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浅谈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几点做法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作文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由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才能在作文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读写结合,多读多写,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基于这些认识,总结了一些老师在“读写结合”工作中的几点做法,这些做法在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上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强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课内得法
(一)教师要深钻教材,准确把握文本的结构及语言表达特点
阅读教学是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基石,它是学生获得习作方法,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习遣词用句的主阵地。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经典课文写作方法的合理运用,遣词用句的精妙,是孩子学习作文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敏锐的捕捉作者的语言特点对于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教学《海滨小城》一课时,教师就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总分结构。总写是怎样概括的,分述又是怎样写具体的?在教学老舍的《林海》、《草原》《养花》等课文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和遣词用句的精妙,这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淀,也是必备的前提条件。
(二)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选准“读写结合”训练点
有些课文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续写或者写出纸背的含义;有的课文或者段落结构严谨,特点鲜明,就适合学生进行仿写;还有的课文饱含着浓浓的深情学生读后非常感动,这就很适合写一写读后感„„因此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文章的特点合理选择“读写结合”的练笔点将会直接影响着 “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例如:两位老师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中都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尝试,却收到了不同的效果。其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本班学生在习作中追求语言华丽,滥用比喻句的特点,选择引导学生在学习写小艇样子的部分时,感悟作者抓住小艇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把小艇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如:作者想要展现小艇的两头向上翘的外形特点,就把它比喻成新月;想要描写它狭长的艇身,便说他有点像独木舟;想要描述它行动轻快灵活,就形容他像一条蛇。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比喻的表达方法对于引导学生准确运用比喻句无疑是一个非常恰当的选择。
而另一位教师同样是在执教这篇课文,他们班的学生基本能够准确的使用比喻句,教师认为再进行仿写就没有必要,因此选择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写船夫驾驶技术好的段落,学习这一段中的先总写船夫技术好,再从对“拥挤”“极险极窄”等几种情况下船夫的操作情况进行描写,从而表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位骑自行车在闹市中穿行的青年人。
这些根据学生特点和文本特点准确选择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学习文章写作技巧练习仿写的方法,使得学生在练笔中有的可仿,会仿。在课堂教学的操作中也表现出了适合学生年龄段,实效性比较强的特点。
二 开展专题读写活动,集训式突破,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抓到一个训练点就训练一下。有时候是练习写人物外貌,有时候是练习有顺序的描写,有时候又涉及写一些读后感,练笔分散在各个领域。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收效甚微。通过很多教师尝试,总结出“集训式”专题读写训练对于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有着很明显的作用。
例如:有位六年级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年级特点,把五月份定为“感恩父母月”。将《母爱》、《看不见的爱》、《我看见的大海》、《父亲的麦芽糖》等一系列的课文进行打包教学,并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一读《背影》、《疯娘》、《哑娘》等文学作品。在课后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写人的习作练习,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给父母写一封信,制作一期专题手抄报,写一篇感恩日记等读写活动。这种“集训式”的课内外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在一段时间中耳濡目染的都是父母的亲情,课内外积累的都是表达对父母深情的语言,学习的都是这种写作方法,起到了像运动员“集训”一样的训练效果。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这一活动中有了明显的提高。需要老师们注意的是,这一主题训练活动绝不是孤立的,它也是在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开展的“短训”活动。并不是说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不需要再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了。
上面这个例子是从内容角度进行打包开展专题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体裁上进行打包。同是写景状物的,同是写人记事的,同是儿童诗的,同是总分结构的针对学生情况和文本特点都可以进行打包教学。
