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

时间:2019-05-13 02:2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

第一篇: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

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的不渗透着德育教育。俗话说教书育人,在教好书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去做人,这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按照语文的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它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从德育作用方式和效果的角度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它的最大的特点。以阅读教学为例,文艺性的作品往往描绘生动的任务形象和丰富的生活画面,饱含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感受、体验与思考是不知不觉渐进式的,既所谓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下面,我就谈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

一、通过图片展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更加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学习了《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通过图片认识了国旗、国徽、天安门等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除此以外,我还进行了课外拓展,让学生们搜集更多的图片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我让学生把自己在名胜古迹的留影带来,举办一个图片展。俗话说,:“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两天的功夫,学生带来的图片丰富多彩。图片有北京的天安门、长城,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杭州的西湖,长江大桥等。这个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深深感受到祖国地大物博、人们勤劳、智慧,激发了他们长大后要“发明新机器”、“为国争光”、“到天上去探索”等美好的愿望。

二、通过语文与绘画想结合,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学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一课后,学生们知道了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更加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人民的勤劳,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课后,我将本课进行了延伸,以“可爱的家乡”为题,画一幅画。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画出了自己熟悉的人民广场、滨江长廊、牌坊街、西湖公园,宽宽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店、还有历史悠久的湘子桥等,一张张布局简单,稚气可爱的画面都倾注着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将平时收集的有关家乡的图片和美术作品等同学生的作品摆放在一起,举办一个以“可爱的家乡”为题的画展,让孩子们欣赏,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边看边谈论家乡的风光、建筑、工厂以及丰富的物产资源,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激发学生长大后建设家乡的志向。另外,还通过画老师、同伴、家庭成员、各行各业的人们、革命英雄人物等,培养幼儿初步的爱人民的情感。三、诵读儿歌、童谣,让学生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学做尊敬长辈和他人的好孩子。

在课文中我们学习了《在家里》这一课,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动人画面: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通过反复地诵读,学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接着我引导孩子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体会?自己是怎么做的?学生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要向课文中的小女孩学习,关心尊敬长辈;有的说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一点小事情;还有的说有好吃的东西先给爷爷奶奶吃,等等;同时还让学生读一些像《孔融让梨》这样的经典故事,使学生从小就知道关心爱护他人,尊敬师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课后搜集有关尊敬长辈的诗歌和童谣进行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

另外,我还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懂得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写字习惯。通过观察图画,认读字句,诵读拼音中的儿歌,让学生懂得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爱台湾的小朋友的思想感情。还通过诵读儿歌、古诗,懂得要保护动物,爱护树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明确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并以此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要深刻地认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质,善于不露痕迹地,巧妙地把德育融合于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第二篇:让语文教学与书法有机的结合

让语文教学与书法有机的结合

秭归县一支笔中学向传新

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沉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凝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同时汉字是中国人的又一重要的身份表征,正如黄色的皮肤一样,是增强中华凝聚力的重要纽带。至于书法艺术更是中国的国粹。所以,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需要加强书法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书法,让书法与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认为“字如其人”,他在《艺概;书概》中把写字提到了一个人的才志的高度。他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对个人来说,写好文字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书面交流的工具,字迹工整漂亮,让人产生愉悦之情,增加阅读欲望;反之,写的近似“鬼画符”,需阅读者“破译”,不仅破坏阅读情绪,而且达不到与大家沟通的目的。细想,人们把写的字看作是人的“第二门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写的字不好,一个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就会“丢分”。200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对作文的书写,明确写明:“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那就是汉字书写出现了危机,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语文教学中的书法教学,到了不容忽略的程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当注重书法,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提倡语文教学应当与书法有机地结合,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借字载德,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更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中学阶段的写字教学,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对中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融汇写字教学,借字载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学生由于受年龄、认知能力、阅历等方面的制约,对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及汉字的艺术美不甚了解,我们应当让学生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外型最优美、内涵最丰富、最具有创造性、最具有艺术美、最能给人以想象的的文字。世界上那么多国家的文字,只有汉字的书写演变成为一门艺术,而且在国际艺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有人自豪地说汉字是我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而且,种种迹象显示,汉字继英文之后,正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电脑语言,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从而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并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无比自豪。

