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的特征解析

时间:2019-05-13 02:3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的特征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的特征解析》。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的特征解析

◎宋开风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生态系统,它具有教育生态系统的共同特质,如作为主体因素的教师和学生(教与学)共生共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各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等。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质,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情境性、开放性、平衡性和共生性,本文拟从生态学的角度揭示语文课堂教学的这四个基本特征。

一、情境性

所谓情境性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社会环境。”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语文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情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直观性。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和学生的言谈举止还是教材因素中的人、情、景都是可以感知的对象。作为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因素主体的学生对这些对象的感知也是从形象开始的。可以说,“形象在情境教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没有形象也就没有情境与教学” 二是“情知对称性”。所谓情知对称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与情感的对称统一”,它是情感与智慧的融合对称,是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基础条件,是维系学生心理平衡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教师因情因理传授知识,学生因情因理学习知识、体悟道理,情知对称,使学生在教学中同时攀登认知行为、目标和情感行为这两个梯子,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开放性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和其它生态系统一样,具有动态开放性。其一,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受到外部系统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其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因子之间也在不断进行着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主体的开放性。主体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意识、思维的开放性上。构成课堂生态系统主体因素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生命个体,他们在精神世界上都是向他人和外界开放的。师生双方只有敞开彼此的内心,才能实现相互理解和视域融合。第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要依据教学目标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达到。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教学内容以新的内涵,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上,语文教师可以组合课内和课外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第三,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环境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上。在教学过程中,它向其他环境和社会环境开放并与其进行信息交流。庞杂的社会信息会给师生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对语文课堂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比如,快餐文化的流行降低了学生潜心语文学习的热情;前几年辩论赛的兴起又提高了一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

三、平衡性

所谓平衡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且平衡具有动态性,应该在人为的有意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发挥更有效的功能、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就是在平衡到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中,达到发展和优化。

在课堂小生态环境中,平衡性即指课堂生态因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之间的在结构和功能上处于动态平衡中。其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具有动态平衡性。语文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在交流对话过程中,两主体之间会出现矛盾,语文教师和学生要发现问题,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的暂时平衡状态,即语文教师和学生达到相对协调、统一的状态。从这个角度上看,教学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平衡状态——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新的平衡状态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第二,教学生态因子内部之间具有动态平衡性。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生命个体,都具有发展性。师生的每一次发展也必定是打破平衡后的一次新的调节。这是教学发展的轨迹,正是一个个教学中不平衡的因素的自我组织产生的影响和动力才推动了教学走向平衡的发展。

四、共生性

同一语文课堂教学生态中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共生态,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状态为条件和依托,一方存在状况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方的存在状况产生影响。” “共生性是生态的一个重要特征,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包括两种形式: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所谓‘互利共生’是指共生双方的这种关系对彼此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偏利共生”是指共生双方的这种关系只片面地有利于其中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前提条件。”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中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展示知识技能、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过程。就语文教师而言,这种价值要通过指导学生,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进步的价值观,使其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才能实现。同样,就学生而言,学生要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必须依赖语文老师的指导。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是互相依赖、共同发展的。离开了语文教师,学生无法快速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离开了学生,语文教师的价值也无从体现。从这个方面上看,师生之间的“互利共生”蕴含了“教学相长”的深刻意蕴。第二,体现在生生关系上。学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有“偏利共生”又有“互利共生”。在学习过程中,竞争与合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合作关系是一种纯粹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语文,为了实现共同的语文学习目标而共同努力。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获取知识技能,而目标的实现,又凝聚着每个学生的辛勤的汗水,使每个学生都获益。而竞争主要体现的是生生之间的一种“偏利共生”关系,一方失败意味着另一方的成功,成功与失败代表着一方的得利和另一方的失利。但是如果构建积极意义上的竞争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双方都是获利者,此时竞争即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第二篇:浅谈建构语文课堂的生态教学的教育论文

【摘 要】生态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放风筝,我们必须敢于放、善于导、善长动。具体说,就是敢于放,就是要让学生有自由驰骋、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善于导,也就是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飞得更高,学得更好;善长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要紧抓风筝之线,让学生自由自在的飞翔。