从语文实践活动角度,这样做也是一个系列的主题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还可以组织专门的语文实践活动总结,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读写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树立成果意识,激发学生读写兴趣,形成“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内动力因素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别人认可,都渴望成功。良好的成就感是促进人的进一步发展的优质内动力因素,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和学生不断的树立成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采取了一些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编辑校刊校报,发表学生的作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成就感
编辑校刊校报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都不是难事。而能够在校刊校报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每一篇发表的作品都像一个小奖状,时刻告诉孩子你能行,你真棒!它是对学生习作最好的认可,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向前发展。
(二)整理学生个人文集,促进学生不断写作
学生数量较多,不可能每一名学生的每一篇作品都能在校报上发表。整理学生个人文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为自己的文集取一个喜欢的名字,如:“小草文集”“拾贝”“心语集”„„把自己平时的习作作品收集在文集中,每积累够一定数量(20篇或者30篇)就形成一本文集。每个学期有两本文集的学生将会被授予“小作家”的称号,颁发奖品和证书。这样学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文集的过程中达到了练笔的目的。看着自己的文集,学生内心也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文集的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还会互相比一比,看谁的新作品多,从而激发学生不断习作的兴趣。
(三)不断的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给相应的报刊杂志社,用一些发表的作品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能在一些正规的报刊和杂志中发表作品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因此教师因该树立一种成果意识,不断地向杂志社和报社推荐学生的优秀作品。对于每一个在报刊杂志中发表作品的学生来说都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成长历程。对他今后的发展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周围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
四、课外阅读与习作的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插上翅膀
学生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包括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景、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内涵等。它能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生活范围,最大限度地提供给体验、感悟、认识生活的机会。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经历古人的生活,可以领略异国的风情,可以品尝各种探险的滋味。而这些恰恰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可见,课外阅读对学生习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怎样利用课外阅读为学生习作服务呢?这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针对年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其次,要指导不同年段的学生学写各种读书笔记。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中年级学生以摘抄、手抄报、读书卡、等形式来完成。这些形式的读书笔记主要以积累为目的,学生完成起来比较简单。高年级学生我们主要结合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多写一些读后感,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写人物点评等形式的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的思维含量是比较高的训练需要老师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出由易到难的指导层次,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学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学生选择材料,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对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是很有效的。
以上主要介绍了一些在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比较实用的一些办法。这些方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善之处,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选用和完善。
第二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乾县城关高庙中心小学 刘粉亚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具有其特殊性,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我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以讲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为范例,注重指导学生读中学写,教给学生写段的方法。
一、抓住中心句仿写
阅读一段话,首先要理解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中有不省段落,作者为了向读者提示该段的主要意思,在一段语里写上一个高度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这个句子叫“中心句”。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理解全段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这段话。如《海滨小城》中“小城的公园更美”一句,是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下面几句话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叙述的,具体描写了公园怎么美:榕树多,榕树漂亮,榕树为游人遮太阳、挡风雨。
阅读课文后,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出了几个概括性的句子为中心句,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围绕这个中心句的意思,把一个段话写具体,如“妈妈十分疼我”“XX老师工作非常认真”“一个乐于助人的同学”等。
因为教师讲解了例段,学生要写的内容又是自己亲自经历过的,所以学生不会感到写作难,并且写作的积极性高,写得生动具体。