语文教学讲究审美,讲究情操的陶冶,而书法与之完美的结合,正好能实现这方面的目标。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我国汉字笔画安排巧妙,字形变化多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比如笔画有顾盼、对称、和谐、向背之美,字形有俊秀、洒脱、凝重之美等。练习写字可以感受点画美、字形美、墨色美和气韵美,从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在书法教学中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我国书法界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学书先学做人。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等。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字虽写得不错,但人品不佳,人们厌其人,而恶其字,最终人书俱废。通过讲述这些,可以引导学生向人书俱佳的书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并结合书史的典型范例进行教育。由于这类熏陶的结果,加之书法艺术本身的引导作用,结果是受过书法教育的学生道德素质明显高于未上过书法课的学生。

第二、用字养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习惯是人们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惯常行为。它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社会性等特点。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差,我想与广大的学生家长和我们一部分老师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的书写能力已是无关紧要”的思想认识有关。殊不知一种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同时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理所应当也包括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教育。

狄更斯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而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智慧,更不是物质保证,而是顽强的毅力。写字很苦,不仅手累、身累、心更累,但要写好字,必须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练习;写字很枯燥,每一个汉字都是点、横、撇、捺、折等笔划的重复展现。但写字虽然枯燥、乏味,又不能就此不写,特别是在严冬酷暑的日子里,每写一回字,都可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为了在学生中养成一种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应当把汉字书写的基本姿势和要领如“头正、身直、足开、臂安”、“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等知识给学生作讲解,还应当要求学生:练字时不在乎数量的多少,也不在乎速度的快慢,一定要讲究质量。要求学生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写的,它代表了自己的最高书写水平,而不是为应付老师的作业。为调动学生汉字书写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汉字书写责任感。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中小学生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郭老的话肯定了写字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个性及道德情操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试想,语文教学最讲究教书以育人,若不提倡写字的“横平竖直”,又怎能鼓励做人的“堂堂正正”?以楷书为例,楷书字体端正,用笔讲法度。在写字过程中,很多学生怀有追求楷书的“正直”和认同楷书风格的心理,写好每一笔画和每一结构单位,把每个字写得堂堂正正、规规矩矩、富有活力。“字愈精神人愈灵”,受楷书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就会具有楷书的品格。绝大多数写字好的学生品学兼优,是和写字影响分不开的。另外,学生写字时,坚持正确的坐姿、执笔和运笔,始终保持桌面写字环境的整洁,并成为习惯,会对他们的精神面貌产生积极影响。汉字“以形写意”、“拼形表意”的特点,自古就有引发伦理教育的功能。教“诗”字,可讲“诗言志”,进行与志有关的教育;学习“信”字,可联系“人言为信”,进行人格和道德关系教育。

举两个学生为例:其中一个是认真刻苦的女生,做事一丝不苟,其写字也体现出来,写字的基本要求都能做到,但有一个小问题,带撇捺的字都写的角度过大,有些字如“全”等在上部的这样写可以,但比如“桌”字底下的撇捺则不能分的角度过大,否则会使字软趴趴的没力气。我们给她写了不同的几个字比较说明,再写就好多了,其实是她的性格上太柔弱,通过纠正写字这一小点问题,我们发现她渐渐的变刚强了,走路有力气了,坐在座位上时挺直胸膛,与人交往时不再怕,很有自信。这样一段时间后,其他字也写的好看了。事实表明聪明的她通过写字,真的在这些方面才提高了上来。另外一个例子是一名男生,单亲家庭的孩子,其父脾气暴躁。他写字时所有的竖画向左斜,横画朝右上戳,整个字倒是挺结实。我们就耐心的调理,向他说明,要按田字格中心的竖线方向写好所有的竖画,横线方向写好横画,鼓励他矫正,有点进步就表扬。半年多下来,他写的字竖画基本上垂直了,他的脾气性子也不那么狂躁了。