【关键词】生态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善于放;导;动

时下教育界最流行、最前卫的理念莫过于生态教学。据说生态教学最早起源于语文中的作文教学。只有领悟了理论要旨,才能付诸于实践。通过学习和琢磨,我认为生态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放风筝,必须敢于放、善于导、善长动。

一、敢于放,就是要让学生有自由驰骋、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在备课的时候,你要明白你的设计是为学生提供舞台,而不是你唱主角,所以给学生的预设不能太多,否则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也就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思考。

其次,最主要的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想、多练,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喧宾夺主。教师要扮演主持人,创设情境,抛出话题,把学生推出场,并且做好节目之间的串联,做好总结归纳。

第三,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亲切交流,而且要不断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善于导,也就是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飞得更高,学得更好

首先,生态的课堂应该是活泼灵动的、发展变化的,也就是在预设的基础上,有新的生成,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多一点预见,授课时要多一点机智。

其次,顺学而导,还在于教师导的技巧,是否导得自然,导得巧妙,导得到位。

怎样让自己的课堂生态起来?主任说“生态的语文课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影响、积累走进陌生的文体,寻找知识,塑造人格,健全性格,提升表达、做事的品位”,这又让我感到高深莫测;蔡主任又说“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听说读写不放松”,这终于让我明确了方向。

三、善长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上,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把广阔的课堂时空留给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眼到、耳到、手到、心到,才能消化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移为实际的能力。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生态课堂”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对生态课堂的学习以及任教实践,谈一些见解。

首先,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动”。

如何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扬弃“师道尊严”旧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新观念。教师要舍得感情投资。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善于做教学上的有情人,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其次,以“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动”。

1.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心动”。“心动”是指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奥妙的欲望。笔者认为,让学生“心动”的关键是设计好导语。

2.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脑动”。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可以说,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

3.读写结合,使学生“手动”。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扩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视朗读与说话训练,使学生“口动”。由于急功近利等原因(有人错误地认为:考试不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朗读往往被“粉身碎骨”式的课文分析或“堆积如山”的书面作业“挤压”掉。殊不知,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朗读是一种眼看、手到、脑思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第三,重视学法指导,架构知识学习桥梁,使学生会“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些话启迪我们: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会学”,自学能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语文课堂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好“桥”,备好“船”,提供“钥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叶圣陶语),为师者应以“授之以渔”为己任,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为学生指点学习门径,铺设学习台阶。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儿童的时空,使他们能到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尽所能。倘若语文教师能真实地转变自己的角色,真切地倾听学生开的声音,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真实、扎实、朴实”,那么,在语文课上,我们听到的将是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到的将是绿满课堂的旺盛的生命活力。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丹阳市横塘中学 钱媛媛 212355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就中学语文学科而言,不少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许多成功的做法,但在面上,语文课堂在实施新课程中催生出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还是不多,因为新课程理念要转化为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目前语文课改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课程理念还没有完完全全、形神具备地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彻底地转变为一线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具体表现在:

1、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把握不够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课程目标采用三个维度的设计。三个维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这三维目标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维目标的共存与共融方得新课程的精髓,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功能。当然,在不同课文、不同课时的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定可以各有侧重,但决不能彼此割裂或者顾此失彼。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骎骎然有一柱擎天之势,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则被不断弱化、矮化。课堂教学越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直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教师忙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忽略了对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

2、对依纲靠本和迁移拓展的关系处理不够到位 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新课程旗帜鲜明提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老师们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变化。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不少语文课堂包括一些优秀的展评课,都机械片面地理解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迁移拓展的思想,执教者为拓展而拓展,把迁移拓展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招牌。而且课堂上迁移拓展的 “度”把握不住,常常出现在课堂迁移拓展过程中师生共同信马由缰,越跑越远,最后彻底的脱离了文本、脱离了教科书的现象。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老师新课程实施水平不高的一种表现。