二、抓住重点记号句仿写
有的段没有中心句,段的主要内容包含在全段文字之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然后,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来概括段的主要意思。比如《荷花》一课中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通过学习段中的重要句子“有的„„有的„„有的„„”,来帮助学生理解段的意思。课后,我让学生仿写一段话。写之前,让学生想好要写的内容;写段时,注意运用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词句,把一段话写具体。
三、掌握构段方法,读中学写
在中年级教学中,课文中出现较多的构段方式是“总分式”即围绕段的中心意思,从几个方面展开叙述,先总述,后分述。通过老师引导,学生仿照练习,很快掌握了这种构段方法。
其次是“因果式”,即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先写原因,后写结果。阅读时,要看这段话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什么结果。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也就读懂了这段话,例如《一定要争气》的第三自然段。
另外,还有“并列式”。如《翠鸟》中的第一自然段,从翠鸟的爪子、羽毛的颜色、嘴的形状等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征。
此外,还有“递进式”、“转折式”等。
四、贴近生活,进行片段练习
在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构段方法后,仿照课文中的例段,多方面进行片段练习。
(一)场面描写
如劳动场面、考试场面、开周会的场面、春节联欢的场面等。
(二)人物外貌描写
写自己熟悉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用一段话把某个人的外貌具体形象地描写出来。
(三)观察周围事物,进行描写
如家里的小动物、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某位同学的学习或其它方面的变化等等。
总之,通过读写结合,读中学写,既巩固了阅读中所学知识,又教给了学生写段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
第三篇: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小学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总要花大的功夫,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深恶痛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对于作文有一种畏惧、厌烦的心理,认为作文是一项高难度的思维创造,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不知该怎样写。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并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以丰富学生知识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鲁迅所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又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我在班里组织一些读书班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二、感悟自然,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都可以是学生的写作素才。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有些孩子却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却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们往往求大,忽略了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在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让学生知道,说真话、写事实、叙真情就是作文。
三、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如要求学生对“未来——”进行想象,写一篇习作。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就十分抽象,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些想象都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勤观察,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设想一下,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它的空间过于狭小,能不能想象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该有多大呀!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不少课文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阅读中引导学生拓展语言情境,想象语言情节。如《麻雀》一文,学生充分朗读后,心灵受到了极强的震撼,于是我适时的让学生揣摩文中“我”、“老麻雀”、“猎狗”的当时心理,选择其一写下来。一学生“我想:一只弱小的麻雀明知斗不过庞大的猎狗,可为了自己的幼儿,不惜生命飞了下来,母爱是多么伟大啊!我怎么能让自己做个冷血动物,袖手旁观呢?赶快叫回我的猎狗吧。”;一学生“老麻雀想:明知是死,我也要和这只狗拼上一拼!我是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死没什么遗憾的,那是作母亲无上的光荣啊!但愿我的孩子能犬口逃生啊!”合理性的推测,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现实生活,以人为本,趣字当头,重视写作灵性的启发和培植,在实践中求发展求提高。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第四篇:读写结合 让学生快乐习作
读写结合,让学生快乐习作
身为一名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学生兴趣不高,习作不具体。该怎么引导呢?有人也曾带着同样的困惑向苏轼请教作文之道,苏轼回答:“无他术,唯勤奋读书而为之。”鲁迅也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我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从这些文坛名人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知道,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表现在:
一、丰富的课内外积累为习作奏响序曲。
作文的第一步是获取材料。如果把作文视为“信息输出”,信息在“输出”之前,必先“输入”。而信息的输入靠的就是阅读。教育家叶圣陶说:“如果学生能善读、多读、必然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然能渐有提高。”因此,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学生爱上习作的一条必经之路。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多读书呢?