第三、正面引导,让汉字书写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有关专家认为,学生不重视书法,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值得反思。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一些教师已经很少在黑板上写板书,而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很难想象他们教的这些学生中,日后有人走上教师岗位,还会一笔一画、横平竖直地写板书。当然,另有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来自于某些新闻媒体的炒作,并得到不少学生的认同,那就是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电脑、网络时代,办公、写作等将全由电脑完成,毛笔字甚至钢笔字已经逐渐失去它的实用基础,老年人练字消遣消遣还可以,青少年浪费大量时间习字没有必要,根本不需要用笔写字,写好写坏无所谓。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市场,也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书写,不肯在写字上下苦功。更有人宣称:字写得再好也不如用电脑打印出来的端正清秀。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写字的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从社会交际角度看,近几年电脑、网络虽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我们国家无论使用人数还是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今社会还有90%的工作需要用手写。将来电脑、网络再普及,书写也不会被遗弃的。你可以有手提电脑,但打印机可以随时待命吗?有人说:正如我们人类现在已经拥有飞机、轮船、火车与汽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人类仍需要用脚走路、跑步一样。我们是无法不用手书写的。此言甚妙!一语中的。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要性有了清醒的认识,才会在练字上苦下功夫,达到写好字的目的。

于漪老师说:“由于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想得宽,想得深,也想得杂,涉及的问题五花八门,常常超越他的年龄,这就大大增添了教者的‘困’的程度”。语文教师只有知“困”而省,不断追求,才能形成“语文教育机智”。而把书法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无疑是解“困”的一个好办法。德育与智育兼顾,人品与字品兼得,何乐而不为?

第三篇:让德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

让德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

湖北省崇阳县实验小学 刘君霞

[摘 要]德育,即对青少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行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视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小学教师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应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 德育 语文教学

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品德内涵,情感内涵,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德潜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与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融合德育。

一、寓德育于文语文课堂

课堂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而语文教材的特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契合重心放在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过程,老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契机,无痕渗透德育。

1、品字词渗透德育

感知汉字不仅是一部历史、一个故事、一幅作品、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一条情感纽带。让学生在领略汉字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汉字精神‛的滋养,悟出做人的道理。我在教学生认识‚聪‛字时,首先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是聪明的‛,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多读书的人,有的说是见识广的人,有的说是能说会道的人……我告诉学生,他们的答案都对了。因为‚聪‛字本身包含了答案,‚聪‛由‚耳‛‚丷‛‚口‛‚心‛构成,也就是耳朵、眼睛、嘴巴和心灵的组合,告诉我们要做聪明的人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见多识广,领悟于心,才会博学多闻,才会聪明。继而发问‚看到妈妈病了还要做家务,聪明的孩子会怎样做‛‚看到地上有垃圾,聪明的孩子会怎样做‛‚听到我班得了荣誉,聪明的孩子会怎样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咬文嚼字,画龙点睛地揭示其中的德育内涵,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我给学生出示了 ‚争分夺秒‛‚仍然‛两个词语,让让学生联系文章来理解意思,在比较、辩析、朗读中体会,白求恩争分夺秒地手术一心为伤员着想,在危险面前仍然不顾一切,先人后己,全心全意为伤员服务的品质,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语言,使学生不仅懂得了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词语的情感内涵,加深了对白求恩高贵品质的认识,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同样,课文中有很多体现人物个性的字词,我们可以通过品读这些字词,让学生来品味人物的性格,从而达到‚品字悟德‛的良好效果。

2、品句段渗透德育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脱离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句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句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如《落花生》一课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品读重点语句,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优良品德的认识和形成做了准备。教师也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语言情境,使学生入境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同喜同悲,同爱同憎,震撼心灵。同样有的课文有很多直接抒发对英雄人物的讴歌、对大自然的赞美等等句子,学生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也可以直接渗透德育。

3、品情感渗透德育

课本中抒发的情感可以利用艺术手段再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真实而深刻的体会,激发情感。如《父亲的菜园》主要记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开辟出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我在授课时,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大限度的诱发学生进入情境,带动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有的学生竟悄然泪下。这样既使学生感悟到父亲勤劳和执着的精神,又达到了有感情地朗读目的,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体悟水到渠成。同时,对于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了洗礼,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一般抒情性的散文所抒发的情感与大众的情感都有一个契合点,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最有效地将德育融入到语文课堂。