3、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不够到位

新课程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全面取替过去课堂上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是关于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种现象很常见:一是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小组合作必须是学生单个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才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但常常是讨论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不需要小组合作,但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合作讨论。二是讨论时间不合理。有的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无法充分展开,讨论成了摆设。有的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三是小组中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分工,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者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四是合作讨论的形式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老师不能够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如人物分工讨论、书写讨论、辩论讨论等。

其次是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把“自主”变成“自流”。语文新课程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有的老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读那一段就读那一段,学习方式由自己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成为典型的自流式教学。

第三是关于课堂活动体验。具体表现在:一是活动无目的,无价值。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二是活动无体验。有了活动却没有应有的体验,没有应有的反思。有些语文课上的活动脱离了语言本身,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内容上偏离了语文的目标。三是活动方式单一。有些课堂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的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不说,有的还起到了反作用。老师应当根据课堂及课堂情形,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4、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不够到位

新课程非常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课程理念的一大进步。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这两者的关系老师们把握得并不太好,主要表现为许多老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控制方式未得新课程的精髓,也显得功力不足。

首先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控制的基本手段。理想化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将问题归类、深化,从中发现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但目前许多课堂虽然学生提问很踊跃,但那些问题一般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走向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缺少生成性。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则习惯性举手,仓促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是无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其次是课堂点评。这是最能出彩、最能凸显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控制课堂的方式。有时学生的回答、讨论灵气四溢,袒露出思维的痕迹,可惜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够敏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缺乏深入引导和挖掘,课堂教学宝贵的生成资源就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的点评,也比较单一苍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评价,让人感到老师语言空洞;有的老师滥用表扬,不管问题价值大小,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高,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太棒了”等等;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不够准确,对学生思维中的创新不敢加以大胆肯定,对似是而非的回答也不能给出明确的评判。

再次是教师的讲授。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教师讲授都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常规行为。新课程改革“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主张,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课程专家提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之后,许多老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适应过来: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岂不正好解放了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得少正好掩盖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老师讲得少而不精,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充分证明新课程实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低效无效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前面提到的各种问题,使我们的语文课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成为新课程下的好课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我们也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探讨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入手,梳理一下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线索,寻找切实可行的对策。

1、我们要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和“怎样教”

首先教的要是语文的内容,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由于新课程给了我们语文老师较大的发挥空间,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运用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多种活动,师生之间对话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一堂课充斥了大量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东西,其语文教学的效果必然好不到哪里去。当然什么是“语文”,什么不是“语文”,自己的“园”与别人的“田”如何辨认、由谁划分,这些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可以高声诵读,也可以静静默读,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细细品味。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必然少了许多。

其次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设计要突出学习的目标。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再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心中有学生”首先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

2、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一是研究文本。我们听一些名教师上语文阅读课,给人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他们的那一份从容和自信。他们的从容和自信从哪里来?就来自于他们对文本的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彻地把握和驾驭。我们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自己认真研读课文,课文中的方方面面自认为心中有数的时候,上起课来底气会显得特别足,而且对文本钻研得越深就越不怕学生质疑,无论是讨论还是讲评都会显得从容自信。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即使对文本的思考和研究达不到教参的高度和深度,但只要是我们自己进行了思考和研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内功”修炼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必定有所成就。

二是研究教法。在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启发式教学仍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渠道。我们的语文课堂既不以单纯的感知为出发点,也不以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为出发点,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从课堂表现来看,有些老师的提问缺乏导向性,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能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对课堂提问一定要加强研究。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其次要能追问。光有问题,而没有追问,那么问题永远只能是个平面的问题,难以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也难以形成老师敏锐洞察、果断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有时候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哪怕就是追问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可能立刻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遗憾的是老师们此时常常缺乏追问而导致学生的思维“熄火”。