(一)课内阅读
课文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优秀的范文。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这些文章呢,首先是要注重预习,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次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味精彩片段,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最后我常常问学生的是,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可以小到一个词也可是大到对整篇文章的解读。
总之,课内阅读时,老师要充分保证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讲授阅读方法,让学生有收获,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
(二)课外阅读
在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班级的学生虽然上了六年级,但大部分学生文字的储备量和表达能力比城关四年级的学生还差,怎么办?我增设了一本笔记本要求学生摘抄好词佳句,我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把他们喜欢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说说自己是怎么收集到的,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能和别人一起分享成果,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以后,我每周都会把学生的积累本收上来批改,写得好,抄的好的贴上红花,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的画面小红旗。在期待中积累文字,让学生增加了兴趣,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文字储备丰富了。
(三)开展“读书时间”
许多学生不缺少阅读,但他们在读书时不会思考,不去深入文章,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让眼睛在书页上跑过。”针对这一现象,我开展了一周一次的“读书时间”。
活动如下:每周安排六位学生参加比赛,其他学生当评委,比赛内容是:学生可以自荐一篇自己的作品(可以加分),或从课外收集的好文章,在班里读给大家听,最后要介绍自己的推荐理由。是写法上值得借鉴,是情感流露真实等,你又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小评委也可以即兴提问,补充。同学再根据选手们的表现举手投票。能把文章背下来的,推荐理由说得具体充分的学生往往得票最多,成了这一周的冠军。
因为这个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既是评委也是选手,所以这个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他们也渐渐喜欢上写作了。
二.捕捉课文空白,吟唱一曲悠悠的小令。
写一篇文章,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择表达方式到推敲语言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以想象为中介。可以这么说,想象贯穿学生作文的始终,让学生快乐习作,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做的较多的是捕捉课文空白,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兴创作。
新课标的课文,很多地方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笔。如《唯一的听众》,老妇人三次平静地看着练琴的小伙子,这眼神的内涵是一样的吗?答案应该是“否”。面对琴技不断进步的小伙子,老妇人想向小伙子传递的信息自然也是不同的。因此,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老人平静地看着我,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让学生表述。
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不解。如在教《老人与海鸥》一文时,课上完后,有些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要把老人的遗像放大然后带到海边呢?这一提问当时让我有些失措,但继而一想,如此安排肯定有其道理,于是我请这位学生坐下来,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填补这一空白。
我重新查看了一下教参及有关资料,发现老人去世前,他关心海鸥,爱护海鸥的事迹已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很多报社报道了老人的事迹,把老人的遗像带到海边既是为了让老人能再看一眼自己“视为子女”的海鸥们,也是为了让翠湖边的游客能永远记住这位老人,记住老人对海鸥的爱,能把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画面放大延续下去,当学生与我达成了共识后,我让学生用“把爱放大”为题写一写老人喂海鸥的意义,学生不再一筹莫展了。
三.随文训练,抒发情感的咏叹调。
十七世纪末产生的咏叹调给演员留出自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根据情节的需要,自由发挥,体现高难的演唱技巧,因此,我觉得灵活运用文本资料,让学生抒发情感,学生情感的流露更真实,更生动。
如:《顶碗少年》文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的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此段描写读来意味深长。那么,到底会是一种怎样的激动,这里蕴含着没有明说的道理,让孩子续写下去,既是升华孩子对这句话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作文的能力。
(2)读后感训练
有些文章叙事感人,富有深刻的道理,对学生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引领的作用。如:《鲁滨孙漂流记》告诫孩子们要敢于独立战胜一切困难,《跨越百年的美丽》让我们懂得了锲而不舍是实现理想的关键„„学完这样的文章,我常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
(3)换角色写作训练
换角度思维,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去抒写感情。我让学生把有一些文章中的“他” 变为“我”进行换角色写作训练,这样更便于去深入体验分析“他”的内心,感悟“他”的情感。如:
《顶碗少年》一文,顶碗少年面对表演失败时会是怎样的心理,他当时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把自己变成文章中的主人公——顶碗少年,结合作者的行文思路,及文章所表现的主题,进行写作训练。于是,有学生写道:场子里一片喧哗,我呆呆地站在台上,羞愧得无地自容,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天啊!我们一切辛苦就要这样付之东流,眼泪在我的眼眶中打转。师傅并没有责怪我,他脸上微笑着,把手中的碗交给我,然后抚摩着我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轻声说“不要怕,你行的!再来一次!”我真的行吗?是啊!我在每一次训练中,不都是成功了吗?千万别紧张,稳定情绪,重新再来。于是,我捧着碗,再次向观众鞠躬。”
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对文本的再次对话,这再次对话能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更真实揣摩它,从而使表达变得如此轻松自然。
如果把习作当成是在演奏音乐,那应该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在读中积累文字,在想中学会表达,在写中收获成功,我想充分调动学生读,思,写的能力,学生一定能笔下生花,谱写出一曲优美的乐曲。
第五篇:注重读写结合 提高作文能力
注重读写结合 提高作文能力
