标“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的要求。卷Ⅲ作文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同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

总之,三道作文题,素材选取紧扣时代脉搏,同时又彰显传统精神。不避热点,不怕猜题;不走偏锋,大气敞亮。

[创设开放空间,选择灵活自由]

今年的三道作文题,为考生自主选择最佳角度创设了开放空间,提供了选择契机,摒弃了具体时事作文材料的立意狭窄化,排除了“就事论理”型写法在素材运用方面的局限性,让“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获得了新的生命。

卷Ⅰ作文题的命制选取了12个“中国关键词”,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接地气加上有生气,现实感加上时代感,为考生创设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语境,打通了考场内外的限制。“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立意空间极其广阔,能够给考生足够的自由组合空间,有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还有,由于所提供的热词并非都只有单一角度的理解,甚至还提供了“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容易联想到社会存在不足的词语,意在引导考生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道考题的审题角度具有开放性,立意选择具有多向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考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卷Ⅱ作文题,六句古诗名言任选两三句,立意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角度选择范围比较宽泛;材料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命题形式十分人性化。而卷Ⅲ作文题,采用给副题拟正题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二选一的题目,体现了选择性。“我看高考”的命题指向是理性思考,“我的高考”则指向了感性体验。这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可以选择能体现思维特点题目,发挥自己的优势。

[关注理性精神,鼓励思辨表达]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风行,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改变,许多偏激、片面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正在大行其道。不少考生思维能力低下,写作思维混乱,有的甚至思想片面、偏激。三道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卷Ⅰ所提供的热词,纵通今古,横贯中西,将“中国”置于时空纵横坐标中来观察、考量,同时不回避发展中的矛盾、潜在的危机、阵痛中的嬗变。其中可以形成话题的多元对立,如“京剧”和“一带一路”可以写出我们中国的文化底蕴和西方的普世价值;“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容易联想到社会存在不足的词语,意在引导考生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向外国友人传达,也可以体现考生的理性精神。“帮助外国友人读懂中国”的立足点,需要掌控好褒贬尺度,真正进行恰当思辨。思考这道作文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解读中国,更能彰显考生的理性精神;同时,考生的视角与视域也正代表了中国形象,我们还应思考在民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承担应有的责任。

卷Ⅱ要求考生透过诗歌名言的形象读出其内在的思想。不仅如此,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发掘出材料的深刻性,在立意中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或批判性,成为一种隐形要求。卷Ⅲ副标题“我看高考”暗含着对高考应试功能利弊的思辨,意味着不能剑走偏锋,流于少数人肆意诟病的片面化观点,而要站在更高远的位置上,廓清一部分人思想中的偏激观点和模糊?J识。

第四篇:高考英语全国卷冠词考点的命题规律

高考英语全国卷冠词考点的命题规律

I.考查基本用法------不定冠词表不确指或泛指,定冠词表确指或特指,有时也考类指 至少有百分之六十的每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冠词考题涉及冠词的基本用法,或涉及基本用法的引申用法。

我们还是以全国2卷为主来分析一下: a/an表示泛指或类指,指人或事物的某一个、某一类 类指/泛指的不可数名词前用零冠词Life is good.the表示上文提到过的人或事物/用于说话人与听话人心中都有数的人或事物 冠词的类指用法

1)the + 单数名词

指这个类别是可以区别于另一个类别的。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in China, but the computer was not.2)a/an + 单数名词

侧重于指类别中任何一个的特点。

A tiger is a type of very large fierce wild cat that has yellow fur with black bands across.注意:man, woman表示泛指时,不用冠词,且常用单数。如: Man tries to be the protector of woman.3)可数名词复数或不可数名词

侧重于指类别中的许多个体。Children usually start walking at around one year old。

1.What I need is___book that contains_____ABC of oil painting.(2009全国II)A.a, / B.the ,/ C.the, an D.a ,the

我需要一本油画入门的书籍。

2.It’s not ___ good idea to drive for four hours without ___ break.(2008全国II)

A.a;a

B.the;a

C.the;the

D.a;the

第一空难度不大,易把握泛指;知识迁移:take a break(休息一会)3.I know you don’t like ___ music very much.But what do you think of ____ music in the film we saw yesterday?

(2006全国II)A./;/

B.the;the C.the;/

D./;the 第一空music为类指/泛指,故不填;第二空music为特指,故填定冠词 4.If you buy more than ten, they knock 20 pence off ______.(2004全国II)A.a price B.price

C.the price D.prices 如果你买10个以上,他们会从那个价钱中减掉20便士。特指 5.The sign reads “In case of ___fire, break the glass and push ____ red button.”(2003全国)

A./;a B./;the C.the;the D.a;a fire不可数名词泛指,故不填 ;第二空特指

6.Jumping out of ____ airplane at ten thousand feet is quite _____ exciting experience.(2002全国)A./;the

B./;an

C.an;an D.the;the

7.The warmth of___sweater will of course be determined by the sort of ______wool used.(2001全国)A the the B the 不填 C不填 the D不填 不填

