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作文]从读学写 读写结合 提高作文能力
从读学写 读写结合 提高作文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从已有的生活积累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积累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二、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
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例如在写作《参观××公园》时,学生一开头就可以描写参观前的天气情况,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海市》中的开头。虽然公园里没有“戈壁滩”、“沙地”等景物,但可以有“天很蓝,蓝得像海,一无杂质„„”也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五彩池》中的开头,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点题,什么时候,我和谁高高兴兴地去参观××公园。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学会,为本次作文开了个好头,亦为主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注意求创,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
三、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作者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每一部分有总起句,概括出小镇的特点,然后用几个方面表现出来,描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如何把事物形象表达具体生动,即对写景文章可以怎样谋篇布局。又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注意学习写事文结构特点。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而后有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字故不可不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也不可不重视。以往的写作教学,往往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而轻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这可能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仍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五、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篇:注重读写结合 提高作文能力
注重读写结合 提高作文能力
[论文摘要]“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中学写更是重中之重。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现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寻觅对话处,增加写的训练;借助关键处,拓展写的训练;抓住空白处,扩展写的训练;关注语言特点,进行写的训练
[关键词]读写结合阅读
写作
作文能力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中学写更是重中之重。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作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但作文能力还是平平。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练笔少,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写分离。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就没问题了。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必须要让写的训练进入阅读课堂,推行以训练为主,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结合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现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够现实。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阅读课时,尽量发现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句式、段落给学生分析,并让他们进行仿写训练。
1、仿句式。主要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摹仿文中的句式的运用进行写话练习,例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另外也可以摹仿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达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2、仿顺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游览顺序,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我们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公园》等,也可在同学们进行了秋游活动之后,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是并列结构构段方式,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写了海底的物产丰富。在教学时,我先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再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之后,我又扩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运用此法去写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或物品,把物品其中的一个特点写具体;把小动物的外形、习性等写具体。
二、寻觅对话处,增加写的训练
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在人物的语言前加上适当的提示语,那就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这个“窗口”,增加写的训练。我在上《小摄影师》一课,讲到“高尔基告诉秘书: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时,我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小男孩会来吗?并增加了这样的练习:当
他们再见面时,高尔基激动地说:“„„”小男孩兴高采烈地说:“„„”
学生通过此项练习了解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关键处,拓展写的训练
当学生还沉浸在课文中时,教师借助课文的关键处进行拓展写的训练,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1、教材简略处的合理拓展。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如:《金钱的魔力》一文中先后写到了店员托德和老板的两次“笑”,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从与众不同的笑中体会一下老板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下老板的心理活动及与“我”的对话。教学至尾声时,我还顺势问道:“当我再次光顾这家服装店时,老板又将会是怎样笑?怎样对我说呢?”让学生去推其发展,展望结果,发现新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以人物想法、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课文精彩处的合理拓展。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写的拓展训练。
四、抓住空白处,扩展写的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抓住空白处,恰当地扩展写的训练,既迁移了知识,又联系学生实际,培养了学生能力,净化了学生心灵,同
时也培养了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给予树》一课是一篇爱意流动的课文,在文章的结尾,在感悟语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语境,领悟文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教师动情地引导:在金吉娅的帮助下,圣诞节那天晚上,那个小女孩收到她曾一直盼望的洋娃娃,当得到礼物时她心里肯定既高兴又感动,或许今年的圣诞节她过得最快乐。假如你是这个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写下来。有的同学这样写道:“金吉娅姐姐,谢谢你让我在圣诞夜收到了我心爱的洋娃娃。我会将它带在身旁,也会记住金吉娅姐姐给予我的爱,等我长大了,也要把自己的爱献给更多的人。”学生与教材进行了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还原了人性之美,明白了使别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道理,进一步丰厚文化与精神底蕴。
五、关注语言特点,进行写的训练
学生练笔的设计,不仅仅指练笔设计应切合文本内容,还应切合文本的语言特点。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往往能抓住训练的要义,设计出上佳的随文练笔。
如,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一文,语言质朴流畅,如行云流水,没有华丽的词藻和精警的佳句,有的只是作者对自然景物变化细致人微的体察,在自然景物变化中表现时间的流逝,抒发内心的伤感。这就是文本特色。切合文本特点,进行了如下的仿写练习:“我看着月亮一寸一寸地升起,;我看着桃花一片一片的飘落,;我看到鱼儿在水面匆匆地游过,;我看到燕子急急地飞向南方,;我轻轻地翻过一张日历。”这个练笔不仅使学生运用了表达方法,积累了课文
语言,而且练笔和课文相得益彰,丰富了课文的意境和学生的心灵。