[论文摘要]“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中学写更是重中之重。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现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寻觅对话处,增加写的训练;借助关键处,拓展写的训练;抓住空白处,扩展写的训练;关注语言特点,进行写的训练
[关键词]读写结合阅读
写作
作文能力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中学写更是重中之重。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作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但作文能力还是平平。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练笔少,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写分离。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就没问题了。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必须要让写的训练进入阅读课堂,推行以训练为主,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结合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现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够现实。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阅读课时,尽量发现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句式、段落给学生分析,并让他们进行仿写训练。
1、仿句式。主要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摹仿文中的句式的运用进行写话练习,例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另外也可以摹仿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达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2、仿顺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游览顺序,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我们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公园》等,也可在同学们进行了秋游活动之后,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是并列结构构段方式,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写了海底的物产丰富。在教学时,我先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再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之后,我又扩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运用此法去写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或物品,把物品其中的一个特点写具体;把小动物的外形、习性等写具体。
二、寻觅对话处,增加写的训练
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在人物的语言前加上适当的提示语,那就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这个“窗口”,增加写的训练。我在上《小摄影师》一课,讲到“高尔基告诉秘书: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时,我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小男孩会来吗?并增加了这样的练习:当
他们再见面时,高尔基激动地说:“„„”小男孩兴高采烈地说:“„„”
学生通过此项练习了解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关键处,拓展写的训练
当学生还沉浸在课文中时,教师借助课文的关键处进行拓展写的训练,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1、教材简略处的合理拓展。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如:《金钱的魔力》一文中先后写到了店员托德和老板的两次“笑”,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从与众不同的笑中体会一下老板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下老板的心理活动及与“我”的对话。教学至尾声时,我还顺势问道:“当我再次光顾这家服装店时,老板又将会是怎样笑?怎样对我说呢?”让学生去推其发展,展望结果,发现新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以人物想法、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课文精彩处的合理拓展。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写的拓展训练。
四、抓住空白处,扩展写的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抓住空白处,恰当地扩展写的训练,既迁移了知识,又联系学生实际,培养了学生能力,净化了学生心灵,同
时也培养了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给予树》一课是一篇爱意流动的课文,在文章的结尾,在感悟语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语境,领悟文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教师动情地引导:在金吉娅的帮助下,圣诞节那天晚上,那个小女孩收到她曾一直盼望的洋娃娃,当得到礼物时她心里肯定既高兴又感动,或许今年的圣诞节她过得最快乐。假如你是这个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写下来。有的同学这样写道:“金吉娅姐姐,谢谢你让我在圣诞夜收到了我心爱的洋娃娃。我会将它带在身旁,也会记住金吉娅姐姐给予我的爱,等我长大了,也要把自己的爱献给更多的人。”学生与教材进行了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还原了人性之美,明白了使别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道理,进一步丰厚文化与精神底蕴。
五、关注语言特点,进行写的训练
学生练笔的设计,不仅仅指练笔设计应切合文本内容,还应切合文本的语言特点。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往往能抓住训练的要义,设计出上佳的随文练笔。
如,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一文,语言质朴流畅,如行云流水,没有华丽的词藻和精警的佳句,有的只是作者对自然景物变化细致人微的体察,在自然景物变化中表现时间的流逝,抒发内心的伤感。这就是文本特色。切合文本特点,进行了如下的仿写练习:“我看着月亮一寸一寸地升起,;我看着桃花一片一片的飘落,;我看到鱼儿在水面匆匆地游过,;我看到燕子急急地飞向南方,;我轻轻地翻过一张日历。”这个练笔不仅使学生运用了表达方法,积累了课文
语言,而且练笔和课文相得益彰,丰富了课文的意境和学生的心灵。
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户。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善用教材,更要积极创造条件、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之桥。从读到写,读中仿写 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阅读,有效提高作文能力。让阅读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快乐的天地,让写作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放飞个性的平台。