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功能

时间:2019-05-13 02:4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功能》。

第一篇: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功能

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功能

简单来说,核心素养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么样培养。

换句话说,核心素养提出了育人的目标体系,它将指导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指导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专业的发展;指导教育评价,即培养评估如何进行。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应该采取切实的措施,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良的传统,“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都应该首先考虑这一问题,这既关乎教育的历史使命,也关乎教育的社会功能,更是中华民族延续的基础。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上出现了四个“人”和一个“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就是让人真正成为人,教育即人。如何理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真正含义呢?

“德”的核心就是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健全人格的核心就是爱,心中有大爱行动才能体现大善,爱是一切优秀品质的核心,理想、信念、追求等世界观人生观都产生于大爱情怀,有了大爱才能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优秀品质的核心就是“真”。求真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求真的提升与升华。

“智”就是智慧,就是求真的能力,真就是真理和规律。“智”不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碎片化的知识,而是通过学习知识这个载体提高学生对天、人、物、我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的讲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体”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如何才能有健康的体魄,一要有良好的心态,就是要有大爱情怀,一切都能正确认识;二是合理饮食,要有意识的饮用健康的食品,不能暴饮暴食;三是要适当的体育锻炼,锻炼身体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身壮体,磨练意志,同时也可以培养各种优秀品质和提高生活质量。

“美”的核心就是和谐美好,培养学生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端庄大方的仪表,幽美的语言,友善的行为。

教育除了让人成为人,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功能。教育是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而不是让不同的人成为同一种人,因此,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德是方向,需要修心才能达到境界,智是为德服务的,需要修脑才能获得智慧,体是为德与智服务的,没有健康的体魄什么也干不成。美就是心、脑、行的外在体现,或者说美就是一种目标和境界。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昆明市晋宁区晋城第四小学 陈永娇

今天从《评价万花筒》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文章,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解答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疑惑。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第三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范文模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 ———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1、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整体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问题解决策略,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学习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支离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状态,如同走迷宫,效益低下。

从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重知轻人的观念,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前提。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问题化学习方式

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学科和跨学科课程的整合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第四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落实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落实

李科科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总开关”,也是后《纲要》时代对课程“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预示着国家对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倾斜和迈进。

传统课程目标的3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许多学校更关注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容易被忽视。但是,从人的成长与发展来看,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对人的成长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目标方面“三位一体”的回归。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 究竟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是能成全生命、成就生命、促进生命成长发展,并且可持续能深化的素养,如有责任能担当、有判断会选择、有理解会反思……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指导学科一切教学活动的按钮,也是转化为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切教育活动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素养成为“人的素质”的关键“酵母”。我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素质是人性之本,能力之源;素养是人性之树,能力品格之干。从素养培养到素质形成,也是过程到结果。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质”,侧重的是人的质量;素养强调的是人的“养”,侧重的是人的能力。这里还共同突出了一个“素”字,意为“本来的”,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一是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反映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与过程中,反映在课程、教学、课堂、活动、文化中,进行系统的链式设计。二是增加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多样化供给,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为核心素养转化成基本素质提速增效。三是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跨界融合,提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成的“立交桥”和“结构模”。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基础教育,还要解决两个问题,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就在“关键”和“必备”上。基础教育重新定位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核心也指向了素养的交集,解决“和而不同”中的“和”即“共同”问题。只要学校有效解决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此基础上腾出的大量课程时间和精力,必然促使多元教育需求的供给与满足,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使基础教育百花齐放。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新一轮教育改革,国家会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编制新教材、实施新课程,学校、教师再据此组织教学、实施考试与评价。可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源头”,是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

一.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二.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三.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四.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总之,我们必须做到:

一、少墨守

多创意

教授鲍建生作学术演讲;特级教师朱乐平、吴正宪、张齐华作示范课;教授孔企平作课堂评论。实现课堂结构、教学策略、导学方式创新发展,将“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二、少独立

多交互

特级教师华应龙,名师刘伟男、谭青秀作同课异构示范课;教授孔凡哲作课堂评论。呈现合作、探究的课堂环节,突出同伴间的交互及共享作用。

三、少抽象

多体验

特级教师刘德武、徐长青,福建省教研员罗鸣亮作示范课;特级教师曹培英、福建教研员彭晓玫作课堂评论。将学习材料情景化、生活化,让儿童亲身参与学习历程,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

四、少平面

多空间

浙江名师杨梅、吴慧婷,特级教师袁晓萍作课程拓展与融合的另类课堂示范课;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作课堂评论。呵护儿童的思维空间,认同多样性,尊重差异性。

五、少服从

多质疑

特级教师朱德江、俞正强、黄爱华作示范课;上海教研员姚剑强、《小学教学》殷现宾作课堂评论。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培育好奇心和想象力。

六、少限制

多连接

特级教师贲友林、全国赛课一等奖强震球作示范课;杭州教研员平国强、江西教研员宋显庆作课堂评论。适应互联网时代,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数学生存能力。

因此,我们发出以下倡议: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但可以改变对教育的理解。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教学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

第五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下载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讲座: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一、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有什么关系? 全社会都在讲核心素养,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有什么关系?以学驾照为例:理论考试就是......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五篇范文)

    Fpg 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怎麼樣? “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 不同於一般意義の“素養”概念,“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の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の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详解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

    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教学中如何落实

    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教学中如何落实 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6个素养,分别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小学阶段数学学科......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站推荐)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安达市昌德镇中心校:刘坤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安达市昌德镇中心校刘坤 核心素养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从化学学科来看,是学生在......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呈现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呈现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安徽省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马杰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

    浅谈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