4、品事物渗透德育 大自然本身是人类一本教材,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人类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启示中,没有大自然的启示就没有人类现在如此发达。然而,大自然何尝不是我们德育的教材,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蚂蚁团结的斗争力……如教《狐狸和乌鸦》一文时,利用二者的对比告诉学生人类须要善良和老实,而不需要邪恶和虚假,所以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教《落花生》时,利用落花生不炫耀果实的特点教育学生要做谦虚诚实的人;教《爬山虎的脚》时,利用爬山虎的顽强教育学生做一个坚强的人;教《蟋蟀的住宅》时,教育学生做一个勤劳的人。

5、品人物渗透德育

历史长河,古今中外繁星闪烁。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不容低估,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人物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让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从而达到学而明志的效果。《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写了12岁的雨来掩护革命干部和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我在教这篇课文时,特别将‚雨来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上夜校,那里又旧又破,雨来学习却很认真‛这一情节和学生现在的生活进行了对比,教育学生要珍惜生活,要好好学习。

二、寓德育于文语文课外

语文可以说是处处都有,德育也是如此。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这一优势,创建语文教学和德育一体化的新平台。

1、身边故事渗透德育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身边典型的故事,将这些故事渗入语文课堂,渗入德育。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亮点,每一个故事都是教材。有一次放假前,我因有事忘了嘱咐学生关窗户。当晚下雨时,我连忙赶到学校,可窗户关得好好的。经我调查,是我班一位平时很捣蛋的学生关的。我利用表扬他的机会教育全班的学生要爱护公物,助人为乐。我还将这件事写成了小文章编入了班级的黑板报。这名小捣蛋不仅不再捣蛋了,班上热心人也多了不少。身边的故事是最真实、最直接的,也是教育效果最好的案例,学生易理解,也会模仿。

2、语文活动渗透德育

语文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亲情,体验生活,体验社会的良好机会,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这些活动中安插德育情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一次,我给学生安排了一个这样的语文活动:全班同学留心并记下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广告语,并附觉得好的原因。第二天,同学们真的给了一个很大的惊喜。我从中理出了几条经典的广告语,顺势进行了文化和德育。如:中国移动广告语‚沟通从心开始‛、中国联通广告语‚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义务献血广告语‚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这些广告语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了丰富的做人道理。另一次我安排的活动是:为妈妈洗一次脚,为爸爸捶一次背,为自己洗一次衣。在第二天谈感想的时候,大家发言非常踊跃,而且都锁定了‚亲情‛这一主题,和我预想的结果非常吻合,学生这次写的作文也比平常的要生动要具体得多。

3、日记指导渗透德育

‚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于是我便带领学生写日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真话,说心里话,起到了使人求真向善的作用。针对学生日记不完善之处,我就个别辅导,引导学生向真善美发展。有一回,有一名学生上交了一篇日记:‚早晨,我起了床,刷牙洗脸,吃早餐,然后做作业,再和朋友们玩。中午,吃完午饭看电视,看完电视出去玩。晚上,睡觉了。‛廖廖五十多字将整天的流水帐都记完了,可平淡得如白开水。我就和他进行了这样一段交谈:‚早晨起床,谁给你穿的衣服?‛‚是妈妈。‛‚那是谁给你做的早餐?‛‚是妈妈。‛‚早餐吃的什么?‛‚牛奶,还有鸡蛋。‛‚好吃吗?‛‚好吃!‛‚妈妈吃的什么?‛‚稀饭。‛‚妈妈为什么没有吃牛奶和鸡蛋呢?‛‚妈妈说,我长身体要吃好一点。‛‚你喜欢妈妈吗?‛‚当然喜欢啊!‛‚你打算怎样感谢呢?‛‚好好读书,长大了买好多好多东西给她吃。‛‚吃完早餐是你一个人做作业吗?‛‚不是。是妈妈陪我。‛‚又是妈妈陪你啊,你妈妈不简单。‛‚老师,你说对了!我妈妈好好啊!奶奶都说她最勤快,最孝顺……‛事后,让学生按照我们的对话将日记重写一遍。就这样,一步一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的同时,让他们感悟亲情,学会写作。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花朵;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枯干的河床。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尘不变的,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不断创新二者融合方法。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渗透德育应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找到与‚道德‛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让德育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闪闪生辉。

参考文献:

王者、宋元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优课例析》 胡银耀 《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第四篇:浅谈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浅谈德育与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万江区滘联小学

陈秋婵

西奥多罗斯福指出:“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现代社会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基础教育要培养具有德智体美、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而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创造的能力。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变得更健康、高尚。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在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成效呢?