这毛衣的温暖程度当然取决于制作用的羊毛这毛衣,特指用the;羊毛泛指,故不填 8.Most animals have little connection with__ animals of___ different kind unless they kill them for food2000全国

A.the;a B.不填;aC.the;the

D.不填the “绝大多数动物与其他不同种类的动物绝少关联,除非以其他动物为食.” 9.-Have you seen ______pen? I left it here this morning.-Is it ______black one? I think I saw it somewhere.(1997全国)A.a;the B.the;the C.the;a

D.a;a 两空都泛指一类事物中的一个,句意分别是“你看到过一支钢笔吗?”“是一支黑色的钢笔吗?”。

10.She is _____ newcomer to ____ chemistry but she has already made some important discoveries.(1994全国)

A.the;the

B.the;不填

C.a;不填

D.a;the

11.Many people are still in____ habit of writing silly things in____ public places.(1993全国)

A.the;the

B.不填;不填

12.-Where's Jack?(1992全国)

-I think he's still in ____ bed, but he might just be in _____bathroom.A.不填;不填

B.the;the

C.the;不填

D.不填;the

考查特殊用法-----比较复杂

根据近几年的命题特点来看,以下几种特殊用法值得注意: 序数词前冠词的使用问题,人名词前冠词的使用问题,星期名词前冠词的使用问题,一日三餐名词前冠词的使用问题,比较级前冠词的使用问题,等等。1.—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_______ Johnsons, please? the Johnsons —Sorry, we don’t have _______ Johnson here in the village.2007全国II

A.the;the

C.the;不填

D.不填;the B.the;a

C.不填;the

D.the;不填

the Johnsons指约翰逊一家人;第二空填不定冠词,a Johnson指“一个叫约翰逊的人”,其中的a表泛指。

2.---Hello, could I speak to Mr.Smith?(06全国一)2

---Sorry, wrong number.There isn't______ Mr.Smith here.A.不填

B.a

C.the

D.one 3.Paper money was in __use in China when Marco Polo visited tbe country in__thirteenth century.(1999全国)A.the;不填

B.the;the

考查搭配用法

搭配中有的要用冠词,有的不用冠词,这需要平时注意积累。

1.If you go by _______ train, you can have quite a comfortable journey, but make sure you get _______ fast one.(全国卷III)A.the, the B.不填, a C.the, a D.不填, 英语的搭配习惯,by train / by bus这类表达中不用冠词,可排除A和C;表示“一辆快车”用a fast one,其中one是代词,代替train。

2.—I'd like______information about the mangagement of your hotel, please.(1995全国)—Well, you could have ____ word with the manager.He might be helpful.A.some;a

B.an;some

C.some;some

D.an;a

C.不填;the

D.不填;不填

第五篇:2007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特点评析及教学启示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特点评析及教学启示

江山中学

徐水清

一、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特点评析

1、难。今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全体师生普遍反映较难,据浙江省考试院抽样分析,全省历史平均分为39分,尤其是主观题的得分率更低,平均分为16.84分,得分率为32.3%。

2、偏且部分试题设计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较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来自教材的阅读课或小字,即所谓的“边缘知识”,如选择题第16、19、20题;还有部分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面,而非学生依据课本知识能生成的知识,如第12题“皇帝谥号”题考查中国古代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此问题本身属于语文知识和历史学科的边缘知识,给人以知识考查避重就轻的感觉。第13题中备选项A、D两项作为混淆项出现,教材没有相关涉及,出自大学教材内容。第14题八旗制度早期特点中的备选项“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是中国古代士兵制度的特点,后来八旗制度演变成为士兵制。此项作为混淆项出现,虽然在考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不构成影响,但课本根本没有提到,作为混淆项设计不妥。第19题考查赫德路牌设立的时间的推理,教材关于赫德的人物介绍在选学内容,属于考纲明确规定不考内容。虽然试题材料试图提供赫德人物介绍,但没有说清楚,材料本身提供的知识依托不够。以上选择试题中题干和备选项的设计,体现了高于教材、不拘泥教材的表述,但超出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范围,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如此能力要求,完全过高估计了考生的能力。

3、试题的材料阅读量过大。选择试题中材料选择题有第13、15、18、19、21、23题,占整个选择题的一半,数量过多;非选择题38题材料过长,三则材料文字阅读量在800字左右,且文字表述较为晦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材料,限制了考生思维的时间。

4、针对主干知识进行抽点考查的代表性知识平衡不够,学科内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内容知识的考查结构分布极其不合理。关于经济内容的考查选择题部分仅第21、23两题,材料题第38题第(1)问、第(2)问和第(4)问部分涉及到经济内容,全卷总共16分左右。关于文化内容的考查全卷基本没有涉及。这种试题内容考查结构突出政治史,减弱经济史,忽视文化史的做法,没有能够体现人类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明的共同演进,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区分度不高。

5、分值分布稳定、合理。2007年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与2006年相比,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6分,世界近现代史32分。今年的试题保持了试卷二大题型结构和分值分布的稳定性。