三是研究学生。商家常说,顾客是上帝。所以商家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收集、研究顾客的情况特别是其需求,不研究顾客的商家必定是失败的商家。新课程则说,要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每一位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也要千方百计地去研究学生的情况,不研究学生的教师也不会成为成功的教师。有人做过这样的比方:如果仍把课堂教学比作“倒水”与“装水”的话,过去教师是只顾着把自己桶里的水倒完就算完成任务,一只只“装水的瓶子”里到底装了多少水老师是不问的,而此时这些“装水的瓶子”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瓶口斜在那里,有的倒在地上,有的连瓶塞都没有打开。新课程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这一只只“瓶子”的状况,想方法把斜着的、倒着的扶正,瓶塞没打开的打开瓶塞,然后再把水准确无误地倒进“瓶子”里,这才真正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舞台上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在我们的语文讲台上是不是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呢,人们难以细细考究。但要上好课,功夫在课外,要上好课,非下苦功不可,这一点道理是相通的。课堂上短短四十五分钟精彩的背后,倾注的无疑是执教者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才华和智慧。因此对于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来说,目前要走的仍是一条默默探索、负重前行的道路,特别是一些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我们只有通过刻苦自砺,才能“同期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语文课型特征解析

语文课型特征解析

自读课

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来讲,是指语文教科书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来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

(一)课型特征

(1)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主要目的,自读课要使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启发思维,以达到德、智、美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教学过程以“明确目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归纳总结”为基本模式,以“自学质疑”为关键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教学评价方面,主要看学生学得怎样,而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

(二)优化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用系统论和实践论的观点处理好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关系。教读是为了自读;自读是教读的目标,是“会读”“不需要教”的实践。从教读到自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读课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和相关的单元及其教读课的要求一致。

2、教学内容。以教材自读课文为主,也可以作扩展阅读,总之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自读习惯,培养自学能力。3、教学对象。

(1)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2)培养必要的阅读能力,包括“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和“感情性强”两个方面。

(3)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是指欣赏文学作品会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及优美精警的语言及表达技巧。

(4)培养思维能力。在自学过程中,要着眼于观察、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质疑、判断等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自读课正是学生目的是充分体现自读课的特征,也是中过程的体现。4、教学方法

(1)应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学的教学方法。

(2)应把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作为硬指标。(3)重反馈、重答疑。

5、教学手段。选择与自读课相适应的恰当的手段,如,学生自行板书,口头交流,讨论,辩论,写心得体会等。

(六)自读课是学生主体论的高度体现,是学生高度参与教学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圈、点、画、批注,运用工具书,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这一系列的学生活动。

作文课

作文课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型的课型。可分为作文指导课和作文批改课两中类型。作文课是融作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于一课,集合了作文的指导、训练、评改等教学要素,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作文技能,增强语言表达技巧的一种课型。

(一)课型特征 1、突出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2、创设写作情景,调动写作兴趣。3、积累知识和科学训练相结合。

(二)优化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

作文教学应依循一个合理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般到说,教学的程序应体现由浅入深,有简而繁,循序渐进原则,依照大纲要求,依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拟定目标。在训练的要求上面,规定分阶段训练项目的质量要求就构成了所谓的训练序列。每一阶段的要求越明确越具体越好。2、教学内容

(1)说读写结合。可以依据写作要求,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把说与写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写作能力。

(2)命题适切。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一个重要形式,应力求使命题达到以下三点: a.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b.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能力。c.有利于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另外,在作文指导课上,注意形象诱导,启发思维,指导审题,教会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积累、模仿、借鉴、创作能力等。

3、教学对象(1)师生互动,和谐融洽。(2)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活动。(3)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4、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作文指导可中,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调动学生的情感

[2]创设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3]促进学生的创作需要

(2)指导具体得法、形式新颖。作文指导课,教师要发挥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行为,使学生作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思路开阔。

(3)评该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作文评该课,注意让学生整理感受,明确修改标准,掌握批改方法,沟通批改思路,从而提高能力。

5、教学手段

(1)语言准确、清晰、流畅、生动。语言表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能给学生在写作中遣词造句提供很好的范例。

(2)媒体的运用恰当,媒体的运用必须是在三个准备工作完成以后:(1)深入钻研教材,论证采用的必要性之后。(2)写出详细教案,明确突破的重点、难点之后。(3)反复遴选或精细制作出较合适的媒体之后。

6、教学效果

(1)按计划依时完成 教学任务,学生的写作能力、评改能力获得增强。

(2)作文的训练过程往往不能在一节课内展现,因此,更强调各个教学环节衔接紧凑,以求得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复习课