一、培养审美感受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美术的社会意义与作用主要不是借助于理性的启示,而是着重“以美启真、以美扬善”。

1、在艺术美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是运用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发生共鸣。如:画家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中民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画家借鉴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采用了大红、金黄和碧蓝的大块色彩,调配得既融合又强烈,既庄严又热烈,表现出古国新生的气象,歌颂了新中国的似锦前途和无限生机。又如:宋代画家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卷》用大青绿设色,表现了丛树竹林、寺观庄院、茅舍瓦屋、桥亭舟楫以及各种人物等等,描绘了祖国雄伟的壮丽河山。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还有画家关山月描绘的《长河颂》则是用中国画写意画的表现手法,运用富有变化的线条表现了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观赏这幅作品好像听到了如万马奔腾的黄河在咆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这些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2、在现实美中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凡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如:学校里那几棵高大的古榕,体现着苍劲、顽强的美;斩新的教学楼、功能楼向我们展示着现代的美;在学校的生物园里,青青的树、绿绿的草、红红的花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如在上二年级《给树爷爷画像》一棵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围在大榕树下观察、联想,然后自由地在大榕树下玩耍、读书,最后用色彩或线条、文字来描绘自己的感受。一些学生说:我们学校的大榕树就像一位可亲的老爷爷一样看着我们、为我们遮阴,让我们快乐地在大树下玩耍;也有同学说:大榕树就像一把大大的伞,为我们遮挡太阳。好些同学还用鲜艳的色彩、丰富的线条描绘了同学们在大榕树下玩耍的情景。同学们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丰富了美的内涵,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二、培养审美鉴赏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必须引导学生收集生活经验,创造新的形象,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1、美术课要让德育的具体内容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得到教育。如:《雨来了》主要表现雨景和在雨中的人民,启发学生回忆和联想发生在雨中的故事。在这一课的作业中,有的同学表现了同学们在雨中互相帮助的情景,有些同学则表现了给老师让伞的故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的思想感情。二年级《巧救小昆虫》一课讲述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巧救小昆虫的故事,同学们都为达尔文的机智鼓掌,从这个小故事中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提高了对事情对错的判断力。五年级上册《搭架子》一课,则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法搭成可以装东西或装饰的水果篮或杂物篮。在上课的过程中,教者强调小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除此之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带着审美的眼睛关注生活,提高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学校里有个别同学看到爸爸吸烟感到非常好奇,偷偷地从家里拿烟来吸。对于这种现像,洪梓杰同学创作了漫画作品《吞噬》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香烟对人体的危害,对吸烟的同学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上个学期在东莞市小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的小学生漫画创作大赛中,同学们纷纷运用画笔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评为了“先进组织单位”。本学期学校还开展了给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配插图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作画的技巧,而更重要的是思想受到了教育,心灵得到了美化,学生在欣赏一幅幅出自自己或同学之手的画面时,得到了熏陶。这些活动在美术教育中淡化了教育痕迹,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真正的教育。

三、培养审美创造力,锻炼不挠的意志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青少年片面与畸形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日趋严重地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大量事实证明,通过美术学习能使青少年这种身心状况大大改善。“美术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造型力量和自由的形式力量,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自由的感受和愉快,其教育成果——学生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也会使他们得到一种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审美愉悦,这种愉悦必然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有所反应。”