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户。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善用教材,更要积极创造条件、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之桥。从读到写,读中仿写 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阅读,有效提高作文能力。让阅读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快乐的天地,让写作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放飞个性的平台。
第三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邓井关小学张美红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这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符合当前的语文课改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阅读与写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何指导学生读中学写,提高写作能力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凭借课文,读中悟写,相机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形式多样地读,深入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贴切,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作者对大自然,对社会现实,对周围的人、事、物的关注中获得启迪,学会观察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特别是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分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法,注重背诵,积累词汇,为写作创造条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抓住训练点,设计好各种形式的练笔,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习得的写作规律,在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
1、仿写仿写就是根据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在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翠鸟》中对翠鸟外形的描写,按“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顺序,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形象地描绘,使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那只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翠鸟。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想象翠鸟小巧美丽的样子,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并背诵这一段。课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按照“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描写动物的外形。
2、补白有些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限制,某些地方写得非常简略,甚至在情节发展过程出现了跳跃的情形,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因此,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运用个人生活经验,结合文本具体语境,进行合理构思,或把简略的部分具体化,或补充省略的情节,进行再造想象。如《重阳节的传说》一文中讲桓景为了除掉瘟魔,决定去东南方的山中寻找叫费长房的神仙,拜师学艺。文中没有具体讲桓景是怎样学习降魔的武艺,只概括地说他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一身好武艺。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学苦练”这个词,启发学生思考:桓景每天什么时候开始练武,一直练到什么时候才休息?在练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他练了多久才练成了这身好武艺?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具体写一写桓景勤学苦练的经过。通过这次练笔,学生更深深地感受到桓景不怕艰辛、吃苦耐劳、为民除害、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3、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一个情境的创设,一个句子的提示,就能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课文内容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如在《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决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有效的。
4、续写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穷人》一课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和妻子桑娜主动收养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桑娜一家已有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尽管她辛苦劳作,丈夫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如果再多两张嘴巴,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这将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压力呀!正因为如此,桑娜在抱那两个孩子回家后,心里忐忑不安,激动、紧张、担忧、自责,内心充满矛盾。没想到当她告诉丈夫西蒙的死讯,试探丈夫的反应时,丈夫主动提出抱两个孤儿回家。故事结尾写道:桑娜拉开了帐子。在学完这篇课文之际,我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说:“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续写兴趣,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4、写读后感有的课文或感染力强,或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迪,教师可让学生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能力,都有很多帮助。如《钓鱼》一课中,父亲告诫作者的那番话,哲理性强,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这一哲理后,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一说从中受到的气氛和教育,并写下来。
二、指导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注重语言积累
小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仅仅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靠在广泛地阅读中习得的。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更关键的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品词析句,有所感悟和思考,感受文章的精妙之处,获得美的体验,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料,为今后的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做好表达的准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内容应以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作品为主。还可读一些古典名著、科普读物。为了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方法:如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摘抄好词妙句并熟读成诵,写读书笔记,组织读书汇报活动等。学生阅读面宽了,语言积累也相应丰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坚持抓好“阅读、写作”这两条线,以读为本,以读促写,同时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勤思考,善观察,积累丰富的素材,就一定能让学生的习作之舟沿着正确的航线,扬帆前进,驶向成功的彼岸。
第四篇:读写结合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
读写结合 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作文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为写作提供范例。学生通过阅读开阔眼界,明白事理,掌握读写知识,积累语言材料,领悟写作技巧。写作技能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
1、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培养和锻炼才得到发展的。我在了解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指导和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即“观察要有序,比较抓特点,想象要参与,思维贯始终,言语要参加,结果记心中”。
2、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我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不同侧面进行设想,培养学生广阔、深刻、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