复习课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温习已学过的教学内容,以强化知识,加深理解,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按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有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学期期中复习、学年总复习和升学复习等不同类型。

(一)课型特征

1、整合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突出重点,复习有针对性。注重训练,促成知识迁移。

3、指导方法,揭示知识规律。

(二)优化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

(1)目标完整、明确、具体。目标完整是指知识能力、品德的统一(即教育、教养、发展的统一)。教师能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2、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系统、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复习内容。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恰当。引导学生综合归纳知识,注意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迁移知识。针对学生实际,编制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复习的容量恰当,节奏紧凑:反馈及时,训练有效。

3、教学对象

在复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追求成功的争胜心理;大胆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复习活动的人次多,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

4、教学方法

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复习内容的容量、深度、难度恰当把握,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精讲。选择有典型的材料去揭示复习内容的本质规律,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技巧和步骤。巧妙地突破难点,通过设计有梯度的提问,分散教学难点,对难点作巧妙的铺垫,化解难点,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加深理解。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作出调控,有较高的临场应变能力。

5、教学手段

从实际出发,合理的选择和组织运用媒体,选择媒体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技术可行性的要求,能达到创设教学情境、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等作用。

6、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复习、归纳整理,能形成系统知识,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技能,能灵活地迁移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气氛民主,学生的参与人数不少于70%,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吸收不低于70%。

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是指根据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需要设计的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包括课内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课内活动课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课程表有目的、按计划进行;课外活动则弹性、伸缩性较大,不一定纳入日常课程表。戏剧、课本剧演出,诗歌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手抄报以及古今诗文联想比赛等都是常见的活动课内容。

(一)课型特征

1、突出的实践性、研究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2、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计划、要求或专题。

3、语文活动课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动”字,即学生的全程参与。

(二)优化设计要点

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设计科学,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是指教师能依据教纲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正确提出活动课程方案的达成目标,它可以包括认知目标、智能目标,情感目标,还指课程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既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讲求科学性。

(2)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发展能力。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完善放在首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大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等,并着力促进学生语文运用的个性化和创造意识的发展。教学内容

语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外延一样宽。语文同社会生活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语文活动课内容具有更广阔的时空天地。

(1)内容积极进步,健康丰富。

(2)讲求知识性、实践性,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学对象

(1)学生参与意识强,参与自由度大,兴趣浓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课尤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既教师恰当到位的“导动”和学生全员投入、全身心投入的强烈参与意识与意识能充分体现。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运用语文的个性合格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形式生动活泼。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形式应是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活动情景和条件,引导学生对语文强类的求知欲和研究探索的浓郁兴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

成功的教学活动,应是正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语言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优劣应注意:

(1)教师是否选择了最好的、最合适教学对象具体条件的课程教学活动方案,是否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受益这一基点,活动的全过程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活动课过程是否充分体现教师或台前或幕后的主导作用,是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并使之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特征显著。

(3)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但是否得到积累,语文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造性睿智是否得到充分启迪和感召,体现人文精神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否得到陶冶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到,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它一定是“语文味”很浓的。或情景感染、或情感熏陶、或诵读涵咏,或语言品味,或思辩质疑,或言传笔谈,其乐融融: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一定是和谐统一的。教师往往能够构思独到,不落窠臼。围绕目标,精选教材,巧设问题和环节,创意浓浓;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一定是衔接好的。指导学法,启导得法,反馈及时,形式与内容切合,相辅相成;学生的自主意识一定是强的,学生主动参与,投入面大,探索研究、讨论交流,述写酣畅;它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好的。目标达成,面广效高,学生不仅大有所得,而且终身受益,其味无穷。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语文教学共有的规律和各种语文课型特征,掌握教学设计的优化要域,语文课堂教学必能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参考文献〗

1、麦曦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新世纪出版社

1996年版 2、吴立刚《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课的类型和结构》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4 3、蒋宗尧等编著《评课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13――17页

第五篇:语文课型特征解析(定稿)