然而,美和艺术的创造是艰苦的事业,技能技巧是长期实践的结晶,必须在生活和艺术的实践中进行培养和提高,只有在长期刻苦的学习和锻炼中,方能进入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的境界。如晋朝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硬是将花园里的十八缸水用完,洗笔的水将整个池子都染黑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代书圣。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要负出汗水和心血。我校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素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如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和形式,改革课程体系,开展兴趣活动如:书法兴趣小组、国画小组、儿童画小组和科技手工制作小组等等。不仅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得到了提高,在意志品质方面也得到锻炼。近年来,美术科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国家级奖的有9人次;省、市级有30人次;区级有11人次。这都是刻苦训练的结果,归根到底是学生具有了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此可见,美育与德育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互相渗透的,甚至是水乳交融的,美术教育的全过程都渗透着德育教育。今天的美术教师要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真正发挥美育与德育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第五篇: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钱国梅 汉语言文学 2011级

摘要: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不失良机地,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进而实现随文潜入心,润童细无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所以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材、教法固然需要下功夫去钻研,同时,德育教育也应该被放置于一个凸显的地位。陶行知把教育学理论归结为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这“做人”的基本含义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真人”,做一个真正的,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与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德育的要求。德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失掉了灵魂,那语文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呢?在语文学科中注重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行水平,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21世纪迅猛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思想道德领域的深刻变化。这既为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向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关注德育时代的发展趋势不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将德育列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果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思想道德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就不失为一块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沃土。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语文这一学科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既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又富有形象性,此外语文课也含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它阐明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任务和要求。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加强与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文”与“道”的统一,坚持语文保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的。

小学语文担负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究德育思想渗透的方式方法。

一、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2、作业训练中的德育渗透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

3、教学日常性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即课程”。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二、认真梳理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小语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不都是很明显的,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它的潜藏性,在梳理教材内容,文化知识的同时,应细心阅读,精心思考,从而挖掘出蕴藏在课文中德育因素。语文教材不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有其系统性,德育因素的安排也是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有些教材的思想内容表现得很明显,教师在教学时只注意到表面层次的内容是不够的,要想使思想教育“到位”必须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才能使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开国大典》一课,新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请同学介绍自己所收集的卡片,然后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哪些地方最美。在指导读全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读出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城之美,读出中国人的自豪感,还应引导学生知道,短短的几十年祖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激发他们从现在起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富强献出自己的力量的热情。通过步步引导,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强烈的爱国教育。

三、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

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德育渗透的主要领域,同时也是学生个性构建的有效途径。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有的描写自然风物,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枫叶如丹》、《三峡之秋》等,启迪着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向往与赞美。有的塑造品德高尚、刚正不阿的主人公形象,例如《晏子使楚》、《詹天佑》、《南沙卫士》、《苏武牧羊》等,纯洁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的熔铸音乐美、建筑美以及绘画美,这主要体现在古代诗歌作品中,例如王维的《鸟鸣涧》、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它们寄寓着诗人的喜怒哀乐、彰显了诗人的执着追求,或者明理,或者警世。鉴于此,教师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这里以《詹天佑》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在课文的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清代末年,政府昏庸腐败不堪,西方列强又不断欺侮、倾轧中国,对我国的内政大加干涉。在科学技术严重落后的情况下,修建一条由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干线也是困难重重的。而詹天佑临危受命,主动接受了修建京张铁路的重任。在此过程中,詹天佑没有在意西方列强的阻挠与嘲笑,将种种恶劣气候、险峻地势战胜,提前两年时间竣工了属于中国自主建造完成的铁路工程,进而彰显了民族的气节与荣耀感。当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充分了解之后,就会对詹天佑更加地景仰与爱戴。詹天佑的这种为民族争光的精神品质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这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德育渗透方式,必然是优于枯燥的说教的,詹天佑的形象会始终留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爱国教育的楷模。由此观之,教师必须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