3、想象能力的培养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丰富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同样会给写作带来无限生机。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文思纵横驰骋,写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来,创造出种种美好图景与神奇幻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常运用实物、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相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或者深化文章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灵魂。在阅读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技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引导他们独立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造个性。
5、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从口语(说话)表达到书面(作文)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听话、说话训练。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复述课文、创编故事、口述见闻、交流信息、介绍人物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特定环境下,通过采访、即兴演讲、召开主题辩论会、即兴作文等方
式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书面表达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持久的动力。在作文训练实践中,克服和解决学生“作文难”的有效方法就是培养他们作文训练兴趣。我采用下列几种做法:
1、兴趣迁移法
对丰富多彩的活动充满兴趣,是小学生共同的天性。我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从学生的活动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再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作文训练兴趣。如在指导学生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的习作时,我没有直接布置作文任务,而是提前布置班级要举行一次“小动物表演比赛”活动,让学生先去观察小动物,再头戴自制的小动物面具准备表演。作文课上,先让学生表演,个个表演得活灵活现。表演后,我直接提出作文训练要求:能不能把自己表演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了本次习作练习。
2、创设情境法
创设作文情境,即让学生作文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让他们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作文要提前布置,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作文情境去观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激发起作文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指导学生写一处春天景色的习作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校园内春天景物的变化特点。有的学生观察到小草长出了嫩绿的小芽,真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娃娃,挨挨挤挤地探出个小脑瓜;有的学生观察到柳树的枝条变绿了,还吐出了嫩黄的芽包;有的学生感觉到土地变软了,嗅到了泥土的芬芳等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感觉、去思考、去想象,充分展现了春天校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校园的喜爱之情。下笔有神,妙笔生花。
3、课外活动激趣法
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寓之于各种语文课外活动中,不仅拓宽了作文训练教学阵地,更能激发学生作文训练兴趣。我坚持让学生办手抄报——《春笋》,组织学生轮流主办墙报、黑板报,坚持写日记,还定期到校图书室为学生借阅各类图书,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览。这一系列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作文训练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自改文章的方法
好文章不是一下子就能写成的,而是经过反复修改才改成的。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三种自改文章的方法:
1、多读。一是默读。不出声音,仔细研读,边读边想边修改。二是诵读。读出声来,要有语气,有感情。读给别人听是一种更好的方法。三是隔日读。文章写好后,隔一日、两日,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后再读,再改。
2、多问。问就是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看一看自己写的文章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道理。
3、多对照。一是与优秀作文对照;二是与同学的作文对照;三是与教师的批语对照。从中找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后进行认真改正。
(四)改革作文批阅评价方法,重视作文的交流和赏析
在作文批阅中,我改变传统的批改方法,采取了“二次评议”法。实际上,“一次评议”是在作文指导课上进行的,学生根据大家的评议,修改自己的文章。这种批阅方法对学生作文指导意义极大。“二次评议”的特点是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评价。在评语中,我对学生多鼓励、多赞扬,保护他们的思维成果,委婉地指出文章中存在的不足,并告诉他们相应的改进方法。在一篇作文中,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一句话,只要用得好、写得好,我都热情肯定。同时,在学生之间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参与,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在交流中尝到作文训练的“甜果子”,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我还适时地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参加各类省、市、县乃至全国的作文竞赛,为学生表现自我的成就提供机会。
通过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阅读与作文训练,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增强了学生作文能力。
第五篇:读中悟,悟中写——浅谈读写结合
读中悟,悟中写——浅谈读写结合
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联丰小学 李清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 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因此,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读”与“写”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在日常的每一次教学中,我们都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1、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 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伦”,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又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由于给孩子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所以这次练习效果很好!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2、从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省略了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他的伤势有多重,他是怎样拖着身子回来的,他又是怎样熬过痛苦的夜晚。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从典型的段落入手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这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然后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观察一下花坛中的菊花,看看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按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之后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4、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草地夜行》一课结尾含义深刻,可让学生根据草地夜行的情景,想象老红军牺牲后,小红军怎样走出茫茫草地到达陕北,再以《小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为题进行续写。例如,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
5、从读后的感慨入手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小珊迪》课终总结谈话:小珊迪虽然有着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悲惨地死去了。你们和小珊迪同龄,你能从他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今天自己的幸福吗?请以“幸福的童年”为题写篇短文,在班队主题会上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要说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次练笔成功率也很高。因为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趁热打铁,一气呼成。观其作文,虽程度认识参差不齐,但百花齐放,确实为孩子们有感而发。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只有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学生才能更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自然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