语文课型特征解析

自读课

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来讲,是指语文教科书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来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

(一)课型特征

(1)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主要目的,自读课要使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启发思维,以达到德、智、美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教学过程以“明确目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归纳总结”为基本模式,以“自学质疑”为关键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教学评价方面,主要看学生学得怎样,而不是看教师讲得怎么样。

(二)优化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用系统论和实践论的观点处理好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关系。教读是为了自读;自读是教读的目标,是“会读”“不需要教”的实践。从教读到自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读课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和相关的单元及其教读课的要求一致。2、3、教学内容。以教材自读课文为主,也可以作扩展阅读,总之要有利于培教学对象。养良好的自读习惯,培养自学能力。(1)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2)培养必要的阅读能力,包括“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和“感情性强”两个方面。

(3)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是指欣赏文学作品会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及优美精警的语言及表达技巧。

(4)培养思维能力。在自学过程中,要着眼于观察、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质疑、判断等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自读课正是学生目的是充分体现自读课的特征,也是中过程的体现。4、教学方法

(1)应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学的教学方法。(2)应把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作为硬指标。(3)重反馈、重答疑。5、教学手段。选择与自读课相适应的恰当的手段,如,学生自行板书,口头交流,讨论,辩论,写心得体会等。

(六)自读课是学生主体论的高度体现,是学生高度参与教学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圈、点、画、批注,运用工具书,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这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作文课

作文课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型的课型。可分为作文指导课和作文批改课两中类型。作文课是融作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于一课,集合了作文的指导、训练、评改等教学要素,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作文技能,增强语言表达技巧的一种课型。

(一)1、2、3、1、课型特征

突出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创设写作情景,调动写作兴趣。积累知识和科学训练相结合。教学目标

(二)优化设计要点

作文教学应依循一个合理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一般到说,教学的程序应体现由浅入深,有简而繁,循序渐进原则,依照大纲要求,依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拟定目标。在训练的要求上面,规定分阶段训练项目的质量要求就构成了所谓的训练序列。每一阶段的要求越明确越具体越好。2、教学内容

起来,指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写作能力。

(2)命题适切。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一个重要形式,应力求使命题达到以下三点: a.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b.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能力。c.有利于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另外,在作文指导课上,注意形象诱导,启发思维,指导审题,教会学生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积累、模仿、借鉴、创作能力等。3、教学对象

(1)师生互动,和谐融洽。(2)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活动。(3)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4、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作文指导可中,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调动学生的情感

[2]创设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3]促进学生的创作需要

(2)指导具体得法、形式新颖。作文指导课,教师要发挥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行为,使学生作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思路开阔。

(3)评该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作文评该课,注意让学生整理感受,明确修改标准,掌握(1)说读写结合。可以依据写作要求,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把说与写结合批改方法,沟通批改思路,从而提高能力。

5、教学手段

(1)语言准确、清晰、流畅、生动。语言表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能给学生在写作中遣词造句提供很好的范例。

(2)媒体的运用恰当,媒体的运用必须是在三个准备工作完成以后:(1)深入钻研教材,论证采用的必要性之后。(2)写出详细教案,明确突破的重点、难点之后。(3)反复遴选或精细制作出较合适的媒体之后。

6、教学效果

(1)按计划依时完成 教学任务,学生的写作能力、评改能力获得增强。

(2)作文的训练过程往往不能在一节课内展现,因此,更强调各个教学环节衔接紧凑,以求得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复习课

复习课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温习已学过的教学内容,以强化知识,加深理解,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按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有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学期期中复习、学年总复习和升学复习等不同类型。

(一)课型特征

1、整合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突出重点,复习有针对性。注重训练,促成知识迁移。

3、指导方法,揭示知识规律。

(二)优化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

(1)目标完整、明确、具体。目标完整是指知识能力、品德的统一(即教育、教养、发展的统一)。教师能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2、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系统、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复习内容。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恰当。引导学生综合归纳知识,注意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并迁移知识。针对学生实际,编制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复习的容量恰当,节奏紧凑:反馈及时,训练有效。

3、教学对象

在复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追求成功的争胜心理;大胆质疑,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复习活动的人次多,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