四、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汉字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感受祖先智慧而深深挚爱祖国民族文化的过程。《解开汉字之谜》的作者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试想,如果在识字教育中能带领学生走入那“仙境”解读那“故事”,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祖先造字的聪明和智慧,能体会祖国文字的神奇和有趣,我们的学生就会乐学汉字,主动探索汉字的奥秘。他们不但学出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而且在“耳濡目染”祖先的造字方法过程中,学出了创造思维能力,学出了对祖先的敬佩对汉字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为乌鸦喜欢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五、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罗丹说:“在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朗诵优美的作品,是可以发现美的,也是学生间接获取生活美的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一粒粒“珍珠”都将在阅读中被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三峡之秋》描写的是祖国秀丽壮美的河山,令人感受到雄奇旖旎的自然美;《百合花》歌颂了新媳妇可贵的品质,令人感受到阴柔美;《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给人一种婉约清丽美。如此等等,学生都能在朗诵中发现,在朗诵中感染,陶醉。又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课文通过拟人对话读的形式,把“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那种迫切想找出“雷锋”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六、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是一致的。“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德行是文章的基石,是创作的基础和根本。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1、正确引导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必须引导他们多接触日益发展的社会。为了是学生能够如实反映社会实践,敢于敞开思想,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写出有独立见解的文章,教师首先指导他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事物,并在这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做到先学做人后写文章。

2、深化思想

人们经常议论,大凡好文章,都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感人,这样强调的是“理”,是把“理”放在“情”之前的,刘勰指出:“理定而后词畅。”因此,写作指导时,要特别注意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事物所见所闻引起的所思所感,再进一步凝聚深化,形成一种思想,一个中心,使其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是生活实践向认识发展的深化,是练人育人的好机会。

3、及时教育

另外,在作文批改中,对学生在文章中流露出的错误观点和不健康感情,或文章中对某些问题的不正确看法以及用词不当等,都应及时指出、及时教育,对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还应联系阅读教学进行评讲等。

所谓“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是作者的人生体验,情趣、胸襟、道德情操乃至人生理想的反映。“做人”与“做文”应有机结合,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好作文和练笔的内容,发现所写的内容健康,反映个人追求和对社会人生思考的好文章及时推荐朗读,同时抓住练笔中,消极的思想,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疏导工作。例如开学初我班第一篇练笔是《我的自画像》,在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中,有的找不到自己的优点,有的找不出自己的不足,有的甚至拿自己的缺点当夸耀的资本。比如,有一位同学说自己天生好动,活泼可爱,今天抓弄同学,明天气气父母,字里行间毫无愧色,甚至沾沾自喜。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很会给同学起花名,花好听又贴切,还自认为是幽默的人。我及时进行德育渗透做好疏导,促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既不要低估自己,又不要妄自菲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也没有遭遇过动荡的时局和过多的生活坎坷,他们是温室中长大的一代。十几年来教育工作的失误和个别舆论的错误引导使他们缺失了许多精神食粮,诸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立志成材,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他们来说印象都很淡漠,他们或缺乏责任感,或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立足点。与此同时,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信息,尤其要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德育因素,要善于将德育渗透于知识的载体中去。只“挖”不善于“溶”,不能叫成功的“悟”,而只知“溶”,不善于“挖”也不能叫自觉、准确的“悟”。我们要挖得准确,溶得不露痕迹,像“着物物不知”的春风,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宜细水长流。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之花常开常新!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兼顾德育教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我们之所以把它详加论述,并不是要削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不是把它与德育教育对立起来,而完全是为了更合理、更准确地处理和把握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我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7.[2]徐家良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1 月第 1 版.[3]张海霞.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算2011(11).[4]《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元谋县物茂小学:雷永林 摘 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

    语文教学与书法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与书法的有机结合 清代刘熙载认为“字如其人”,他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对个人来说,写好字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 徐晓枫 (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学)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广泛推广与普及的大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模版)

    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大家中午好! 本次,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小学语文的授课常因学情不断变化而变化,教学侧重点也是因学......

    让德育渗透语文教学的课堂5篇

    让德育渗透语文教学的课堂 ——山东省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课例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总结 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朝阳学校邵华 2017年11月1日到3日,山东省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课例暨课......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 摘 要:现如今,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的文化发展。对于“人才”的定义,我们似乎有了新要求,不再是只要求具有高学历,还要求具备高品质......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有机渗透

    涓涓细流润心田——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有机渗透韩山中小王铸孙茹[摘要]音乐教育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从纵情歌唱、静心聆听......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内容提要: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处于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