6、试卷选择题结构明显发生了变化。选择题除14—17题以军队主题方式呈现外,其他题都没有给一个大的主题,改变了沿袭多年的选择题主题式考查形式。

7、试题注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今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且“考核能力要求”层次性强,试题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新情景,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在全国卷Ⅰ中,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识记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4、17、20题;主观题38题第(3)问、第(4)问第二小问、40题第(1)问,分值30分。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理解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2、13、16、22题,分值16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题考查有:选择题第15题;材料题第38题第(4)问第一小问、39题第(1)问,分值15分。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相结合的多层次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8、19、21、23题;主观题40题第(2)问,分值32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题有:主观题38题第(2)问,分值7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主观试题的表达中得到具体体现。

8、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努力反映时代热点。选择题14-17题,实际上隐性的考查了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2007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试卷设计了第38大题的一小问“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第40题对金迁都燕京的考查,实际上与明年北京奥运年相关。只不过与前几年比较显性考查热点问题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是以隐性介入为主。

二、对教学与备考的启示

1、以教材为根本,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针对今年高考试题对调动和运用能力考查的特点,既注重对教材知识再认、再现层面能力的考查,又突出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理解层面能力的考查。我们要认识到高考对教材基础知识考查的能力注重了层次化。因此,高考备考的一些旧的思想认识和传统做法必须进行转变。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能够停留在学生背诵、记忆教材的层次上,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拓展理解教材知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教材现有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对有关历史常识问题要讲清楚,例如今年高考关于对谥号、年号、庙号考查的此类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确高考命题人对命题点的抽样和备选项的设计,有些是依据高校教材的子目和观点,备考复习中教师要适当涉及大学教材和新课程教材中对课本知识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例如,选择题第18题关于“民教冲突”在大学教材义和团运动中就有相关的子目“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在进行二轮专题复习的时候,要按照中外联系的思路,紧扣教材知识,把中外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加强文明史观和整体历史观教学。总之,两轮复习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前提。

2、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突出学科能力培养

今年的高考试题,能力测试的导向非常明确,严格按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考核目标及要求进行命题设计。对目标中的能力要求考核全面,注重了对各项能力的层次性考查。因此,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

3、适度隐性关注热点,自然渗透学科间热点

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今年的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材料题第38题从美国在二战中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政策,对英、对华进行援助的有关史实,考查了大国崛起问题,揭示了战争崛起的教训、合作崛起的经验。材料题第40题把环渤海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北京和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关注结合起来,进行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间的自然渗透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加强材料题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今年的试卷中材料题的大幅度增加,材料阅读量的增大,使许多学生束手无策,望“题”兴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材料题进行系统的训练,在训练中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在训练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概括和提炼材料”的能力。

5、关注课改和课标,做好新旧高考的衔接与过渡。

2008年是老教材的最后一年。为了更好的推进新课改,在2008年的高考试题的命制中是很有可能渗透新课标的理念的。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高度关注新课标,可以用新课标要求的三大模块主干知识为主线,将现行教材知识体系进行重组,以新的视角和理念构建新的知识模块。

6、加强答题能力的培养,规范文字表达

通过今年改卷经历,发现考生在做主观题是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审题能力欠佳,往往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或在作答时出现答题有所遗漏;二是对材料的解读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较差;三是答题不规范,出现较普遍的是语句不通,前后矛盾、不分点、书写潦草等。这些非知识储备问题,对考生的最终分数实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刻意加以指导,甚至应采取较严厉的措施,使学生意识到其中的厉害关系。

7、教师应认真研究上海、海南等地的高考试题,做到有备无患。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以“理念先进、技术成熟、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在高考命题改革中独占鳌头。今年海南试题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事实上从今年全国文综卷Ⅰ的命题来看,有三个方面明显与“海派”试卷趋同:一是专题式选择题减少。二是出现了英文。三是试题命制的切入方式多样化,有照片、社区遗址、统计表、史家评述、专著论述等。

下载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新变化及其教学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范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doc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范文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范文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 思路点拨: 这道题,直接对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社会参与”命题,针对今年考生正好十八岁特点,以这代人“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

    2014年高考全国卷作文

    全国卷(大纲版)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

    2006年高考政治(全国卷Ⅰ)命题趋向评析及2007年备考建议

    2006年高考政治(全国卷Ⅰ)命题趋向评析及2007年备考建议一、 2006 年高考文综 ( 全国卷 I) 政治部分命题特点今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卷政治学科的命题与往年比较没有突出变化 ,......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一、高考信息归集 2018年高考政治命题要求: 1.考试形式与结构 2018年高考政治命题将保持基本稳定。从考试形式、考试结构到赋......

    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未 考 先 知 ——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一、高考信息归集 1.命题要求的变化 2018年全国新课标数学学科《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文理科和2017年对......

    2018年高考物理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2018年高考物理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未 考 先 知 ——2018年高考物理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 一、高考信息归集 1.题型题量基本稳定 2018年全国新课标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