4、教学方法

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复习内容的容量、深度、难度恰当把握,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精讲。选择有典型的材料去揭示复习内容的本质规律,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技巧和步骤。巧妙地突破难点,通过设计有梯度的提问,分散教学难点,对难点作巧妙的铺垫,化解难点,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加深理解。对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作出调控,有较高的临场应变能力。

5、教学手段

从实际出发,合理的选择和组织运用媒体,选择媒体要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技术可行性的要求,能达到创设教学情境、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等作用。

6、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复习、归纳整理,能形成系统知识,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技能,能灵活地迁移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师生关系平等,课堂气氛民主,学生的参与人数不少于70%,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吸收不低于70%。

活动课

语文活动课,是指根据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和需要设计的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包括课内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课内活动课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课程表有目的、按计划进行;课外活动则弹性、伸缩性较大,不一定纳入日常课程表。戏剧、课本剧演出,诗歌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手抄报以及古今诗文联想比赛等都是常见的活动课内容。

(一)课型特征

1、突出的实践性、研究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2、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计划、要求或专题。

3、语文活动课最重要的特点是一个“动”字,即学生的全程参与。

(二)优化设计要点

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设计科学,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是指教师能依据教纲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正确提出活动课程方案的达成目标,它可以包括认知目标、智能目标,情感目标,还指课程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既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讲求科学性。

(2)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发展能力。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完善放在首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大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等,并着力促进学生语文运用的个性化和创造意识的发展。教学内容

语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其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文学习的外延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外延一样宽。语文同社会生活的这种密切关系决定了语文活动课内容具有更广阔的时空天地。

(1)内容积极进步,健康丰富。(2)讲求知识性、实践性,具有研究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学对象

(1)学生参与意识强,参与自由度大,兴趣浓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课尤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既教师恰当到位的“导动”和学生全员投入、全身心投入的强烈参与意识与意识能充分体现。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运用语文的个性合格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形式生动活泼。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形式应是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活动情景和条件,引导学生对语文强类的求知欲和研究探索的浓郁兴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

成功的教学活动,应是正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语言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优劣应注意:

(1)教师是否选择了最好的、最合适教学对象具体条件的课程教学活动方案,是否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受益这一基点,活动的全过程是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活动课过程是否充分体现教师或台前或幕后的主导作用,是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并使之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特征显著。

(3)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但是否得到积累,语文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造性睿智是否得到充分启迪和感召,体现人文精神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否得到陶冶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到,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它一定是“语文味”很浓的。或情景感染、或情感熏陶、或诵读涵咏,或语言品味,或思辩质疑,或言传笔谈,其乐融融: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一定是和谐统一的。教师往往能够构思独到,不落窠臼。围绕目标,精选教材,巧设问题和环节,创意浓浓;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一定是衔接好的。指导学法,启导得法,反馈及时,形式与内容切合,相辅相成;学生的自主意识一定是强的,学生主动参与,投入面大,探索研究、讨论交流,述写酣畅;它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好的。目标达成,面广效高,学生不仅大有所得,而且终身受益,其味无穷。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语文教学共有的规律和各种语文课型特征,掌握教学设计的优化要域,语文课堂教学必能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浅谈语文课型的转换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

一、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话,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 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方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5、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6、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有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勤》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深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师成功转换语文课型应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笔者认为,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应在不断加强学习培训,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重点通过树立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开放语文课程、改变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评价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树立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应成为我们实施新课程,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点课程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经过实践,笔者觉得语文课一定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点应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态度,丰富语文的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养成良好个性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宏大的工程。

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即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不能过分地进行理性分析,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学生的情感投入,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的理解,还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传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以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学生的读书实践。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应是“以读为主,讨论交流”,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应是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当然,这种读书活动决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教师应作为读书交流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有层次地安排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对话式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有序、有质地推进。

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因而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出发构建语文课程体系。二是不能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语文教学活动。

2、把握课程目标

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的关键。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三个维度规定了全面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其目的是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及学习实际(生活、经验)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定向、激励、调控作用。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有教师预设的文本,而且有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生成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是重要的。新课程不再是“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而是“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经验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3、开放语文课程

开放语文课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开放性的语文课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社会性、全程性、实效性。

开放语文课程,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开放设计;要包括语文学科课程,也包括语文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要不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要根植现实,面向未来,还应密切关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进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新时期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变化的、发展的、有活力的。

4、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核心任务。

传统教学主张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是“大批量”培养规格化人才的教育,强调的是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和改变。对学生来讲,这种教育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教育的教学忽视情感,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们过去的教学改革,尽管也强调学生为主体,但是到了具体教学上,考虑的还是教师怎样教,结果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所谓“主体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 爱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帮助下,和同学们一道在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无庸臵疑,过去我们在学法指导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有两个偏向:一是具体情境下的学法指导多,一般情况下的学法指导少;二是教师给学生统一的学法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方法少。这两个偏向要注重纠正。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包括合作学习的组织及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组织活动,积极交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还应有必要的让步。还要学会学习别人、赞赏别人,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评价。

探究学习,是指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探求是人类的本能,求知欲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动力之一。探究学习正是适应人类的探求本能、发展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点,这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天底下没有一个不爱求知的孩子。青少年为探究提出的任何问题和答案都是有他们的逻辑和道理的,有价值的,哪怕是“鸡毛蒜皮”的问题。

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

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获取新知能力的途径。这种“新知”可以是对所有的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只是对自己是新的,对别人并不新。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因此学生探究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可能是错误的。探索的经历和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是有意义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意义的。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关键是“我经历了,我努力了”。

5、关注课程评价

关注课程评价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的评价不再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不再仅仅是得一个分数。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学。

评价内容应多样化。除关注学业成就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评价——多了几把尺子。”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互动的。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日常评价是与教学活动同步的最经常的评价方式。新课程要做好日常评价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日常评价的评价标准。教师要根据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日常评价的目标。

语文课的日常评价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学业评价与非学业评价。新课程不是原有的学业评价再加上几项非学业评价项目。二者是一个整体,应统一在同一个过程之中。

2、激励性评价与一味表扬。激励不等于表扬。表扬只是激励的一种方式,恰当的批评也是激励。一味表扬不利于学生成长。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间的互相关怀、互相协商、沟通、理解和让步。激励性评价有利于这种充满人文关怀评价的实施。

3、无错误原则与纠正错误。无错误原则是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言的,决不是不纠正错误。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态度来纠正错误,用怎样的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来纠正。

4、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新课程的评价注意纵向比较,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从而认识自我,体验成功。新课程评价将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选拔性考试则是另外一回事。

5、物质奖励与内部奖励。物质奖励不能滥用。在学习中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内部奖励。与此同时,适当给予必要的外部奖励,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爱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关注划等与关注反思提高。划等需要,反思更重要。反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学会反思,终身受益。

考试改革是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按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理念进行改革。以上,只是笔者对上好新课程语文课的几点认识。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下载中学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的特征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的特征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研究教学论文[范文模版]

    摘 要: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对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随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逐渐深入,对话教学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受到了教育界的普......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路在何方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路在何方 潘德全 【摘 要】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农村众多语文老师日思夜想的问题。我曾在......

    解析我国农业干旱特征

    解析我国农业干旱特征我国农业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东部地区。干旱在北方主要农业区有不同程度的扩大,造成了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应......

    语文课堂常规教学

    语文课堂常规教学“四导”教学法模式与流程 潭城中学 吴明南 1.教学模式:“四导”教学法。语文常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当堂训练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浅谈 语文课堂 小班化教学

    浅谈《语文课堂 小班化教学》 【摘要】 当今世界,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当今发达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所谓小班化教学,我认为应该是指一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是指在缩小班级规模......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设计 摘 要:导入是老师颇费心思的一件事。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文章开头如定......

    令中学语文课堂流光溢彩论文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教学,要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独立解决,让学生自主发展,思维得到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走进课改,我也曾惊喜过,因为新课改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也让我的语文教学更精彩。可近几年来,我参加了许多教研活动,听了不少课,也亲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